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道德真经 >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寇材质)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寇材质)

经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质集。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无求备斋影印清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简称清刊本)。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序

仆草泽无名之野人也,素不以进取介意。及冠之后,酷嗜恬淡之乐,究丹经卜筮之术。至於晚年,读古人书,披阅诸子,探赜聃经之奥,章章有旨,可谓深矣远矣。因观诸家解注,言多放诞,互起异端,朱紫殽乱,殆越百家,失其古道本真,良可叹也。独庄、列、文、庚四子之书,乃老氏门人亲授五千言教,各著撰义与相同。其余诸解,纷纭肆辩,徒以笔舌为功,虚无为用,了无所执,又岂可与四子同日而语哉。仆昔随仕尝游京都,得参高道。讲师略扣玄关,尽为空性之说,不能述道之一二。内省不疚,深其造道而自得,欲以拯世欲之多蔽,悼圣道之不行,又恐胶疑泥惑之流,翻起蜂喧之议,故摭其四子,引其真经,集为一编,计一十卷,以破雷同之说,因目之曰四子古道义。又述经史疏十卷,以相为之表里。今幸苟完是论,非当恃其臆说,不惟新当时闻见,抑为千古之龟鉴也。请好事君子幸无哂焉,偃息之暇,因援笔而直书之。

时大定十九年己亥岁元日古襄寇才质谨序。

2-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

古襄寇才质集

道可道章第一

此章《南华经》言:天地无为不言之教者,古之所大也,而三皇之所以共美也。古之王天下者,奚为哉?天地无为而已矣。古者大道不称,大辩不言,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后世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大教矣。天常无欲,无为自化,无教言也。

道可道,

《通玄经□道原篇》曰:夫仁义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於时,无常之行,故道可道,非常道也。

非常道。

《洞灵经》曰:后世仁义礼乐人事小成之道,曰可之教,饰辞政败,非常道也。

名可名,

《通玄经》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

夫着於竹帛之书,镂於金石之言,可传於人者,非藏书也,故名可名,非常名也。

非常名。

《洞灵真经》曰:后世多诵方书,或学技艺,通说之言曰可言之言,翦巧绮滥,非常言也。

无名,天地之始;

《通玄经》曰:无名则无形,大道无形即静而无为。大常之道,不道之道,芒乎大哉,此之谓天府大道无教也。

有名,万物之母。

《通玄经》曰:有名则有形,天地有形即静而不言。大常之言,不言之言,芒乎大哉,此之谓天府天地无言也。

常无欲,以观其妙,

《南华经》曰:有天道焉,无为而尊天道也。天地大智,无为闲闲,大道无为,自然之妙也。

常有欲,以观其徼。

《南华经》曰:有人道焉,有为而卑人道也。人学小智,有为闲闲,人道有为而徼幸也。《通玄经》曰:有为也,则伤而徼末也。

此两者,

《通玄经》曰:循天者与道游也,随人者为俗学也。《南华经》曰: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

同出

《南华经》曰:合异以为同。《通玄经》曰:圣人从事於教,同心而同归。

而异名,

《南华经》曰:散同以为异。《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三王殊事而异路,五帝异道而覆天下,三王殊事因时而变而异言也。

同谓之玄。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与天同心,与道同体,谓之无为玄妙大道矣。

玄之又玄,

《南华经》曰:夫道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众妙之门。

《通玄经》曰:道者一立而生万物,故万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门。《南华经》曰: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其来无迹,其往无涯,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也。

天下皆知章第二

此章《通玄经》言:圣人者,通於灵府,与造化者为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无一言而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是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或通焉,谓之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教。万物自化,不用小成,美有为言,民恶不善也。

天下

《通玄经》曰:后世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有为也,下亦有为也。

皆知美之为美,

《通玄经□微明篇》曰:后世知学浅於道矣,古不知学浅於道矣。今之知学外於欲矣,古不知学内於性矣。后世孰知知学为不知道,古不知学为知道乎?故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斯恶矣;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聪闻,聪闻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明见,明见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辩言,辩言非道,乃学也。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

《南华经□无始》曰:古不知学,深於道矣。今知之学,浅於道矣。弗知内性,知学外欲,於是泰清中而叹曰:古弗知学,乃知乎道,后世孰知不知之知乃知道乎?故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斯不善矣。

《南华经》曰:夫道不可以聪闻,聪闻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明见,明见非道,乃学也。道不可以辩言,辩言非道,乃学也。斯不善矣。

故有无之相生,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有无相生也。

难易之相成,

《通玄经》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难而必败。舍其易必成,从事於难必败,故难易相成也。

长短之相形,

《通玄经》曰:古者民童蒙,长短不相形。后世有为,长短之相形。

高下之相倾,

《通玄经》曰:古者民童蒙,高下不相倾,轻重均则衡,不倾无偏覆也。后世高下之相倾。

音声之相和,

《南华经》曰:大人之教,若声之於响。《通玄经》曰:如响之应声,上唱下和也。

前后之相随。

《南华经》曰: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通玄经》曰:如影之像形,前后相随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大道之本在於法天,上圣法天。法天者,法天地之道也。虚静无为,是谓天地。

处无为之事,

《通玄经》曰:古王道者,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通玄经》曰:古王道者,行不言之教。

万物

《南华经》曰:今计物之为数不止於万而期日万物者,以数之多者,号而读之也,故曰万物。

作而不辞,

《南华经》曰:天不产而万物育,地不产而万物化。

生而不有,

《通玄经》曰:道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道成物也,莫见其所为而万物成,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

功成不居。

《通玄经》曰:不居者,无为也。无为则不居,无名无言也。大道无为,不知所为者而功自成。

夫唯不居,

《通玄经》曰:不居者,即处无为不动无言也。

是以不去。

《南华经》曰:道之无为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离焉。

不尚贤章第三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古者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是以太古圣人之治天下,虚心实腹,乃无为也。常使民无知无欲不敢有为,不尚贤贵货。无为则治也。

不尚贤,

《南华经》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

使民不争,

《通玄经□下德篇》曰:后世人之情性皆愿贤己而疾不及人,愿贤即争心生,疾不及人则怨争生,怨争生则心乱而气逆。古者圣王退争怨,争怨不生即心治而气顺?故曰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通玄经□上义》曰:古者为国之道,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

使民不为盗:

《南华经》曰:古者藏金於山,藏珠於渊,不利货财也。

不见可欲,

《通玄经》曰:古圣不见可欲,心与神静,乃无欲也。

使心不乱。

《通玄经》曰:后世人君好色,弗使风仪而国家昏乱,其积至於淫泱之难矣,故治人者慎所以感之。《冲虚经》曰:后世君淫民淫,古圣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是以圣人之治,

《通玄经》曰:为治之本务在无为,是以圣人之治,虚无寂漠,修自然之道,淡然无为而天下治。

虚其心,

《通玄经》曰:其听治也,虚心得道。圣人虚心无有者,见不足也。见不足,故能成其贤,奢者不长。

实其腹,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守内而不失外,则胸腹充实而嗜欲寡也。

弱其志,

《通玄经》曰:其听治也,弱志得道。志弱事强,安静不能不虑而得。

强其骨。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也,弃其聪明,灭其文章,即合於神明无为之道。神明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筋骨劲强,耳目聪明,坚强而不匮,无所不逮。

常使民

《南华经》曰:古者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治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无知无欲,

《南华经》曰:古者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则民素朴。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南华经》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为无为,

《通玄经》曰: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南华经》曰:帝王之务,在於无为。

则无不治矣。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淡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淡然无治而无不治也。

道冲章第四

此章《南华经》言:夫道冲和之气,和养万物也。无所不在,是处有之。在蝼蚁蠢物,无不养育,何其道下挫其锐邪?在瓦甓土石,无不成就,何其道愈甚散其纷邪?在稊稗草木,无不生成,其道愈下和其光耶?在屎溺粪壤,不拣秽污,同其尘也。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大象乃谁氏之子,象帝之先天,象道气也。

道冲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和气澄清。

而用之,

《通玄经□微明篇》曰:道冲而用之,又不满也。

或不盈。

《通玄经》曰:道者,和气冲而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南华经》曰:天道冲和之气生成万物也,无所不在,是处有之。

挫其锐,

《通玄经》曰:夫道挫其锐者,无暴恶也。

解其纷,

《通玄经》曰:夫道解其纷,无争乱也。

和其光,

《通玄经》曰:夫道和其光者,无怨逆也。

同其尘,

《通玄经》曰:夫道和其尘,同尘秽也。

湛兮似或存。

《通玄经》曰:天以之清,湛然澄静。

吾不知谁之子,

《南华经》曰:吾不知其谁氏之子。

象帝之先。

《南华经》曰:冉求问於仲尼曰:未有形道之子孙而以有形天地子孙,可乎?仲尼曰:可有形先天地生者,皆物邪?物於物者,道非物物。

天地章第五

此章《南华经知北游篇》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古圣人者,原天地无为之美,达万物自然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於天地无为之谓也。不教仁义小成、有为多言之事,以百姓为草狗,随圣人之风声自然偃化,天下治也。

天地不仁,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地之道,以德为主,道为之命,物以自正。至微其内,不以事贵,不须礼而庄,故道立而不教,明照而不察。道立而不教者,不夺人能也。明照而不察者,不害其事也。夫教道者,逆於德害於物,故阴阳四时五行同道而异理,万物同情而异形,智者不相教,能者不相受,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以万物为刍狗;

《通玄经》曰:天地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

圣人不仁,

《通玄经》曰: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各使自然,故生者无德,死者无怨。夫慈爱仁义者,近狭之道也。狭者入大而迷,近者行远而惑。圣人入大不迷,行远不惑,常虚自守,可以为极,是谓天德。故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以百姓为刍狗。

《通玄经》曰:百姓听上如草从风,其於化也若风之靡草。

天地之间,

《南华经》曰:地籁则众窍是也。夫籁者,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吹万不同,而使其自然也。咸其自取,万物怒号者,其谁使耶?

其犹橐籥乎?

《南华经》曰:人籁则比竹是已。风唯无作,作则万物鸣号,动而为声也。冷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犹吹人籁比竹管钥之声乎。

虚而不屈,

《通玄经》曰:上圣法天虚静无为,治天地之道也。知虚静之道,乃能终始,是谓天地也。

动而愈出。

《冲虚经》曰:唐之治天下,游於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唐喜问曰:谁教尔为此谣言乎?童儿曰:古诗也。

多言数穷,

《通玄经》曰:后世民知书而道衰,知数而德衰,任数者劳而无功,书数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书数者。

不如守中。

《通玄经》曰:为教之本在去小成。体道者,佚而不穷,神化无为,天下相应微矣,此所谓天地不言之教,芒乎大哉。后世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大道无为,天地不言之教矣。

谷神章第六

此章《南华经》言:大道无形,有情鬼神帝,生天生地。天得一气,清虚主其运也,地得一气,安宁处其甩也。故天地谷神不死,是谓阴阳玄牝造化之神。玄牝,阴阳之门户,是运天地根。天则绵绵若存,地则用之不勤。道,天地之根也。

谷神不死,

《冲虚经》曰:天地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四时尔,谷神不死。

是谓玄牝。

《冲虚经》曰:大道常生常化,无物不生,无物不化,阴阳尔,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冲虚经》曰:大道阴阳,疑独其道不可穷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冲虚经》曰:天地四时,往复其际不可终,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

《冲虚经》曰:绵绵若存。《通玄经》曰:大道至神,绵绵若存,故能天运。《南华经》曰:天其运也。

用之不勤。

《冲虚经》曰:用之不勤。《南华经》曰:地处用也。《通玄经》曰:用之不勤,故能地滞。

天长地久章第七

此章《南华经□则阳篇》言:大道者,气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天地无私也,故能长久。是以古之圣人将欲禅位,为帝者奉天至公无私,覆载也。天下长久,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耶?故成其私。

天长地久。

《南华经》曰:天无私覆,无不覆也。地无私载,无不载也。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通玄经》曰:大道者,气之大者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天地无私也,故能长久。

以其不自生,

《南华经》曰: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长焉。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

故能长生。

《通玄经》曰:天地无私去也,无私就也,故能长久。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唐召於舜禅以天下,舜不辞而受之。《南华经》曰: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后其时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先以后为主,圣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后也,后以自安。

而身先,

《通玄经》曰:退则故能先,此天地之所成也,以退取先矣。

外其身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圣人法道之小者,所以自卑也,卑以自卫。

而身存。

《通玄经》曰:小则故能大,此天道之所成也,以亡取存。

非以其无私耶?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与天地相保,公正无私。

故能成其私。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无私德也,其无私德,其无私福。

上善若水章第八

此章《通玄经□道原篇》言:夫水之为道也,上天为雨露,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任天下取与,禀受万物,与天地共同,是谓至德。水柔近於道,夫上古圣人法天善道,若水之上善。

上善若水,

《通玄经》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水善利万物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上天为雨露,万物不得不生。

又不争,

《通玄经》曰:水流不争,疾去而不迟。

处众人之所恶,

《通玄经》曰:泽及蚊蛲而不求报。

故几於道。

《通玄经》曰:水与天地洪同,是谓至德。水柔近於道。

居善地,

《通玄经》曰:水之为道也,下地为润泽,万物不得不生。

心善渊,

《通玄经》曰:水广不可极,深不可测。

与善仁,

《通玄经》曰:水则富赡天下而不既德。

言善信,

《通玄经》曰:夫水有余补不足,任天下取与。

政善治,

《通玄经》曰:夫水息耗灭益,过於不訾。

事善能,

《通玄经》曰:夫水利贯金石,强胜天下。

动善时。

《通玄经》曰:夫水禀受万物而无先后。

夫唯不争,

《通玄经》曰:夫水所以能成天地至德者,以其绰约润达也。

故无尤矣。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百事不得不成,长极无穷,远沦无涯,大苞群生,施百姓而无费。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一竟

3-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

古襄寇才质集

持而盈之章第九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骄,用心奢广,不可长久,骄奢亡国也。《南华经》曰:古圣毁志之勃。富贵骄奢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持而盈之,

《南华经》曰:盈则溢矣,不可自满也。

不如其已。

《通玄经□微明篇》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南华经》曰:锐则挫矣,不可自骄也。

不可长保。

《通玄经》曰: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冲虚经》曰:揣利害,不如其已。

金玉满堂,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处大满而不溢,故能长久。末世满溢者亡。

莫之能守。

《通玄经》曰:处大不溢,盈而不亏,所以长守富也。末世不能守之,失天下也。

富贵而骄,

《通玄经》曰: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末世富贵骄奢者亡。

自遗其咎。

《通玄经》曰:富贵不以明自镒而能无为,非而不亡者寡矣。

功成名遂,

《通玄经》曰:天地极则反,盈则损。日月是也,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而况於人乎。

身退,天之道。

《通玄经》曰:主骄则恣,恣则极物,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故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载营魄章第十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夫虚静柔弱平易无为纯粹素朴此六者,道之形体也。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虑息心焉。休则虚静无为而天下治,无不为也。是故太古神人真人至人圣人道人德人,体之以虚静柔弱平易无为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神圣。至真之人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

载营魄抱一,

《通玄经》曰:太古神人体道虚静,曰虚无者,道之舍也。虚者,中无载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机械智巧不载於心君,通於一而万事毕。《南华经》曰:神人者,上神乘光,与形灭亡,此之谓神人。

能无离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内直善道无为,其一者与天为徒。今之人外曲礼敬有为,不一者与人为徒。

专气致柔,

《通玄经》曰:太古圣人体道守柔弱曰柔者,道之刚也。弱者,道之强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未之有也。《南华经》曰:圣治者,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其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

能如婴儿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为其外而不守其内。

涤除玄览,

《通玄经》曰:太古至人体道守平易,曰平者,心无累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平易者,道之素也。平易恬淡,此天地之平也。《南华经》曰:至人者用心若钟,不将不迎,应物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此之谓至人。

能无疵乎?

《南华经》曰:古之人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人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

爱民治国,

《通玄经》曰:太古道人体道守无为#1,曰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王。清静者,道之鉴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所谓无为者,非谓其引之不来,推之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卷握而不散,谓其私好不害於公道邪?欲不伤於正德,故常虚而无为,见素抱朴,不与物维,谓之曰无为。

能无为乎?

《通玄经》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

天门开阖,

《通玄经》曰:太古真人体道守纯粹,曰纯粹者,道之干也。不与物杂,粹之至也。静而与阴同闭,动而与阳同开,能至於无淫乐,即无不乐也。无不乐即至乐极矣,此真人游纯粹之道也。《南华经》曰:古者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纯粹而不杂,此养神之道也。纯粹之道,唯神是守,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

能无雌乎?

《通玄经》曰:今上观真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耻,浇薄不淳。

明白四达,

《通玄经》曰:太古德人体道守素朴,曰不忧不乐,德之至也。孔子问道,老子曰: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智,正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容,道将为汝居。瞳子若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形若枯木,心若死灰。真其实知而不以曲,故自持恢恢,无心可谋,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南华经》曰:德人者,居无思,行无虑,不藏是非美恶,四海之内共利之之为悦,共给之之为安,怊乎若婴儿之失其母也,傥乎若行而失其道也,财用有余而不知其所自来,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从,此谓德人之容。

能无知乎?

