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太平部诸经 >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校对一次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三

卢国秦越人撰

临川晞范子李駉子埜句解

十六难曰:

脉有三部九候。

(三部者,寸关尺也。九侯者,上部三候,中部三候,下部三侯,三三如九也。)

有阴阳。

(寸口者,阳脉见九分而浮。尺部者,阴脉见一寸而沉。)

有轻重。

(阳脉浮乃轻手足1,阴脉沉乃重手取。)

有六十首。

(凡切脉始起於六脉,浮沉长短滑涩,三阴三阳之脉也,今六十首合之为六十乎。)

一脉变为四时。

(脉随四时之变换,详见十难中一脉为十变。)

离圣久远。

(越人之时,去圣已久。)

各是其法,何以别之?

(言三部是一法,九侯是一法,阴阳是一法,轻重是一法,六十首是一法,言法象既多,难可分别。)

然:视其病有内外证。

(使人视其精明五色杂2按察之,即知内外之证。昔以是字为误,改作视字。)

其病为之奈何?

(其病如何。)

假令得肝脉。

(肝脉弦软而长。)

其外证。

(在外证候。)

善洁。

(胆为清净之府,故善洁。)

面青。

(肝色青,故面青。)

善怒。

(胆为中正之官,主决断,肝在志为怒。)

其内证。

(在内证候。)

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肝积名曰肥气,在脐之左,揣按之而牢痛。)

其病四肢满闭。

(肝木脾土,脾主四肢,不3病则土无所畏,故四肢满闭。)

癃溲。

(肝脉循於阴器,故癃溲也,小便涩也。)

便难。

(肝肾在下脾4,肝病则气逆,不行於下,故大便艰难。)

转筋。

(肝含血以养筋,肝受病故筋转。)

有是者肝也。

(有是病者,是肝证。)

无是者非也。

(无此病者,非此5证。)

假令得心脉。

(心脉浮大而散。)

其外证面赤。

(心色赤,故面赤。)

口乾。

(心之脉络在舌下,心为热所困,故口乾燥而不润。)

喜笑。

(心在声为笑。)

其内证齐上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心积名曰伏粱,在脐上,按揣而牢痛。)

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吭。

(心为五脏之君,四脏有病,心主知之,尚有痛状,何况本经目病耶。常痛乃心包脉也。正心不受病,病则旦占夕死,夕占旦死,重明受病,则必包脉,乃手厥阴之脉,出两手中指之端,下入掌心,屈名指取之,穴名劳宫穴。心包病,则掌中热而啘。)

有是者心也。

(有此病是心证。)

无是者非也。

(无此病者非心证。)

假令得脾脉。

(脾脉中缓而大。)

其外证面黄。

(脾色黄,故面黄。)

善噫。

(脾在变动为噫。)

善味6

(脾主甘,甘受味。)

其内证当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脾积名曰痞气,当脐之中,揣按而牢痛。)

其病腹胀满,食不消。

(湿气胜,令人膨胀,阳气在下,食乃不消。)

体重节痛。

(身体沉重,骨节疼痛。)

息堕嗜卧。

(怠堕困倦,嗜好睡卧。)

四肢不收。

(手足全无收拾。)

有是者脾也。

(有此病是脾证。)

无是者非也。

(无此病,非脾证。)

假令得肺脉。

(肺脉浮绝而短。)

其外证面白。

(肺色白,故面白。)

善嚏。

(鼻为清气道中,鼻属肺,肺受风寒,通鼻善嚏。)

悲愁不乐。

(悲者肺之志也。肺主秋,愁也,脾土肺金,脾为肺母,脾主歌,子病母忧,秋悲愁不乐。)

欲哭。

(有声为哭。)

其内证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肺积名曰息贲,在脐之右,揣按之而牢固疼痛。)

其病喘咳。

(肺为五藏华盖,最喜清净,肺受风寒,则气道涩,故喘急咳嗽。)

洒淅寒热。

(肺虚则洒淅寒,实则热而闷。)

