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黄帝阴符经 > 黃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

黃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

经名:黄帝阴符经注解。任照一撰,约出於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黄帝阴符经注解序

道之所贵者书也,书之所贵者言也,言之所贵者意也。故大道无言,非立言无以明乎理;大象无形,非立象无以测乎奥。象之妙非言不宣,言之妙非学不传。

混元皇帝有言;吾学而得之,非得於自然也。意者未有不因学而能鉴道者也。盖一真之妙,道体显然,其不知者天地相远,知之者岂离目前?盖上真慈悯,垂元法於世中,捞摝群生,立教之言,言尽诠而理隐乎意也。黄帝《阴符》书三百余言,直指人心,使谛观天道与人道,有阴符契机之理。故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臣愚,尝览后人注解,往往穿凿,不究经旨,首尾言意,但分门臆说汗漫,使学者无所适从。臣愚不揆,谩有解释,非敢僭符圣教以光己说,盖得至人一言,方敢

黄帝阴符经注解

绥德军道民任照一注

阴者,暗也;符者,合也。故天道显而彰乎大理,人道通乎妙而不知,是以黄帝修《阴符经》,以明天道与人道,有暗合大理之妙,故谓之《阴符》焉。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运乎上,地处乎下,圣人位乎天地之中。而达为三才者,有相通之用。缘有相通之用,故《阴符经》首言: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观则望而可见,执则取而可行,盖《阴符经》三百余言,首尾尽明。天道始终,动静之理,使学者执而行之,方尽进道之妙。故天道不观则不见,人道不察则不知,是以人道与天道同根一炁,有阴符暗合修行之理,要在寻文而知乎根本。探微取妙,搜正遣邪,托日月而成功,即为神人,由乎通微入妙之致也。微则与道为一,妙则与神同体。《庄子》云: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即知天法与我法不异,我道与天道何殊?不可不察也。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天道本无贼人之心,以人心自不觉知。五行有逆顺相返之炁,犹乎贼之盗也。要在学人系心,五贼返为我用。故天生天杀,造化万物,莫不因五行为用也。五行者,是阴阳之炁散而为五星,五星之炁散而为五行。五行之炁散而为万物,万物之炁聚而为五味,五味之炁化而为真一,真一散而五芽生,五芽生而五根成,五根成而五行具,五行具而五脏全,是以人有五脏同天地之包五行。故天以五行之炁内人腹中,五脏日日有损,月月添衰,况性命四时推迁,身形寒暑销烁,一脏有损即有病生,五脏并枯性命何在?以此察之,缘五星在天,或顺或逆,贼杀人物,能见之者昌也。善见者,人因五行、五谷、五味而生,因五行、五谷、五味而死,即知五谷之炁,是天之冲炁、地之土液,吾能食之以时,返盗物精,顺其造化,上补泥丸,下填骨髓。世人若解返元合於性命,即无五行相克之虞,自然五脏不朽。虽使五贼施行乎天,吾以得之於心,藏之於用,返为我有。则宇宙虽大,莫不在吾掌握;万化虽广,莫不在吾道身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尽人则同乎天,体天则同乎道,道与之生一而不杂。人生而厚者,性也。复其性者,处其厚而已。即知天有性,性通人也;人有心,机同天也。是以人抱厥灵,本与天道,心性相合,机务相符,根於一而已。由此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且道通一体,性混一真,为天地本,亦为三才之元。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即知天性同人而人性同天也。机出一心,即知人心机天而天心机人也。心性既同,则动合天机,心合天机,即知天藏机於混沌之内,即知混沌中藏天机也。天机者,天心也。混沌中玄机者,人心也。以心师心,能契道者,天机与我心同,而我性与天机合也。故天道人道同根一源,是天人不相胜也。经云: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是已。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道纯阳,以阴为杀机;人道处阴阳之中,以阳为杀机。故春生秋杀,是乾坤播大道之风,阳炁复而万物渐生,阴炁腾而万物渐壮。龙蛇是阴中有性之物,乘五月姤卦一阴始生之炁,随而奔腾出陆者,是天道显肃杀之机,自此而始也。人道求生,纯阳即仙,纯阴即鬼。善摄生者,能盗天机,乘十一月复卦一阳始生之炁,以动杀机,磨炼阴滓,荡除尸魄。故言天地反覆者,是天道人道用阴用阳有所不同,而用机之理同於一揆也。即知天道发机於返阴之初以定万变之基,即知人道发机於返阳之始以定万变之基,是天道人道合发,定基之理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巧则荡乎心,拙则昧乎性,是世俗巧拙之用也。故圣人之性,巧不露机,拙不昧性,而无驰骋於非道之务,动合天机,无不伏藏也。故天道即无巧拙之用而能长能久者,因本性不移,常守虚寂。合自然之道,万物潜而自化,是以天有大美而不言,故无巧拙之用也。盖自古高真,潜符天道,取合自然,惟圣人所以恃道化而不任其智巧也。但韬迹隐智以密於外,澄心封情以定於内,《道经》云:我愚人之心也,纯纯兮。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纯纯兮。天机不张,而默与道契,兹谓大智。学者能通大智,与天同德,则道化可恃,而岂有事巧拙之性,能契天理者邪?故圣人抱一以守,不摇其精,即知伏藏之性,合於自然之道也。噫,世人之性、事巧之心但驰骛於外而患乎?人所不知患乎?人所不见,是以失其性而漏乎神,纵乎心而荡乎志,是不知伏藏之理者也。经云:大巧若拙。是巧得於性,而事拙於守中者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物诱於外,则心悦於内。听视口鼻,神明出焉。慎汝内,闭汝外,不以通物为乐,无得而引之,则乐天而自得,孰弊弊焉以物为事邪?故九窍受邪,由乎心性之有动静,邪正之有交涉也。心不正则性返为情,情为用也。故动谓之心,静谓之性。方其动也,返性为情,故万变无常而不能静也;方其静也,返情归性,故吾心常一而不能动也。是以心性相混,致有邪正交涉也。故学者三要不可不知,心为动静之要,情为乱性之要,性为乐道之要。知此三要,则不失本性,复其性而处厚也,故喜怒哀乐不能动乎心。或有所动,则发於自然,是不失吾心常一而物不能引也。可以静则得於守廉,而万变不能惑也。故学者动静之要,不可不察也。

