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注(李荣)
经名:道德真经注。唐高京时道士李荣撰。原本二卷。现存两种残本。一、《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收录原书序及道经三十六章注,分作四卷。二、敦煌残抄本,卉原书德经四十四章及道经第三十七章注文。两本合并,仍略有残抉。今以《道藏》本及敦煌本合校,并据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慕疏》(简称强本)参校补缺,合成完本。原书经文未分章,今据通行本分别章次。
道德真经注序
道士臣荣言:荣闻冥寂先天,络天无以昭其景;混成有物,周物不足洞其微。此则超系象而玄玄,邈筌蹄而杳杳。运陶钧之邃迹,理归虚应;恢匠导之幽路,义在灵图。是以濑乡仙箓,神交帝象之先;苦县真宗,庆发皇灵之首。五千垂裕,玄风表於配天;双柱流祯,紫气彰於御极。伏惟陛下玉宸纂圣,金阙应图,荣光泛皎镜之波,祥烟霏献寿之岳,嬉神汾水,抚洪钧而独化,问道河滨,施上仁而不宰。灵洞真文,躬劳圣敬,仙都秘牒,亲纡睿览。凝黄庭而体妙,浴玄牝以流谦。故得霓裳息有待之风,鲲海截无为之化。谨案经文,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前后灵证,有若合符。今古师资,不详幽旨,当由皇灵未睹圣德凝寂。今天启之心,昭然显着,实所谓兆太平之玄化,发挥百代之前,勒无为之至功,摛祥千载之后。岂止河图录籍,空传汉后之名,昌户丹书,才表姬文之字。其言澹而妙,其理幽而远。亦犹仰之於羲和,六虚均照,濡之於上善,万物斯洽。是以往之贤俊争探深隐,魏晋英儒滞玄通於有无之际,齐梁道士违惩劝於非迹之域。雷同者望之而雾委,唯事谈空,迷方者仰之以云蒸,确乎执有,或复但为上机,则略而不备,苟存小识,则繁而未简,遂使此经一部,注有百家,熏犹乱警於仙风,泾渭混流於慧海,佐时导俗,时有辟於玄关,彻有洞空,乍未开於虚钥。臣荣迹齿玄肆,名参丹箓,漱清流而心非止水,抗幽石而鉴殊悬镜。淹留丹桂,夙彻耳於熏风,舞咏青溪,空曝背於唐日。猥以拥肿之性,再奉涣汗之言,遂得挥玉柄於紫庭,听金章於丹陛,亟参高论,未展幽诚。以夫巨壑三山,泛麟洲而未测;通泉九井,仰龙德以如存。敢罄庸愚,辄为注解。自惟夕惕,窃憙朝闻,然纤蠡议海,信阻量於鳌波,而岳镇干云,庶成功於蚁壤。宁仿髴於众妙,希罔象於玄珠。尘黩旒扆,惧深水谷。无任惶恐之至,谨奉表以闻谨言。
道德真经注卷上#1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
一章#2
道可道,非常道。
道者,虚极之理也。夫论虚极之理,不可以有无分其象,不可以上下格其真。是则玄玄非前识之所识,至至岂俗知而得知,所谓妙矣难思,深不可识也。圣人欲坦兹玄路,开以教门,借圆通之名,目虚极之理,以理可名,称之可道。故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非常道者,非是人间常俗之道也。人间常俗之道,贵之以礼义,尚之以浮华,丧身以成名,忘己而徇利。失道后德,此教方行。今既去仁义之华,取道德之实,息浇薄之行,归淳厚之源,反彼恒情。故曰非常道也。
名可名,非常名。
名者,大道之称号也。吾强为之名,曰大哉。名非孤立,必因体来,字不独生,皆由德立理体,运之不壅,包之乃无极。遂以大道之名,诏於大道之体,令物晓之。故曰名可名也。非常名者,非常俗荣华之虚名也。所以斥之於非常者,欲令去无常以归真常也。名有因起,缘有渐顿,开之以方,便拾无常,以契真常。陈之於究竟,本无非常之可拾,亦无真常之可取。何但非常,亦非无常。既非无常,常亦无常,亦非非常,非无常也。
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
道玄德妙,理绝有无。有无既绝,名称斯遣。然则虚通之用,于何不可。是以非无而无,无名为两仪之本始也。非有而有,有名为万物之父母焉。故道生德畜,其斯之谓乎。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人之受生,咸资始於道德,同禀气於阴阳,而皎昧异其灵,静躁殊其性。若也夷心寂路,濯志玄津,可欲不足乱其神,纷锐无能滑其意,灵台皎而静,玄镜湛而明,则可以照希微,通要妙,此无欲行也。若未能遗识情在有封,驰骛於是非,躁竞於声色,但归有为之事迹,岂识无为之理本,此有欲行也。徼,迹也,归也,来也,此谓依道德以为行,观妙理以入环中,失虚静以为非,染粗法而流徼来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近而言之,有欲,无欲,两者也。此谓人也。共受五常之质,俱怀方寸之心,同也。黜聪明而恬憺,洞彻道源,则称於妙。竞前识而纷纭,迷沦俗境,则称於徼。此异名也。远而言之,圣人欲畅清虚之理,遂以道德为宗,是以此之一章,盛明斯义,双标道德。故言两者混沌理一,则所以云伺。自静之动,从体起用,故言出。道生之功,着道也。畜养之义,彰德也。道德殊号,是曰异名也。
同谓之玄。
虚寂之道,深妙之德,悦惚非易测,冥默本难言,无能名也,寄曰同,玄玄之妙也。无物可建,唯道与德可以言玄,故曰玄德深远,至道玄寂。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杳冥,理超於言象。真宗虚湛,事绝於有无。寄言象之外,记有无之表,以通幽路,故曰玄之。犹恐迷方者胶柱,失理者守株,即滞此玄,以为真道。故极言之,非有无之表,定名曰玄,借玄以遣有无,有无既遣,玄亦自丧,故曰又玄。又玄者,三翻不足言其极,四句未可致其源。寥廓无端,虚通不碍,总万象之枢要,开百灵之户牖。达斯趣者众妙之门。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美,乐也。言人之禀性,咸不能以道为娱,而以欲为乐,乐不可极,乐极则哀来。欲不可纵,纵欲则伤性。故曰人皆以色声滋味为上乐。不知色声滋味,祸之大朴,既为祸朴,复为哀本。灭性伤身,斯恶已也。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地上,君子小人,并寡能虚心虚己,而各纵欲纵情。情性之爱,虽复不同,各任情情同有爱。爱名则以名为善,爱利则以利为善。以利为善,求利不以其道;以名为善,徇名以致亡身。称情虽以为善,亡身是为不善。故伯夷死名於首阳之上,盗跖死利於东陵之下。此斯不善已也。
故有无相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从无出有,自有归无。故曰相生。
难易相成,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难起於易,易成难也。易由於难,难成易也。
长短相形,
夫物离之则无大无小,聚之则有短有长。太山秋毫之相殊,白鹤青凫之胫异,故知忌之则无大无小,存之则有短有长也。
高下相倾,
倾,危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高以下为基,下亦危於高也。下之贱也,犹乃危高,高之贵焉,诚能灭下。失道则高下相危,得道则君臣俱泰。
音声相和,
上之化下,犹风之靡草。下之从上,犹响之应声。譬之宫商,更相唱和。夫调高则弦绝,上躁则下急。是知五声和则八音克谐,其政和则其人欢悦。故曰王者人之师,而下取则。
先后相随。
君先而臣随,父先而子随。故为君父者,不得轻躁而失道心,宜重静以契德也。
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
缅观万古,或浇或淳。遐览百王,时步时骤。未有纪尊号於金简,照圣录於王篇。皇上应千年之运,隆七百之基,不用干戈,乐推无厌,是以宗圣远彰於未兆,先定於无形。故言是以圣人治,处无为之事也。猛士上将,承威以定四方,宰辅阿衡,论道而清百揆,化不以言。故云行不言之教也。作者云云,动作也。四民各安其业,万物不失其真,任化自然,无所辞谢。
生而不有,
付之於独化,日用而不知也。
为而不恃,
以万物为刍狗,不恃德以为功。
成功不居。
虽有荣观,宴处超然远之。问道轶於襄城,凝神邈於姑射也。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至道弥纶於宇宙,上德范围於两仪。虽忌功用,百姓戴之。垂拱而清九野,无为而朝万国,凝神常湛。故言不去也。
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王道荡荡无偏无党,贵贱将玉石同涂,贤者与愚人共贯,此大道之化,无争者也。夫贤当於位,赏须以功,愚受於役,罚须以过。若赏贤过度,则极以骄奢。役愚越分,则困於贫寠。骄奢必欺侮,兽穷者亦能斗,则忿争生也。是以日月曜彩,不为贤不肖易光;天地覆载,不轻仁为善不善改度也。
四章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弃十城之璧,掷千金之珠,视如瓦砾。岂有盗乎?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耳不闻郑卫丝竹之声,眼不见褒姒妲己之色,洗心洁己,遗情去欲,岂有乱乎?
是以圣人治,
皇一积德积仁,尽善尽美,老君欲重扬圣德,故亦言之也。
虚其心,
除嗜欲,绝是非,遗万虑,存真一。
实其腹,
道实於怀,德充於内。
弱其志,
心志柔弱,顺道无违。
强其骨。
唯道集虚,虚心怀道。道在物无害者,得成仙骨自强。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上扇无为之风,下行淳朴之化。下从於上,上下皆安,则无不化之化矣。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冲,中也。盈,满也。道非偏物,用必在中。天道恶盈,满必招损,故曰不盈。盈必有亏,无必有有。中和之道,不盈不亏,非有非无。有无既非,盈亏亦非,借彼中道之药,以破两边之病。病除药遣,偏去中忘,都无所有。此亦不盈之义。
渊兮似万物之宗。
海深,故百谷朝而归之。道深,故万物宗而奉之。
挫其锐,
前识伤性,长恶害人,锐也。虚怀忘己,以道折之,挫也。
解其纷;
可欲乱正,得失滑心,纷也。遗彼忘我,远欲制情,解也。
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光而不耀,涅而不缁,和而不昡於体,同而不累其真。故知湛然清静而常存也。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
道深甚奥,虚无之渊,迎随之所不能知终,恶乎而可定。故言不知谁子。开自然之治,辟之以三才,运造化之功,罗之以万有,考之事用,在天帝之先,象天也。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长短相形,是非相对,理自然也。仁,爱也,有爱则有憎。天地无心,绝於憎爱,以无爱故,故曰不仁。刍狗者,结草为狗,古人祝所用,已而弃之。言人於刍狗,用之不以为爱,弃之不以为憎。喻明天地暖然若春气之自和生者,不以为仁,凄然若秋霜之自降杀者,不以为义。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无心,与天地合德。不仁,刍狗义可知矣。虽恩沾草木,泽被豚鱼,宣风阐化,必先於人,故云百姓也。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排橐。钥,乐管。屈,竭也。间,中也。夫橐籥中空,故能出声气而不竭。天地中空,故能生品物而无尽。言人若能虚心空身,运用智德,无穷极也。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穷,困也,若言当理满天下而无过。言而不中,亦出口而祸入,祸云入也,是困穷。然祸福在当与不当,得失非多。今言多则数穷,欲戒多言之失,劝以守中之得,使无滞教内契忘言也。
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河上以为,养神乃是思存之法。辅嗣言:谷中之无,此则譬喻之义。虽真贤之高见,皆指事之说也。今则约理,尝试言。谷,空也。玄,道也。牝,静也。夫有身有神则有主,有生有死不可言道,流动无常,岂得言静?若能空其形神,丧於物我,出无根气,聚不以为生,入无窍气,散不以为死,不死不生,此则谷神之道也。生死无常,浮动之物也。幽深雌静,湛然不动,玄牝之义也。
玄牝门,是为天地根。
道之静也,无形无相。及其动也,生地生天。气象从此而出,名之曰门。天地因之得生,号之曰根也。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绵,微妙也。玄牝之道不生不灭,雌静之理非存非亡。欲言有也不见其形,欲言亡也万物以生。不盛不衰,不常不断,故曰绵绵也。勤者,苦也。得玄牝之道,运用无穷,无为逸乐。故曰不勤也。
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日月回薄,亏昃之运难停。阴阳惨舒,寒暑之期易往。万物於焉不足,两仪所以独长。故摽天地之德,问乎长久之由,莫不彼无心,不自营生也。言人若能法天地以无心,不自营以厚养,仙骨冠金石以长存,惠命络方圆而永固。若不能泯是非以契道,遗情欲以凝真,声色聋盲於耳目,香味因爽於鼻口,形劳於外,心疲於内,则百年同於朝露,千金齐於暮擭。故曰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忌情息机者少,逐欲乖真者多。唯圣人能知能行。此行谦退以居物,后德尊所以居先,存道於是外身,身存自与道合也。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凡情幽滞,灵识疏通。无至公之心,有偏私之行,尊已而加物,厚身而薄人,欲先而不能超物,须存而报体已亡。圣人无心欲居物先,自然在先无情欲得存,固自然存。故曰成其私也。
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理本深远,难可测知,善人修道,行亦微妙。故借於水以为喻焉。水能润物,道能济人,故言善利水则决壅。任人道则大顺平等,故言不争。物多恶下,人多爱上。今水流趣下,道行谦退,故言处恶。几者,近也。水性与道相近,故取以为譬焉。
居善地,
水不择地,随处俱流,行道之人,所居皆善也。
心善渊,
水,心静而明。人,心虚而鉴也。
与善仁,
水洽於物,仁惠於俗。
言善信,
水之鉴物,妍丑不失其形。仁者为言,终始不乖其实。
正善治,
太平莫盛於停水无偏,不越於善人。
事善能,
水之无用不成,君子何为不可?
