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九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上品之上

远志

商州 威胜军 齐州

为君。味苦,温,无毒。主咳逆伤中,补不足,除邪气,利九窍,益智慧,耳目聪明,不忘,强志,倍力,利丈夫,定心气,止惊悸,益精,去心下膈气,皮肤中热,面目黄。久服轻身不老,好颜色,延年。叶名小草,主益精,补阴气,止虚损,梦泄。一名棘菀,一名葽绕,一名细草。生太山及冤句川谷。四月采根、叶阴乾。得茯苓、冬葵子、龙骨良,杀天雄、附子毒,畏真珠、藜芦、蜚蠊、齐蛤。

《图经》曰:今河、陕、京西州郡亦有之。根黄色形如蒿根。苗名小草,似麻黄而青,又如荜豆。叶亦有似大青而小者。三月开花白色,根长及一尺。四月采根、叶,阴乾。泗州出者花红,根、叶俱大於他处。商州者根又黑色,俗传夷门远志最佳。《范汪方》治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

《药性论》云:远志畏蛴螬。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坚壮阳道,主梦邪。

陶隐居云:按药名无齐蛤,恐是百合。冤句县属兖州济阴郡,今犹从彭城北兰陵来。用之打去心取皮,今用一斤止得三两皮。或云:陶云恐是百合,非也。

《日华子》云:主膈气,惊魇,长肌肉,助筋骨,妇人血噤失音,小儿客忤。服无忌。

《抱朴子˙内篇》云:陵阳仲子服远志三十年,有子三十七人,开书所视,便记而不忘。

雷公云:远志,凡使,先须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闷。去心了,用熟甘草汤浸一宿,漉出,暴乾用之也。

《肘后方》:云:治人心孔惛塞,多忘喜误。丁酉日密自至市买远志,着巾角中,还为末服之,勿令人知。

细辛

华州  岢岚军

味辛,温,无毒。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孪,风湿痹痛,死肌,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痹#1,齆鼻,风痫癫疾,下乳结,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华阴山谷。二月及八月采根,阴乾。曾青、枣根为之使,恶狼毒、山茱萸、黄耆,畏消石、滑石,反藜芦。

《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然他处所出者,不及华州者真。其根细而其味极辛,故名之曰细辛。今人多以杜蘅当之。杜蘅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江淮俗呼为马蹄香,以人多误用,故此详述之。

《药性论》云:细辛,臣,忌生菜,味苦、辛。治咳逆上气,恶风风头,手足拘急,安五脏六腑,添胆气,去皮风湿痒,能止眼风泪下,明目,开胸中滞,除齿痛,主血闭,妇人血沥腰痛。

雷公云:凡使,一一拣去双叶,服之害人,须去头土了,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乾用之。

禹锡云:按范子云:细辛出华阴,色白者苦#2。

《外台秘要》:治卒客忤,停口#3不能言。细辛、桂心等分内口中。

《别说》云:谨按细辛非华阴者,不得为细辛用。若杜蘅之类,自应依本性於用尔。又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

《圣惠方》云:治口臭及□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令#4吐,差。

《衍义》曰:细辛,用根,今惟华州者佳,柔韧,极细直,深紫色,味极辛,嚼之习习如椒。治头面#5风痛不可阙也。叶如葵叶,亦黑,非此则杜蘅也。杜蘅叶,形如马蹄下,故俗云马蹄香。盖根似白前,又似细辛。襄、汉间一种细辛,极细而直,色黄白,乃是鬼督邮,不可用。

石斛

春州 温州

味甘,平,无毒。主伤中,除痹,下气,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益精,补内绝不足,平胃气,长肌肉,逐皮肤邪热痱气,脚膝疼冷痹弱。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定志除惊。一名林兰,一名禁生,一名杜兰,一名石遂。生六安山谷水傍石上。七月、八月采茎,阴乾。陆英为之使,恶凝水石、巴豆,畏僵蚕、雷丸。

《图经》曰:今荆、湖、川、广州郡及温、台州亦有之,以广南者为佳。在山谷中。五月生苗,茎似竹节,节间出碎叶。七月开花,十月结实,其根细长,黄色。或云采茎以酒洗,捋蒸炙成,不用灰汤。其江南生者有二种:一种似大麦,累累相连,头生一叶#6,一名麦斛;一种大如雀髀,名雀髀斛,惟生石上者胜。亦有生药#7木上者,名木斛,不堪用。

