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二

宋通直郎辨验药材寇宗奭编撰

宋太医助教辨验药材许洪校正

草部中品之上

乾姜

味辛,温、大热,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痢,寒冷腹痛,中恶霍乱,胀满,风邪诸毒,皮肤间结气,止唾血。生者尤良。

《图经》云:文具生姜条下。

禹锡云:谨按《唐本》注云:治短、结气#1,止血,宣诸络脉,发汗,久服令眼暗。

《外台秘要》:治疟不痊。乾姜、高良姜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一中盏,煎至七分服。又方:治卒心痛。乾姜为末,米饮调下一钱。

《千金方》:治齆鼻,以乾姜末蜜和塞鼻中。

《肘后方》:治身体重,小腹急,热必上冲胸,头重不能举,眼中生翳,膝经拘急。乾姜四两,末。汤和温服,覆取汗,得解。又方:治寒痢。切乾姜如大豆,米饮服六七十枚,日三夜一服。痢青色者为寒痢,累服得效。

《王氏博济方》:治疟。乾姜炒令黑色,捣罗为末,临发时以温酒调三钱服,已发再服之。

《广利方》:治诸蛇毒螫人欲死兼辟蛇。乾姜、雄黄等分,同研,用小绢袋盛击臂上,男左女右,蛇闻药气逆避人。螫毒傅之。

《孙真人方》:治水泻无度。乾姜末,粥饮调一钱服,立效。

《集验方》:治血痢神效。乾姜急於火内烧黑,不令成灰,瓷碗合放冷,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下。又方:治咳嗽,冷气结胀。乾姜为末,热酒调半钱服。兼治头旋眼眩,立效。

《伤寒类要》:治伤寒,妇人得病虽差,未满百日,不可与交合,为阴阳之病,必拘急,手足拳欲死,丈夫病名为阴易,妇人名为阳易,速当汗之可愈,满四日不可疗,宜令服此药。乾姜四两为末,汤调顿服。覆衣被出汗得解,手足伸遂愈。

生姜

涪州 温州

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止呕吐。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秦椒为之使,杀半夏、莨菪毒,恶黄苓、黄连、天鼠粪。

《图经》曰:生姜,生犍为山谷及荆州、扬州,今处处有之,以汉、温、池州者为良。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黄,无花实。八九月采根,於长流水洗过,日晒为乾姜。又《千金方》主痰澼,以姜附汤治之,取生姜八两,附子生用四两,四破之,二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亦主卒风。禁猪肉、冷水。崔元亮《集验方》载敕赐姜茶治痢方,以生姜切如麻粒大,和好茶一两碗,呷,任意,便差。若是热痢即留姜皮,冷即去皮,大妙。刘禹锡在淮南与李亚同幕府,李每与人药而不出方,或讥其吝。李乃情话曰:凡人患嗽,多进冷药,若见此方用药热燥,即不肯服,故但出药多效,试之信然。李卿换白发方云:刮老生姜皮一大升,於铛中以文武火煎之、不得令过沸,其铛惟得多油腻者尤佳,更不须洗刷,便以姜皮置铛中,密固济,勿令通气。令一精细人守之,地色未分,便须煎之,缓缓不得令火急。如其人稍疲,即换人看火,一伏时即成,置於瓷钵中,极研之。李云:虽曰一复时,若火候匀即至日西药成也。使时先以小物点取如麻子大,先於白须下点药讫,然后拔之,再拔以手指熟捻之,令入肉。第四日当有黑者生,神效。

陶隐居云:乾姜,今惟出临海、章安,两三村解作之。蜀汉姜旧美,荆州有好姜,而并不能作乾者。又云:生姜,归五脏,去痰下气,止呕吐,除风邪寒热。久服少志少智,伤心气。如此则不可多食。

《唐本》注云:姜,久服通神明,主风邪,主痰气。生者尤良。《经》云:久服通神明,即可常啖也。

陈藏器云:生姜,本功外,汁解毒药,自余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用热即去皮,要冷留皮。

《日华子》云:乾姜,消痰,下气,治转筋,吐泻,腹脏冷,反胃乾呕,瘀血,扑损,止鼻洪,解冷热毒,开胃,消宿食。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乾姜,臣,味苦、辛。治腰肾中疼冷,冷气,破血去风,通四肢关节,开五脏六腑,去风毒冷痹,夜多小便。乾者治嗽,主温中,用秦艽。主霍乱不止,腹痛,消胀满,冷痢,治血闭。病人虚而冷,宜加用之。又云:生姜,使。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乾并治嗽,疗时疾,止呕逆#2,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和蜜食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隔,冷热气。

《食疗》云:生姜,温。去痰下气,除壮热,治转筋,心满,去胸中臭气,通神明。又、胃气虚,风热,不能食。姜汁拌鸡子壳,生地黄汁少许,蜜一匙头,和水三合,顿服立差。

《外台秘要》:治霍乱,注痢不止,转筋入腹欲死。生姜三两捣破,以酒一升,煮三四沸顿服。又方:久患咳噫,连咳四五之#3声者。取生姜汁半合,蜜一匙头,煎令热,温服。如此三服,立效。

《千金方》:治乾哕嗽,若手足厥。宜食生姜,此是呕家药。又治心下痞坚不能食,胸中呕哕。生姜八两细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夏五合洗去滑,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二味合煮取一升半,稍稍服之。又方:治产后秽污下不尽,腹满。生姜二斤,以水煮取汁服,即出。

