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集注衍义本草序例卷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序例上

今按诸药采造之法,既并用见成,非能自采,不复具论其事,惟合药须解节度,列之如左。

按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汉已前,当言列国。今郡县之名,后人所改尔。江东已来,小小杂药,多出近道,气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荆、益不通,财全用历阳当归,钱塘三建,岂得相似?所以疗病不及往人,亦当缘此故也。蜀药及北药,虽有去来,亦非复精者。且市人不解药性,惟问#1形饰。上党人参,世不复言#2。华阴细辛,弃之如芥。且各随俗相竞,不能多备,诸族故往往遗漏。今之所存,二百许种尔。众医都不识药,惟听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采送之家。采送之家,传习造作,真伪好恶,并皆莫测。所以锺乳醋煮令白,细辛水渍使直,黄耆蜜#3蒸为甜,当归酒洒取润,螵蛸胶着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诸有此等,皆非事实,俗用既久,转以成法,非复可改,末如之何?又依方分药,不量剥除。只如远志、牡丹,才不收半;地黄、门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属,分两皆不复相应,病家惟依此用,不知更秤取足。又王公贵胜,合药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药贵石,无不窃换。乃有紫石英、丹砂吞出洗取,一片动经十数过卖。诸有此例,巧伪百端,虽复监检,终不能觉。以此疗病,固难即效,如斯并是药家之盈虚,不得咎医人之浅拙也。

凡采药时月,皆是建寅岁首,则从汉太初后所记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采者,谓春初津润始萌,未冲枝叶,势力淳浓故也。至秋枝叶乾枯,津润归流於下。今即事验之,春宁宜早,秋宁宜晚,华、实、茎、叶,乃各随其成熟尔。岁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

经说阴乾者,谓就六甲阴中乾之。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阴中在癸酉,以药着酉地也。实谓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暴,於阴影处乾之尔。所以亦有云暴乾故也。若幸可两用,益当为善。今按本草采药阴乾者,皆多恶。至如鹿茸,经称阴乾,皆悉烂令壤。今火乾易得且良。草木根苗,阴之皆恶。九月已前采者,悉宜日乾;十月已后采者,阴乾乃好。

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虽有子谷租黍之制,从来均之已久,正尔,依此用之。臣禹锡等谨按《唐本》又云:但古秤皆复,今南秤是也。晋秤始后汉末已来,分一斤为二斤,一两为二两耳。金银丝锦,并与药同,无轻重矣。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汤则水为殊少,故知非复秤,悉用今者耳。今方家所云等分者,非分两之分,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尔。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

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依节度用之,汤酒之中,无等分也。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钱五匕者,今五铢钱边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为一勺,十勺为一合。以药升分之者,谓药有虚实、轻重,不得用斤两,则以升平之。药升方作,上径一寸,下径六分,深八分,内散药勿按抑之,正尔微动令平调尔。今人分药,不复用此。

凡丸药,有云如细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较略大小相称者。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为一大豆也。如大麻子者,准三细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是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为度。如弹丸及鸡子黄者,以十梧子准之。唐本注云:方寸匕散,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弹丸;一枚若鸡子黄者,准四十丸。今弹丸同鹅子黄,此甚不等。

凡汤酒膏药,旧方皆云吹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细末,此於事殊不允当;药有易碎、难碎,多末、少末,秤两则不复均平,今皆细切之,较略令如吹咀者。乃得无末,而片粒调和也。《唐本》注云:吹咀,正谓商量斟酌之,余解皆理外生情尔。臣禹锡等看详吹咀,即上文细切之义,非商量斟酌也。

凡丸散药,亦先切细,暴燥,乃捣之。有各捣者,有合捣者,并随方所言。其润湿药,如天门冬、乾地黄辈,皆先切,暴,独捣令偏碎,更出细擘,暴乾。若逢阴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玲乃捣之。

凡湿药,燥皆大耗,当先增分两,须得屑乃秤之为正。其汤酒中,不须如此也。

凡筛丸药,用重密绢令细,於蜜丸易熟。若筛散草药,用轻疏绢,於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药,亦用细绢筛令如丸者。凡筛丸散药毕,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捣之数百过,视其色理和同,为佳也。

凡汤酒膏中用诸石,皆细捣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筛令调,并以新绵别裹内中。其雄黄、朱砂辈,细末如粉。