动善时。
水冬凝夏溢,不差其节。君子相时而动,不失其宜也。
夫唯不争,故无尤。
水本无心,人能虚己,不与物争,自然无过也。
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欹器满而必倾,奢侈极而必败。若欲不倾不败,唯有不骄不盈。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尊则议,廉则挫,锐意出群,为人所辱,难长保也。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金玉无趾,自尔流行。水火之灾,莫之能却。盗贼之来,难可固守。是
知贪而聚者失理也,积而散者合道也。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积货不能散,乘贵以陵人。咎自内生,非自外得。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阴阳递代,凉燠推迁,物无恒理,天之常道。若贪荣不退,必致危亡,二疏所以见机。四皓於焉长往,达於物理。合於天道也。
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载,运也。营,护也。魄,身神也。一,道也。人者神之车,故言载。身清则魂魄安,心浊则真神远,绝虑以守神,故言营。灰心无有二,故言一。智将道合,神与形同,故曰无离。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一身心则纯和不散,专气也。得长生之道,致柔也。未识阴阳之合,无复是非之情,能婴儿也。
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浴玄流以洗心,涤也。荡灵风以遣累,除也。内外圆静,同水镜之清凝。表里贞明,绝珠玉之瑕类也。
爱人治国,能无为乎?
居上不能自化,叉藉於人。化物理人,事资安静。但有为而躁动者,伤物也。无为而安静者,爱人也。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天有四时之门。青门开而暄,赤门开而热,白门开而凉,黑门开而寒。今之小人,暑雨祁寒,皆生怨嗟,此不能静也。阖,闭也。一门开三门闭,雌静也。圣人神凝於太漠,智寂於虚玄,死生否泰不能惊,水火寒热不能动。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圣人智周万物,明齐两曜,四方皆照,为四达也。照而常寂,光而不曜,遗识混心,能无知也。
生之畜之。
道生之,德畜之,圣人同道德之生畜,长黔黎於淳化,养庶类於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忘功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忘德之德,深而且远,故言玄也。
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辐,外也。毂,内也。内毂空,故外辐凑之。圣人虚心,亿兆归之。无者,空虚也。车形虽有,赖无为用。若车无空处,其用不成。今用本由空,故曰当其无有车之用。借此为譬,以况理教。教具文字为有也,理绝名言为无也。教之行也,因理而明。理之诠焉,由教而显。理因教显,无教,理无所寄;教藉理明,无理,教何所说。既知理教之相由,足体有无之为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作器必须知泥,泥调则器可用。修身理宜炼行,行洁则道可成。埏,和也,埴,土也。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为室内不空虚,外无户牖,其为用也,不亦难乎?为道内既暗昧,外复聋瞽,以此求道,理非易乎?室开户牖,有用也,人生慧解道成之。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单有而无无,有不得为利。单无而无有,无不得为用。明有因无以为利,无因有以为用。既识有无之相因,自知粗妙之相籍也。
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目虽能见,耽色不已,丧其明。耳虽能闻,淫声无倦,失其听。口虽能尝,察味而后,乖其养。爽,失也。然盲以不见为义,聋以不闻为义。有目而不见,真人大圣盲也。有耳不闻希声之广乐,微妙之灵音聋也。口以知味为用,若贪俗味失於道,味故言爽也。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纵之於畋渔,太康失业,猎之於名声,张毅发病,狂之大也。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美色重宝,难得也。以此乱心,伤行也。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虚心而内实,为腹也。反听而不盲,不为目也。有累之业遣去也,无为之道来取也。
十三章
宠辱若惊,
官高而虑危,贱极而多耻,皆惧也。
贵大患若身。
夫外其身者,得失难骇。贵其身者,宠辱易惊若也。贵身即有大患,故言贵大患若身也。
何谓宠辱?起问宠为下。
释,答也。宠为贵应言上,辱为贱应言下。令说宠则知有辱,言下自明於上,不能具出,略举也。若依文而解,俗爱荣华,以宠为上,居上近危,荣来辱及,宠乃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宠则荣来,辱便枯至。得之与失,并悉皆惊。唯虚澹之人,不骇其虑。
是谓宠辱若惊。
此结上义也。
何谓贵大患若身?问也吾所以有大患,为吾有身。
解也。有身带荣悴之病,兼生死之灾,故云大患也。
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虚己忘心,无身也。是夫患累起在於身。身苟忘也,则死生不能累,宠辱不能惊,何患之有□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若可托天下。
太上贵德,不贵身。明王爱人不爱己,苟能知此,则可以长久也。若贵身而贱物、爱己以憎人,不能同天地之不仁,齐日月而均照,则寄托而已。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远乎哉,眼所不见,圣人体之,独见晓焉。名之曰夷。夷,平也。大道甚夷,坦然善谋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大音希声,耳所不闻,圣人洞之,独闻和焉。名之曰希。玄教难遇,希言自然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象无形,难可搏触。圣人玄悟,了达虚无。故言微。微者,机也,无也。动而应物,机也。妙绝有名,无也。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希、微、夷,三者也。俱非声色,并绝形名,有无不足诘,长短莫能议,混沌无分,寄名为一。一不自一,由三故一,三不自三,由一故三。由一故三,三是一三。由三故一,一是三一。一不成一,三是一三,三不成三。三不成三则无三,一不成一则无一○无一无三,自叶忘言之理,执三执一,翻滞玄通之教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乘乘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皦,明也。昧,暗也。乘乘,犹泛泛也。乘物以游,而无系也。言乎至道不皦不昧,不可以明暗名;非色非声,不可以视听得。希夷之理,既寂三一之政,亦空以超群有,故曰归无。无,无所有,何所归,复须知无物,无物亦无。此则玄之又玄,遣之又遣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超有物而归无物,无物亦无色,视听而契希夷,希夷还寂,恐迷涂之未悟,但执无形,示失路之有归。更开有象无状之状,此乃从体起用,无物之象,斯为息应还真。息应还真,摄迹归本也。从体起用,自寂之动也。自寂之动,语其无也,俄然而有。摄迹归本,言其有也,忽尔而无。忽尔而无,无非定无,怳然而有,有非定有。有无怳惚,无能名焉。
迎不见其首,随不见其后。
有也,有前可接。无也,无后可追。迎之不见,非有,随之不见,非无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御,正也。古道无为正也,今道有为邪也。圣人持无为之道,以正有为,息浇薄之风,反淳和之化也。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玄古之道难知,无为之风罕悟。上御下以正,下从上以敬。
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昔之道者难行也,古之智士能修也。道乃机微要妙,玄寂虚通,行亦极细穷微,不滞无壅。行与道合,不测难知。不可以言言,言之者非道;不可以识识,识之者乖真。故云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容,相貌也。夫道既难思,行亦叵识,恐来人无因体道,学者不知立,行,下文略举容相,以劝勖也。
豫若冬涉川,
履薄冰者,恐陷在浮,生者虑危,兢兢不敢为非,勤勤唯知进道也。
犹若畏四邻,
处俗行恶,惊邻保以觉知,志道从善,惧幽明以弹纠也。
俨若容,
为容唯事安然修道,不宜妄动。
涣若冰将释,
春日丽而冰释,玄风举而累销。
敦兮若朴,
厚而不薄,实而不华。
旷兮若谷,
谷之虚也,容物而应声。心之虚也,怀道而济俗。
混兮其若浊。
心无分别,混也。与俗和同,浊也。怀玉无染,握珠自明,似浊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安,静也。徐,渐也。夫息动於心而神自静,莫挠於水而浊自清。行之者少。故曰谁能。
保此道者不欲盈。
上来广陈道行以劝学人,人能守之,自得清静,义存谦退,不事满盈。
夫唯不盈,能弊复成。
立身者不志满盈,匡辅务存忠正,虽老而还少,在弊如更新。学道者虚心遗於声色,澡虑荡於纷累,虽於朽身弊俗,复得成於真道也。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其性静而贞,其行清而远。守之厚者,可得虚极之道。
万物并作,
凡物常人不能守无为,以安静为情之动作,去真以从伪,失本而逐末也。
吾以观其复。
复,本也。凡人失本而逐末,离淳以入浇。圣人抑末而崇本,反浇以还朴也。
夫物芸芸,各归其根。
物,亦人也。根,亦本也。言人以一心攀缘万境,其事非一,故曰芸芸。圣人皆劝以反本,故言各归其根也。
归根曰静,
在末所以轮回反本,寂然不动也。
静曰复命。
近而为语,强梁不得其死,名之中夭。虚静保其天年,是谓复命。远而言之,动则有生有死,失於真性。静则不死不生,复於慧命也。
复命曰常,
有死有生,故断。不死不生,故常。
知常曰明。
迷斯理者暗,悟此道者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信道,所行皆善,天佑人助,故云吉。背道从邪,纵情任意,触涂妄作为失当,人诛鬼责,故云凶也。
知常容,
知常达理,等虚空,无所不包,故曰容也。
容能公。
正而无私。
公能王,
偏私不堪宰物,公正自可君临也。
王能天。
无心广覆,运行以时。
天能道,
与天地合德,共道齐真,疏通无滞,动皆合理。
道能久。
道则自古以固存,圣则永享无期寿也。
没身不殆。
没,终也。与天为期,与道同久,终於此身,永无危殆也。
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谓上德之君。德既不德,名亦难名,但以大人在上,寄言太上,而上怀道德於下,无所须下,皆自足於上,无所奉,君臣上下知有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下德之君有为迹起,未能忘言。上则亲信於臣下,下则称誉於君上。
其次,畏之侮之。
不能因万物之化,任自然之性,设刑法以威之,故言畏。令繁而下欺,故言侮。此下古之化也。
信不足,有不信。
夫为上也,化之以道,示之以信。上能信下,下亦信上。上若不能信下,下亦不信於上。
犹其贵言。
此中古之时也。未能忘言,借言传意,更相亲誉,是以重言。
