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四辅真经 > 道教易学 > 易外别传(俞琰)
已校对

易外别传(俞琰)

经名:易外别传。原题古吴石涧道人俞琰述。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经部易类(简称四库本)。

易外别传并叙1

《易外别传》者,先天图环中之秘,汉儒魏伯阳《参同契》之学也。人生天地间,首乾腹坤,呼日吸月,与天地同一阴阳;《易》以道阴阳,故伯阳借《易》以明其说,大要不出先天一图。是虽《易》道之绪余,然亦君子养生之切务,盖不可不知也。图之妙,在乎终《坤》始《复》,循环无穷。其至妙,则又在乎《坤》、《复》之交,一动一静之间。愚尝学此矣,遍阅《云笈》,略晓其一二,忽遇隐者授以读《易》之法,乃尽得环中之秘,反而求之吾身,则康节邵子所谓太极,所谓天根月窟,所谓三十六宫,靡不备焉。是谓身中之《易》,今为图如左,附以先儒之说,明白无隐,一览即见,识者当自知之。至元甲申八月望日,古吴石涧道人俞琰书。

易外别传 古吴石涧道人俞琰述

太极

邵康节曰:心为太极。

朱紫阳曰:太极,虚中之象也。

先天图

《参同契》云:终《坤》始《复》,如循连环。邵康节诗云:自从会得环中意,闲气胸中一点无。又云:乾遇巽时观月窟,地逢雷处看天根。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

(愚谓:月窟在上,天根在下,往来乎月窟、天根之间者,心也。何谓三十六宫?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也。三十六宫都是春,谓和气周流乎一身也。如此则三十六宫不在纸上,而在吾身中矣。是道也,邵康节知之,朱紫阳知之,俗儒不知也。)

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云:先天图者,环中也。

(愚谓:人之一身,即先天图也。心居人身之中,犹太极在先天图之中。朱紫阳谓中间空处是也。图自《复》而始,至《坤》而终,终始相连如环,故谓之环。环中者,六十四卦环於其外,而太极居其中也。在《易》为太极,在人为心;人知心2为太极,则可以语道矣。)

又云:冬至之后为呼,夏至之后为吸,此天地一岁之呼吸也。

(朱紫阳曰:天地间只是一气,自今年冬至到明年冬至,只是一个呼吸;呼是阳,吸是阴。愚谓:冬至后自《复》而《乾》,属阳,故以为呼;夏至后自《姤》而《坤》,属阴,故以为吸。呼乃气之出,故属冬至之后;吸乃气之入,故属夏至之后。大则为天地一岁之呼吸,小则为人身一息之呼吸。《参同契》云:龙呼於虎,虎吸龙精。又云:呼吸相含育,伫息为夫妇。盖以呼吸为龙虎,为夫妇。千经万论,譬喻纷纷,不过呼吸两字而已矣。)

又云.一动一静,天地之至妙者欤。一动一静之间,天地人之至妙者欤3

(朱紫阳曰:图之左属阳,右属阴。愚谓:图左自《复》至《乾》,阳之动也;图右自《诟》至《坤》,阴之静也。一动一静之间,乃《坤》末《复》初阴阳之交,在一岁为冬至,在一月为晦朔之间,在一日则亥末子初是也。孟康曰:子之西,亥之东,其中间也。愚谓:吾身之乾、坤内交,静极机发,而与天地之机4相应,是诚天地人之至妙者也5。)

又云:寂然不动,以其无阳,《坤》之象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阳动于中,《复》之义也。

(愚谓:寂者,静之极也,是为纯阴之《坤》;感者,动之初也,是为阳生之《复》。寂感之间,即一动一静之间也。)

又云: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

(朱紫阳曰:邵子就图上说循环之意,自《姤》至《坤》是阴含阳,自《复》至《乾》是阳分阴,《坤》、《复》之间乃无极。袁机仲曰:朱子谓《坤》、《复》之间乃无极,其论察矣。又诗云: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若识无中含有象,许君亲见伏羲来。无中含有象,即是《坤》、《复》之间,无极而太极也。邵子之学,非朱子孰能明之?)

又《冬至吟》云: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大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庖犧。又云:何者谓之机,天根理极微。今年初尽处,明日起头时。此际易得意,其间难下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又和魏教授诗云:读书每到天根处,长惧诸公问极玄。

(朱紫阳曰:子之半是未成子,方离於亥之时。又曰:一阳初动处,在贞元之间。愚谓此处正是造化之真机。程伊川曰:若非窃造化之机,安能长生至哉言乎?)

