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教论集 > 道教类书 >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

云笈七签卷之六十二

诸家气法

太清王老口传法序

此卷口诀,并是杨府脱空王老所传授。其脱空王老,时人莫知年岁,但见隐见自若,或示死於此,即生於彼,屡於人间蝉蜕转脱,故时人谓之脱空王老也。多#1游杨府,自言姓王,亦不知何处人耳。每逢志士,即传此说#2,云秘妙方若传非其人,自招其普。此卷并学有次第,志#3人口诀,非初学法也。为当学人初兼食服,以此屡言食物。且食气秘妙,切资断食,使谷气并绝。但能精修此法,知腾陟仙道不远耳。

说隔结

凡人腹中,三处有隔:一心有隔,初学服气者,皆#4觉心下、胃中满,但#5少食,久作之,自觉,通下;二生藏下有隔,即觉肠中满,久而觉到脐;三下丹田中有隔,能固志通之,然后始觉气周行身中矣。游行身中,渐入於鸠。后觉鸠中气出,即能与人治病也。

初学诀法

初学时,必须安身闲处,定气澄心,细意行之,久而不已,气入肠中,即於行住坐卧一切处不妨。胃中气未下入肠中来,即不得,顾#6处作难#7。初服气,皆须因入息时即住其息,少时似闷满,其息出时三分,可二分出还住,少时咽之,咽已又作,至肠中满,休。必须日夜四时作,为初学人气未入丹田,还当易散,意欲#8得气入丹田,纵不服气,亦气不散。四时者,朝、暮、子、午时是也。如觉心满闷,但咬少许甘草,桂亦得,其满闷即散。丹田未满,亦不至满闷也。元气下时,自然有少闷。秘之,勿妄传非其人。

凡初服气,日夜要须四度。朝、暮二时,用仰覆势,夜半及日中,唯用仰势。其仰势:用低枕,仰卧,缩两脚,坚两膝,伸两手着两肋边,即咽气,只咽十咽,气即满丹田中,待一时咽了,然后以意运入鸠中。其覆势:以腹坦床,以意播胸令高,手脚并伸着#9床,即咽十咽,每咽皆以意运,令绿脊下,从熟藏中出。

说覆仰法

每朝、暮服气,先覆后仰,每咽气,皆须一下下作声,寻声运入丹田中,缘脊下亦须作声。若解作声,每势只十咽即足,如不能作声,三十、五十咽亦不足。要须解作声,始得不解作声徒劳耳。

凡咽气,皆喉中深咽,不得浅,浅即发嗽。

凡咽气,每一回咽,中间十息、五息,亦非事停歇,从容任意。不解用气,咽浅即当时患嗽。

凡咽气,不得和唾咽,气须干咽,中间有津液来,别咽之。咽液,亦须用出息咽之,若用入息,恐生风入,极须用心也。

凡初受服气法,要诵祝;受法了#10,已后平常自用气,亦#11不要诵祝。与人疗病,当应诵祝。

服气杂法

凡服气,四度外,或非时腹中觉气少,气力不健,任意咽多少亦得。

凡初服气,气未固,多从熟藏中下泄。宜固之,勿令下泄,以意运令散。

凡初服气,必须心意坦然,无疑无畏,不忧不惧。若有畏惧,气即难行。

凡服气,若四体调和,必须#2意思欣乐自足,不羡一切余事,即日胜一日,欢快无极。

凡服气,不得思食,坦然无所念始得。若然忽思食#13,必须抑捺,如不在意抑捺,心即邪矣。如渴,煮薜荔汤,汤中着生姜少许,更煮一两沸,吃一碗,其渴即定。薜荔者,落石根是,子亦得。或姜蜜汤亦得。若能自抑捺,纵终日对嘉馔,亦无所欲。