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帝皇之道隆,功成也,无为之风着,事遂也。前历明三古,言失道后德,自淳至浇,后重结之,欲示绝仁弃义,反浇还淳也。道浅易睹,德高难见。今圣化既深,神功莫测,日用不知,故言自然。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夫重玄之境,气象不能私。至虚之理,空有未足议。迎随不得,何始何终乎?盛衰无变,何废何兴乎?纯粹之日,彼此不隔於亲疏,静恭之辰,上下不彰於贵贱。自然符会,未待结绳,蹈乎大方,宁资书契。时冥至一,故言道兴。行偏爱之仁,用裁非之义,浇薄斯作,不能行道,故言道废。时有浇淳,道无兴废。
智慧出,有大伪。
昏昏默默,道之极也。昧昧晦晦,行之至也。未能光而不耀,故知饰智慧以惊愚,竞是非以先物,是非迭起,奸巧互生,盗跖履之以为盗,田成乘之而窃国,斯大伪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
父子、兄弟、夫妻,六亲也。彼此相须,是非不作。长短相形,好恶斯起。和以不和标称,孝因不孝立名也。
国家昏乱,有忠臣。
羲农之时,未闻股肱之节。桀纣之日,始称关比之贤。故知旭日丽天,星宿无以照其景;时雨降矣,浸灌无以着其功。若君昏於上,臣乱於下,有能内辅其君、外静於寇,忠名显矣。
十九章
绝圣弃智,人利百倍;
圣者,人情之所仰;智者,愚人之所求。非智无以照机,非圣何能宰物?今言弃绝,所未闻也。夫圣人合道,道本无名,名生而物迷,言圣不及於忘圣,智出而伪起,用智不及於忘智。故须绝弃也。然圣生则盗起,智用乃贼来。今言弃绝,盗贼不起,其利实多,略言百倍也。
绝仁弃义,人复孝慈;
仁以爱物,义以让人。虽曰立人之道,实亦矫人之情。今弃矫情之仁义,归天性之孝慈也。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攦工倕之指,息机械之心,绝巧也。掷玉毁珠,弃利也。但盗贼之行规之以利,弃宝无利,宁有盗乎?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文,教也。属,继也。夫大人之设教也,莫不修凡以成圣,从愚以归智,去害而之利。今皆弃之,於教不足。未知学者何所措心,是故继以后文,示令立行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朴,本也。万境无染,见素也。守一不移,抱朴也。公而不党,少私也。以性制情,寡欲也。
二十章
绝学无忧。
夫志无为之道,则学无所学,混之以愚智,则得失未闻,怀忘之进退,则荣悴不惊。抱自然合道,宁有忧乎?存有为之业者,学非为己,悬头刺股而竞者名,映雪聚萤所争者利,惧荣名之不立,惊厚利之未来,以此存心,忧患生矣。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礼对为唯,野应曰阿。称心为善,乖意为恶。几何,言不远也。体道则百虑俱遗,任真则万涂皆适,实亦无逆无顺,不美不恶,然有为强生分别偏私,妄起爱憎,不留心於道德之乡,唯责人以华薄之礼,悦心谓之为是,不问贤与不贤;润己称之曰能,未论智与不智。此则智者翻暗於不智,贤者倒愚於不贤。故曰相去几何也。亦言人性自然己足,益之则忧。夫进智以徇美,与饰伪以为恶,事虽不同,失性均也。故曰相去几何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水火可畏,不畏又遭烧溺。豺狼可畏,不畏终遇於损伤。故知人行爱憎而不已,归兹损败;贪名利而无息,致此危亡。今流俗滞之有年,溺之忘反,悠悠莽莽,欲出无期。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熙,悦乐也。太牢,味也,春台,色也。言流俗众人,务学以规名声,纵情以昏色味。悦之以色,不知盲之有时;适之以口,不知爽之有日。逐欲老而愈溢,劳形困而不休,仍自欣欣,以为悦乐。
我独怕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
圣人言众人驰骛於有为之境,为声色之所动,我澹泊於无为之端,香味不能惑。犹如赤子未识牝牡之合,不知淫泆之情,心无所在,岂定有归也。
众人皆有余,我独若遗。
俗人於清虚而不足,在昏浊而有余,积财货以为外累,肆情欲以增内垢。圣人尘埃无染,俗事都捐,故曰若遗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俗人愚也,自以为智,惑於情欲,秽乱日以至。圣人大智若愚,形神虚静,纯白日以生也。
俗人昭昭,
不知强言知,内明於心,外曜於物,自言了了,故曰昭昭。
我独若昏。
知如不知,如将暗也。
俗人察察,
锐情於是非之境,专心於得失之路也。
我独闷闷。
遗心识,自无分别,忘善恶,故曰闷闷。
淡若海,漂无所止。
德宇恢恢,心台淡淡,犹如大海风动波随,漂泊东西,终无定止。
众人皆有以,
用有为也。
我独顽似鄙。
若愚人之无知,同贱者之不饰。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於母。
食,用也。母,道也。人皆得意,未假以言。物既失理,圣人设教。自春台已下,并是众生有为之病。圣人随病救之,皆用无为之药。有病有为,有无不同,故言异也。凡夫滞俗,圣人用道,故言食母也。
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孔,甚也,大也。道,理也。德物无不包,故言容也。动皆顺理,故言从也。亦言大德,不由他至,唯从道来也。
道之为物,唯怳唯惚。
未知道是何物,而令德从明矣。大道幽玄,深不可识,语其无也,则有物混成;言其有焉,则复归无物。归无物而不有,言有物而不无,有无非常,存亡不定,故言怳惚。
怳惚中有象,惚怳中有物。
非有非无之真,极玄极奥之道,剖一元而开三象,和二气而生万物也。
杳冥中有精。
至理唯一,故言精。妙体无变,故言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寂乎无象,感而遂通。福善祸淫,影响斯在。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阅,简也。甫,始也。愚者无知,凡情有滞,谓杳冥之理,本绝因缘,怳惚之中,元无果报,遂令行善者有怠,长恶者不悛,未识精而有灵,岂知真而有实,言其中有信,欲照理非虚,为救众生开方设教,从终至始,简其善恶之因。自古及今,阅其邪正之行。忠孝者赏之以爵,过忒者罚之以刑,含贯空有,弥罗宇宙,体既独立,而常存名,亦湛然而不去。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以此哉。
我何以得知大道自古及今,从终至始,简阅於物,分别於人,度脱四生三代不失,但以观之於见在,足知过去未来也。
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外顺於内,内养於神,物我无伤,全也。屈己从人,身不失道,直也。谦退处下,室也。混而不浊,新也。理本是一,故言少。忘言契理,故言得。有为为境群典百端,多士逐欲情乱,滞教生迷。故言惑也。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一,道也。圣人怀道,故言抱一。动皆合理,可以轨物,故言式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去分别而遗识,智慧自明。捐物我以全真,道德自彰。取其功而反失,夸其德不长也。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争。
以我为是,指他为非,不能顺人,唯知逆物,起於争。圣人屈曲从物,豁荡是非,不争功名,与物无竞,故天下虽大,谁能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圣不自专,寄言古昔,枉正少得,不是虚言,诚全归身,皆为实录也。
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希,少也。多言数穷,少言合道,故曰自然。道则非无非有,理亦非少非多,欲明多言之失真,故借少言而合道。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迅风暴雨,尚不竟日终朝,轻躁多言,岂得全身远害?少言合理,则十日雨五日风也。多言有损,则狂风暴雨也。
孰为此,起问天地。解也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
此举大以明小也。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道者,清虚无为,救人济物,若举事皆从於道,道亦得之。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德者,畜养於物,润益於人,人能行同於德,德亦得人也。
同於失者,道失之。
不能行同道德,体存化义,共恶者之为非,同罪人之受罚也。
信不足,有不信。
同於道者道得之,信於德者德得之,同於失者道失之,信不足有不信也。
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跨,越也。徐行缓步,其行久也。企踵越分,行不久也。喻明谦卑退让者可久长也。跨企矜伐者,自危自亡也。
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
此非君子之行,岂是忘怀之士。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残余之食,不可以荐飨。跨企之行,不可以进道。昏乱者爱斯行之为是,乃安之。达理者恶此道之为非,故不处也。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者,道也。名之曰道,故言有物。然道之为物,唯怳唯惚,不可以有无议,不可以阴阳辩,混沌无形,自然而得,故曰混成。自然之理,运之以变化,无形之内,开之以气象。原其本,则先天地生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混成之道,先天地生。听之不闻,则寂寥无响,搏之不得,则澹漠无形,丧偶而无对,故言独立。湛然而常存,故言不改。无处不在,周行也。用之不勤、不殆也。覆载生畜,母之义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
天有形者立称,无象者绝名,约通生而为用,字之曰道。无一法而不包,名之曰大。理无名,无名而名,谓之强也。
大曰逝,逝曰远,远日返。
逝,往也。即大求之,而不得往也。就往追之,而不及远也。体之近在於身,故谓之返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尊德贵,弥罗无外。天能广覆,无隔於贵贱。地能厚载,不择於妍媸。帝王控制,通贯於远近。字育普均於贫富,用各有主,历言大也。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寰宇之表,自可绝言。形象之中,理生称谓。虽具万品,究之唯有四大。大名既一,用义难殊,欲劝帝王抱式於道德,取则於天地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夫为人主者,静与阴同德,其义无私,法地也。动与阳同波,其覆公正,法天也。清虚无为,运行不滞,动皆合理,法道也。圣人无欲非存於有事,虚己理绝於经营任物,义归於独化,法自然也。此是法於天地非天地以相法也。
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大小俱轻,不能为於根本。上下皆躁,未可为於君主。是以一轻一重,轻者以重为根。一躁一静,躁者以静为主。故无为重静者,君之德也。有为轻躁者,臣之事也。上下各司其业,为君必须重静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有道之主,君人子物,务於重静,不为轻躁,举不失道,动不离静。是以行必辎重,居必摄卫。不至危亡,由重静也。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圣人所贵者,大道所宝者,重静。虽有瑶台琼室之丽馆,身之所托者,虚寂。孋姬飞燕之美,御心之所游者,无为。情欲不足以累身,华屋未能以惑己。物无累者,故曰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君,岂宜妄动。
轻则失臣,躁则失君。
前明重静,则超然无累,今明轻躁则必致有损。无累则上下俱安,有损则君臣皆失也。
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
七香流水之车,动之者有辙。千里浮云之马,跃之者有迹。不疾而速,云軿不蹍地。不行而至,凤鸟本无迹。言圣人垂拱,庙堂不遍周至之辙。贤士销声,丘壑不削孔丘之迹也。
善言无瑕谪,
言必有中,千里应,非法不言,有何过也?