《通玄经》曰:上古之人明白入素,无为复朴,大正不险,故民易道,至忠复朴,民无伪匿。今后世之人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生之畜之,

《通玄经》曰:此六守者,先王所以无为守天下,故能为。大道生畜无为之君,是谓玄德。

生而不有,

《南华经》曰: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南华经》曰: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南华经》曰: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通玄经》曰:太古圣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不发号令,移风易俗,其惟心行神化无为也。孰知不言之教,不道之道,芒乎大哉?后世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无为之道也。

三十辐章第十一

此章《南华经□马蹄篇》言:吾意古之善治天下者,规矩不然。古者彼民有常性,织而衣,耕而食,是谓同德。一而不党,命曰天放,人民淳朴无工巧焉。后世陶者曰:我善治埴,圆者中规,方者中矩。匠人曰: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夫埴木之性,岂欲中规矩钩绳哉,然且世世称之曰而陶匠善治埴木#2,生其巧伪,此亦后世治天下者,教土木之工,巧伪之过也。古者白玉不毁,孰为珪璋。纯朴不残,孰为牺樽。故残朴以为器,后世工匠巧作之过也。《洞灵经》曰:古者至治之代,舆服纯素则人不胜羡,嗜欲希微而服役乐业矣,治国之宗也。后世衰末之代,舆服文巧则流俗炎慕,人不忠洁而耻朴贵华矣。夫耻朴贵华之谓浮浮者,乱国之梯也。故后世五帝创作车室三器,耻朴贵华矣。

三十辐共一毂,

《通玄经》曰:上古为国之道工无淫巧,其车素而不雕,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通玄经》曰:后世工为奇巧,车舆极於雕琢,历岁不成,无益於用,有益於费。

埏埴以为器,

《通玄经》曰:古者为国之道工无淫巧,其器素而不饰。

当其无,有器之用;

《通玄经》曰:后世工为奇巧,器用遂於刻镂,历岁不成,无益於费。

凿户牖以为室,

《南华经》曰:古者巢居穴处,谓之有巢氏,昼食橡栗,暮栖木上。

当其无,有室之用。

《通玄经》曰:后世处一主之势,竭百姓之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於宫室台榭沟池苑囿。《洞灵经》曰:时事不袭夺之以土功,是谓大凶。《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土木者。

故有之以为利,

《通玄经》曰:今器有形者,逐事也。逐事者,成器也。故有功以为利,利器丧道也。

无之以为用。

《通玄经》曰:古道无形者,作始也。作始者,朴也。故无名以为用,用朴不器也。

五色章第十二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末世人也孰能得无为哉。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夫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於形也,伤身损性,亦愚痴哉。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取舍乱心,使性飞扬。羽旄之容,色之末也;钟鼓之音,乐之末也;口彻为甘,味之末也。此五末者,皆生民损命之大害也。此戒末世王者好声色禽荒失天下也。

五色令人目盲,

《通玄经□九守篇》曰: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南华经》曰:目观锦绣彩艳之色,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五音令人耳聋,

《通玄经》曰: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南华经》曰:耳营钟鼓管钥之声,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五味令人口爽,

《通玄经》曰:三曰五味乱口,使口生疮。《南华经》曰:五臭熏鼻,困惾中颡。五味浊口,使口厉爽。口兼於刍豢醪醴之味,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通玄经》曰:四曰取舍乱心,使性飞扬。驰骋田猎,以夺民时,以罢民力。衰世之主刳胎焚郊,覆巢毁卵,焚林而畎,竭泽而鱼,凤凰不翔,麒麟不游。《冲虚经》曰: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於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欲放生,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通玄经》曰:末世求货者争难而为,宝珠玉贵而天下争。衰世之主凿山石,挈金玉,剔蛔蜃,消铜铁,万物不滋。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今天下之人皆迷於声色臭味,是非孰能正之。《通玄经》曰:为正之本,在去声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於性,外合於义,循理而动,不系於物者,正气也。推於滋味,淫於声色,不顾后患者,邪气也。

为腹

《通玄经》曰:目好色,耳好声,鼻好香,口好味,合而悦之,不离利害嗜欲也。耳目口鼻不知所欲,皆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此观之,欲不可胜亦明矣。

不为目,

《通玄经》曰:目悦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声,鼻香五臭,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宠辱章第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古圣去志之勃。名利荣显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也。唐以天下让许由,许由不受,又让於子州支父,子州支父曰:以我为天子,犹之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且治之,未暇治天下也。夫天下至重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他物乎?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寄托天下也。舜以天下让,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於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於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况乎战国乱世之君,争名竞利,亡身灭国者,荣贵患身也。可以让王寄托天下,尊生贵身,故能长久。

宠辱若惊,

《冲虚经》曰:名者,宾也。身者,实也。名者实之宾,而悠悠者趋名而已。有名则尊荣,名亡则卑辱。尊荣则逸乐,顺性者也,卑辱则忧苦,犯性者也。

贵大患若身。

《冲虚经》曰:夫守名而累身,将恤危亡之不杀,岂徒逸乐忧苦之问哉。

何谓宠辱若惊?

《南华经》曰:荣辱立,然后睹所病,敢不慎乎。

宠为上,

《通玄经□道原篇》曰:富贵有名。有名者,尊宠也,高贤为上矣。

辱为下,

《通玄经》曰:贫贱无名。无名者,卑辱也,卑贱任下矣。

得之若惊,

《通玄经》曰:利为福始,利与害同门。

失之若惊,

《通玄经》曰:福为祸先,祸与福同邻。

是谓宠辱若惊。

《南华经》曰: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何谓贵大患若身?

《通玄经》曰:今之春秋以为大患者,利害祸福不可不察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

《通玄经》曰:志有所欲,忘其所患。

为吾有身,

《通玄经》曰:愚者惑於小利而忘其大患。

及吾无身,

《通玄经》曰:不求名则无息,不求利则无害。

吾有何患。

《通玄经》曰:身以全为本,富贵其寄也。

故贵以身为天下,

《通玄经□上仁篇》曰:古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名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先祖之遣爵,必重生之所由来远矣,而轻失之,岂不惑於名利哉?贵以身治天下,可以寄天下;爱以身治天下,所以托天下矣。

若可寄天下;

《南华经》曰:大王亶父居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帛犬马珠玉,皆不受,狄人之所求土地也。大王亶父曰:与人之兄居而杀其弟,与人之父居而杀其子,吾不忍也。子皆勉居矣,为吾臣与为人臣奚为异?且吾闻之:不以所用养害所养。因杖策而去之,民相连而从之,遂成国於岐山之下。夫大王亶父,可谓能尊生矣。

爱以身为天下,

《南华经》曰:古之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故贵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於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

若可托天下。

《南华经》曰: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於丹穴。而越国无君,求王子搜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越人熏之以艾,乘以玉舆。王子搜援绥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恶为君之息也。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生矣,此固越人所欲得为君也。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此章《冲虚经□天瑞篇》言:昔者圣人因阴阳虚无之道,以统天地之有形。夫有形天地者,生於阴阳无形之道,则天地有形从道阴阳无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故太易者神之始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天地气形质具而相离,故曰混沌。混沌者,言天地相混沌而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大道。道无形坍,谓之自然。若能太古造化,天地之始,阴阳混沌,是谓太极。大道之纲纪为八十一章之首焉。

视之不见名曰夷,

《冲虚经》曰:太初者,气之始也,视之不见。《通玄经》曰:太初有名,视之不见其色,是谓虚无之气。实出於虚,无色而使天地色焉。

听之不闻名曰希,

《冲虚经》曰:太易者,神之始也,又曰太极,听之不闻。《通玄经》曰:太极有名,听之不闻其声,是谓阴阳至神。有生於无,无声而使天地声焉。

搏之不得名曰微。

《冲虚经》曰:太始者,精之始也,搏之不得。《通玄经》曰:太始有名,搏之不得其形,是谓微妙之状。形生於微,无形而使天地形焉。

此三者,不可致诘,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静而无体无色无声,所以论道不可言也。道无问,问无应。《南华经》曰:道无问,问无应,不可言也。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议。

故混而为一。

《冲虚经》曰:太素者,质之始也。言天地气形质具而未相离,谓之混沌。《通玄经》曰:天地未形,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南华经》曰:夫道无形,在太极之先而道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道不为深。

绳绳不可名,

《通玄经》曰:道至大者无形状,朴至大者无度量。

复归於无物,是谓无状之状,

《通玄经》曰:道者,阴阳和气,所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是谓恍惚。

《南华经》曰:无有之道,视无状貌,杳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色,听之而不闻声,搏之而不得形,是谓恍惚虚无之道。《通玄经》曰:天道恍惚无际,远不可止,近无所终,是谓大道之经。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南华经》曰:太清之道,其始无首,其终无尾,无始终也。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南华经》曰:冉求问於孔子曰:未有天地,可知古始之道邪?仲尼曰可,古道犹今天地也,无古无今,无始无终。

能知古始,

《冲虚经》曰:昔者圣人因阴阳虚无之道,以统天地之有形。天地者,生於阴阳虚无之道。

是谓道纪。

《冲虚经》曰:则天地有形从道阴阳无形而生,故有太易,有太极,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此章《通玄经□守弱篇》言:古者三皇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虚则正,其盈则覆。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则悲,是故聪明广智守之以愚,多闻博辩守之以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武力勇毅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此七者,先王所以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服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是故弊不新成。上古圣人善治天下者,无为之道七守谦也。

古之善为士者,

《通玄经□上仁篇》曰:古之善为天下者。

微妙玄通,

《通玄经》曰: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而无为也,玄通大治而无不为也。

深不可识。

《通玄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也,故为天下有容。

夫唯不可识,

《通玄经》曰:能得其容,无为而有功;不得其容,动作必凶。

故强为容:

《通玄经》曰:故为天下容。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犹兮其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其若冰之液,敦兮其若朴,混兮其若浊,广兮其若谷,此为天下容。

豫若冬涉川,

《通玄经》曰: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不敢行者,退不敢先,守退让也。

犹若畏四邻,

《通玄经》曰:犹兮其若畏四邻者,恐四伤者,守柔弱不敢矜。

俨若客,

《通玄经》曰:俨兮其若客者,谦钦敬也。谦钦敬者,自卑下尊敬人也。

涣若冰将释,

《通玄经》曰:涣兮其若冰之液者,不敢积藏也。不敢积藏者,自损弊不敢坚也。

敦兮其若朴,

《通玄经》曰:敦兮其若朴者,不敢康成,自亏缺不敢全也。

旷兮其若谷,

《通玄经》曰:旷兮其若谷者,不敢胜盈也。不敢胜盈者,见不足不敢自贤也。

混兮其若浊。

《通玄经》曰:混兮其若浊者,不敢明清也。不敢明清者,处浊辱而不敢新鲜也。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通玄经》曰: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通玄经》曰:冲以虚之徐盈。

保此道者

《通玄经》曰:夫道退故能先,守柔弱故能矜,自卑下故能高,自损弊故实坚,自亏缺故成全,见不足故能赞,处浊辱故新鲜,服此道者不欲盈。

不欲盈。

《通玄经》曰:古者三皇有诫之器名曰侑卮,其虚则正,其盈则覆。

夫唯不盈,故能弊不新成。

《通玄经》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道无为而无不为也。

致虚极章第十六

此章《南华经》言:古士不导引而寿,无不忘心养神也,无不有道守静也,此天地之道,圣人无为之德也。故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比天地之平道德之质也。圣人休虑息心,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年寿长矣。故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此养神之道也。夫道无为,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彭祖得之於道,上自有虞,下至五霸,凡八百岁矣。太上老君得之於道,五百余岁,莫知其所终。古圣守静,延命千岁也。

致虚极,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圣贤治身而贱治人,几於道矣,故曰至虚极也,守静笃也。

守静笃。

《通玄经》曰:守静笃无为者,守静也。《冲虚经》曰:莫若虚,莫若静。虚静者,得其居也。

万物并作,

《通玄经》曰:万物并作,春生夏长也。

吾以观其复。

《通玄经》曰:吾以观其复,秋收冬藏也。

夫物芸芸,

《南华经》曰:春气发而百草生,万物芸芸动也。

各复归其根。

《南华经》曰:正得秋而万宝成名,复归其根静也。

归根曰静,

《通玄经》曰:草木之有根,故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南华经》曰:草木之倒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病,然静可以补病,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

静曰复命。

《南华经》曰:今己为物也,欲复归其根,不以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通玄经》曰:太古真人呼吸阴阳,而群生莫不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领理隐密,自成纯朴,纯朴未散而万物大优。

复命曰常,

《通玄经》曰:至伏牺神农轩辕氏,昧昧懋懋,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悟乎天地之间,其德顺而不一。

知常曰明。

《通玄经》曰:五帝唐虞之世,窍领天地,纲纪四时,调和阴阳,于是万民莫不悚身而思,戴听而视,故治而不乱。三王夏殷之世,嗜欲连於物,聪明诱於外,性命失其真。

不知常,

《通玄经》曰:施及周室,淳散朴离,道以为文学之伪险,德以为礼乐之行,智巧萌生,祖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天下浇漓。

妄作,凶。

《通玄经》曰:五霸战国,诸侯背叛,民人以攻击为业,灾害生,祸乱作。举兵为难,攻城滥杀,使阵死伏尸数十万,老弱饥寒而死者不可胜计。自此之后,天下未尝得安其性命也。

知常容,

《通玄经》曰:静则同,虚则通,至德无为,万物皆容。

容乃公,

《通玄经》曰:欲尸名者,必生事。事生则舍公就私,背道而任欲,是故公道行而私欲塞也。

公乃王,

《南华经》曰: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

王乃天,

《通玄经》曰:清虚者,天之明也。

天乃道,

《通玄经》曰:清静者,道之鉴也。《洞灵经》曰:虚者,道之体。静者,道之地。

道乃久,

《通玄经》曰:虚静之道,天长地久。

殁身不殆。

《通玄经》曰:养命之本在於虚静。《南华经》曰:大无为治於天下,小无为养於身命。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二竟

#1体道守无为:“道”字原脱,据清刊本加。

#2世世称之曰:“曰”后疑脱“伯乐善治马”五字。

4-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

古襄寇才质集

太上章第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圣人治弊而改制,事终而更为,其美在和,其失在权。后世之道曰无法不可以为治,不知礼义不可以为法。法能杀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经非誉以导之,亲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刑措而不用。夫三王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古道淳朴而无盗心哉。教不可苛,去苛自治。不知一人无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未,无以异於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扬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太上,下知有之,

《通玄经□自然篇》曰:太上神化,昔者三皇养化,无制令而民从。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刑措而不用,治之本也。朝廷芜而无争讼之迹,田野辟而无兵革之伪,故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之誉之;

《通玄经》曰:其次五帝有制令也,使不得为非而无赏罚。

其次,畏之侮之。

《通玄经》曰:其次三王主刑赏,平刑而罚暴,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敢为,非法令正於上,百姓服於下,治之末也。

信不足,

《通玄经》曰: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令而行,诚在令外。夏后氏不负言,殷人誓,周人盟。

有不信。

《洞灵经》曰:是知天下不相信者,由主不勤明也。

由其贵言。

《通玄经》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用也,下言者权用也。古圣人为能知权,言之必信,期於必当。

功成事遂,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内以修身,外以治人,功成事立,与天为邻,无为而无不为。

百姓谓我自然。

《通玄经》曰:信,君子之言也。忠,君子之意也。忠信形於内,感动应於外,贤圣之化也。

大道废章第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赫胥氏之时,民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淳朴有忠孝也。及至三王悬跂仁义以慰天下之心,大道废而有仁义,六亲不和也,然后五霸屈折礼乐以匡天下之刑,智慧出而大伪,国家昏乱也,而民乃始踶跂好智,争归巧利,不可禁止也。此亦三王仁义小成,巧智教民生贼诈之过也。三王刑政假道於仁,托宿於义。仁义,三王之蓬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非久常之道也。

大道废,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端正而不知以为仁,相爱而不知以为义。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故五帝道散而为人德。

有仁义;

《通玄经》曰:三王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南华经》曰:三王之治天下,名曰仁义有为,治之而乱莫甚焉。仁义举贤则民相贼,不足以厚民,子有杀父也。

智慧出,

《通玄经》曰:五霸道狭,后任礼智。任智者中心乱为,智慧者则生奸,奸俗,亡国之风也。

有大伪;

《南华经》曰:五霸礼乐徧行,则七国战兵,天下乱矣。礼乐任智则民相盗,不足以厚民,臣有杀君也。

六亲不和,

《南华经》曰:六亲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

有孝慈;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孝子不谀其亲,子之盛德也,事亲则慈孝。

国家昏乱,

《南华经》曰:廷无忠臣,国家昏乱诸侯之忧也。

有忠臣。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忠臣不谄其君,臣之盛德也,事君则忠贞。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圣人立教施政,必察其终始,见其造恩。后世之民知书而道衰,知数而德衰,知契券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小巧害正,小能害道,小辩坏治,苛惨伤德。古者大正不险,故民易导。至治优游,故下不贼。至忠复朴,民无伪匿。其作文书也,以领理百事,愚者以不忘,智者以记事。及其衰也,为奸伪以解有罪而杀不辜。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智诈萌生,盗贼多有,上多欲则下多诈。以书智生患,以书知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无事而民自治。

绝圣弃智,

《南华经》曰:而且悦圣邪?是相助於民艺也。悦智邪?是相於民疵也。故曰绝圣弃智,天下大治。

民利百倍;

《通玄经》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巧伪不知於道,民伪乱矣。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

《南华经》曰:而且悦仁邪?是乱於民德也。悦义邪?是悖於民理也。

民复孝慈;

《南华经》曰:攘弃仁义,民反孝慈,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人含其德,则天下僻矣。

绝巧弃利,

《南华经》曰:而且悦礼邪?是相助於民技也。悦乐邪?是相助於民淫也。悦聪邪?是民淫於声也。悦明邪?是民淫於色也。

盗贼无有。

《南华经》曰:仁义礼乐,举贤任智,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正昼为盗,日中穴壁,故曰绝巧弃利,大盗乃止。

此三者

《南华经》曰:民智力竭则以伪继之,日出多伪,士民安取不伪。夫力不足则伪,智不足则诈,诈伪之行,於谁责而可乎?责上好巧智也。

以为文不足,

《南华经》曰:尚文华,灭质博,学溺於心智,民始惑乱於华诞。无以反其质性,不足以厚民。

故今有所属。

《通玄经》曰: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人生学,还自贼。各以所好,还自为伤。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舍圣智,废仁义,外贤能,灭事故,禁奸伪,则贤不肖齐於道矣。

见素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清静之治者,质真而素朴,虚静而无为,见素抱朴,不与物杂。

抱朴,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明白入素,无为复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少私

《南华经》曰: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欲,知作而不知藏,与而不求其报,不知义之所适,不知礼之所将,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寡欲。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漠然无为而民自化,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立太学而教之,此其治之技能也。得道则学,失道而废。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不败者也。至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不顾正法,流及后世,至於亡国,此其学也。失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巧智为治者苦心而无巧。上多学则下多事,上烦扰则下多乱,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者也,难矣。

绝学无忧。

《通玄经□道原篇》曰:书学者,人言之所生也。言出於智,智者诈伪,不知於道,故绝学无忧。《南华经》曰:绝学捐书,无忧患矣。

唯之与阿,

《南华经》老子问南荣趎曰:子自楚来乎?《南华经》曰:唯智以之言问乎狂屈,狂屈曰唉。

相去几何?

《通玄经》曰:末世九流为学者,握篇籍,守文法,欲以为治,犹持方柄而内圆凿,欲得宜适,难矣。

善之与恶,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

相去何若?

《南华经》曰:古者必先道德,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无为而治,此之谓太平治之至也。

人之所畏?

