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道教论集 > 全真文集 >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

经名:玄宗直指万法同归。金牧常晁撰。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一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

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无极此纯然性理,即太极。有中之真无,无名天地之始也。

太极此理气混沌,即元极。无中之妙有,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极太极图序

无极者,无所至至之谓也。又无中之真无也。一元无象,二炁未萌,空洞玄虚,寂然不动。此无名天地之始也。后世强曰无极,曰太易。因静极而后生乎动,动而不已生乎炁。炁理混沌,三才由是而胚育,变化之道生矣。此有名万物之母也。故谓太极。经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者,无极也。由无极而有太极,由太极而有乾坤,乾离而日生焉,坤坎而月生焉。四象立而八卦列,阴阳合而男女生,人伦由是始也。离震而坎兑,昼夜由是以分,四序由是以运也。故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结而不散者为山岳,融而不滞者为江河,抽地陆者为草木,潜渊薮者为鳞介,走者曰毛,飞者曰羽。由是寒燠相因,湿燥相感,情伪以交,精气以接。蠢动含灵之属,有生无识之类,生生而不可已也。

论无极妙有

无极,太极之真无也。太极,无极之妙有也。真无者,性之始也。妙有者,炁之始也。妙有胚混,先成乾象,两乾以为坤,乾坤既立,人伦万物由是以生,性命之道立矣。至於均四象,布五行,环八卦,导三元,成代谢,迭兴衰,是特阴阳二气之流运者也,而无极之本无加损焉。在太极之上寂无形变,在二仪之下不与物迁。其曰太易、太初、太素、太始,其名异,其道一也。然而太极受命於无极,乾坤受命於太极,人物受命於乾坤,即一贯也。非无极外生太极,太极外生乾坤,乾坤外生人物,始於理之真无,成於炁之妙有也。

论无极太极即理炁

无极者,纯然理之谓也。盖有是理而后有是炁,理炁混沌,是名太极。此有名万物之母也。至於三才立,万物生。理之均物,谓之性。气之付物,谓之命。原人物性命,即天地间之理炁也。天地间理炁,人物得之为性命也。始则理炁混然太极,终则天地具乎理炁。理於炁不独存,炁於理无奇立。与三才万物相为而无终者,理炁也。然理之体静而形虚,炁之机动而形静。静而虚者,道也。动而形者,器也。始於无极,成於太极,分为两仪,散为万类。而理与炁,未始乎离,未始乎息,亦未始乎加损也。

性命之源

太极无形,肇生乎一,一析为水火之数彰焉。一与二偶,乾体乃成,是为性命阴阳之本初,人伦万物之资始也。由是中分乾以为坤,两仪立而四象峙,八卦列而昼夜交,自乾元始判,性命遂分。《易》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盖乾道未分,水火所以自具也。至於乾道变化,分以为坤,万物得乾坤所分之炁,各正乎性命以生。此乾元降本,品物流形也。故全於乾者为阳,分於坤者为阴。阴之立,品物资之以生。得乎乾之具者曰性,得乎坤之分者曰命,得乎水之一为精,得乎火之二为神,得乎性命精神之具者曰道也。○水一火二合而为乾,此乾元自具水火之妙也。元命本性之始也。至於分一为二,则一体无而二体有。合而为一,则一体有而二体无。此有无之互为变化者也。故大道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所以无极即太极之真无,太极即无极之妙有。故乾之始者本无,因一立以成象。坤之始者本无,因乾分以成形。分合有无,此生阴阳万物之大本也。○乾元、水火、阴阳、性命,精神之自具也。故乾性於道,人性於乾,合乾而顺坤,成性而复命也。乾分为坤,坤合复乾,二体分合,性命乃全。故伯阳修仙,《参同》以《易》,谓性命不过乾坤也,精神不过坎离也。乾坤坎离不过一也。一者不过太极也。太极不过无极也。一之未形,太极之无始也。一之既立,太极之有始也。无始者,性之始也。有始者,命之始也。合乎二始,乾道乃成。性始乎无,虚灵知觉生焉。命始乎有,流行生灭系焉。有无之对,动静之交,变化之道立矣。然一体包二,乾体包坤,不俟其变,水火阴阳备矣。能一太极以全乾元,合无形而包二始者,其圣元。合元形而包二始者,其圣人事业乎。

性理神炁命序

道在太极前谓性,性在天地间谓理,理之妙觉之谓神,神之虚灵合乎炁,炁之付物之谓命。《易》曰:寂然不动者,性之体也。感而遂通者,神之用也。性於物无所不至,理於物无所不公,神於物无所不应,炁於物无所不成。本然无为者,性也。物之均具者,理也。玄通妙觉者,神也。运行不息者,炁也。本乎性,顺乎理,存乎神,炁以生者命也。

万法归一图锐

一者,万法之母也。故两一成二,两二成四,重四成八,重八十六,合为三十二,重三十二为六十四,六十四成三百八十四。除乾坤坎离,二十有四正得三百六十,以应一期也。故乾之策二百一十六,坤之策一百四十四,合乾坤之策,其有万千五百二十。故一数成乎一物,一物具乎一法,一法之中复生诸法,总而言之曰万。其始也,依一立名,依名立义,依义立事,依事立能,依能立职,依职立用,依用立功,依功立异,依异立奇,依奇立是,依是立非。是非既立,於愚别智,於否别通,於多别少,於少别众,於同别异,於等别差,於中别偏,於正别邪,於大别细,於精别粗。积而袭之,因而重之,自此以往,虽巧历不能得也。三千八万随事训名,皆事物之交错,人心之变通也。无极之始恶有是哉。智者必总万法而一之,还其原而反其本也。一之既复,万法旋元。故圣人一以贯之。曰万物虽多,其治一也。苟非一以贯之,直乎万又万矣。

一齐万法

夫万法之於天下也,以沧海为口黄河为舌,不能尽辩其是非。昆仑为笔,青天为纸,不能尽写其情状。世愈下而法愈变,人愈诡而道愈乖。故一源才动,万法交驰,犹雨挫群丛,风号众窍,纷纷焉,扰扰焉,莫知能御也。虽使牺轩重立法,瞿聃再谈玄,不能抑其既动之源也。其万法之多,万法之广,有以智虑而穷之,是以不齐而齐,其不齐也。齐之者何?一而已矣。一之者何?会其极以归其极也。然万法虚假,一亦妄生。一之不动,则万法无生。吾将一以贯乎。万法同乎彼我,侔乎天地,恶得不齐者哉。谓一不可反,法不可齐者,未悟可齐之理也。

三教同元图

三乘四果凡释学者百家诸子凡儒学者三界群仙凡道学者

释儒道

三教同元譬说

穷理治天下,莫大於儒。性超生死,莫大於释。复命御三才,莫大於道。夫三家者,同一太极,共一性理,鼎立於华夷之间,均以教育为心也。其元同其为思其纳众理也。由郭之纳众庶也,海之纳百川也,鼎之纳众味也,身之纳九窍也,天地之纳万物也。贵乎静不贵乎动,贵乎清不贵乎浊。静则万虑不生,动则万机俱作。清则神明萃集,浊则痴暗混凝。官天地,府万物,会精神,调六炁,莫不由乎心之所以用也。古人无能名之,故为之字。以此下象三才万法。

郛郛

全於无极之谓性,分於太极之谓命,道所当然之谓理,包括众理之谓心。心者也,总万法而言之,其形广大,其体虚无,妙觉玄通,包含万有,初无善恶小大之名,由人物所以用也。用其末异者,后世异之所以异也。譬兄弟三人同一父母所生,不幸父母早逝,兄弟离流他国,及其长也,承嗣三家各变其姓一氏,三家之君忽有民土之争,其三人各总绝世之智,出奇运军,拥将调兵,遇於中原之野,或攻於左,或攻於右,或攻於中,虽复锋镝以交,兵刃以接,终自不能相下。何哉?盖其力齐智等。胜负所以难分也。有识者曰:昔同父母,今者寇雠,为之奈何?虽欲解其兵,释其患,和其光,同其尘,尽其心智。心在天为天心,在地为人心,在天下为天下心,在万物为万物心,不过一心也。舍其物而得其名。心本无常,随用为常。心本无度,随用为度。心本无动,随用为动。心本无思,随用为思。用其善者为善心,用其恶者为恶心,用其小者为小心,用其大者为大心,以此心象郛郭也。由是知心之宰众理者也。

性命身混合图说

性者,元神之妙也。万物莫不均得之,其体至静、至虚、至玄,在圣不增,在愚不减。在古不变,在今不移。天下之动,不能动其动。天下之至,不能至其至,此所以为性也。命者,元炁之正也。炁,之与物,谓之命又令也。令之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在物则在穷通,在理本无生死。万物无常,此形器之物於分限者也。而元命未尝断续焉,以不召而行,所以谓命也。身者,令根本也。始於无形,因缘父母而成其象,实受天地之正炁,故肖天地以为形,眼视耳听,鼻嗅舌谈,意知情识,手执足蹈,此所以为身也。非身则性命无所寄,非性命则身无所主。混而合之曰人,明其性者曰道,夫宝身命而不宝其性者,特炁息寄於一物耳。或曰身无常,命有限,身命不存,神安在哉。曰是身假物也,终久必还,是命流行也。物於生灭,有身则合。而为人,炁散则归之於道。圣人外身而身存,元神元命曷尝丧焉。若离身求命求性,是外水而求鱼龙,外天而求日月也。

牛车宝谕身性命说

夫性人之所性也,物无不均有之。身者人之本也,性命之所寄也。命者,炁之序也,生生之所由也。受天命以为人,奉行天地之情性也。身非命不能立其本,命非身无由存其生。性非身命不能寄之以灵,成之以善,此三者不能须臾离乎本也。今借宝谕乎性,车谕乎身,牛谕乎命。宝者,贵重之物也。车者,容载之物也。牛者,承行之物也。夫以宝载车,然后驾之以牛,故牛行车行,宝在其上矣。牛能行不能载,车能载不能行,宝虽贵,非牛与车亦不载矣。故牛非车则无所运,车非宝则无所载。故宝逸而牛车实劳矣。夫车假合之物,因牛行道,因宝而载,非假合必不能相为其用也。况假合者终久必离,奉行者终久必弊。犹牛终死,车终破也。宝非假合,故得独存焉。由此观之,身之亡,有生之常也;命之穷,流行之常也。不与身命俱亡者,惟性理也。今不明其性,是去宝不取也。不知命,是去牛不驾也。不修身,是去车不用也,至於牛死车破宝亡。悲夫!

阴阳以静为主说

阳动阴静,阳清阴浊,世所共知。至以静为主,则世不知之矣。夫太极之体本乎静,其动者依乎静,然后而动,非先以之静,故不能继之以动。三才之道,是以静者为动者之主矣。况静而生性,动而生炁,静而生仁,动而生智,天下之事莫不由动之所以生也。今谓阳动其所本必静,阴浊其所本必清。静为动之体,动为静之用也。由此观之,静者逸而动者劳,静者尊而动者卑。苟非静,何以一天下之动也。非清,无以明天下之浊。故圣人取至静以为道,非贱阳而贵阴也,取乎太极之始也。夫天虽动,而有动中之静。地虽静,而有静中之动。天非静,故不能应万物之情,地非动,故不能发万物之生。故乾之中阴为离,日象也。坤之中阳为坎,月象也。是阳必以静为体,阴必以动为基也。天体静所以刚而愈健,地体动所以生而不息。故天地常应常静之妙也。阳动阴静,天地之正体也。阳清阴浊,天地之正形也。阳刚阴柔,天地之正理也。阳尊阴卑,天地之正位也。一起一伏,阴阳之升降也。一住一来,阴阳之代谢也。一昼一夜,阴阳之明晦也。一寒一暑,阴阳之推迁也。至於充塞两间之不变,周游六虚之不移,穷之不见其终,推之不见其始,寂然不动,静体本然者,此又非阴阳之形,寒暑之炁可以测也。

佛氏字心轮图说

陈遁斋曰:此图甚妙,由释氏之阃奥,造儒者之门庭,从前大善知识开示未尝及此。

佛氏以字书于胸中者,表法也。谓其如轮,两相交互,均於四象,齐为八卦,交为经纬,互为始终。会於中,为五行,为五常、五炁、五戒。在经为四句,在人为四大。阴阳性命、道德仁义、精神魂魄、汞铅龙虎、乾离坤坎之妙,莫不均於其中也。其进亦平,其退亦平,顺可行,逆可行,可以四五,可以八九。纵亦无穷,横亦无穷,天人之理无不该载。所以佛氏书之於胸,象法轮於心中,转运不已也。其音曰万,言万物莫不由是道也。推其本乃十字也。始於一,成於五,圆於十,包於万。字乃十字委曲也,曲直两通之义也。所以《华严经》自始及末每事举十,取其上下平等,体用互换,无欠无余,无高无下,犹应轮宝藏,周匝庄严,一切义理无不宗之,意义甚深,非言可尽。

中庸真常常住

无过不及之谓中,不易不偏之谓庸。中也者,两仪间之极则也,人心中之极理也。庸也者,天下独存之至也,古今不变之常也。在释氏之谓常住,在太上之谓真常。常住者不变,故不迁流之义也。真常者,不妄乱不更易之义也。尧舜以之而揖让,孔孟以之而授受,释氏以之化万类,太上用之御三才,即此道也。夫中庸,儒者之极道也。常住,释氏之极道也。真常,太上之极道也。因时有古今,道有升降,故体同用异也。非圣人命理之所以殊焉。

圣人特施设不同说

太极之道,始之於性,终之於命,三才之立,无过此也。万物之生,不出是也。况两仪之大,风土之殊,人物之众,各秉乎性命以生,品类虽异,太极未始不同也。故释氏用之以化天下复本性。老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炁。儒氏用之以化天下复元命。非性无以明大道之妙,非炁无以彰太极之原,非无以行教化之大。此三者,超形器,炁母,正大伦,天人之本也。三才不能须臾离之。是故取之有体用,得之有先后,非所谓过与不及也。穷其始终,释即道也。道即儒也。今谓释之寂灭,不近人情。道之清虚,不足以治天下。儒之名义,不足以超生死。是各执其一偏於得失之间耳。圣人之理一而已矣。非有浅深之间哉。用之於天下,特施设之不同也。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常者,不变易也。清者天之性,静者地之性也。天地之理贵常,是以取之为一道也。且天非清,故不能极其高而垂万象。地非静,故不能厚其下而载其万物。其德不常,则天可倾也,地可陷也,日可冷也,月可热也,四时可颠倒也,万物可错杂也。惟其常,故能於万物古今不迁变焉。况人肖天地为形,合阴阳为命,禀受一灵之妙,常自清静,秪为无昕烦恼之所汩没,爱欲昏乱之所牵缠,由是其常汩其清,动其静,故不能与天地同其久,大道合其真也。诚能契其常,合其清静,天地敢不悉其妙而归之哉。

度人经元始宝珠说

元始者,大无空洞之首也。出乎太极之上,居乎九炁之先,其炁降为乾,分为坤,合为人。三光五行,四序八卦,莫不由玄元始三炁之所立也。《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本乎是矣。夫元始一炁,至清静,至虚无,至无为,至精一,是为万道之宗,万灵之本,万化之首,万物之根。本无名言,故天尊假名言而名言之。经曰: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大如黍米,於空玄之中,寂无遗响。此经一段,乃天尊开方设便,引化群生,言之各有所表者也。夫宝珠者,玄牝之一窍也,真空之妙有也,水火乾元之本也,万灵之性智也,居於空玄之中。空者,表来处本无也。玄者,表无中生有也。去地五丈者,表五行大衍之圆数也。木、火、土、金、水之一贯也。五属土居中央,统摄坎离震兑之四象也。此珠必去地五丈,高无过踰,低无不及,表玄牝一窍,始出於五行之首,终居於五炁之中也。元始登引天真大神等,俱入宝珠之中,此表一炁之微,含吐十虚,范围三极,细无不入,大无不包也。天人仰看,惟见勃勃从珠口中入,此表玄牝一窍,为众妙之门也。元始以一真之妙汲引群生,从如是妙门而入也。既入珠口,不知所在,此表群生同此妙门而归。由是智游於冲漠,性合於太虚,故曰不知所在也。是以国人睹宝珠之妙,咸悟元始之道,故得尘劳廓散,心地悉复平正也。夫心珠广大,空洞无形,三才万物莫不均入。是珠既入於理,夫复何言,故曰说经都竟也。元始以无说而说,众真以无问而闻。各悟真理,反本还源,故曰诸天复位也。智性玄微,非声非色,悟之则法界全彰,迷之则秋毫不睹,故曰寂无遗响也。故太上始以宝珠之微示其心迹,终以寂无遗响以会其虚无。此妙有真空之全体,无无不无之全机。圣人之旨,玄妙难通,必施方便,以示群生,使之自求自得之也。故先由珠口如是而入,众真从之开悟人天,必由此门而入也。然群生之身数怀宝,自古及今初无变易,非但元始独有是珠也。怀其宝,迷其邦,得其门者鲜矣。且万法之多,万言之广,一珠足以包之。珠之外,经亦奚庸哉。赞曰:元始入珠,珠之元始,元始与珠,一而已矣。说经都毕,万法归一。视听无同,混沦太极。

儒家四句偈

人心惟危。浮妄不停,感思易入驰,纷竞得趋欲,徇情逐物,动而难安,谓之人心。

道心惟微。体之至静,幽远难明,理悟则存,情揆莫测,不可得而视听,谓之道心。

惟精惟一。以危即微,止动归静,人心道心,极至纯粹,毫发私欲无杂,谓之精一。

允执厥中。危微之心,极于精一,持为日用,罔不合理,无有偏倚之伏之患,谓之执中。

道家四句偈

视不见我。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融妙虚寂,不可以情知意识,名曰视不见我。

听不得闻。反听自心,湛然虚寂,了无声色,犹元始於宝珠之中,说经都竟,倏忽之间,寂无遗响,名曰听不得闻。

离种种边。不着邪见,不堕偏执,无过不及之患,离去一切边傍,立於至中之中,名曰离种种边。

名为妙道。无我无闻,无边无内,形容不及,声色无干,出於视听名之外,名为妙道。

佛家四句偈

不立文字。心由自悟,文不在斯,道本见成,理无修证,岂言教之所能述,故曰不立文字。

教外单传。学於无学,以心契心,得意忘言,取悟为则,出乎言辞之表,曰教外单传。

直指人心。惟此心宗,至简至易,不由蹊径,不涉典章,一悟顿生本原,曰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觉性真体,极乎空寂,精识本心,妙臻至理。理然明白洞达,故曰见性成佛。