陶隐居云:今用石斛,出始兴。生石上,细实,桑灰汤沃之,色如金,形似蚱蜢髀者为佳。近道亦有,次宣城间生栎树上者,名木斛。其茎形长大而色浅。六安属庐江,今始安亦出木斛,至虚长,不入丸散,惟可为酒渍、煮汤用尔#8。俗方最以补虚,疗脚膝。

《日华子》云:治虚损劣弱,壮筋骨,暖水脏,轻身益智,平胃气,逐虚邪。

雷公云:凡使,先去头土,用酒浸一宿,漉出,於日中曝乾,却用酥蒸,从巳至酉,却徐徐焙乾用。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石斛,君。益气除热,主治男子腰脚软弱,健阳,逐皮肌风痹,骨中久冷虚损,补肾,积精,腰痛,养肾气,益力。

《衍义》曰:石斛,细若小草,长三四寸,柔韧,折之如肉而实。今人多以木斛浑行,医工亦不能明辨。世又谓之金钗石斛,盖后人取象而言之,然其不轻#9将木斛折之中虚,如禾草,长尺余,但色深若光泽而已。真石斛,治胃中虚热有功。

巴戟天

归州 滁州

味辛、甘,微温,无毒。主大风邪气,阴痿不起,强筋骨,安五脏,补中,增志,益气,疗头面游风,小腹及阴中相引痛,下气,补五劳,益精,利男子。生巴郡及下邳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乾。覆盆子为之使,恶朝生、雷丸、丹参。

《图经》曰:今江淮、河东州郡亦有之,皆不及蜀川者佳。叶似茗,经冬不枯,俗名三蔓草,又名不凋草。叶似麦门冬。今两种,但击破视,其中紫而鲜洁者,伪也。真者击破,其中虽紫,又有微白糁如粉色。

陶隐居云:今亦用建平、宜都者,状如牡丹而细,外赤内黑,用之打去心。

《唐本》注云:巴戟天苗,俗方名、三蔓草。叶似茗,经冬不枯,根如连珠,多者良,宿根青色,嫩根白紫,用之亦同。连珠厚者为胜。

《日华子》云:味苦,安#10五脏,定心气,除一切风,治邪气,疗水肿。又名不凋草,色紫如小念珠,有小孔子,坚硬难捣。

雷公云:凡使,须用枸杞子汤浸一宿,待稍软漉出,却用酒浸一伏时,又漉出,用菊花同熬令焦黄,去菊花,布拭令乾用。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紫巴戟天,使。能治男子夜梦,鬼交泄精,强阴,除头面中风,主下气,大风血癞。病人虚损,加而用之。

《衍义》曰:巴戟天,本有心,乾缩时,偶自落,或可以抽摘,故中心或空,非自有小孔子也。今人欲要中间紫色,则多伪以大豆汁沃之,不可不察。外坚难染,故先从中间紫色。有人嗜酒,日须五七杯。后患脚气甚危,或教以巴戟半两,糯米同炒,米微转色,不用米,大黄一两,锉、炒,同为末,熟蜜为丸,温水下五七十丸,仍禁酒,遂愈。

赤箭

兖州

味辛,温。主杀鬼精物,蛊毒恶气,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轻身增年。一名离母,一名鬼督邮。生陈仓川谷、雍州及太山、少室。三月、四月、八月采根,暴乾。

《图经》曰:赤箭,生陈仓川谷、雍州及泰山、少室,今江湖间亦有之,然不中药用。谨按《抱朴子》云:按仙方中,有合离草,一名独摇,一名离母,所以谓之合离、离母者,此草为物,下根如芋魁,有游子十二枚周环之,去大魁数尺,虽相须,而实不连,但以气相属耳。

陶隐居云:陈仓属雍州扶风郡。按此草亦是芝类。云茎赤如箭杆,叶生其端。根如人足,又云如芋,有十二子为卫。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如此亦非俗所见,而徐长卿亦名鬼督邮。又复有鬼箭,茎有羽,其疗并相似,而益人乖异,恐并非此赤箭。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赤箭,无毒。

《别说》云:谨按:今医家见用天麻,即是此赤箭根。今《补注》与《图经》所载,乃别是一物,中品之下又出天麻一目,注云出郓州。考今之所出,赤箭根苗,乃自齐郓而来者为上。今翰林沈公括最为博识,尝解此一说云:古方用天麻者不用赤箭,用赤箭者即无天麻,方中诸药皆同,而唯此名或别,即是天麻、赤箭本为一物,并合用根也。今中品之下,所别出天麻一目,乃与此赤箭所说,都不相干,即明说#11是一物尔。然中品之下所为天麻者,世所未尝见用,今就此赤箭根为天麻,则与今所用不相违。然赤箭则言苗,用之有自表入裹之功;天麻则言根,用之有自内达外之理。根则抽苗径直而上,苗则结子成熟而落,返从簳中而下,至上而生,以此粗可识其内外主治之理。