《通玄经□上仁篇》文子问曰:何行而民亲其上?老子曰:使之以时而敬慎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天地之间,善则吾畜也,不善则吾雠也,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也。

不可不畏。

《通玄经》曰:昔者夏商之臣反雠桀纣而臣汤武,宿洪之民自攻其后而归神农氏,故曰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通玄经》曰:末世无道治天下,天下之贼也。以一人与天下为雠,不可得也,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

《洞灵经》曰:末世人主之用人也,贵耳闻之聪,目见之明,口可道之言,使天下之人市誉争进饰辞见达者,政败矣。

如享太牢,

《通玄经□积诚篇》曰:修达勤苦,十日不食,如享太牢,学而不厌,所以持身也。

如登春台。

《洞灵经》曰:末世人君之用人也,贵耳闻之聪,则天下之人运货逐利而市誉矣;贵目见之明,则天下之人恢形异艺而争进矣;贵口可道之言,则天下之人习舌调吻而饰辞矣。

我独怕兮

《洞灵经》曰:古者圣王之用人也,贵耳不闻之聪,目不见之明,口不可道之辩,而百姓无为畅然自理矣。

其未兆,

《南华经》曰:学者学其所不学也,至於道矣。

如婴儿之未孩。

《通玄经》曰:三月婴儿未知利害不言之用者,变乎大哉。

乘乘兮若无所归。

《通玄经》曰: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事不知所乘,动不知所止,谓之道。

众人皆有余,

《通玄经》曰:众人之学役役,听而不聪,视而不明,官而不信,行而不治,为而不成。

而我独若遗。

《通玄经》曰:圣人之道愚芚,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言而信,不行而治,不为而成。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通玄经》曰:下士众人之学古者,圣人所不为也。

俗人昭昭,

《洞灵经》曰:末世以耳目聪明取人者,官多而政乱,人皆攘奋以卖誉。

我独若昏;

《洞灵经》曰:古之以心虑无为取人者,官少而政清,人皆静正而动德。

俗人察察,

《洞灵经》曰:末世浇危之代,务取可闻可见可言之材,吏攘奋以卖誉,则刑之而不畏。呜呼,人主岂知之哉。

我独闷闷。

《洞灵经》曰:古者循理之代,务求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言之材,吏静正而勤德,则不言而自化。呜呼,人主岂知之哉。

忽若晦,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心若死灰,晦晦昧昧,无心所谋,乃无为也。

寂兮似无所止。

《通玄经》曰: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惟随天地之自然,而能胜理。

众人皆有以,

《南华经》老聃曰:人皆取先,坚则毁矣;人皆求福,锐则挫矣。

我独顽似鄙。

《南华经》老聃曰:我独取后,受天下之垢;我独曲全,苟免於咎。

我独异於人,

《南华经》老聃曰: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无为而笑巧。

而贵求食於母。

《南华经》曰: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此章《南华经□至乐篇》言:夫道无形而生天地之有形也,芒乎芴乎而无出有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察其道始生而本无生,而本无气,而本无形。杂乎芒芴虚无之间,虚变而有神,神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故曰窈冥无形,中有精焉,其精甚真,中有四时之信,乃道真精之信也。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遂兮通兮,不虚动兮,与刚柔舒卷兮,与阴阳俯仰兮。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通玄经》曰:天地未形,窈窈冥冥,恍恍惚惚。

惚兮恍,其中有象;

《通玄经》曰:惚兮恍兮,不可为象兮。

恍兮惚,其中有物。

《通玄经》曰:恍兮惚兮,其用不诎兮。

窈兮冥,其中有精,

《通玄经》曰:窈兮冥兮,应化无形兮。

其精甚真,

《通玄经》曰:又得阴阳和气之精,天地万物方能生成。

其中有信。

《通玄经》曰:夫道无形,其中有信。《南华经》曰:夫道有情有信,是相与为春夏秋冬四时行也。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通玄经》曰:四时为纪,自古及今,未尝变易,谓之天理。

以阅众甫。

《通玄经》曰:道者立而生万物,故万物之总,皆阅道之一孔;万事之根,皆出道之一门。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通玄经》曰:阴阳四时,生成万物也。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此章《南华经□天地篇》言:古之畜天下者,一人无欲而天下足,一君无为而天下化,一主渊静而百姓定,通於一,万事毕。是以古之圣人枉曲弊己之能,抱守一君之无为治天下之法式,万物自化,少则得治,不自矜伐於多能也。

曲则全,

《通玄经》曰:屈者所以求伸也,屈寸以伸尺,君子为之。

枉则直,

《通玄经》曰:枉者所以求直也,小枉而大直,君子为之。

洼则盈,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洼下,以成其广。服此道者,不欲盈也。

弊则新,

《通玄经》曰: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

少则得,

《通玄经》曰:凡古之人事欲少也。所谓事少者,秉要以偶众,执约以治广。事少者约所守也,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少足以治。

多则惑。

《通玄经》曰:凡今之人能欲多也。所谓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措废置,曲得其宜。能多者,无不治也,所求多者,所得少而不知失,故无道以理之法,虽多足以乱。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古者君通於一则万事毕,古能知一则天下无一不知,后世不能知一则天下无一则知。

抱一为天下式。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执一无为,君执一则治,无一则乱。一也者,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故君失一,其乱甚於无君也。君必执一而后能群治,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是以无为而一之成道也。所守甚约,所治甚广。

不自见,故明;

《通玄经□自然篇》曰: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通玄经》曰: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通玄经》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通玄经》曰:不自矜,故长。

夫唯不争,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无为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南华经》曰: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通玄经》曰:古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为也。智者不以得为事,仁者不以位为惠,可谓无为一矣。

诚全而归之。

《南华经》曰: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诸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譬犹飘风骤雨不可长久。是以古之圣人执柔弱,不敢飘风暴雨,故能长久。象天无怒,从道为善,天下长久也。

希言自然。

《通玄经》曰:善怒者必多怨,惟随天地之自然而能圣理。

飘风不终朝,

《通玄经》曰:江海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出须臾止。

骤雨不终日。

《冲虚经》曰:夫江海大溢也,不过三日。飘风骤雨不终朝日,中不须突。

孰谓此者?天地。

《通玄经》曰:飘风骤雨,行强梁之气。

天地尚不能久,

《通玄经》曰:飘风暴雨不终日,尚不能久而灭,而况於人乎?

而况於人乎?

《冲虚经》曰:不妄喜怒,赏罚不阿。《南华经》曰:古者圣人去德之累,喜怒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故从事於道,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法天为善,弗为凶怒而成其德,故能长久。

道者同於道,

《南华经》曰: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

德者同於德,

《南华经》曰: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

失者同於失。

《洞灵经》曰:当责众人之恶者,视己善乎哉?《通玄经》曰:喜怒节则怨不犯也,怒出於不怒,怒无作色,是谓计得。

同於道者,道亦得之;

《通玄经》曰:夫道之与德,若韦之与革,远之则近,近之则疏,稽之不得,察之不虚。是故圣人若镜,不将不迎,应物而不藏,胜物而不伤。

同於德者,德亦得之;

《通玄经》曰:德无所积而不忧者,亡其及也。故善者以弱为强,转祸为福,积石成山,积水成河,积德成王。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冲虚经》曰:然喜怒岂妄发哉,喜之复也必怒,怒之复也常喜,皆不中也,今吾心无逆顺也。

信不足,

《洞灵经》曰:信全则天下安,信失则天下危。

有不信。

《洞灵经》曰:夫人不相信,由政不平,主不勤明也。

跂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大道以多跂亡羊,学者以多方丧道,故此杨朱墨翟师旷离朱,工倕曾史,巧辩声色,事业不同,其於亡羊均也。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彩,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且夫属其仁义,虽通如曾史,属其五声,虽通如师旷,属其五色,虽通如离朱;属其五味,虽通如俞儿,非吾所谓聪明於道善於德也。吾所谓善者,善道无为而已矣。且夫失性有五声色真味,取舍此五事者,皆生民丧命之大害也。而杨墨乃始离跂声色,自以为得,非吾所谓得於道也。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巧辩声色之惑,而以烩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跂者不立,

《南华经》曰:骈拇枝指旁枝於手者,树无用之指也,出乎性哉,而侈於德。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於五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

跨者不行。

《南华经》曰:附赘悬疣,多骈於足者,连无用之肉也,出乎形哉,而侈於性。多方骈之於五藏之情者,淫僻於仁义之行,而多方於聪明之用也。

自见者不明,

《南华经》曰:骈於明者,乱五色,淫文章,青黄黼黻之煌煌非乎?而离朱是已。

自是者不彰,

《南华经》曰:多於聪者,乱五声,淫六律,金石丝竹黄锺大吕之声非乎?而师旷是已。

自伐者无功,

《南华经》曰: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声,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法非乎?而曾史是已。

自矜者不长。

《南华经》曰:骈於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於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

其於道也曰,

《南华经》曰:故此杨朱墨翟曾史师旷离朱工倕,皆多骈小成聪明声色巧辩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余食

《南华经》曰:彼古正道而正性者,不失其性命自然之情,故合於道者,不为多骈而枝,於德者不为旁跂,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合自然之正也。今小成声色,断续人之性者也。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声色之忧悲也。

赘行。

《南华经》曰:以生为附赘悬先,以死为次疣溃痈。古者人含其明则天下不铄矣,人藏其聪则天下不累矣,人含其智则天下不惑矣,人藏其德则天下不僻矣。

物或恶之,

《南华经》曰: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者,皆外立小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故有道者不处。

《南华经》老聃曰:余愧乎道德不行,故不取於小成杨墨之邪说也。是以庄子上不敢为仁义小成之操,而下不敢为杨墨淫僻之行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三竟

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

经名: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金寇才质集。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参校本:无求备斋影印清蒋元庭刊道藏辑要本(简称清刊本)。

5-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

古襄寇才质集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此章《冲虚经□天瑞篇》言:道无形埒变而为一气,一气九变而成混沌,混沌者,天地形变之始也。故有物混成,阴阳开辟,先天地生,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道生天地也。

有物混成,

《通玄经□道原篇》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之谓也。

先天地生。

《南华经》曰:夫道无形,生天生地,先天地生者也。

寂兮寥兮,

《通玄经》曰:惟道无形,窈窈冥冥,寂寥淡漠,不闻其声。

独立而不改,

《通玄经》曰:阴阳道者,独自一立而生万物,自古及今,未尝变易。

周行而不殆,

《通玄经》曰:天运地滞,四时为纪纲。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可以为天下母。

《南华经》曰:道之所在,无乎不可。《通玄经》曰: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吾不知其名,

《通玄经》曰:吾强为之名,字之曰道。

字之曰道,

《洞灵经》曰:道者,自然之妙用。孝者,人道之至德。夫道包运天地,发育万物,曲成形类,布置性寿,其功至实而不为物府,不为事官,无为功尸,扪求视听,莫得而有,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通玄经□精诚篇》曰:道本无声,圣人强为之名,以一大为称。

大曰逝,

《南华经》曰:夫道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逝曰远,远曰返。

《冲虚经》曰:夫道远自太古,返至今日,年数故不可纪,天长地久,不可穷也。

故道大,

《通玄经》曰:大道阴阳者,气之大者也。位居天外,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包裹天地而无表里,空洞覆载,周无所碍。

天大,

《通玄经》曰:天之有象者,形之大者也。

地大,

《通玄经》曰:地之有形者,形之大者也。

王亦大。

《南华经》曰:莫大於帝王,帝王之德配天地。

域中有四大,

《南华经》曰:又何知天地之足以穷四大之域。

而王居其一焉。

《通玄经》曰:天明日明,能照四方;君明臣明,域中乃安。

王法地,

《南华经》曰:莫富於地,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

地法天,

《南华经》曰:莫神於天。《通玄经》曰:地承天,万物形。

天法道,

《通玄经》曰:夫道至神,斡旋天运。《南华经》曰:夫道无形,覆载天地而不为巧。

道法自然。

《通玄经》曰:道者,自然之妙也。《南华经》曰:夫道无形,自本自根,自然之本也。

重为轻根章第二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公侯而志骄,而以自要尊贵,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为而自轻,躁而多欲,轻躁失本,亡天下也。

重为轻根,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无为而化者,持重而不轻也。持重以制轻,天下皆宁。

静为躁君。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清静之德者,闲静而不躁也。处静以持躁,天下皆安。君,根本也。

是以君子终日行

《南华经》曰:以礼为行,以乐为和,熏然慈仁,谓之君子。君子所以治国,贤人未尝过而问劳佚焉。

不离辎重。

《南华经》曰:君子为政,岂敢轻乎。

虽有荣观,

《通玄经》曰:君子之道,静以修身。

燕处超然。

《通玄经》曰:君子之道,静则下不扰,下不扰则民不乱。

奈何万乘之主,

《通玄经》曰:万乘之势以万物为功名,权任至重,不可自轻。

而以身轻天下。

《通玄经》曰:万乘之势自轻则功名不成。

轻则失臣,

《通玄经》文子问治国之本,老子曰:本在於治身,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者也。若为而自轻,则失君本。

躁则失君。

《通玄经》曰: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躁而多欲,纵欲失本。

善行章第二十七

此章《南华经》言:帝王之德配天地之无为,此乘天地之道,驰万物之自治而用人群无为之道也。道德之本在於上立要,在於一人无为而天下治。常为五善无为之要,以救人物,天下皆善,是谓要妙。五善,救民也。

善行无辙迹,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无为,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不行而自治,行而无迹也。

善言无瑕谪,

《通玄经》曰:后世待言而使命,其於为治难矣。古者不言之命,古圣人所以为师,无一言而大动天下,其惟心行无为也,不言而自往,事而无传。

善计不用筹算,

《通玄经》曰:王通於一而万事毕,圣人无为无智虑也,不谋而自当,不虑而自得。

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人,刑措而不用,不令而自禁。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不施法令,风俗移易,其唯心行道也,不行而自制。《南华经》曰:古者约束不以绳索。后世待绳约而固者,寖其德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无为,明照天下,执道之要,秉要以救众。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通玄经》曰: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故人无弃人。《洞灵经》曰:救弊贵於省事。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通玄经》曰: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故物无弃物。《洞灵经》曰:救弊贵於一令。

是谓袭明。

《通玄经》曰: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积微成明。

故善人,不善人之师;

《通玄经》曰:人主者,民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善用道者,乘人所资以立功,以其所不能托其所能,所治甚众,所居甚要,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不祥。

不贵其师,

《通玄经》曰: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贤师良友,舍而为非者寡矣。

不爱其资。

《南华经》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是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也。

虽知大迷,

《通玄经》曰:古人不小学,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末世虽知小学,大迷於道。

是谓要妙。

《通玄经》曰:治众之本在於一要,天下安宁,要在一人。

知其雄章第二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道恶乎隐而有真伪,皆因后世五帝道隐於小成,以伪其道而不真矣。古者大道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仁义礼乐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则民素朴。素朴而民性淳质而自治矣。及至后世五帝蹩躠悬赘为仁,提跂骈拇为义,而天下始疑惑於书学小成之伪矣。澶漫淫声为乐,摘僻邪伪为礼,而天下始分离为律历声色之器矣。是故后世五帝大道朴散,造书利器为书器也。

知其雄,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雄,造五声也。《通玄经□下德篇》曰:雷霆之声可以锺鼓象也,风雨之变可以音律知也。声可闻者,可得调也,调五音矣。

守其雌,为天下溪。

《南华经》曰:古者五声不乱,孰为六律?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於婴儿。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无为,为天下之溪,其德不离。是以至人不见可欲,心与神处,静而体德,动而理通。

知其白,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白,造五色也。明可见者,可得而蔽也。色可察者,可得而别也,别五色矣。

守其黑,为天下式。

《南华经》曰:古者五色不乱,孰为文彩?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虚无寂寞,修自然之道,漠然无为而天下和。

知其荣,

《南华经》曰:五帝知其荣,造律历也。《通玄经》曰:夫至大天地不能函也,至微神明不能见也。大可睹者,可得而量也,量历数矣。

守其辱,为天下谷。

《南华经》曰:古者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於朴。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无为,为天下谷,其德乃足。不分争而财足,圣人淳朴而不散,淡然无欲而民自朴。

朴散则为器,

《通玄经》曰:及至五帝建律历,别五色,异清浊,味甘苦,则朴散而为器矣。立仁义,修礼乐,则德迁而为伪矣。民饰智以惊愚,设诈以攻上,天下有能持之而未能有治者也,夫智能弥多而德滋衰。《南华经》曰:古者纯朴不残,孰为牺樽?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情性不离,安用礼乐?后世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五帝之过也。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南华经》曰:狶韦氏得之於道,以挈天地无为;伏牺氏得之於道,以袭气母之道;神农氏得之於道,以火德王;黄帝得之於道,以登景云之天下。

故大制不割。

《南华经》曰:是以一人之断制天下,譬之犹一覕夫唐虞,知贤人之利天下而不知其贼天下。夫唯割也,外乎贤者知之矣。

将欲章第二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天子诸侯以天下一国为家,以万物为畜,怀天下之大,有万物之多,即气实而志骄,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凌下,无长久得在时,不在争,不在道,不在圣。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夫习於行阵之事者,不知神化庙战之权。夫好兵者未尝不败,争战者未尝不失,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七国兵争亡天下也。

将欲取天下,

《通玄经》曰:国不欲贪竟得得,在天下与之,不在於自取仁义,则得。

而为之兵争,

《通玄经》曰:夫欲名是有而为之争之,吾见其不得已。

吾见其不得已。

《通玄经》曰:虽执而得之,不留也。夫名不可以求而得也,在天下与之。与之者归之天下,所归者,德也。若无德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即危道也,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

《洞灵经》曰:天下之神器也,帝王之重位也。

不可为也。

《通玄经》曰:天下大器也,不可执也,不可为也。

为者败之,

《通玄经》曰:夫好名者未尝不中,善游者溺,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曰为者败之也。

执者失之。

《通玄经》曰:夫争利者未尝不穷,善骑者坠,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执者失之。

故物

《通玄经》曰:祸福同门,利害之反,不可不察也。

或行或随,

《冲虚经》曰:或长或短。

或煦或吹,

《冲虚经》曰:或美或丑。

或强或羸,

《冲虚经》曰:或怡或厉。

或载或隳。

《冲虚经》曰:或是或非。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土凝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去甚,