凡服气但不失时节,丹田常满,纵出行人事,亦不可废。若久久行惯,纵失一时两时,亦无所苦。

凡服气成者,终日不服气,气亦自足,至妙不可穷尽。

凡服气,得脐下丹田常满,叫唤读书,终日对人语话,气力不少,出入行步,无惓#14怠也。

凡初学服气,气未坚,亦#15不可过劳,劳即损气。仍须时时步行少地,令气向下,大精。

凡服气成,欲得食,即纵食,食亦不障气,纵饱食,咽气,气还作声,直至脐下。一成已后,兼食行气亦无妨。

凡初服气、欲行#16,以气推腹中粪令尽,且勿食,二十余日弥佳。若入头即食,理不得妙。

凡服气日别吃,少酒亦好,如或思食,吃少许姜、蜜即定,仍不得多睡,能百种不吃最妙。但至诚感神,百无所畏。

凡服气,纵体中及心胸间不好,亦非#17他事,久久行气,自可散也。

凡初服气,小便黄赤,亦勿怪,久久自变色如常。

凡初服气,不用吃果子,恐腹中不安稳,又恐滓秽,腹中气难行。且欲空却腹藏,令气通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觉精神有异,四体日日渐胜,神清气爽,不可比量。若久久行气,眼中自识善恶,视人表知人里,能志心学,三七日即内视肠胃分明,如#18心不忘,久行始通,能内视五藏,历历使用,妙不可言。如能坚固#19行气,肌肤不减,亦不销瘦。若作不如法,或无坚固之志,即似瘦弱也。

凡人身中元气,常从口鼻中出,今制令不出,使脐下丹田中常满,即不至饥。若神识清明,求出不得。

凡服气丹田满,如闷,即运气令从四肢及顶上出,第一勿令从口鼻出,若从口鼻出散,虽餐百味饮食,但得虚肌,身受诸病,渐入死地。

凡人饮酒食肉,一时虽勇健,百病易生,瘴疠蛊毒,逢即被伤。能服元气,久而行之#20,诸毒不能伤,一切疫病无得染。但恐不能坚持,如能坚持,久而自知其妙。

凡初服气,气闷多从下泄,闷须制,勿令泄,以意运令散即好。

凡初服气了,或气冲上,从口欲出#21,即须咽液送令下,咽液勿咽入息,恐外气入。

凡初、学服气或#22太多,肠或胀满,搅转作声不安稳,即须数数以意运气,逐却肠中宿粪即好。必须数数逐却粪,令肚空,其气在内,即#23得安稳。如未逐粪,间仍搅转不安稳,任下泄一两下宽快,虽下泄失气,续更咽添之,若泄一下,即咽一下添之;若两下或至三下、四下,还须计数添之。意者,常令丹田气饱足为佳。

凡服气周遍,不须闭气想,但依平常,以意运之。如饥,抑捺却自定;渴,即任饮水,蜜浆、薜荔饮#24无妨。如有气冲上,即咽令下,能咽气,咽唾送之令下亦得。凡满闷,只从心胸间即#25冲上耳。

凡服气,宜日服椒三、两服。每一合椒,净治,择去目及蒂,以酒、水、薜荔饮、菜汁送之令下,益气及推肠中恶物。此是蒙山四秘。

辨肠转数法

凡仰咽气,入子肠运入鸠中;覆咽气,运令从熟藏中出。凡人有熟藏、生藏,行之一月日,气始入,盘屈肠中作小声,绕肠转鸣如是#26。凡人盘屈肠转数多者,为上圣人;十二转已下,或十转、九转、七、五、三、两转者,是贱人。肠粗而短,聪而无智,粗属聪,长属智。候得肠长为上。如肠短更细,不是类也。

凡人肠长者,气易固;肠短者,气难固。

凡初服气,肠中搅转作声,即须右胁着床,以右手支头,以左手牵左脚令屈,直身及直右脚,咽气令咽入右脚中,出肠中。即可久行气,每下作声,声绕盘屈处,作声#27皆自记得,屈数其声,流转幽幽,隐隐然小声,即是流通好也。人肠中又有四缘,又有节次,有二十四次,久行气,每气下即觉有节次,次数亦自记得。

凡元气与外气不相杂。若咽生气,须臾即从下泄出去,不得停肠中。

凡肠,贤士大肠十二节,小肠二十四节;上士大肠九节;中士大肠七节。其气每至节,经过皆自觉,至节须用气即过,其洗肠多饮浆。

服气十事

凡服气,总有十事,所谓心为神气,肝为禁气,肺为杀气,脾为道气,肾为元气,并阳气、阴气、和气、外服气、内服气,名为十事。今时正咽者,只是内服气一事耳。至如外服气者,譬如别人在别处,患左脚肿痛,禁之,自引外气运入己左脚中,彼人即自差,所谓遥禁法。以此而论,妙不可解。