火生於木,祸发必克。奸生於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达士得机,指示后人。中有富国安民之道,取此为理也。缘人之有心,心火受奸,耗损精炁,譬木中有火,祸发必克。要在修炼禁奸,然后能通神矣。故木者,物也。阴中有阳,是木中藏火也。及乎阴木就焚,灰烬火灭,其何堪焉?故圣人立法,譬人之有身,包含道体,抑亦生死系焉。《道德经》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故身譬国也,胸腹之为室也,四肢之列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血犹臣也,炁犹民也,所以安其国,吝其炁;全其身也。为国之奸者,九窍为受邪之门,三虫为六欲之鬼,诱惑人心,交涉六情,以此为身国之奸也。所以谓身譬国也,缘人之身抑亦物之象也。内感真一之炁,资养百骸,得全性命;傥心火不禁,一真耗散,尸魄奸生,天年数尽,是时动必溃之际也。要在禁制心火,修炼阴滓,防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用意於未然之前,使神自恬而心自灰,性自静而情自弭。岂不是知之修炼为富国安民之法者哉?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

世之人莫不为万物所诱,盗乎性命也。要在学人返盗万物精华,补填耗损以守常道,则德全而神自恬也。故一炁含灵於混沌,是三才同乎一源也。道散则三才分判,元炁各存。天阳也,地阴也,阴返阳则万物生,阳返阴则万物死,是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施工於万物,绵绵若存,或聚或散,是物无定体而道存乎不二也。《庄子》云:物无成无毁,复通为一,即知天地以阴阳还返之机为万物之盗也。且物中最灵者人也,惟人同天地为三才,抑亦根乎一炁,与天同德,亦为万物之盗也。惟万物同人而生以资人之所欲引,盗人之性情,抑亦为人之盗也。即知人盗万物以资生,万物盗人以同死,天地盗万物以归根。是三盗既宜,三才既安,不失造化本末之妙也。

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学人既知能盗物精以资吾炁,要在食不失时,则用机自合造化。故食者,是五谷之精也,所以为精者,是天之冲炁、地之土液。食其时则资益五脏,散乎百骸,润泽肌肤,即不失造化之本末也。是以随日月之炁,复化为太乙真水,上贯灵源,要在养。舌下神水流入肺化为唾,唾色白象金,心火来克;流入心化为血,血色赤象火,肾水来克;流入肾化为精,精者水也,脾土来克。返上泥丸,其色黄,谓之黄芽。复流入鼎,烹之为白雪,炼之为青金;复贯入心,洗涤心血;复流於炁海,散化补填骨髓。即知水盛则土多,土多则血强,血强则精溢,精溢则脑满,是还精补脑之理,要在食其时矣。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