《经验方》:善治狐臭用生姜汁涂腋下,绝根本。

《杨氏产乳方》:胎后血上冲心。生姜五两切,以水八升,煮三升,分三服。

唐˙崔魏公云:铉夜暴亡,有梁新闻之,乃诊之曰:食毒。仆曰:常好食竹鸡,竹鸡多食半夏苗。必是半夏毒,命生姜捩汁,折齿而灌#4之,即活。

《衍义》曰:生姜,治暴逆气,嚼三、两皂子大,下咽定,屡服屡定。初得寒热痰嗽,烧一块,含齿之终日间,嗽自愈。暴赤眼无疮者,以古铜钱刮净姜上取汁,於钱唇点目,热泪出。今日点,来日愈。但小儿甚惧,不须疑,已试良验。

葈耳

滁州

葈耳葈,私以反实:味苦、甘,温。叶:味苦、辛,微寒,有小毒。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挛痛,恶肉死肌,膝痛,溪毒。久服益气,耳目聪明,强志轻身。一名胡葈,一名地葵,一名葹,一名常思。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实熟时采。

《图经》曰:葈耳,生安陆川谷及六安田野,今处处有之。谨按:诗人谓之卷耳,《尔雅》谓之苓耳,《广雅》谓之葈耳,皆以实得名也。陆机疏云:叶青白似胡荽,白华细茎,蔓生,可煮为茹,滑而少味。或曰此物本生蜀中,其实多刺,因羊过之,毛中枯缀,遂至中国,故名羊负来。俗呼为道人头。实熟时采之。

《药性论》云:葈耳亦可单用。味甘,无毒。主肝家热,明目。

陶隐居云:此是常思菜,伧人皆食之。以叶覆麦作黄衣者,一名羊负来,昔中国无此,言从外国逐羊毛中来,方用亦堪#5稀。

《唐本》注云:苍耳,三月已后,七月已前刈,日乾为散。夏,水服;冬,酒服。主大风癫痫,头风湿痹,毒在骨髓。日二服,丸服二十、三十丸。

陈藏器云:葈耳,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子炒令香,捣去刺,使腹破,浸酒,去风,补益。又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丁肿。

雷公云:凡采得,去心,取黄精,用竹刀细切拌之,和同蒸,从巳至亥,去黄精。取出,阴乾用。

禹锡云:按《尔雅》云:卷耳,苓耳。注:《广雅》云:葈耳也,亦云胡葈,江东呼为常葈。或日苓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释曰:《诗˙周南》云:采采卷耳。

孟诜云:苍耳,温。主中风,伤寒头痛。又,丁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汁,冷服一升,日三度,甚验。

《圣惠方》:治妇人风瘙瘾疹,身痒不止。用苍耳花、叶、子等分,捣罗为末,豆淋,酒调服二钱匕。又方:治产后诸痢,神效。苍耳叶,捣绞汁。温服半中盏,日三四服。

《外台秘要》:疗热毒病攻手足,肿疼痛欲脱方:取苍耳汁以渍之。

《千金方》:当以五月五日午时乾地刈取葈耳叶,洗曝燥,捣下筛。酒若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夜三。散若吐逆,可蜜为丸,准计一方寸匕数也。风轻易#6治者,日再服。若身体有风处皆作粟肌出,或如麻豆粒,此为风毒出也。

《千金翼方》:治牙痛。以苍耳子五升,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之,痛即吐,吐后复含,不过三剂差。茎、叶亦得。又方:治五痔方。苍耳茎、叶,以五月五日采,乾为末,以水服方寸匕,立效。

《食医心镜》云:除一切风湿痹,四肢拘孪。苍耳子三两捣末,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

《斗门方》: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忽倒地不知人事者。用喝起草取其嫩心,不限多少,阴乾,为末。以常酒服一大盏#7,不拘时候,其功大效。服之多连脑盖,善通顶门,今苍耳是也。

《胜金方》:治毒蛇并射工#8、沙虱等伤,眼黑口噤,手脚强直,毒攻腹内成块,逡巡不救,宜用此方。苍耳嫩叶一握,研取汁,温酒和灌之,将滓厚罨所伤处。

《杨氏方#9产乳》:治误吞钱。葈耳头一把,以水一升,浸水中十余度,饮水愈。

葛根

海州 成州

味甘,平,无毒。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痒#10;起阴气,解诸毒,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痛胁风痛。生根汁:大寒。疗消渴,伤寒壮热。葛壳#11:主下痢十岁已上。叶:主金疮止血。花:主消酒。一名鸡斋根,一名鹿藿,一名黄斤。生汶山川谷。五月采根,曝乾。杀野葛、巴豆百药毒。

《图经》曰:葛根,生汶山川谷,今处处有之,江浙尤多。春生苗,引藤蔓,长一二丈,紫色;叶颇似揪叶而青,七月着花似豌豆花,不结实。根形如手臂。张仲景治伤寒,有葛根及加半夏、葛根黄苓黄连汤,以其主大热,解肌,开腠理。

陶隐居云:即今之葛根。人皆蒸食之。当取入土深大者,破而日乾之。生者捣取汁饮之,解毒#12病发热。其花并小豆花乾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南康、庐陵间最胜,多肉而少筋,甘美。

陈藏器云:葛根,生破血,合疮,堕胎,解酒毒,身热赤,酒黄,小便赤涩。可断谷不饥,根堪作粉。

《日华子》云:葛,冷,治胸膈热,心烦闷,热结#13,止血痢,通小肠,排脓破血,傅蛇虫啮,解罯毒箭。乾者力同。

《食疗》云:葛根,蒸食之,消酒毒。其粉亦甚妙。

《圣惠方》:治时气头痛壮热。用生葛根净洗,捣取汁一大盏,豉一合,煎至六分,去豉,不计时候,分作二服,汗出即差。未汗再服。若心热,加栀子仁十枚同煎,去滓服。又方:治小儿热渴久不止。用葛根半两细锉,水一中盏,煎取六分,去滓,频温服。