右《金刚经》曰:若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若持此经中四句偈。意谓不达佛理,以身命布施,但得有为之福,不如受持经中之妙,见性成佛也。四句者,至少之义也。若识得破,天下无多经可看,无多书可读。故於三教,为撮其要,语依《金刚经》,名曰四句偈。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一竟

2-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常应常静解

夫天体本静,应之以日月云霞。地体本静,应之以江河万物。四序本静,应之以春夏秋冬。人心本静,应之以喜怒哀乐。凡有一静,则有一应。静者,主也。应者,宾也。静者,君也。应者,臣也。静为内体,应为外用。是以圣人之心,常不易而应乎万物之情,常不动应乎万物之变。虽与万物接应,而此心未始逐万物而迁动也,故能为万物之主焉。虽日应万机,曾不损乎毫厘,太上执此以御三才万物也。常应常静,圣人之至德乎,天地之真心乎。学者之日用紧要,切不可放过也。

解谷神不死章

无极为太极之谷,太极为天地之谷,天地为万物之谷,人心为众理之谷。谷者,纳物而不盈,呼声而能应,象乎人心也。神者,天地间之至理,人心中之至妙。此神知觉虚灵,与心相应,犹谷之应乎声也。三才有休否,此神元歇灭,故曰不死也。是谓玄牝。玄者,天地之始象。牝者,至静之真体。三才未立,四象未生,是道已具。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即此也。曰太极,曰性命,曰铅汞,曰水火,无非玄牝异名之妙也。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牝一窍,乾坤之根蒂也。众道由此而出,三才由此而生。或以口鼻呼吸往来清浊为说,是亦道也,但不得谷神之妙矣。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绵绵者,无终之义也。谓谷之有神,不断不灭,劫火洞燃而不坏,二仪变易以常存。人能用之,不急於勤,不荒于怠,故可与道相为无穷也。

性宗命宗同体说

世谓禅学为性宗。禅者,梵曰禅那,此翻曰静虑。以清心澄神、静念息虑为本,以忘形去累、止欲离贪为宗,在身为戒,在心为定,在性为慧,禅宗以戒、定、慧为第一义。命者太极混沌中元命之命也。以无为自然、妙有清虚为本,以专气致柔、抱元守一为宗。在肾曰精,在身曰气,在心曰神,命宗以精、气、神为第一义。戒、定、慧,即精、气、神也。戒以养精,定以养气,慧以养神。非戒则不能生定,非定则不能生慧。戒不立则精丧亡,定不全则气流散,慧不生则神凋竭。故戒定慧依精气神而立,精气神依戒定慧以全。三教圣贤,不能去此六字而成道者。今之学释者则曰:本来无一物,何用精气神也。学道者则曰:吾有精气神存,何待戒定慧为。此皆不明根本,妄自分别,所以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悲夫!

解金刚经一合相理分

夫有合相之者,天地万万物也。无相之合者,如来性理也。万万之合,莫逃乎身命。阴阳性理之合,不越乎真空妙有。分云一合相理者。相者,事物也。理者,性理也。凡貌象炁质之物,宥于天地之间者,莫不合乎数,当乎理也。至于蜎飞蠕动之属,有情无想之类,孰能逃乎一合之相矣。故如来说法,必自有相而至于无相。谓一切众生,必固相而后显理也。非相财真空之理无所明,非理则妙有之机何所发。故以相明乎理,以理合乎相,欲使众生即色即空,即心即佛也。经云:如来如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显名世界。解云:此言天地一合相,世界若此其大也。盖太极未形时,即无此世界,大块既判后,是名世界也。经云: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解云:元始之际,本无一合之形,今实有世界,不过一合相也。盖天与地合,日与月合,阴与阳合,男与女合,其余不言,可知是名一合相。解云:如来真性,本无名相,不过假权就实,借有明无,随顺世间,名一合相也。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解云:然此一合,乃真空与妙有合也,众生与佛性合也。老子谓神形俱妙,此也。千圣不传,故曰不可说也。但凡夫之贪着其事解,凡夫不明佛性,但与世界尘劳烦恼为合,贪求无厌,着相不解,事事执迷,不能省悟,使一灵真性流浪生死,出入韬回,皆贪着其事也。诸经之解为为不同如来之旨,遂成讹舛。经中明白,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见得形炁之合明矣。又破曰即非一合相,此性理之合明矣。谨解半章,发明后学云耳。

解老子贵生章

经: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解:生犹日之出也,死犹日之没也。庄子云:死生如夜旦,此也。十有三者,乃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胞、胎、养,此十二事,兼吾之身共十三也。凡万物始而复终之道,阴阳往而复反之理,人物盛衰死生之数,在坤卦为复,在乾卦为姤,阴阳消长,寒暑推迁,造化相为无穷者,此也。凡有生之徒,必循此而生,又循此而死。今生动至於死亡之地,其盛衰存亡之迹,亦不能逃此十三徒之数,有能逃此数者,其惟圣人乎。释氏之生老病死亦本於此。其所谓韬回者,此三三徒欤?

经:一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解:万物无生,故得无死,既有生则必有死,有死则必有生,此天地间必然之理也。今不能兔乎十三徒之患者,为万物生生之情不已也。既厚於有生,何得免乎死也。老君恐世人不明出生入死之理,故设问曰夫何,故又自答曰以其求生生之道甚厚,不能至於无死之地,所以未免乎十三徒之生死。今欲不与此徒为伍者,则当出五行生死之外可也。

经: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也。解:既厚於有生,则当其摄卫养生之术,顺其生旺兴衰之数,明其死生出入之机。修其身,养其气,固其精,存其神,黜聪明,屏嗜欲。使七情不扰於内,六尘不扰於外。不奔走於名利之场,故陆行不避乎虎兕也。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不徇身欲,不为祸先,故入军不待避乎甲兵也。故善摄其生,必洗心藏密,忘物忘形。使乎六欲之兕虎无所投措其爪角,三毒之甲兵无所容顿其锋刃。神形俱妙,与道合真。故曰无死地也。又曰圣人能外形骸,不与十三徒为侣,故物不能为之害,世不能为之患。老君曰:吾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若吾无身,何患之有。以其无身,故能无死地也。诸家解义各以九窍四肢,七情六欲,或言水六火七,或言六根、四大、三毒为十三,似与经旨不相侔合。今特解此,发明后学。

若婴儿之未孩

婴儿者,未出胞胎也。出乎胞胎,谓之孩也。婴儿在母腹中,惟抱一团和气。喜怒哀乐之情未发,见闻知觉之性未萌也。出母之胎,便有喜怒哀乐之情,见闻知觉之心,故不足以况於道也。古人曰:温养子珠,保养太和。又曰:圣胎道胎,胎仙胎息,未尝言出胞胎也。三教圣贤泏养之术,孰能越此。老子抱元守一,专炁致柔。释氏之宴寂,颜子之坐忘,止是婴儿。

二极中说

无极,无中之中也。太极,至中之中也。寂然不动,元炁总禽之首也。不可得以状之,即无偏倚流伏、过踰不及之患,是为乾元之始,万物之根也。极名虽异,而中不异也。三才万物不能须臾者,离此中也。至于喜、怒、衰、乐之未发,此中者,在儒谓之精一,又谓存神;在老谓之抱元,又曰守一;在释谓之禅定,又曰寂观。是皆人心固有之中也。以我固有之中,合乎二极本然之中,则天地物我同乎一体。物我既同一元,中寂故不见有起灭,不见有流滞,不见有去来,不见有偏倚。若然者,故可齐万物,一生死,立於至中之中也。

坐忘说

坐者,止动也。忘者,息念也。非坐则不能止其役,非忘则不能息其思。役不止,则神不静。思不息,则心不宁。非止形息役,静虑忘思,不可得而有此道也。故古人立止观二法,对治散昏二病。止者,止其散,即散归於定。观者,观其昏,即昏复於慧。非定力不能止其散,非返照不能明其昏。古之上士莫不由此而求之,所以颜回惰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伺於大通。子棋隐几而坐,丧乎吾我。明道坐如泥塑人。许君曰:静定栖神,无生杂想。广成子曰:毋视毋听,抱神以静。西王母曰:无劳汝形,毋摇汝精,灵山六载,少室九年,又有胁不至席,身不离座,身心不动,入乎大寂。释门若此者甚众,不过止散而照昏也。不假坐养,圣胎何以克成,定慧大事明了,任意逍遥。事若未明,不宜废坐。虽然冥顽兀坐,又谓鬼窟黑山,外静内动,名曰坐驰。若此谓之坐忘,又不可也。

降伏其心说

人心最老最险,易於动摇。瞬息之间,遍历万物。其贪也,犹虎狼鹰鹞。其毒也,犹蝮蝎蚖蛇。纵之则万骑奔风,放之则群猴掷树。其中物也,如戈矛剑戟。其用谋也,如罗网钩锥。享千钟利禄,不以为足。居九层楼阁,不以为荣。万物皆可测其情,惟人心不可得而测也。今以何者而降伏之?必也先之以知足,继之以毒,抑其纵,敛其放。散其戈戟,去其网罛。忘其富贵,一其驰散。静其念虑,割其恩怨。喜怒哀乐,寝而不发。颠倒梦想,默而远离。六欲不兴,七情不缪。世间一切理事境界,并不挂怀,若月停止水,云散太虚,无为自然,如如不动。若此可为降伏也。犹外敌之降於中国,群臣之伏太君。然后安危保险,弃甲揩兵,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此心天下之太平也。

仰山禅房座右铭

阴云消散

则般若

慈救众生迷则无明悟慧月流空

慈悲十二时中

悲於一切行住坐卧总是真如

心常如一

堤防众欲

禁欲百非

恵济贫穷五阴廓落

布施五蕴皆空便为菩萨

广施阴德一性圆明

佛道者心

佛即是心即心定佛

大图智镜反观自心贪爱若灭谅不由他

慧无贪

耳等真空照彼昏昧烦恼自无道不远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弘之在我

昼夜孜孜识尘清静

精进六根清净即同如来

善念不退清身独露

安心止散

静虑澄神

日用中间

知觉见闻无非妙用

能忍其辱头头贝足

忍辱

福德日生尘劳不碍

塞则烦通则菩萨

觉性现前

即此身心为佛法,休从外象推寻。明之无古亦无今。大圆平等智,即是本来心。戒定慧根须决定,贪嗔烦恼无侵。六尘五蕴总邪阴。若人如是会,大地变黄金。

惟此法门为最直,明心见性为先。如来一大事因缘。了明真的意,即便是金仙。布施慈悲兼忍辱,无贪精准常然。运情平等倘无偏。此心如不昧,腊月火中莲。

知觉见闻皆妙用,住行坐卧如如。朝昏百刻莫虚拘。物情如不着,此即是工夫。无我无人无住相,真然委鉴玄虚。圆明具足了无余。竿头须进〔步〕,午夜月轮孤。

仰山丹房座左铭

阴阳停合

和而不流即是沐

调息渐香熏蒸四肢

魄守在肺调理中合

绵绵若存即是火候

总归无念

知雄守雌

元炁常存

含光隐景都摄六根

眼五炁朝元即是采药

魂守在肝总归无念

负阴抱阳

玄牝之门含真抱一停思息虑娘生之身即是丹炉

神脾尽在吾身

天在之根元神自居意守在脾烹炼汞铅

日用之心即是金翩

不离方寸

绝音止聪戢精炁神

耳三花结叶即是丹头

精存在贤融成一片

知白守黑

元精不散

十二时中

时时不怠即是工夫

薄味寡言心常如一

神守在心毫发思念

圆而无漏即是固济

不扰灵台

但把心为汞鼎,〔此身〕#1便作铅炉。汞铅二味结玄珠。一粒大#2如黍米。意马才奔汞失,心猿微动铅枯。若能过住十三徒,生死何干吾事。

魂魄精神意识,色身香味为徒。都将一炁贯玄珠。收入中华国土。

玄圃净夷精彻,心田平治荒芜。大丹烦赫耀冰壶。独露堂堂谁侣。

精乃生神之本,炁为养命之根。三般结就合乾坤。斗柄周天轮转。

子夜起从海角,午初流下昆仑。金乌玉兔两停轮。照见皆空五蕴。

真道不传

天下之术可传,道不可传也。术可说,道不可说也。老君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本无文,何言可说。道本空寂,何物可传。必须自得於心,然后引师之说,证我悟处。言行符合,即师度我也。师者,华表也。众人不由其道,非华表之咎,师能印其是非,不能同使之得道也。《金刚经》云:若言如来度众生者,即有我人众生寿者相。言众生之性,本自圆成,我惟启悟之也,使人明理自度。若言我能度者,我即着世间之名相也。老君亦曰:真常之道,悟者自得。亦未曾言能度之。近之学者趋奇慕怪,谓彼能出神,此能通圣,或见地狱,或游天堂,或言神与之交,或言鬼报之梦。惑人以祸福,诈人以吉凶。休粮为观夜行为之定。饮酒啖肉为之养精,曲背垂头为之坐圜。妄想为之禅,颠倒为之佛。数气息为之命,认识神为之性。至有裸形、赤体、服炁、采阴阳、弄胞元、秽荒淫、触邪僻,言有不可问者,为之秘密。曲躬稽首,称为弟子。不可胜言。善知识,不该奇怪者,见之不敬,语之不爱,指瑕斥庛,喧传毁谤。悲夫!世之宜假不宜真乎。道有可传,皆为之术。心有可取,亦谓之妄。不从自得,而从外求者,非曰真道。故曰术可传也。

人直畜说

人之生也。其形必直。畜之生也,其形必横。直者,肖天地之形为形也。横者,反天地之形为形也。肖天地为形者,奉行天地之情性也。反天地为形者,供奉人道之享用也。羽毛鳞介之属,莫不为横其身焉。横其身者,横其性。狼虎鹰枭蚖蛇蛟□,天地间凶狞贪嗔之类是也。人则直首方足,厚背宽腹,佩服於道德,串带於仁义,所以贵居万物之上也。然直其身,直其道也。故能以直用心,以直治民,以直事君,三才之中,直者王也。三字中直落也孔子曰:人之生也直。凡直其身心者,人类也。横其身心者,畜类也。世之不横其身心者鲜矣。

接木说

花木之树极多,其色不可眼,其味不可口者,皆为常木。虽然,亦有博接之道也。当其芽蘖之始萌,良工剪去其常梢,博之以嘉梗,周之以草,按固之以泥涂,然后条风吹之,膏泽润之,则新条发於旧梢之上。向之酸涩者,易为甘美。常木易为奇葩,色可以眼,味可以口,众人莫不悦其美,而尝其实也。由此观之,谓人性不可改者,非也。当其意之初萌,能剪其恶念,易之以嘉谋,护之以忍草,固之以信土,吹之以和风,沐之以智雨,则善谋由是而生,恶念由是而止也。向之邪佞者,易为中正。妄伪者,易为诚信。开智慧花,结真实果。众人莫不服其能,嘉其志也。谓性不可改,恶不可回者,非人之徒欤。余观接木,遂得伐恶迁善之理,故作接木说耳。

三身同根图

道分三身之用

理合一真之元

三身同根说

道生一,一偶二,名之曰乾,三才由是而始也。古人设象必体乾元。道有玉清、上清、太清,佛有法身、报身、化身,释迦有文殊、普贤,弥陀有观音,势至。此太极函三之义也。三者,乾元也。乾属金,故道曰:金丹、金鼎、金公。佛曰:金刚、金仙、金相。凡曰金者,皆象乾也。姑指一佛言之,诸理不言,可喻也。弥陀有观音衣白,势至衣青。青,东方夕个也。白,西方之色也。青属木,表慈仁教育众生之象也。白属金,表智慧觉悟众生之象也。佛处於中,必空手而高下之,表德合天地而无为也。二士各有所执,表行化之义也。立必莲花,表清净无染也。指必执中,表执中有道也。衣必红纯,阳之象也。相必金坚,刚之象也。足必跣,离尘之象也。余者不言,可知也。夫道体空寂,本无形色,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而佛与道以区区之相示人,在理岂不谬哉。鸣呼!去圣逾远,源流益别。苟不以相,后世何以韶将来也。此古人不得已而为之。诚哉,睹假形而思古道,亦启信之一端矣。虽然,立象设教未免乎假,而圣人之心未始不同焉。象外真体,故未易言也。合则万殊一本,散则一本万殊。悟则一身兼三,迷故三身不一。

金刚经三心不可得说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夫三心者,用之於前为过去,用之於今为现在,用之於后为未来。又前念已灭为过去,今念方生为现在,后念未发为未来。此三世之时有不同,然一理之谅无以异。圣人之心,万古一定。逾上古而不老,在即今而不憎,处未来而不灭。不为事物之所变,不为今昔之所迁。用之以治天下,教人徧育万物揆四时,虽发之於情;形之於事,未尝所取也。视其始,寂然不动。观之今,廓矣无为。觇之终,邈哉罔极。化之於群生,群生莫知其德。用之於天下,天下不赏其功。过去不取於名,现在不取於相,未来不取於法。故曰不可得也。

六对之图

六对义

智慧对愚痴者,悟则愚痴成智慧,迷则智慧成愚痴。佛性对众生者,迷则佛性成众生,悟则众生成佛性。烦恼对菩提者,悟则烦恼成菩提,迷则菩提成烦恼。喜乐对嗔怒者,悟则嗔怒成喜乐,迷则喜乐成慎怒。利欲对仁义者,悟则利欲成仁义,迷则仁义成利欲。虚妄对真实者,悟则虚妄成真实,迷则真实成虚妄。已上诸对之义,往还为体用,互换成始终,至圣至诚,至顽至愚,莫不同具。是六者之对也,犹水之与汤,本同而用二,汤冷复水,水热复汤,两者相入,无能分别,独冷热有不同矣。今夫汤即水为之,犹愚痴即智慧之有也。今夫水即汤为之,犹佛性即众生之有也。汤之不离乎水,水之不离乎汤,犹六者之不离乎对也。故愚痴生则灭智慧,众生迷则灭佛性,虚妄生则灭真实,嗔怒生则灭喜乐,烦恼生则灭菩提,利欲生则灭仁义。如汤生则灭水性,水生则灭汤性也。虽互为生灭,而本未始不同焉。嗔怒、喜乐非有两种性也。非嗔怒,去喜乐,复生也。两者直是一条道理。譬如一条棒,一头是嗔怒,一头是喜乐,由人手拈来拈去使也。犹水热便是汤,汤冷复成水,如上六对,义同是如此。若离众生求佛性,离愚痴求智慧,离烦恼求菩提,元有是处。