凡若#28运气,得应头脑中,即头脑中热气上,运气向脚亦如此。若先运阳气,即觉脚冷,然后始热应。何故如此#29?缘阳气排阴气出,所以如此。先运阴气,亦阳气先出,脚如火热,然后始脚冷。他皆仿此。若能运气入头中,始免面瘦。已上九条。

服气轨则,即须得知,已#30取其精妙,久而自佳。腹中食尽后,并不过三七日,即自得其要。兼食行之,事似迟。至於#31腹中谷气,四十日始应得尽,亦有更出者,待舍后自看,若有脓血、黑物、黄物等出,即是谷气尽也。如斯物未出,即不能令气遍身周行体中。岁除日夜,以净饮食酒、獐、鹿脯等,於无人处铺设,四拜,诵祝或七遍,二七、三七遍,祝曰:

无你婆帝,无你俱沙谛,多写无你归婆僻毗二切,能持礻署婆莎诃。事讫,吃诸饮食,不尽者,致东流水中。

凡运气十五日已前,可令气从头及手出;十五日已后,从两脚心出。常用气时喘息,喘息出时#32出尽,即闭气,令气极,更莫令入,即咽之。有强壮人作即多,有寻常人作即少,大都三四下,即得坐卧不饥。右胁着床卧,展右脚,缩左脚膝,左手攀右膝头,可经四五端,攀膝头用少力,时左胁着地卧,又如前。少时仰卧,手攀两膝,即以左右手攀膝,用少力,余如前。三事总须高枕作之,治病等用由□□者#33。如欲逐食,令出即作#34,兼取安稳。气极者,寻常初仰卧,看气与心、脾骨齐,即休取饱,即服气者别服,气即弱。肚高即胀满,大都三下、两下,取卧者自料量,看气出极即闭之,勿取入息。良久即气攻头上,得诸处热#35度更热,即得鼻中喘息。从月一日至十五日左畔#36,十六日至月暮右边。用此得冷时用热气,寒不能寒,得热时用冷气,热不能热,得热时用热法,如#37冷时用冷法,依热法不至热,即引入息自然冷,出息始得作热,入息极作热不得此是自法。左畔#38肝,肝气青,左边#39着青气;右边肺,肺气白,右边着白气#40。气上即孔合,气下即孔开。乘开咽气,自然粪尽。常用气时#41,因喘息出尽,即闭气令气热,更莫令入即咽之,有强壮即多大精,三四下即得,气出极即闭之,勿取入息,良久即气攻头上,即诸处热,即得鼻中喘息。

又前言服气吃诸汤药等,为初学人气於三丹田中不住,多有反出,或两胁胀满,以此药散气。或言初学人力微,服饵助道,或言益气道也。且#42初学不可不知,久久总不用为妙。譬如婴儿居胎中,湛然不动,服何药物?有何人言事#43须服药者?未悟其深妙,此不可不与商量道耳#44。但如婴儿,他皆仿此#45。莫错用心,特宜大慎#46,不然入邪也。方中有祝,后人加之,古本无矣#47。王老报书已#48具,寻来问,非夫#49至人,岂能致此?甚善!甚善#50!此可谓元气通流,不死之道,复何疑哉!

夫寒热之气者,用气则得,此事用功,毕#51要在口诀,非笔所能传也。五通他智者,但行之不已,三尸自除,三尸既除,五通何远?可悬解於心也。忌死秽者,《黄庭内景》云:玄元#52真一魂魄练,至忌死气诸秽贱。若能避之大好,如必不可避之,见讫#53,即存心家火气,从顶而出,遍烧其身,讫,即取桃皮四两,竹叶一斤,以水煮,取汤沐浴#54,此#55亦可以解秽。初见之时,仍须闭气。若涉深水,能闭气内息,此已得道气扶身,鱼龙岂能为害!夫#56行道之人,入水不避蛟龙,此之谓也。更不假外助,今往往亲见状若鬼神者,夫#57气通之后,则心合正真,而鬼神不能藏形,固是常理,复何足怪。但凝心内照,莫取莫说,自然降伏诸魔,得未曾得,岂在一二所论也。