有是者肺也。

(有是病者,是肺证。)

无是者非也。

(无此病者,非肺证。)

假令得肾脉。

(肾脉沉短以敦。)

其外证面黑。

(肾色黑,故面黑。)

善恐。

(肾在志为恐。)

7

(巨阳虚则欠。)

其内证齐下有动气,按之牢若痛。

(肾积名曰奔豚,在脐之下,揣按之半痛8。)

其病逆气。

(肾气不足,伤於冲脉,故气逆。)

少腹急痛。

(足少阴之脉,循少腹,与足厥阴、足太阴三阴交於脐下,今肾病,故小腹痛。)

泄如下重。

(王9泄之名,此名尺10瘕泄,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

足胫寒而逆。

(足内踝上五寸,乃足少阴之动脉,故足胫寒而逆。)

有是者肾也。

(有是病者,是肾证。)

无是者非也。

(无此病,非肾证。)

十七难曰:

经言病或有死。

(疾病或有死亡。)

或有不治而愈。

(或有疾病,虽不治疗而自安愈。)

或连岁不已。

(或疾病连岁月不得休已。)

其死生存亡,可切脉而知之耶?

(死生存亡,可以切脉而知之否。)

然:可尽知也。

(死生存亡皆知於脉。)

诊病若能11目不欲见人者。

(诊视疾病,若闭眼不爱见人,此是肝病。)

脉当得肝脉强急而长。

(肝之本脉弦软而长,今见强急,故有此病。)

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肝病得肺脉,真鬼来克,金胜木,故必死。)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

(心间病证,开目而渴,心下牢固不开。)

脉当紧实而数。

(既有心病,当有心脉,紧实而数。)

反得沉濡而微者死。

(不得心脉,反得肾脉濡沉而微,水来克火,阳病得阴脉,故必死。)

病若吐血。

(口中吐血。)

复鼽衄血者。

(鼽者,鼻中出血;衄者,鼻流清涕也。已上皆肺病。)

脉当沉细。

(血属阴,吐血、衄血,脉得沉细,此为病脉相应。)

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

(不得肺脉,反得浮大而牢之心脉,病与脉相反,火来克金,故死。)

病若谵言妄语。

(谵言者,呢喃而语也。妄语者,言语在12妄也。)

身当有热。

(热乘於心,言语无章,身当有热。)

脉当洪大。

(身热脉大,脉病相应。)

而手足厥逆,脉沉细而微者,死也。

(身当热而反手足厥冷,脉当洪大而反沉细,是阳脉见阴脉,脉病相反,故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

(湿气胜则胀,脾不禁故泄。)

脉当微细而涩。

(既有脾证,当有此脉。)

反紧大而滑者死。

(不得脾脉,反得紧大而滑之肝脉,肝木克脾土,病脉相反,故必死。)

十八难曰:

脉有三部。

(寸关尺为三处部位。)

部有四经。

(各部之内各有二经,六部之内合为十二经。今止云四经者,是谓手太阳、阳明与足太阳、少阴,此二经法水火之性,各有纲纪而不能变通上下,余八经在手生足,在足生手,所以经言部有四经也。)

手有太阴。

(肺。)

阳明。

(大肠。)

足有太阳。

(膀胱。)

少阴。

(肾。)

为上下部。

(肺为上部,肾为下部。)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手太阴、阳明,金也。

(此二经属肺与大肠13,为金。)

足少阴、太阳,水也。

(此二经是肾与膀胱,属水。)

金生水。

(肺金在上,而下生下肾水。)

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

(水无有不下,水之性流下行也,不能逆上,故在下部。)

足厥阴、少阳,木也。

(此二经是肝与胆,属木。)

生手太阳、少阴火。

(此二经是心与小肠,属火,肝木能生之。)

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

(火性炎上,不能下生足,而生手心主少阳火,是生右尺相火也,故在上部。)