又《恍惚吟》云:恍惚阴阳初变化,氤氲天地乍回旋。中间些子好光景,安得功夫入语言6

(愚谓:康节此诗,泄尽天根之极玄,苟非亲造恍惚之境,实诣氤氲之域,安知其为极玄哉?)

先天六十四卦直图

《乾》上《坤》下,天地之定位也。《坎》、《离》得《乾》、《坤》之中,故居中7

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云: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乎中也。

又云:自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升者,生也;降者,消也。故阳生於下,阴生於上,是以万物皆反生也。

又云: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又《乾坤吟》云:道不远于人,乾坤只在身。谁往8天地外,别去觅乾坤。

(愚谓:《乾》、《坤》,阴阳之纯;《坎》、《离》,阴阳之交。《乾》,纯阳为天,故居中之上;《坤》,纯阴为地,故居中之下。《坎》,阴中含阳,为月;《离》,阳中含阴,为日,故居《乾》、《坤》之中。其余六十卦,自《坤》中一阳之生,而至五阳,则升之极矣,遂为六阳之纯《乾》;自《乾》中一阴之生,而至五阴,则降之极矣,遂为六阴之纯《坤》。一升一降,上下往来,盖循环而无穷也。天地如此,人身亦如此。子时气到尾闾,丑、寅在腰间,卯、辰、巳在脊膂,午在泥丸,未、申、酉在胸膈,戌亥则又归於腹中,此一日之升降然也。一息亦然,吸则自下而升于上,呼则自上而降于下。在天则应星,而如斗指子、午;在地则应潮,而如月在子、午。子、午,盖天地之中也。《参同契》云:合符行中。又云:运移不失中。又云:浮游守规中。人能知吾身之中,以合乎天地之中,则乾、坤不在天地,而在吾身矣。吾安得夫圆机之士,而与之言身中之乾、坤,而极论身中之中哉吁?)

地承天气图

《易》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承天。

《参同契》云:恒顺地理,承人布宣。

(愚谓:人之元气藏於腹,犹万物藏於坤;神入地中,犹天气降而至于地;气与神合,犹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生物,吾身以此而产药。《太玄经》云:藏心于渊,美厥灵根。与此同旨。)

月受日光图

邵康节曰: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愚谓: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月本无光,月之光乃日之光也。阳明阴暗,阳禀阴受,故太阴受太阳之光以为明。人之心为太阳,气海犹太阴。心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人能凝神入於气中,则气与神合,与太阴受太阳之光无异。)

先天卦乾上坤下图

后天卦离南坎北图

邵康节曰:神统9於心,气统於肾,形统於首;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愚谓:人之一身,首乾腹坤,而心居其中,其位犹三才也。气统於肾,形统於首,一上一下,本不相交,所以使之交者神也。神运乎中,则上下混融10,与天地同流,此非三才之道欤?夫神守於肾,则静而藏伏,坤之道也;守於首,则动而运行,乾之道也。藏伏则妙合而凝,运行则周流不息。妙合而凝者,药也。周天不息者,火也。)

《阴符经》云:机在目。

邵康节曰:天之神发乎日,人之神发乎目。

(愚谓: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内炼之法,以目视鼻,以鼻对脐,降心火入于气海,盖不过片饷功夫而已。)

乾坤坎离图

天地日月图

《易》曰:乾为天,坤为地,离为日,坎为月。又曰:乾为首,坤为腹。

《太玄经》云:阳气潜萌于黄宫。

《黄庭经》云:子欲不死修昆仑。

又云:出日入月呼吸存。

(愚谓:首居上而圆,诸阳之所会,乾天之象也,故《易》以乾为首。昆仑在西北乾位,故《黄庭经》以乾为昆仑。腹居下而中虚,八脉之所归,坤地之象也,故《易》以坤为腹。天玄而地黄,故《太玄》以坤为黄宫。日生于东,月生于西,故《易》以离为日,坎为月。呼吸出入,升降上下,往来元穷,故《黄庭》以呼吸为日月。或以两目为日月,非也。两目仅有日月之形,无日月之用。)

八七九六图

木火金水图

《参同契》云:九还七返,八归六居。

又云:七八数十五,九六亦相应。

又云:金水合处,木火为侣。四者浑沌,列为龙虎。

(愚谓:六、七、八、九,乃水、火、木、金之成数。木数八,属东;火数七,属南。木自东而升,则与火为侣於南矣。金数九,属西;水数六,属北。金自西而降,则与水合处於北矣。丹家有所谓赤龙黑虎者,东方苍龙七宿运而之南,则为赤龙;西方白虎七宿运而之北,则为黑虎,无非譬喻身中之呼吸。究而言之,何龙虎之有?何金、水、木、火之有?何七、八、九、六之有?皆譬喻耳。或疑九、七、八言还、返、归,六独言居,得无异乎?曰:六居北不动,三方之还、返、归,皆聚于北,故言居也。)