《外台秘要》:治伤筋绝,捣葛根汁饮之。葛白屑熬令黄,传疮止血。

《千金方》:酒醉不醒,捣葛根汁饮一二升,便醒。

《肘后方》:治卒乾呕不息,捣葛根,绞取汁,服一升,差。又方:食诸菜中毒,发狂烦闷,吐下欲死。煮葛根汁饮之。

《梅师方》:治伤寒初患二三日,头痛壮热。葛根五两,香豉一升细锉,以童子小便六升,煎取二升,分作三服,取汗。触风,食葱豉粥。

《广利方》:治心热吐血不止。生葛根汁半大升,顿服,立差。

《伤寒类要》:治妊娠热病心闷。取葛根汁二升,分水#14三服。

《衍义》曰:葛根,澧、鼎之间,冬月取生葛,以水中揉出粉,澄成垛,先煎汤使沸,后擘成块下汤中,良久,色如胶,其体甚韧,以蜜汤中拌食之。擦少生姜尤佳。大治中热,酒、渴病。多食行小便,亦能使人利。病酒及渴者,得之甚良。彼之人又切入煮茶中以待宾,但甘而无益。又将生葛根煮熟者,作果可#15。虔、吉州、南安军亦有此卖。

葛粉

味甘,大寒,无毒。主压丹石,去烦热,利大小便,止渴。小儿热痞,以葛根浸捣汁饮之良。

《图经》曰:文具葛根条下。

陈藏器云:《拾遗》云:用裛小儿热疮妙。

禹锡云:按中品上卷葛根条,功用与此相通。

《圣惠方》治中鸩毒气欲绝者。用葛粉三合,水三中盏调饮之。如口禁者,以物揭开灌之。又方:治胸中烦热或渴,心躁。葛粉四两,先以水浸粟米半升,经宿漉出,与葛粉相拌,令匀,煮熟食之。

《食医心镜》:治小儿壮热,呕吐不住食,惊痫方。葛粉二大钱,以水二合调令匀,泻向鏭铎中,倾侧令遍,重汤中煮令熟,以糜饮相和食之。

栝楼

衡州 均州

根:味苦,寒,无毒。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补虚安中,续绝伤,除肠胃中痼热,八疽#16,身面黄,唇乾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利。一名地楼,一名果裸,一名天瓜,一名泽姑。实:名黄瓜,主胸痹,悦泽人面。茎、叶:疗中热伤暑。生洪农川谷及山阴地,入土深者良,生卤地者有毒。二月、八月采根,曝乾,三十日成。枸杞为之使,恶乾姜,畏牛膝、乾漆,反乌头。

《图经》曰:栝楼,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今所在有之。实名黄瓜。《诗》所谓果蓏之实是也。根亦名白药,皮黄肉白。三四月内生苗,引藤蔓。叶如甜瓜叶,作叉,有细毛。七月开花,似葫芦花,浅黄色。实在花下,大如拳,生青,至九月熟。孙思邈作粉法:深掘大根,厚#17削皮至白处,寸切之,水浸,一日一易水#18,经五日取出,烂捣研,以绢袋盛之,澄滤令极细如粉。唐˙崔元亮疗箭镞不出。捣根傅疮,日三易,自出。又疗时疾发黄,心强#19烦热,闷不认人者。取大实一枚黄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消八分,合不#20令消尽,分再服,便差。

陶隐居云:出近道,藤生,状如土瓜而叶有叉。《毛诗》云:果裸之实,亦施於宇。其实,今以杂作手膏用。根入土六七尺,大二三围者,服食亦用之。

《唐本》注云:今用根作粉,大宜服食,虚热人食之。作粉如作葛粉法,洁白美好。今出陕州者,白实最佳。

禹锡云:按《尔雅》云:果裸之实,栝楼。释曰:果裸之草,其实名栝楼。郭云:今齐人谓之天瓜。

《日华子》云:栝楼子,味苦,冷,无毒。补虚劳,口乾,润心肺,疗手面皴,吐血,肠风泻血,赤白痢,并炒用。又栝楼根,通小肠,排脓,消肿毒,生肌长肉,消扑损瘀血,治热狂时疾,乳痈,发背,痔瘘,疮疖。

雷公云:栝楼,凡使皮、子、茎、根,效各别。其栝并楼样全别。若栝,自丸,黄皮厚蒂小;若楼,唯形长,赤皮蒂粗,是阴人服。若修事,去上壳皮革膜并油子#21,使。

《圣惠方》:治热病头疼发热进退方。用栝楼一枚大者,取瓤细锉,置瓷碗中,用热汤一盏沃之,盖却良久,去滓,不计时候服。

《外台秘要》:治消渴利方。生栝楼三十斤,以水一硕,煮取一斗半,去滓,以牛脂五合,煎取水尽。以暖酒先食服如鸡子大,日三服,即妙。

《肘后方》:消渴,小便多。栝楼薄切,炙取五两,水五升,煮取四升,随意饮之良。又方:若肠随肛出,转久不可收入。捣生栝楼取汁,温之猪肉汁中洗手,随挼之令暖,自得入。

《梅师方》:治诸痈发背#22,乳房初起微赤。捣栝楼作末,以井花水调方寸匕。

《集验方》:下乳汁。栝楼子淘洗控乾,炒令香熟,瓦上□令白色为末,酒调下一匕,合面外少时。

《杜壬方》:治胸膈痛彻背,心腹痞满,气不得通及治痰嗽。大栝楼去秾取子熟炒,别研和子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米饮下十五丸。

