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太清摄养经 >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三

宋朝奉郎守太常少卿充秘阁校理林亿等校正

少小婴孺方

痈疽瘟疾第八论 方 灸法

漏芦汤,治小儿热毒痈疽,赤白诸丹毒,疮痛方:

漏芦连翘《肘后》用白薇白敛芒硝《肘后》用芍药甘草各六铢大黄一两升麻枳实麻黄黄苓各九铢

右十味,□咀,以水一升半,煎取五合。儿生一日至七日,取一合分三服;八日至十五日,取一合半分三服;十六日至二十日,取二合分三服;二十日至三十日,取三合分三服;三十日至四十日,取五合分三服。《肘后》治大人,各用二两,大黄三两,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其丹毒须针才去血。《经心录》无连翘,有知母、芍药、犀角各等分。

五香连翘汤,治小儿风热毒肿,肿色白,或有恶核瘰福附骨痈疽,节解不举,白丹走竟身中,白疹瘙不已方:

青木香熏陆香鸡舌香沉香麻黄黄苓各六铢大黄二两麝香三铢连翘海藻射干升麻枳实各半两竹沥三合

右十四味,□咀,以水四升,煮药减半,内竹沥,煮取一升二合。儿生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二百日至期岁,一服五合。一方不用麻黄。

连翘圆,治小儿无故寒热,强健如故,而身体颈项结瘰福及心腹胁背裹有坚核不痛,名为结风气肿方:

连翘桑白皮白头翁牡丹防风黄檗桂心香豉独活秦艽各一两海藻半两

右十一味,为末,蜜丸如小豆。三岁儿饮服五丸,加至十丸,五岁已上者,以意加之。

洽丹毒,大赤肿,身壮热,百治#1不折方:

寒水石十六铢石膏十三铢蓝青十二铢。冬#2用乾者犀角柴胡杏仁各八铢知母十铢甘草五铢羚羊角六铢芍药黄苓各七铢栀子十一铢竹沥一升生葛汁四合,澄清蜜二两#3

右十五味,□咀,以水五升并竹沥,煮取三升三合,去滓,内杏仁脂、葛汁、蜜,微火煎取二升。一二岁儿服二合,大者量加之。

麻黄汤,治小儿丹肿,及风毒风疹方:

麻黄一两半独活射干甘草桂心青木香石膏黄苓各一两

右八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为四服,日再。

又方,治小儿恶毒丹及风疹方:

麻黄升麻葛根各一两射干鸡舌香甘草各半两石膏半合

右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三岁儿分三服,日三。

拓汤,治小儿数十种丹方:

大黄甘草当归芎藭白芷独活黄苓芍药升麻沉香青木香木兰皮各一两芒硝三两

右十三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去滓,内芒硝,以绵揾汤中,适寒温拓之,乾则易之,取瘥止。

治小儿溺灶丹,初从两股及脐间起,走入阴头,皆赤方:

桑根皮切一斗,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洗浴之。

治小儿丹毒方:

捣慎火草,绞取汁涂之良。其丹毒方具在别卷。

治小儿赤游肿,若遍身,入心腹即能杀人方:

捣伏龙肝为末,以鸡子白和传,乾易之。

又方:

白豆末,水和傅之,勿令乾。

治小儿半身皆红赤,渐渐长引者方:

牛膝甘草

右二味,□咀,合得五升,以水八升,煮三沸,去滓,和伏龙肝末傅之。

治小儿身赤肿起者方:

熬米粉令黑,以唾和傅之。

又方:伏龙肝乱发灰

右二味,为末,以膏和傅之。

治小儿卒腹皮青黑方:

以酒和胡粉傅上。若不急治,须臾便死。

又,灸脐上下左右去脐半寸,并鸠尾骨下一寸,凡五处,各三壮。

五香根实汤,治小儿着风热,痦S坚如麻豆粒,疮痒搔之,皮剥汁出,或遍身头面年年常发者方:

青木香九铢麝香六铢鸡舌香熏陆香沉香防风秦艽漏芦各半两升麻黄苓白敛麻黄各一两枳实一两半大黄一两十八铢

右十四味,□咀,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八合。儿五六岁者,一服四五合;七八岁者,一服六合;十岁至十四五者,加大黄半两,足水为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治小儿火灼疮,一身尽有,如麻豆,或有脓汁,乍痛乍痒方:

甘草芍药白敛黄苓黄连黄檗苦参各半两

右七味,为末,以蜜和,傅之,日二夜一。亦可作汤洗之。

治小儿疮初起,熛浆似火疮,名曰熛疮,亦名烂疮方:

桃仁熟捣,以面脂和,傅之。亦治遍身赤肿起。

又方:

马骨烧灰傅之。

水银膏,治小儿热疮方:

水银 胡粉 松脂各三两

右三味,以猪脂四升煎松脂,水气尽,下二物,搅令匀,不见水银,以傅之。

治小儿上下遍身生疮方:

芍药黄连黄苓各五两苦参八两大黄二两蛇床子一升黄檗五两拔葜一斤

右八味,□咀,以水二斗,煮取一斗,以浸浴儿。

苦参汤,浴小儿身上下百疮不瘥方:

苦参八两地榆黄连王不留行独活艾叶各五两竹叶二升

右七味,□咀,以水三斗,煮取一斗,以浴儿疮上,浴讫,傅黄连散。

治三日小儿头面疮起,身体大热方:

升麻柴胡石膏各六铢甘草当归各十二铢大黄黄苓各十八铢

右七味,□咀,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服,日三夜一,量儿大小用之。

治小儿身体、头面悉生疮方:

榆白皮随多少,曝令燥,下筛,醋和涂绵,以傅疮上,虫自出。亦可以猪脂和涂之。

枳实圆,治小儿病风瘙,痒痛如疥,搔之汁出,遍身□S如麻豆粒,年年喜发,面目虚肥,手足乾枯,毛发细黄,及肌肤不光泽,鼻气不利。此则少时热盛极,体当风,风热相薄所得也。不早治之,成大风疾方:

枳实一两#4菊花蛇床子防风蒺藜子白薇浮萍各一两天雄麻黄漏芦各半两

右十味,为末,蜜和如大豆许。五岁兄饮服十丸,加至二十丸,日二;五岁已上者,随意加之,儿大者可为散服。

治小儿风瘙瘾疹方:

蒴藋防风羊桃石南秦椒升麻苦参茵芋芫花一云茺蔚蒺藜蛇床子枳实矾石各一两

右十三味,□咀,以浆水三斗,煮取一斗,去滓,内矾,令小沸,浴之。

又方:

牛膝末,酒服方寸匕。漏疮多年不瘥,捣末傅之。亦主骨疽、癫疾、瘰福绝妙。

泽兰汤,主丹及瘾疹入腹杀人方:

泽兰芎藭附子茵芋稿本莽草细辛各十二铢

右七味,□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四服,先与此汤,然后作余治。

治小儿手足及身肿方:

以小便温暖渍之,良。

又方#5:

巴豆五十枚,去心皮,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以绵内汤中,拭病上,随手消。并治瘾疹。

论曰:小儿头生小疮,浸淫疽痒,黄膏出,不生痂,连年不瘥者,亦名妬头疮。以赤龙皮汤及天麻汤洗之,内服漏芦汤,外#6宜傅飞乌膏散,及黄连胡粉、水银膏散。方具在别卷。

藜芦膏,治小儿一切头疮,久即疽痒不生痂方:

藜芦黄连雄黄黄苓松脂各二两#7猪脂半斤矾石五两

右七味,为末,煎令调和,先以赤龙皮天麻汤洗讫,傅之。赤龙皮槲木皮是也。

治小儿头疮,经年不瘥方:

松脂苦参黄连各一两半大黄胡粉各一两黄苓水银各一两六铢矾石半两蛇床子十八铢

右九味,为末,以腊月猪脂和,研水银不见,傅之。

又方:

取屋尘末和油瓶下滓,以皂荚汤洗,傅之。

又方:

取大虫脂傅之。亦治白秃。

又方:

发中生疮顶白者,皆以熊白傅之。

治小儿头疮方:

胡粉一两黄连二两

右二味,为末,洗疮去痂,拭乾傅之,即瘥。更发,如前傅之。

又方:

胡粉 连翘各一两 水银半两

右三味,以水煎连翘,内胡粉、水银和调,傅之。

又方:

白松脂 胡粉各二两 水银一两 猪脂四两

右四味,合煎,去滓,内水银粉,调傅之。大人患同。

苦参汤,治小儿头疮方:

苦参黄苓黄连黄檗甘草大黄芎藭各一两汉华子三合

右八味,□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渍布拓疮上,日数过。

治小儿头上恶毒肿痤疖诸疮方:

男子屎尖烧灰,和腊月猪脂,先以酢泔清净洗,拭乾,傅之。

治小儿秃头疮方:

取雄鸡屎,陈酱汁、苦酒和,以洗疮了,傅之。

又方:

芫花,腊月猪脂和如泥,洗去痂,傅之,日一度。《千金翼》治白秃。

治小儿头秃疮方:

葶苈子细末,先洗,傅之。

又方:

不中水芜菁叶烧作灰,和猪脂傅之。

治小儿头秃疮,无发苦痒方:

野葛末猪脂羊脂各一两

右三味,合煎令消,待冷,以傅之,不过三上。

治少小头不生发,一物揪叶方:

揪叶捣取汁,傅头上,立生。

治小儿头不生发方:

烧鲫鱼灰末,以酱汁和,傅之。

治小儿刊佛剑

冢中石灰傅之,厚着之,良。

又方:

烧桑根灰傅之,并烧乌羊角作灰,相和傅之。

治小儿疽糠剑

丹砂大黄各三+铢雄黄茹漆头者雌黄各二十四铢矾石马齿者莽草各十八铢黄连三+六铢

右八味,□咀,以猪脂一升三合,微火煎,三上三下膏成,去滓,下诸色#8末搅凝,傅之。

治小儿恶疮方:

熬豉令黄,为末,傅疮上,不过三傅,愈。

治小儿疽极,月初即生,常有黄水出方:

酢和油煎令如粥,及热傅之,二日一易。欲重傅,则以皂荚汤洗疮,乃傅之。

治小儿月蚀疮,随月生死方:

以胡粉和酥傅之,五日瘥。

治月蚀,九窍皆有疮者方:

烧蚯蚓屎末,和猪膏傅之。

又方:

水和粉傅之。

治小儿浸淫疮方:

灶中黄土发灰

右二味,各等分,为末,以猪脂和,傅之。

治小儿黄烂疮方:

四交道中土灶下土

右二味,各等分,为末以傅。亦治夜啼。

又方:

烧艾灰傅之。

又方:

烧牛屎傅之。亦可灭瘢。

治小儿疥方:

烧竹叶为灰,鸡子白和,傅之,日三。亦治喎#9疮。

又方:

烧乱发灰,和腊月猪脂,傅之。

又方:

以臭酥和胡粉傅之。

治小儿头面疮疥方:

麻子五升,为末,以水和,绞取汁,与蜜和,傅之。若有白犬胆傅之,大佳。

治小儿湿癣方:

枸杞根捣作末,和腊月猪膏,傅之。

又方:

桃青皮捣末,和醋傅之,日二。

又方:

煎马尿以洗。

又方:

揩破,以牛鼻上津傅之。

又方:

烧狗屎灰,和猪脂涂之。

治戏儿身上生赤疵方:

取马尿洗之,日四五度。

治小儿身上有赤黑疵方:

针父脚中,取血贴疵上,即消。

又方:

取狗热屎傅之,皮自卷落。

治小儿疣目方:

以针及小刀子决目四面,令#10血出,取患疮人疮中汁、黄脓傅之,莫近水三日,即脓溃根动自脱落。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之十三竟

#1治:原作“病”,据影宋刻本改。

#2冬: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3两:影宋刻本作“升”。

#4一两:影宋刻本作“一两半”。

#5又方:此二字原脱,据影宋刻本补。

#6外:原作“不”,据影宋刻本改。

#7各二两:影宋刻本作“各三两”。

#8色:影宋刻本作“石”。

#9码:原作“疥”,据影宋刻本改。

#10令:影宋刻本“令”下有“似”字。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