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洞真经 > 三洞经教 >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已校对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经名:太上老君清静心经。撰人不详,约出于唐代。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清部。又见《云笈七签》卷十七。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1。清静为本,浊动为末2。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3;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清静,天下贵之4。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内观於心,心无其心;外观於形,形无其形;远观於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5,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6,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7?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即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8。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9。虽名得道,实无所得。既无所得,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方便道10。老君曰11: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为得。故言实无所得。

老君曰:道不能得者,为见有心。既见有心,则见有身。既见其身,则见万物。既见万物,则生贪著。既生贪者,则生烦恼。既生烦恼,则生妄想。妄想既生,触情迷惑,便归浊海,流浪生死,受地狱苦,永与道隔。人常清静,则自得道。於是而说偈曰12

天尊妙用常眼前,举体动心皆自然。

息个动心看动处,动处分明无际边。

边际由来本性空,非观心照得虚空。

自悟因缘无自性,翛然直入紫微宫。

宫中宫外光且明,万法圆中一道平。

清心清镜皎无碍,无碍无心心自在。

平等道平无有异,天堂地狱谁安置。

神既内寂不亏盈,善恶若空何处生。

只为凡夫生异见,强於地上起纵横。

纵横遮莫千般苦,一一谛观无宰主。

谛观无主本无宗,只个因缘即会中。

中间虽会常无会,放会无为任物通。

若时有人知是经意,行住坐卧,若能志心念诵,深心受持,则能灭除无量一切宿障诸恶13,冤家皆得和合,无受苦报。邪魔外道,道能降伏。告诸众生,欲度厄难,各已清净,信受奉行。

太上老君清静心经

1.“夫道,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清静经》作“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

2.“清静为本,浊动为末”二句,《清静经》所无。

3.“故阳清阴浊,阳动阴静”,《清静经》作“天清地浊,天动地静”。

4.“人能清静,天下贵之”,《清静经》作“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5.“三者莫得”,《清静经》作“三者既悟”。

6.“观空亦空……湛然常寂,”《清静经》作“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7.“寂无其寂……欲安能生”,《清静经》作“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8.“欲既不生……常清静矣”,《清静经》作“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9.“即常清静……名为得道”,《清静经》作“如此清静,惭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

10.“强名为得,为化众生,开方便道”,《清静经》作“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11.以下“老君曰”二段,《清静经》作“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云云一段,文多不同。

12.“於是而说偈曰”以下,《清静经》无其文。

13. “无”字原作“元”。兹据《云笈七签》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