《子母秘录》:治乳肿痛。栝楼黄色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若无大者,小者二枚,黄熟为已#23。

《杨氏产乳方》:治热游丹赤肿。栝楼末二大两,酽醋调涂之。

《产宝方》:治产后乳无汁。栝楼末,井花水服方寸匕,日二服,夜流出。

《杨文蔚方》:治痰嗽,利胸膈方。栝楼肥实大者,割开,子净洗,捶破栝皮,细切焙乾,半夏四十九个,汤洗十遍,捶破焙乾,为末,用洗栝楼熟水并瓤同熬成膏,研为丸如梧子大,生姜汤下二十丸。

《衍义》曰:栝楼实,九月、十月间取秾,以乾葛粉拌,焙乾,银石器中熳火炒熟为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一二钱服,治肺燥、热渴、大肠秘。其根与贝母、知母、秦艽、黄苓之类,皆治马热。

苦参

邵州 成州 秦州 西京

味苦,寒,无毒。主心腹结气,症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养肝胆气,安#24五脏,定志益精,利九窍,除伏热肠澼,止渴,醒酒,小便黄赤,疗恶疮、下部□,平胃气,令人嗜食、轻身。一名水槐,一名苦□音识,一名地槐,一名菟槐,一名骄槐,一名白茎,一名虎麻,一名岑茎,一名禄白,一名陵郎。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三月、八月、十月采根,曝乾。玄参为之使,恶具母、漏芦、菟丝,反藜芦。

《图经》曰:苦参,生汝南山谷及田野,今近道处处皆有之。其根黄色,长五七寸许,两指粗细。三五茎并生,苗高二三尺已来。叶碎青色,极似槐叶,故有水槐名,春生冬凋。其花黄白,七月结实如小豆子。治癞疾。其法用苦参五斤切,以好酒三斗渍三十日。每饮一合,日三,常服不绝。若觉痹即差。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叶极似槐树,故有槐名,花黄,子作荚,根味至苦恶。病人酒实#25饮之多差。患疥者,一两服亦除,盖能杀虫。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苦参,能治热毒风,皮肌烦燥生疮,赤癞眉脱,主除大热,嗜唾,治腹中冷痛,中恶腹痛,除体闷,治心腹积聚。不入汤用。

《日华子》云:杀疳虫,炒带烟出为末,饭饮下,治肠风泻血并热痢。

雷公云:凡使,不计多少,先须用糯米浓泔汁浸一宿,上有腥秽气,并在水面上浮,并须重重淘过,即蒸,从巳至申出,晒乾,细锉用之。

《外台秘要》:治天行病四五日,结胸满痛,壮热,身体热。苦参一两锉,以醋二升,煮取一升二合,尽饮之,当吐#26,即愈。天行毒病,非苦参、醋药不解,及温#27覆取汗愈。又方:小儿身热,苦参汤浴儿良。

《千金方》:治狂邪发无常,披头大叫,欲杀人,不避水火。苦参蜜丸桐子大。每服十丸,薄荷汤下。

《梅师方》:治饮食中毒,鱼、肉、菜等。苦参三两,以苦酒一升,煎五沸,去滓服之,吐出即愈。或取煮犀角汁一升,亦佳。又方: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苦参五两,乌梅二十枚细锉,以水二升,煎取一升,温#28服。

《胜#29金方》:治时疾热病,狂言心躁。苦参不限多少,炒黄色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温服,连进三服。有汗无汗皆差。

《集验方》:治毒热,足肿疼欲绝#30。酒煮苦参以渍之。

太史公云:淳於意医齐中大夫病齲齿,灸左手阳明脉,苦参汤日漱三升。出入得#31,五六日愈。

《衍义》曰:苦参,有朝士苦腰重,久坐,旅拒十余步,然后能行。有一将佐谓朝士日,见公日逐以药揩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32。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腰疾皆愈,此皆方书旧不载者。有人病遍身风热细疹,痒痛不可任,连胸、颈、脐、腹及近隐处#33皆然,涎痰亦多,夜不得睡。以苦参末一两,皂角二两,水一升,揉滤#34取汁,银石器熬成膏,和苦参末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温水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次日便愈。

当归

味甘、辛,温、大温,无毒。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音癣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音羊,金疮,煮饮之。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痓,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一名乾归。生陇西川谷。二月、八月采根,阴乾。恶茹,畏菖蒲、海藻、牡蒙。

《图经》曰:当归,生陇西川谷,今川蜀、陕西诸郡及江宁、滁州皆有之,以蜀中者为胜。春生苗,绿叶有三瓣。七八月开花似时罗,浅紫色。根黑黄色。二月、八月采根,阴乾。然苗有二种,都类芎藭,而叶有大小为异,茎梗比芎藭甚卑下。根亦二种,大叶名马尾当归,细叶名蚕头当归。以肉厚不枯者胜。

《药性论》云:当归,臣,恶热面。止呕逆,虚劳寒热,破宿血,主女子崩中,下肠胃冷,补诸不足,止痢腹痛。单煮饮汁,治温疟,主女人沥血腰痛,疗齿疼痛不可忍。患人虚冷,加而用之。

陶隐居云:今陇西叨阳黑水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西川北部当归,多根#35枝而细。历阳所出,色白而气味薄#36,不相似,呼为草当归,阙少时乃用之。方家有云真当归,正谓此,有好恶故也。俗用甚多,道方时须尔。