《通玄经》曰:为强之本在於守弱,是以圣人守柔弗强,故能成其王,天下长久。

去奢,

《通玄经》曰:节用之本在於去奢,是以圣人去奢侈也,不敢骄奢,故能长久。

去泰。

《通玄经》曰:去.骄之本在於虚无,是以圣人去骄泰也,不敢骄溢,故能长久。

以道佐人主章第三十

此章《通玄经》言:七国人臣举不义之兵,至於伏尸流血,相交於前。兵革之所起,天下大乱,好勇危亡之道也。兵者,凶器。战者,危事。鸣铎以身自毁,膏烛以明自煎,武勇因强梁死,辩士因智能亡。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好兵危亡之道也。今七国乱臣好兵斗战,天下大乱也。

以道佐人主者,

《通玄经》曰:古者人臣理国家,治境内,行道德,布德施惠,此为上也。

不以兵强天下,

《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荣,勇者无所措其威,不用兵强天下。

其事好还。

《通玄经》曰:战国用兵而自容,邪人谄而阴谋,遽而骄主而用其#1,乱人以成其事。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通玄经》曰:七国举兵为难,路无缓步,田无立苗,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通玄经□微明篇》曰:起师十万,日费千金,师旅之后,必有凶年。

故善者果而已,

《通玄经》曰:甲兵之利,不足以恃强。

不敢以取强。

《通玄经》曰:古者勇於不敢则活。

果而勿矜,

《通玄经》曰:古者守柔弱不敢以自强,故能矜。

果而勿伐,

《通玄经》曰:勇於一能,未可广应於治也。

果而勿骄,

《通玄经》曰:古之勇者不以力为暴,可谓一於道矣。

果而不得已,

《通玄经》曰: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

是果而勿强。

《通玄经》曰:古兵守柔弱者,生之徒也,天下活矣。

物壮则老,

《冲虚经》孔子谓子路曰:由能勇而不能怯。《通玄经》曰:武勇以强梁死,辩士因智能亡。

是谓不道,

《通玄经》曰: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共杀之,兵强不道,不道早已。

不道早已。

《南华经》曰:不恬不愉非道也,非德也,不道早已。

夫佳兵章第三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三千余人,日夜相击於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太子悝患之,请庄子说止王之好。庄子见王曰:臣有三剑,唯王所用。王曰:愿闻三剑。庄子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也。天子之剑匡诸侯,天下服矣;诸侯之剑四封之内无不宾服矣;庶人之剑一旦命绝,无所用於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谓大王薄之。王乃芒然自失,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於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所处也。论兵有六凶,终非吉事,不可常用也。

夫佳兵者,

《通玄经》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

不祥之器。

《通玄经》曰:好用兵器,逆之至也。

物或恶之,

《通玄经》曰:兵残天下,万民骚动,杀戮无罪,民之所雠,物或恶之。

故有道者不处。

《通玄经》曰:君子务道德,不重用兵也。

君子居则贵左,

《洞灵经》曰:阳德居左。

用兵则贵右。

《洞灵经》曰:阴刑居右。

兵者不祥之器,

《通玄经》曰:故兵者,不祥之器。

非君子之器,

《通玄经》曰:兵者,非君子之器,非君子之宝也。

不得已而用之,

《通玄经》曰:用兵有五,二曰应兵,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应兵胜,此天道之所成也。

恬淡为上。

《通玄经》曰:恬然无思,淡然无虑,以恬养智,恬愉无矜而得乎和。

胜而不美,

《通玄经□上仁篇》曰:兵杀伤人,胜而不美。兵莫毒於憯乎心,镆铘为下。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

《通玄经》曰:战国不义之兵,至於伏尸流血相交,是乐杀人也。

夫乐杀人者,

《通玄经》曰:春秋举兵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去,虽大必亡。

不可得志於天下。

《通玄经》曰:故为他战者不能成其王,为身求者不能立其功。

吉事尚左,

《南华经》曰:夫道有左。左,阳也。

凶事尚右。

《南华经》曰:夫道有右。右,阴也。

偏将军处左,

《南华经》疏云:左阳主生。

上将军处右。

《南华经》疏云:右阴主杀。

言以丧礼处之

《通玄经□上仁篇》曰: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通玄经》曰:战败以悲哀泣之。

战胜则以丧礼处之。

道常无名章第三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行道德者,天佑之,地助之,鬼神辅之,四夷归之,景星见,祥云布,黄龙下,甘露降,醴泉出,嘉谷秀,芝草生,连理枝,凤凰集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其沼,海不波涌,河不满缢,日月星辰不失其度,风雨时顺,五谷丰登。此古行道神明感应嘉祥十瑞也。

道常无名,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道无名者,无言也。无言者,作始也。作始者,始作结绳之朴也。

朴虽小,

《通玄经》曰:古人之道,心欲小也,志欲天也。心欲小者,禁微欲也;志大者,无不治也。所持甚小,所任甚大,故有道以理之法虽小足以治。

天下不敢臣。

《南华经》曰:古者大道至德之世,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素朴而民性得自治矣。

侯王若能守,

《南华经》曰:古者帝王以无为为常。

万物将自宾。

《南华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万物自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通玄经》曰:阴阳和合,甘雨时降。

民莫之令而自均。

《通玄经》曰:不言之令,古圣人所以为师。虽无一言,天下万民化。

始制有名,

《通玄经》曰:后世小成有名者,有言也。有言者,遂事也。遂事者,成书学之器也。

名亦既有。

《通玄经》曰:今人之道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所见大者,所知小而不知失,故无道以理之法,虽大足以乱。

夫亦将知止,

《南华经》曰:知止乎?其所不知至,知止矣。

知止所以不殆。

《南华经》曰:人莫鉴於流水而镒於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譬道之在天下,

《通玄经》曰:故道之在天下,譬犹江海不为也。

犹川谷之与江海。

《通玄经》曰:江海不为,能取百川,不求故能得。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四竟

#1此处疑有脱误。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之五

古襄寇才质集

知人者智章第三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圣人,毁志之勃。贵富显严名利此六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是以古之圣人有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有胜人之力自胜之强,有知足之富强行之志。有斯六德也,生有德业不失其所之久,死有而名不亡永传之寿。故名六德,久寿也,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

《通玄经》曰:知贤之谓智,智莫大於知人,知人则无乱政。

自知者明。

《通玄经》曰:爱贤之谓仁,敬贤之谓礼。

胜人者有力,

《通玄经□下德篇》曰:胜人者有力,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叉自得者也。

自胜者强。

《通玄经》曰:自胜者强,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

知足者富。

《通玄经》曰:足用之本在於省俭,不须财而富。

强行者有志。

《通玄经》曰:古者不以贱为危,不丑穷,无人非。

不失其所者久。

《通玄经》曰:故知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

死而不亡者寿。

《通玄经》曰:,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名声传於后世,何往而不寿。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莫神於天,莫富於地,莫大於帝王。故帝王之德,配天地之富贵,此古圣人乘天地之富贵,驰养万物而用人群爱养之道也。经不为大#1,万物归之,故能成其天下之大,遵道养民也。

大道泛兮,

《南华经》曰:以道泛观而万物之应备,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其可左右。

《通玄经》曰:大道无所不可。可在其理,见可不趋,见不可不去。可与不可,相为左右,相为表里。

万物恃之

《南华经》曰:夫道韰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以生而不辞,

《通玄经》曰:夫道者,万物恃之以生,莫知其德。

功成不名有。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莫知其德。

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爱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於小;

《南华经》曰:刻雕万物众形而道不为巧作,不为而自成。万物归之不为主,可名於大。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洞灵经》曰:道者不为谋府,不为事官,其功至妙,不为功主。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以道泛爱,爱下故能成其大。

终不为大,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爱下,终不为大,百川归之,故能成其大。

故能成其大。

《南华经》曰:夫道惠施以此,为大观於天下。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上古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争竞之心,此大道之世,至德之隆也。执道安泰,天下太平也。

执大象,

《通玄经》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圣人之道也。古者三皇得道之统立於中央,无为为之而合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

天下往。往而不害,

《通玄经》曰:古者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和平,治之本也。

安平泰。

《南华经》曰:古者智谋不用,必归其天,此之谓太平,治之本也。

乐与饵,

《南华经》曰:甘其食,乐其俗。

过客止。

《南华经》曰:安其居。《通玄经》曰:古圣人之牧民也,使各便其性,安其居处,无由相过。

道之出口,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辩言,言而非道也。古道不言而治。

淡乎其无味。

《通玄经》曰:夫道者淡然无欲,漠然无为,淡兮无味,不虑而得。

视之不足见,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以明见,见而非也。任目而明视者,劳心而不明。待目而照见,其於为治,难矣。视知其明谓之失道,古者不视而见。

听之不足闻,

《通玄经》曰:夫道不可队聪闻,闻而非也。以耳听治,苦心而无功。待耳而聪听,其於为治,难矣。听知所闻谓之失道,古者不听而聪。

用之不可既。

《通玄经》文子问曰:王者得其百姓欢心,为之奈何?老子曰:若江海即是也。淡乎无味,用之不既,先小而后大。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此章《南华真经□胠筐篇》言: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盗贼不得圣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知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故掊击缄縢扃鐍之圣智,纵舍斗斛权衡之盗贼,而天下始治矣。故曰: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斗斛权衡之器生盗窃也。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南华经》曰:后世虽重圣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窃也。为之斗斛以量之,则并与斗斛而窃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生智而大盗起,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而智已#2死,则大盗不起,天下平而无事。后世为之符玺以信之,则并与符玺以窃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若智不死,大盗不止,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

是谓微明。

《通玄经□微明篇》曰:道可以阴,可以阳,可以幽,可以明。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含阴吐阳,而章三光,先敬小微,然后大明。

柔弱胜刚强。

《通玄经》曰:道可以弱,可以强,可以柔,可以刚。柔而能刚,弱而能强,始於柔弱,成於刚强,积柔成刚,积弱成强。

鱼不可脱於渊,

《南华经》曰:夫函车之兽介而离山则不免网罟之患,吞舟之鱼砀而失水则蝼蚁苦之,故禽兽不厌高,鱼鳖不厌深。若泉乾涸,鱼相处於陆地,相呴以湿,相濡以沬,不能救涸,不如相忘於江湖。鱼相造乎水,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故曰鱼不可脱於渊。

国之利器,

《南华经》曰:后世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之圣智生盗窃也。若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珠玉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此重利盗贼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后世圣人利器教民之过也。圣人不厌朴,不如相忘於道术。人相造乎道,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不可以示人。

《南华经》曰:绝圣弃智,大盗乃止#3;擿玉毁珠,小盗不起#4,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不可以示人。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此章《南华经》言:夫一道无为,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是故君子不可以不剖心无为於道焉。无为为之之谓大,无为言之之谓德,大德而已矣。古者无为自化,天下大治也。

道常无为,

《通玄经》曰:无为者,道之常也。

而无不为。

《通玄经》曰:大道无为,万物自生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

《南华经》曰:君子临莅天下,莫若无为也。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

万物将自化。

《南华经》鸿蒙谓云将曰: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化而欲作,

《通玄经》曰:民欲作动者,信令殊也。不诚心於道,令勤於上,不应於下。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以道镇之,在上无为,民化如神。

无名之朴,亦将不欲。

《南华经》曰:万物殊理道不私,故无名。无名,故无为。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不欲以静,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无为也。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王。

天下将自正。

《通玄经》曰:上反清静,物将自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此章《南华经□智北游篇》言: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无为而天下治,故三皇道不可致,五帝德不可至,三王仁可为也,商周义可亏也,五霸礼相伪也,七国兵相乱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兵。夫礼者,五常之末,道之华,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通玄经□上德篇》曰:高莫高於天也,天道无为尊高,圣人法之,天下定矣。天道,上德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通玄经》曰:下莫下於地也,人道有为卑下,君子体之,天下乱矣。人道,下德也,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通玄经□上仁篇》曰:上古三皇上德无为者,天下归之。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后世五帝下德有为者,四海归之。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通玄经》曰:三皇上仁者,海内归之。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通玄经》曰:商周上义者,一国归之。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通玄经》曰:五霸上礼者,一乡归之。

则攘臂而仍之。

《通玄经》曰:七国无此道德仁义礼五者,民不归也。不归用兵,则攘臂而仍之,天下大乱。

故失道而后德,

《南华经》曰:五帝失道而后用德,德不可至也。

失德而后仁,

《南华经》曰:三王失德而后用仁,仁可为者也。

失仁而后义,

《南华经》曰:商周失仁而后用义,义可亏也。

失义而后礼。

《南华经》曰:五霸失义而后用礼,礼相伪也。

夫礼者,

《通玄经》曰:末世为礼者,浅行之谓之仁义,薄行之谓之礼智,浅行之则薄得福。夫礼者,实之文也。《南华经》曰: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夫礼者,道之华也。

忠信之薄,

《通玄经》曰:末世修仁义则正一国,修礼乐则正一乡,德薄者小。

而乱之首。

《通玄经》曰:五霸用礼为兵,主为乱首。《南华经》曰:夫礼者,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

《通玄经》曰:古之为道者,深行之谓之道德,浅行之则厚得福,尽行之天下服。

道之华,

《通玄经》曰:古者修道德则正天下,德厚者大也。

而愚之始。

《通玄经》曰:五帝用德道先称,古虽愚而德有余。《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其行徐徐,其觉于于。

是以大丈夫,

《通玄经》曰:是以大丈夫恬然无思,淡然无虑,行乎无路,游乎无怠,出乎无门,入乎无房,属其精神,偃其知见,则内修其本,不外饰其末,道德无为也。

处其厚不处其薄,

《通玄经□上仁篇》文子问:仁义礼何以生乱,为薄於道德也?老子曰:为仁者必以人道哀乐论之,为义者必以人事取与论之。四海之内,哀乐不能徧,竭府库之财货,不足以赡万民骄奢。故知不如修道而行德,因天地之性,万物自正而天下赡。仁义因人情而附,故薄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居其实不居其华。

《通玄经》文子问师曰:后世仁义礼何以用兵刑,为薄於道德?老子曰:古者循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道德淳厚,不用兵刑也。后世德性失,然后用仁义,仁义浇薄,用兵刑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太古圣人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所以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也,言善运天下之心,得天下之力也。后世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而失天下也。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古者圣人天下数誉而不益善,至誉无誉,得至道之要也。体天无誉,天下长久也。

昔之得一者:

《冲虚经》曰:道无形埒,一气九变,复变而为一。一者,天地人物形变之始也。

天得一以清,

《南华经》曰:天无为以之清。

地得一以宁,

《南华经》曰:地无为以之宁。

神得一以灵,

《南华经》曰:夫恬淡寂寞、虚静无为者,此养神之道也,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年寿长矣。昔广成子得之於道,千二百岁而形容未尝衰。

谷得一以盈,

《通玄经》曰: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河海之源渊,流而不歇。

万物得一以生,

《南华经》曰: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洞灵经》曰:古者侯王不贵其仪,不采其誉,可谓有识者也。

其致之,

《南华经》曰:政一则不二。

天无以清将恐裂,

《通玄经》曰:天二气则成虹,阳不能常。且冬且夏,月不知昼,日不知夜。

地无以宁将恐发,

《通玄经》曰:地二气则泄藏,阴不能常。

神无以灵将恐歇,

《通玄经》曰:人二气则生病,形劳而不休则歇,神用而不已则灭,神伤於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毙矣。《南华经》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神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竭则灭矣。

谷无以盈将恐竭,

《通玄经》曰:沟池涝则溢,旱则枯,川竭而谷虚,丘夷而渊塞。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物之死也,草木枯槁。

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蹙。

《通玄经》曰:在上不骄,高而不危,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贵。若高危满溢,不能长久。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通玄经□符言篇》曰:人有三怨,不知之乎?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圣人自谓孤寡不谷,归其本根。

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

《通玄经》曰:志弱而事强,托小以包大,圣人法道之损者,所以自贱也。损则大,天下长久,此天道之所成也。

故致数誉无誉,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并包天地,泽及天下,而不知其谁氏,是故生无爵,死无谥,实不聚,名不立,此之谓大人。天下数誉而不加善恶,识所以贵哉,至誉无誉矣。

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者无为尸名,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於无形,行於无怠,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始於无名,动於不得。己欲福先无视,欲利先远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宁即危,无为而治者,失其所治即乱。故不欲碌碌如玉,珞珞如石。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此章《南华经》言: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阴阳交通成和,而万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盈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其所穷。夫天地寒暑,乃道阴阳之动用,生化万物之有无也。

反者道之动,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反者道之动也。

弱者道之用。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弱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有无相生,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生化,出入化机,常生常化。

生於有,

《通玄经》曰:万物动而与阳同波,万物生也。《冲虚经》曰:万物有生,皆出於机而常生也。万物生者,不得不生。终者,生之必生者也。

有生於无。

《通玄经》曰:万物静而与阴同德,万物化也。《冲虚经》曰:万物有化,皆入机而常化也。万物化者,不得不化。生者,化之必终者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五竟

#1经不为大:“经”疑为“终”。

#2圣人而智已死:“而智”二字疑衍。

#3大盗乃止:原本作“大盗乃至”,据清刊本改。

#4小盗不起:“盗”原作“道”,据清刊本改。

6-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古襄寇才质集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言恶乎隐而有是非,皆因周学,言隐於文华,故有儒墨之是非,儒墨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周世天下儒墨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术学乱於天下不可加矣。古之所谓道术者,果乎隐於儒学诸子。有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夷齐、屈原之所好也。有语仁义忠信恭俭推让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诲之人游居学者,孔子、孟轲之所好也。有语大功,立大名,理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国之人致兼功并者,伊尹、周公之所好也。有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巢父、许由之所好也。若夫古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闲,无不忘,心清静也,无不有,道无为也,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无为之道,圣人清静之德,天下大治也。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通玄经》曰:上古法天无为,法天者,治天地之道也,清静无为是谓天道也。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通玄经》曰:中世尚贤形教,尚贤者,疑惑之原也。中世守德而不怀道,道灭而德兴。

下士闻道,大笑之,

《通玄经》曰:下世任臣才学,任臣者,危亡之道也。下世绳绳,唯恐失学。《南华经□秋水篇》言:北海若谓河伯曰: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於学,以笑道无为之少,不似尔河伯自多於水,以笑北海之少乎?夫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井之墟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笃於夏之时也;曲士不可以语於道者,束於学之教也。今尔出於泾河涯泪,观於大海,乃知尔丑,尔将何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海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气於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方存乎见少,又奚敢以自多。计四海之大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迭空之在大泽,岂足为大乎?计中国之多在海内也,不似稊米之在太仓,岂为多乎?计人物之多在九州也,不似毫毛之在马体,岂足多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大小各有限矣。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夫自细视大者不尽,岂不自失乎。