乾坤交变十二卦循环升降图

《乾》上《坤》下,吾身之天地也。《泰》左《否》右,吾身天地之升降也。《复》非十一月,亦非夜半子时,乃身中之子也。《姤》非五月,亦非日中午时,乃身中之午也。张悟真云:《否》、《泰》交,则阴阳或升或降。盖谓身中之《泰》、《否》11

坎离交变十二卦循环升降图

《坎》北《离》南,吾身之水火也。《既济》东、《未济》西,吾身水火之升降也。《屯》居寅,《蒙》居戌,吾身之火候也。寅非平旦,寅乃身中之寅;戌非黄昏,戌乃身中之戌。张悟真曰:《屯》、《蒙》作,动静在朝在昏。盖谓身中之《屯》、《蒙》。

屯蒙二卦反对一升一降图

既济未济反对一升一降图

《参同契》云:朔旦《屯》直事,至暮《蒙》当受。昼夜各一卦,用之依次序。《既》、《未》至昧爽,终则《复》更始。日辰为期度,动静有早晚。春夏据内体,从子到辰巳。秋冬当外用,自午讫戌亥。

(愚谓:《参同契》以《乾》、《坤》为鼎,《坎》、《离》为药,因以其余六十卦为火候;一日有十二时,两卦计十二爻,故日用两卦,朝《屯》则暮《蒙》,朝《需》则暮《讼》,以至《既济》、《未济》一也。《屯》倒转则为《蒙》,有一升一降之象。《屯》自内而升,为朝,为昼,为春、夏;《蒙》自外而降,为暮,为夜,为秋、冬。诸卦皆然。夫以六十卦分布为三十日,以象一月。然遇小尽,则当如之何?盖比喻耳,非真谓三十日也。或以此为闭目数息之法,则不胜其烦且劳矣。岂至简至易之道12哉?)

周易参同契金丹鼎器药物火候万殊一本之图

(惟斯之妙术兮,审谛不诳语。传於亿世后兮,昭然而可考。焕若星经汉兮,昺如水宗海。思之务令熟兮,反覆眡13上下。千周粲彬彬兮,万遍将可睹。神明或告人兮,心灵忽自悟。探端索其绪兮,必得其门户。天道无适莫兮,常传与贤者。

右系校正彭真一《明镜图》,略加增损而成九环。)

《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胡安定曰:天之形,望之其色苍然。南枢入地下三十六度,北枢出地上三十六度,状如倚杵,此天之形也。言其用,则一昼夜之间,凡行九十余万里。夫人之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之间,天已行八十余里。人之一昼一夜,而天行九十余万里,则天之健用可知矣。

又曰:人之神气,萃之则生,散之则亡。天有刚阳之气运行不息,故天体常存也。

愚按《参同契》云:关楗有低昂兮,周天遂奔走。关楗,谓南北二极;周天,谓二十八宿;奔走,谓运行也。天形如弹丸,周匝14运转,昼夜不停;其南北两端,一高一下,乃关楗也。人身亦然,上有天关,下有地轴。若能回天关,转地轴,则上下往来,一息一周天也。

愚又按《参同契》云:循据璇玑,升降上下。璇玑,斗也。天以斗为机,人以心为机。心运於身中,犹斗运於天中。

愚又按《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盖人道与天道一也。人能收视返听,藏心於渊,驭呼吸之往来,周流不息,则与天道同运,而天行之机吾得而执之矣。虽然,天之道可以观,天之行未易执也。孰能执之?唯虚心者能执之。)

《易》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於四支,发於事业,美之至也。

(徐进斋曰:丹家亦取此义。魏伯阳《参同契》谓: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但作用不同,此为义理存养,皆天公诸天也;彼为血气保固,由人私诸己也。

愚谓:《参同契》之说,不过借《易》道以推明己意,其间引用《易》中之辞,未必皆取本文之义,盖《易》与天地相似,人身亦与天地相似,是故魏伯阳假《易》以作《参同契》。黄中,指身中之黄道。)