善计不用筹策,
筹策者,以算物数。以道观之,物无不尽道,非於数,宁用筹策也。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门以关,亦有闭有开。若能以道制
之,无闭无闭。是以理国者以道百姓,无以窥窬。修身者以道声色,无由开凿。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用绳之者,有缚有解。以道控制於四方,善结也。万国共戴於一人,不解也。修身者必契於道,故言善结。抱一无离,不可解也。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一物失所,虑轸纳隍,视人如子,宁有弃乎?真圣演经以开化,赴感以导凡,以道济之,曾无遗弃。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始终用道,故言常。庆及万方,故言善。德能广济,故言救。通言一切,故言物。
是谓袭明。
善行五者,人物兼济。承道而用,是谓袭明。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行与道合,德能利物,善人也。人之仪表,物之楷模,师也。暗者求明,明者不求於暗,受之以作役,具之以束修,资也。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此谓要妙。
尊师重道,贵也。仁惠善诱,爱也。资之义当贵爱也,若师不爱於资,壅玄流而不润,资不贵於师矣。惠路而难反,悟之者要妙,昏之者大迷也。
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不谄不骄,在於中平,君子之行也。不静不躁,处於中和,入道之基也。故知怀雄猛之心者,未可全真。抱雌柔之性者,不能志道。今知性雄而守雌,则不躁不速,亦知性雌而守雄,则不静不迟,不滞两边,自合中道。然行雄猛者众,守雌柔者少。故喻明汉壑处下,众流归之。人士谦退,道德归之。
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内无分别绝是非,赤子之行也。若常能守静,恒与德合,是不离也。小则无情,大则有欲,去大时之有识,反小日之无知,故曰复归也。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大白若辱,大智若愚,晦以安身,斯为法式。
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忒,差也,不以智耀人,不为名害己,内虽洁白,外实同尘。立身者受禄无穷,修道者成真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有官有爵,荣也。无位无名,辱也。能知居显不骄而守卑辱,可谓包含一切,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在贵如贱,处荣若辱,真常之德,自然满。常德反归,故言复朴也。
朴散为器,圣人以为官长,是以大制无割。
一气未分,朴也。三才有位,器也。自无形以关有象,故言散朴以为器。天尊地卑之体既着,君贵臣贱之体亦明,树之以君,故云官长。统御万国,故言大制。上能子育,下获不伤,故言无割。亦明圣人开不言之教,此即散朴为器也,作真仙之主为官长也,以道摄物,物无不归,大制也。慈能被物,物得以全,无割。
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夫无为无事,可以摄天下也。若以有事有为,吾见其不得已也。
天下神器不可为,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若乃与天下之善,不私其利,除天下之害,不处其功,四海沐德以饮和,万物从化以乐俗,可以安大宝,守神器。若不知有为之非,而执之以为是,则败失也。
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接或隳。
夫有为之法,有前可行,有后可随。一温一寒,一盛一衰,聚之则接,散之则隳。若行有为,虽成必败。若用无为,能弊复成也。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奢泰者,即有为之事也。逐欲为甚,心存侈靡为奢,极乐无厌曰泰。圣人虚心知足,去甚也。见素抱朴,去奢也。忘欢而复乐足,去泰也。
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忠臣辅於君上,贤相理於阴阳,以道胜於海内,不以兵强天下。下之事上,犹以道佐,上自有道,宁专用兵。以道则彼此各安,用兵则互相侵伐。一来一往,故曰好还也。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嘉禾不得植,荆棘所以生。此亦用兵之过也。
故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能用为善杀敌,为果。贼来侵我,所以除之,不以国大兵强专用,为是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
自大为矜,取功为伐,好胜不已,示贤於敌,谓之骄。故曰义兵王,应兵胜,忿兵死,骄兵灭。善用兵者决定果敢,不矜不忿,不贪不骄,迫不得已,从后应之,义在除敌救人,亦非恃力好战矣。
是果而勿强。
心定能不骄不矜,行不得已者,是果而勿强也。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少而必长,盛而必衰,此物壮则老也。明以兵为强者,兵败而必弱,故言非道也。是道可以常行,非道理宜先止也。
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精饰为佳。祥,善也。兵者,动有亡国失人之患,故言不善。存者,人之所爱。亡者,物之所恶。有道之主不处好兵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经天曰文,止戈为武,其为用也,彼此实齐,礼乐所以并行,水火故宜难废。用须得理,动叉以时。是以平居好生,以左为重;行兵主杀,以右为贵也。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兵虽可用,多有损伤。是爪牙之所司,非元首之器用。
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恬淡,静也。王者用师,有征无战,动不失静,故言恬淡。不好用兵,不以为美也。
若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
君者,人父母。美兵,好杀,非谓养人。
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阳道贵生,所以吉。阴道贵杀,故云凶也。
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偏将副军不当杀,故居左。上将闽外以行诛,故居右。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兵之所用,义在救人,哀失道,悲其过杀。古者以慈用兵,贵之以德,贱之以器,克敌之后,将军素服主丧,行礼受吊也。
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不敢臣。
有名之物,并悉无常。今谓无名,理。归常道。朴,本也。臣,贱也。常道妙本,非大非小。非大而能大,虽大不可贵;非小而能小,虽小不可贱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宾。
天王诸侯若能抱道,遐迩人物自然宾服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守道则功格四表,无为则乾坤交泰。非唯天地相合,抑亦德合天地。德合天地,既知甘露降,亦知醴泉出,此有道之化也。
人莫之令而自均。
上如标枝,人如野鹿,不须教令,自然太平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始制有名也。既得其子,以知其母。子之依母,天之理也。故言知止也。
知止所以不殆。
子依母,物无伤害;人依道,理无危殆。
譬道在天下,犹川谷与江海。
川谷上源而不竭,必以江海为本。以江海为本,复本而归江海。明人从道而生,还须归道。今不知归,失於本也。亦言人有道,物归之,如川谷归江海也。
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闻而知之谓之圣,见而知之谓之智。然则外难知者,人也;内难知者,己也。今鉴人而知善恶,智也;照己而知得失,明也。知善就君子,如染芳兰,知恶远小人,如去鲍肆;知得尽之以忠贞;知失除之以悔吝。此乃明智也。若乃清重玄之路,照虚寂之门,知人者识万境之皆空,自知者体一身之非有。一身非有内,岂贪於名利。万境皆空,外何染於、声色。内外清静,故曰明。物我皆通,
故言智。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夫用力者,力大则胜人。用德者,德高则伏物。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不溺於非,斯自胜也。修道者忘怀,则外物无害,故曰胜人。虚心而仙骨日强,故言自胜也。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知分之人,乐一瓢而为富。贪利之者,积百万而为贫。饰躬励己,强行信道,弥笃为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
上乘所说,本以教人。依教修行,不乖其理也。欲言不失其所。理国者用之,则国祚长久。修身者用之,则性命长久。
死而不亡者寿。
国王有道,天清地静,人安神泰,无复倾危。设令时遇灾衰,运逢屯否,居危而得安,处否而常泰,以保於万寿,故言死而不亡者寿。修道者以百年将尽之身,获万劫无期之寿,此亦死而不亡也。然物则百生有死,人则有存有亡者,皆为天也。道则不生而能示生,虽生而不存。不死而能示死,虽死而不亡。不存不亡,故云寿也。但存亡既泯,寿夭亦遗。
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夫虚舟泛而不系,大道泛而玄通。不系者,无滞於西东。玄通者,宁封於左右。是以入毫芒而遗小,弥宇宙而忘大,影见非一,灵化难常,物无不应,何为不可也。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物之得生,皆赖大道。道则信之以独化,物则称之於自然。能生者不以为功,所生者不以为德。真之至理,不相辞谢也。
成功不名有。
道之生物得以生,成功也。能所皆忘,故不名有也。
衣被万象不为主,可名於小。
生育普均,覆载无二,衣被也。长而不宰,不为主也。可言於小,言不小也。
万物归之而不为主,可名於大。
万象轮回,不出无形之表。品汇终始,会依虚寂之中。故曰归之。可名於大,言不大也。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同大道之停育,齐至理以忘功,不滞空有之端,宁拘小大之域,必定忘於小大,故言终不为大。执则成小,亡心则为大。不大而大,故言成其大也。
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
大象无形。无形者,虚无之大道大。执,专也,持也。能持身庇玄德之影,专心驻幽寂之门,有道则物归,故言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泰。
油云布而万物润,膏雨降而百草滋。但以被微物而有益,是知归大道而无害。无害之理,其致云何?身神不动曰安,死生泯然曰平,彼此玄通曰泰也。
乐与饵,过客止。
五音之声,乐也。八珍之味,饵也。百年寄身,过客也。止,留也,依也。归往於道,可以平物情,不悟少能依止,乃留心於丝竹,以此畅情,依身於兰桂,用兹适口,不能执象,欲泰难乎。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繁华者,物情之所悦。虚寂者,人性不能安。情悦谓之为美,不安呼之为淡也。
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既,尽也。目所见者色,炫之於青黄;耳所闻者声,惑之於宫征;心所贪者利,昏之於珍宝。宝虽为利,用有尽也;声虽可悦,聋不远也;色虽可爱,盲在近也。故知止乐饵者,有斯患也。然恬澹无为之道,视虽不能见,致之者洞视无不明;听虽不能闻,契之者洞听而更聪;心虽不能计,会之者运用而不尽。道
俗之好如彼,利害之涂如此。
三十六章
将欲嗡之,必固张之。
将欲塞兑而闭门,愚夫不服,纵其开兑而济事,困而后已。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息其雄猛之心,纵其刚强之志,柔弱生徒,刚强死行,苦至当止也。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欲衰而更盛,物极而自反。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欲夺其恶,恶行不除,恶积灭身,临时自悟。
是谓微明。
上之权道观之,则未似施教。究理则极有潜资,甚自微妙,分明历然有益,故谓微明。八十一章广陈化道,而凡情有系,所执不同,以实示之,而不从将权化之,令知返玄教,深远左右宜之。权释辩於前,实解彰於后。欲噏敛之,开经化之;欲弱俗情,强其仙骨。欲废邪志,与之正道;欲夺恶行,与之善业。
柔弱胜刚强。
权道顺之而不违,故言柔弱必竟能制於刚强,故言胜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脱,失也。鱼之游泳,事藉於江湖。圣人大宝,理资於利器。鱼不可以失水,失水则鱼亡。利器不可以示人,示人则危殆。故曰人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是知执权之道不易其人。
(后文元阙)#3
老子道经卷上#4竟
#1按《道藏》本原将老子道经李荣注分作四卷。现据敦煌本合并为一,改题“道德真经注卷上”。后文卷题亦删去。
#2按《道藏》本原未分章,仅题篇名“道经”二字。现据通行本分章,列出章次,以便阅读。下同此。
#3《道藏》本原止於此。以下第三十七至八十一章缺。据敦煌本及强本补。
#4此行系整理者补。下卷敦煌本尾题“老子德经卷下”,可证上卷尾题应作“老子道经卷上”。
道德真经注卷下#1
元天观道士李荣注
三十八章#2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明古之皇道,宅太虚以为心,凝至一而为体。不言均天地之化,无事成万物之功,未规揖让之名,岂有干戈之争。虽复处宗处极,而乃非争非名,无为自然,故云上德。为而不恃,成功不居,故云不德。畜养万物,物得以成,故云有德。内明德与道合,厥义可尊,故云上德。道既无象,德亦虚玄,韬光藏用,故云不得。虽藏於用,无用之用用矣。乃韬於光,不耀之光光矣。有用有光,济人济物,故云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道德之风几乎将失,仁义之化殆欲斯兴,文字既彰,浇漓渐矣,故云下德。以德为德,以功为功,恃德伐功,故云不失德。执言有德,不及无为,故云是以无德。内明体同虚寂者德之上,事有纷累者德之下,封执在心故云不失德。执者失之,是以无德也。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以,用也。上用无为以化下,下用无为以事上也。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用有为以导下,下亦以有为以事上,何者?草则逐风以西东,影则随形而曲直,故知君海内者不可以多事,理归虚静,训弟子者不可以非礼,义存忠孝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兼爱博施仁也,赏善罚恶义也,恒其道德,其宜上也。上德下德亦浇淳之化有殊,无为有为明得失之政斯别。下德之称有为者,是上德之劣也,上仁之称无为者,是上义之优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
上礼经三百,威仪三千,以此教人,故曰为之。礼烦则乱,下不能行,故云而莫之应,可谓信不足有不信。相信自可忘言,不信则生忿争,是以挥拳攘臂,更相牵引。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玄古淳和,物情诚实,人皆自足,不假仁义以煦濡,家悉无为,各怀道德以游泳,爻象不作,教迹未兴,混亲疏,忘贵贱,此则太上下知,大道之化也。此风既散,谧号乃兴,畜养之义行焉,成济之功见矣。圣人潜被,黎首自安,此上德之化也。亲惠情生,泛爱功起,亲则有所不普,爱则有所不同,浇风以渐也。亲爱不足以化俗,赏罚于是以理人。又丧赏罚之义,废仁义之礼,教之以折旋,行之以玉帛,而君欺于上,臣诳于下,淳源已远,浇浮孔炽也。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人皆敦厚,各怀忠信,亦无烦曲礼,但忠信已薄,浇浮更厚,惑乱滋甚,以礼理之,贱质贵文,转增邪乱,故言乱始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始。
道德者,道之实也。仁义者,道之华也。先知仁义者,识华不识实也。夫明者自然合理,暗者方俟师教,知礼非上智之基,乃是下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云去彼取此。
散朴以为器,原其始也至淳,失道而后德,要其终也浇薄。是以仁非本性,义异自然,信不由衷,礼饰於外,是非战争,奸巧纷纭,父子失慈孝之心,君臣乖忠义之道,于是大圣老君痛时命之大谬,愍至道之崩沦,欲抑末而崇本,息浇以归淳,故举大丈夫经国理家,修身立行,叉须取此道德之厚实,去彼仁义之华薄,则捐俗礼,归真道。
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灵#3,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一,元气也,未分无二,故言一也。天地虽大,所禀者元一。万物虽富,所资者冲和。王侯虽贵,所赖者真道。是以清澄以广覆,宁静以厚载,变化以精灵,虚豁以盈满,安乐以全生,无为而正定,何以致其然?皆得一於道。
其致之,
道无兴废,物有得失。得之者益如前,失之者损如后。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将恐蹶。
真一之道,不可失也。失之,成象恐之於破裂,成形恐之於动发,不测将恐以绝歇,虚间将恐以枯竭,生灵将恐以死灭,尊贵将恐於颠蹶。
故贵以贱为本,
此则国以人为本,亦言从贱以至贵也。
高以下为基。
九重之台起於累土。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此亦不忘於本也。
此其以贱为本耶?非〔乎〕?