或问金丹性命类

或问:丹经譬喻,千篇万论,弟子初真,不能穷究直截处,乞一言。答云:五气不谬,五情不思,五味不贪,不欲不染,六根清净,方寸澄彻,便是真丹。此法第一直截矣。

问二真丹烹炼,其法云何?答曰:彻世事,静打坐,青龙降,白虎伏,朱雀灭,玄武死,勾陈守,五兵不试,八表平安,丹法如此。

问:如此人人见成也?答云:虽然如是,亦要到得这般田地,可谓现成。未默斯要,又不可言现成也。

问:铅真铅,汞真汞,水真水,火真火,为是有贤之物,为是万言譬喻?答云:夫道不从外求,外求非为大道。言真铅汞者,乃天地之根元也。真水火者,乃阴阳之本祖也。汞铅在人为性命,水火在人精神,非世间有贤之物也。古人不欲直泄,故万言於物,使人远取近求,以象外阴阳,合身中之神炁也。除本命元神外,其余鼎器药物、龙虎龟蛇,及世间有象者,无非譬喻。

问:世传置坛靖,立炉鼎,法象阴阳,煅炼世药,丹成服之,长生上升,果有是否?答云:还丹以身为炉,心为鼎,以无念为方,集虚为药,炼之以神火,济之以性水,混合於片时之间,便得服食之妙。久久如此,克定成仙。夫炼世凡药,损财耗力。上世帝王英杰,多为方士诳惑,万万无一成就。

问:名山洞府,丹药炉灶,尚有存者,然则古人皆非乎?答云:至人置炉立鼎,外炼凡药,内炼心丹,法昼夜时刻,行文武抽添,假外炉火之功,制内心情之动。内心不怠,外火无差,内心若懈,外功已失。外守炉鼎,内运坎离,内丹者就,外药亦成,服之岂不飞升也。今人知炼外药,不明内丹,六根不清,三毒不灭,定慧不生,妄想不除,坎离不交,汞铅不结,虽有外药,仙道未梦见哉。

问:既知药物,须明火候。请问药物如何结?火候如何用?答云:精气神交感,心意识不动,为之结丹。坎离默运,十二时中,无杂思想,是为火候。如时刻不着工夫,则火候差失,如时刻精神耗动,则大药无功。或知药不知火候,徒无益耳。

问:修炼之时,须依节候合卦炁,按时刻否?答云:真火无候,大药无方。古人立节候卦炁者,不过使人明彼阴阳,识彼象数,验彼时刻,然后刘而行之,使此精此炁、此神此心,合乎天机,应乎卦象,不相背戾也。如天道时刻差失,则阴阳错谬,风雨失节。如人心时刻妄动,则火候差失,丹道不成。要时时刻刻与造化同功,五行合度。所以立卦象时刻,

为人心之准的也。

问:文武抽添,进退火符,可得闻乎?答云:火符至妙,千圣不传。今略而言之,不过调和金火也。金即铅,火即汞;铅即黑,汞即神;神即性,炁即命。性命融会,金火和光,丹道成矣。火太武则燥,太文则滥,要之不燥於武,不滥於文。后则抽之,前则舔之;首则进之,尾则退之。

使之绵绵若存,温温得中。譬理琴也,弦紧则绝,弦缓不鸣,不紧不缓,应指而声。火候莫不若此。

问:十月成胎后,还更进火否?答云:譬之金矿,一炼成金,不再入矿,坚明精粹,不变其性,谓之金刚不壤身也。到此之时,大安大歇,虽不进火,亦不退火。含光默默,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问:圣胎圆成便是了当否?答云:十月胎圆,即是打成一片。如要了当,打破一片,升入无形,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问:伯阳《参同契》、《龙虎古经》准易而作,文古意密,莫究归旨,外此别简易之道否?答云:神仙恐世人得之容易,失之亦易,故借易象以明之。谓人肖天地为形,易准天地之道,能明彼易,则天地之道在吾心矣。甚简易者,性命也。性者,太极之真无。命者,无极之妙有。儒之五车,释之三藏,丹书百千,莫能越此。

问:除性命外更有玄旨否?答云:心也。心者,神之府,精之君,气之帅也。心止则神止,心一则精一,心定则气定。心动则百虑皆生,心静则万缘俱息。大则两仪充塞,敛则四象调和。攒簇五行,会同八卦,融会铅汞水火,归安精神魂魄,成仙作佛,为师为儒,莫不由心所以造也。

问:金丹之道,性命二者何先?答云:从性宗入者,性为主,命为应。从命宗入者,命为主,性为应。性不可无命,无命谓之乾慧。命不可无性,无性谓之枯阳。此两者同出而异别,不可执乎一也。

问:人以形气精神性命为本,未审始终极於何地也?答云:太极混而为炁,炁之一者曰精,精之妙者曰神,神之妙者曰性,炁降於人是为命。在人则气为形主,气足则精足,精足则神明,神朋则性极。性始也,命终也,极於斯矣。

问:但能抱元守一,其余卦象阴阳,特譬喻也。何待穷奇,徒烦於心耳?答云:神仙之道,非劣识者之所能也。明不到太极之始,天地之根,识不到卦象气数、坎离铅汞等事,非通理之士也。若但抱元不变,守一不通,朦然不知道之所在,岂为玄妙也哉。神仙之道,非固执者之所能成,非不学者之所能至耳。

问: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玄牝非形质之物乎?答云:玄牝即先天道之祖也。三才万物由此生也,众理万法由此归也。在物为性命,在药曰铅汞,在人曰精神,在卦曰坎离,在易曰太极,在释曰本来,在道曰玄关。一窍玄功妙理,非言可尽,人能得之,可与天地齐年也。非有形质之属耳。

问:烹炼服饵既不可恃,孰为可恃者?答云:铅自已铅,汞自已汞,精自已精,神自已神,鼎器自已,药物自已,龙虎自已,坎离应系。譬喻并作自己受用,始与大丹相应。始弃家中珍宝,寻世上丹砂,犹蒸砂作饭,握叶为金,徒费精神也。

问:平叔曰休妻谩遣阴阳隔,绝粒徒教肠胃空。然则金丹固不必碍妻室饮茹名利乎?答云:神仙以世人但言休妻绝粒便是大道,更不寻求自己本命元神也。若能在俗而无俗,居尘不染尘,固不待忘恩弃义,绝粒休妻,卓然矫异而后为道也。若执认古人诗句,以不碍妻室饮茹名利而学仙者,又地狱中人也。

问:古人必遇人而后成道,亦有不遇而成者乎?答云:未悟必须遇人,悟后即自为心师也。庄子曰:使道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子孙。大槩用自心自悟,若外求於人,徒无益耳。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二竟

#1此身:二字原缺,据音律及文义拟补。后文金丹问答有云:“还丹以身为炉,必为鼎”。可为佐证。

#2原本“大”字下衍“明”字,删。

3-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三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三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或问金丹性命

或问:不有师授,於理安乎?答云:无师自悟之者,世常有之。庄子云:随其诚心而师之,谁且独无师乎。佛曰:五口往昔之师不计数,吾今自然神曜得道,即无师也。非曰无师,谓求人不如求己也。师承不正,反受其惑,遇人岂易耳。

或问:药物易识,惟火候最难。如何行之为得?答云:古今丹书皆不言火候下手工夫,惟张真人、白玉蟾图形画像,吐露极是分明。《法华经》谓之一大事因缘,却非小可,须是悟得端端的的了,十二时中行住坐卧,如婴儿之在怀。神炁和平,坎离密运。内想不出,外念不生。想动则火飞,念生则候失。温温兮若寒乡太阳,皎皎兮如秋空圆月。又如牝鸡伏卵,幼龙养珠。两仪混沌之初,一炁浑沦之始。儒谓喜怒哀乐之未发,释谓受想行识之皆空。若此烹炼,丹道可成,反此吾不知耳。

或问两弦。答云:人身自有二弦,且以天道言之、朔旦坤始为复,象月初生也。至于初八,坤变为临,象月上弦也。至十五,坤变为泰,象月望也。十六乾始为姤,象月初减也。至二十三,乾变为遁,象月下弦也。至三十日,乾尽变坤,象月晦也。自此以往,坤又生震,晦又生高明,周而复始,相为无穷也。从初八至于二十有三,恰得一十六日,为之一斤,阴阳两停,故曰二弦。丹道取象於此,为人身内象之准的也。

或问:内象二弦,可得闻乎?答云:金半斤,银半斤,上下交合,如月之圆,若毫发差忽,丹道不成。此道玄妙,非心莫传。

或问二至。答云:以近言之,日有日二至,时有时二至,刻有刻二至,坎离子午,交感不离吾身,又不求冬至夏至。

或问:心之与意为是一物是二物?答云:心觉也,意思者。心觉知,思亦从之。心机於意,意纽於心,二者不可得而分别。脾主於意,意好音,故音字居心为意也。脾属土,脾好思,故田字加心为思也。凡意念、思虑、志想、恩怨等字义出於心者,并字从心,是知意依心为主也。故曰:一切惟心造。

或问:五神混合之妙,可得闻乎?答云:魂出肝,应於眼。魄出肺,应於鼻。精出肾,应於耳。神出心,应於舌。意出脾,应於四肢。心神魂魄之见闻知觉者,眼根意则能辩色,耳根意则能听声,鼻根意则能觉香,舌根意财能知味。四者非意,则不能自灵其用也。故意不思则魂不扬,意不虑则精不动,意不想则魄不散,意不念则神不摇。内则精神魂魄敛於意,外则眼耳鼻舌伏於脾,象则金木水火和於土。理五炁,混百神,莫不由脾之意也。古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此亦修丹之妙矣。

或问:性、神、心三者同异?答云:性者,寂然不动之真空也。神乃真空之中妙有灵通者。性之神所以感而通也。心者,性之枢神之机也。枢机静则性神安,动则性神摇。虽曰二用,不离一体,性不自灵,神灵之也。性不自通,神通之也。安其性,存其神,心也。万法莫不由心焉。

或问智慧。答云:智慧非人心,不可得而有也。智即坎,慧即离。水主智,运行不息也。火主慧,光明不息也。智水慧火常运无停,其於万物莫不均也。智则无所不通,慧则无所不照,通达照了,为之智慧,释之智慧,即老之精神也。悟之则体同太虚,迷之则理如幽夜。凡圣同具,只争悟不悟耳。

或问休粮。答云:古人神炁精全,行之愈久,不待休粮,自然不食。今人不得其理,五朝七日坚然不食,行自饿法,以经久者为能。至于灰头垢面,形瘦精枯,老弱心忪,惑以为道,自修苦行,期取乐报,不亦愚哉。

或问:专有补精强阳饮茹为之丹基,是否?答云:人假饮食为生,但得支身命为足矣。如专事口腹,畜养三尸,供奉五鬼,此损神耗炁之术,岂延生之道也。不斋不戒,何清净之士哉。

一切圣贤不言醉酒饱肉能仙耳。

或问:世之不明理者,但欲固形不死。苟学不至此则何如?答云:此一问如雪裹莲花,古今希有。世间学道者,只学全形聚气,宝养皮囊,期望长生,不明生死事大。及至腊月三十日,脚忙手乱,不免奔趋诸趣。经曰:鬼道常自凶,此也。学者切须究竟末后一着,莫作等闲。

问:生死事大。末后一着,幸望指迷。曰:人禀父母之遗体,肖天地以成形,假五气以养生,借众缘而立命,摩顶至足,尽属无常。故弥勒偈曰:饶君八万劫,终是落空亡。惟有太无之始,本来元阳,劫火洞然,此物不坏,其余假贷,孰可不死。老君有曰: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又曰:圣人外身而身存。则此身必竟为患,惟道可以独存,古人为道不为身也。若能体取长生不死,澄取寂灭不生,至于不死不生之地,何患乎末后哉。

或问:万物无常,今古不易之理也。外有不死之道乎?答曰:古人云:有物先天地,其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老君谓谷神不死者此也。物则无常,吾道独常,物不免死,吾独不死。非不死之道乎。

或问:释氏专以究竟末后为事,有亡躯求道,杀命利生,何耶?答云:释氏以天地未形之始,万物实无名色,今有名色者,皆是妄想假合,因缘而生,并作实理。若能了悟实理,则此身命皆属无常,必竟消灭,弃之如弃枯朽。但愿利益一切众生,为道不为身也。所以尽生究竟,此一事要临行得力也。

或曰:如子之意,则长生之道可无也。答云:长生不死,天地之真心也。上世圣人得之者多。谓无则成谤道,谓有则又难逢。吾恐世人不能不

死,故愿之早悟末后着也,免至临时入别胎壳,非敢谓无,但虑众生不得耳。

或曰:生且今日不知来日,死又孰能知之?答曰:传云知存亡者,其惟圣人乎。生死之理,非众人所能知。但明得来处,便明得归处。明得生处,便明得死处。阴阳无二理,生死即一条。未默斯要,何足与言道哉。

或问:四大灭后,必竟此一着落在何处?答云:从上知识罕有议及此者,幻身四大既灭,真空四大长存。《楞严经》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少生妄想,误了临行,生和合因,复落胎壳。此一着子实难思议,非容易澄。

又问:真空四大还有知觉否?答云:视之不得见,听之不得闻,妙哉三洞,响寥寥,何铃铃。又曰:既有音响铃铃,岂得谓之真空也。答:咄哉木石,何足言道哉,讵识圣人之机也。

或问:子始修禅,今复学仙,未审师事何人,因缘可得闻乎?答云:吾少时於子胡禅师看狗泣,归方丈,闭门处,悟入性宗。次於《悟真篇》黍珠意,悟得命宗。兵后二十余年,虽历艰难,未尝忘替。昔在途中获遇至人,付以火候之妙也,依而行之,克期取验。第恨世无正眼,不能相与与扬大道,悲夫。

或问:全真教大类於释,何也?曰:老氏之虚无自然,无为清净,未尝不类於释氏也。其存形飬命之术,乃圣不得已,於第二云头捺下一门,盖引渐修之士也。上乘一脉,非圣人孰能与於此。全真乃顿修,故颣乎释。

问:何谓顿修?曰:顿,直至也。不由蹊径,不入篱门,直取上乘,乃金仙之道也。由径而门,由门而堂,由堂而室,此名曰渐。《清静经》云:渐入真道也。

或问:上升、不死、尸假,三者何胜?答云:神形俱妙,可以上升;存神飬炁,可以不死;亡形存神,可以尸徦。上升、不死,不可世有。坐亡尸徦,何世无之。劣胜则在人所证,未可轻议。

问:凡尸徦者,便是道否?曰:坐亡立脱者,亦须平生修证。行符於内,言发於外。真识大道根源,临行之际,风清月朗,可谓之道。如玄理不通,无言遗世,直然坐化,则不殊众人,有何奇特。

或问:释迦卧入涅盘、何也?曰:涅谓寂灭不生,盘谓长生不死。至於不生不死之地,是谓之道。其右胁卧化严以棺椁者,示同世法,不与众殊,为后世子孙作则,俾不妄作奇怪也。有道之士化去,何物生卧耳。

或问:诸经皆曰道不离身。又曰涕唾精液气血津,四大一身尽属阴,则不免老死,然则道在何处?答云:父母未生前本无此身,因有形后所以眼耳鼻舌心、精神魂魄意、老病死苦、喜怒哀乐,集而名一身,分而名四大,假借和合,名之曰人。故谓之阴也。惟有本来真性,一点元阳,名曰谷神,又曰玄牝。在吾身中是以为道,长生不死者此也。

问曰:如此则形可以弃而不取,道可以外身而有也?答云:身为本根,心为宗主。非本根则生无所立,无宗主则道无所归。必有身心、方成此道。不明变通动静,不识主家存亡,固执有生之形,虽弃之惜之,俱无所益。夫此道者,不在身外,不在身内,离之又非,执之又昧,须悟到神形俱妙处,可以外身而身存也。

或问:有不用乾坤坎离、龙虎龟蛇、鼎炉火候、铅汞丹砂,离此诸象可以成道否?答:此问者在道谓之浮黎元始,在佛谓之空王如来,在儒谓之先天太易。其道本自现成,不假修炼,而有能顿悟此,则世间一切经书,方便譬喻,相貌音声之物,龙虎龟蛇之机,皆无所用其心也。入此道者,名曰上乘,其或未然,射必剖凿混沌,明辩铅汞,穷理尽性,归根复命,真识无根,然后体合元始、空王、太极境界可也。不循模范,直证之者,谓之顿悟。因循器象而后证者,谓之微学。虽然复有迟速,其至一也。

问曰:上古之世,文字未立,三教未行,依何而学道也?答云:上世不知圣智愚贤,不识仁义道德,神奇工巧、书数算计并不知会,人心贤朴,易於为道。及至羲黄创道,尧舜立法,三教峙立,百家循流,驰骋於文墨之场,趋逐乎是非之辩,执文据理,巧伪相仍。所以学者愈多,而成者愈少。是以达么大师传西来,印以不立文字,教外单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与中国为则。正所以体上古无文之旨也。若能顿悟直了心原,则三藏之教可以无,六部经可以弃。老君谓绝学无忧,永嘉谓绝学无为,庄子谓绝圣弃智,夫子谓子欲无言,何尝以文字为道也。

或问:易乃儒书,学仙者准之,何也?答云:人肖天地为形,易与天地准,故学者准之耳。

或问:外易更有道否?答曰:易道始於乾坤坎离,此有象之道也,命宗由是立焉。其一炁未结,四象未分,此无象之道也,性宗由是有焉。有易则有所取象,无易则无所名言,无名乃易外之道也。

或问:金丹之道,依易而行,不亦烦乎?答云:吾道在乎太易之未离,二炁之未判,何烦之有。

问曰:儒者明易不亦仙乎?答云:儒仙只隔一纸耳。但彼儒人学而干缘,博问多闻,虽精其□□□己用,反生不信,以此异於仙也。

或问:弟子读金丹《参同契》,□□荆棘林中行,简直处乞示一言。答云:丹经不过托象以明理,借物以明心,若晓得性命之原,火候之妙,则诸象之物皆可弃,有言之道皆可忘,何必为文字所转也。