凡煮汤,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数依方多少,大略二十两药,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为准。然则利汤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补汤欲熟,多水而少取汁。好详视之,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两人以尺木绞之,澄去蜇浊,纸覆令密。温汤勿令枪器中有水气,於熟汤上煮,令暖亦好。服汤宁令小沸,

热易下,玲则呕涌。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及,并视人之强赢,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之,不必悉依方说也。

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洒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

凡建中、肾沥诸补汤,滓合两剂,加水煮竭饮之,亦敌一剂新药,贫人可当依此用,皆应先暴令燥。

凡合膏,初以苦酒渍令淹浃,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畔时者,周时也,从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当三上三下,以泄其热势,令药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静良久乃止,宁欲小小生。其中有莲白者,以两头微焦黄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黄色为度。堵肪皆勿令经水,腊月者弥佳。绞膏亦以新布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饮之。可摩之膏,膏滓则宜以傅病上,此盖欲兼尽其药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黄、朱砂辈,皆别捣细研如缅,须绞膏毕乃投中,以物疾搅,至於凝强,勿使沉聚在下不调也。有水银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尔。

凡汤酒中用大黄,不须细判。作汤者,先以水授令淹浃,密覆一宿。明旦煮汤,临熟乃内汤中,又煮两三沸,便绞出,则势力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黄,旧皆蒸之,今不须尔。

凡汤中用麻黄,皆先别煮两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内余药,不尔,令人烦。麻黄皆折去节,令理通,寸判之;小草、瞿麦五分到之;细辛、白前三分到之;丸散膏中,则细到也。

凡汤中用完物,皆擘破,乾枣、栀子、括楼之类是也。用细核物,亦打破,山茱萸、五味子、萝核、失明子之类是也。细花子物,正尔完用之,旋复花、菊花、地肤子、葵子之类是也。米麦豆辈,亦完用之。诸虫,先微熬#4之,惟嫖峭当中破炙之。生姜、射干皆薄切之。芒硝、饴糖、阿胶,皆须绞汤毕,内汁中,更上火两三沸,烊尽乃服之。

凡用麦门冬,皆微润抽去心。杏人、桃人,汤柔挞去皮。巴豆打破,剥其皮,刮去心。不尔,令人问。石韦刮去毛。辛夷去毛及心。鬼箭削取羽皮。华芦剔取根微炙。根实去其瓤,亦炙之。椒去实,於铛中微熬令汗出,则有势力。矾石於瓦上若铁物中,熬令沸,汁尽即止。礜石皆以黄土泥苞使燥,烧之半日,令熟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镑刮作屑。诸齿骨并炙捣碎之。皂荚去皮、子,炙之。

凡汤并丸散,用天雄、附子、乌头、乌喙、侧子,皆搪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惟姜附汤及膏酒中生用,亦削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随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处令尽。

凡汤酒丸散膏中,用半夏皆且完,用热汤洗去上滑,以手授之,皮释随剥去,更复易汤洗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旧方云二十许过,今六七过便足。亦可煮之,一两沸一易水,如此三四过,仍授洗毕,便暴乾;随其大小,破为细片,乃秤之以入汤。若膏酒丸散,皆须暴燥,乃秤之。

凡丸散用阿胶,皆先炙,使通体沸起,燥,乃可捣。有不沸处,更炙之。

凡丸中用蜡,皆烊,投少蜜中,搅调以和药。若用熟艾,先细擘,合诸药捣,令散;不可筛者,则别捣内散中和之。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黄,则丸经久不坏。掠之多少,随蜜精粗。

凡丸散用巴豆,去皮、心、膜,杳人、桃人、草整、胡麻诸有膏腻药,皆先熬黄黑,别捣令如膏。指机视泯泯尔,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捣,令消散,仍复都以轻疏绢筛度之,须尽,又内臼中,依法捣数百杵也。汤膏中用,亦有熬之者,虽生并捣破之。

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兰之辈,皆削去上虚软甲错处,取裹有味者秤之。狭苓、猜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远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紫苑洗去土皆毕,乃秤之;蓬白、葱白除青令尽;莽草、石南、茵芋、泽兰,皆剔取叶及嫩茎,去大枝;鬼臼、黄连,皆除根毛;蜀椒去闭口者及目熬之。

凡狼毒、根实、橘皮、半夏、麻黄、昊茱萸,皆欲得陈久者良。其余惟须精新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当先去心皮,乃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乌头若干枚者,去皮毕以半两准一枚。根实若干枚者,去禳毕,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枣有大小,三枚准一两。云乾姜一累者,以重一两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毕秤五两为正。蜀椒一升者,三两为正。昊茱萸一升者,五两为正。菟丝子一升,九两为正。庵筒子一升,四两为正。蛇床子一升,三两半为正。地肤子一升,四两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虚实、轻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两为正。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两为正。云一把者,重二两为正。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猜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右合药分剂料理法则。