至幽而无形者神也,合自然之体者性也,应机接物者情也,故神性本乎一体,情性分为二用。独知情之为用者,往往事神在彼而不知我能神而神也;知性通至幽而无形者,知神用在我而不以彼神为仰也。故学道者将全精神欲达性命,则性命之源不可不知也。故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精全则神王,尽性则至於命矣。故神恬则性静,性静则心和,心和则纯素之道可守,而不失与神为一也。能与神为一者,精不离人而神不离炁也。神炁相合,则形全而通乎无方之用,即知不神之神在我,而不在彼也。

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在焉,神明出焉。

日者,阳也。月者,阴也。阴阳者,道用也。故道用法於自然,所以日月之有常数,大小之有定分。大则莫大乎天地,小则不出乎人物。人物虽小,况万物中人抱厥灵,盖与天性相通,机用同一,小可以慕大道之体,圣功生而神明出矣。且人之生也,精受於天一而为智之源,神得於天五而为性之本。及其至也,可以入神,可以复命,即知人分虽小,可以慕天地之大,而圣功生达日月之数而神明出。传曰: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彼学道者,日月之数不可不知,大小定分不可不察。且天道一日一夜行三百六十五度,带行日月。日其行迟,一日一夜行一度;月其行疾,一日一夜行十二度。日一年行一周天,月一月行一周天,一日有十二时,六时阳,六时阴。天降地腾,一日一合,五日象一元炁,一月有三百六十时,象一年火候日,月三十日一交,十五日一合,月至晦日隐,朔日又生,循环昼夜。圣功立而万物生,神明出而万物化,是以圣人以此取则,修炼一月之间,夺天地一年火候以立圣功。经云:三十辐共一毂。即知一月有三旬,首尾二旬是用武火之时也,中间一旬月盛圆明,是用文火之时也。经云:首尾武,中间文,此故也。又云:药成须藉月为师。又云:高奔日月吾上道。所以高真上圣体天道之盈虚,托日月之定数,以小慕大,与天同一而通乎大理,即知道无小大之间也,明矣。故《庄子》云: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故言大小有定,指乎天人之分同乎一而已。

其盗机也,天下莫不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黄帝得皇人言,为道求生必由所生,法言道机也。达士称下有强兵战胜之术,理在此也。傥人能得机,要在固躬,不可纵情恣欲以轻乎命。《抱朴子》云:善其术者能却走焉以补脑。故事显而理隐者,天下莫不见也;理有可盗而事有可弃者,天下莫能知也。理有可盗则非道不能取,故善为盗者,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知则冲炁不降。机用贵密而事无不济,惟君子所以能固躬而得乎机矣。傥小人见理用机行盗,则往往不能固躬,返有所失,是轻命而穷及滥矣。故战胜之术,理密机深,恐文繁不欲细解,但讨《太一固命金丹经诀》,即知其详矣。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师者,范也。范者,正也。故正者道之常。惟正也,故能御万变而独立于万变之上,是得心师一源之正者也。故先达得机之士指示后人,称上有神仙抱一之道,理在斯而已。是以瞽不善视则专於听也,聋不善听则专於目也,两者能视听之专,而与常人利於十倍看,是得之於心,师而利乎一源也。故聋瞽之微,缘三关外拥,内有所隔,尚能得利於一源,况道者三返昼夜,希夷视听,专利一源,以心师心,岂不有万倍之利乎?故学者抱真守一之道,要在归根,可以长存。归根者,复元炁之本也。《庄子》云:通於一而万事毕。所谓致一则不二,抱一则不离,守一则不迁。惟其不二则能致一也,惟其不离则能抱一也,惟其不迁则能守一也。故守一之道,要在心不放逸,则性自静而神自恬,德自全而道自集。盖神仙抱一之道始因黄帝见皇人,曰:博闻有真一之神,可得闻乎?皇人大惊曰:子在民间,安得闻此?乃上皇主录首篇,恐文繁不欲具注,但讨皇人《三一图经》阅之,即知抱一守道之详矣。

心生於物,死於物,机在目。

学人既习抱真守一之道,或起动念着物之心,要在当用目机以禁乎动念也。且心者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劳神疲思,莫不因心也。故心有动用之机,在物不能无惑,在意不能无着,是以心眼有相须之用,情性有取舍之机。故心因物动则死於物而有所着,有所着则心源不一,神性变乱焉,能取万倍之利乎?故善为道者,心有所着则当用目机,禁乎心而百非自泯也。当泯心之际,勿觉心着,但暝蒙瞪目东瞻能如婴儿,则精神不去,心洁而清也。古诗云:髭头洒血眼如环,是用机在目而泯乎心有所着也。《道经》云: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是心静而不着物者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恩威之大,莫大乎天地,受赐之心,莫出乎人也。盖天降冲和之炁以资世人,不有乎间也。所以无间者,施惠大恩及於万类,惟容人之乐善,使通真达道入於圣域。经云:皇天无亲,惟与善人。即知道无亲疏,亦无好丑,但人能通道,则道自通人。惟至者能受赐天之大恩,与天为徒。虽使天道鼓阴怒肃杀之炁,张迅雷烈风之威,彼至者坦然无畏惧之色,由是乎视听关於外而心意钥於内也。