《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朱紫阳曰:《老子》云: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音,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被他说得曲尽。早服者,言能图则不远,而复便在此也。重积德者,言先已有所积,复养以音,是又加积之也。如修养者,此身未有所损失,而又加以啬养,是谓早服。而重积若待其已损而后养,则养之方足以补其所损,不得谓之重积矣,所以贵早服;早服者早觉,未损而啬之也。如某此身已衰耗如破屋相似,东扶西倒,虽欲修养,亦何能有益耶?今年得蔡季通书说,近来深晓养生之理,尽得其法,只是城郭不完,无所施其功也。看来是如此。

愚按曾至游《集仙传》云:周从,泗州人也,徐神翁深重之,曰:我少而婚,是人幼得道,其神全,吾不及也。如周从者,其亦《老子》所谓早服而重积者欤。

愚又按《素问》云: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15,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致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骨满壮16;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於上,面焦17,发鬓颁白18;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又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溺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愚谓:人至於老则多忘,神昏故也。动则疲倦,气衰故也。内炼之道,以神气为本。神昏气衰,则以何者为本?)

《易》曰:水洊至,习坎。

(愚按《灵枢经》云: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日行二十五分,五百四十息,气行再周于身,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千七百息,气行十周于身,下水二十刻。日行五宿二十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于身,水下百刻。日行二十八宿,漏水皆尽,脉终矣。凡行八百一十丈也。

又云:气之行,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营其藏,阳脉营其府,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

愚谓:人身气血,常常流通则安,一有壅滞则病。内炼之道,息息相继,如水之洊至,而其流相续,则真气上下灌注,亦如水之流通也。)

《易》曰:坎为水,为月;离为火,为日。

(项平庵曰:心以坎为体,离为用,放心欲虚而澄;肾以离为体,坎为用,故丹田欲实而温。《损》、《益》皆三阳、三阴之离,《损》之火上飞,《益》之火下伏。又曰:离体之火上腾,故损;离体之火下驻,故益。愚谓:内炼之道,至简至易,唯欲降心火入于丹田耳。丹田在脐之后,肾之前,正居腹中。丹家讳言心、肾,谓心、肾非坎、离,盖指呼、吸为坎、离。殊不思呼、吸乃坎、离之用,心、肾乃坎、离之体。人之一身,心为之主,故独居中;肾为之基,故独居下。丹家不言心、肾,而言身、心,身即腹也,肾在其中矣。岂可捨肾哉?肾属水,心属火,火入水中,则水火交媾,如晦朔之间日月之合璧。)

《易》曰:山泽通气。又曰:二气感应以相与。

(愚按《参同契》云:自然之所为兮,非有邪伪道;若山泽气相烝兮,兴云而为雨。盖人身之阴阳,絪縕交结于丹田,则升于泥丸,滃然如云化为甘泽。陈希夷诗云:倏尔火轮煎地脉,愕然神瀵涌山椒。与此同旨。神瀵出《列子》,尝谓山泽之气相通由其虚也。唯虚也,故二气感应以相与;不虚则窒而不通,安能相与?内炼之道,贵乎心虚,心虚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兴云为雨,与山泽相似。《离骚·远游篇》云:道可受兮,不可传;其小无外兮,其大无垠;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一气孔神兮,於中夜存;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朱紫阳注云:盖广成子之告黄帝不过如此,实神仙之要诀也。)

《易》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

(程伊川曰:涵养之道,出入之息者,阖辟之机而已。

又曰:阖辟往来,见之鼻息。

张横渠曰:人之有息,盖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之象也。

朱紫阳《调息箴》云:氤氲开阖,其妙无穷,谁其尸之不宰之功?

愚按《参同契》云:二用无爻位,周流行六虚。往来既不定,上下亦无常。幽潜沦匿,变化於中。二用,九、六也;六虚,卦之六画也,以喻一呼一吸。往来上下,久之则神凝息定,所以成变化也。呼则气出,阳之辟也;吸则气入,阴之阖也。盖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似,若能御呼吸於上下,使之周流不息,则阖辟往来之妙,尽在吾身中矣。或曰:大有大阖辟,小有小阖辟;一息之阖辟,即一刻之阖辟;一刻之阖辟,即一时之阖辟;一时之阖辟,即一日之阖辟;一日之阖辟,即一月之阖辟;一月之阖辟,即一年之阖辟;以至一世之阖辟,一元之阖辟,万古之阖辟,其理一也。)

《易》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程伊川曰:《易》中只是言反复、往来、上下。愚谓:丹家之书,广譬曲喻,亦只是言反复、往来、上下,外此皆邪说妄行,非真要自然之道也。