不笑不足以为道。

《南华经》辩士公孙龙问於魏公子牟曰:龙少学先生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穷众口之辩,以笑庄子之言,茫然异之。公子牟隐几大息,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坎井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大与,夫子奚不来入观之?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於是逡巡而却,告蛙吾之海曰#1: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於是坎蛙闻之适适然自惊,规规然自失。观於庄子极妙之言,尔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真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不亦小乎?#2往矣。公孙龙口呿而不能合,舌举而不能下,乃逸而走。

建言有之:

《南华经》盗跖谓孔子曰:且吾闻之古者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兵杀之心,此至德之隆,天下太平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唐虞作,立群臣,汤放其主,武王杀纣。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已来,皆乱人之徒也,岂足贵尚哉?今子修文武之道,掌天下之辩,以教后世,缝衣浅带,浇薄不淳,失其古朴,天下为乱矣。

明道若昧,

《南华经》曰:古之士内直道善无为者,与天为徒。今之士外曲礼敬有为者,与人为徒。

进道若退,

《南华经》曰:古之士无为治其内,而不有为治其外。今之士有为治其外,而不无为治其内。

夷道若颣,

《南华经》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无为守其内而不为其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有为守其外而不守其内。

上德若谷,

《通玄经》曰:古之士味道不舍也,今之士舍道不味也。释道而任学者危,弃德而用才者困。

大白若辱,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大白若辱,明白太素,无为复朴。今下世之士,以聪明为治者,劳心而不明以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

广德若不足,

《南华经》曰:上古之士盛德若不足。《通玄经》曰:上士广德若不足也。今士不达真道者,虽智统天地,明辩日月,辩解连环,辞润金石,犹无益於天下。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治乱之本。

建德若偷,

《通玄经》曰:上古无为者,即无事累。无累之人,即天下为形影相随无为矣。下世之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闻雷霆之声;耳调金石之音者,目不见太山之形。故小学有所志,则大道有所忘。

质直若渝,

《通玄经》曰:今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羞耻不治也。

大方无隅,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规矩。后世以仁义礼乐为规矩,而知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上用规矩者,下亦有规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大器晚成,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德至大者无器用,大正不险,故民易导。后世小辩害道,小能丧德。夫通於一学,察於一能,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教治也。

大音希声,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道至大者无音声,至终复朴,民无为匿。后世小善破治,小技丧朴。夫辩於一辞,审於一技,可以曲说,未可广应於治教也。

大象无形,

《通玄经》曰:上古之士,朴至大者无形状,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无好憎,是谓大通。

道隐无名。

《南华经》曰: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狶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其孰能不僻学?唯古至智厚德至人,乃能游道於世而不僻学,顺人无为而不失己性,彼教不学於智,承意於道,不彼於学。《通玄经》曰:幽隐玄默,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之道也。

夫唯道,

《通玄经》曰:所谓古真人者,性合乎道也,治其内不治其外,以游天地之根,芒然彷徉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机械智巧不载於心,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为而成,不治而辩,逍遥无为也。天下自化,此真人之游纯粹素道。

善贷且成。

《南华经》老聃谓阳子居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为也,化贷万物而民弗恃,不有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侧而游於道,无有者也。古者至人立於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不贷者,无出也,不推於物矣。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夫道者,原产有始,始於柔弱,成於刚强。欲刚者必以弱守之,积弱成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太古圣人以道镇之而损冲气,守柔弗强,以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南华经》曰:古圣毁志之勃,严恶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不为#3;故作是章戒王禀道谦和也。

道生一,

《通玄经□九守篇》曰:天地未形,窈窈冥浑而为一,寂然澄清者,道也。道生一,天也,清微为天。

一生二,

《通玄经》曰:一生二,地也,重浊为地。

二生三,

《通玄经》曰:二生三,人也,精气为人。

三生万物。

《通玄经》曰:三生万物,粗气为虫,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万物负阴而抱阳,

《通玄经》曰:万物负阴而抱阳,是以木实生於心,草实生於英。

冲气以为和。

《通玄经》曰: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是以胎卵生於中央。《南华经》曰:万物以形相生,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冲虚经》曰:冲和气者为人。

人之所恶,

《通玄经》曰:小人情性,皆好强而恶弱,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

唯孤寡不谷,

《通玄经□道原篇》曰:王公有功名,孤寡无功名,守谦损也。

而王公以为称。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日损冲气,不敢自满,日进以谦,功德不衰,天道然也。

故物或损之而益,

《通玄经□符篇》曰: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益之而损。

《通玄经》曰:福莫大於无祸,利莫大於不丧,故物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

人之所教,

《南华经》曰:儒曲礼:敬者所教,谦损也。

我亦教之。

《通玄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也,柔弱为上。

强梁者,不得其死,

《通玄经》曰:末世而志强梁之气,故不能久,强梁者死。

吾将以为教父。

《通玄经》曰:刚强者,死之徒也,刚强为下。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此章《南华经□天道篇》言: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纯粹素朴者,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万物之本也。明此无为以南面,陶唐为君也;明此无为以北面,虞舜为臣也。圣王以此无为处於君上,帝王天子之德也;老聃以此无为处於臣下,玄圣素王之道也。逸士以此虚静退居而闲游江海,山林之士服;士人以此恬淡进为而抚世,则功大名显天下一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故老圣言:吾是以得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无为有益也。

天下之至柔,

《通玄经》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驰骋天下之至坚。

《南华经》曰:水流乎无形,发泄乎太清。夫水之汋也,无为而才自然矣。

无有入於无间,

《通玄经》曰:无有入於无间。《南华经》曰: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有必出乎无有,而无有一,无有出,无本入无窍。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无见其形,是谓天门。

吾是以知

《南华经》曰:老聃无为处於臣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无为之有益。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地之道,无为而备,不求而得,吾是以知其无为而有益也。

不言之教,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行不言之教,立不教,坐不议,虚而往,实而归,故有不言之教,无为而心成者也。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无为之益,

《南华经》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无为为之谓天,无为言之谓德。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天下希及之。

《通玄经》曰:有益之本在之无益,故无益於治,有益於乱者,玄圣不为也。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不仁之人而贪富贵名利之惠,反以害其身。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之,许为相,庄周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食以刍菽,及其牵而入於太庙,虽欲为孤犊,其可得为乎?子亟去,无污我。有国者羁,终身不仕,自快无为之道焉。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颜阖不受,真恶富贵也。故曰: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也。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於名利,岂不悲哉。今且有人於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夫生者岂特隋珠之重哉,名利丧身也。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作是章焉。

名与身孰亲?

《南华经》曰:伯夷、叔齐、鲍焦、介子推,此四子者,重名轻死。

身与货孰多?

《南华经》曰: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糜。此四子之贤是好名利者也,而身不免乎戮。

得与亡孰病?

《南华经》曰:此其伯夷、叔齐、比干、子胥之属,所以论长生安体乐意之道,不亦远乎?

是故甚爱必大费,

《通玄经》曰:虎豹之文来射,猨狄之捷来格,鸣铎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武勇因强梁死,辩士因能亡。

多藏必厚亡。

《南华经》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剥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桂漆有用割剥亡身,而不知栎树无用之用得终天年。

知足不辱,

《南华经》曾子曰: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养志者忘名,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

知止不殆,

《冲虚经》曰:不贪货,何羡利?不贪贵,何羡名?此之谓顺民。《南华经》曰:名利二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可以长久。

《通玄经》曰:璧瑗之器,礛P之功也;镆铘断利,砥砺之力也。狡兔死而猎犬烹,高禽尽而良弓藏,敌国灭而谋臣亡。功遂身退,天道然也,可以长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人卒虽众,其主惟君。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是以太古圣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体道清静无为,为天下之正,教其用无穷,故能长久,故作是章焉。

大成若缺,

《通玄经》曰:天圆不中规,地方不中矩,道至大者无规矩。

其用不弊。

《通玄经》曰:清静者,道之鉴也;清虚者,天之明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

大盈若冲,

《通玄经》曰:天正不中钩,地直不中绳,德至大者无钩绳。

其用不穷。

《通玄经》曰:无为者,道之常也。无为为之之谓天,天德而已矣。

大直若屈,

《南华经》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南华经》曰:古者天下有常然之德,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南华经》曰: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辩若讷。

躁胜寒,

《通玄经》曰:阳气胜变为阴,故巧不可盈。

静胜热,

《通玄经》曰:阴气胜变为阳,故辩不可极。

清静天下正。

《通玄经》曰:古圣无为者,守静也,守静能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此章《通玄经□上义篇》言: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地而贪宝赂也,时有危亡,平乱为民除害也,以危为宁矣。赤帝为大灾,故黄帝擒之。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今七国无道,贪叨多欲之人残贼天下,万民骚动,莫宁其所。有则制之以兵革,戎马生於郊,天下大乱也。

天下有道,

《通玄经□精诚篇》曰:夫古之召远者,使无为焉,亲近者,言无事焉,唯暗行於道者,能有之也。

却走马以粪。

《通玄经□精诚篇》曰:却走马以粪,车轨不接於远方之外,是谓坐驰陆沉。

天下无道,

《通玄经》曰:春秋天下无道,则乱为兵主。

戎马生於郊。

《洞灵经》曰:今春秋人主有道者寡,无道者众,不可舍本事末,以为战也。

罪莫大於可欲,

《通玄经》曰:罪莫大於无道。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兵,故忿兵败,此天之道也。

祸莫大於不知足,

《通玄经》曰:祸莫大於无德。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兵,故贪兵死,此天之道也。

咎莫大於欲得。

《通玄经》曰:咎莫大於无德。恃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於敌国者,谓之骄兵,故骄兵灭,此天之道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通玄经》曰:古者养生知足,即罪不累也。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人君教不出户,以知天下之治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修之身然后可以治民,居家理治然后可移於官长,天下治也。后世令出弥远,天下烦乱,知治弥少者,不修本身也。是以古之圣人无为,修本身正,不令而行,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天下自治也。

不出户,知天下,

《通玄经□精诚篇》曰:古者教不出户以知天下治者,此言精诚无为发於内也。《南华经》曰:古之人无为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不窥牖,见天道。

《通玄经》曰:不窥於牖以见天道,此言神气清静动於天也。

其出弥远,

《通玄经□九守篇》曰: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者,此言精神有为,不可使外淫也。《南华经》曰:今之人有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

其知弥少。

《通玄经》曰:精诚越於外,智虑荡於内者,不能治。形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其知弥少。《南华经》曰:今之人有为守其外,而不为其内。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不令之本,在於正身。

不行而知,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身不令而禁,不施而仁,不行而知。

不见而名,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身不视而明,不听而聪,不见而名。

不为而成。

《通玄经》曰:古圣人修本,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三皇,民结绳而无文,若此之时,天下太平则至治矣,此为道之治也。今遂至使民延头举踵而听学,曰某处有贤者,羸粮而趋学,则内弃其亲而外去其主之事,故兵马足迹接连乎诸侯之境,车轨辙结连乎千里之外,天下大乱。此为学之乱,则是上好学知之过也。夫好智之乱天下也,自三王以下者,尚文学是矣。舍夫种种淳朴之民,而悦夫役役劳学之佞,释夫恬淡无为之道,而悦哼哼华诞之意,哼哼华诞之词,末学纵横已乱於天下矣。

为学日益,

《通玄经》曰:周世博学多文,不免於乱。今以小学为教,不得大道清明立圣,专守文法,其於为治难矣。

为道日损。

《南华经》曰:古之为道者日损。

损之又损,

《南华经》曰:损之又损之。

以至於无为。

《南华经》曰: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南华经》曰:无为而无不为,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取天下常以无事,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取天下而无事。省事之本,在道日损。

及其有事,

《通玄经》曰:木生虫,还自蠹;人生事,还自贼。各以所好,反自为伤。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不足以取天下。

不足以取天下。

《通玄经》曰:位高者事不可烦,事烦难治,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竟

#1告蛙吾之海曰:“吾之海”应在下句“夫”字后。

#2往矣:疑作“子往矣”。

#3不为:疑作“无不为”。

7-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

古襄寇才质集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后世悬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有为政刑不守道也。古者圣人听其音则知其风,观其乐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识通其道,虽无一言,天下万民与之皆化者,求之一人,善信於道,太上神化也。故曰: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保民如赤子,天下皆归矣。

圣人无常心,

《通玄经》曰:古圣人之心,日夜不忘欲利人,其泽之所及,以远四海矣。

以百姓心为心。

《通玄经》曰:圣人在上则治,在下则民慕其意。

善者吾善之,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不祥,教不下堂而匡天下,民化迁善者,求之一人之己善也。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通玄经》曰: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退而自责。

信者吾信之,

《通玄经》曰: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於内,感动应於外,贤圣之化也。古者圣人教不下席而匡天下,民化如神者,求之一人之己信也。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通玄经》曰:古之君人者,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退而自责。

圣人在天下,

《通玄经》曰:治民之本务在安人。《南华经》曰:古之君人者,见一人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

惵惵,为天下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精诚内形,德流四方,见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见天下有害也,忧若有丧。

浑其心,

《通玄经》曰:故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通玄经》曰:夫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圣人皆孩之。

《通玄经》曰:上视下如子,下视上如父,上视下如弟,下视上如兄。视下如子叉王天下,视上如父又正天下,视下如弟即不以难为之死亡。

出生人死章第五十

此章《通玄经》言:今七国君臣出生入死,知土地之宜,习险隘之利,明苛政之变,察行阵之事,白刃合,流矢接,与死扶伤,流血千里,暴骨满野,胜败两亡,兵为死地,非善摄生徒也。盖闻古之善统摄其生徒者,无甲兵之死地,可谓善矣。今七国甲兵为之死地也。

出生入死,

《洞灵经》曰:有人於兵,能生死人。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

生之徒十有三,

《通玄经》曰:人有横死,非命而亡。以寡犯众,以弱凌强,兵夫杀之。

死之徒十有三,

《通玄经》曰:善兵者杀,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杀人一万,自损三千。

人之生,

《洞灵经》曰:人之情性,欲生而恶死。

动之死地,

《通玄经□上仁篇》曰:兵杀伤人,故曰死地。

亦十有三。

《冲虚经》曰:兵为死地,而战死者太半。

夫何故?

《通玄经□九守》曰:夫七国之民所以不能终其天年者,何故也?皆因兵杀之尔。

以其生生之厚。

《通玄经》曰:故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冲虚经》曰:其齐欲摄生,亦不假禽兽,熊罴虎豹为其帜而智於人也。

陆行不遇兕虎,

《南华经》曰: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

入军不被甲兵。

《南华经》曰:白刃交於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兕无所投其角,

《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禽兽成群,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不伤人也。

虎无所措其爪,

《南华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是故禽兽可攀援而窥,不害人也。

兵无所容其刃。

《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智者无所施其策,勇者无所措其威。

夫何故?

《通玄经》曰:夫古者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者,何故也?皆因太平无兵战矣。

以其无死地。

《通玄经》曰:古者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天下太平,以其无死地。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此章《南华经》言: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故道长乎性,德乎命。夫道德者,以天地为大炉,造化为大冶,以阴阳为炭,四时为候,陶铸万物者也。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金石不得不鸣,为藏道气也。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刻雕万物众形而道不为巧作。天门者,无有也。万物出乎无有,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有乎出,而莫见其门,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不见其形,是谓之天门。天不产,万物育,地不长而万物化,天地无为也,而万物无不为也。道生万物也。

道生之,

《通玄经》曰:夫道者,所以相生长也。不生不长,万物不能遂长,生之长之,此之谓大道生万物也。

德畜之,

《通玄经》曰:夫德者,所以相畜养也。不畜不养,万物不能遂成,畜之养之,此之谓天德养万物也。

物形之,

《通玄经》:天运四时,雨露时降,生万物也。

势成之。

《通玄经》曰:地厚载物,含藏应用,养万物也。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通玄经》曰:物生者,道也。物长者,德也。道之存生,德之安形,道德者,万物之父母也。

道之尊,德之贵,

《通玄经》曰:夫道者,民之所尊也。德者,民之所贵也。

夫莫之爵,

《通玄经》曰:天下之所尊爵者,道也。《南华经》曰:道之所在,圣人尊之,物敢不敬乎?