言贵实以贱为本也。
故致数誉无誉。
王侯实贵而以贱为名者,此有道之君也。歌谣颂德,不以为誉,此则数誉。悬谤从谏,不以为数,此则数毁也。明体道君子外宠辱,得失不惊,心忘毁誉,喜愠不形色也。
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玉琭琭少故贵,而石#4落落多故贱,贱者人所恶,贵者物可政,俱不安也。处贵而谦退,不欲如玉之被致。在贱而恶齐,不欲如石之被奔。得之以一,处之以中,唯上与下无不安。
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以柔弱为用,动皆反俗,以刚强在心,举皆失道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有者,天地有形故称有。天覆地载,物得以生,故言生於有。无,道也。道非形相,理本清虚,故曰无。天地从道生,有生於无也,故曰虚者天地之根,无者万物之源。迷者失道,不识本元。圣人垂教,明於祖始,若能道超生死而出有无,必其昏俗,沦有无而系生死。形神合而见相,故言生於有,形神散而无体,故言有生於无。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
信道弥笃,强行有志,寒暑变而不革其心,金石销而不移其操,始终常一,确乎不拔。勤行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素丝无恒,逐玄黄而改色。中士不定,随好恶而异心。闻真道,存身以安国,则存道而忘俗。见财色,悦性以娱情,则存俗而亡心道。
下士闻道,大笑之。
心迷得失,知近不知远,情昏真伪,识浅不识深,但悦尘垢之小行,反笑清虚之大道。
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深甚奥,下士#5之所难知。微妙玄通#6,下愚故非易识。今笑之,不能令真使混浊,适足彰道之清远也。
是以建言有之:
物情不一#7,取舍异心。圣人设法,无教无不教,凡情向背,有信有不信也。
明道若昧,
智无不周,明。光而不耀,昧。勤行,进,大成若缺,退也。
夷道若类,
缅平一等,夷道也。和光同尘,若类。
上德若谷,
无不容也。
大白若辱,
廉而不秽,大白也。混若於浊,若辱也。
广德若不足,
大满若冲。
建德若偷,
潜行密被。
质真若偷。
偷,变也。性无洁浊,体实常存,质真也。亡死生,合变化,若偷也。
大方无隅,
寰寓有象,有方也。至道无形,无隅也。
大器晚成,
积习生常,美成在久,故知修心修行,非一朝一日可以致。
大音希声,
鸣钟应节而鸣,玄教随机而作。
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虚无罗於有象,故言大象。大象无象,故曰无形。不可睹,故言道隐。绝於称谓,故曰无名也。
夫唯道,善贷生。
夫进而若退,进无进也。若退而进退也。明若昧,非明也。昧若明,非昧也。至真之道,非进非退,非明非昧,无色无声,无形无名。虽复无名,亦何名而不立?虽复无象,亦何象而不见?是故布气施化贷生於万有,为而不恃,付之於自然。
四十二章
道生一,
虚中动气故曰道生。元气未分,故言一也。
一生二,
清浊分,阴阳着。
二生三,
运二气,称三材。
三生万物。
圆天覆於上,方地载於下,人主统於中,何物不生也。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阳气热孤,亦不能生物,阴气冷单,亦不足成形,故因大道以通之,借冲气以和之,所以得生也。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
抱冲和之气,无好无恶。失一元之道,有爱有憎。但敦富贵之名,不悦孤寡之称。唯有道王公,卑以自牧,义存谦退,以为名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有道以富贵而称孤寡,损也。谦光日新,益也。无德处贵,自以为益。材下位高,必至倾覆,损也。
人之所教,亦我义教。
人间所行之教,理归仁义,事刚强。然刚强者死之类,仁义者道之华。亦我义教之者,欲使去刚强而存柔弱,远仁义而安道德也。亦言圣人是於能教众生,是於所缘教得宜。义者,宜也。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学父。
不从君父之命,不顺圣人之教,贪荣而守胜,尊己以陵人,强梁也。违科犯法,不尽天年,中道而夭,不得真死也。物皆合道,圣人无不设教。凡情失理,化主所以兴言。由仁义之华,彰道德之实,因强梁之性,演柔弱之法。父,本也,以强梁为教本也。
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有象之至柔者,水也。无形之至柔者,道也。水至柔而能消金穿石,破彼坚强。道至柔而能贵彼忘我,破兹固执。言人若能鉴之於水,体之於道,足然洞之於人我,经之於丘山,微妙玄通,都无滞碍,此谓驰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
水无有碍,道无有形。有间无间,无处不入。
是以知无为有益。
道无形,物得成;圣无为,人得化。此乃无为之益也。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前称无为之益,未知何曰无为。行不言之教,教即忘言。任因循之事,事即无事。吾安於上,臣悦於下,此为之益也。
天下希及之。
行有为者多,及无为者少。
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名者,外之称誉。货,俗之财帛。身为忠孝之本,抑德之基,理须外名利,存身神,反无为,修至道,而弱丧者不反,逐欲者失真,遂为名以杀身,因财而害己#8。迷沦者众,圣人怀之,故详问云为得利为病,为失名失利为病。俗以得名利为善,而得之则身亡;失之为恶,亡之则己立。得失病利,谁然定乎?亡,失也。
是故甚爱必大费,
为名以杀身,斯大费。
多藏必厚亡。
为财以伤己,斯厚亡。
知足不辱,
不分外以求名,远耻辱。
知止不殆,
不非理以规财,无危殆。
可以长久。
外之於名利,远之於危殆,理国可以长存,修身可以久视。
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道圆德备,名曰大成。备如不足,故云若缺。然大壑酌之而不竭,明镜应之而忘疲,不弊。
大满若冲,其用不穷。
四达是方而俱照,六通无幽而不烛,斯大满。不以照为照,不以盈为盈,若冲也。用不以心,故无极。
大直若屈,
直同正道,大直。以欲从人,若届也。
大巧若拙,
匠成万物,大巧。似不能为,若拙。
大辩若讷。
谈天畅理,大辩。言即无言,若讷也。
躁胜寒,静胜热。
阴阳二气,递相为用。阳气躁而热,阴气静而寒。阳气盛则静胜而躁劣。此则气序迁移,平为胜劣。夫大成若缺,大满若冲,则盛无盛也。其用不弊,其用不穷,则衰无衰也。不盛不衰,不寒不热,遗成而不败,忘胜而无劣。
清静为天下正。
为阴阳之所寒热,未清也。为生死之所流动者,不静也。明圣人生死无变於己,寒热不累於身,清静也。有轮转处,生死皆为耶也。无轮转,绝死生,为天下正。
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君上有道,除奔命之马。臣下无为,粪桑田之业。修真者去驰骋之浮情,粪身神以道德。务学者绝飘荡之懈惰,粪心虚以艺文也。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生,起也。不用道而修文,专饰兵而好武,四郊多垒,五兵斯起,戎马生於郊也。内明心王无道,驰六识之马,遍万境之中,得失纷纭,是非#9交争也。
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甚於欲得#10。
有道之人,遗情去欲,祸自除。无识之徒#11,纵性任心,殃咎斯至。善积成庆,幽显咸享。恶积成殃,存亡俱累。罚止一身,罪也。下及子孙,祸也。上误先祖,咎。
知足之足,常足。
除可欲则外无所求,清本性则内无所乏,故言知足,动皆合道,事无不圆之足也。无不足之时,常足也。
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观之以道,则理无不达,照之以智,则事无不知,所谓不行而知者。
不窥牖,见天道。
二景丽天,五星耿汉,宁须窥牖,方始见乎内明。窥牖者,穿凿求解也。天道者,自然之理。不假筌蹄得鱼兔,无劳言教悟至理,此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迹周於宇宙,未识山川,览遍於经籍,宁知至理,此谓无知。
是以圣人不行而行,
独悟也。
不见而名,
玄览也。
不为而成。
自内就也。
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
增之以卷轴,长之以见闻,利之以名声,加之以嗜欲。
为道日损。
行不言之教,文理双忘。体虚玄之道,物我同遣。为无为百为兼丧,事无事万事都损。岂惟憍盈奢侈也。
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
舍有归无,损之者也。有去无忘,又损之者也。有去,无也。理冥真寂,至无为也。
无为无不为。
夫欲去有累,所以归无为,而惑者闻无为,兀然常拱手,以死灰为大道,土块为至心,理恐其封执无为不能悬解,故云无为而无不为也。不为非无为也,有为而归无为,非有为也。此则为学为道,道学皆忘,唯动与寂,寂动俱息者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摄也。忘则无舍无不拾,用则有可有不可。若以无为摄天下,无有而不可皆可也。若以有事取天下,无有而不可皆不可也。
四十九章
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君上无心於有为,任百姓之自化。圣人无情以分别,逐万有而感通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若有心分别,有善善有不善,不得以为善#12。今既无心分别,非唯善於善,亦善於不善,善与不善皆善,是以谓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
信,顺也。物情既有可有不可,从事则有顺#13有不顺。有顺有不顺,不得以为俱顺。今圣人无可无不可,皆可;无顺无不顺,皆顺,是以名为大顺。
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混其心。
惵惵,不住也。凡情分别,见善见不善,信有信不信。圣人惵惵不住,泛泛随机,混其分别之心,齐其是非之意也。
百姓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百姓不能以性制情,而乃纵心逐欲,注耳目於声色,专鼻口於香味,因兹惛惑,以此聋盲。圣人逐病行医,随机演教,因心救物,说己化他,乃云我止如婴孩赤子,不知声色悦於耳目。
五十章
出生入死。
从幽至显名出生,自有归无称之入死也。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九窍四关为十三也。若能绝欲则为生之类,必其放荡,则为死之徒也。
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
所以流死地者,由十三种造过。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何为得至於死地?言用之九窍,运之四关,多取有为之生业,爱养无常之生死,后(厚)过其分,动之死地也。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不能养性,内为情欲之所伤,外为毒虫之所害。善摄者不耽染,性不伤,无毒心,物无害。
兕无所驻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言养生以道,积善以行,是故前显不与恶遇,今明虽遇无伤。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夫生我者神,杀我者心。我杀由心,心为死地。若能灰心息虑,不构有为,无死地。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孰成之。
至道运而无壅,何适而不能。玄德动而不滞,何事而不可。今约事分用,通生则理归於道,长畜则义在於德。生畜於物,物各有形。既秀而不实曰孰,生畜具全曰成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父母所生,天地覆载,诚可尊也。今道德恩隆於父母,功盖於天地,理当尊贵人也。
道尊德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德虚忘,自然尊贵,非由爵命方见敬重也。
故道生之畜之,长育之,成之孰之,养覆之。
此广明道德生畜之义也。进益曰长,抚恤曰育,构立曰成,圆足曰孰,资给曰养,衣被曰覆。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夫伐其功者,非至功也。恃其德者,非大德。今既生既长,不恃不宰,深妙之德也。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道为物本,故云始。德能畜养,故云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其子。