或曰:先生道士,言必兼释,何也?答云:头颅虽别,而性理未尝不同。教门虽殊,而道释何曾异本。分彼此者,下劣之士矣。

或问:后世不知,恐以先生为禅耶?答云:吁有是哉,吾自仙道而正性命,学佛道以广智慧,仙道不死,释道不生,不死不生,是为泥丸。世人不明厥理,执乎一偏,不证大乘,运心不普,秪为自己,不念众生。所以《楞严经》云:世有十种仙,皆於人中不修正觉,报尽还入诸趣也。

或问:斋醮之法可以证圣成真否?答云:三代以前即无此事,不过祭祀之法也。在老氏谓之醮,在佛氏谓之斋,其词无非歌咏其善。亦有三种之利也,一能发世人恭敬心,二能启世人布施心,三能利及出家人。若赖此以证圣成真者,梦幻泡影耳。

或问:阴阳颠倒之义云何?答云:乾两中爻为离,坤一中爻为坎。离属阴,却又为日。坎属阳,却又为月。乾退位而寄居於坎,坤退居而寄位於离。坎离合而乾坤复命矣。自下复归於上,谓之返。自末返归於本,谓之还。即还返之道,谓颠倒也。故曰:圣人逆流,常人顺流,逆者成丹,顺者成物也。

或问:丹书以六十卦配一月,二月配一日,逐爻消长为火候,恐此法未是简径乎?答云:自太极一炁坼以为乾,两乾为坤,由乾坤变六十四卦,演为三百八十四爻,积至万有千数,此大道降本流末也。圣人不得已,借易象以配大丹,智士泝流直上源首,一刀斩断乱丝,当从个一字上作工夫,始得。若按图执象,依其末而究之,转见白浪滔天,洪波匝地,不向身求而於外觅,何惑如之。

或问:沐浴之义云何?答曰:火胎在子,温养在丑,长生在寅,沐浴在卯。水胎在午,温养在未,长生在申,沐浴在酉。自子至寅是为三阳,乃泰卦也。火生之位,斯时二炁两停,上下和合。过卯则为壮,阳刚渐长,阴道将离,谓之沐浴。故二月榆荚落,阳中存刑故尔。自午至申,是为三阴,乃否卦也。水生之位,二炁两停。过酉则为观,阴柔渐长,阳道将离,亦谓沐浴。八月荠受生,阴中存德故尔。阳中含阴,阴中含阳,故曰刑德相负,昼夜始分。修丹至此,息符不运,温养元炁,沐浴子珠,使念虑不生於灵台,砂汞长存於金鼎,犹赤子初生,必资沐浴。使此心净裸裸,赤洒洒,如秋空圆月、定盘明珠也。

或问:丹书有内丹可延年,外丹可飞升之语,外丹得非世药乎?答云:内丹者,自己之元炁也。外丹者,天地之元炁也。然此之丹本无内外,自己元炁即天地之元炁,天地元炁即自己之元炁也。内外不可须臾离了,可离非道也。古仙恐世人止知内药,不明大道,强立内外之名,使世人知此而明彼也。后学往往以外丹为世药,金石草木之属,岂能合本命元神之妙哉。

或问:世有以采阴强阳,恣食五辛酒肉补益以求长生,可谓道乎?答云:此邪师过修,诎惑世人,以至净之阳,就至秽之阴,以至清之神,混至浊之炁。此牛羊犬马,非人之类也。皆地狱种子,乌得谓道。至人益之以元精,还之以元神,盖天地自然之道,非法力造作之术耳。

或问:内外真丹如何契合?答云:人肖天地为形,吾身齐天地而不少,吾心包天地而不多。天地之炁即吾炁,天地之精即吾精,天地之神即吾神,行住坐卧,见闻知觉,此道未始离乎左右。但世人昧此,不能自省,所以与道辽远。若能回光返照,了悟本原,则三才万象皆在吾胸襟之中,又乌有内外之辩哉。

或问:有知内炼,不明大道,何如?答云:内炼不明大道者,但可延年而已。止是精魂不散底死人,数尽复生世间,有福者为人,福薄者为异类,盖为不明大道之咎耳。

或问:知大道而不修,知内药而不炼者,何如?答云:知而不行,如人说食终不饱,说宝不济贫,虽知亦何益也。

或问:有虽勤而不得正道,虽学而不遇真诀,何如?答云:世之盲修瞎炼,曲径傍蹊不可胜数。此等虽有勤苦之心,不明大法,各执己见,为恃己功,不肯亲附良朋,寻访真友,一生自担阁耳。

或问:有一种人长年说参访,及至白首全无受用,谁之咎欤?答云:近之学者,担个死尸浩浩江湖上走,只说甚处可度暑,甚处可度寒,那里好抄化,那里好饮食。至於内外之药,动静之机,何曾理会得一星子许。非道咎人,人自咎也。

或曰:阳动阴静,性至静也。释氏之学,毋乃为阴乎?答云:性者,天地之先,至静至虚之道也。三才万物莫不因之以出生,乃真阳之祖,真命之原,真神之根,众妙之本也。世人往往不明其妙,谓性静为阴,命动为阳。盖动必以静为体,静必以动为用,此天地间不可逃之理也。又却不知天地中自有个不动之妙,为三才万物之主也。此静也,不逐阴阳起伏,不随寒暑往来,不与生死俱逝,不为古今变易,非在阴阳之内,非在动静之外,离不去乎清,合不混乎浊,释氏之学此也。今谓为阴,是不得真妙,而轻议其非也。学乎金丹,明不至此,二乘之士矣。

或问:传云许旌阳以如粒丹杂他药货之,赎者竟无遇者。许君吁叹,谓仙才难得。然则神仙果有度人之药,但世人不遇乎?答云:自有元丹不炼,太上大道不明,欲望神仙度之以丹,犹梦得饮食,醒求醉饱,梦得珍宝,醒求富贵,无以异也。丹药不曰无之,古人以之挟老,虽可助阳,不能成功。盖金石草木之假,又乌能合吾身之真丹哉。许仙以之贤者,令其信缘而取,试有合仙之人则教之以道,岂粒药便得仙也。

或问:神仙须是夙缘,非一旦可得,吾辈分不至此,恐难学耳?答云:人人分上本自圆成,个个胸中初无少欠,但办肯心,必不相误。若人直下离却杀盗淫欲,抛却贪嗔痴爱,厌疏世网,深发道心,求所明师,参寻知识,忽然勘破真机,知性命之所在,则立地可仙可佛也。岂须三生四世,逐影随形者哉。谓分不至者,心不至也,自退自屈而已。若言夙生无缘,今世又无缘,后世亦无缘,则世世与道远矣。

或问:除却花苗枝叶,金丹至真至正,至要至直处,乞赐一言?答云:金丹本无多事,多事人自为之。至真者,在自己神炁也。至正者,在太无铅汞也。至要者,在二弦交合也。至直者,在火候均调也。余皆譬喻言说,虽多亦何庸哉。

或问:七返九还之义云何?答云:七者,火之成数。九者,金之成数。以七合九,是为一斤。返者,返本。还者,还源。合为二八,配为两弦。七九阳数也。金火至此,阴肾俱消,精神融会,如宝月初圆,银河浪静,孤舟到岸,旅客归家,得本忘末,谓之返还也。

或问:攒簇五行,调和四象,三花聚顶,五炁朝元,皆在吾之一身。紫阳又曰:非心胸,非口鼻,非脾胃,非丹田,非谷道,非膀胱,非泥丸。此理谓何?答云:《悟真篇》不曰: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炁者炼元炁,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故此神炁与天地同其根,万物同其体,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圣人之意,如日月之炳也。然不有此身,谁知为道。不知其道,徒有此身。须是人符於道,道合於人,故曰神形俱妙,与道合真。紫阳恐世人不明是玄牝一窍,止以咽精服气,搬运揣摩,执着色身,保固屋宅,以为大道。所以方便言之,破后人之执。此也,身也,此道也,岂可须臾离乎哉。

或问:年中取月,月中取日,日中取时,时中取刻,片饷之间,丹道凝结。审如此,则周天火候皆虚作也。答云:圣人之机,疾如掣电,一呼吸间,神功可验。然须如是片饷中间可以凝结,又不可片饷中间便得金丹,须用时时究竟,日日行持,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以至归根复命,曰静曰常处可也。又不可止求片饷工夫,赚过一生,又不可泥文执象,徒自昧矣。

或问:河洛之书皆一数法也。然大道无形,炁数有象,金丹亦范於数乎?答云:太极未形,则象数冥於大道,太极既肇,则象数依一而生。一者,三才万物之本,五行八卦之先也。盖大道无形,寄形於象,寄位於数,始自太极,降而为数,终於象数,反而为道。圣人以象数论金丹者,出乎不得已也。圣人必超出於象物之表,气数之外,岂区区模范於象数之内哉。

或曰:金丹之道必以数言,何也?答云:在太极之先者,不论以数。在太极之下者,必以数言之。上士则忘象数得其一,中士必因象数守其一,下士必学象数求其一。苟不以数,无以开后学之来,所以立象为权教也。

或问:坎与离对,相克相合;震与兑对,相克不合,何也?答云:乾两中爻为离,坤一中爻为坎,坎与离合,乾坤之体复全也。《易》曰:水火相射,故得为既济。惟乾坤坎离四卦为中正之合,震巽艮兑皆为偏合。金丹以乾坤为鼎器,坎离为药物,盖取中正之合以为道也。遇震兑射为间隔,在卦为归妹,艮巽在卦为之蛊,皆不正之象也。

或问:何谓金液还丹?答云:坎一与六对为七,七者,火之成数,是为坎中之真火也。离二与七对为九,九者,金之成数,乃离中真金也。金受火炼,化而为液,降至于肾,名之曰铅。火受水制,化而为精,升之于心,名之曰汞。还丹之妙,在乎金火。交合之妙,在乎坎离。以心中金液下还於肾,谓之金液还丹也。

或问:有不知大药火候,惟积功作福,可长生上仙否?答云:三界神仙,十方诸佛,未有不积功累行,作福修因,而能证果者。五轮之中,惟人能学道。若欲长生上仙,必甩明识大道火候因缘,苟不知其妙,虽作福积功,当来止享人天福报,福尽还受轮回,非不生不灭之道也。

或问:佛氏教戒可谓严明备细,丹书止说修炼,其於斋戒尚略,何哉?答云:智慧生戒根,不斋戒何以为道。天尊有九戒、四十九戒,西山有修真十戒,又有二十四戒,非不严明备细,岂特佛氏有也。学道之士,不斋则杀心不断,不戒则欲意不断。一戒不修,则百非乱意。一欲不遣,则众邪烦心。六欲不除,三毒不灭,心蛇不死,意马长驰,可谓道乎。言止在识道,不在斋戒者,鬼魔之流也。何足齿哉。

或问:老君曰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丹法无乃近於执着乎?答云:执死蛇头不知变动,着五欲胶不能解脱,贪嗔痴不知回头,杀盗淫不知醒悟,凡所有作贪福希功,此为执着,故不名道德也。金丹之道,默运水火,真合玄元,为而无用而〔无〕不用。始之於无,终之归有;终亦不有,始亦不无。如秋月之流空,若闲云之出岫,赤洒洒,活泼泼,此金丹之妙也。何执着之有哉。

或问:下手工夫,愿得闻乎?答云:运一心而无杂,专一炁以致柔,如斗柄之周天,若两轮之转毂,古仙曰:炁是添年药,心为使炁神,若知行炁穴,便是得仙人。能调心炁,真合汞铅,又知炁穴出处,则知下手工夫也。此道千金不传非容易。

或问:采药结丹,烹炼、固济、温养、防危、守城、野战等事,能无隐乎?答云:《悟真篇》、《金丹四百字》、《还源》、《复命》、《辩惑》等论,《阴符髓》、《入药镜》,诸仙祖师吐前金玉,昭昭如日,各无覆藏,开发世人,不为不多矣。如觑得破,悟得彻,吾子所问诸经莫不备说,又奚待逐一开坐也。

或问:金木间隔,其义云何?答云:金配於肺,为鼻,为魄,为香臭。木配於肝,为眼,为魂,为色象。眼役於色则魂飞,鼻役於香则魄散。木东金西,二者不能自相媒合,故曰间隔。夫欲合之,必藉戊己。金得土生,故能克木,木受金制,则归於土,非相制伏,故不能成丹。如眼、耳、鼻、舌、意,为自奔驰,皆名间隔,非特金木也。

或问金丹大意。答云:即是中理五炁,混合百神,然后忘形养炁,忘炁养神,忘神养虚,大意毕矣。

或问温养大意。答云:即是调理中和,尽矣。

或问火候大意。答云:以心驭炁,以精合神,前后二弦,周行无怠,火候备矣。

或问归真大意。答云:神形俱妙,与道合真也。

或问保任大意。答云:保之如保王位,任之如任大臣,首末不倾,中边不堕,虽蹈汤火、临刀锯,此事不失,如此谓之保任也。

或问行持大意。答云:和而不流,如春回寒谷,运而不息,如月朗晴空。十二时中忘物,若与世遣耳。

或问超脱大意。答云:必竟去家存主,去伪存真。古仙云:功成须是出神京,内院繁华莫恋身是也。

或问真元。答云:真常、真静、真空、元精、元神、元炁,斯之六者,总在一心。凡人得之,立跻圣域。

或问:鼎器药物火候事,如何匹配?答云:古人以天地为鼎器,坎离为药物,以震兑巽艮四卦环为火候,借外象以配内象,毫发不出吾一身也。

或曰:近世学者纷然,各人秉执一说,千个无一合同,何也?答云:无圣不说药圣,无师不言法灵,个个不得正受,所以多学无一成也。

或问:工夫到处,其境何如?答云:始若婴儿之就母,次如美酒之将醺。又如热之沐於清风,寒之负於和日。口忘於言,眼忘於视,鼻忘於嗅,耳忘於声,意忘於念,身忘於生,惟觉一炁冲和,自然流运。此之觉知亦忘所觉悟,不知其所以。此工夫到处,境界若是。

曰:如此境界,谓之神形俱妙乎?答云:我於是时,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或问:金丹之妙外有出於此乎?答云:有出此者,流入傍门,不足为道。

或问:眼、耳、鼻、舌、身、意,非是土木,岂能十二时中令他常不动也?答云:却不曾叫贤,每十二时中,顽如土木。只是眼见色,不逐色去;耳闻声,不逐声去;鼻嗅香,不逐香去;舌知味,不逐味去;身欲快乐闲逸,不逐他去;意欲思念妄想,不逐他去。六欲不能夺我心,万境不能惑我志。心不附物,物岂碍吾。苟能如此,十二时中住在五欲林中,亦无害也。只要作得主,岂待长年尽日兀然不动哉。

或曰:古有留形在世者,但数载同居,自后便不知其所之,何也?答云:形适足为世累。譬如龙凤之为物,若属世养,则必禁锢其形,牢笼其性,卒有屠尸碎骨之患。老君曰:以吾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必竟脱胎换骨,岂可旧住不移也。

或问:毗陵和尚有曰:不能千百岁,作甚世间人。然则此说特虚也?答云:不因紫陌花如锦,争得黄莺下柳梢。不曰年千百岁,时人岂肯趋入此门,此古人善巧方便语也。若真得金丹之妙,则吾之命可过越拂石,齐等虚空。千百岁特一浮沤生於大海也,何足为之久哉。

或问:坎离必以戊己为主,愿闻其义。答云:乾两中爻为离,坤一中爻为坎,四象既立,戊己便居中宫。故坎纳於戊,离纳於己,盖坎离交互,不出戊己之位也。然坎水离火本自相战,因有戊己居中生制媒合,所以水火不相射,因得交感焉。紫阳曰:坎离若还无戊己,虽含四象不成丹。是以坎离必以戊己为主也。

或问:金木间隔,庚甲亦间隔乎?答云:金西木东,名曰间隔,因得坎离中运,木隐形於离,金隐形於坎,所以合为一家也。庚者,月出之地,三日月出庚也。甲者,月圆之地,三五圆於甲也。故庚产於坤,纳甲於震,盖震继坤体为长男,乃大药所产之处,火候所起之首也。故曰:药产西南是本乡。庚甲乃月产月圆之地,非间隔之云。

或问:有般人不明自己,但极苦行,自焚自坠,自饿自残,速於灭身,求成道果。此等何也?答云:身为道树,树立则果生,树若早凋,果亦随灭。愚人不明本意,只管与身做冤家,自心不了,焚身断臂,坠岩投水,休粮自饿,自取苦痛,与道转见辽远。佛经云:一切诸外道,种种勤苦行,投崖赴水火,五热炙其身。无量增邪见,正为此等说也。

问:古人亦有焚身断臂,割肉捐躯者,何也?答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彼古人皆闻道明了,所以视死如脱垢衣、去敝屣也。

或问:外国僧道皆杀牛马以祭,食血肉为斋。岂彼方开之,此方禁之邪?答云:众生之肉,即吾身之肉一也。出家人能异俗者,以能斋戒,故可式范人天,护持群蠢,所以超出人天之表。彼饮血茹毛,别是一种外道,断大慈种,长业道果,岂足言哉。

或问:今有一等,谓鱼肉暖可以补益,菜蔬冷久食之寡。学长生者直荤食耶?答云:喜鱼肉者,必曰菜蔬冷。喜菜蔬者,必曰鱼肉腥。然食鱼肉之人是众生食,众生互相吞食,无有了期。学道人以杀为第一戒,可不慎欤。

或问:人身知觉从何而生?答云:此形未生,本无知觉。因形合气,因气生神,因神生识,既具则喜怒哀乐之情,饥寒疾痛之苦,莫不徧知徧觉也。血气之属,皆是如此。

或问:神可长生,形可不死乎?答云:形者,生神之本。养形既至不死,养神岂能有穷。神形俱妙,此上仙之道也。然留形在世者,虽有五百千龄之验,终亦不免夺胎换鼎。形似有期,神将无极也。岂可同日语哉。

或问:神一也,有曰阳神阴神,愿闻其义?答云:阳神者,非思虑妄念之神。此神清净圆明,周徧法界,靡所不通,故虽出之,不离根本智。如《华严经》谓:不离菩提树下升须弥顶,此不动智而周徧也。阴神〔者〕,存思想化之神。此神随用殊致,触处滞碍,故出之必离根本智,多与鬼神为邻。阳神,天之道也;阴神,鬼之道也。阳为灵觉虚玄,阴为梦想颠倒。学士可不辩之。