手心主、少阳火。

(心为君火,此为相火,今此二经是心包络、三焦。)

生足太阴、阳明土。

(此二经是脾与胃,属土,相火能生之。)

14在中部也。

(土主中宫,故在中部。)

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

(右寸金生左尺水,水生左关木,木能生左15寸君火,君火生右尺相火,相火生右关土,故曰子母相生。)

脉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脉有三部九侯,各於藏府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关尺也。

(寸口,阳也;关部,阴阳之中也;尺部,阴也。)

九候者,浮中沉也。

(三部之中各有三候,三三如九,故曰九侯。浮为阳,沉为阴,中为胃气;浮为府,沉为藏,中为中焦之脉。)

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

(两手寸口皆为上部,法天之在上,寸外主头,寸内主胸。)

中部法人,主鬲下至脐之上有疾。

(中部乃两手关部第二指,半指以前主鬲下,半指以后主脐上。)

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

(下部乃两手尺脉,第三指半指之前主脐下,半指之后主足。)

审而次之者也。

(审察三部从头至足之次第。虽元文刺字,今以丁之说为次字。)

人病有沉滞久积聚,可切脉而知之耶?

(问人有积聚之病,沉滞已久,可以脉知之否。)

然:诊在右胁有积气。

(诊视积聚气疾,生在右胁。)

得肺脉结。

(结脉主块积,肺藏於右,肺部脉结,故右胁有积。)

脉结甚则积甚。

(肺部脉结太甚,则右胁积亦甚。)

16微则气微。

(肺部结脉不甚,右胁积气亦微。)

诊不得肺脉,而右胁有积气者,何也?

(问肺藏於右,右胁有积,肺经一部却无结脉,是如何。)

然:肺脉虽不见,右手脉当沉伏。

(答肺部虽无结脉,只要右手有沉伏脉,便是右胁积气。伏脉,藏病积也;浮结者,府病聚也。)

其外痼疾同法耶?将异也?

(问外有沉痼之疾,与右胁积气同诊视,法度或不同。)

然: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

(答结脉来缓,时一止住,又无定数,谓之结。)

伏者,脉行筋下也。

(伏脉常行於筋下,要极重指著骨乃得。)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浮脉常浮行於肉上,按之不足,举之有余。)

左右表里,法皆如是。

(左右者,左右胁也;表以观其府病,里以观其藏病;其法度并皆如此。)

假令脉结伏者,内无积聚。

(伏脉乃里脉也,所以现觇其内也,虽有结伏之脉,内无积聚之病,是病不应脉,必死。)

脉浮结者,外无痼疾。

(浮脉乃表脉也,所以觇其外也,虽有浮结之脉,外无沉痼之疾,亦是病不应脉,必死。)

有积聚,脉不结伏。

(有积聚之病,无结伏之脉,是脉不应病者,必死。)

有痼病,脉不浮结。

(有沉痼之病,无浮结之脉,亦是脉不应病。)

为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也。

(脉与病皆要相应,一不相应皆死。)

十九难曰:

经言脉有逆顺。

(男女之脉,有逆有顺。逆顺者,阳抱阴生,阴抱阳生。)

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谓也?

(男女各具有常之脉,而脉却相反,其说如何。)

然:男子生於寅,寅为木,阳也。

(元气起於子,人之所生也。男从子左行三十之巳,从巳左行至寅,为十月,十月而生男。寅为东方甲乙木,木阳也。)

女子生於申,申为金,阴也。

(女从子右行三十之巳,从巳右行至申,为十月,十月而生女。申为西方,庚辛金,阴也。)

故男脉在关上。

(关上为寸口,属阳,男子阳气17,故脉在寸口常盛。)

女脉在关下。

(关下为尺部,属阴,女子阴气盛,故脉在尺部常盛。)

是以男子尺脉常弱。

(男子之气始於少阳,极於太阳,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为《易》复卦䷗,一阳居於尺部。阳明之至,浮大而短,为《易》临卦䷒,二阳居於关部。太阳之至,洪大而长,为《易》泰卦䷊,三阳居於寸部。三阳从地长,故男子之脉,寸盛而尺弱。)