而常自然。

《南华经》曰:天地之道,莫之为而常自然。

故道

《通玄经》曰:天道为文,地道为理,阴阳为纪,四时为使,命之曰道。甘雨以时,五谷蕃植,万物生成。

生之畜之,

《通玄经》曰:春生万物。万物春分而生,生之畜之。

长之育之,

《通玄经》曰:夏长万物。万物正夏而长,长之育之。

成之熟之,

《通玄经》曰:秋收万物。万物秋分而成,成之熟之。

养之覆之。

《通玄经》曰:冬藏万物。收藏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受而不益贫,养之覆之。《南华经》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韰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

生而不有,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长,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冲虚经》曰:故万物有色者,有道色色者。万物色之所色者,彰颜色矣。而道色於万物之色者,未尝显其颜色,此道无为之职也。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万物恃之以为其长物也,不见其所长而万物成,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冲虚经》曰:故万物有声者,有道声声者。万物声之所声者,闻音声矣。而道声於万物之声者,未尝发其音声,此道无为之职也。

长而不宰,

《通玄经》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莫知其德,此之谓神明无为之道也。《冲虚经》曰:故万物有味者,有道味味者。万物味之所味者,尝滋味矣。而道味於万物之味者,未尝呈其滋味,此道无为之职也。

是谓玄德。

《冲虚经》曰:夫道能阴能阳,能柔能刚,能短能长,能圆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冻,能浮能沉,能宫能商,能出能没,能玄能黄,能甘能苦,能膻能香。夫道无知也,无能也,道无为也,而万物无不知而无不能而无不为也,是谓玄德,无为之职也。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此章《南华经》言:天有六极五行,无为而治,帝王无为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士,天下载之,此谓上皇。古之王天下者,智虽落天地,不自虑也,辩虽雕万物,不自说也,能虽穷海内,不自为也。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帝王无为而天下功,守道无为而天下治也。

天下有始,

《通玄经□自然篇》曰: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古圣人能知。所以天地以成,阴阳以形,万物以生,道为之命,无事与言,乃无为也。

以为天下母。

《通玄经□精诚篇》曰:天子以天地为品,以万物为资,功德至大,势名至重,二德之美与天地配,故不可不轨大道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

《南华经》曰:天地无为也。

以知其子,

《南华经》曰:而无不为也。

既知其子,

《南华经》:大道无为而无不为。

复守其母,

《南华经》曰:上守无为而物自化。

殁身不殆。

《通玄经》曰:无为之本务去聪明,闭四关,止五情,即与道沦,神明藏於无形,精神及於真道,段身不殆。

塞其兑,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大道无为,口当而不以言,心条通而不以思虑,直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害也。故精留於口,即其言当,集於心,即其虑通。动天下无为,不言而公,不虑而得。

闭其门,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大道无为,耳聪而不以听,目明而不以视,忘而不为,智而不务,故精存於耳,即其听聪,存於目,即其视明。动天下无为也,不听而聪,不视而明。

终身不勤。

《通玄经》曰:故闭四关,即终身无患,四肢九窍不生欲病,是谓真人。

开其兑,

《通玄经》曰:后世小成有为,开其兑,以口言,以心虑,巧辩矫世俗也。

济其事,

《通玄经》曰:后世小成书学,济其事,以目视,以耳听,聪明矫世俗也。

终身不救。

《通玄经□上礼篇》曰:末世为礼者,雕琢人性,矫拂其情,目虽欲之禁以度,心虽乐之节以礼,人何则不本其心之所以欲,而禁其目之所欲,不原其耳目之所以欲,而防其乐之所乐,是犹圈兽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塞之以手,故曰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

《通玄经》曰:古圣人以道莅天下守微妙者,见小也。见小故能致其明,是故聪明广智,守之以愚。先王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

守柔曰强。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以道莅天下守柔弱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是故多闻博辩,守之以讷。先王无为守天下,故能长久也。

用其光,

《通玄经□下德篇》曰:后世用其光,是谓重伤。

复归其明,

《通玄经》曰:后世复归其明,重伤之人无寿类也。

无遗身殃,

《通玄经》曰:道有智则乱,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故嗜欲使人气淫,好憎使人精劳,不疾去之则志气日耗以老,以丧其天年而已。夫饰其外伤其内,壮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真。

是谓袭常。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清目不视,静耳不听,闭口不言,委心不虑,弃聪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无好憎,大通无为,何往而不成。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此章《洞灵经》言:近古已来,天下奸邪者众,正直者寡,轻薄淫邪者多,敦方退静者少。奸邪出言惑於忠正,遂使天下之人交相邪淫而不正矣。古者天自成,地自宁,万物醇化,鬼神不能灵。末世天子奇异,大臣怪僻,则鬼神之术至。神怒者,非不事神也。淫祀胜,神愈怒。民好邪径,事鬼神也。天下淫祀,风俗妖邪,破家失业也。

使我

《冲虚经》曰:仁义益衰,民性益薄,此道不行。

介然有知,

《通玄经》曰:听善言便计,虽愚者知悦之;称圣德高行,虽不肖知慕之。

行於大道,

《通玄经》曰:悦道者众,用道者寡,慕道者多,行道者少。

唯施是畏。

《冲虚经》曰: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

大道甚夷,

《通玄经》曰:大道坦坦,去身不远。求之近者,往而复反。

民甚好径。

《通玄经》曰:民甚好於邪径,事鬼神也。淫祀胜,神愈怒。

朝甚除,

《洞灵经》曰:为治之本务在安人,若时事不袭,夺之以土功,是谓大凶。《冲虚经》曰:齐鲁多机巧,有善土木者。

田甚芜,

《洞灵经》曰:人舍本事末。古者圣王之所以治人者,先务农人,农人则朴,朴则易用,则边境安。人农则童,童则少私爱而公法玄。《通玄经》论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不识,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帝亲耕,后亲识,以为天下先。是故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衣食饶裕,奸邪不生。不夺时之本,在於省事。

仓甚虚,

《洞灵经》曰:农攻食,工攻器,商攻货,谷者人之天,是以兴王务农。王不务农,是弃人也,王而弃人,将何国哉。《通玄经》曰: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国富其史,治国若不足,亡国困仓虚,故曰上无事而民自富。足用之本,在於不夺时。

服文彩,

《南华经》曰:末世所乐者,美服好色,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以教民俗,缝衣浅带,浇薄不淳。

带利剑,

《南华经》庄子说赵文王好剑曰:臣有三剑,惟王所用。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今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匹夫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庄剑事已毕奏已。於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厌饮食,

《南华经》曰:末世所乐者,滋味音声,以惑其意,遗忘其业,可谓乱矣。

财货有余,

《南华经》曰:贪财而取慰,贪权而取竭,贪货而取利。

是谓盗夸,

《南华经》曰:凡此七经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遗忘而不知察,爱意绝体而贪,此不亦惑乎?《冲虚经》曰: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耻心,何盗之为?於是用随会知政而群盗奔匿焉。

非道也哉。

《通玄经》曰:淳化之本在去华巧。《南华经》曰:智巧奢华,不足以定天下,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章第五十四

此章《通玄经》文子问曰:夫子之言,非道德无以治天下。上世之王,继嗣因业,亦有无道各役其世而无祸败者,何道以然?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活有厚薄,天下时有亡家败国,无道德之故也。若夙夜不懈,战战竞竞,常恐危亡,慎守不失。若纵欲怠情,不能慎守,其亡无时。使桀纣循道行德,汤武虽贤,无所建其功也。古之善建者不拔,善守者不失,故子孙祭祀不辍,善守不绝,天下长久也。

善建者不拔,

《通玄经》曰:古之善建者不拔,言建之修德,无为无好,守谦俭也。《洞灵经》曰:文王静作进退,天必赞之,卜世三十。

善抱者不脱,

《通玄经》曰:古之王者处大满而不溢,居高贵而无骄。处大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居高不骄,所以长守贵也。《洞灵经》曰:文王之德,纣不能害。梦启之寿,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子孙祭祀不辍。

《通玄经》曰:富贵不离其身,禄及子孙,古之王道其於此矣。

修之身,其德乃真;

《通玄经□微明篇》曰:士庶有道则全其身,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南华经》曰:古者五官殊职,庶人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家,其德乃余;

《通玄经》曰:古者大夫有道,不失其家,故曰修之家,其德乃余。《南华经》曰:大夫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乡,其德乃长;

《通玄经》曰:古者州郡有道,不失其乡,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

修之国,其德乃丰;

《通玄经》曰:古者诸侯有道,不失其国,故曰修之国,其德乃丰。《南华经》曰:诸侯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通玄经》曰:古者天子有道,长有天下,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南华经》曰:天子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故以身观身,

《南华经》曰:末世五者不修,失莫大焉。庶人不修,失其身也。

以家观家,

《南华经》曰:大夫不修,失其家也。

以乡观乡,

《南华经》曰:州郡不修,失其乡也。

以国观国,

《南华经》曰:诸侯不修,失其国也。

以天下观天下。

《南华经》曰:天子不修,失其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玄经》曰:不失国本在乎善守,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任重莫若栋,任国莫若德。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此章《南华经□马蹄篇》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其民童蒙若赤子也。其行填填,不知东西,其视颠颠,不知昏明。当是时也,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不害人也,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不伤人也。禽兽不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於祸福,谨於去就,莫之能害也,含德之所致矣。《冲虚经》曰:太古之时,禽兽与人同居,与人并行。五帝三王之时,禽兽始惊散乱矣。逮於末世,禽兽隐伏逃窜,以避其难。《通玄经》曰:及至末世,道衰德薄,人为贼也,禽兽虫蛇皆为人害,故铸铁锻刃以御其难。上古含德之厚,性比赤子,无利害之心,古朴长寿也。

含德之厚,

《通玄经》曰:古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恬愉无矜而德乎和,盗贼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冲虚经》曰: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比於赤子。

《通玄经》曰:古者至德之世,其民童蒙如三月婴儿不知利害,盗贼不行,含德之所政矣。《南华经》曰:卫生之经能儿子乎?终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身槁木之枝。若是者,祸亦不至,福亦不来,祸福无有,恶人灾物害也。

毒虫不螫,

《通玄经□精诚篇》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虫蛇无不有其尾毒,藏其螫毒,不蜇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猛兽不据,

《通玄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猛兽无不有其爪牙,走兽之群可系羁而从,不害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攫鸟不搏。

《通玄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禽鸟无不有其爪距,飞鸟之巢可俯而探,不伤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骨弱筋柔而握固,

《南华经》曰:儿子终日握而手不掜,同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喧偏,不在外也,是至人之德矣。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南华经》曰:儿子动不知所为,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精之至也。《冲虚经》曰:婴儿之全。

终日号而嗌不嗄,和之至。

《南华经》曰: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

知和曰常,

《通玄经□下德篇》曰:上古重生,重生轻利,无所害神,有寿岁矣,故曰知和曰常。《冲虚经》曰:上古赤子婴孩之性也,炁专志一,和之至也。物不伤焉,德莫加焉。

知常曰明,

《通玄经》曰:后世轻生重利,是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故曰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冲虚经》曰:其在童幼也,矜巧能修,名誉夸张於世。《通玄经》曰:益生曰祥。

心使气曰强。

《冲虚经》曰:其在少壮也,则血气飘溢,欲虑充焉,物所攻焉,德故衰焉。《通玄经》曰: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

《冲虚经》曰:其在老耄也,则欲虑柔焉,体将休焉,物莫先焉。《通玄经》曰:夫精神志气者,静而日充以壮,躁而耗以老。

是谓不道,

《通玄经》曰:人有夭死,非命而亡,薄贱其身,病共杀之。非恬愉者无以明德,故人强非道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不道早死。

不道早死。

《冲虚经》曰:其在死亡也,则之於息焉,反其极焉。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此章《南华经》言: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诸子是者,九流闻其异端之风而喜悦之,以绳墨自矫,以备世之急,毁古之道德,不与先王同。夫为天下以养民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焉,害民之士者矣。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察士无凌评之事则不乐,皆囿域於物,失其道者也。招世之士兴朝,中民之士荣宫,筋力之士矜难,勇敢之士奋患,兵革之士乐战,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广治,礼教之士敬容,仁义之士贵际。钱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夸者悲,势物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不为害也。九流塞道,书学繁乱也。

知者不言,

《南华经》曰:古士无为无思无虑,始知道,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南华经》曰:下士有为,因贵言传书为形名声色,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

塞其兑,

《通玄经□下德篇》曰:古士塞其兑,其言也讱,大辩若讷。

闭其门,

《通玄经》曰:古士闭其门,默聪明也,大巧若拙。

挫其锐,

《通玄经》曰:古士挫其锐,去健羡也,无兵器矣。

解其纷,

《通玄经》曰:古士解其纷,无争乱也,天下安静。

和其光,

《通玄经》曰:古士和其光,无怨逆也。

同其尘,

《通玄经》曰:古士同其尘,无争怨也。

是谓玄同。

《南华经》颜回曰: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谓坐忘。《通玄经》曰:万物玄同,无是无非。

故不可得而亲,

《南华经》曰:仁义之士贵际,察士无凌评之事则不乐。

不可得而疏;

《南华经》曰:礼教之士敬容,智士无思虑之变则不乐。

不可得而利,

《南华经》曰:辩士无谈说之序则不乐。《通玄经》曰:夫怨者,逆德也。争者,人之所乱也。阴谋逆德治人之乱,逆之至也。非祸人不能成祸。

不可得而害;

《南华经》曰:勇敢之士乐杀,兵革之士乐战。《通玄经》曰:兵者,凶器也。好用凶器治人之乱,逆之至也。非祸人不能成祸。

不可得而贵,

《南华经》曰:不以贵为安,不恃势而尊。不荣通,无天怨。

不可得而贱,

《通玄经》曰:不须财而富,不以贱为危。不丑穷,无人非。

故为天下贵。

《南华经》曰:古者毁志之勃。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不动胸中则正,正则虚静无为,而无不为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七竟

8-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

古襄寇才质集

以政治国章第五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春秋五霸,智诈萌生,盗贼滋章,上下相怨,号令不行。夫水浊者鱼崄,政苛者民乱。上多禁则下多挠,上多求则下交争,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五霸兵刑生贼乱也。

以政治国,

《通玄经□上礼篇》曰:以政治国,先为不可胜之政,而后求胜於敌。以未治而攻人之乱,是谓以火应火,以水应水,同莫足以相治,名之曰益多。

以奇用兵,

《通玄经》曰:以奇用兵,故以异为奇,奇静为躁,奇治为乱,奇饱为饥,奇逸为劳。奇正之相应,若水火金木之相伐,何往而不胜。

以无事取天下。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取天下而无事也。

吾何以知天下其然哉?以此。

《通玄经》曰:事繁难治,法苛难行。

天下多忌讳,

《洞灵经》曰:俗多忌讳,则情志不通而天下胶戾矣;俗无忌讳,则抑闭开舒而欢忻交通矣。

而民弥贫;

《通玄经》曰:食者,人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故人主者,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故群生遂长,万物蕃植,春伐枯槁,夏收百果,秋蓄蔬食,冬取薪蒸,以为民资。生无乏用,死无传尸,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之道也。今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人多利器,

《通玄经》曰:坚甲利刃,不足以恃强。

国家滋昏;

《通玄经》:人君好勇,使民斗争,国家多难,其下必有劫杀之乱矣。

人多技巧,

《通玄经》曰:人多智能,奇物滋起。

奇物滋起;

《南华经》曰:夫巧智神圣之人,吾自以为失焉。且以巧斗力者太至,则多奇功;刻核太至,下必有不肖之心应之,而不知其然也。

法令滋章,

《通玄经》曰:治国有理,不在文辩。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盗贼多有。

《通玄经》曰:智诈萌生,盗贼滋章。

故圣人云:

《通玄经》曰:法能杀不孝,不能使人孝,能刑盗者,不能使人廉。末世使天下畏刑而不敢盗窃,岂若古道淳朴而无盗心哉。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

我无为而民自化,

《通玄经□道原篇》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故上无为而民自化。

我无事而民自富,

《通玄经》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故上无事而民自富。

我好静而民自正,

《通玄经》曰:我好静而民自正,故上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欲而民自朴。

《通玄经》曰:我无欲而民自朴,故上无欲而民自朴。

其政闷闷章第五十八

此章《南华经□骈拇篇》言:自三王已下者,天下何其仁义规矩钩绳嚣嚣然,雕琢於人之正性也。且夫三王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刻削其正性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淫其正德也。屈折礼乐,呴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古者天下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绳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然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古今不二,不可亏也,则仁义又奚连连如胶漆绳索之固,而游乎道德之间为哉?是其政於辩察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劳而无功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奚足以济世哉?三王政察民弊也。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通玄经□上礼篇》曰:酆水之深十仞而不受尘垢,金石在中形见於外,非不厚且清也,鱼鳖蛟龙莫之归焉。石上不生五谷,秃山不游麋鹿,无所荫庇故也。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通玄经》曰:后世为政,以苛为察,以切为明,以刻下为忠,以计多为功。如此者,譬犹广革者也,大则大裂之道也。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

《通玄经》曰:利与害同门,祸与福同邻,故曰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福兮祸所伏。

《通玄经》曰:三王明浅,然后任察。任察者,下取善以事上则蔽。夫察於刀笔之迹者,不知无为,知乱之本。为察者则生乱,乱俗,亡国之风也。

孰知其极?

《通玄经》曰:祸福利害,非古圣人莫之能分,故曰孰知其极。

其无正邪?

《通玄经》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难而必败。

正复为奇,

《洞灵经》曰:近古是来,天下正直者寡。政省一则民淳朴,苍生正,可化不可刑也。

善复为妖。

《洞灵经》曰:近古是来,天下奸邪者众。政烦苛则民奸伪,当责众人之邪者,视己正乎哉。

民之迷,其日固久。

《通玄经》曰:后世以小成仁义为规矩,而知钩绳规矩之所用者能治人,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钩绳不能正曲直。上用规矩者,下亦有规矩之心,巧之具也,而非所以治矣。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水浊者鱼呛,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则下多诈,上烦扰则下不定。不知一人无为之本,而救之以刑政之末,无以异於凿渠以止水,抱薪以救火,名之曰益多。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是以圣人事省而治,求寡易赡,所修者,本也。方而不割,康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四者诚修正道治矣。

方而不割,

《通玄经□道德篇》曰:古者御之以道,方而不割,则民附化。《南华经》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方者不以矩。

廉而不刿,

《通玄经》曰:古者养之以德,廉而不刿,则民服也。《南华经》曰:古者常然之道,圆者不以规。

直而不肆,

《通玄经》曰:无加以力,直而不肆,则民足俭。《南华经》曰:古者有常然之道,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

光而不耀。

《通玄经》曰:无示以贤,光而不耀,则民淳朴。《南华经》曰:古圣不思虑,不豫谋,光矣而不耀。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贵为天子,而不以贵骄人;富有天下,而不以财戏人。富贵而啬俭,可谓有德者也。民俭,国久也。

治人事天,

《通玄经》曰:人主之有民,犹城之有基。基厚则城固,民富则国丰。

莫若啬。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以道莅天下,啬俭损缺者,见少也,见少故能成其广,可以长久。

夫唯啬,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俭以养生。

是谓早服。

《通玄经》曰:俭则民不饥。

早服谓之重积德,

《通玄经》曰:积德成王,积石成山,积水成河。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重积德则无不克,

《通玄经》曰:善为政者积其德,积德而民可用也。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去奢守俭,故能长久。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不敢奢骄,守俭故能久。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通玄经》曰:民者,国之根也。俭者,人之本也。

是谓深根固蒂,

《通玄经》曰:人主之有民,犹木之有根。木大者,根深则蒂固。

长生久视之道。

《通玄经》曰:民,根本也。国,枝叶也。根本深壮。枝叶茂胜。

治大国章第六十

此章《南华经》言:吾师乎?吾师乎?韰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於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古者圣人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道不伤民,天下和乐,与民和乐也。

治大国,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明白於天地无为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宗本於道,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故知天乐者,无天怨也。

若烹小鲜。

《南华经》曰:圣人所以无为,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民乐。故知民乐者,无人非也。

以道莅天下,

《南华经》曰:上古圣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此之谓与天和者也。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故知天乐者,无物累也。

其鬼不神。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万物服,此之谓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民乐。故知民乐者,无鬼责也。

非其鬼不神,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言以虚静,推於天地,通於万物,此之谓天乐,与天和者也。

其神不伤民,

《通玄经□精诚篇》曰:太上神化,民无言。而神化有言也,

非其神不伤民,

《通玄经》曰:无言之神化者,化载无言,不伤有神人之神性者也。

圣人亦不伤民。

《通玄经》曰:民无为而治,有为也则伤。无为而治者,

夫两不相伤,

《通玄经》曰:为者,不能无为也。不能无为者,不能有为,伤民也。

故德交归焉。

《通玄经》曰:古知天乐者,圣人之心,无为以畜养天下,天下和乐也。

大国者下流章第六十一

此章《通玄经》言:战国天下公侯以天下一国为家,即气实而志强,大者用兵侵小,小者倨傲浚上,执维坚强,作难结怨,久不为和,天下大乱。故交结国静,罢兵不争,天下太平也。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