或问:何谓根本智?答云:根本智者,空劫以前先有此智,三才万物莫不抱於此也。此智非离非合,非色非声,非有非无,非出非入,一切众生靡不均具。吾身生不加多,吾身殁不加少。不离本座,应现十方,不动身心,包融一切。混万物而不浊,处万机而不烦。其惟根本智乎。

或问:丹书百千,惟言长生,罕及死事,生生屡该,生死何哉?答云:长生不死,乃太上真常之道,非古人之所虚该。然世间昧理,不明超脱之旨,往往求奇华怪,宝固屋宅。学者万倍,成无一人。余言生死,正欲世人明生死,以止生死,非强言耳。

或问:师百年后还如生时否?答云:身为苦本,吾弃此身如弃疮疣,所谓度一切苦厄。然吾本来未始生灭,虽无形,何有冀也。

曰:既不异生死,还预世间事否?答云:虽不预世间事,而愿度世间心,未尝不在也。

或问:形不可固,死不可免,则金丹火候奚用哉?答云:天地间有形色者俱不免死。金丹吾性神也。火候吾阴阳也。修乎金丹,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奚贵梦幻之形也哉。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三竟

4-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四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四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或问太极类

或问:三才之生本於太极,不知太极又何所本?答云:太极本於无极。曰:无极复何所本?答云:无极则无所本,有本则不名无极。请问:无极之状如何?答云:无极无状,有状则有极也。曰:既无极无状,孰名之曰夭极?答云:无所名言,强名无极。

或问:无极与太极是一是二?答云:无极即太极之无,太极即无极之有,非二理也。曰:既涉有无,焉得不二?答云:因无立有,因有彰无,互相为根,二义而一理也。曰:太极本於无,主於静,因何而有?因何而动?答云:无之极则生有,静之极则生动。曰:无有动静,既对太极,本体复存否?答云:有生於无,而无元不有。静生於动,而静元不动。太极本体无加损焉。

或问:太极之道有上下内外否?答云:太极无方,有上下内外即成两太极也。曰:一既无上下,又有先后何也?答云:一炁未形,则太极先於天地。一炁既判,则天地后於太极。

或曰:人性与太极是同是异?答云:人性,即太极之性也。理同於太极,则同。理异於太极,则异。曰:物之性亦同太极否?答云:形器不同,性则同也。

或问:无极无象,如何能生太极?答云:无极纯然是理,有理而后有炁,炁理混沦,名曰太极,非无极生於太极也。

曰:太极如何便翕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答云:静极而后生动,动而不已生乎炁。炁根於静为阴,炁根於动为阳。动极则阴生,静极则阳生。始终不离个动静也。

问:太极如何便生两仪?答云:炁理相包,阴阳质具,物之合者必离,然后判而为二。形而上者为天,形而下者为地。

问:如何践履,方合太极?答云:要明得太极之实,悟得理炁之妙,然后默而识之,践而行之可也。如未明斯要,止於文字上较量,名理间议论,徒无益耳。

问:明得此理,止於何地?答云:止於至静,或毫发动念私欲,非真也。

或曰:人心惟危。危安得全无动念,非近於木石耶?答云:有惟危之心,而有惟微之心也。微静也,止其动,归於静,太极静也。其间虽无动念,又却与木石不同矣。

或曰:辞达而已,何必穷究及此,不为迂乎?答云:三才万物不可须臾离者,此道也。可离此道者,则星辰可出於地,山海可垂於天,春可为秋,冬可为夏。若以辞达为道,则儒宗不须孔子,宗门不须释迦,玄门不须老氏也。

或曰:儒者涵养作用,与老佛同否?答云:涵养不异,作用不无别也。曰:请问其目?答云:儒氏养之以太极,用之以治天下。老氏养之以太极,用之以存形神。释氏养之以太极,用之以齐生死。或曰:当元止有一个太极,三教百家是说了多少同异,教人如何理会?答云:若向言句中理会,更吃过三生饭,也理会不彻。曰:如何理得?曰:一其一以复其一,会其极以归其极也。

或曰:执此心以为道,非乎?答云:始则执之,达则舍之,执而不舍,滞而不通,舍而不执,通而不滞。曰:舍之不落於放乎?答云:放之於无为可也,不可放之於邪僻。

或曰:佛氏亦及太极否?答云:彼谓无始,又曰真空,本来本性即太极之异名也。其妙又有出太极之上者。

或曰:天地一分,五行象数,毫发无差,人伦万物巧如雕刻,混沌之中得无造物者乎?答云:太极未形,则五行象数隐於真无。太极既判,则五行象数彰於妙有。成三才,育万物,皆一炁所以然而然也。盖太极既成,不得不生天地。天地既立,不得不生象数。象数既具,不得不生人物。人物既形,不得不异形禀。形禀既异,不得不别修夭。荣枯、媸妍、善恶,盖理之当然,亦势之当然也。然物之造乎无形,始於一炁,化为万有,各各合自然分度,岂有造之者耶。

或问:天地初造,日月水火何先?答云:太极分一成一,乾道始立,两乾成坤,地道始立。析乾之中为离,日象成焉。合坤之中为坎,月象成焉。四象立而八卦列,五行着而万物生,莫不由水火之所成矣。天地运日月,水火二象为先也。

或问:天道有心乎?答云:无道无心,以众人心为心。曰:又言感而遂通,何也?曰:子知水乎?临之自见形影。子知谷乎?呼之必有应声。水之与谷,岂有心哉。

或问:天属金,果金乎?答云:坤为地,既是真土。乾为金,岂非真金耶。

或曰:地下则仰天为极,天上何处为极?答云:上头虚无自然,极无极也。曰:如此则天地无根蒂也?答云:虚无一炁,自然变化而成,何有根蒂也。

或问:儒曰正心,佛曰明心,老曰虚心,此三者有同异否?答云:思无邪曰正,反照自己曰明,私欲不蔽曰虚,设曰三心,实一理也。在世人分上,门有同异,到圣人地位,则无异同。

或曰:佛教有曰即心即佛,又曰非心非佛,其言得无反耶?答云:即心即佛,是得鱼得兔也。非心非佛,是忘筌忘蹄也。

或曰:佛氏一向说心,老氏一向说炁,心与炁是一是二?答云:心动则炁随,炁动则心随。心一则炁亦一,炁一则心亦一。然炁者,理也。心者,理之机也。施行大底由吾心耳。

或曰:佛说一切心皆言空,何也?答云:惟空则能容万物。

或曰:既容万物,则不空也。曰:容万物而不碍万物,若太虚之包万物,非碍於太空者也。

或曰:心有理有境,如何是理境?答云:精一者,心之理也。事物者,心之境也。又微妙玄通,与物无滞,心之理也。浮躁竞役,逐色而形,心之境也。

或问:心一动便止之,复动复止之,可以为道乎?答云:此正是生灭不停之相。须是止之便不频动,久久行持?调伏得熟,然后打成一片也。曰:打成一片便是道否?答云:到此若执之以为道,又若执方诸而求水也。靡不得水,终为物碍,何如两忘之为妙。又曰:从上圣人明心,皆是如此否?答云:明不及此,不足为道。

或曰:世人说心个个差别,此差别理亦能成道否?曰:皆谓之道,但不到圣人处耳。

或曰:人心有始善终恶者,始恶终善者,非习成性乎?答云:实由习成,皆操持之不谨耳。始善终恶者,自人伦而之禽兽也。始恶终善者,自禽兽而之人伦也。

或曰:百病有药对治,心病以何治之?答云:心病治之以理。曰:亦有不受理治者,如何?曰:病源深入,须痛下针艾,若不瘥则死而已。

或问:心不宁时如何?答云:止是汝念不息,妄不停也。

问:心与性只是一个道理,莫是心外别有性耶?答云:性为心体,心为性用。性静也,心动也。心用不动,则性体融合。愚人外心求性,智者即性即心,非别有也。又曰:只是方寸之地便是心,非方寸外别有心也?答云:方寸,心机纽也。此心弥满太空六合,机纽动则此心动,机纽静则此心静。离方寸求心,非心也。执方寸为心又非也。

或曰:心惟一理,又曰心为众理之郭,何也。答云:天惟一月也,形应万水。人惟一心也,事分万状。然万水之月,一月所摄。万状之心,一心所摄。岂非心为之郭耶。

或问:吾儒止而后定,定而后静,静而安,安而虑,虑而得。佛氏亦曰定静,又曰无一法可得,何也?答云:儒者以止、定、静为本,以安、虑、得为末。苟不安其心而精虑之,则至善之德不可得明而也。至善之德不明,则天下不可得而治也。佛氏则不然,止然后定,静然后安,必便此心无虑而不可得,至於湛然空寂也。虑而得治天下者,当然之理也。无虑而不可得处空门者,当然之理也。

或曰:《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道心,必有两样乎?答云:危者,动也。微者,静也。人心若静,便是道心。道心若动,便是人心。只是一个心,由动静所以分危微也。

或曰:天地之道,必不离动静乎?答云:太极因动静以立天地,一奇便有一偶,一主便有一宾。三才万物不能须臾离乎动静。可离者非道也。曰:道必主静何也?答云:因三才万物之用,是以至道主乎静也。

问曰:至静之道,与三才万物之动静,有离合否?答云:至静者,指无极本体而言也。即本体而有生生化化之妙,非谓离本体而别有也。又非合本体而混成也。阴阳二炁未萌,则此理寂然不动。动静两机交媾,则此理感而遂通。

问曰:动静不离二炁,天下共知之,而至静之不动,吾实未喻也。答云:一代一谢,一往一来,此阴阳之炁也。故万物因之以生死,昼夜因之以明晦。天地间非有不动之理,则圣人之道逐阴阳而起伏,随生死以往来,何足道也。

或曰:人心有不动之理乎?答云:人心不动之理,即天地间不动之理也。曰:不动之理外,别有妙理乎?答云:御三才,齐生死,即此理也。

或曰:佛曰性空,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恶,杨子曰性善恶混,然性非一也,由人物之异乎?答云:空者,性之妙。善者,性之本。笋杨失其妙本者也。性者,万物之所公具,人得其妙本而不知用,物失其妙本而用不知,在乎得失之间矣,乌有善恶之异哉。

或问:先生常谓人身假合,然吾有身,无毫发外物,何为假合?答云:初假父母精血,次假阴阳二炁。在胞则假母之呼吸,出胎则假母之乳哺。眼假日月为明,命假饮食而生,耳假声而闻,鼻假香而嗅,舌假味而甘,身假衣而饰,意假知而思,热假风而凉,寒假火而温。摩顶至足,无非假借,若一不假,则非全人。天地中万物无不虚假而有。子谓无毫发外物,非妄乎。

曰:身既假合,眼视耳听、鼻嗅舌味、手执足蹈,无非我之用,何也?答云:譬偃师之舜偶人,非假漆木为之乎。合则成形,散则无象。而吾此身,生则假之为用,死则弃之不知。若非假者,合不死也。既假而死,我何用处耳。

曰:身皆属假,何物为真?答云:不特人身假也,世间万物万事,无不是假。其不假者,独性理也。

曰:万物万事皆假者,天地人伦亦假乎?答云:凡有貌象声色之物,皆属之假。天地虽形器之久,亦不免假也。人伦君臣父母、兄弟妻子、屋宅田园、货财奴仆、日用之需,无非假合。吾身若存,此物皆有,吾身若没,此物皆无。不假合者,则吾与物可长保守,不可长守者,非假而何。

曰:天地人伦既假,则以何道为亲?答云:假天地以覆载,假君臣以教治,假父母以生成,假兄弟以友助,假妻子以嗣续,假田园以养生,假财货奴仆以备用。吾有身则亲,吾无身则疏,以此言之,孰为不假。世之亲物也,吾之亲道也。

曰:人心亦假乎?答云:得其假者,假也。得其真者,真也。天下之不假者其稀矣。

曰:人心无形,何物可假?答云:若到无假之地,是不假也。存些子情,留些子物,不免乎假。

或问: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岂孔氏未达此乎?答云:鬼神无形而有信,死生有命而常。孔子非不知之,直以治世之道,不常言此,恐惑天下也。而季氏卒言而问,故如是答之。若瞿昙、老聃问之,必不如此答也。

曰:惟瞿昙、老聃知生死鬼神乎?答云:死而归者曰鬼,生而存者曰神,鬼神死生即一理也。外死生,无鬼神,鬼神生死,达人皆知之,何必瞿昙、老氏。

或问:子每言万物无常,何谓也?答云:常者,久也,不迁变之谓也。万物皆幻生幻灭,不能长久,故曰无常。

曰:修行人亦不免无常,何也?答云:一槩是脓血之躯,少终有老,生终有死,所以圣人外身而身存,何能独免无常哉。又曰既免不得无常,修行作么?答云:修吾之行,以合圣人之行。修吾之心,以合圣人之心。初无他求也。

或曰:孔子、老子、释氏,孰为优劣?答云:如医家门面铺席,在人开张,其活人之心寿也。吾不能议其优劣。

或问:子常谓向上一事,千圣不传,子之谬也。既是不传,又曰教外别传,何也?答云:别传之理,不涉典章。世人不悟,硬要求人,不知反己。匝地普天,触头触面,无非大道,信手拈来,个个是宝。更要寻讨别传,非错乎。曰:经言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如此便是有传也。答云:悟了始知是自己底物,可以传於圣道,若未契悟,何传之有。

或问:持斋不茹者,能成道否?答云:斋惟戒杀,若人持素,不断杀心,徒无益尔。又曰:持戒能成道否?答云:戒乃防邪,圣贤无不由戒以成道,不断邪心亦无益耳。

或问:修行人死时还入胎壳否?答云:亦要做得身主,起方不入也。曰:如何做主得不入?曰:平生修证,定力坚固,认得本性纯熟,临死之时心不散乱,此时做得身主,便不入也。

或问:父母未生之前,此身在何处?答云:父母之前,了然无物,因缘媾合,始结胞胎,形质之累有矣。曰:形质若殁,此身复在何处?答云:复如未生之前,了然无物也。曰:若无则无有也,又云复生,何也?答云:火本无形,木为之根。泡本无形,水为之根。人本无形,父母为之根。何得不生也。

又问:有轮回是否?答云:人用禽兽心,死必为禽兽。生用人天心,死必归人天。此不易之理也,何谓无轮回。曰:子亦轮回乎?答云:吾有轮回心,必不免轮回。吾无轮回心,必不堕轮回。

或曰:子修行,死归何处?答云:亦不生天堂,亦不在地狱,亦不在南阎,亦不在西国。曰:然则在什么处去?答云:寂然不动,无来无去,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得意生身,自由自在。

或问:鬼神无像,视之只是虚空,又有鬼神何也?答云:血气之属有形有想;木石之属有形无想;鬼神之属无形有想。形者,质碍也。想者,潜思也。鬼神虽无质碍,识想与物则同,犹人之潜思,神住形留,未瞬息间万里可到。至於利名财色、喜怒哀乐,适莫不皆如亲历,鬼神之道,即是如此。

或问神通。答云:神乃性之妙灵觉者,三才万物之间,不疾而至,不动而周,潜天寿天,潜地寿地,入水不溺,入火不焚。日月星斗,风云气候,金石草木,山岳江海,八万四千邪正等法,莫有能当其神者。无往不利,故谓之通。心证可知,口言难究。

或问:金丹佛性,理义同异?答云:佛虽从性宗入,终不离於命宗。何以知之?佛之说法,必始於东依,周回十方也。《华严》一经,始末别举十数,此天数五,地数五;善财参者五十三人,兼自己与昆卢共成五十五,非合天地之数乎。又《法华》有二佛同塔之义。龙女转身南方作佛,盖龙乾也,南离也,此非乾之中阴为离乎;转女成男,此非坤之中阳为坎乎。乾离坤坎之妙,密寓是也。其曰:四句偈一,合相两尊,双林双树,二严二智,胸题万字,足露双轮。如此等类,非性命交融之义乎。由是知佛性不异金丹也。谓佛惟是性宗者,劣解浅学之士耳。

或问:禅学温养,亦与金丹同否?答云:禅宗以觉悟为则,上乘之人一悟便至佛地。不缘途路,不涉阴阳,心行处灭,言语道断,纯然真空之妙也。此最上一乘,下学难及。其禅坐静虑一法,与胎息闭气略同,温养亦不少异。禅宗又有过开后事,如臣拱君,如子就父,一脉双圆之妙,与金丹还返之理同。

或问:真空顽空,其理如何?答云:真空者,玄虚灵通之谓也。顽空者,死灰枯木之谓也。寂然不动,真空之体也。感而遂通,真空之用也。至于顽空,则断灭无性不灵,死而不活之物也。

或问:释氏极谈空无,以四大六根、识神知觉,悉非我有。未审何者为道?答云:父母未生前,此形本无,因有生后,始有六根四大,有六根四大始有识神知觉。吾身所有,无非妄幻假合,观其所,始,本实无之,非释氏之强言也。彼之极谈空无者,不过要此心体合太虚,使丝毫物累不着於中,所以为道也。

曰:金丹上道,亦如此否?答云;上仙之道与此无异。老君曰: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此非极於空无者,何耶?