臣禹锡等谨按徐之才《药对》、孙思邈《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序例如后。

夫众病积聚,皆起於虚也。虚生百病。积者,五脏之所积;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从旧方,不假增损。虚而劳者,其弊万端,宜应随病增减。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势已歇。今之为医,不自采药,且不委节气早晚,又不知冷热消息,分两多少,徒有疗病之名,永无必愈之效,此实浮惑,聊复审其冷热,记增损之主尔。虚劳而头痛复热,加枸杞、萎萝。虚而欲吐,加人参。虚而不安,亦加人参。虚而多梦纷纭,加龙骨。虚而多热,加地黄、牡蛎、地肤子、甘草。虚而玲,加当归、芍蓊、乾姜。虚而损,加锺乳、棘刺、薇蓉、巴戟天。虚而大热,加黄苓、天门冬。虚而多忘,加狭神、远志。虚而惊悸不安,加龙齿、沙参、紫石英、小草。若玲,则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热,即用沙参、龙齿;不玲不热,皆用之。虚而口乾,加麦门冬、知母。虚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人。虚而多气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枣。虚而身强,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虚而多玲,加桂心、昊茱萸、附子、乌头。虚而劳,小便赤,加黄苓。虚而客热,加地骨皮、白水黄耆。虚而冷,甩陇西黄耆。虚而痰,复有气,用生姜、半夏、根实。虚而小肠利,加桑嫖峭、龙骨、鹦陛豚。虚而小肠不利,加狭苓、泽泻。虚而损,溺白,加厚朴。诸药无有一一历而用之,但据体性冷热,的相主对,聊叔增损之一隅。夫处方者宜准此。

凡诸药子人,皆去皮尖及双人者,仍切之。

凡乌梅皆去核,入丸散,熬之。大枣擘去核。

凡用麦蘗、够、大豆黄卷、泽兰、芜萸、僵蚕、乾漆、蜂房,皆微炒。

凡汤中尔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黄、蒲黄、丹砂,须熟末如粉,临服内汤中!搅令调和服之。

凡狭苓、芍药,补药须白者,泻药惟赤者。

凡石蟹,皆以槌极打令碎,乃入臼;不尔,捣,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汤酒,拍碎用之。

凡菟丝子,暖汤淘汰去沙土,乾,洒,暖酒渍,经一宿洒出,暴,微白,捣之;不尽者,更以酒渍,经#5三五日乃出,更晒微乾,捣之,须臾悉尽,极易碎。

凡斑猫等诸虫,皆去足翅,微熬,用牡蛎熬令黄。

凡诸汤用酒者,皆临熟下之。

凡用银屑,以水银和成泥。

凡用锺乳等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炼,务令极细。

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者,是药之大体,而《本经》都不言之,后人亦所未述,遂令调合汤丸,有昧於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姜、橘之属是也。.通可去滞,即通草、防己之属是也。补可去弱,即人参、羊肉之属是也。泄可去闭,即草整、大黄之属是也。轻可去实,即麻黄、葛根之属是也。重可去怯,即磁石、铁粉之属是也。涩可去脱,即牡蛎、龙骨之属是也。滑可去着,即冬葵、榆皮之属是也。燥可去湿,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湿可去桔,即紫石英、白石英之属是也。只如此体,皆有所属。用药者,审而详之,则无遗失矣。

凡五方之气,俱能损人,人生其中,即随气受疾。虽习成其性,亦各有所资,乃天生万物以与人,亦人穷急以致物。今岭南多毒,足解毒药之物,即金蛇、白药之属是也。江湖多气,足破气之物,即姜、橘、昊菜萸之属是也。寒温不节,足疗温之药,即柴胡、麻黄之属是也。冻气多风,足理风之物,即防风、独活之属是也。湿气多痹,足主痹之物,即鱼、鳖、螺、蚬之属是也。阴气多血,足主血之物,即地锦、石血之属是也。岭气多瘴,足主瘴之物,即常山、盐麸、涪醋之属是也。石气多毒,足主毒之物,即犀角、麝香、羚羊角之属是也。水气多痢,足主痢之物,即黄连、黄檗之属是也。野气多蛊,足主蛊之物,即奠荷、酋根之属是也。沙气多狐,足主短狐之物,即鹏坞、鸿鹳之属是也。大略如此,各随所生。中央气交,兼有诸病,故医人之疗,亦随方之能;若易地而居,即致乖舛矣。故古方或多补养,或多导泄,或众味,或单行。补养即去风,导泄即去气,众味则贵要,单行乃贫下。岂前贤之偏有所好,或复用不遂其宜耳。