夫神仙法者,与此法了无有异。此法精思静虑,安形定息,呼吸绵绵,神气自若,百病不生,长存不死,所谓身安道隆度世法也。

神息法

神息法者,观心遗照,动念即差,当用心之时,气自无滞,当用气之时,心亦不生,两法相须,事同唇齿,何谓不相应!善思念之,勿有疑虑。夫隐景藏形者,当勤修此法,使退皮炼骨,身合太无,则所遇咸适,虽山河石壁,无有拥遏之者,此必然之理。

右已后口诀,并学有次第,今口诀#58非初学人法,为当学人初兼食服,以此屡言食物,且服气秘妙,切资断食,使谷气并绝,知腾陟不远也。

服气问答诀法

问云:或有心腹不好,或痢疾等,於气如何?答曰:但能绝食服气,其疾不过数日必愈。

问云:或有心腹不好,或有病患,或须止痢,或须冷,或须热,亦拟自问得当否?故不敢隐,今仆实未通,愿悉传授#59。答曰: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近脊,所以覆咽寻声缘脊,从熟藏中下耳。凡咽气,仰排水#60,覆排食,食藏在右,水藏在左,凡咽气久,即自至鸠。仆虽当时#61咽未至鸠头,每五更皆须自应鸠或云,皆自应鸠,鸠健一如见敌耳。凡覆想缘脊下,只以意想腹中近脊,寻声不入熟藏中,出仍令声从右边下。

问#62:咽气满,下泄不得禁,亦非斗事,舍后有脓?答曰:自肠一中先有滞结,所为不须忍,觉欲出即放令出,肚中即不鸣。

所云#63想气使出顶及四肢,久行之,即自觉#64,只凭想即#65是。凡咽气只得丹田气,拍之彭彭即得,纵心头未满亦得,如欲心头饱满,只是多取气即得。如虫行?答曰:久#66自觉,更无别法。

问曰#67:如何得似吃食时一种,初学只合如此,久久即共吃食一种,所云运气偏得#68从顶及四肢出,有妨碍不?答曰:非有妨碍,始令出,任其自出耳。但运遍身即休,不假以意令出,他气自出,如行人事。气少即咽,亦不须候时。攻击病及与人疗病,久行气得通始得,如何初学即有所望?内视肠中粪尽讫,闭目内视,即自见肠中粪极。难尽,从断食二#69十余日始尽。初断食,三七日,即须别吃一两顿煮菜,推宿粪令下。如得每顿吃一碗苜蓿、芥#70、姜、蔓、菁、菘、芜,在炼若苦汁着少油、酥最好,任少着盐、酱汁作味,勿着米面等。且欲肠中谷气尽,吃菜可四五日,已后即除却菜吃汁,又数日,然后总须停。每须#71,吃少酒任性,肠中空讫,即吃一顿酒,令吐心胸中痰极精#72。

姑婆服气亲行要诀问答法

此法传自李液家言。姑婆者,液之姑婆也。

所云#73:食讫今#74排粪尽,若为用气排粪?答云:其肠中先来已经荡涤净讫,不食日久,若遇难事,要须食讫#75,即#76用气排之。凡生藏在脾上,熟藏在脾下,可咽气从生藏排下,过至熟藏,其粪即尽。如不用作粪,即当时排之,其食不变色而出。候食出,可饮一碗薜荔饮洗涤,肠中常令净洁,其气即易流行。

问:所#77云若不须於口鼻出,气即闭之,不限时节,於诸处出息若为#78□ 答:其闭气内息洗#79,先以略说讫,但得谷气尽,肠中空,闭气令气热,更莫令外气入,即得鼻中喘息,余闭法日久当自悟。

问#80:若为得隔塞开通?答:凡服气,欲得速流通,无隔塞,会须百物不食,即得咽气入子肠,一月日始入盘肠。其盘肠转数多者,为上圣人;十二转已下,或十转,或九转、七转、五转、三两转者,是贱人。肠粗而短者,聪而无智。其气须上即上,须下即下,须左即左,须右即右。若为#81所云用气自由,但行之日久,自得通畅,小小口诀,非笔所宣。