女子尺脉常盛18

(女子之气始於太阴,极於厥阴。太阴之至,紧大而长,为《易》姤卦䷫,一阴居於寸部。少阴之至,紧细而微,为《易》遁卦䷠,二阴居於关部。厥阴之至,沉短以敦,为《易》否卦䷋,三阴居於尺部。三阴从天生,故女子之脉,寸沉而尺盛。)

反者,男得女脉,女得男脉也。其为病何如?

(男子尺脉常弱,今反盛;女子尺脉常盛,今反弱。问其病为何如。)

然:男得女脉为不足,病在内。

(寸口曰阳,男子以阳用事,今阳脉不见於寸。而反见尺部,尺部之脉,女子常盛,男子亦如是,为不及,阴主内,故病内。)

左得之,病则在左。

(左手得女脉之盛,病则在身体之左。)

右得之,病则在右。

(右手得女脉之盛,病则在身体之右。)

随脉言之也。

(随所得之脉,言所受之病。)

女得男脉为太过。

(女子尺脉本浮,更加见於寸,是谓太过。又女子以阴用事,寸脉常沉,却得浮脉。)

病在四肢。

(四肢为诸阳之本,女得男脉,为阳气盛,故病在四肢。)

左得之,病则在左。

(左手得男子之脉,病则在手足之左。)

右得之,病则在右。

(右手得男子之脉,病则在手足之右。)

随脉言之也。

(随脉断病。)

二十难曰:

经言脉有伏匿。

(脉有伏藏隐匿。)

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

(伏匿於何处藏府,可以言伏匿。)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

(答阴阳非独寸为阳、尺为阴,肌肉上亦为阳部,肌肉下亦为阴部,或阳脉乘於阴部,或阴脉乘於阳部,或阳部伏阴脉,或阴部伏阳脉。)

脉居阴部而反阳脉见者,为阳乘阴也。

(尺部之内、肌肉之下为阴部,尺中浮滑而长,为阴部见阳脉,阴虚不足则阳入乘之,为阳覆,又阳乘阴部之脉。)

脉虽19沉涩而短,此谓阳中伏阴也。

(尺中已浮滑而长,寸口关中沉短而涩,此为阳中伏阴。)

脉居阳部而反阴脉见者,为阴乘阳也。

(寸口与肌肉之上为阳部,反见沉短而涩之阴脉,为阴脉成阳部,为阴溢。)

脉虽时浮滑而长,此谓阴中伏阳也。

(寸口关中已沉涩而短,尺脉浮滑而长,为阴中伏阳。)

重阳者狂。

(脉浮滑而长,又加实数,是谓重阳,故狂言大事,自高自贤,狂越,弃衣登高。)

重阴者癫。

(尺中既沉短而涩,又盛实,是谓重阴,故病僵仆於地,闭目不惺,阴极阳复,良久却惺,名曰癫。)

脱阳者见鬼。

(脱阳者,无阳气也,谓寸脉细微甚也,目中妄见如睹鬼物。)

脱阴者目盲。

(阴者,精气也,阴气已脱,五藏之气不营於目,盲无所视,若尺脉则微细甚。)

二十一难曰:

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

(形病者,肌体羸瘦,手足不仁;脉不病者,脉息随呼吸上下,无太过不及,断之曰生。)

脉病形不病,曰死。

(脉病者,诊诸至数或太20过或不及,则人虽未病寒热等疾,纵不病亦死。)

何谓也?

(生死之异,其说如何。)

然:人形病脉不病者,非有不病也。

(人形体虽有病痛,而脉却未有节病,非是脉息不病,所以如此。)

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脉者血也,息者气也,脉不自动为气使然,气之息数未与血之脉数相应而然耳。)

二十二难曰:

经言脉有是动。

(有反常之动脉。)

有所生病。

(动脉反常,病所由生。)

一脉变为二病者,何也?