《通玄经》曰:故道不以坚强胜,不以贪竞得。胜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与之。柔弱则胜,仁义则得。

天下之牝。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为天下牝,故能长久。

牝常以静胜牡,

《通玄经》曰:用兵取胜之道,以治待乱,以静待动,以牝待牡,不可先动也。

以静为下。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执雌牝,故能立其雄。日进以牝,功德不衰,天道然也。守静道,拘雌节,柔弱以静安。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

《通玄经》曰:以大事小,谓之变人。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通玄经》曰:以小犯大,谓之逆天。

故或下以取,

《通玄经》曰:小弱有道,不争而得。

或下而取。

《通玄经》曰:强大有道,不战而克。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

《冲虚经》曰:小国吾抚之,若赖兵权,灭亡可待。

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冲虚经》曰:大国吾事之,是求安之道。

两者各得其所欲,

《南华经》曰:与天下更始,罢兵休卒,收养昆弟,共祭先祖,此圣人才士之行,而天下之愿也。

故大者宜为下。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卑谦清浄者,见下也。见下故能执其高,矜者不立。

道者万物之奥章第六十二

此章《南华经》言:古者圣人之治也,治外乎必先治内,无为清静,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后世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之,是欺德也。其於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劳而无功,不如三皇坐行此无为之道,不劳而自治矣。进道不劳也。

道者,

《通玄经》曰:道生万物,理於阴阳,化为四时,分为五行,各得其所,命之曰道。

万物之奥,

《南华经》曰:道者,万物之所由也。

善人之宝,

《南华经》曰:且道者,庶物得之者生,为事顺之者成。《通玄经》曰:天下莫易於为善,所谓为善者,则静而无为,适性辞余,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於已,故为善易也。

不善人之所保。

《南华经》曰:且道者,庶物失之者死,为事逆之者败。《通玄经》曰:天下莫难於为不善,所谓为不善者,浇蔽矫诈,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为不善难也。

美言可以市,

《通玄经》曰:先教以道,次导以德,可以诱善。

尊行可以加人。

《通玄经》曰:简劝不听,即加之以威刑。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通玄经》曰:如此严诫,不善何有。人无弃人,物无弃物。

故立天子,

《通玄经》曰:古之立天子者,以立天下之道,反本无为,虚静自化。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圣人践位者,非以逸乐其身也。为天下民强掩弱众暴寡,诈者欺愚,勇者侵怯,又为其怀智诈不以相教,积财不以相分,故立天子以齐之。

置三公,

《通玄经》曰:古者一人之明不徧周海内,故置三公九卿以辅翼之。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又立诸侯以教诲之。

虽有拱璧,

《通玄经》曰: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唐瘦癯,舜黎黑,禹胼胝,非欲贪禄慕位,将欲事起天下之利,除万民之害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思虑不困,於是求赡而不劳者,未之有也。

以先驷马,

《通玄经》曰: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自卖,管仲缚束,墨子无黔突,孔子无暖席,四体不勤。於是求赡而不劳者,未之有也。

不如坐进此道。

《通玄经》曰:古者三皇,教不下堂而化行四海,无一言而大动天下,变易习俗,民化迁善,若生之已能以神化者也。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通玄经》曰:古者君臣上操约少之事,下效易为之功,君臣不相厌,行之久远也。《洞灵经》曰:人主清心省事,人臣钦检守职,太平立致矣。

不日求以得,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无为,能取百川归之。不求故能得,不行故能坐,天地之道,无为而备,不求而得。

有罪以免耶?

《南华经》曰:古者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则自治矣。

故为天下贵。

《南华经》曰: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为无为章第六十三

此章《南华经》言:应帝王无为之治,有虞氏不及泰氏。泰氏无为,其卧徐徐,无寝梦也,其觉于于,无思虑也。其智清信而不诈也,其德甚真而不伪也,未始其道入於非人。有虞氏有为,其犹减善仁义以要求人心为善,亦得人心诈伪,而未始仁心出於非人。古者圣人能为无为之道,无事无味不为难也。

为无为,

《通玄经》曰:为无为,事无事也。《南华经》曰:逍遥无为也。

事无事,

《通玄经》曰:事无事,知不知也。《南华经》曰:逍遥乎无事之业。

味无味。

《通玄经》曰:古之人味道不舍也,今之人舍道不味也。

大小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道大以小为成。古圣人法天无为,柔弱微妙者,见小也。见小,故能成其大。

多少,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多以少为主,道多以少而成。古圣人法天无为,以道莅天下,损缺其明者,见少也。见少,故能成其美。

报怨以德。

《通玄经》曰: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患深。薄施而厚望,畜怨而无患者,未之有也。察其所以往,则知其所以来矣。

图难於其易,

《通玄经》曰:古者以正教化,易而必成,后世以邪教化,难而必败。

为大於其细。

《通玄经》曰:事或易为而难成者,或难成而易败者。易为而难成者,事也。难成而易败者,言也。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通玄经》曰:人皆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难成其道矣。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通玄经》曰:以博奕之日问道,闻见深矣。易而不难,小而不大。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行而治,不为而成,是以天心动化精诚为教者,三皇无为也。

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江海。江海无为,无不为大,百川归之,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

《通玄经》曰:言而不信,施而不仁,行而不治,为而不成,是以外貌有为者,五帝三王不精诚於道也。

多易必多难。

《通玄经》曰:后世无政教之原,而欲为万人之上也,难矣。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事者难成易败,言者难立易废,是以圣人之所留心於道,明者之所独见於无为也。

犹难之,故终无难。

《通玄经》曰:舍其易而必成,从事於难必败,愚惑之所政。上无为也,下亦无为。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

此章《通玄经》言:末世之人邪欲失性,动未尝正也。以治国则乱,以治身则伪。不闻道者无以反正,不通德者不能清静。原人之性无邪秽,久好於邪,则易易而忘其本,即好於邪。水之性欲清,沙土秽之,人之性欲正,邪言害之。知其己奸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己欲无所用,虽廉者不能让之。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手,以为天下笑者,未尝非己所好也,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於己,万物变为尘垢,无所用矣。故曰: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其安易持,

《通玄经》曰:智虑邪正者,祸福之门也。

其未兆易谋,

《通玄经》曰:动静公私者,利害之枢机也。

其脆易破,

《通玄经》曰:夫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

其微易散。

《通玄经》曰:积正成福,积邪成祸。

为之於未有,

《通玄经》曰: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於大患至,不可不慎也。后人皆知祸发救患,不知慎微使患不生。夫使患不生易,施於救患难。

治之於未乱。

《通玄经》曰:道者慎小微,大祸不滋。今人不务慎微使患不生,而务祸成施救於患,虽神人不能为。谋患祸之所由来,万万为法,无方可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通玄经》曰:十围之木始於把,毫末渐长,积小成大。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通玄经》曰:百仞之台始於下,累土成山,积微成广。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通玄经》曰:跛鳖千里,跬步不休,积近成远。

为者败之,

《洞灵经》曰:好质白之物者,以黑为污。夫好货甚者,不见他物之可好;好邪甚者,不见正道之可好。末世人夭者,非不为术也,巧术甚,人愈短。《通玄经》曰:夫好事者未尝不穷,好邪者未尝不失。各以所好,反自为伤,故曰为者败之。

执者失之。

《洞灵经》曰:好质黑之物者,以白为污。夫好马甚者,不见他物之可好;好鬼甚者,不见神明之可好。末世神怒者,非不祀神也,淫祀胜,神愈怒。《通玄经》曰:夫人之所以亡社稷,身死人怨,为天下笑,未尝非好欲也,故曰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今天下之人邪於神鬼,孰能正之?治在道不在术,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无为,故无败,

《通玄经》曰:好於淫祀,不顾后祸者,邪气也,故曰无为故无败。

无执,故无失。

《通玄经》曰:末世执於鬼神,不顾后患者,邪气也,故曰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通玄经》曰:祸福之起微而不可见,小人不知祸患之门,动而陷於罪,不慎微好也。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通玄经□符言篇》曰:官败於失政,孝衰於无终,患生於执为,病在於不慎,故慎终如始,无败事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圣人见其终始,不可不察也。纣为象着而箕子唏其华侈,鲁以偶人葬而孔子叹其非礼。见其所始,则知其所终。

欲不欲,

《南华经》曰:古人欲者,欲其所不能欲也,至欲於道矣。

不贵难得之货;

《通玄经》曰:古人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

学不学,

《南华经》曰:古之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至学於道矣。

复众人之所过。

《通玄经》曰:古人之於善也,无小而不行;其於过也,无微而不改。

以辅万物之自然,

《通玄经》曰:古之圣人者,性合乎道也,不学而知,不视而见,不听而聪,自然之道也。

而不敢为。

《南华经》曰:古者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八竟

9-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

古襄寇才质集

古之善为道章第六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摽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民朴易治也。

古之善为道者,

《南华经》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

非以明民,

《通玄经》曰:至忠复朴,民无伪匿。

将以愚之。

《南华经》曰:南越有邑焉,名为建德之国,其民愚而朴,则易治矣。

民之难治,

《南华经》曰:今周学智巧文华,不足以定天下,民难治矣。

以其智多。

《南华经》曰:上诚好智而无道,则天下大乱矣。故桀纣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智。今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也。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通玄经》曰:是故以智为治者,任一人之才难以持国。为智惠者则生奸,奸俗,亡国之风也,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通玄经□道原篇》曰:古者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

《南华经》曰:去小智而大智明矣。

亦楷式。

《通玄经》曰:以文智虑为治者,苦心而无功。独任其智,失则多矣。好智穷术也,以智生患。以智备之,譬犹挠水而欲求清也,难矣。知其治之本者,去巧智而已,无为自化。

常知楷式,

《通玄经》曰:今欲学其道,不得清明玄圣,专守文籍,必不能为治矣。

是谓玄德。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执玄德於心,而化驰若神。唯同乎大和持自然应者为能有治,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

《通玄经□自然篇》曰:上古圣人与天地相保,公正修道,人道深即德深,德深即功名遂成,此谓玄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通玄经》曰:其与物反矣。注云:长处不智,故谓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南华经》曰:与天地相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江海为百谷王章第六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圣人以道镇之,退而勿有,法於江海,不为其大,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让不在争,是以古之圣人,欲责於人者先贵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胜人者先自弱,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於道矣。德施天下,守之以让,先王所以守天下,故能长久,法海让王也。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

《通玄经□自然仓》曰:江海洼下,百川归之,能成其广。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通玄经》曰:江海因下为之,天池即渊德,鱼鳖归焉。故海不让东流,大之至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江海处地之不足,故天下归之奉之。圣人卑谦辞让者,见下也。见下,故能致其高,矜者不立。《南华经》曰:昔者尧舜让而帝之,汤武争而王之,白公争而灭之。

欲上人,以其言下之,

《通玄经□道德篇》曰: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天下必效其欢爱,莫不推让。

欲先人,以其身后之。

《通玄经》曰: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后之。天下进其仁义,而无苛气。

是以处上而人不重,

《通玄经□道原篇》曰:是以处上而人不重,居前而人不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

处前而人不害。

《通玄经》曰:居上而民不重,居前而人不害。虽绝国殊俗,蛆飞蠕动,莫不亲爱也。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通玄经》曰: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无之而不通,无往而不遂,故为天下贵。

以其不争,

《通玄经□自然篇》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江海为下也。江海洼下不争,百川归之,故莫能与之争。故道不以雄武立,在天下推己,不在於自取。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通玄经》曰:常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以其不争於万物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天下皆谓章第六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夫道者,约而能张,幽而能明,柔而能刚,含阴吐阳,而章三光。日月以之行,山以之高,渊以之深,禽以之飞,兽以之走,麟以之游,凤以之翔。以卑取尊,以亡取存,以退取先。夫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上古圣人守柔弗强,退而勿有,不敢骄奢,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可以长久,三宝广大也。

天下皆谓我道大,

《通玄经》曰:我道无为,无所私受也。

似不肖。

《通玄经》曰:我德含愚,而容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江海无为,处不肖之地,故为天下王。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通玄经》曰:古者圣王聪明智惠,守之以愚,无为而天下治。

我有三宝,

《通玄经》曰:我道有三宝,以卑取尊,以俭取广,以退取先。

保而持之。

《通玄经》曰:夫道者,以其保之。

一曰慈,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卑以自卫。

二曰俭,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多以少为始,俭以自固。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先以后为主,后以自让。

夫慈,故能勇;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卑者,所以自下也。卑则尊,此天道之所成也。

俭,故能广;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俭者,所以自少也。俭则广,此天道之所成也。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通玄经》曰:上古圣人法道之退者,所以自后也。退则先,此天道之所成也。

今舍其慈且勇,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强而恶弱,而不知失,强梁者亡。

舍其俭且广,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奢而恶俭,而不知失,骄奢者亡。

舍其后且先,

《通玄经》曰:末世人性好先而恶后,而不知失,争先者丧。

死矣。

《通玄经》曰:勇强之本,务在卑弱;广用之本,务在俭约;争先之本,务在谦退。三者既失,国家丧亡。

夫慈,以战则胜,

《通玄经》曰:故道不以坚强胜,在天下自服,不在於自取,柔弱则胜。

以守则固。

《通玄经》曰:末世城高池深,不足以为固。善守者,无与御。

天将梂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洞灵经》曰:道德盛则鬼神助,可谓有德者也。

以慈卫之。

《通玄经》曰:世治则以义卫身,世乱则以身卫义。

善为士者章第六十八

此章《南华经》言:魏武侯谓徐无鬼曰:吾欲爱民而为义偃兵,其可乎?徐无鬼曰:君兵如鹤列於丽谯门之间,阵无以徒骥於锱坛之宫,岂为偃兵?古者无藏逆於得,无以巧胜人,不以谋胜人,不以战胜人。今夫杀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养吾和与吾神者,其战不知孰善?胜之恶乎在?君若勿已,为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无为之情而不撄挠。夫民死已脱矣,君将恶乎用夫偃兵哉。古之善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用贤不争,天下太平也。

善为士者不武,

《洞灵经》曰:甲兵不足以恃强。

善战者不怒,

《通玄经》曰:古善用兵者畜其怒,怒畜而威可立也。

善胜敌者不争,

《通玄经》曰:善战者无与斗,乘时势,因民欲,而天下服。

善用人者为之下。

《通玄经》:古善用人者,若蚈之足众而不相害,若舌之与齿坚柔相摩而不相败。夫夏后之璜不能无瑕,明月之珠不能无秽,然天下宝之者,贤人也,不以小恶妨大美。夫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於天下,即难矣。

是谓不争之德,

《通玄经》曰: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者也。能成霸王者,必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德者也。

是谓用人之力,

《通玄经》曰:爱贤之谓仁,敬贤之谓礼。

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通玄经》曰: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万乘之国好用兵者,亡。

用兵有言章第六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用兵有五: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诛暴救弱,谓之义兵。敌来加己,不得已而用之,谓之应兵。争小故,不胜其心,谓之忿兵。利人土地,欲人财货,谓之贪兵。持其国家之大,矜其人民之众,欲见贤於敌国者,谓之骄兵。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此天之道也。今战国乱臣贼子用兵轻敌#1,掩袭不备,先僭致祸也,祸莫大於轻敌。

用兵有言:

《通玄经□上礼》曰:以奇用兵,奇逸为劳,奇饱为饥,奇静为动,奇治为乱,奇后为先。何往而不胜?后者胜矣。

吾不敢为主

《通玄经》曰:先唱者,穷之路也。

而为客,

《通玄经》曰:后动者,建之源也。

不敢进寸

《通玄经》曰:屈者,所以求伸也。

而退尺。

《通玄经》曰:屈寸以伸尺,君子为之。

是谓行无行,

《通玄经》曰:举兵以为人者,众助之;以自为者,众去之。

攘无臂,

《通玄经》曰:众之所助,虽弱必强。

仍无敌,

《通玄经》曰:众之所去,虽大必立。

执无兵。

《通玄经》曰:古者怀制胜利於不战而罢兵也,诸侯宾伏,此用兵之上也。

祸莫大於轻敌,

《通玄经》曰:武勇以强梁死,辩士以智能困。能以智而知胜,不能以智不知其败。勇於一能,察於一辞,可与曲说,未可广应。

轻敌则几丧吾宝。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观影而知持后,后动者未尝失宜。故圣人曰: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后者为上。

故抗兵相加,

《通玄经》曰:闻敌国之君有暴厉其民者,即举兵而临其境,而敌相当欲交兵接刃,后者胜矣。

哀者胜矣。

《通玄经》曰:所谓后者,圣人守静道,拘雌节,因循而应变,常后而不先,功大靡坚,不能与争也。后者胜矣。

吾言甚易知章第七十

此章《冲虚经》言:商太宰见孔子曰: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不知。太宰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太宰曰:三皇圣者欤?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问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蔷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谓大圣人矣。故老圣曰:吾言大道,无为之化也。

吾言

《南华真经》曰:老聃明白於天地无为简易之德者,此之谓大宗大本大宗师也。

甚易知,

《通玄经》曰:治大国者,道不可小。国地广者,制不可狭。王位高者,事不可烦。治民众者,教不可苛。事烦难治,法苛难行,求寡难赡,大较易为之智,曲辩难为治。故无益於治,有益为乱者,圣人不为也。无益於用,有益於费者,智不行也。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赡。

其易行。

《通玄经》曰: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道以优游,故能化。夫通於一技,审於一事,察於一能,可以曲说,末可广应於治要也。道之言曰:芒芒昧昧,与天同气。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功者霸,无一焉者亡。故不言而治,无事而化,是以天心动化无为者也。故有道以治之法、事少足以治,无道以治之法,事多足以乱。

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天下民甚拘於小好而塞於大道,不能知行也。

莫能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学蔽德不能知也。《南华经》曰:古者德固不小识,后世小识伤德,不能知也。

莫能行。

《通玄经》曰:末世小善塞道,不能行也。《南华经》曰:古者道固不小行,后世小行伤道,不能行也。

言有宗,

《通玄经□微明篇》曰:言有宗,事有君,至言去言。

事有君。

《通玄经□精诚篇》曰:言有宗,事有本,至为去为。

夫唯无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学,争鱼者濡,逐驮者趋,浅之人所争者,末矣,夫唯无知。

是以不我知。

《通玄经》曰:末世小道,失其宗本,技能虽多,濡沬浅涸,不如寡言,害众着任而使断其指,以明大巧之不可为也,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稀,