问云:常#82眼暗如隔数重纱,自气入头入眼极明彻若为?答:其眼漠漠如隔纱者,只为用气不坚,致令如此。但能运气入头,溜入眼中,从胸前过,注入肝中,即得眼目精明,光色异众。

问云:今服内气,与元气循还身内,无处不通,亦无饥渴,兼自通得内气,其法不可卒言者何?答:凡服气,欲得循环身中,百物不食,肠中滓秽既尽,气即易行。但能忍心久作,自觉神情有异,四体日胜一日。肠中既净,即闭目内视五藏,历历分明,知其处所,讫#83,即可安存此五藏神,常自卫护。久行气人,眼中别人善恶,视人表知人里。但日久行之#84,亦能驱使此五藏神,以治人病。其内息法,用气日久即得多#85,时#86若兼食饮、酒浆等,即内息不成,其深奥义之处#87,不可卒陈。

问云:其宿有患处,作意并气注之,不过三日、五日必愈者何#88?答:其愈病法,肠内及四肢有患处,但用气法攻其病处,想气偏攻其病即散,必请不疑#89。自服气来#90,症痃、脚气,皆悉除愈。初攻病时若痢五色脓,亦勿畏之,病出之候。

问云:须肥用气即肥,须瘦用气即瘦#91,若为?答:若须瘦,即#92用元气运令入头,即甚#93枯瘁。

敢问冬月单衣不寒若为?答:先运阳气,即觉两脚冷极,然后始热,为以肠气排阴气从脚而出,所以先冷而后热,阳气以至#94,遍体熏熏如春月也。

敢问:从八月九月来,鼓声动即#95行,冒寒即面项极痒不可忍,以手搔,随手即隐翰起,如风轸,脚及胫亦然#96,何也?答:所云#97秋来患如风轸者,此为正气来入皮肤,与谷气竞,又为元气弱,排皮肉间风邪未出所致。旧云初服气时,令服椒粥,今请勿服为上,其椒粥能动心起,面亦#98滓秽。

敢问咽气不已,盛夏沸子浑身者何?答:所#99云夏日沸子,此为身中有五谷、水浆等津液,所以得生。但空腹服气,表里虚疏,此疾如何得有!

敢问忽患痢若为?答:其痢元因肠胃内有食而生,绝食日久,何得有痢!若遇难须食,登时逐出,亦不令变色,亦不至痢。如兼食服气,误食非宜之物得痢者,则须#100绝食以气排之,其痢即止。

敢问常腰里气一道向上,又一道气向下;从开元十八年二月十一日,从项一道向脑后至脚,从顶一道经面亦至脚,何也?答:此是气欲通彻经脉之候,其经脉甚#101难通彻,若能通讫,气即无滞。

敢问语笑哭泣,於气若何?答:喜怒亡魂,卒惊亡魄,哭泣之事,至人不为。但元气及丹田气常足,纵终朝读经书,亦无疲倦。

敢问今数面肿,何也?答:其面肿者,只为饮食侵肺,痰水上冲,气壅不行,所以如此。其食中尤忌葫萎、芸薹、韭薤、菠菱、葱、蒜,此物皆木之精,能损脾乱气,必不可食。

敢问夏月热气攻头,头里闷,若为去得?答:此为丹田气隔塞不通所致#102。宜速并气攻之,令前后经脉开通,即无所疾。

敢问从十月十日至今日,每初夜外,玉枕连项颈极痒,何也?答:此为风疾所致。但服气日久,风除其疾即愈。

敢问闭气攻病,待十咽,小肠烹烹满,然后始得闭气攻为当#103,总不须咽即闭,如何?答:其用气人常令下丹田气足,然后始#104闭气,偏攻病处,亦不须数咽数闭。

敢问盛冬极#105风雪寒时,鼓声动,须要入朝,若为咽即能御得此极寒风雪气?答:但用和气运想,使周身而行,风雪亦不能为害。

敢问咽讫小肠烹烹,早晚得#106吊问哭泣了,哽咽得否?答:其吊死问疾,忧恚哭泣,道家所忌,必不得已而为之者#107,可登时於一净室处,晏坐安心,用元气排恶气出尽,然后依法服元气使#108足,即服丹田中气,气足即运气,令入四肢体中。