或问:《心经》曰照见五蕴皆空。修丹之境,亦至此乎?答云:首一句便云观自在菩萨。观者反观自心,自由自在也。次云照见五蕴皆空。此观心之时,直下照见,吾身五种聚阴,彻底皆空,惟有一点元阳智慧,朗然不昧也。此两句人天之道所不能,越见得释氏作家处。盖观者,定也。照者,慧也。一切圣贤莫不由观照以成道。修丹之法,何莫如斯,此非上仙之道也。

金丹诗诀

还丹不过真金火,金即元精火即心。神火精金交煅炼,真金融火火融金。

火太炎炎金气消,金顽火冷又难调。炉中金火光常溢,一颗灵丹永不凋。

汞即神方铅即气,气神元在太无先。须从天地根元处,撮向空悬鼎内煎。

五金八石皆凡物,草木根茎有象材。要识还丹无质药,须从心上炼将来。

止将自己心为鼎,便把元神作大还。炼取一炉天地髓,时时现出宝光寒。

休向三才并八卦,寻他金火出生年。须知此药先天地,出在三才八卦先。

人是古今寻药匠,非徒人觅得应难。虽然金火盈天地,不向人心甚处安。

先天一炁吾之炁,我此元神天地神。天地我神同一体,妙乎一炁转洪钧。

丹诀千千万万言,莫明玄牝不须论。个中若是英灵汉,龙虎龟蛇一口吞。

火候何妨说与君,坎乌离兔要平均。心闲意定精神一,虎啸龙吟天地春。

兔赶金乌入海门,乌随兔魄上昆仑。剎那火候周天地,世上谁人识本元。

七情不动心无杂,五炁朝元意不生。二八门中须沐浴,一团和炁两弦平。

骊龙珠向怀中养,天宝瓶将手上持。瞬息不忘常守护,一周天火产婴儿。

火候元来只是心,心如专炁火温明。定波慧炬交相济,大药还丹顷刻成。

时人不识火根元,文武抽添妄乱传。此火本来无气候,廓周法界遍三千。

戒根莹净绝尘生,定水波澄慧月明。独照朗然常不昧,还丹直下可圆成。

戒绝百非除众恶,定能止散集虚灵。慧灯反照昏衢暗,何虑华池水不清。

修丹当以戒为先,治散惟凭定力坚。昏病欲明须慧照,了兹三者谓仙禅。

铁牛木马绕长河,石虎泥龙总浩歌。四兽不知何处去,空将招手叫黄婆。

六贼捉将归汞室,五阴拿取入铅津。等闲运动元阳火,镕作秋空满月轮。

绛阙无言重户闭,黄堂有令守城严。四夷拱手降旗树,不动干戈五贼擒。

前弦直向后弦觅,后弦须必向前求。二物不离身左右,一轮满月五湖秋。

龙从火里驾阳君,虎向波心驭月轮。呼吸循环天地匝,昆仑海底总回春。

紫河车起海之滨,超上重楼赴玉京。日月两宫穿过了,直从绛阙入黄庭。

一从坎虎啸江皋,勾引离龙入海涛。飞向昆仑山顶过,通身孔窍尽阳和。

要知铅体为常静,汞用元来是动根。动者若同常静合,自然金鼎火温存。

乾坤鼎器休他觅,乌兔精神莫外攀。姹女婴儿亲乳哺,黄婆媒合万年欢。

易是乾坤乌兔祖,古人以易准金丹。坤龙乾马循环用,何虑神丹不大还。

能明人道明天道,会得天心即我心。八卦五行皆我有,何消束觅更西寻。

太极函三始象乾,中分乾体便为坤。火龙水虎相颠倒,此是金丹最上门。

半斤金子半斤银,合聚分明是一斤。休向二弦前后觅,自家鼎内月轮新。

母产婴儿头雪白,父生姹女眼朱红。天然一对真无比,日月年时出世同。

火候绵绵密密行,无思无虑念无生。屯蒙朝暮婴儿就,满地黄芽照月明。

丹书千万明明道,执象拘文又不中。记取古人丹诀妙,教君终日玩真空。

不识金丹铅汞真,盲修瞎炼费精神。茅园草舍长年坐,赚杀阎浮世上人。

学道从来有几人,为於性命不双明。天台止有张平叔,兼悟曹溪最上乘。

太极未分时,何曾有觉知。若能如是会,直下产婴儿。

五行由理定,八卦在人推。天地未生始,其谁识此机。

会了如无会,知如自不知。不知无会处,此是大丹基。

佛家戒定慧,仙家炁精神。二教元无别,都来一样春。

守成安主后,刻刻报平安。足令才宽纵,阴兵便入关。

古人方便说,借物譬丹方。若得真鱼兔,筌蹄亦可忘。

一二三四五,生生万物母。降本无终穷,失却大道祖。

五四三二一,返本归无极。五行颠倒颠,金丹从此得。

心静黄芽长,心清白雪生。心清神水莹,心定大丹成。

密密固济定,绵绵火候通。坎离交媾处,一粒大丹红。

气随心意散,精逐念思亡。驰散神无主,如何得复常。

心绝丝毫念,神随止定安。了然无物累,何处觅还丹。

贪嗔烦恼贼,痴欲死魔兵。会劫金丹宝,须牢守禁城。

等心行十善,守一灭三尸。阴阳多方便,神通道可期。

十恶重重积,群阴日日生。尘埃常在眼,丹道几时成。

复临终至泰,姤遁否将来。二八阴阳峙,黄华沐浴开。

二至非冬至,双桥一脉泉。抽铅添赤永,十月一周天。

乙庚循晦朔,丁甲望弦期。三五阳正盛,圆明正此时。

河车初运动,夹脊透三关。日月双轮迅,昆仑任往还。

金液从离降,阳精自坎升。坎离归一炁,前后两弦平。

外药太无炁,内丹玄牝门。将吾玄牝穴,点破太无根。

二理须明合,三关要实通。月从沧海出,日向岭头红。

默默含真处,冥冥抱一时。抽添兼进退,休与自心知。

二气透三关,三尸胋自寒。黄堂严正令,五贼报平安。

真空含妙有,妙有合真空。空有融无碍,同归寂照中。

龙虎休争战,龟蛇罢役驱。黄婆无意智,不动产玄珠。

父母所育身,无非阴荡秽。子欲学长生,别有真三昧。

生灭即无明,圆通体本清。若知超脱法,形外觅无生。

无生无不生,断灭道非真。固执神形阂,难齐劫外春。

有质固非常,无情无终败。物外超容仪,浮尘何足爱。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四竟

5-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五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五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丹祖二首

有个金丹祖,常居万象中。乾坤称作父,日月唤为翁。

品类精神主,群生性命宗。若人能会此,可与话丹功。

欲学金丹下手工,先从太极始乾龙。巽为女子元居震,坤产婴童寄兑宫。

乌兔虎龙成象外,汞铅水火在身中。庚丁辛丙凭谁会,问取乾坤始祖翁。

妄有五首

父母未生何处有,为因妄动始成形。六根四大柑连缀,禀受阴阳号曰人。

跟耳鼻舌各行用,色声香味共安存。身是贪嗔痴爱宅,口为饮食是非门。

地水火风欢假合,妻儿金宝暂相亲。此身借贷阴阳炁,炁灭何曾有此身。

此身有物无非假,惟有元阳一点灵。号曰金刚长不坏,从教百炼转精明。

世上万般皆妄有,先天之始本来无。能明妄幻归真性,便是人间大丈夫。

示戒五首

十恶身心若不除,修行徒用费工夫。此为六趣轮回种,要学神仙梦也无。

酒色气财兼嗜欲,若存少许道难亲。此为万丈深坑口,陷了阎浮多少人。

一毫尘累心非了,半点嗔痴道未成。除是本来无一物,相逢始可话无生。

饱食荤膻及五辛,名为壮气养精神。采阴九一傍门法,尽是当来地狱因。

古人避欲如避箭,又似深坑与毒蛇。不避逡巡须丧命,如何有暇问丹砂。

远害五首

埋光隐影密藏机,莫是龙蛇虎豹知。宠辱两端俱陷阱,况无叔伯避周时。

利名便是绳喉锁,富贵浑如梏手枝。喉手幸无绳梏累,山云深处养希夷。

祸先福首身无作,焰势权门足莫趋。止结青山猿鹤侣,任教人笑我如愚。

尘劳寸寸陷人坑,满地投戈莫妄行。六欲五财须远避,安时处顺乐吾生。

修行欲至长生术,且学全身远害方。鱼必深藏钩不到,鸟须高举弋无伤。

平物我五首

若要修行学至真,忘心忘物亦忘情。胸中若有些留碍,万象森罗总不平。

我忘机则物忘机,物我相忘总若遗。鸟自啼兮花自落,个中消息有谁知。

佛经四相应须无,老氏三空要合符。生死存亡同一体,故吾何处觅今吾。

三才同本物同元,太极浑函孰我人。我亦不知身是我,又从何地有疏亲。

万象之中身独露,身心万象总俱闲。古今妙诀无多子,到处无心即大还。

归真五首

四大六根兼意识,言谈呼吸总非真。一切通身俱放下,又从何处有吾身。

先天太极元无物,我此形骸总妄生。知觉见闻如不取,忧悲苦乐是谁能。

乾坤万物元非有,梦幻形骸总是非。只有大圆平等智,不容情识与心知。

归真妙诀在常容,若不知常妄作凶。要识古今常一体,妙融万法至中中。

外身之外却存真,无物为真有不真。心与境融俱寂寂,此时方见本来人。

破执五首

屯蒙既未定晨昏,寄语时人莫乱宣。片饷工夫丹可结,五年九载总虚傅。

会取乾离坤坎玄,何劳依卦运周天。止将一味元阳火,炼到虚无太极前。

按图索骏徒施力,执相拘文枉费工。说与学仙诸子道,海门夜半日头红。

认得元阳一点真,五行八卦总虚分。混成有物先天地,何用区区觅武文。

说时容易做时难,学得丹书不是丹。踏破草鞋无觅处,得来只在片时间。

科教五首

遍法界中皆大道,痴人犹向大罗寻。不知元始浮黎土,只是众生一寸心。

古人方便垂科教,盖引凡流学圣流。紫陌不因花似锦,王孙争得斗来游。

鹤唳鸾呜骋好音,龙降虎伏鬼神钦。玄机须向灵台觅,莫在霜缣画裹寻。

联文置纸印重封,勑将飞符顷刻中。寂感玄机如未会,三天不许等闲通。

世人修奉贵精神,惟以精神合道真。秪向威仪声色取,不妨赚杀世间人。

梧桐树十二首

世间人,须觉悟。难得人身休辜负。莫把时虚度。不离方寸蓬莱岛,多少时人行不到。劝君早觅长生路。

早修行,听劝谕。绿鬓朱颜易变故。光景流如注。

妻儿金宝暂相遇,到了何曾将得去?不甩萦怀虑。

得人身,元自错。莫信愚痴常造恶,积善□□乐。

为人幸是生中国,闻早回头参玄学。休被尘劳缚。

学道人,知端的。要须认取元初一。休〔要〕外寻觅。

初因一炁成形质,配合阴阳生万物。此身实自玄元出。

汞即心,铅即气。汞铅结就丹根蒂。产在西南地。

坎离龙虎总由伊,性命阴阳只这是。劝君、早留意。

守真元,专一炁。婴儿养就吾身里。十月胎圆备。

万般譬喻总皆非,大底由他心意地。外觅徒劳耳。

这金丹,无二道。方寸不离真水火。既未相颠倒。

个中运用不辞劳,海底天心呼吸到。现出长生宝。

这丹头,牢结媾。念头动处灵丹走。固济要无漏。

绵绵一炁三关透,拨转天轮行火候。金鼎蟾光绕。

道无他,心为主。执象拘文徒自苦。记取神仙语。

丹经譬喻千万句,止是阴阳两个字。要识根元处。

参玄人,听付嘱。百岁光阴如迅速。转眼花开落。

大事因缘如未熟,急须猛省开心目。莫被邪师惑。

学无为,离尘俗。结草为庵山水绿。散诞无拘束。

南山看个牛如玉,人牛且喜俱相熟。脱下蓑衣吹一曲。

谩腾腾,无造作。任意逍遥随饮啄。真个清平乐。

喉手幸无名利索万里孤云并野鹤。这般谁知觉。

西江月五首

大道不由别物,只由心上行持。念头才动汞铅飞。止要定心专气。

杀盗淫邪不纪,利名恩爱休迷。无心无事是丹基。说破元来容易。

多少外寻卦象,不知返照真元。此身元是易之门。昼夜坎离常运。

乌兔马牛龙虎,无非借喻为根。屯蒙既未定晨昏。定意专心为本。

一意中宫不动,四方四兽称臣。内丹外药合天真。现出一轮宝镜。

此景此时此地,无心无我无人。不知谁是本来心。湛寂真常妙境。

释氏禅经律论,儒家传记诗书。老君三六部真符。止论一心两字。

了得一明心地,诸余土直何须。忘形忘气总归虚。到此实非譬喻。

四大一身假合,六根五蕴阴邪。一元阳处是吾家。休认形骸野马。

内院神京须出,天堂地狱空华。玄玄难测此幽遐。妙用有谁知者。

临江仙五首

午夜金乌从海底,丑初渐出扶桑。大明东向属三阳。

韶华春满院,无地不生光。

直驾河车朝帝阙,泥丸宫饮琼浆。华池神水灌中黄。

婴儿未就母,地久更天长。

促取一年中月月,来归片刻之中。坎离交媾虎龙通。

三花时就鼎,一霎现神功。

满地黄芽□白雪,辉腾南北西东。二弦圆合甲庚同。

骊珠初出水,焰慧自烧空。

打破这阳炉阴鼎,跃番黑汞红铅。龟蛇龙虎总虚言。

六根并四大,阴物一齐捐。

有个天然真一种,非心非肾非玄。不容口意识情传。

修丹如此到,可谓大罗仙。

服气咽精吞七曜,存思想化三车。飞罡噀水散名花。

词章勤奏达,吟咏酌流霞。

外事何干於内境,有为功力何赊。饶君作福等河沙。

不明玄牝窍,特地隔天涯。

学道要明心地印,更须阴阳同行。不能及物只为身。

小乘无智慧,大道几时成。

一种贡高夸自会,妄言眩惑人情。只图博取利和名。

不思生死苦,万劫路冥冥。

〔绝句〕

八日夜梦,得二句,寤而味之,乃金丹妙袂,得非太上教我乎。谨用足为一首。

天外楼台悬日月,身中气象惊阳秋。梦中句。神仙妙诀无人会,红蓼江头楚水流。

论劣二首

名园花正们芳菲,金凤先衔入翠微。可惜绕篱峰与蝶,纷纷空傍菜花飞。

酒家携壶诗家吟,年年不负赏花心。不知春在梅梢上,争向粗桃俗李寻。

仰山人

一着当机疾怒雷,海门烟雾一时开。任他万里波涛远,不得骊珠定不回。

仰山境

古路荒凉荆棘生,长蛇猛兽互交横。山深云密溪流远,多少游人不敢行。

指实

吾有一穴地,四方无界至。不落在高山,不落在平地。

亦不在江河,亦不在城市。亦不在中间,亦不在边际。

不居人世间,只在人间世。买来无牙凭卖不立书契。

参立人,休拟议。相逢请示指南真,指出真龙何处是。

禅宗公案三十则

世尊拈花。

无事何消起祸胎,人天百万任疑猜。分明有怯无人要,空自拈花作笑媒。

迦叶微笑。

金色头陀最可怜,因何微笑老胡前。当时不瞬青莲目,几误拈花作密传。

少林面壁。

一言不契立身难,壁面当年苦自瞒。少室等闲抛杓水,至今四海浪花番。

南泉斩猫。

众口如槌哑不言,一刀两段便消魂。未知千古丛林下,谁为猫儿报此冤。

临济入门便喝。

喝下如雷众蛰惊,谁知起死复回生。银山铁壁重重障,一剑当空尽削平。

德山入门便棒。

山藤端的不应榉,拈起英雄丧胎魂。纵使通身俱手服,还渠一棒一条痕。

僧问赵州狗子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从来生死不相干,有佛情知作佛难。直得云无犹未许,分明如剑倚空寒。

芭蕉云:你有拄杖子,夺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与你拄杖子。

老倒芭蕉强起疑,与无夺有谩相欺。虽然擒纵呈机巧,何似干戈不动时。

子胡凡见僧,便喝云:看狗。僧回头,师便归方丈,闭却门。

一声看狗急回头,咬着通身见血流。归路不将方丈闭,这般疾痛几曾休。

僧问蚬子:和尚西来意?蚬云:神前酒台盘。

分明指出酒台盘,直截冲开最上关。多少乞灵徼福者,常常生被鬼神瞒。

僧问赵州西来意。州云:庭前柏子。

柏子亭亭立翠寒,不邻梅玉竹琅玕。孤标迥出天然别,多少行人作境看。

庞居士问: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

独露常常遍太虚,眼横鼻直嘴驴都。从教一吸西江尽,要且无人侣得渠。

僧问赵州:亲见南泉是否?州云:镇州出大梦卜头。

蓦路相逢话便休,云飞山在水长流。为君直指无回互,梦卜分明出镇州。

玄沙驰书上雪峰,峰接开之,只是三幅白纸。峰云:知音君子,千里同风。

知音千里本同风,三幅从头彻尾空。莫道雪峰曾蹉过,藕丝牵象入关中。

首山拈竹篦云:唤作竹篦则触,不唤作篦则背,具道吹作什么?