《衍义》曰:赤箭,天麻苗也。然与天麻治疗不同,故后人分之为二。《经》中言八月采根曝乾,故知此即苗也。

庵子

秦州 宁州

味苦,微寒、微温,无毒。主五脏瘀血,腹中水气,胪胀留热,风寒湿痹,身体诸痛,疗心下坚,膈中寒热,周痹,妇人月水不通,消食,明目。久服轻身延年不老,駏驉食之神仙。

生雍州川谷,亦生上党及道边。十月采实,阴乾。荆实、薏苡为之使。

《图经》曰:今江淮亦有之。春生苗,叶如艾蒿,高三二尺。七月开花,八月结实,十月采,阴乾。今人通以九月采。江南人家多种此辟蛇。今人治打扑损,多用此法,饮散皆通,其效最速。服食方不见用。

《日华子》云:治腰脚重痛,膀胱疼,明目及骨节烦痛,不下食。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庵,使。味辛、苦。益气,主男子阴痿不起,治心腹胀满,能消瘀血。

《广利方》:治瘀血不散变成痈,捣生庵蒿,取汁一升服之。

菥蓂子

味辛,微温,无毒。主明目,目痛泪出,除痹,补五脏,益精光,疗心腹腰痛。久服轻身不老。一名蔑菥,一名大蕺,一名马辛,一名大荠。生咸阳川泽及道旁。四月、五月采,暴乾。得荆实、细辛良,恶乾姜、苦参。

《图经》曰:《尔雅》云:菥蓂,大荠。郭璞云:似荠,细叶,俗呼之曰老荠。苏恭亦云是大荠。又云:然菥蓂味辛,大荠味甘。陈藏器以大荠当是葶苈,非菥蓂,菥蓂大而褊,葶苈细#12而圆,二物殊也。而《尔雅》自有葶苈,谓之蕇。注云:实、叶皆似芥,一名狗荠,大抵二物皆荠类,故人多不能细分,乃尔致疑也。古今眼目方中多用之。崔元亮《海上方》疗眼热痛,泪不止,以菥蓂子一物,捣饰一为末,欲卧以铜箸点眼中,当有热泪及恶物出,并去努肉。可三四十夜点之,甚佳。

《药性论》云:菥蓂子,苦参为使。能治肝家积聚,眼目赤肿。

陶隐居云:今处处有之,是大荠子,俗用甚稀。

陈藏器云:菥蓂子,《本经》一名大荠。苏引《尔雅》为注云:大荠。大荠即葶苈,非菥蓂也。菥蓂大而褊,葶苈细而圆。二物殊别也。

蓍实

秦州

味苦、酸,平,无毒。主益气,充肌肤,明目,聪慧先知。久服不饥,不老,轻身。生少室山谷。八月、九月采实,日暴乾。

《图经》曰:今蔡州上蔡县白龟祠傍,其生如蒿作丛,高五六尺,一本一二十茎,至多者三五十茎,生便条直,所以异於众蒿也。秋后有花出於枝端,红紫色,形如菊,八月、九月采实,日乾入药。今医家亦稀用。其茎为筮,以问鬼神知吉凶,故圣人赞之,谓之神物。《史记˙龟策传》曰:龟千岁,乃游於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又其所生,兽无虎狼,虫无毒螫。徐广注曰:刘向云龟千岁而灵,蓍百年而一本生百茎。又褚先生云:蓍生满百茎者,其下必有神龟守之,其上常有黄#13云覆之。

《唐本》注云:此草所在有之,以其茎为筮。陶误用楮实为之。《本经》云味苦,楮实味甘,其楮实移在木部也。

卷柏

兖州 海州

味辛、甘,温、平、微寒,无毒。主五脏邪气,女子阴中寒热痛,症瘕,血闭,绝子,止咳逆,治脱肛,散淋结,头中风眩,痿蹶,强阴益精。久服轻身和颜色,令人好容体。一名万岁,一名豹足,一名求股,一名交时。生常山山谷石间。五月、七月采,阴乾。

《图经》曰:今关、陕、沂、兖诸州亦有之。宿根紫色多须。春生苗,似柏叶而细碎,拳挛如鸡足,青黄色,高三五寸。无花、子,多生石上。五月、七月采,阴乾。去下近石有沙土处,用之。