敢问今年十月行至灞桥北,荡东北寒风,登时眼肿、面肿,一宿始可;十一月冬至后行人事至永崇,坊荡冷即眼痒,以爪甲搔之,当时两眼皆肿,不知当此若为禁御得眼之不肿?答:凡服气人,皆#109居山薮,法即易成,岂有荡风触寒,便致於病!只为头面素多风疾,气排未尽,风在皮肤,所以如此。但正气流行,得入毛发,旧发换,新发生讫。此疾若眼肿甚者#110,以气偏注於肝,肝受正气,即眼目精明,亦无肿痒。

敢问咽十咽、五咽#111,即小肠烹烹,一食久拍之,声已无矣。若为得终一#112夕小肠常烹烹?答:其初用气人,令朝暮子午服者,为气微弱,不能久固,所以令四时服,欲得气相续也。但无谷气,即正气常存。

敢问固气不令泄之时#113,用力固为当以渐,固又用力固#114,即小肠微痛,并若为治?答:凡初用气,甚难固,其气多从熟藏出,但用想固之,勿令数泄。其小肠微痛者,是用气时取气伤多,生风入腹故也。每觉微痛,即泄故气,以新气补之,即愈也#115。

敢问从数年以来,常患背痒,今年十一月初背痒自定,移於两臀痒,脚及胫亦痒,何也?答:此是正气初入背间,排风邪下之候也,排此风邪至#116两臀,令下出尽病自愈。

敢问从冬至后来,每初夜卧时,气从顶习习下至脚,夜半后先腰脚暖,此气渐上至顶,何也?答:此是元气初行,可引此气周身而行,甚善矣。

敢问有时两鼻孔里气,直上头而满面气行,何也?答云:气直上冲头者,此是逆行气之候。凡气从后向前行为顺,从前向后行为逆。

敢问初夜仰卧即#117三五咽,两手一时热气出如烟,须臾,浑身连头面至脚,通同一家,热气络绎行,如春月雨晴后,瓦上及地上阳气相似,连臀连曲秋脚跟,皆热气行遍,皆从两脚大拇指甲及两脚心下出,左手极汗,何也?答:此是和气初行,循环经络,节气令度,日久行之,自通玄妙,非纸笔之所陈。

敢问有时脑连项颈自凉,冷气行甚觉好,何也?答曰:此是正气行於心肝之间,若觉#118伤寒、鼻塞眼热、白精不明,可用此气,登时即愈。此法亦疗时行黄病、疟疾等,极效。

敢问有时口里暖气游扬,行即入齿前#119,透过齿后,经过六七齿,三十余度,皆入齿内外行,何也?答:此是气欲入骨,先有此候。但坚行之,勿惧而不服。

敢问有时玉枕连项颈,暖气突突出,何也?答:此为丹田中食气多,拒正气不得环流所致。但腹中谷尽,即诸法易成,必不虑饥渴、羸弱等患。其法深妙,与人疗病腾陟等杂术,行之日久,作皆必成,诸无疑也。

王老真人经后批

太上道法#120,遍满万物,但所学者,百不失一。不用功夫,则坠落其身,将父母遗体,埋於太阴,骨腐於蝼蚁,宁不痛哉!

一法与万法皆同,不须看诸方术,徒役使其心,但久用功,自到微妙,是将载於纸笔#121。只如婴儿居胎中,岂解寻诸方术邪?前早具述,恐道者犹有错失,抄诸丹方,故再言也。然#122在励身持心,诀至微妙矣#123,即#124是胎息之宗,原初学之梯蹬。若有看此法,不见秘妙之言,无由得道,故今附此诀於后,必不得容易传示非道之流,定招殃咎,宜大慎之焉。

云笈七签卷之六十二

#1 多:四库本作“其”。

#2 说:本书卷五十九“太清王老口传服气法”作“诀”。

#3 志:丛刊本、四库本均作“至”,原本义胜。

#4 皆:丛刊本、四库本均作“但”。

#5 但: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宜”。

#6 顾:丛啊本、四库本均作“到”。

#7 难: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8 意欲: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9 着:原作“床”,据丛刊本、四库本改。