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序

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不能以无兵胜敌也。兵之形易见,善用者,能以其所以杀者生人;药之性难穷,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杀人。吁!可畏哉!寒、热、温、冻,辛、甘、缓、急,品类万殊,非一日而七十毒者,孰能辨之。彼《玉函》、《金匮》、《肘后》、《囊中》、《千金》之所传,《外台》之所秘,其为方,不知其几何。由是言之,则非独察脉、用方之为难,而辨药最其难者。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飞港动植之广且众也。风气不同,南北不通,或非中国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伪无逃於指掌之问,则本草、图经二者,何可须臾离也。世所传日《神农氏本草》三卷,梁·陶隐居离以为七,唐·苏恭、李绩之徒,又附益为二十卷,别图药形以为经,其书略备矣。开宝中,太祖皇帝命卢多逊等,考验得失,增药尤多,号为《开宝本草》。仁宗皇帝嘉佑初,又使掌#6禹锡、林亿、苏颂、张洞为之补注,因唐图经别为绘画,复增药至千有余种。於是收拾遗逸,订正讹缪,刊在有司,布之天下,其为寿养生人之术,无一不具。然世之医者,习故守陋,妄意穿凿,操数汤剂,幸而数中,自谓足以应无穷之病;请其论说,则漠然不知。顾本草与图经,殆虚文耳。尸偏州下邑,虽有愿见者,何所售之。闱中陈氏子承,少好学,尤喜於医,该通诸家之说。尝患二书传者不博,而学者不兼有也。乃合为一,又附以古今论说,与己所见闻,列为二十三卷,名曰《重广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书着其说,图见其形,一启帐而两得之。不待至乎殊方绝域,山巅水涯,而品类万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谈舆地者观於职方,阅战具者之入武库也。承之先世为将相,欧阳子所谓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孙。少孤,奉其母江淮问,闭门蔬食以为养,君子称其孝。问有奇疾,众医愕盼,不知所出,承徐#7察其脉,曰:当投某剂,某刻良愈,无不然者。然则承之学,虽出於图书,而精识超绝兹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臾区、岐伯远矣,吾不得而知也,其视秦越人、淳于仓公、华佗辈为何如?识者当能知之。元佑七年四月朔,左朝请大夫充天章阁待制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提举本路兵马巡检公事上轻车都尉赐紫金鱼袋长乐林希序。