《唐本》注云:当归苗有二种:一种似大叶芎藭;一种似细叶芎藭,惟茎叶卑下於芎藭也。今出当州、岩#37州、翼州、松州,宕州最胜。细叶者名蚕头当归,大叶者名马尾当归,今用多是马尾当归,蚕头者不如此,不复用,陶称历阳者,是蚕头当归也。

《日华子》云: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症癖。

雷公云:凡使,先去尘并头尖硬处一分已来,酒浸一宿。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服食无效,单使妙也。

禹锡云:按《尔雅》云:薜,山蕲。注《广雅》曰:山蕲,当归也。当归今似蕲而粗大。

吴氏云:当归,神农、黄帝、桐君、扁鹊:甘,无毒。岐伯、雷公:辛,无毒。季氏:小温。或生羌胡地。

《别说》云:谨按:当归,自古医家方论,用治妇人产后恶血上冲,仓卒取效,无急於此。气血昏乱者,服之即定。此盖服之能使气血各有所归,则可以於产后备急於补虚速效,恐圣人立当归之名,必因此出矣。

《外台秘要》:治头疼欲裂。当归二两,酒一升,煮取六合,饮至再服。又方:治心痛。当归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小儿多患胎寒好啼,昼夜不止,因此成痫。当归末小豆大,乳汁灌之,日夜三四度服。

《葛氏方》:治小便出血。当归四两细锉,酒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梅师方》:胎动下血,心腹疼,死生不知,服此汤,活即安,死即下。用当归四两,芎藭九两,细锉,以酒三升,水四升,煎取三升,分服。

《子母秘录》:治倒产,子死腹中。捣当归末,酒服方寸匕。

《支太医方》:治妇人百病,诸虚不足。当归四两,地黄二两,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食前米饮下十五丸。

麻黄

浮州

味苦,温、微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伤寒头疼,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不可多服,令人虚。一名卑相,一名龙沙,一名卑盐。生晋地及河东。立秋采茎,阴乾令青。厚朴为之使,恶辛夷、石韦。

《图经》曰:麻黄,生晋地及河东,今近京多有之,以荥阳、中牟者为胜。苗春生,至夏五月则长及一尺已来。梢上有黄花,结实如百合瓣而小,又似皂荚子,味甜,微有麻黄气,外红皮,里仁子黑。根紫赤色。俗说有雌雄二种:雌者於三月、四月内开花,六月内结子。雄者无花,不结子。至立秋后,收采其茎,阴乾令青。张仲景治伤寒,有麻黄汤及大、小青龙汤,皆用麻黄;治肺痿上气,有射干#38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皆大方也。古方汤用麻黄,先煮去沫,然后内诸药。亦#40用丸散者,皆不然也。

陶隐居云:今出青州、彭城、荥阳、中牟者为胜,色青而多沫。蜀中亦有,不好。用之折除节,节止汗故也。先煮一两沸,去上沫,沫令人烦。其根亦止汗,夏月杂粉用之。俗用疗伤寒,解肌第一。

《唐本》注云:郑州鹿台及关中沙苑河傍沙洲上大多。其青、徐者,今不复用。同州沙苑最多。

《日华子》云:通九窍,调血脉,开毛孔皮肤,逐风,破症癖积聚,逐五脏邪气,退热,御山岚瘴气。

雷公云:凡使,去节并沫,若不尽,去之,令人闷。用夹刀剪去节并头,槐砧上用铜刀细锉,煎三四十沸,竹片掠去上沫尽,漉出,晒乾用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麻黄,君,味甘,平。能治身上毒风疗痹,皮肉不仁,主壮热,解肌发汗,温疟,治温疫。根、节能止汗。方曰:并故竹扇杵末扑之。又牡蛎粉、粟粉并根等分末,生绢袋盛,盗汗出即扑,手摩之。

《伤寒类要》:张仲景《伤寒论》云:黄疸病,以麻黄醇酒汤主之。麻黄一把去节,绵裹,以美酒五升,煮取半升,去滓,顿服。

《子母秘录》:治产后腹痛及血下不尽。麻黄去节杵末,酒服方寸匕,日二三服,血下尽即止。泽兰汤服亦妙。

《衍义》曰:麻黄,出郑州者佳,剪去节,半两,以蜜一匙匕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病疮疱倒餍黑者,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以此知此药入表也。

通草

兴元府 海州 通脱木 解州

味辛、甘,平,无毒。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疗脾疸,常欲眠,心烦,哕出音声,疗耳聋,散痈肿、诸结不消,及金疮恶疮,鼠瘘,踒折,齆音瓮鼻息肉,堕胎,去三虫。一名附支,一名丁翁。生石城山谷及山阳。正月采枝,阴乾。

《图经》曰:通草,生石城山谷及山阳,今泽、潞#40、汉中、江淮、湖南州郡亦有之。生作藤蔓,大如指,其茎干大者径三寸。每节有二三枝,枝头出五叶,颇类石韦,今人谓之木通,俗间所谓通草,乃通脱木#41。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绕树藤生,汁白。茎有细孔,两头皆通。含一头吹之,则气出彼头者良。或云即葍藤茎。

陈藏器云:通脱木,无毒。花上粉,主诸虫疮,野鸡病,取粉内疮中。生山侧,叶似萆麻,心中有瓤,轻白可爱,女工取以饰物。《尔雅》云:离南,活脱也。一本云:药草,生江南,主虫病,今俗亦名通草。又云:本功外,子味甘,利大小便,宣通去烦热,食之令人心宽,止渴下气,江东人呼为畜葍子,江西人呼为拏子,如算袋,秾黄子黑,食之当去其皮。苏云:色白,乃猴葍也。