至乐性余,至静则廉。

虚静而不与物杂,道之体也。古之体道者,以内游为务,不以通物为乐,乐其性而已。人乐其性者,非意之也。返一无迹,因其自然而已。故乐性则性无不余,不与物杂则静无不廉,是以乐天知命故不忧,性寂喜淡即无贪,则心不劳也。心不劳则神不漏,神不漏则情不动,而性至乐也。盖至乐之性得乎至美之游,而达乎至静之境者,廉之政也。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

天道容善则至私也,用道平始则至公也。故天道私人而不私乎道。用道至公而不私乎物,是至公也。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是私人而不私道也。盖世人之性,善恶相混,近善即善,近恶即恶,非本然也,盖因习以性成而已。故学人之性,要在求访明师,亲近良友,专心克志,方通入圣之门。天且不违,应感上灵,要在洗心克己,不放道心,自有天神暗助,志不可退也。若寻访师友得其人,则师事之;不得其人,则兀兀而行,身且安乐,性命之学不可忽也。

禽之制在炁。

天虚则炁浮,炁浮则禽因羽而制炁,飞而能上也。故学者要在虚其心而守乎静,平其炁而恬乎神,则心自顺而不奸,性自静而不惑。是以神为炁子,炁为神母,神炁相合则真精不散,神安而形固,炁使之然也。盖人之有身,物之象也。象同乎物,则生死系焉,有时而尽也。要在炁壮则神全,炁衰则神败。经云:禽之制在炁。禽者,擒也。擒乎心,制乎炁也。且禽能飞而上者,犹人之有炁,充实太虚,扶持天地,举形而仙矣。良由心虚,则炁充大宇,与道集虚。虚室生白,是能养一炁,制使之然也。《孟子》云:吾能养浩然之炁,塞于天地之间。是深得制炁之道者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造化密移,阴阳不测,生於神而死於形者,通一炁本於自然也。故生者造化之所始,死者阴阳之所变,盖物无并盛,阴阳是也。即知万物因阴阳以形,因阴阳以化。本经云:天生天杀,道之理也。故大道根乎一炁,运行日月。日月是阴阳之祖,互相交感,布炁生灵。阳炁返而万物生,阴炁复而万物死,即知生死之理根於道源,若存若亡也。盖人之道,抑亦生死所系,根於一炁,感父母阴阳炁合而生也,阴阳数尽而死也。要在以阳炼阴,阴滓尽而阳体就,一炁充而道自亨,则还元返本,归根复命而至矣。

恩生於害,害生於恩。

以仁为恩,害则随之。故恩爱相生,是人之用情之本也。学道者往往为恩爱系累,中道而止,半涂而废,始勤而终怠者,凡民之情莫不然欤。所以自取害,而害生於恩也,要在切知一炁通灵,万祸不侵;一身达道,七祖升天。能克志进道者,恩及身而害不加我也;其昧者,恩爱之心不除,则恩及彼而害及我也。故恩爱之心满,世人之惑也;荣辱之情举,世人之贪也。噫,忧苦劳伤之害,何为天下人之乐?从而不为害者,是恩爱厚而为害之深根也。善为道者则不然,以恬神为乐,以寂寞为荣,澡雪乎心,静嘿乎志,所以恩不加彼而害不及我也。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日用资生养命之物,是助道本根之灵液也。故人有贤愚,量有浅深。人贤则智见高明,量宽志大;人愚则虑浅识卑,出言叉下。殊不知天地文理法於自然,循流万古,不变不迁,以常数为定体。愚人者独以此为圣,而殊不察时物文理,人所日用而不知其详也。故五谷者,是天下人之日用之物也。但世人务取乎饱食,而不究乎造化之本末也。盖五谷盗天地造化而生,盗天地冲炁而实,即知五谷是天地真一之精,长茂成熟,人得食之,接炁延生,受脾胃磨而精华灵液化为太一真水,是五行之先号,又焉知五谷精炁是天地之灵液,日月之华英、五行之精髓,能资我生,能益我炁,能助我形,能延我命,能全我神,能通我圣。所谓我以时物文理为哲者,其是之谓欤?

黄帝阴符经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