#10 了: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 亦: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2 必须: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3 若然忽思食:四库本作“若忽然思食”。

#14 倦:同“倦”。丛刊本、四库本作“倦”。

#15 亦: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6 行: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7 非: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无”。

#18 如:四库本作“知”。

#19 固: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心”。

#20 行之: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21 从口欲出: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欲从口出”。

#22 或: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23 即: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方”。

#24 饮: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汤”。

#25 即: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26 如是: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27 作声: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28 若: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29 何故如此: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30 已: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31 至於: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32 出时: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33 治病等用由口口者: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34 作: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35 得诸处热:原夺,据丛刊本、四库本补。

#36 畔:丛刊本、四库本均作“边”。

#37 如: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得”。

#38 畔:丛刊本、四库本均作“边”。

#39 左边: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40 右边着白气: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着白气”。

#41 常用气时:此起至“即得鼻中喘息”六十一字,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42 且: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43 事: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44 未悟其深妙,此不可不与商量道耳: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未悟其深妙耳”。

#45 他皆仿此: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斯则尽之”。

#46 特宜大慎: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47 矣:丛刊本、四库本均作“之”。

#48 已: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49 夫: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50 甚善!甚善: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甚善”。

#51 毕: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52 元: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真”。

#53 如必不可避之,见讫: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如必不可避而见之」 ,义更简明。

#54 以水煮,取汤沐浴: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煮汤沐浴”。

#55 此: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56 夫:丛刊本、四库本均作“语云”。

#57 夫: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盖”。

#58 今口诀: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然”。

#59 故不敢隐,今仆实未通,愿悉传授: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60 仰排水:此起至“凡咽气”,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61 仆虽当时:丛刊本、四库本均作“仆当时虽”。

#62 问:此下丛刊本、四库本均有“云”字,点断。

#63 所云:丛刊本、四库本均作“问云”另起段。

#64 久行之,即自觉: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65 即:丛刊本、四库本均作“便”。

#66 久:此下丛刊本、四库本均有“行”字。

#67 曰:丛刊本、四库本均作“云”。

#68 偏得: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69 二:丛刊本、四库本均作“一”。

#70 芥:丛刊本、四库本均作“莽”。

#71 须: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72 精: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善”。

#73 所云:丛刊本、四库本作“问云”。

#74 今:疑为“令”之误。

#75 讫:丛刊本、四库本作“吃”。

#76 即: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77 所: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78 若为:丛刊本、四库本均作“若何”,以下同。

#79 答: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答曰”或“答云”,以下同。洗:丛刊本、四库本均无,疑为“法”之误。

#80 问:此下丛刊本、四库本均有“云”字。

#81 为:丛刊本、四库本均作“适”。

#82 常: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当”。

#83 讫: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84 但日久行之: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85 多: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86 时: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87 奥:此下丛刊本、四库本均有“之”字。之处: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88 者何:原夺,据丛刊本、四库本补。

#89 必请不疑: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90 自服气来: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吾自服气来”。

#91 即瘦:原夺,据丛刊本、四库本补。

#92 即: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均无。

#93 甚: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均无。

#94 阳气以至: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均作“阳气至”。

#95 即: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均作“出”。

#96 然:原夺,据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补。

#97 所云: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曰”,原本义胜。

#98 亦: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99 所: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0 须: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1 甚: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2 致: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3 然后始得闭气攻为当: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始闭气攻为当”。

#104 始: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5 极:丛刊本、四库本、辑要本均无。

#106 得: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7 者: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8 使: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09 皆: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0 甚者: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1 五咽: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2 一: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3 时: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4 用力固为当以渐,固又用力固:丛刊本、四库本均作“用力固当以渐,然用力固”。

#115 也: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6 至:原夺,据丛刊本、四库本补。

#117 即: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18 觉: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患”。

#119 即:丛刊本、四库本均无。前:此下丛刊本、四库本均有“即”字。

#120 太上道法:此起至“宁不痛哉”,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21 是将载於纸笔: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22 然:丛刊本、四库本均作“但”。

#123 诀:丛刊本、四库本均作“决”。矣:丛刊本、四库本均无。

#124 即:丛刊本、四库本均作“此”。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