《日华子》云:木通,安心除烦,止渴退热,治健忘,明耳目,治鼻息#42;通小肠,下水,破积聚血块,排脓,治疮疖,止痛,催生下胞,女人血闭,月候不匀,天行时疾,头痛目眩,羸劣,乳结及下乳。子名□子,七八月采。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木通,臣,微寒,一名王翁万年。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用根治项下瘤瘿。

陈士良云:燕□子,寒,无毒。主胃口热闭,反胃不下食,除三焦客热。此是木通,实名桴棪子,茎名木通。主理风热淋疾,小便数急疼,小腹虚满。宜煎汤并葱食之,有效。野生。

《海药》云:谨按《徐表南州记》云:生广州山谷。味温,平。主诸瘘疮,喉咙痛及喉痹,并宜煎服之,磨亦得,急即含之。

《食疗》云:煮饮之,通妇人血气浓煎三五盏即便通。又除寒热不通之气,消鼠瘘,金疮,踒折,煮汁酿酒也。

芍药

泽州

芍药味苦、酸,平、微寒,有小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一名白木#43,一名余容,一名犁食,一名解仓,一名铤。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乾。须丸为之使。

禹锡等按:《别本》作雷丸,恶石斛、芒消,畏消石、鳖甲、小蓟,反藜芦。

《图经》曰: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今处处有之,淮南者胜。春生红芽作丛,茎上三枝五叶,似牡丹而狭长,高一二尺。夏开花,有红、白、紫数种,子似牡丹子而小。秋时采根,根亦有赤、白二色。崔豹《古今注》云:芍药有二种:有草芍药、木芍药。木者花大而色深,俗呼为牡丹,非也。《正元#44广利方》治妇女赤白下,年月深久不差者,白芍药三大两,乾姜半大两,细锉,熬令黄,捣筛,空肚和饮汁服一#45钱匕。

《药性论》云:芍药,臣。能治肺邪气,腹中□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陶隐居云:今出白山、蒋、茅山最好,白而长大。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俗呼以止痛,乃不减当归。道家亦服食之,又煮石用之。

《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其花亦有红、白二色。

《日华子》云: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

雷公云:凡采得后,於日中晒乾,以竹刀刮#46上粗皮并头土了,锉,蜜水拌蒸,从巳至未,晒乾用。

禹锡云:按《吴氏》云:芍药,神农:苦。桐君:甘,无毒。岐伯:咸。季氏:小寒。雷公:酸。

《别说》云:今淮南真阳尤多。药家见其肥大,而不知香味绝不佳,故入药不可责其效。今考,用宜依《本经》所说,川谷丘陵有生者为胜尔。

《经验后方》:治风毒,骨髓疼痛。芍药二分,虎骨一两,炙为末,夹绢袋盛,酒三升渍五日,每服二合,日三服。

《博济方》:治五淋。赤芍药一两,槟榔一个,面裹煨为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空心服。

《广利方》:金疮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熬令黄,杵细为散。酒或米饮下二钱并得,初三服,渐加。

初虞世:治咯血衄血。白芍药一两,犀角末一分,为末。新水服一钱匕,血止为限。

《衍义》曰:芍药,全用根,其品亦多,须用花红而单叶,山中为佳。花叶即多#47根虚。然其根多赤色,其味涩苦,或有色白粗肥者益好。余如《经》。然血虚寒人,禁此一物。古人有言者,减芍药以避中寒。诚不可忽。

蠡实

异州

味甘,平、温,无毒。主皮肤寒热,胃中热气,风寒湿痹,坚筋骨,令人嗜食,止心烦满,利大小便,长肌肤肥大。久服轻身。花、叶:去白虫,疗喉痹,多服令人溏泄。一名荔实,一名剧草,一名三坚,一名豕首。生河东川谷。五月采实,阴乾。

《图经》曰:蠡实,马蔺子也,北人音讹,呼为马拣#48子。生河东川谷,今陕西诸郡及鼎、澧州亦有之,近京尤多。叶似薤而长厚,三月开紫碧花,五月结实作角子。如麻大而赤色有棱,根细长,通黄色,人取以为刷。三月采花,五月采实,并阴乾用。崔元亮治喉痹肿痛。取荔花、皮、根,共十二分,以水一升,煮#49六合,去滓含之,细细咽汁,差止。

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俗无识者。本#50名精,亦名豕首也。

《日华子》云:马蔺,治妇人血气烦闷,产后血运并经脉不止,崩中,带下,消一切疮疖肿毒,止鼻洪吐血,通小肠,消酒毒,治黄病,傅蛇虫咬,杀蕈毒。亦可蔬菜食,茎、叶同用。

《外台秘要》:治喉痹垂死者。杵蠡实根一握,水绞取汁,稍稍咽之,口噤灌之。

《千金方》:治中蛊下血如鸡肝出,其余四脏悉坏,唯心未毁,或鼻破待死。取马蔺根末,水服方寸匕,随吐则出,极神。此苗似葛蔓绿紫,生子似橘子。

《衍义》曰:蠡实,陶隐居云:方药不复用,俗无识者。《本经》诸家所注不相应,若果是马蔺,其《日华子》不当更言亦可为蔬菜食。盖马蔺,其叶马、牛皆不食,为才出土叶已硬,况又无味,岂可更堪人食也。今不敢以蠡实为马蔺子,更俟博识者。

瞿麦

绛州

味苦、辛,寒,无毒。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养肾气,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一名巨句麦,一名大菊,一名大兰。生太山川谷。立秋采实,阴乾。蓑草、牡丹为之使,恶螵蛸。