(一脉之动,变为血气两般之病,如何。)

然:经言是动者,气也。

(气为阳,阳为卫,邪中於阳,气先受热,形之於脉,名曰是动。)

所生病者,血也。

(气病传血,血为阴,阴为荣,血壅不润,病生於后。)

邪在气,气为是动?

(阳为气,邪中於阳,气动於脉而反常。)

邪在血,血为所生病。

(气先受邪,传之於血,血壅不行,病所由生。)

气主呴之。

(呴者,吹嘘往来之象,气主流行而不自息。)

血主濡之。

(濡,润也,血润泽不枯。)

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

(气血受热则淖溢妄行,故曰是动。)

若贼风博之,则留止而不行。

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气传之於血,复受贼风,故血壅不濡而病。)

故先为是动,后所生也。

(气先动之於脉,然后血所生病。)

二十三难曰:

手足三阴三阳。

(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

脉之度数,可晓以不?

(经脉丈尺法度数目可晓否。)

然:手三阳之脉,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合三丈。

(手太阳之脉,自两手小指之端,循臂上行之耳珠子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手阳明之脉,起於两手大指次指之侧,上循臂,终於鼻,左之右,右之左,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手少阳之脉,起於两小指次指之端,上臂,终於耳前,长五尺,两手合一丈,故云五六合三丈。)

手三阴之脉,从手至胸中,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手少阴之脉,起於心中,下络小肠,上肺,出腋下,循臂,出小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太阴之脉,起於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属肺,出腋下,下肘,入寸口,上鱼际,出大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手厥阴之脉,起於胸中,属心包络,三焦,出胁腋下,循臑入肘,下出小指次指之端,长三尺五寸,两手合七尺,故云二丈一尺。)

足三阳之脉,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太阳之脉,起於两足小指之侧,上循膝,交腘中,循背上头,下入目内眦,长八尺,两足上行,合一丈六尺。足阳明之脉,起於足大指次指之端,循足胫,上夹脐左右各二寸,终於额角发际,长八尺,两足合一丈六尺。足少阳之脉,起於足小指次指之端,上循两膝外廉,入季胁,上循目外眦,长八尺,两足合一丈六尺,故云四丈八尺。)

足三阴之脉,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两足合有六阴,故云六六三丈六尺。足太阴之脉,起於足大指内侧,循足胫内廉,上交出厥阴脉之前,上循入腹,属脾络胃,连舌本,长七尺五寸,两行各21一丈五尺。足厥阴之脉,起於足大指聚毛之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足太阴之后,循腹,入阴毛中,环阴器,抵小腹,侠胃属肝络胆,循喉咙,入颃颡,连目出额,长六尺五寸,两行合长一丈三尺。足少阴之脉,起於足小指之下,斜趣足心,上臑股内,贯脊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循喉咙,侠舌本,长六尺五寸,合长一丈三尺,故云三丈九尺。)

人两足跷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22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人有阴跷、阳跷二脉,两足合四脉。阳跷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风池。阴跷亦起於跟中,是足少阴之别络,自然骨之后,上内踝之上,直上循阴股,入阴,循腹上胸里,入缺盆,上出人23迎之前,入项内廉,属目内眦,合太阳脉,长七尺五寸,两行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督脉起於下极之俞,并脊里,入属於脑,计四尺五寸。任脉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上关元,至咽喉,长四尺五寸。督、任计之长九尺。)

凡脉长一十六丈二尺。

(手三阳脉三丈,手三阴脉二丈一尺,足三阳脉四丈八尺,足三阴脉三丈九尺,两足跷脉一丈五尺,督脉、任脉九尺,共计一十六丈二尺。)

此所谓十二经脉长短之数。

(已上是十二经脉长短数目。)

经脉十二。

(注见一难。)

络有十五。

(每一经各有一络,十二经络之外,有阳络、阴络、脾之大络,共十五络。)

何始何穷也?