《药性论》云:卷柏,君。能治月经不通,尸疰鬼疰,腹痛,去百邪鬼魅。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丛生石土上,细叶似柏,卷屈状如鸡足,青黄色。用之,去下有沙土处。

《日华子》云:镇心治邪,啼泣,除面皯,头风,暖水脏。生用破血,炙用止血。

胆龙

陆州山龙胆 襄州

龙胆味苦,寒、大寒,无毒。主骨间寒热,惊耀#14,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除胃中伏热,时节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久服益智不忘,轻身耐老。一名陵游。生齐朐山谷及冤句。二月、八月、十一月、十二月采根,阴乾。贯众为之使,恶防葵、地黄。

《图经》曰:今近道亦有之。宿根黄白色,下抽根十余本,大类牛膝。直上生苗,高尺余。四月生叶,似柳叶而细,茎如小稍枝,七月开花如牵牛花,作铃铎形,青碧色。冬后结子,苗便枯。俗呼云草龙胆。湘中又有山龙胆草,味苦涩,此同类而别种也。古方治疸多用之。《集验方》谷疸丸:苦参三两,龙胆一两,二物下筛,牛胆和丸,先食以麦饮服之。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吴兴为胜。状似牛膝,味甚苦,故以胆为名。今按《别本》注云:状似龙葵,味苦如胆,因以为名。

《日华子》云:小豆为使。治客忤疳气,热病狂语及疮疥,明目,止烦,益智,治健忘。

雷公云:采得后阴乾。欲使时,用铜刀切去髭土头了,锉,於甘草汤中浸一宿,至明漉出,暴乾用。勿空腹饵之,令人溺不禁。

禹锡云:谨按《药性论》云:龙胆,能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拥#15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圣惠方》:治蛔虫攻#16心如刺,吐水。龙胆一两去头,锉,水二盏,煮取一盏去滓。隔宿不食,平旦服。

《外台秘要》:治卒下血不止。龙胆一虎口,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温五服,差。

《肘后方》:治卒心痛。龙胆四两,酒三升,煮取一升半,顿服。

白蒿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少食常饥。久服轻身,耳目聪明,不老。生中山川泽。二月采。

《图经》曰:白蒿,蓬蒿也。今所在有之。似青蒿而叶粗,上有白毛错涩,从初生至枯,白於众蒿,颇似细艾。三月采。此《尔雅》所谓蘩,皤蒿是也。疏云:蓬蒿,今白蒿,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一名游胡,北海人谓之旁勃,故《大戴礼˙夏小正》云:蘩,游胡。游胡,旁勃也。此草故#17人以为□#18。唐˙孟诜亦云:生挼醋食。今人但食篓蒿,不复食此。或疑此蒿即。蒌蒿。

陶隐居云:蒿类甚多,而俗中不闻呼白蒿者,方药家既不用,皆无复识之,所主疗既殊,则应更加研访。服食七禽散云:白兔食之,仙。与庵子同法耳。

孟诜云:白蒿,寒。春初此蒿前诸群生。捣汁去热黄及心痛。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菹,甚益人。

白英

味甘,寒,无毒。主寒热八疸,消渴,补中益气。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谷菜,一名白草。生益州山谷。春采叶,夏采茎,秋采花,冬采根。

陶隐居云:诸方药不用。此乃有蔛菜,生水中,人蒸食之。此乃生山谷,当非是。又有白草,叶作羹饮,甚治劳,而不用根、华。益州乃有苦菜,土人专食之,皆充倦#19无病,疑或是此。

《唐本》注云:此鬼目草也。蔓生,叶似王瓜,小长而五桠。实圆,若龙葵子,生青,熟紫黑,煮汁饮,解劳。东人谓之白草。陶云白草,似识之而不的辨。

陈藏器云:白英,主烦热,风疹,丹毒,疟瘴寒热,小儿结热。煮汁饮之。一名鬼目。《尔雅》云:符,鬼目。注:似葛,叶有毛,子赤如耳珰珠#20,若云子熟黑,误矣。

紫芝

味甘,温。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一名木芝。生高夏山谷。六芝皆无毒,六月采。薯蓣为之使,得发良,得麻子人、白瓜子、牡桂共益人,恶常山,畏扁青、茵陈蒿。

《药性论》云:紫芝,使,畏发。味甘,平,无毒。主能保神益寿。

陶隐居云:按郡县无高夏名,恐是山名尔。此六芝,皆仙草之类,俗所稀见,族种甚多,形色壤#21异,并载《芝草图》中。今俗所用紫芝,此是朽树木株上生,状如木檽,名为紫芝。盖止疗痔,而不宜以合诸补丸药也。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