《图经》曰:瞿麦,生太山川谷,今处处有之。高一尺以来,叶尖小,青色,根紫黑色,形如细蔓菁。花红紫赤色,亦似映山红,二月至五月开花。七月结实作穗,子颇似麦,故名瞿麦。立秋后合子、叶收采阴乾用。古今方通心经、利小肠为最要。张仲景治小便不利,有水气,栝蒌瞿麦丸主之。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一茎生细叶,花红紫赤可爱,合子、叶刈取之,子颇似麦,故名瞿麦。此类乃有两种:一种肥#51大,花边有叉桠,未知何者是?今市人皆用小者。复一种叶广相似而有毛,花晚而甚赤。按《经》云:采实。实中子至细,燥熟便脱尽。今市人惟合茎、叶用,而实正空壳,无复子尔。

《日华子》云:瞿麦,催生,又名杜母草、燕麦、蘥麦,又云石竹。治痔瘘并泻血,作汤粥食并得。

雷公云:凡使,只用蕊壳,不用花#52、叶。若一时使,即空心令人气咽,小便不禁。凡欲用,须以堇竹沥浸一伏时,漉出,晒乾使用。

《外台秘要》:治鲠。以瞿麦为末,水调方寸匕。

《千金方》:治产经数日不出,或子死腹中,母欲死。以瞿麦煮浓汁服之。

《梅师方》:治竹木刺入肉中不出。瞿麦为末,水服方一寸匕。或煮瞿麦汁饮之。日三。《千金》同。

《崔氏方》:治鱼脐疮毒肿,烧灰和油傅於肿上,甚佳。

《衍义》曰:瞿麦,八政散用瞿麦,今人为至要药。若心经虽有热而小肠虚者服之,则心热未退,而小肠别作病。料其意者,不过为心与小肠为传送,故用此入小肠药。按《经》,瞿麦并不治心热。若心无大热,则当止治其心,若或制之不尽,须当求其属以衰之。用八正散者,其意如此。

玄参

邪州 江州 衡州

味苦、咸,微寒,无毒。主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令人目明,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益精。一名重台,一名玄台,一名鹿肠,一名正马,一名咸,一名□#53。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乾。恶黄耆、乾姜、大枣、山茱萸,反藜芦。

《图经》曰:玄参,生河间及冤句,今处处有之。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又如槐柳。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采#54子黑色。亦有白花,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者,高五六尺。叶如掌大尖长如锯齿。其根尖长,生青白,乾即紫黑,新者肥#55腻。一根生五七枚,三、八、九月采,暴乾。或云蒸日乾。

陶隐居云:今出近道,处处有。茎似人参而长大。根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合香。

《唐本》注云:玄参根苗臭,茎亦不似人参,陶云道家亦以合香,未见其理也。

《日华子》云:治头风,热毒游风,补劳虚损,心惊烦躁劣乏,骨蒸传尸邪气,止健忘,消肿毒。

雷公云:凡采得后,须用蒲叶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时后,出乾晒。使用时,勿令犯铜,饵之后噎人喉,丧人目,拣去蒲草尽了,用之。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玄参,使,一名逐马,味苦。治暴结热,主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散瘤瘿瘰疬。

《经验方》:治患劳人烧香法。玄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一斤和匀,入瓷瓶内封闭,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灰末六两,更炼蜜六两,和匀,入瓶内封,更窨五日取出。烧令鼻中常闻其香,疾自愈。

《广利方》:治瘰疬经年,久不差。生玄参捣碎傅上,日二易之。

秦艽音交

宁化军 石州 泰州 齐州

味苦、辛,平、微温,无毒。主寒热邪气,寒湿风痹,肢#56节痛,下水,利小便,疗风无问新久,通身挛急。生飞乌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暴乾。菖蒲为之使。

《图经》曰:秦艽,生飞乌山谷,今河陕州军多有之。根上#57黄色,相交纠,长一尺已来,粗细不等。枝干高五六寸,叶婆娑连茎梗,俱青色,如莴苣叶。六月开紫花,似葛花,当月结子。每於春秋采根,阴乾。

陶隐居云:飞乌或是地名,今出甘松、龙洞、蚕陵,长大黄白色为佳。根皆作罗纹相交,中多御土,用之熟破除去。方家多作秦胶字,与独活疗风常用,道家不须尔。

《唐本》注云:今出泾州、鄜州、岐州者良。本作札,或作纠,作胶,正作艽也。

《日华子》云:味甘#58,冷。主传尸骨蒸,治疳及时气。又名秦艽,罗纹者佳。

雷公云:凡使,秦并艽,须於脚文处认取:左文列为秦,即治疾;艽,即发脚气。凡用秦,先以布拭上黄肉毛尽,然后用还元汤浸一宿,至明出,日乾用。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秦艽,解米脂,人食谷不充悦,畏牛乳。点食之,利大小便。差五种黄病,解酒毒,去头风。

萧炳云:《本经》名秦瓜,世人以疗酒黄、黄疸大效。

《圣惠方》:治伤寒,心神热躁,口乾烦渴。用秦艽一两,去苗细锉,以牛乳一大盏,煎#59六分,去滓,不计时候,分温一#60服。又方:治小便难,腹满闷,不急疗之杀人。用秦艽一两去苗,以水一大盏,煎取七分,去滓,每於食前作两服差#61。

《孙真人方》:治黄疸,皮肤、眼睛赤金色,小便赤。取秦艽五两,牛乳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消一两服。