雷公炮炙论序

若夫世人使药,岂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宁分相制。祇如秋毛今盐草也。沾溺,立销班肿之毒;象胆挥黏,乃知药有情异。鲑鱼插树,立便乾枯;用狗涂之,以犬胆灌之,插鱼处,立如故。却当荣盛。无名无名异,形似玉柳面#8,又如石灰,味别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圣石开盲,明目而如云离日。当归止血、破血,头尾效各不同;头止血,尾破血。菠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据。弊单淡卤,常使者饭中箄,能淡盐味。如酒沾交。今蜜根缴枝,又1百交加枝。铁遇神破#9如泥似粉;石经鹤粪,化作尘飞。秋见橘花似髓。断弦折剑,遇鸾血而如初;以下#10血炼作胶,枯折处,铁物永不断。海竭江枯,投仿#11波燕子是也而立泛。令铅拒火,须仗修天;今呼为补天石。如要形坚,岂忘紫背。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祇有背紫面青,能坚铅形。留础住鼎,全赖宗心。别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必恐误。其草出钦州,生处多虫兽。雌得芹花#12,其草名为立起,其#13形如芍药,花色青,可长三尺已来,叶上黄斑色,味苦涩,堪用,煮雌黄立住火。立便成庚;炮遇赤须,其草名赤须,今呼为虎须草是,用煮确砂,即生火验。水#14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兽名日精,以髓入在油中,其#15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喷之即延,切#16於屋下收。长齿生牙,赖雄鼠之骨末。其齿若折#17,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处,齿立生如故。发眉堕落,涂半夏而立生;待#18发堕落者,以生半夏茎炼之,取涎涂发落处,立生。目辟眼雕,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是也。其叶有雄雌,三叶为雄,五叶为雌,须使五叶者,作末,酒浸饮#19之,其目雕者正。脚生肉秋,棍击若呈根;脚有肉秋者,取莫若根,於棍带上系之,表感感永痊#20。囊皱旋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草藓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体寒腹大,全赖鹧鹅;若患腹大如鼓,米饮调鹧鹅末服,立枯如故也。血泛经过,饮调瓜子。甜瓜子内仁捣作末#21去油,饮调服之,立绝。咳逆数数,酒服熟雄;天雄炮过,以酒调一钱匕服,立定也。遍体疹风,玲调生侧。附子傍生者日侧子,作末,玲酒服,立差。肠虚泄痢,须假草零;捣五倍子作末,为#22熟水下之,立止。久渴心烦,宜投竹沥。除症去块,全仗硝确;硝炮即炮砂、硝石二味,於乳钵中研作粉,同锻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觞,须煎芦朴。不食者,并饮酒少者,煎逆水芦根并厚朴二味,汤服。强筋健骨,须#23是徒鳝;徒蓉并鳝鱼二味,作末,以黄精酒丸服之,可力倍常时也。出《乾宁记》宰。驻色延年,精蒸神锦。出颜色,服黄精自然汁拌细研神锦,於柳木饭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颜貌可如初#24女之容色也。知疮所在,口点阴胶;阴胶即是饭中气垢,少许蒸#25口中,即知脏腑所起,直彻至住处知痛,足可医也。产后肌浮,甘皮酒服。产后肌浮,酒服甘皮,立枯#26。口疮舌坼,立愈黄苏。口疮舌坼,以根黄涂苏,炙作末,涂之立差。脑痛欲亡,鼻投硝末;头痛者,以硝石作末内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觅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如斯百种,是药之功。某忝遇明时,谬看医理;虽寻圣法,难可穷微。略陈药食之功能,岂溺仙人之要卫,其制药炮、熬、煮、炙,不能记年月哉?欲审元由,须看海集。某不量短见,直录炮、熬、煮、炙,列药制方,分为上、中、下生卷,有三百件名,具陈於后。

凡方云丸如细麻子许者,取重四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大麻子许者,取重六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小豆许者,取重八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大豆许者,取重十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兔蕈俗云兔屎许者,取重十二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梧桐子许者,取重十四两鲤鱼目比之。

云如弹子许者,取重十六两鲤鱼目比之。一十五个白珠为准,是一弹丸也。

凡方中云以水一镒,至二镒,至十镒者,每镒秤之,重十二两为度。

凡云一两、一分、一铢者,正用今丝绵秤也。勿得将四铢为一分;有误,必所损兼伤药力也。

凡云散,只作散;丸,只作丸。或酒煮,或用醋,或乳煎,不得遗法。

凡方炼蜜,每一斤只炼得十二两半,或一分。是数若火少,若火过,并用不得云也。

凡膏煎中用脂,先须炼去革膜了,方可用之也。

凡修事诸药物等,一一并须令专心,勿令交杂,使用或先熬后煮,或先煮后熬,不得改移,一依法则也。

凡修合丸药,用蜜,只用蜜;用钖,只用钖;用糖,只用糖。勿交杂用,必宣泻人。

图经衍义本草上卷二竟

#1问:晦明轩本作“尚”。

#2言:晦明轩本作“售”。

#3蜜:原作“密”,据晦明轩本改。

#4熬:晦明轩本作“炙”。

#5经:“经”上十七字原重出,据晦明轩本删。

#6掌:原作“刘”,据晦明轩本改。

#7徐:原作“除”,据晦明轩本改。

#8面:晦明轩本作“石”。

#9破:晦明轩本作“砂”。

#10下:晦明轩本作“鸾”。

#11仿:晦明轩本作“游”。

#12花: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3其:原作“贫”,据晦明轩本改。

#14水:晦明轩本作“永”。

#15其: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6切:晦明轩本作“勿”。

#17折:原作“黄”,据晦明轩本改。

#18待:晦明轩本作“眉”。

#19饮:原作“以”,据晦明轩本改。

#20表感感永痊:晦明轩本作“感应永不痛”。

#21末:原作“才”,据晦明轩本改。

#22为:晦明轩本作“以”。

#23须:原作“酒”,据晦明轩本改。

#24初:晦明轩本作“幼”。

#25蒸:晦明轩本作“於”。

#26枯:晦明轩本作“愈”。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