道德生畜,母之义也。物从道生,子可知也。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子从亲生,必须孝於亲;物从道生,必须守於道。子孝於母,母慈於子,通天地,感神明,物无伤也。人守於道,道爱於人,积功行,着幽显,物无害者,故言不殆也。此明母子相守,本末相收。能行此者,家国安也。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掩目闭口,外患不生。既无疲劳,又绝勤苦。会无名之始,归有名之母,修身之道也。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失道滞俗,去本行末,通六情之兑,开五欲之门,虽成有累之事,终失无为之道。亡没此身,难可救拔。
见小曰明,用柔曰强。
祸乱初起为小,预能防患曰明,顺道无违曰柔,始终不损曰强也。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
智能照机,以之防祸,用其光也。睹见未萌,皎然无失,内视反照,复归其明。以不罹患,无与身殃也。
是谓袭常。
放情极欲,遣本徇末,患难斯至,归无常也。塞兑闭门,守母依始,洁身入道,袭真常也。
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甚畏。
老君伤时王不从夷路,唯履险途,服文彩而带利剑,厌饮食而积货财,农田荒秽,仓凛空虚,此乃夸盗之人,岂纯粹之行。若使我微知政事,必行无为之大道,不涉有为之小径,有所施为事,尤畏不行。
大道甚夷,其人好径。
正道平而易,邪径险而难。理国者多履其难,修身者少从其易。斥无道。
朝甚除,田甚芜,
雕墙峻宇,除故造新。下人妨农,良田芜秽。殉名好利,弃少求多。道业不修,丹田荒废也。
仓甚虚。
年登则禀实,农废则仓虚,行薄则业虚,德充则道实。
服文彩,带利剑。
捐素以事华,贱文而贵武。修真者内不存於道德,外唯饰以威仪,毒意末松,带利剑也。
厌饮食,资货有余。
夫味无味者,饮和浴德。为无为者,礼士爱贤。鄙刍豢,以箪食为乐,散货财,以不贪为宝,此则内外无不可也。而厌之以芳鲜,积之以珠玉,是盗夸之行,非家国之基。
是谓盗夸。盗夸非道。
取不足积有余,盗之谓也。爱文彩,事贪侈,夸之义也。唯盗与夸,俱非道行。
五十四章
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祭祀不辍。
能立行於至道之境,则根深而不拔。妙树功於玄德之乡,则蒂固#14而不脱。为国则百代宗庙而常安,为家则万叶蒸尝而不绝。师资结影於真气,授继响於玄风。
修之身,其德能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能长;修之国,其德能丰;修之天下,其德能普。
夫道不可不修,德不可不立。立德修道,自家形国,何往不安。死生无变曰真,庆及后昆曰余,迩安远至曰长,物皆自然曰丰,惠无不周曰普也。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至道之源,实自无善无恶;建德之始,理须知是知非#15,知非者则去恶虑不远,知是者则就善恐不及。察邪察正,照存照亡。修道之身则归真,不修道者则入伪。修道之家则有余,不修道者则不足。修道之乡则久长,不修道则短促。修道之国则丰大,不修道则穷俭。修道之天下则周普,不修则缺少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如何得知修道者昌,不修道者亡?观一身则百身可知矣,观一国万国斯睹矣,岂唯三代乎也。
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怀道抱德,积行深厚,气专精固,绝欲无贪,不散真童,类於赤子也。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以毒曰螫,以足曰据,以爪曰博。婴儿所以无害者,一为内无毒意,二为慈母加护,故不伤也。含德之人,既其无复恶心,又以天灵垂佑,是以毒虫不得流其毒,猛兽无以施其猛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婴儿筋骨弱而握拇指牢固者,非由力也,本为心专,人虽欲开,不可得也。含德之人,屈身以顺物,柔心以从道,可欲不能开,全真自然固也。
未知牝牡之合而竣祖雷反之作,精之至。
牝牡之合,即阴阳之会也。竣,小儿阴也。作,动也。赤子未知男女之礼而动作者,至精不散也。精散则身枯,身枯则命竭。含德之人外情欲而爱其精,去劳弊而宝其气。无心於动,动不妨寂,虚己於寂,寂不妨动。寂不妨动,虽动而非动;动不妨寂,虽寂而非寂。非动非寂,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於葛反之,和之至。
啼极无声曰嘎。赤子旦夕恒啼而声不嗄#16者,和气未散也。含德之人演玄言而不疲,流法音而无绝,此抱冲和之所致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亡精损气归无常,知和不死保#17真常。含德既知和理,人体常义,物无不可,故曰明也。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祥,善也。强,盛也。此明流俗有为之徒,不能同赤子之握固,似含德之知和,逐欲丧其精,运力伤其气,益生以滋味,补气以药石,中心欲使气盛而不衰,体善而不恶,其可得乎?故曰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物壮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物极则反,体盛则衰。此时俗尘之怛累,岂虚寂之常道。老君痛众生未解知常,不能受气,以有为益生,益之损。既乖至理,戒以止哉也。
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得意忘言,悟理遗教。
言者不知。
多言则丧道,执教则失真。
塞其兑,闭其门。
杜欲路,绝祸源。
挫其锐,解其忿。
折贪欲之锋,释是非之争。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争得失则或可或不可,竞是非则一彼一此。今和光则无知无分,同尘亦共愚不别,通万有而齐致,亦何法而不同人。
故不可得亲,不可得疏;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不可得贵,不可得贱。故为天下贵。
天有远近则亲疏明矣,存得失则害利生矣,定上下则贵贱成矣。今解忿挫锐,和光同尘,爱憎平等,亲疏不能入,毁誉齐一,利害不能干,荣辱同忘,贵贱无由得。能行此者,可以为天下贵也。
五十七章
以政理国,
养百姓者,妙在於平均。宣风化者,要归於正直。此所谓诸侯牧宰导德齐礼,文之教之也。
以奇用兵,
奇,变诈也。临难制变,兵不厌诈。三略六奇,九政百胜,上将军师静难息寇武之功。
以无事取天下。
明君之摄化天下,论道宣风则贤相,守方讨逆则名将,垂旒坐朝於万国,塞耳凝神於九重也。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以此。
何以得知无事可以取天下?即以此下文云我无为人自化,我无事人自富也。
天下多忌讳,而人弥贫;
忌讳多端,政烦纳密。烦则人劳,密则人惧。从法妨业,焉得不贫也。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机权不可多与人,兵器不可家皆有。家有兵器思为贼,人多执权恐至乱也。
人多知巧,奇物滋起;
多奇巧,异物生。上玩物,下起欲也。
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珍好之物为法物也。多贵金玉,盗贼斯起也。亦言法所以息盗盗更多,礼所以整乱而乱作。
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无事人自富,我好静人自正,我无欲人自朴。
前忌讳下是四种有为之病,是故圣人说四种无为之药,欲令除乱得化去动之静,家安俗乐,无事无为。付自然之运曰化,人皆知之曰富,无偏曰正,遗华处实曰朴也。
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人醇醇
其政宽,其人悦。上恬静,下淳一也。
其政察察,其人缺缺。
其政急而烦,其人困而乏。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
倚,用也。伏,匿也。言人在苦而思乐,改恶而从善。因祸以得福,若处乐而荒;在贵而骄纵,则祸匿於福中矣。
孰知其极?
行善恶之因,得祸福之果,轮回苦乐之境,来去谁知穷极也。
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訞。
奇,异也。訞,恶也,善恶往还之业,此并是邪?寂寞立之真始乃正,言人多积尘垢之行,少有清虚之基,故云其无正事耶者。众从正者,寡设命为正。正不常正,俄然变异,故曰为奇。并皆行恶,不肯修善,设令为善,善不恒善,还即造恶#18,故曰为訞也。
人之迷,其日故久。
迷祸福之源,惑邪正之路,此非旦夕,其日故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方,正也。割,伤也。邪行则物我俱伤,正道则彼此无割也。
廉而不秽,
凡情贪而浊,圣道廉而清。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不显正以示人。
光而不耀。
明道若昧也。前标得失之政,次指祸福之门,而没溺者既多,昏迷者已久#19,訞奇则系累之境,倚伏悲悬解之场。是以廉而不秽,始体清虚之道;光而不耀,方识惠源之路。冥得失,何祸何福乎?混是非,孰邪孰正乎?泛兮无系无不系,萧然无可无不可也。
五十九章
治人及天,莫若式。
下理於人,上事於天,莫过以道用为法式。
夫唯式,是以早伏。
以道为式,物先以归。
早伏谓之重积德。
道轻德薄,人不依重。积深厚,物自伏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德重仁深无不胜。克,胜也。
无不克莫知其极。
四夷宾伏,国无边,与道玄同,有何穷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境土无边,德、无际,始可以有於家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有道则国安,无道则国危。国由道生,道为国母。以道为母,所以久长。
是以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夫根枯则拔,蒂朽则落。今理国以道为根则根深,修身以德为蒂则蒂固,蒂固则长生,根深则久视。天人之式,家国之要也。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鲜,鱼也。烹鲜不挠,挠则鱼烂。故曰理国烦则下乱,修身烦则精散也。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君上用道临下,鬼不见其精灵以害人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鬼无精灵而不害人,由上用於正道,所以邪不为害。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非其神鬼不能害人,但圣人在上,德被幽明,鬼神无害,由圣不伤也。人能利物,亦自不伤。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
鬼神圣人,两者也,俱能利物,不相伤也。圣人慈善鬼正直,慈善处显而光润,正直在幽以潜资,俱以德泽
交归众人。
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交,会也。海在乎众流之下,百川於是交归。理国者自视缺然,万国所以同会。
天下之交,牝常以静胜牡。
牝雌而静,牡雄而动。夫静可以制动,阴可以屈阳,故知谦撝伏跨企,柔弱胜刚强也。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以下大国,则聚大国。
以谦为德,则可以容人。未能卑退,不可取聚。
故或下而取,或下而聚。
结二国也。
夫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入事人。
国之大也,又欲远扇於皇风。境之小焉,不过遐钦於道化也。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扇皇风者,远覃於声教。钦道化者,来服於礼仪。俱称所怀,各得所欲。衣冠是一,文轨大同,仍恐大者蔑小,贵者陵贱,重诚大者以为下也。
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所不宝。
宝,重也。道本无形,理唯虚寂,无形苞之於有象,虚寂纳之於动殖,故言万物之奥也。淑人君子体正,可以重真,不肖下愚从邪,於焉轻道,故有宝不宝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体道忘言,信言不美。饰非之辩,未可契真。丧实之言,岂足称道。华辞惑众,饰伪以为真。浮说乱人,以恶而善。适为可用之於市肆,焉能达德而怀道也。达至德者,忘之於彼我。悟自然者,混之於和同。岂可尊己而卑人,是我而非彼,自加於物上也。
人之不善,奚弃之有?