愚按《文子》云: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户枢之不蠹,以其运故也。文子,计然也,周时人,老子之弟子也。人身气血,亦欲其往来流通。一不流通,小则为,大则为痈、疽。者,节也。痈者,壅也。疽者,阻也。愚又按《子华子》云:古之知道者,筑垒以防邪,疏源以毓真;深居静处,不为物撄;动息出入,而与神气俱;魂魄守戒,谨窒其兑;专一不分,真气乃存;上下灌注,气乃流通,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而不休;阴营其藏,阳固其府,源流泏泏,满而不溢,冲而不盈。夫是之谓久生。《子华子》,程本也,孔子与之倾盖而语者也。人身气血,往来循环于上下,昼夜不停,犹江河之水相似,人但见江河之水东流至于海而不竭,殊不知名山大川孔穴皆相通也。岂不见庐山瀑布乎?昼夜倾注不绝,何也?水由地中行,盖往来相循环也。日月之行亦然,随天之旋,一出一入,往来不穷。人知吾身自有日月,则往来不穷之妙只在吾身,而不必索之高远矣。《医书》云:人身有任、督二脉。任脉者,起於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属阴脉之海。督脉者,起於下极之腧,并於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颠循额至鼻柱,属阳脉之海。所以谓之任脉者,女子得之以妊养也;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鹿运尾闾,盖能通其督脉者也;龟纳鼻息,盖能通其任脉者也。人能通此二脉,则百脉皆通。《黄庭经》云: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天经乃吾身之黄道,呼吸往来於此,即任、督二脉是也。

右《易外别傅》一卷19,为之图,为之说,披阐先天图环中之极玄,证以《参同契》、《阴符》诸书,参以伊川、横渠诸儒之至论,所以发朱子之所未发,以推广邵子言外之意。愚虽弗暇专志从事於斯,而丹之妙用非苟知之,益尝试之者20也,故敢直指方士之所靳,以破学者之惑。尝慨夫世所传丹家之书,庾辞21隐语,使览者无罅缝可入,往往目眩心醉而掩卷长叹,如蔡季通、袁机仲尝与朱子共订正《参同契》矣,虽能考其字义,然不得其的传,未免臆度而已。愚今既得所传,又何忍缄嘿以自私。乃22述是书附於《周易集说》之后,而名之曰《易外别传》,盖谓丹家之说,虽出於《易》,不过依仿而托之者,初非《易》之本义也。丹道之大钢要领,予於是书言之悉矣。丹道之口诀细微,则具载於《参同契发挥》三篇,兹不赘云。林屋洞天石涧真逸俞琰玉吾叟书23。)

右《易外别传》一卷,先君子之所著,而附於《周易集说》之后者也。先君子尝遇隐者,以先天图指示邵子环中之极玄,故是书所著,发明邵子之学为多。近刊《阴符经解》,儿桢请以是藁缮写同锓诸梓,并《沁园春解》,三书共为一帙,将与四方高士共之,因请总名之曰《玄学正宗》云。至正丙申春正月,男仲温百拜谨志。

易外别传竟

1.据四库本,在《易外别传并叙》前有清代吴城的序言,其后又附有明代董传策所题的《易外别传引》。因底本言称“并叙”,而实仅有俞瑛自序一篇,故特此说明。

2.“人知心”,原作“人之心”,锯四库本改。

3.“至妙者欤”,原作“至妙至妙者欤”,疑衍“至妙”二字,今据四库本删。

4.“机”,四库本作“极”。

5.“至妙者也”,原作“至妙至妙者也”,据四库本删“至妙”二字。

6.“语言”,原作“语言有”,疑衍“有”字,今锯四库本删。

7.自“乾上坤下”至“故居中”,此一小段,四库本缺。

8.“谁往”,四库本作“谁能”。

9.“统”,四库本作“通”。

10.“混融”,四库本作“浑融”。

11.“泰否”,四库本作“否泰”

12.“之道”,原脱,据四库本补。

13.“眼”,四库本作“眠”;而锯诸家《参同契》注本,宜作“视”字。

14.“匝”,原作“帀”,据四库本改补。

15.“溢泻”,原作“溢写”,据四库本改。

16.“满壮”,四库本作“壮满”。

17.“面焦”,原作“回焦”,据四库本改。

18.“颁白”,四库本作“须白”。

19.自“右易外别传一卷”至“仲温百拜谨志”,底本此部分文字与《易外别传》正文之间原有《玄牝之门赋》一篇,疑是错置,今据四库本调正。

20.“者”,据四库本补。

21.“庾辞”,四库本作“廋辞”。

22.“乃”,四库本作“逎”。

23.自“丹道之大纲要领”至“俞琰玉吾叟书”几句,四库本略作“其详载于《参同契发挥》三篇,兹不赘云。石涧俞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