百合

滁州 成州

味甘,平,无毒。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除浮肿胪胀,痞满,寒热,通身疼痛,及乳难,喉痹,止涕泪。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荆州川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图经》曰:百合,生荆州川谷,今近道处处有之。春生苗,高数尺。干粗如箭,四面有叶如鸡距,又似柳叶,青色,叶近茎微紫,茎端碧白。四五月开白#62花,如石榴觜而大。根如葫蒜,重迭生二三十#63。二月、八月采根,暴乾。人亦蒸食之,甚益气。张仲景治病,有百合知母汤、百合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百合地黄汤。凡四方,病名百合,而用百合治之,不识其义。

陶隐居云:近道处处有。根如葫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乃言初是蛇#64蚓相缠结变作之。俗人皆呼为强仇,仇即瞿也,声之讹尔。亦堪服食。

《唐本》注云:此药有二种:一种细叶,花红白色;一种叶大茎长,根粗花白,不#65入药用。

《日华子》云:白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杀蛊毒,气协、乳痈、发背及诸疮肿,并治产后血狂#66运。

禹锡云:按《药性论》云:百合,使,有小毒。主百邪鬼魅,涕泣不止,除心下急满痛,治脚气,热咳逆。

《食疗》云:平。主心急黄。蒸过蜜食之,作粉尤佳。红花者名山丹,不堪食。

《圣惠方》:治肺脏壅热烦闷。新百合四两,蜜半盏,和蒸令软,时时含一枣大,咽津。又方:治伤寒,腹中满痛。用百合一两,炒令黄色,捣为散,不计时候,粥饮调下二钱服之。

《孙真人食忌》云:治阴毒伤寒。煮百合浓汁,服一升良。

《胜金方》:治耳聋疼痛。以乾百合为末,温水调下二钱匕,食后服。

《衍义》曰:百合,张仲景用治伤寒坏后百合病,须此也。茎高三尺许,叶如大柳叶,四向攒枝而上。其颠即有淡黄白花,四垂向下覆,长蕊。花心有檀色,每一枝颠,须五六花。紫#67色,圆如梧子,生於枝叶间。每叶一子,不在花中,此又异也。根即百合,其色白,其形如松子壳,四向攒生,中间出苗。

图经衍义本草卷之十二竟

#1治短、结气:晦明轩本作“治风、下气”。

#2逆:原作“通”,据晦明轩本改。

#3之:晦明轩本作“十”。

#4灌:原作“于”,据晦明轩本改。

#5堪:晦明轩本作“甚”。

#6易:原作“勿”,据晦明轩本改。

#7盏:晦明轩本作“钱”。

#8工:原作“丁”,据晦明轩本改。

#9方:“方”字疑当在“乳”字下,作“杨氏产乳方”。

#10痒:晦明轩本作“痹”。

#11壳:原作“谷”,据晦明轩本改。

#12毒:晦明轩本作“温”。

#13结:晦明轩本作“狂”。

#14水:晦明轩本作“作”。

#15可:晦明轩本作“卖”。

#16疽:晦明轩本作“疸”。

#17厚:原作“屈”,据晦明轩本改。

#18水:原作“未”,据晦明轩本改。

#19强:晦明轩本作“狂”。

#20不:晦明轩本作“搅”。

#21子:晦明轩本作“了”。

#22发背:原作“背发”,据晦明轩本乙正。

#23已:晦明轩本作“上”。

#24安:“安”下原衍“安”字,据晦明轩本删。

#25实:晦明轩本作“渍”。

#26吐:原作“上”,据晦明轩本改。

#27温:原作“湛”,据晦明轩本改。

#28温:晦明轩本作“分”。

#29胜:原作“千”,据晦明轩本改。

#30绝:晦明轩本作“脱”。

#31得:晦明轩本作“慎风”。

#32重:“重”下原衍“后有太常少卿舒昭亮,用苦参已数年此病。曰苦参入齿,其气味伤肾,故使人腰重”三十二字,据晦明轩本删。

#33处:原脱,据晦明轩本补。

#34滤:原作“虑”,据晦明轩本改。

#35根:原作“少”,据晦明轩本改。

#36薄:原作“藻”,据晦明轩本改。

#37岩:晦明轩本作“宕”。

#38干:原作“肝”,据晦明轩本改。

#39亦:晦明轩本作“今”。

#40潞:原作“路”,据晦明轩本改。

#41通脱木:原作“道脱水”,据晦明轩本改。

#42息:晦明轩本作“塞”。

#43木:晦明轩本作“木”。

#44元:原作“比”,据晦明轩本改。

#45一:晦明轩本作“二”。

#46刮:原作“刊”,据晦明轩本改。

#47即多:晦明轩本作“多即”。

#48拣:晦明轩本作“栋”。

#49煮:晦明轩本“煮”下有“取”字。

#50本:晦明轩本作“天”。

#51肥:晦明轩本作“微”。

#52花:晦明轩本作“茎”。

#53□:晦明轩本作“端”。

#54采:晦明轩本作“结”。

#55肥:晦明轩本作“润”。

#56肢:原作“枝”,据晦明轩本改。

#57上:晦明轩本作“土”。

#58甘:晦明轩本作“苦”。

#59煎:晦明轩本“煎”下有“至”字。

#60一:晦明轩本作“二”。

#61食前作两服差:晦明轩本作“食后分二服”。

#62白:晦明轩本“白”上有“红”字。

#63十:晦明轩本“十”下有“瓣”字。

#64蛇:晦明轩本作“蚯”。

#65不:晦明轩本作“宜”。

#66狂:原作“任”,据晦明轩本改。

#67紫:原作“子”,据晦明轩本改。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