圣教所设,本以开晓於无知;妙道遐通,亦乃匠成於未悟。欲使善不善而皆善,知不知而共知,常善救人,宁容有弃#20。
故立天子,置三公。
上古至淳,贤愚平等,身不失道,行合自然,人皆宝道也。逮乎三五已降,物渐浇漓,无君不可导人,有主方能化物。故上树垂拱之君,下设论道之官,示之以好恶,诫之以礼,化彼不善,陶此淳风。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征士,先进以璧,次进以马,故言以先驷马也。夫倒置之徒,必须发之以蒙蔽。抱愚之者,亦宜耀之於智矩。作君上之心腹,为元首之股肱,义在匡救其恶,易宣风教。然而尚名者不安其分,妄规非次之荣。好宠者不以其道,唯希高贵之爵。骄奢自贻伊戚,遂并危亡之祸,未若增修至道,宠辱不惊也。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故为天下贵。
自昔至今,重於此道者何谓也?求之非一日而得,行之,免百年之祸,保於福禄,绝於危亡,今古同尊,天人并贵也。
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息躁动,凝神於安静。绝繁务,虚己於自然。除嗜欲,耽之於玄妙。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怨之生,或大或小。仇之起也,乍少乍多。涉有事之境,即拘斯累,怨怨相报,无有尽期。若能归无为之大道,保自然之无累,遗兹混浊,味此清虚,咎过不生,怨雠不起,此报怨德也。
啚难於易,为大於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大事必作於小。
作,起也。事之起也,必自易成难。物之生也,亦因小至大。所谋欲除难罪,必息於易。所虑欲除大恶,先折於小。根本若除,枝叶自丧也。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定辞必必信,轻诺必虚。难於所为罪业,生死皆易为。非法#21之事,终始皆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轻为恶事,动入罪因。圣人睿哲聪明,犹尚难於有为之事,故得终始无难。况盲瞑之徒,不能重慎,欲免祸难,其可得乎也。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安,静也。未兆,机不动也。患难防,恶难止。思除其恶,制之於未动。虑息其患,持之於安静。恶兆无由得起,不谋自然无患,此谓上士防患。
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罪小易灭,恶长难除。不能防之於未动,必须制之於微脆,此中士#22除患也。
为之於未有,
所谓其安易持也。
治之於未乱。
所谓微脆易破。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重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合抱之木,自小而成大。九重之台,因下以至高。千里之行,从近以及远。若制之以静,毫末之罪不生,止之於微#23,一篑之基易破。安然不动,千之行无至,若不能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为有为而不已,必至败亡。执恶行以为是,终归丧失。此谓下土暗於成事,以至败亡。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凡庸暗之於即事,故有败失之非。圣人玄鉴於机前,无复有为之患。
人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几,近也,凡人为恶,不能早除,恶事近成,自然已破。若能伺圣,去危求安,始不为非,终不获罪,无得无失,何败何成。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备众人之所过。
凡情逐欲,贱道贵财。圣人不食,沉珠掷玉若也,修不为己,学乃为人。贪利则过生,争名则咎至。圣人无欲则遣利,绝学则忘名,不耀一己之能,防备众人之过也。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物之性也,本乎自然,欲者以染爱累真,学者以分别妨道,遂使真一之源不显,至道之性难明,不入於无为,但归於败失。圣人显自然之本性,辅万物以保真,不敢行於有为,导之以归虚静也。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
欲教今俗,先引古人。古人用道修身理国,不将奸智役心眩物,此非以明人也。含光藏耀,全真抱朴,分别智息,将以愚之也。
人之难治,以其多知。
君上守质,臣下归淳。未假威刑,自然顺化。若也不行虚寂道德,唯明奸巧智慧,智多乱甚,故难理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德。
智慧奸巧伤害人深,国之贼也。质朴无知,任物自化,各事其业,俗乐家安,物我无伤#24,君臣俱泰,国之德也。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远,与物反,然后乃至大顺。
用智不用智,两者也。用之则贼害,不用则无伤。能知百姓无伤,此知理国楷模法式也。能知法式,本固邦宁,德之妙也。德妙不测曰深,寻求不逮曰远。人皆用智,此独用愚,学与物反也。不逆物性,任之自然,斯大顺也。亦言道本虚玄,俗使滓秽,顺俗求道,失之於真,反俗修德,入之於妙。入妙则无可无不可,归真则无通无不通#25。既其虚应无方,故能大顺平等。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此举喻也。但海处卑下,故能为百谷之王。明圣人谦虚,为万国之主也。
是以圣人欲上民,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以其身后之。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谦居物下有德,故推之以为上。退身度人怀道,故尊之以在先。百姓乐戴不以为重,人皆忠孝,谁有害心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无德,物所同厌。有道,人皆乐推。行揖让之风,顺万物之化,谁当与争?
六十七章
天下皆以我大,不肖。夫唯大,故不肖。若肖久,其细。
老君道尊德贵,诚可以为大也。然晦迹同尘,隐显不测,不似於智,不似於愚,故言不肖不似。唯当大圣之人,故无所似。若形有定质,智有常分,的有所似,道有所对,此乃细碎之小人,岂是虚通之大圣也。
我有三宝,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俗存於利,贵之以七珍。道在於真,重之以三宝。三宝之义,未是外求。若能仁惠於万物,好生而恶煞,慈之义。薄赋轻傜,谦身节用,不奢不侈,俭之义也。忘己济物,退身度人,不敢为天下先。持行修身,用此三者,安国宁家,宝之大。
夫慈,故能勇;俭,故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慈心於物,物无害身。物既无害,自无前敌,以无敌故,故言勇也。用之奢侈,於事不足,行之俭约,处理有余,周於远大,故言广。尚之於谦退,守之於雌柔,其德能普,谦光日新,为物所尊,故能成器长也。
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死矣。
前明得三宝者,处慈而得勇,守俭而致广,居后以至先。今明失三宝者,必竟不能行慈,苟且后知好勇;节行不能履俭,无度但当广费,未解卑身处后,锐意欲在物先。好勇而不仁则亡,用#26广而不节则困,无德而居物先则危,故云死矣也。
夫慈,以阵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以慈为用,不失其道。在於战阵,必克前敌,故胜也。以之守固,无复倾危,遂言固也。以慈为心,玄天所以加护,故曰救之。至道於焉保守,故曰卫之。内明是非交战为阵,解能破惑为胜,身不失道为守。与道同久曰固。自然无害,天将救也。外物不伤,道之卫也。
六十八章
古之善为士者不武,
以慈来物,以德伏人,无斗以力,不好以勇,无为而化,斯不武也。
善战不怒,
能息寇乱,善战。救物用慈,不怒。
善胜敌不争,
道济天下,四海来王。德绥寓内,五兵不作。物则靡之而不刃,故言胜敌。无心自然自受推,故言不争。
善用人为下。
使人不失方员之器,任物各得文武之村,善用。宽则得众,谦则无咎,故言为下也。
是谓不争之德,
此结上不武不怒而能胜敌也。
是谓用人之力,
此结善用人为下,人为之尽力也。
是谓配天,古之极。
怀物以道,来远用文。不战而自胜,无争而独尊。其德高大,近之上天。其化淳和,比之极古。内明虚心实腹,坐忘合道,不假威权,无劳勇猛,故言善为士者不武。泯是非之情,除爱憎之见,善战不怒。物无害我,顺而不逆,善胜敌不争。心王既静,志在冲虚,耳目无扰,手足不劳,善用人为下。合自然之理,故曰配天。契首之真源,古之极也。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
引古兵法。
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在国先举为主,在阵先动,为主。先举先动憍盈必危,今欲保全,故云敢为主。和而不唱,后而不先,故言而为客也。
不敢进寸而退尺。
不以兵强外侵,故云不进寸。而以
积德内守,故云退尺也。
是谓行无行,
兵由彼起,我实不行,应物而行,无心而动,行无行也。
攘无臂,
怒而行兵,用兵所以攘臂,为客退尺,不假臂以攘之,故言攘无臂。
执无兵。
伤彼无道,为此执兵。兵以息兵,刑期无刑。未失慈义,慕道自归,无兵可执也。
祸莫大於侮敌,侮敌则几亡吾宝。
於煞不可常行於有事,道贵幽静,是故制物以无为,务在安人,不令有害。若退失无为之道#27,进无静寇之兵,轻侮前敌,国破人亡#28,祸之大也。国实人富,主圣臣贤,是名得宝。人亡粟尽,臣辱主危,近失吾宝。
故抗兵相若,则哀者胜。
两边举众,名曰抗兵。多少均齐故云相若。轻敌无备,贪而好煞者,劣也。静必依道,动皆以律,不失於慈,慈能制物,哀者胜也。内明烦恼多端,非智不破,欲陈其法,故云用兵有言。为主必雄强,作客多雌弱。行人欲息动归静,知雄守雌,故云不敢为主而为客也。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学无所学,修无所修,不敢进寸而退尺也。识因缘之皆假,达理教之俱空,行无行也。非唯万境虚寂,抑亦一身空净,攘无臂也。内忘智慧,执无兵也。外绝情尘,仍无敌也。放情极欲,失道丧身,亡吾宝#29也。智慧烦恼,二种恒随,抗兵相若也。方便於智慧,微妙不失慈悲,漏尽或祛,萧然无累,哀者胜。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圣人设教,词约理举,照然义见,易知也。抱一#30绝於多或,无为断於有累,故易行也。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凡情不遵於玄教,守愚未开於智慧,不识此道,莫能知也。迷伦有欲,弗习无为,弃正从邪,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宗,本也。君,主也。以道德为本,其实易知。以无为为主,其实易行。失本逐末者多矣,不礼真宗,放情违性者众焉。宁知君举众并皆如此,故云天下莫能知行。
夫唯无知,是以不吾知。
物皆暗或,内无一豪之鉴,故云无知。迷理失道,外无万境之智,故不吾知也。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役役之辈,所重者名。丧众之徒,所爱者利。少能体道,故言知我者希。若丧不归,归之由於正路;漂浪不返,返之入彼真源,道也。
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顺俗同尘,外示粗服,披褐也。玄德无染,纯白光生,怀玉也。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慧彻空有,智通真俗,知也。所照之境,触境皆空,能鉴之智,无智不寂,能所俱泯,境智同忘,不知也。照然
知如无照,知如不知,此为上德也。不知强知,多知多失,伤身损命,知之病也。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圣本遗知,是以不病。痛彼众生有强知之病,以其病病也。痛惜众生虽为轸虑而分别,尘累不染,圣人是以不病。亦言以其病病者,言众人为分别之病所病也,故言是以不病也。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威,刑法也。若不畏於小罪,积恶不休,犯纲触罗,亡身损命,大威至也。内明不惧尘累,纵欲不止,欢纵则精散形秽,形秽则神离,神离则形败#31,精散则体枯。入真道而无缘,为生死之所害,大威至。
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人以所生为乐,爱为真,不能闲居以养生,修善以防死,流宕失乡,爱他处为广大,以本乡为狭陋,此狭其所居也。长恶伤行,纵欲伤身,动之死地。不存久视,厌其生也。劝言无者,莫令如此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道生由道,成形藉神。若能爱道存神,故云夫唯不厌。除垢止欲,志静形清,神既附人,道亦爱己,放言是以不厌也。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凡情失道,乃为无识。圣智达理,故曰自知。忘於人我,泯於闻见,故曰不自见。宝神惜气,固精志道,不轻此生,故云自爱。不自贵大以贱小,不尊行以忘於高下,故言不自贵。自知自爱者悟理,自见自贵者迷方。圣人说己化物,使物知皈,去彼自见自贵之忓物,取此自知自爱以全真。
七十三章
勇於敢则煞,勇於不敢则活。
不惧为勇,心果为敢。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列士之勇也。然智非计策,力异骁雄,贪利而前,必丧身命,故言则煞。义不争,必以慈,或以道德来人,或以智策伏物,於物无害,在我全身,故言则活。内明勇於声色者煞身,不敢於倩尘者活己。
此两者,或利或害。
谓煞活也。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言天道好生恶煞#32,人多不能就利遣害,此乃不识天之意故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天道无心,与物不竟,自然尊贵,而居物先。
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
春生冬谢,寒往暑来,往者既非所遣,来者亦非命召。
坦然而善谋。
大道甚夷,故曰坦然。图人之得失,尝罚无差,鉴人之善恶,灾祥不爽,
故曰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罗之以太虚,网之於有象,既宽且大,故曰恢恢。罪有么私,僭之大小,微着皆尽,疏密无遗,故言不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时逢有道,物皆爱生,代属无为,人咸惜死。若不能绥之以至德,而制之以严刑,人不聊生,故言人不畏死。人不畏死,本由罚酷,宜须在宥用德忘刑。如何还以酷法理人,欲惧之於死,此叹当时#33之失。
若使常不畏死而为奇,吾执得而煞之,孰敢?