《抱朴子》云:赤者如珊瑚,白者如截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而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又云:木芝者,松柏脂伦#22地,千岁化为茯苓,万岁其上生小木,状似莲花,名曰木威喜芝,夜视有光,持之甚滑,烧之不焦,带之辟兵。

赤芝

味苦,平,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生霍山。

陶隐居云:南岳本是衡山,汉武帝始以小霍山代之,非正也。此则应生衡山也。

黑芝

味咸,平。主癃,利水道,益肾气,通九窍,聪察。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玄芝。生常山。

《唐本》注云:五芝,《经》云:皆以五色生於五岳,诸方所献,白芝未必华山,黑芝又非常岳。且芝多黄、白,稀有黑、青者,然紫芝最多,非五芝类。但芝自难得,纵获一二,岂得终久服耶。

青芝

味酸,平。主明目,补肝气,安精魂,仁恕。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不忘强志。一名龙芝。生泰山。

黄芝

味甘,平。主心腹五邪,益脾气,安神,忠信和乐。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金芝。生嵩山。

白芝

味辛,平。主咳逆上气,益肺气,通利口鼻,强志意,勇悍,安魄。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玉芝。生华山。

兜木香

烧去恶气,除病疫。汉武帝故事,西王母降,上烧兜木香末。兜木香,兜渠国所献,如大豆,涂宫门,香闻百里。关中大疾疫,死者相枕,烧此香疫则止,内传云:死者皆起,此则灵香,非中国所致,标其功用,为众草之首焉。

无风独摇草

带之使夫妇相爱。生岭南。头如弹子,尾若乌尾,两片开合,见人自动,故曰独摇草。

《海药》云:谨按《广志》云:生岭南。又云:生大秦国。性温、平,无毒。主头面游风,遍身痒。煮汁淋蘸。陶朱术云:五月五日采,诸山野往往亦有之。

羊不吃草

味苦、辛,温,无毒。主一切风血,补益,攻诸病。煮之,亦浸酒。生蜀川山谷。叶细长,在诸草中羊不吃者是。

仙人草

主小儿酢疮。煮汤浴,亦捣傅之。酢疮,头小,大硬。小者,此疮或有不因药而自瘥者。当丹毒入腹必危,可预饮冷药以防之,兼用此草洗疮。亦明目,去肤医,按汁滴目中。生阶庭间。高二三寸,叶细有荐齿,似离鬲草,北地不生也。

千里及

味苦,平,小毒。主天下疫气,结黄,疟瘴,虫毒。煮服之吐下,亦捣傅疮,虫、蛇、犬等咬处。藤生,道旁篱落间有之,叶细厚,宣湖间有之。

钱葛

味甘,温,无毒。主一切风,血气羸弱,令人性健。久服风缓及偏风并正。生山南峡中。叶似枸杞,根如葛,黑色也。

甜藤

味甘,寒,无毒。去热烦,解毒,调中气,令人肥健。又主剥马血毒入肉,狂犬,牛马热黄。捣绞取汁,和米粉作糗饵,食之甜美,止泄,捣叶汁傅蛇咬疮。生江南山林下,蔓如葛。  又有小叶尖长,气辛臭,捣傅小儿腹,除痞满闪癖。

地杨梅

味辛,平,无毒。主赤白痢。取茎、子煎服。生江东温湿地。四五月有子似杨梅,苗如蓑草也。

天竺乾姜

味辛,温,无毒。主冷气寒中,宿食不消,腹胀下痢,腰背疼,痃癖气块,恶血积聚。生婆罗门国,似姜小黄。一名胡乾姜。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九竟

#1痹:晦明轩本“痹”上有“喉”字。

#2苦:晦明轩本作“善”。

#3口:疑当作“尸”。

#4令:晦明轩本作“冷”。

#5面:原作“而”,据晦明轩本改。

#6一叶: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7药:晦明轩本作“栎”。

#8尔:原作“小”,据晦明轩本改。

#9轻:晦明轩本作“经”。

#10安: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11说:晦明轩本作“别”。

#12细:原作“纳”,据晦明轩本改。

#13黄:晦明轩本作“青”。

#14耀:晦明轩本作“痫”。

#15拥:晦明轩本作“痈”。

#16攻:原作“皮”,据晦明轩本改。

#17故:晦明轩本作“古”。

#18□:晦明轩本作“菹”。

#19倦:晦明轩本作“健”。

#20珠:原作“味”,据晦明轩本改。

#21壤:晦明轩本作“环”。

#22伦:晦明轩本作“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