拈起情知两不中,谓非触背亦难同。竿头别有离钩着,管甚芦花对蓼红。

僧问临济:如何是无位真人?济云:无位真人是什么,乾屎橛。

无位真人乾屎橛,知恩能有几多人。太平本是将军置,不许将军见太平。

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所?州云:我在青州作一领布衫,重七斤。

涣散浑沦万派奔,收来元不满毫分。可怜赵老无容隐,却道青衫重七斤。

瑞严自唤主人公,自应诺。云惺惺着,向后莫被人瞒。

自呼自应谩多端,唤起惺惺亦被瞒。黄鸟不堪愁裹听,绿杨直向雨中看。

僧问文殊:多少众?殊云:前三三,后三三。

前后三三本现成,几多错认定盘星。古人见底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盐官问侍者觅犀牛扇者,云破也。官云:扇破,且还我犀牛子。

打草惊蛇岂偶然,奈何蹉过话难圆。当时觅个犀牛子,只把盐官搭鼻牵。

丹霞烧木佛,院主诟问。霞云:烧取舍利。主云:木佛如何有合利。霞云:既无舍利,更烧两尊。

木佛烧来暖一般,可怜院主被渠瞒。当时不有炉中火,争免丹霞彻夜寒。

马祖才升堂,百丈便卷起面前席,祖便下座。

知音未举已先知,云起南山雨便随。卷起席来无个事,海访鸥鸟两忘机。

药山登山见见出云间,忽然大笑,十五里居民皆闻其笑声。

独上峰头豁此怀,长风刮汉扫云埃。不因亲睹嫦娥面,争得惊人笑口开。

马祖坐禅,南岳将砖於祖前磨。祖云:作么?岳云:要作镜?祖云:砖岂能作镜,岳云:磨砖不作镜,坐禅亦不作佛。祖悟。

磨砖作镜岂无因,打动南邻震北邻。试把戏球轻拶转,金毛狮子便翻身。

六祖云:非风非旛,仁者心动。

不动真机理自融,耳观鼻觑眼如聋。木人花鸟元无碍,一任风幡舞太空。

僧问古涧寒泉。赵州云:苦。曰:饮者如何?州云:死。

寒泉味苦毒非常,抵死谁弃性命当。莫怪赵州言忒煞,从来苦口药须良。

佛下生。

攀枝右胁产蓝园,才出通身是毒根。不有九龙口中水,如何洗得这冤魂。

佛入灭。

当日双林隐却身,乾坤祸乱一时平。谁知野火烧难尽,次第春风吹复生。

祖师西来。

历涉江山不记年,独携衣钵到南天。西来祖意家家有,毒药何消教外传。

只履西归。

衣钵法事付神光,石马回途计兴长。忘耳山前春梦醒,平分只履返家乡。

玄宗二十四首

元始天尊悬一宝珠,大如黍米,於空玄之中。

一珠如黍向空安,无限人天被眼瞒。不见玉京居咫尺,却随风雨出函关。

无鞅数众,俱入宝珠之中。

收拾乾坤入画图,东西南北总无余。行人休觅长安路,方寸中间即帝都。

既入珠口,不知所在。

踏着玄关步步深,了然无物亦无心。想伊只在秋江上,明月芦花何处寻。

元始於珠内说经都竟。

光风霁月本依然,谁说谁闻属甚年。要问当时珠底事,泥牛吼月下长川。

法事粗毕,诸天复位。

风云聚散宝珠中,细说乡情兴味浓。回首故人何处在,青山依旧白云峰。

倏欻之间、寂无遗响。

兴祥布瑞显家风,百万人天注仰同。倏欻六龙飞舞罢,廓然何处觅神通。

眉老君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名可道线非常,休听傍观说短长。妙唱本来无曲调,不劳特地品宫商。

无名天地之始。

上无复色下无渊,湛寂虚空任自然。此境此时如会得,妙哉太极未生前。

有名万物之母。

廓落真常绝往还,从来造物本无端。只因有个生生母,鬼面神头几万般。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目断桃源路杳赊,游人怅望指云霞。谁知山水重重处,不涉程途便到家。

谷神不死。

灵光今古逼人寒,谁识天根向上关。劫火洞然全不坏,从渠生死不相干。

婴儿未孩。

怀胎木女正当时,无识无闻也大奇。软似琼酥圆似月,风流只许自家知。

不知常,妄作凶。

一种风流说向谁,芳心只许玉郎知。可怜宫草年年绿,何事王孙去不归。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一自移家入翠微,更无历日记年时。桃红李白蔷薇紫,问着东君总不知。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强为名字浪传呼,有物分明本自无。妙手丹青描不就,笑渠依样画葫芦。

知白守黑

掷下丝纶便即休,谁能长揭竹竿头。渔翁贪钓江心月,惹起波涛万古愁。

道生一。

二三四五总由他,百万纵横乱似麻。尽向当元生处觅,谁知生处本无家。

离种种边,名为妙道。

万象中间独露身,一纤毫物不容亲。他家更觅离边妙,离到驴年也不真。

三者既悟,惟见於空。

心形物即本来空,悟见分明亦不容。莫谓空无成断灭,常常独露太虚中。

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

李四心痴生暗鬼,张三眼病见空华。从来无物堪玄会,视听希夷谩自夸。

舜问乎亟:道可得而有乎?亟曰:汝身非汝有也,何得有大道。

问处何如答处尊,个中消息向谁论。他家意出形骸表,开口全无斧凿痕。

啮缺问王倪,四问而四不知。

自心不许自心知,四问虚劳话品题。桥木死灰元不着,又从何处觅王倪。

南郭子茶隐几而坐,仰天而嘘,嗒然似丧其偶。

子景隐几仰天嘘,偶丧情忘默类愚。要识渠侬亲的处,水云散尽且轮孤。

圣人忘形养气,忘气养神,忘神养虚。

忘形忘气又忘神,养个虚玄合道真。智识情尘俱放下,不知谁是本来人。

杂颂门

善财南巡二首

近日江湖着脚难,何如琴剑返家山。郎君一向贪知识,惹得闲名满世间。

平生笑杀善财童,百十名城信步通。首末许多知识教,无非毒药灌喉咙。

善财见弥勒楼阁庄严

弥勒楼台弹指开,华胥国里梦初回。庄严百亿今何在,坐对春风歌落梅。

龙女献珠转身南方作佛二首

一献明珠事速成,法王法令本无亲。此珠一切群生有,何独渠侬解转身。

娥眉巧画象时装,好个龙宫窈窕娘。不是呈珠求作佛,丙丁元即是南方。

圆觉经二十五轮二首

丝纶互换若为酬,用尽机关不到头。若向五轮前后觅,一身还有一身愁。

傍生枝叶便多端,直道从来不往还。若是穿杨无敌手,不妨一箭破三关。

楞严经四大真空

四真妙体本来空,清净圆融法界中。谁谓真空非四大,分明夜半日头红。

佛涅盘

佛以生死止生死,晓谕人天示去来。若谓有生还有灭,知君未到涅盘台。

常乐我净

若行常乐我净,又是钵盂添柄。一个坚密法身,不许群生识认。

如如不动

唤作如如不动,正是泡影幻梦。饶伊直下所当,执死蛇头何用。

金刚四相

本来无我无人相,寿者众生又孰为。忍辱仙人支解日,至今犹自不曾知。

金刚四句偈二

首经中四句本依然,若向经寻又倒颠。自是不归归便得,苍天休更哭苍天。

声求色见行邪道,知识情知错转深。只在白云峰裹住,何劳踏破草鞋寻。

鱼篮观音

跣足褰衣出岸滨,蓝儿携个活金鳞。此鱼要卖谁知价,除是龙门旧主人。

灵照女

十字街头售笊篱,笊篱底事有谁知。家常日用无人要,特地教儿卖与谁。

布袋和尚

布袋长拖入市廛,街头日日弄风颠。有人问我西来意,叉手当胸立向前。

寒山拾得齐笑

相逢拍手笑呵呵,笑道伊侬没奈何。只有自家知此意,更无人会笑中多。

钟离炼丹

七还七返炼真金,直向双轮火候寻。炉内不烧凡品药,丹成颗颗是人君。

吕仙飞剑

铸气为金凛凛秋,不图威力屈诸侯。削平六贼三尸后,夜夜寒光射斗牛。

老君青牛

飘飘仙杖返流沙,隐映神光散彩霞。自驾青牛归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

先生悬壶

闹市丛中悬个壶,壶中寥廓纳玄虚。番身跳入浑闲事,试问傍人会也无。

陈抟负琴

负个琴儿伴此行,无弦一曲鲜能赓。平生却笑子期耳,只会听他指下声。

参同

木球端拱走无停,叉手昆仑步不行。开眼石狮春满室,怀胎木女月二更。

杀人鳖鼻须教死,死水骊龙放令生。四句妙门如领会,空王宝殿许先登。

离远离幻

本来无幻亦无离,离远离名觉亦非。若拟幻心依幻灭,幻华仍旧满空飞。

解傅大士颂

空手把锄头,物动智不动。步行骑水牛。境动人不动。

人从桥上过,身动理不动。桥流水不流。色动心不动。

颂涅盘经偈

诸行无常,什么物不恁。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观花落树头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是生灭法。到这裹各过不去。

有色有形俱不免,无情无识亦难过。乾坤万物皆如此,试问诸人会也么。

生灭灭己,须是如此是得。

廓然过去灭无灭,寂尔当来生不生。见在如如生灭已,任渠日午打三更。

寂灭为乐。可知礼也。

遇他剑客须呈剑,不是诗人莫献诗。会者相逢只弹指,此情能有几人知。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五竟

6-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六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六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双明十二首

真风真火与真水,真地真空合性空。

此是先天真血脉,本如来藏即圆通。

先天有佛称多宝,后佛牟尼号释迦。

二佛元来同一塔,交参性命的无差。

天地之数五十五,善财参处五三门。

添却毗卢兼自己,恰成五五合乾坤。

华严首末皆言十,契合天根及地根。

性命阴阳由此立,谁言佛氏理偏存。

不动真空生妙有,不离妙有即真空。

真空妙有浑无碍,万象同皈寂照中。

觉心觉体元如幻,性命阴阳谩自夸。

无有有无元不着,方知空里本无华。

廓周法界普含融,贯彻三才万物中。

莫谓此宗成断灭,晃然妙有起真空。

真空妙体体存诚,诚则灵兮性自明。

空不空中生智慧,顽然空寂又非真。

旷大劫来常大寂,了然清净不容知。

乾坤万象从渠有,常寂真光定不移。

廓开五蕴空中锁,消落阴魔十八重。

丿法一时俱扫尽,常常独露太虚空。

俨若千灯同一室,又如万镜互交光。

重重映现浑无碍,不动纤毫徧十方。

未有乾坤先有空,依空生有始乾龙。

分龙便是坤之体,一脉流通万物中。

古意

未见梅兮,山寒涧阔。既见梅兮,孤标清绝。

三四花兮肌冰雪,疏影横兮黄昏月。梅兮梅兮,对我悄无言说。

日落西山兮,暮雾初收。万里长安兮,远浸清秋。

机不露兮闲沙鸥,月初明兮水悠悠。翁兮翁兮,独自垂钓孤舟。

望后人兮,遐想音容。归不归兮,怀慕冲冲。

巧其来兮蓦相逢,诘其言兮意难穷。人兮人兮,无语独对春风。

山重重兮,白云浩浩。子不归兮,游迷远道。

雁无声兮音不到,怀后人兮若悲悼。游兮游兮,胡不归来则个。

断云兮风卷无踪,素练兮天影昭融。

寂寂兮万籁无风,皎皎兮孤月流空。斯时兮意有谁同,天际兮夕照红。

微远浦兮,荒草依依。蓑翁兮钓罢苔矶。风帆兮贴水如飞,空空兮载月来归。

木萧萧兮,景物颓乎夕阳。物纷纷兮,人孰知乎其常。

山苍苍兮,茫茫云扬。此意尤长,其谁相望。

夕遑遑兮,昧而觉者其稀。行憧憧兮,谁能静之以机。

鸟飞飞兮,草依依。雨微微,吾道甚夷,孰知来归。

意外

漠漠痴云锁未收,长风卷散意悠悠。

孤轮不许丝毫碍,万里长天一样秋。

返观

一念无生理事融,如空元不着如空。

不知不识谁为主,万象同归寂照中。

惟一

万人一心,天不能违。万人万心,天不能违。兴邦亡国,非心者谁。一人一心,天不能违。一人万心,天不能违。亡身乱道,非心为谁。

不二

圣人心不二,天地不能违。圣人法不二,鬼神不能违。圣人言不二,天下不能违。圣人道不二,万古不能违。有能常不二,天地悉皆归。

心宗

身为心府,心为道宗。身心豁开,万化立空。万化立空,复尔心宗。毫厘之差,南北西东。

无有

无道有道,无心有心。有无不着,无古无今。有言必无,无言必有,不涉言诠,天长地久。

不知

不知故知,知之非知。知所以非,今古同归。心与心知,知之则非。兀然不知,岂曰玄微。人谓我知,我实不知。人是其是,我非其非。

不迷

人忧亦忧,人笑亦笑。不逆世情,自然玄妙。不必深隐,不必显居。不必独觉,不必如愚。道来顺化,顺来正化。顺逆中间,默分真假。法语世语,世语法语。世法两端,要安其主。

内外

世间之金宝,身前之富贵。心中之金宝,身内之富贵。世宝养凡身,心宝养圣神。世宝终归假,心宝能全真。身灭世宝灭,心宝永不失。呜呼斯两端,君心惟自决。

人心

人心一须臾,徧走四天下。或如搏兔鹰,或如追风马。水火轮交驰,雷电影相射。狂风扬沙尘,奔涛冲石罅。阵面刺戟交,天河乱倾泻。纷纷无停时,飘飘昼复夜。不能顷刻间,安止於神舍。是以古圣贤,求心无休暇。六载与九年,观心不暂舍。呜呼天下人,孰能知心者。