奇者,诡异乱群也。若时王用道,人尽全生,名为畏死也。其有强梁之者,乱群之人为於罪业,弥更奇异,天不长恶,故执得煞之。惧死自无为过之人,修生孰敢为非之者也。
常有司煞者煞。
司,主也。赏罚之理是.常,生煞之官有主,不可以为非#34,犯法者合死,而欲擅代煞之。
夫代司煞者,是代大匠斲。代大匠斲,希不伤其手。
天道虽远,玄鉴孔明,赏善罚恶,着在於冥司。春生夏长,鄣之於见代。时政不能任之以天理,而代之以人功,亦失之於道也。然则顽人少能从化,奸黠多有难防,随时定宜,制之法令,自有司刑之职、主煞之官。若推之不以其司,煞之不由其主,而擅煞者犹拙夫之代巧匠,必有伤手之忧,少有不伤,所伤多矣也。
七十五章
人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百姓饥穷,四民困乏,非他由也,税重贼多。
人之难治,以其上有为,是以难治。
有为挠物,所以难理。无为正身,自然易化也。
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
重生之人,利浮情於正性,轻死之士,溺邪识於爱流。取彼有生命#35,以养虚假之生身,故言生生之厚。厚者积也,多也。事积则乱心,味多则爽口,不能重慎以保长生。纵欲丧身,轻死之地也。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夫以生为有,而厚养过其分,遂致伤生,此未能重生也。达至道者,视身非有,悟理无生,不见虚假之形,自祛染爱之累,与虚净而合德,共至道而同根,虽不养生而生自养,此所谓能重生也。贤,能也。贵,重也。
七十六章
人之生柔弱,其死坚强。
天下柔弱莫过於气,气莫柔弱於道。是以人之受生,必资道气,气存则屈申由己,道在则动静任神。顺心无逆,从事靡违,故言柔弱。不能保气,气竭则身亡,未解怡神,神逝命殒。命殒身亡,不能转动,故曰坚强也。
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
无情之物,有气故生,无气故死,是知有识之类,得道於焉柔弱,失道所以坚强也。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结上有识无情,生死二理,各有徒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
不以德而固,乃恃兵为强。暴於天下好煞,物之所恶。聚寡为众,扶弱为强#36,反共攻之,则有不胜。是以木之强也,枝叶共生其上;柱之强也,梁栋镇之於下。以下以斯晓喻,欲令务修德以柔弱,不饰兵以坚强。
故坚强居下,柔弱处上。
生者人之所欣,柔弱者生之徒,岂非上耶?死者物之所戚,坚强者死之徒,宁非下耶?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
人事近而浅,面之而不测其情;天道远而深,仰之岂观其理。迷徒莫晓,正道难明,故借彼张弓以为之喻。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用弓之道,高者恐过,故抑之令不高。下者不及,故举之令不下。不高不下,中前期也。为国之者,损有余之富,益不足之贫,贫被益而不贫,富经损而不富,不贫不富,中於为国之政也。太高恐於邈空,抑之令不空也。极下虑之滞有,举之令不有也。不有不空,合於中道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释天道以合喻。
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
言人为行与天道反,未能损强#37益弱而乃减贫增富。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谁能法天道以为行,损盈益谦,唯有道之君当能知此。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成功不处,斯不贵贤。
圣人为德不赖其报,成物不处其功。所以尔者,欲隐其圣德,晦其贤才。上既如此,下自法之。争名之患自除,尚贤之怜不作也。
七十八章
天下柔弱莫过於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易之。
观之於一切,总之於万有,柔弱之至者,水之为最也。销之金石,破之丘陵,无能过水,水最胜也。破坚强法水,既为胜,故不可易之。理国者若能以谦为德,以道为用,必可破之於强敌,摧之雄而道最为先,故无易於道也。修身者能守唯柔之至道,自破刚强之人我,解宅虚静之至理,妙绝是非之交争。唯道为胜,无以代之也。
故柔胜强,弱胜刚。
此结上文。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多好刚强,少存柔弱,不能谦退,竞处物先。
是以圣人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天下王。正言若反。
体柔弱之道,则物无不苞。悟幽玄之境,则事无不纳。含非遏恶,受国之垢也。罪己责躬,受国不祥也。适可以为物主,故言天下王也。此言反於俗而合於道,故云正言若反也。垢,秽也。祥,善也。修身者,虽复历之於秽净,净秽兼忘,经之於善恶,恶善同舍。照一理之元寂,达万境之皆空,可以成道,为法王也。俗以垢净善恶,咸以为有,以道观之,并悉是空,故云反也。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物我齐一,则是非不起。彼此纷纷,则怨雠斯作。故礼有报怨之义,法有偿死之刑。怨往怨来不可息,思欲息怨和之,令去逆以顺平之,使反恶而为善。然口善而心不善,面从而意不从,不善不从余恨,此则更起於恶,何得用之为善?欲得为善,未若元不为怨。元不为怨,何须和顺,亦无忤逆。逆顺斯忘,怨雠自息。不知善之为善,始可名为至善也。
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於人。
古者圣人刻木为契,君执於左,臣执於右为信,合之符契,不复制之以法律,於物无罚,故言不责於人。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司,主也。契,合也。彻,离也?有德之所主,上合无为之道,混然冥一,下为万物所归,信之符契。若其无德,不能行善,非唯不契於道,抑亦众离散也。内明有德合理,故云司契。无德乖真,故云司彻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天道平等,无有亲疏,恶人远道,致有疏名。善者近真,故生亲称。至理为语,不疏不亲,但以善人行善,天乃福之#38,故云与善人也。然善不与不善,是知辅德不辅无德。若能行於德善,善德自然归之也。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圣人理国,用无为之道,所有军戎器械或少或多,若伯若千皆悉不用。小国犹尔,况大国乎也。
使人重死而不远徙。
政有事,物乃轻生。化属无为,人皆重死。父既保子,妻不失夫,各得乐业安居,无复流亡迁徙也。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夫水行用舟?陆行用舆,无为之代,山无蹊隧,泽无舟梁,本绝去来,何乘之有#39。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兵以讨逆,武以静乱。上既行道,下乃好德。自然从化,何事陈兵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古者书契未作,结绳为政。文字既兴,浇薄滋甚,人设圣教,义在无为。欲使反浇还淳,去华归实。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物情不悦,食玉衣锦不以为美;人心既适,饭蔬被褐足可为甘。今陶圣化过大钧,人无贵贱,所食者皆甘也。服无好恶,所衣者皆美也。家无贫富,所居者皆安也;乡无丰俭,所住者皆乐也。既无远徙之者,自绝弱丧之人也。
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使人至老死,不相往来。
两国为邻,望之在目,鸡鸣狗吠,听之耳闻。从始至终,以少及老,不相往来,人人皆自足,家家俱有。故曰人相忘道术,鱼相忘於江湖,其斯之谓者也。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言以宣心,非关妄作,务存实理,不在华词,故云信言不美。甘言失真,轻诺寡信,故云美言不信也。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辨若讷,无劳词费,善者不辩也。偏词过当,多言数穷,辫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子能知一,万事毕,知者不博也。文灭质博,博溺心迷,至理不知也。
既以为人己逾有,既以与人己逾多。
日月流辉,照临万嵎,物得以见,转益光华,犹圣人智彻於物,法施无穷也。江海洒润,善利万物,物得以生而源流不竭,亦犹圣人财施不尽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道施生,利也。常善救人而不害#40也,争由心起,为因事生。圣人无心,自然无#41事。事既无事,为亦无为也。
三十七章#4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至道玄寂,真际不动,道常无为也。应物斯动,化被万方,随类见形,于何不有,种种方便而无不为也。无为而为则寂不常寂,为而不为则动不常动。动不常动,息动以归寂;寂不常寂,从寂而起动。寂既动也,不成於寂;动复寂焉,不成於动。至理为语,不寂为化。众生能动能寂,须知动与不动,非动非不动。宣识此为非为,非为非不为也。
王侯若能守,万物将自均。
德能伏物,道在则尊。皇王守道,不令自均。公侯怀德,不严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作,起也,言有不能从化,欲起有为之心。当以无名之朴镇之,有为之心自息。保道畜常,见素抱朴也。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理本空灵,体非无有。无真无真,无俗何舍。但以起有之心者是病,以圣人将无名之朴为药,药本除病,病去药忘,故云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也。亦言与名之朴者,何裁不欲是也。
无欲以静,天下自正。
用智理国国之贼,有为挠物物恒动。在上若能无欲守静,百姓不须整理而自齐,万国无烦教令而自正也。内明若舍兹有累,归彼无名,有归还成有欲。若其有欲则非安静,则失正道。今不见有累之可舍,不见无名之可取,取舍既忘,则情欲不起。情欲不起,自然安静。无心欲合於道,云将正道相合,故云天下自正也。
老子道德经卷下
#1此卷题系整理者拟补。案本卷经注以敦煌P.2594、P.2864、S.2060、P.3237、P.2577、P.3237号抄本为底本。此六件抄本原为一卷,拼合后尾部完好,首部仍略有残缺。残缺部分为《道德经》第三十八章经注及三十九章部分经句,以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以下简称强本)补足。敦煌本不分章,经注连书,注小字双行。今并改动。
#2此章经注据强本补。
#3敦煌本始於“地”字下。
#4石:该字原脱,据强本补。
#5下士:原作“上士”,据强本改。
#6玄通:原作“玄道”,据强本改。
#7不一:“一”字原脱,据强本补。
#8遂为名以杀身,因财而害己:原本“教”作“杀”,“割”作“害”,据强本改。
#9是非:“非”字原脱,据强本补。
#10咎莫甚於欲得:“甚”字原脱,据强本补。
#11无识之徒:原作“无之识徒”,据强本改。
#12此句强本作“若有心分别,有善有不善。有善有不善,不得以为善”。
#13有顺:“有”字原脱,据强本补。
#14蒂固:原作“华固”,据强本改。
#15知非:此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16嘎:原作“极”,据强本改。
#17保:原作“深”,据强本改。
#18造恶:“恶”字原脱,据强本补。
#19已久:“久”字原脱,据强本补。
#20常善救人,宁容有弃:“人”、“弃”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21非法:“非”字原脱,据强本补。
#22中士:“中”字原脱,据强本补。
#23微:此字原脱,据强本补。
#24物我无伤:“伤”字原脱,据强本补。
#25无不通:此三字原脱,据强本补。
#26亡,用:此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27无为之道:“为”字原脱,据强本补。
#28国破人亡:“亡”字原脱,据强本补。
#29亡吾宝:“亡”字原脱,据强本补。
#30抱一:“一”字原脱,据强本补。
#31神离则形败:“神离”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32恶煞:“恶”一字原脱,据强本补。
#33当时:原作“当地”据强本改。
#34为非:州非”字原脱,据强本补。
#35取彼有生命:强本作“取彼有生之生命”。
#36为强:此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37损强:“损”字原脱,据强本补。
#38天乃福之:“福之”二字原脱,据强本补。
#39之有:原作“乘有”,据强本改。
#40救人而不害:“人而不害”原脱,据强本补。
#41无:“无”字原脱,据强本补。
#42敦煌本以《道德经》上卷第三十七章附於下卷第八十一章后,按唐人对老子书篇章有不同看法。或以为八十一章象征阳九之数。道经象天,德经法地。天有四时,故道经三十六章。地有五行,故德经四十五章。为此将三十七章移置德经之后,以应天地之数。参见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