(问经络所始所终去处。)

然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於身者也。

(答经者径也,经脉者,流行血气,疏通阴阳之径路,以荣华一身。)

其始从中焦。

(经络所始之地中焦,直两乳间,名膻中穴,亦名气海,言气从此而起。)

注手太阴、阳明。

(肺与大肠。)

阳明注足阳明、太阴。

(自大肠至胃与脾。)

太阴注手少阴、太阳。

(自脾至心、小肠。)

太阳注足太阳、少阴。

(自小肠至膀胱与肾。)

少阴注手心主、少阳。

(自肾至心包络、三焦。)

少阳注足少阳、厥阴。

(自三焦至胆与肝。)

厥阴复还注手太阴。

(血气至肝而终,明曰24良时25,又复还始於肺。)

别络十五,皆因其原。

(此十五络,皆因十二经为本原,以相流通。)

如环无端。

(经脉终而复始,恰如环之圆转,无有端倪。)

转相溉灌。

(经脉流转,更相溉灌於经络中。)

26於寸部气口,以处百病而决死生也。

(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故五藏六府有病,皆见於气口则可以断吉凶死生。沉一岁阴阳升降,会於立春一日,阴阳晓昏会於良时,一身荣卫还周会於手太阴,同天度一万三千五百息,据本经朝於寸口、人迎,则人迎在左手,属少阴,乃经脉朝会之地矣。愚并下文改作朝於寸部气口,观书者试评之。)

经云:明知终始,阴阳定矣。

(阴阳之气始於肺,终於肝,又别於阳者,知病从来,别於阴者,知死生之期。)

何谓也?

(其说如何。)

然:终始者,脉之纪也。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经,从阴阳始,故脉之纪纲,实在乎始而终,终而始之阴阳。)

寸部气口,阴阳之气通於朝27,如环无端,故曰始也。

(阴阳之气,自早朝良时会於寸部气口,如环无端,周而复始,故曰始。据元文寸口人迎,愚僭改作气口。)

终者,三阴三阳之脉绝,绝则死,各有形,故曰终也。

(足少阴气绝之形,在齿长而枯,肉濡而却。足太阴气绝之形,在肉满唇反。足厥阴气绝之形,在舌卷卵缩。手太阴气绝之形,在皮枯毛折。手少阴气绝之形,在面黑如梨。三阴气绝之形,在目眩目腪。六阳气绝之形,在汗出如珠,故曰死各有形,终即死也。)

黄帝八十一难经纂图句解卷之三

1.足:据文义似当作“取”。

2.杂:《集注》十六难丁注作“循”。

3.不:据文意似当作“木”。

4.肝肾在下脾:《集注》十六难虞注作“肝肾主下部”。

5.此:据上文例,似当作“肝”。

6.善味:此前《本义》、《集注》有“善思”二字,《集注》并有“脾者,在志为思也”七字。

7.欠:《本义》作“善欠”。

8.半痛:依上文例,“半痛”当作“牢而痛”。

9.王:据文义,似当作“五”。

10.尺:疑当作“大”字。

11.能:《本义》、《集注》作“闭”。

12.在:据文义似当作“狂”。

13.大肠:原作“太阳”,据文义改。

14.故:此前《本义》、《集注》有“土主中宫”四字。

15.左:原作“在”,据文义改。

16.诊:《本义》、《集注》作“结”。

17.气:此下疑脱“盛”字。

18.盛:此下《本义》、《集注》有“是其常也”四字。

19.虽:此下《本义》、《集注》有“时”字。

20.太:原作“不”,据文意改。

21.各:疑当作“合”。

22.二:原作“一”,据《本义》、《集注》改。

23.人:原作“今”,据文义改。

24.日:原作“目”,据文义改。

25.良时:疑当作“艮时”,三十难、三十七难注即作“艮时”。

26.朝:原作“(月龺)”,据《本义》、《集注》改。

27.朝:此下《本义》、《集注》有“使”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