仰山开堂颂

未饱参堂去,逢斋洗钵回。若然存粒粟,五岳与三台。

颂金刚经一合相

天地中间,明各有对。奇偶相逢,阴阳匹配。一二三四成#1。

古人错一不落字,犹作野狐五百劫。今人错言不计数,比乎野狐万倍业。

未证谓证者河沙,未得谓得者如麻。若谤古人大般若,三涂地狱永为家。

净秽

一泓净水,加之粪秽。行人过之,避目不视。

一泓净水,加之妙香。行人过之,竞口而尝。

净为人乐,秽为人恶。善恶二途,君心自度。

自己

人人自己老君,个个本身弥勒。终日相对不知,长年外头寻觅。

忙忙江南江北,役役三淮两浙。或守古冢草庵,或作山魈水客。

冥冥坐黑窟中,指认生死神识。唤作大道根源,真个失子认贼之#2。

可语学道高人,见性以悟为则。知之然后不知,悟得又须行得。

烦君取问骷髅,何时得离火宅。

道难成

纵横万法广无边,独有天心理最平。金榜题名容易得,红尘学道极难成。

不明万法主中主,空向古人行处行。百亿万人谈此理,中间谁会达无生。

学道难

兔角成梯尚可攀,龟毛为拂雀衔山。这裹寻觅犹容易,只有休心学道难。

悟道难

弃位辞王亦等闲,焚身断臂未为难。了明无证无修理,到此方知悟道难。

得道难

毛滴能令海水乾,芥头针尾亦如闲。五车三藏通非妙,天下无如得道难。

难得

巴歌越唱古今繁,雪曲应知和者艰。今日伯牙因可有,世间再觅子期难。

难行

屈曲回环路不通,白云青嶂万千重。行人怅望空遥指,谁到通霄最上峰。

难信

坦然大道甚平夷,说与时人识者稀。回首故乡谁肯信,夕阳荒草谩依依。

难言

冥冥默默杳无根,岂假阴阳象数存。天下工奇皆可习,惟兹一事最难言。

绝照四首

乾坤万物分明有,到得忘心万物无。忘炁忘神仍绝照,廓然何处觅今吾。

丝毫念虑阂心胸,便与当元境不同。独露堂堂犹是妄,又谁知有太玄空。

识得玄元大道基,有为须要到无为。不知超脱徒顽守,屋破难教主不移。

小根劣识睹兹言,便谓阴灵堕在禅。不会大丹圆觉妙,释迦元即是金仙。

守终

四十无常日日催,秪今便作死安排。柳衰花谢老时势,萍聚虚浮乱世财。

古道尽随流俗散,少年未去白头来。如龟藏壳犹难免,况肯伸头引祸胎。

五十中秋

宠辱浑如泡幻沤,耳闻目睹总虚浮。天心惟到平中止,道理须归极处休。

万物茫茫皆是妄,一身役役复何求。烦君为问中霄月,半百人生能几秋。

道存

发稀齿落未须惊,赖有真心不变更。吾道古今常不老,患身终始少长生。

百川到海流方正,一月悬空景自清。怀抱不消藏世虑,空诸所有是常行。

归实

未悟徒分性命宗,猿猴掷树火轮红。这般道理须归实,那个人心不带空。

秪为尘劳生掩蔽,致今觉性不灵通。若能静视人问法,一切人间法一同。

平白

宗祖元无法与人,心心相照始堪任。不明发育阴阳理,安识生成天地心。

三才虽已分高下,一脉何曾间古今。此是宛然平白事,奚消东觅与西寻。

静观

静坐之中细审量,世间何短复何长。古今共戴一天地,代谢相传几帝王。

寸寸山河争战野,方方草木利名场。匆匆万化皆虚假,独本来心不改常。

本同

儒道聪明世所宗,先天一脉本攸同。学须造妙辞方达,悟得真机理自融。

治世岂堪忘大义,欢心须要到玄空。几多枉被聪明恼,生死临头打不通。

无争

从来万水必朝宗,惟一惟精执厥中。三教不须相抵忤,一元必竟本和同。

诗书固是人伦主,释老能参造化功。个里休论非与是,一家门户万家通。

一定

酬应匆匆日用中,主人不与众人同。浮云流水心无竞,霁月光风景自融。

定后有生非实理,觉来何事不归空。古人岂是无真说,自是凡庸滞未通。

绝学

绝学虽云不读书,教门又要用文扶。一元字脚然非有,三藏文传敢道无。

治世必由仁义衍,修行须辩死生徒。勿将心学轻文字,悟到玄虚总不殊。

本分

读书必竟求通理,学道先须识本心。理若不通书枉读,心如未达道难寻。

别无智慧超生死,空负聪明博古今。寄语世人须省悟,莫将容易自平沉。

随缘

老来行止付苍天,随力随时结善缘。不愿有名居盛世,但祈无事养残年。

人生至此方知幸,身世临终始保全。却忆向年遭虏日,岂期今日有诗篇。

病愈

善能免恶复延年,此善为将何所先。本地风光常耿耿,性天月色久娟娟。

前程日日行方便,好事时时要向前。寄语世人须着力,善心端的格皇天。

止贪

平心直道是良筹,勤苦营生胜预修。千日算天虽易富,一朝覆水恐难收。

少求少吃少费用,休诈休贪休计谋。此是人生安乐法,劝君莫待祸临头。

媚鬼

堪笑时人不自羞,不由心地建良谋。民吾同类忍欺贼,鬼者何功谄祭求。

世上困穷浑不顾,阴中报应一何悠。少存方寸前程事,胜似千金作预修。

敛民

众生元自无烦恼,善恶皆由心上来。天道无亲惟辅德,人情才变便成灾。

损他利己犹贪福,以佛为名厚敛财。此事未为长久计,善根反是祸根栽。

饶人好

不忧国法畏阎王,贪福求生告彼苍。假使推心多布施,何如放债少求偿。

剥膏削肉需财物,塑佛妆神作道场。何似饶人些子好,近延福寿远儿郎。

普劝

爱名爱利爱参玄,成道成家利两边。不达大伦螺测海,未明正法管窥天。

无心无物方为道,劳己劳人岂会仙。寄语纷纷尘俗子,阎王他日算工钱。

谕世

堪嗟身世若循环,锁在重重五欲关。百岁一生浑是梦,千思万算不如闲。

莫教白发生盈首,纵有丹砂不驻颜。到了输他嘉遁侣,闭门高枕云云间。

少行

纷纷谁会悟浮生,殊俗论虚总暮征。天下万形皆有弊,世间独水得无争。

心惟定虑方无累,理到穷时始自明。此道古今常坦坦,相逢端的少行人。

四不能

水不能漂积善物,火不能烧积善家。贼不能劫积善财,官不能抄积善业。

四不可

心头不可谋人业,口头不可说人非。背后不可使人毒,身后不可负人财。

四平等

心头平等强烧香,秤头平等强布施。尺头平等强修斋,斗头平等强醮祭。

四不平

笔头休写不平状,库中休贮不平金。人前休说不平话,世间休用不平心。

四不义

习不义之行易亡,谋不义之财易散。养不义之子易穷,用不义之人易叛。

四不实

心非实悟则易惑,道非实学则易失。理非实明则易偏,神非实通则易窒。

四要

国不必大,止要君臣和。家不必富,止要子孙贤。

身不必贵,止要衣食具。福不必祈,止要心术好。

四必

国大君臣不和必削,家富子孙不肖必穷。身贵衣食太侈必夭,福祈心术不好必凶。

大不幸者三

秀才不读书,天下大不幸。僧道失本心,教门大不幸。

国家无贤相,朝野大不幸。

不为福者四

僧道多非人,不为教门福。道脉无所宗,不为众生福。

势盛无所损,不为后世福。赋镯无所奉,不为天下福。

分定二首

今见恶心人,富贵多供奉。此是前世因,今生还他用。

今生所为错,后世必堕落。不信久长看,子孙日贫薄。

今见好心人,平生多祸咎。此是前世因,今生还他受。

今生用心吉,后生断不失。不信久长看,子孙居官职。

果然

凶人死亦凶,善人死亦善,此理果如然,耳闻而眼见。

死平

贫贱不免死,富贵不免死。贫富有两般,生死无二路。

道平

古时亦此道。今时亦此道。大道至公平,由人悟不悟。

我於

我於十二时,早曾悟此理。自后历艰难,或穷或废弛。

经营三十载,无人是知己。乱逢几死生,此事不敢弃。

仅至五十来,方登平白地。三教兼其行,死生惟一视。

世患不可逃,冠裳聊尔恃。自惭智慧轻,至人予愿值。

平昔之师友,不过攻乎异。各尊其功能,各是其所是。

有说彼谓狂,有言彼所忌。不逢明眼人,惟心自商议。

无圣亦无灵,真金须火试。举世知之谁,鸣呼自流涕。

有形以来

有形以来,及至於此。万万生生,万万死死。

我与天民,共一宗祖。天下女男,无非父母。

叔伯亲姻,昆弟妻子。或君或臣,或朋或旧。

师仙儒释,华夷易地。或冤或雠,或愚或智。

一元之初,实同根蒂。析派分原,开枝散根。

天高地阔,日往月奔。愈久愈失,不知其元。

我知浮世,一家亲谊。何必我人,争名夺利。

背负宗亲,反伤天地。我之与人,生无二理。

耳同乎声,眼同乎视。鼻同乎香,舌同乎味。

孤穷困苦,残疾贱卑。实与吾身,累世相继。

捶辱欺凌,嗔斥寒饥。取夺屈抑,裸露驱驰。

此等之类,举切吾肌。哀哉此心,又何忍之。

不实

自己不得实,不实以教人。人承其不实,复以不实陈。

随流而入流,妄伪以汩真。一大以吠虚,千猿为鼠身。

接待

道人秉心,持不杀戒。亲知到来,殊无接待。

软炊白饭,烂煮野菜。午斋暮宿,一而不再。

本分家风,别无违碍。了事底人,休怪休怪。

感时题梁原寺

生不逢尧治,艰难几次遭。五年更治化,三度见兵戈。

民亦劳特甚,天其意欲何。草茅时感慨,吟罢首空搔。

题梁原

风为扫篇月为灯,雨后青苔遍地生。小鬼不灵人已去,落花啼鸟自伤情。

题崇庆堂

一阳复尽二阳交,春到天根第二爻。腊尽晴风舒柳眼,山寒宿雨霁梅梢。

东君未必徧桃李,春色应须到草茅。此去三阳开泰近,谁云吾道系乎匏。

暮春三首

人生过半百,又越五年期。双鬓秋蓬老,孤灯夜雨时。

眼昏犹识字,心懒废吟诗。故国迢迢远,其谁是已知。

江南三月暮,绕树落红稀。春去骦骝骤,时随乌兔飞。

尘埃双刺眼,身世两忘机。往事皆尘迹,应须白马归。

人生在世间,百计不如闲。方寸物无累,乾坤心自宽。

尘劳嗟白首,泉石爱青山。扰扰何时已,春归秋又阑。

笑忙三首

天下有何乐,惟闲可保身。不能闲一日,作甚世间人。

追逐从多事,何如绝援攀。死生浑若梦,富贵不如闲。

富贵求容易,清闲得最难。秪愁添发白,谁会放心宽。

世疏二首

路绝客行少,山高云气深。身企疏世事,道不隔人心。

有限百年景,如飞一矢催。红尘嗟易老,白日懒追陪。

暮春二首

春去不回首,红稀绿满枝。若为身所役,那得道成时。

春去虽然急,吾心本不移。花飞风静后,云散月明时。

触事有感二首

园林处处落残红,院宇萧条景不同。自是一时花不幸,何须特地怨春风。

天工何事倦安排,乾涩枝梢尚未开。想子止知攀折去,更无人为惜花来。

结芦灵岩

把茅盖顶近山堂,纸作帘儿竹作床。不是逃名甘苦淡,尘劳身世贵相忘。

竹引风为青羽扇,松擎月作夜明珠。暮烟帘幙霞帏幛,此景君王也不如。

感旧

野花移种绿杨桥,红艳枝枝似火烧。旧日园林春意薄,秋风零落转萧条。

骤雨

云屯铁骑雨倾盆,万里山河黑墨昏。顷刻长风云雨散,依然前日旧山行。

〔伤灾〕

至元甲午冬十月,雷电冻雨三旬,次年大荒。

十月三旬雨,雷声遍远方。禾头生耳白,菜脚烂心黄。

世道不知古,天时亦变常。道情方土木,书此为时伤。

金刚拍

知音拍拍要无差,逐响寻声乱似麻。大士当时未说颂,不知明月落谁家。

索衫

万索千绳结作衣,等闲串着贴肤肌。本来无物休缠缚,记取当初出世时。

锄头

木为根柄铁为身,几下钳锤打得成。不管殿前荒草满,一时刻却掌心平。

幻身四首

生老病死之都城,忧悲苦恼之窟宅。千年活计枉劳神,百岁人生真过客。

锦绣围个屎尿坑,酒肉藏个脓血袋。贪财好色更贪痴,学道参禅都不会。

幻身只是呼吸气,气若不来死立至。须臾身烂不堪闻,富贵英雄何处是。

世人只会养其身,且不能知养其命。身是假物终必坏,命是长生不死圣。

感谢

感谢祖宗并父母,生吾身喜是男儿。不随季世兵刀死,更不修行待几时。

学道休二首

无求无求胜有求,快乐快乐乐生忧。

几度几度寻思着,何如何如学道休。

巧计巧计劳心谋,贪痴贪痴不转头。

烦恼烦恼重烦恼,何如何如学道休。

破迷二首

风雷驱骤雨,昏暗太虚中。顷刻风雷散,依原旧太空。

贪爱痴烦恼,昏迷古到今。一朝烦恼散,依旧本来心。

寒山拾得相掩坐睡

相掩而坐,相枕而卧。坐卧中间,不离这个。

只这个,是什么,全然不涉。商量且下,为君说破。

赞佛

世尊涅盘日,银椁掩金身。带累及儿孙,一例要金银。

咄,从今莫露黄金相,要使时人识汝贫。

必竟行

日月至光明,犹被行云翳。人心方寸间,岂不为尘蔽。

云为日月魔,尘为人心祟。上智同下愚,大明必大昧。

行云时掩翳,日月不失光。尘劳虽障蔽,人心亦何伤。

云散天汉曜,尘散心精皎。乌能长夜冥,必竟晨将晓。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六竟

#1此处似脱句。

#2此处疑衍“之”字,当删去。

7-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七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七

建安仰山道院牧常晁撰门人一山黄本仁编

耳观

古人观人以心,今人观人以耳。心观同乎金兰,耳观同乎桃李。

金兰义气无忘,桃李芬芳后已。呜呼天下之交,孰非耳观者矣。

我琴不在音声,我意不在山水。月明风静中间,对景有谁玄会。

棋内一僧倚肩坐卧

手指心劳役役,众眼同观得失。何如长睡倚肩,内外机关都息。

展开长天作纸,倒蘸太华为笔。虽然文彩全彰,何似混沦太极。

见色观形嗟呀,指点精奇无价。太虚里面些儿,而子如何能画。

寄石堂丘道判

药苗不采易枯乾,捻指桑榆两髻斑。万两金枷谁肯舍,百年火宅出应难。

铅炉土溃金精走,汞鼎霜浓火候寒。好景都陪人事过,问君何日话还丹。

寄徐灵谷休粮二首

青山是处可栖身,猿鹤樵渔总故人。

禅坐经行忘世累,饥餐渴饮乐天真。

老宜气力精神健,妙在心田火候匀。

若拟休粮求大道,蒸沙作饭恐无因。

曲江江上日轮升,直上昆仑照谷神。

火向天根归汞室,水从月窟入铅津。

乾圆坤灭机随斗,阴极阳生理在身。

神炁归虚常寂照,此时方见本来人。

伯牙不再生,子期终罕遇。鸣呼天下心,谁识琴中趣。

胜负不两立,一得还一失。可怜清白心,终朝自锋镝。

点画清且奇,得心应诸手。虫鸟未观时,此字从何有。

藤缣白玉如,巧画形新故。本来素洁肌,奚假丹青污。

内性潜厥辉,刮磨光始露。觌面媚其瞻,回眸稀自顾。

妍丑虽弗私,尘埃能致慕。鸣呼镜中形,幻变其谁悟。

尝得锋锐时,摛文传杂颂。何期至钝根,弃捐浑不用。

哀哉好恶情,天下谁非共。

渍涅中书君,染污千张白。终日佐传文,孰知形渐迫。

何哉致灭躯,秪为身心黑。

灵岩园三首

寂然万籁四山空,此景何人肯话同。独有无心天下月,夜深垂照到圆中。

落落清流水动琴,飘飘黄叶地铺金。山林富贵知多少,最苦无人会此心。

山寒路远字来疏,焰炽权门众竞趋。我受神仙真密印,了无车马到茅庐。

咏生老病死

金盆浴处喜非常生。双鬓骎,又雪霜老。

百节不调声乃乃病,千秋永别路茫茫死。

含情抱识真难免,如蚁循环实可伤。

除了本来真一字,其余何不属无常。

生苦

形生患亦生,苦本於斯立。识性渐开萌,欲情增积习。

颜色美当年,利名无虚日。悲夫劳此心,何异乎驹隙。

老苦

丰容异昔时,肤皱面黧黑。发落齿牙摇,眸昏神气竭。

落木穷秋霜,流光嗟暮日。鸣呼万物情,何莫於斯极。

病苦

四大相违和,气衰血流滞。壮年乐且淫,穷老悲斯至。

楚痛秪自当,呻吟有谁替。金玉锦绣奇,愁怀懒看视。

死苦

四大一分离,万缘齐舍弃。富贵此时休,英雄何处是。

浩浩白杨风,凄凄青草地。不有再归期,万古空流涕。

形阴四首

贪爱嗔痴妄想思,淫邪杀盗意迷愚。色声香味皆阴物,要得飞神定是无。

利名恩爱及思神,喜怒言谈歌笑音。地水火风非实体,皮毛骨肉总为阴。

阴重情多必坠沉,阳轻精粹自冲升。神凝炁妙虚灵彻,碧落空歌谒玉清心

炼心炼气炼精神,炼到纯阳合道真。中有一毫阴物挠,许君未见本来人。

呵呵笑歌

笑呵呵,百岁光阴一剎那。两字无常留不住,惊人富贵待如何。

笑呵呵,世间何处不尘劳。反掌青春成白发,流年一掷过如梭。

呵呵笑,宇宙生灵是多少。劳生真个是劳人,劳尽世人人不晓。

呵呵笑,阿谁不被劳生钓。我亦劳之赚半生,于今始把劳生掉。

笑呵呵,我今独醒汝知么。利名声色风中烛,金玉荣华水上波。

笑呵呵,径路修行决不蹉。佛性金丹非两种,元来玄妙处无多。

呵呵笑,玄之又玄妙又妙。直向鸿蒙象帝先,寻个混成玄牝窍。

呵呵笑,三句三玄未为要。真铅真汞真鼎炉,岂是世间闲药料。

笑呵呵,好从金鼎快烹陶。外向年时觅子午,还同兔角及龟毛。

笑呵呵,自己灵丹放玉毫。但将真火温温养,十月胎成性自牢。

呵呵笑,无弦弹个无生调。铁牛耕处玉芝生,海底金乌常返照。

呵呵笑,不用休粮忍寒殍。涧水山泉任性情,江月松风自吟啸。

笑呵呵,执象拘文总是魔。会得九还并七返,便是神仙与佛陀。

笑呵呵,修仙修佛总由他。佛法谓之心地印,玄门权号作黄婆。

呵呵笑,六根清净心珠耀。一念无生万法空,妄想不除祸自召。

呵呵笑,只要本来常皎皎。百万丹经总一机,一机通达千机透。

笑呵呵,身内常怀智慧刀。斩断无明痴暗贼,华池性水莹无波。

笑呵呵,对景无心自哩啰。休觅天堂并净土,亦无地狱与阎罗。

呵呵笑,不待九重天子诏。千金不搏此身闲,任他金印悬斗大。

呵呵笑,玄关不远谁能扣。衣裹明珠只自迷,劫劫波波徒外走。

笑呵呵,逝水如何有返波。可怜役役劳生者,唤不回头怎奈何。

笑呵呵,哭指山高水更高。我作此歌还自笑,知音抚掌更呵呵。

劝报父母十恩

怀耽十月,体重身粗。行住坐卧,如龙护珠。暗祷神明,祈求男女。父母之恩,於斯为始。

临当坐草,万千烦恼。生死须臾,性命难保。破腹刳肠,苦痛非常。产生恩重,碎骨难偿。

出世为人,便知饥渴。首末三年,饮娘乳血。温养渐大,情性渐生。不资乳哺,何由长成。

三年抱负,始离褓襁。子在怀中,珠擎掌上。水火临踏,刀踞加夷。提携爱惜,尤不忍离。

大小便利,疮疾浓溃。手洗衣拭,不嫌臭秽。荡涤蚁(),濣濯垢衣。时其寒暑,如事神祇。

簟席之间,或遭秽污。回儿就乾,母眠湿处。但忧子冷,不问己寒。护惜之恩,何日可殚。

甘甜吐哺,苦涩自茹。但欲儿饱,不计己饥。凡得好味,必留馁子。子食之甘,父母心喜。

整饰容仪,剪理梳沐。锦绮罗执,盛为儿服。羽毛光彩,头角渐大。父母之情,转生怜爱。

提携抚育,训诲无忘。欲之成人,必教义方。所及冠笄,渐识生理。父母之心,暗生欢喜。

父母之心,爱儿无厌。卜宅求田,广为聚敛。亡殁之后,尤念子孙。粉骨碎身,莫报深恩。

谨按传记,昔北斗真君下降衮州曲阜县兰公家,自称孝悌王,语兰公曰:始炁为大道,於日中为孝道明王;元炁为至道,於月中为孝道仙王;玄炁为孝道,於斗中为孝悌王。夫孝至於天,日月为之明;孝至於地,万物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为之成。吾於上清以下,托化人间,示陈孝道。后晋代当有许仙,传吾孝悌之宗,是为众仙之长。自是许仙果传孝道,教天下化之,寿年一百三十六岁,全家四十二口,白日上升。至今隆兴西山,事迹昭然。

夫孝为万行之骨,众德之宗,成仙作佛,为圣为贤,莫不由孝道而致者。天地三光,尤勤於孝,况人乎。且父母劬劳,恩深罔极,其为恩者,非止於十,惟此十般,为大世所共知者。今略为图,加之训注,普劝世人,同行孝悌。如不孝於亲,不悌於长,虽事奉佛道之谨,持斋礼拜之勤,功不及亲,於道无益。此皆格言,伏愿敬之毋忽。江月林道晁谨书。

人天十善

身三善

一不杀生淫好生恶杀,天地本心。人能戒之,福德滋深。

见世延年,身后无罪。积善之家,不杀为最。

二不偷盗淫不与而取,皆为之盗。人能戒之,免招身祸。

生受官刑,死堕地狱。世间凶顽,贼为最辱。

三不邪淫四生轮回,淫为根柄。人能戒之,增延寿命。

伤神秽德,亡精耗气。全生之人,斯为大忌。

意三善

一不贪世间烦恼,由贪爱结。人能不贪,烦恼自灭。

欲海甚深,爱河无极。若不求离,必遭沉溺。

二不嗔嗔心如火,炎炎难向。人能戒之,忍辱为上。

争讼攻斗,危身辱亲。亡家破业,无不由嗔。

三不痴痴人无智,冥冥夜行。不知返照,必堕沉坑。

酒色财气,贪婪愚诐。一向痴迷,畜生同类。

口四善

一不妄言语言妄发,惶惑人情。起祸兴戎,由妄而生。

人能不妄,鬼神信向。三教圣贤,咸言无妄。

二不绮语锦绮其词,饰非文过。覆盖瑕疵,含藏怨祸。

言无华饰,秉心忠直。厚德所归,生生阴骘。

三不两舌扇惑君臣,支离骨肉。构祸连仇,亡家败国。

人用两舌,背是面非。生遭刑法,死堕泥犂。

四不恶口出言秽恶,臭毒流溃。骂詈尊卑,痛伤骨髓。

口四种业,是非之门。人能戒之,道德长存。

已上十事不犯,则为十善,犯之反为十恶。成佛作祖、为仙为人,莫不由善业之所致也。大梵天宫、玉皇大帝、释氏教戒,诸天之上道也。行十善者,则善根牢固,福德滋深,世代昌隆,子孙荣达,见世顿免王刑、刀兵、疾疫、水火、饥馑等难,死后飞神三境,证果六通。或生为人,当作王侯大族、豪贵公卿,享受天福,快乐无穷。行十恶者,罪业深积,障难加增,世代不振,子孙泯灭。见世不免王刑、刀兵、疾疫、水火、饥馑等难,死后身堕三涂,魂沉九地,受苦长夜,泥犁火燃。或生畜生中,身遭锉斩。或得为人,贫穷孤苦,残疾盲聋,六根不具,人不喜见。种种善恶之根,释经道典,具载甚详。今列於斯,复为注脚,普劝世人,同行十善。江月林道晁谨书。

玄宗直指万法同归卷之七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