新闻详情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 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坚持以首善标准 做好北京宗教工作
2025-01-20
新闻早报
46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要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的前提下,促进教义教规、管理制度、礼仪习俗、行为规范等方面逐步形成中国特色,成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宗教。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深入研究,精心筹备,经上海市委批准后,推出了“海上论道”高峰论坛。在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有力指导帮助下,2023年高峰论坛围绕“教义教规中国化”进行了阐释,今年聚焦“管理制度中国化”这一主题开展系列研讨。

 

 

 

管理制度中国化是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对宗教界而言,管理制度中国化既包括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宗教管理体制,也包括建立和健全合法合规的宗教内部管理制度,涉及组织建设、人、财、物、活动、教务管理的方方面面。这是落实全面从严治教的实践需要,也是促进宗教健康传承的前提基础。对党和政府而言,健全宗教管理制度是处理宗教关系最重要的手段,也是落实宗教工作“导”的理念的最佳实践路径,更是推进宗教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原则。基于此,上海市在推进管理制度中国化的过程中,坚持多点发力,综合运用思想教育、文化引领、政策指导、行政管理、法律治理等多种手段,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宗教自律的宗教事务治理格局。近年来,重点把握“四个突出”,力求“四个见效”。

 

 

 

一、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在培根铸魂上见成效。思想政治引领是统战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最基本、最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管理制度中国化需要各方形成共识,特别是宗教界更要积极主动,发挥主体意识。上海市始终加强对宗教界的思想政治引领、增进宗教界“五个认同”。一是在抓实抓细上下功夫,制定了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导则,明确工作重点和方法,确保思政工作覆盖广、内容实、精度高。二是在常态长效上下功夫,制定了与党外代表人士联谊交友制度的意见,对全市各级党委(党组)领导班子成员与宗教界代表人士列名联系进行制度化要求,加强对宗教界代表人士“四必访”,推进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常态长效。三是在理论学习上下功夫,统战部、民宗局联合举办宗教界代表人士有关研修班、暑期学习班;定期组织宗教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文化沙龙活动;指导推动宗教界开展“五史”“三爱”“四进”活动。

 

 

 

二、突出平台阵地建设,在凝心聚力上见成效。平台阵地建设是推进管理制度中国化的关键环节,上海市整合资源,打造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平台”和“阵地”,提升工作的集聚度、显示度和交流互鉴。一是优化议事平台,完善市级宗教团体联席会议制度,各宗教每年依次轮值,每个季度定期召开会议。近年来,联席会议围绕宗教界“崇俭戒奢”开展自查自纠,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举办书画摄影展,宗教界自主自律的意识显著增强。二是打造展示阵地,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提供专门的空间,通过展陈、互动、讲解等形式,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全面认识、亲身感受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现实成就。目前全市已有15个基地挂牌。三是建立学习阵地,鼓励有条件的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推进“掌上学习”,打造“思源”书屋和读书角,引导信教群众在过宗教生活的同时感受书香墨韵、体味中华文化。四是搭建研究阵地,汇聚高校、社科院等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力量,利用学术研究资源,推进智库建设,建立分享会制度,共同推进宗教学术研究。

 

 

 

三、突出系统规范管理,在夯基固本上见成效。《宗教事务条例》和宗教事务方面的部门规章,为宗教事务治理搭建了“四梁八柱”,上海市也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制度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规范性、精准性和有效性还需要加强。为此,上海市坚持大处着眼、细处入手,修订并发布了“上海市宗教活动场所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实践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大调研、大走访查找问题、征求意见,形成了针对基层民宗部门、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院校四类主体的《宗教事务规范化管理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这份《指引》,一是“工具书”,对已有法律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了梳理汇编,方便四类主体在实际工 作中查询使用。二是“动态化”,《指引》的内容是开放性的,是动态调整的,今后将根据法律法规修改、政策口径变化的实际情况,不定期进行修订、调整。三是“集大成”,《指引》涵盖了宗教事务管理的各方面内容,从宏观的思想政治建设,到具体的人财物管理,对各类主体开展宗教事务的“开门七件事”,都做了全面的梳理。

 

 

 

四、突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在服务大局上见成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凝心聚力的作用,既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具体体现,也是重要目标。一是支持引导宗教界做社会新风尚的践行者,比如在宗教活动场所内积极倡导生活垃圾分类;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光盘行动中,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不断形成崇俭戒奢的良好氛围。二是支持引导宗教界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鼓励宗教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佛教道教团体新春送福活动,宗教界人士与书法家一起题写“福”字并赠送市民,“送福百万家”已成为统战与民宗系统民生实事项目的明星品牌。三是支持引导宗教界做公益慈善事业的推动者,规范引导8个宗教慈善基金会,助力民生实事、弘扬传统美德,在第一届“上海慈善奖”表彰活动中,有2位宗教界人士和1个宗教界的基金项目获奖。四是支持引导宗教界做民间外交的促进者,支持宗教界走出国门开展交流,今年在美国华盛顿里根中心成功举办了佛教素食文化展,讲好了上海宗教故事,也展现了中国宗教良好形象。

 

 

 

在推进宗教管理制度中国化的实践中,上海市收获了以下几条启示:一是领导重视、高位推动是保障。为推进工作增加了底气和动力,确保了工作的正确方向。二是统筹谋划、试点先行是关键。在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先行试点基础上,逐步推广到基层宗教工作部门、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及宗教院校,确保管理制度全方位、广覆盖。三是聚焦主题、多方推进是基础。在参与主体上,有党政部门、宗教界代表人士、宗教学研究三支队伍;在形式上,有主题征文、理论研讨、实践基地建设、案例汇编、制度指引等多项任务;市区联动、五教联合、主论坛平行论坛互动,覆盖面广、参与度高。推进宗教管理制度中国化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支撑,任重而道远。下一步,上海市将在“系统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加强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上继续深化探索,争取更好成效。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民宗局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