《冲虚经》曰:西周之人太史老聃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谓大圣人矣。

则我者贵。

《通玄经》曰:幽凭玄默,无为而治,不知所为而功自成者,圣人也。所贵乎道者,贵其龙变也,唯神化为贵。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不离於宗谓之天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於变化,谓之圣人。

被褐怀玉。

《通玄经》曰:玉在山而草木润,珠在渊而岸不桔,道在中而形自治。

知不知上章第七十一

此章《南华真经》言:道不欲杂,杂学士多,多则扰,扰则乱,乱则忧患斯起,忧而不能救。其书学上贤也,以平教化,正狱讼;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泽施於下,万民怀德。至其衰也,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趣私,内外相举,奸者在位,贤者隐处。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诸子之书是者,儒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驳杂无治,其言也繁乱不中於用。墨家墨翟、禽滑厘不与先王同,毁古之礼乐,墨子称禹道,将使彼世之墨者必自劳苦。名家宋钘、尹文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以为无益於天下。法家彭蒙、田骈、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於死人之理。公孙龙纵横辩者之徒,能以辩服人口,不能以辩服人之心,皆书学巧智教民伪端,而纵之於僻邪淫#2,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也。独在巧智,失则多矣,好智穷术也,以智治国,国之贼。山生金,石生玉,反相剥;木生虫,还自食;人生学,还自乱。上多学,下多事;上多事,下烦乱。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无为自正。今诸子之书邪说奸言,为天下繁乱之蔽也。

知不知,上

《通玄经˙符言篇》曰:古士善用道者,无为自化,终无害也,故曰:知不知,上。

不知知,病。

《通玄经》曰:今士不知道者,有为自乱,福为祸也,故曰:不知知,病。

夫唯病病,

《通玄经》曰:下士众人皆之书学利利,利学为病而不知病病。

是以不病

《南华经》曰:南荣趎曰:里人有病,里人问之,有病者能言其病,慎不病乎。

圣人不病,

《南华经》曰:然其病病者,犹不病也。

以其病病,

《南华经》曰:若趎之闻大道,譬犹饮药以加病也。能除有病之病,而不病矣。

是以不病。

《通玄经》曰:惟古圣人知道病之无病。

民不畏威章第七十二

此章《通玄经》言:上古圣人以道镇静,守柔弗强,功名自化,故能成其王。人之情性,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与不在来,自爱故能成其贵,爱民来王,天下皆归也。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冲虚经》曰:而欲人尊己,不可得道也。人不尊己,何危辱及之矣。

无狭其所居,

《南华经》曰:狶韦氏之圃,黄帝之囿,唐虞之宫,汤武之室,德渐下衰,渐狭其居。

无厌其所生。

《通玄经》曰:治大国者,道不可小。国地广者,制不可狭。帝王不得人民不能成天下,得人失道亦不能守。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冲虚经》曰:法度在身,稽考在人。人爱我,我必爱之,人恶我,我必恶之。

是以圣人,

《冲虚经》曰:汤武爱天下,故王;桀纣恶天下,故亡。

自知

《通玄经》曰:来民之本,务在自知。当责他人之非者,知己是乎哉。

不自见,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弗强,故能成其王。

自爱

《通玄经》曰:仁莫大於爱人,爱人则无怨刑。

不自贵。

《通玄经》曰:是以圣人自爱,故能成其贵。

故去彼取此。

《通玄经》曰:故去彼取此。天殃不起,得於此者。忘於彼,则咎去福来。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九竟

#1战国:原本作“战兵”,据清刊本改。

#2僻邪淫:疑作“放僻邪淫”。

10-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

古襄寇才质集

勇於敢则杀章第七十三

此章《通玄经》言:七国用兵,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肆一人之意,忘海内之患,此天伦所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勇於敢则杀,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网恢恢,而不失也。

勇於敢则杀,

《通玄经˙道德篇》曰:末世战国有利害之心,本有杀意,故勇於敢则杀。

勇於不敢则活。

《冲虚经》曰:夫行道者,使人虽勇刺之不入,虽巧击之不中。夫刺之不入,击之不中而犹辱也,未若古圣人使人,虽勇不敢刺,虽巧不敢击。夫不敢者,非无其杀意也,未若圣人本无其杀意也。夫无其杀意也,未有爱利之心也,遂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皆欲爱利之,不敢杀也。若然无杀意者,无地而为君,无官以为长,是天下莫不愿安利之,故勇於不敢则活。

知此两者,或利或害。

《通玄经》曰:好勇,危亡之道,武勇以强梁死。

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冲虚经》曰:老聃语关尹曰:天之所恶,谁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通玄经》曰:天下莫易於为善,所谓为善者,则静而无为,故为善易也。天下莫难於为不善,所谓不善者,篡弒矫诈,非人之性,故为不善难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鬼神之道骄溢不与。

不争而善胜,

《通玄经》曰: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明召。种黍者不获谷,树恶者无报德。

不言而善应,

《通玄经》曰:为不善於显明之中者,人得而诛之;为不善於幽暗之中者,鬼得而诛之。

不召而自来,

《通玄经》曰:夫天道,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之使,极自然至精之感,不召而来,不去而往。

繟然而善谋。

《通玄经》曰:天道坦坦,去身不远。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

天网恢恢,

《洞灵经》曰:禁网疏阔,则易避而难犯。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疏而不失。

《通玄经》曰:战国勇敌者,杀戮无罪,民之所雠,天之所诛也。

民常不畏死章第七十四

此章《南华经》言:五霸骤而语刑名赏罚,安能治人。此有知治之刑具,非知治之要道,可用刑具於天下,不足以用安道於天下矣。末世之法,高为量而罪不及也,重为任而罚不胜也,危为难而诛不敢也。民困於三贵,饰智而诈上,犯邪而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故五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事,下多怨。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无为治之本者,去火而已。清静自正。故五霸虐刑,自执罪人而杀之也。代有司杀人,希有不伤其手矣。

民常不畏死,

《通玄经》曰:五霸严刑峻法不足以为威,杀戮不足以禁奸。

奈何以死惧之?

《通玄经》曰:法刻刑诛者,非帝王之业也,棰楚繁用者;非致远之节也。

若使人常畏死,

《通玄经》曰:五霸法烦刑峻则民生诈,上多求则下交争。求多则得寡,禁多则胜少。

而为奇者,

《通玄经□下德篇》曰:末世之民饰智诈上,犯邪行危,虽峻法严刑,不能禁其奸。兽穷则触,禽穷则啄,人穷则诈,此之谓也。

吾得执而杀之,

《通玄经》曰:古善为政者积其德,积德而民可化。今为刑暴者则生乱,乱俗,亡国之风也。

孰敢?

《通玄经》曰:先王之法,非所作也。法宽刑缓,囹圄空虚,天下一俗,莫怀奸心,此圣人之恩也。

常有司杀者杀。

《通玄经》曰: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不得专行也。法度道术,所以禁君,使不得横断也。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通玄经□上仁篇》曰:鲸鱼失水,则制於蝼蚁。人君舍其所守,而与臣争事,则制於有司。臣下藏智而不用,反以事专其上。人君者不任能而好自为,则智日困而自负责,数穷於下则不能申理,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刑,则无以与天下交矣。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斲。

夫代大匠斲,希有不伤其手矣。

《通玄经》曰:人君喜怒形於心,嗜欲见於外,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赏不当功,诛不应罪,则上下乖心,君臣相怨,百官烦乱,而智不能解非誉萌生,而明不能照非己之失。而反自责,则人主愈劳,人臣愈佚。是以代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

民之饥章第七十五

此章《南华经》言:周学好智而无道,则天下乱矣。何以知其然邪?夫弓弩毕弋机变之智多,则禽乱於上矣;钩饵网罟罾笋之智多,则鱼乱於水矣;削格罗落罝罘之智多,则兽乱於泽矣;智诈渐毒,颉滑坚白鲜垢同异之变多,则俗乱於辩矣。自古及今,桀纣天下每每大乱,罪在於好智。今周学民巧难治也,而作是章焉。

民之饥,

《通玄经》曰:民有饥色,非命夭亡,饿殍而卒。

以其上食税之多,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生也,一人踱来而耕,不益十亩,中田之收,不过四石,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或时有水旱灾害之患,以奉上求,即人主愍之矣。

是以饥。

《通玄经》曰:末世贪夫暴君,涸鱼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是以民饥。

民之难治,

《南华经》曰: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以其上之有为,

《通玄经》曰:后世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治。上多欲则下多诛,上多事则下多态。以学生事又以事止事,譬犹扬火而使无焚也,难矣。故以汤止沸,沸乃益甚,知其治之本者,去火而已。

是以难治。

《通玄经》曰:上有为也,下亦有为也。书学开民伪端,而纵之放僻邪淫,而弃之以法,随之以刑,虽残贼天下;不能禁其奸也,是以难治。

人之轻死,

《通玄经》曰:民有轻死,非命而亡,乐得不已,好求不止,刑共杀之。

以其求生之厚,

《通玄经》曰:末世暗主,求下不量其积,取民不裁其力,男女不得耕织之业,有旦无暮,君臣相疾,以奉上求,力勤财匮,是以轻死。

是以轻死。

《通玄经》曰:上好取而无量,即下贪财而无让,民贫苦而纷争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南华经》曰:古者上则重生,重生则轻利。后世财不足则盗,盗窃之行,於谁责而可乎?责上好货不贵生也。

是贤於贵生。

《通玄经□九守篇》曰:夫唯无以生为者,即所以得长生。

民之生章第七十六

此章《通玄经》言:战国用兵,殚天下之财,赡一人之欲,祸莫深矣。肆一人之欲,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民之所雠,天之所诛。故兵强则灭,坚强者死之徒也,岂不灭矣。

民之生也柔弱,

《南华经》曰:人之生,和气聚为生。

其死也坚强。

《南华经》曰:人之死,气之散也,气散则死。

万物草木生也柔脆,

《通玄经》曰:物之生也,草木英华。

其死也枯槁。

《通玄经》曰:物之死也,草木枯朽。

故坚强者,死之徒;

《通玄经˙道原篇》曰:坚强者,死之徒也。

柔弱者,生之徒。

《通玄经》曰:柔弱者,生之徒也。

是以兵强则不胜,

《通玄经》曰:欲刚者,又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守之。积柔成刚,积弱成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故兵强则灭。

木强则共。

《通玄经》曰:木强则折,革强则裂。

强大处下,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仰视屋树,退而目川,树强木则居低屋,大则材居下。

柔弱处上。

《通玄经》老子曰:树小条则居高屋,弱材则处上,譬若积薪,小者为上。

天之道章第七十七

此章《通玄经》言:古者明君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必计岁而收,量民积聚,知育余不足之数,然后取奉,如此即得承所受於天地,而离於饥寒之患。其憯怛於民也,民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冬不被裘。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后世孰能以有余奉天下,唯古有道之君者,能养鳏寡孤独,法天济民也。

天之道,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盈而益寡。

其犹张弓乎?

《通玄经》曰:弧弓为射,非弦而不能发;天之为射,无弓必中。

高者抑之,

《通玄经□守弱篇》曰:天之道,而抑高也。

下者举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而举下也。

有余者损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余也。

不足者与之。

《通玄经》曰:天之道,补不足也。

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

《通玄经》曰:天之道,损有余奉不足;地之道,损高而益下。

人之道则不然,

《通玄经》曰:人君之道则不然,不同天道损益也。

损不足

《通玄经》曰:且民之为耕也,妻子老弱仰之以食,水旱灾害,税敛难输。

以奉有余。

《通玄经》曰:人主取民以奉上,求之有余矣。

孰能以有余奉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贪主暴君,涸鱼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饥寒,孰能奉不足矣。

唯有道者。

《南华经》曰:古者圣人,老弱孤寡为意,皆有所养。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古之人其备乎,育万物,泽及百姓。

为而不恃,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恃之以为,莫知其德。

功成不居,

《通玄经》曰:天地之道,万物功成不居,莫知其德。

其不欲见贤。

《通玄经》曰:圣人虚心无有也,见不足也。见不足,故能成其贤。

天下柔弱章第七十八

此章《通玄经》言:海不让潦水,以成其大;山林不让其枉桡,以成其荣;圣人不辞其负薪之言,以广其名。使言之而是,虽商夫刍荛犹不可弃也。若言之而非,虽在人君卿相犹不可用也。是非之处,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民沉溺而不忧者,君非贤主也。守职死难,人臣之职也。末世群臣效诚者稀,不用其身也。竭力尽忠者,不能闻也。是以古之圣人效法水之柔弱,含垢忍耻,受言纳谏。为天下之主者,效水纳垢也。

天下柔弱者莫过於水,

《通玄经˙道原篇》曰: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利贯金石,强沦天下。

莫之能胜,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行不可得穷极,微不可得把握。

其无以易之。

《通玄经》曰:夫水之为道也,击之无疮,刺之不伤,斩之不断,灼之不熏,淖约流循,不可靡散。

故柔胜刚,

《通玄经□上德篇》曰:老子见舌而守柔。齿坚於舌,而先毙之。

弱胜强。

《通玄经》曰:积柔成刚,积弱成强。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天下

《通玄经》曰:末世人之情性,皆好强而恶弱,好刚而恶柔,而不知失,不能柔弱也。

莫不知,

《通玄经》曰:君子察实,无信谗言。君过而不谏,非忠臣也。

莫能行。

《通玄经》曰:谏而不听,君不明也。

是以圣人

《通玄经》曰:古之善为君者,法於水之柔弱。柔弱微眇,故能成其高,功名自化。

言: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不求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通玄经》曰:古者圣人使人诽谤於己者,心之过也。言出於口,不可止於人;行发於近,不可禁於远。

正言若反。

《通玄经˙上仁篇》曰:后世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求海内存万方,其离聪明亦以远矣。

和大怨章第七十九

此章《通玄经》言:和大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古者亲近不以言,来远不以言,使近者悦,远者来。与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末世行有召贼,言有致祸,无先人言,后人已附之。耳流闻千里者,祸也。舌者,机也,出言不当,驷马不追。此劝战国和其怨,言罢兵不争,天下太平,乃为善也。

和大怨,

《通玄经˙微明篇》曰:古者和大怨,有德司契,不争为善也。

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通玄经》曰:战国无道,作难结怨,必有余怨,奈何其为不善也。

是以圣人

《南华经》曰:古之圣人其备乎,和天下。

执左契,

《通玄经》曰:阴害物,阳化物。圣人之道,依阳天下和同,依阴天下怨恶。

而不责於人。

《通玄经》曰:其怨大者,其祸深。畜怨而无息者,未尝有也。

故有德司契,

《通玄经》曰:积德成王,积石成山。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无德司彻。

《通玄经》曰:积怨成亡,积水成河。不积而成,未之有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通玄经》曰:天道无亲,惟德是与。

小国寡民章第八十

此章《南华经□胠箧篇》言:昔者大道至德之世,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畜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若此之时,结绳质朴,天下太平则至治矣。

小国寡民,

《通玄经˙符言篇》曰:得万人之兵,不如闻一言之当;得隋侯之珠,不如得事之所由;得和氏之璧,不如得事之所适。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家虽安,好战者危。故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洞灵经》曰:古先圣王之所以茂耕识者,以为本教也,劝民农地产也。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通玄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杀。当此之时,无利害之心,天下太平。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南华经》曰:古者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通玄经》曰:黄帝之治天下,理日月之精,治阴阳之气,节四时之度,正律历之数,辨男女,明上下,田者让畔,道不拾遗。

使民复结绳

《南华经》曰:昔者三皇之世,民结绳而用之。

而用之。

《南华经》曰:上古大道至德之世,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治。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

甘其食,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昼拾橡栗,甘其食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美其服,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美其服也,故命之曰知生之民。《通玄经》曰:古者其衣暖而无饰。

安其居,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巢居穴处,暮栖木上,安其居也,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通玄经》曰:古者太平,兵马足迹不接於诸侯之境,革车轨辙不结乎千里之外,皆安其居也。

乐其俗。

《南华经》曰:古者乐其俗。《通玄经》曰:古者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乐其民俗。

邻国相望,

《南华经》曰:古者邻国相望,山无蹊隧,泽无舟梁。

鸡犬之音相闻,

《南华经》曰:古者鸡犬之音相闻,万物群生,连属其乡。

民至老死,

《南华经》曰:古者民至老死。《通玄经》曰:古者使强不掩弱,众不暴寡,民得保命而不夭也。

不相往来。

《南华经》曰:古者之民与麋鹿共处,耕而食,识而衣,无有相害之心,不相往来,此德之隆也。

信言不美章第八十一

此章《南华真经》言:古之道术有在於无为是者,老聃闻其道风而喜悦之。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老聃曰: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无为也而笑巧,常宽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谓至极。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救文巧蔽也。

信言不美,

《通玄经》曰:古者大道至忠复朴,民无伪匿。

美言不信。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契券而信衰,知机械而实衰。小能破道,苛悄伤德。

善者不辩,

《通玄经》曰:古者大正,无为不险,故民易道。《洞灵经》曰:知而不辩谓之道,道以安人。

辩者不善。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书而、道衰,小辩害正。《洞灵经》曰:知而辩之谓之识,以治人。《南华经》曰:且夫辩之必不惠。

知者不博,

《通玄经》曰:古者至治,无事优游,故下不贼。

博者不知

《通玄经》曰:后世之民知数而仁衰,小成害治。《南华经》曰:且夫博之不知。

圣人不积,

《南华经》曰: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内服。明於天,通於圣,六通无为,四辟虚静,於帝王之德者,其物自为也,昧乎无不静者矣。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圣人慎所积。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有。《通玄经》曰:王公尚阳道则万物昌,尚阴道则天下亡。阳不下阴,则万物不成;君不下臣,德化不行。

己愈有,

《冲虚经》曰:尧治天下,游於康衢,闻儿童歌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既以与人

《南华经》曰:既以与人己愈多。《通玄经》曰:王公居民上,以明道德。大人去恶就善,民不远徙。故民有去就也,去尤甚,就少愈多。

己愈多。

《冲虚经》曰:尧喜,问儿童曰:谁教尔为此谓言乎?儿童曰:古诗也,民皆鼓腹歌谣。

天之道,

《南华经》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

利而不害;

《通玄经》曰:日出於地,万物蕃息。雷之动也,万物启;雨之润也,万物解。

圣人之道,

《南华经》曰: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人之心静也,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天下静矣。

为而不争。

《通玄经》曰:大人施行有似於道,阴阳之动有常节,大人之动不极物。风不动,火不出。大人不言,小人无述。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有真,何往不成。

道德真经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