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杂病广要

作者:日本·丹波元坚撰

<目录>脏腑类
<篇名>痞满


属性:脉候 寸口脉双紧,即为入,其气不出,无表有里,心下痞坚。(《脉经》)
脉弦急而滑,骤然胸中痞闷,乃肝气与食滞而成,为实。脉弦或沉弦,或涩,或虚大无力,气口为甚,此日
久脾胃受伤,或过服克伐药所致,为虚。胸膈痞闷,而寸口脉沉滑或迟滑者,为有停滞。(《医通》)
源候 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按∶此二句,据《丹溪心法附录》补。)痞之为病,由阴伏阳蓄,
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 满痞塞,皆土之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
胀满则外亦有形也。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土乘心
下为痞者。(《微义》)(参《心法附录》。)
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准绳》)
痞者痞塞不开之谓,满者胀满不行之谓。盖满则近胀,而痞则不必胀也,所以痞满一证,大有疑辨,则在虚
实二字。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物无滞而痞者,虚痞也。有胀有痛而满者,实满也;无胀无痛而满者,虚
满也。实痞实满者,可散可消;虚痞虚满者,非大加温补不可。此而错用,多致误人。(《景岳》)(虚痞更见
次条。)
治例 心下痞,宜升胃气,以血药治之。若全用气药导之,则其痞愈甚,甚而复下,气愈下降,必变为中
满鼓胀,皆非其治也。又有虚实之殊,如实痞大便秘,浓朴、枳实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如饮
食所伤而为痞满者,当内消导,其胸中窒塞上逆,兀兀欲吐者,则宜吐之,
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也。凡治痞者,宜详审焉。(《试效》)
痞同湿治,惟宜上下分消其气,如果有内实之证,庶可略与疏导。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效,临时
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微义》)
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心下痞者,以香砂六君子汤主之。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以枳缩二陈汤
加姜炒黄连主之,亦治心下夯闷,虚寒不散。心下痞,或宽或急,常喜热物,以枳实理中汤主之。(《原病集》)
邪气作痞,宜用疏剂。若气不顺,冲上而为痞,此乃虚痞,愈疏而痞愈作,宜于收补之中,微有疏通之意,
决不可十分用香剂,古方载泻后膈痞用理中,即此意也。痞塞服诸药不效,大便不甚通者,宜感应丸加巴豆。
(《要诀》)
虚寒之痞,凡过于忧思,或过于劳倦,或饥饱失时,或病后脾气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凉克伐之剂,
以致重伤脾气者,皆能有之。其证则无胀无闷,但不知饥,亦不欲食。问其胸腹胀痞,则曰亦觉有些,而又曰不
甚胀。盖本非胀也,止因不欲食而自疑为胀耳。察其脉则缓弱无神,或弦多胃少,察其形则色平气怯,是皆脾虚
不运而痞塞不开也。此证极多,不得因其不食,妄用消耗,将至胃气日损,则变证百出矣。治宜温补,但使脾肾
气强,则痞满开而饮食日进,元气自复矣。饮食偶伤,致为痞满者,当察其食滞之有无而治之。实滞之痞,当察
其所因而治之。(《景岳》)
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忌破气、下、湿润、苦寒。宜健脾、兼散结滞、甘温、辛香。(《本草经疏》)
和中泻痞诸方 泻脾汤,治脾脏气实,胸中满,不能食方。
茯苓(四两) 浓朴(四两炙) 桂心(五两) 生姜(八两切) 半夏
(一升洗去滑) 人参 黄芩 甘草(炙各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又主冷气在脾脏,走在四肢,手足流肿,亦逐水气。(《千金
翼》)《医心》效验方,游气汤,治上气,于本方加枳实子。
治心下蓄积痞闷,或作痛,多噫败卵气,枳壳散。
枳壳(去瓤锉麸炒) 白术(各半两) 香附子(一两麸炒舂去皮) 槟榔(三钱)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调下,日三服,不拘时候。庞老方。(《本事》)
消痞汤,一名木香化滞汤,治因忧气(按∶《辨惑论》此有食湿面三字)郁结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满,
不思饮食。
枳实(炒) 当归梢(以上各二分) 陈皮 木香(以上各三分) 柴胡(四分) 草豆蔻 炙甘草(以上各五分)
半夏(一钱) 红花(少许)
上为粗末,作一服,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食远服,忌酒湿面。(《兰室》)(按∶《医鉴》开怀
散,系此方之变,见《积聚》,宜参。)
枳实消痞丸,治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食。
枳实 黄连(各五钱) 干生姜(一钱) 半夏曲(三钱) 浓朴(炙四钱) 人参(三钱) 炙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白茯苓(二钱) 麦 面(二钱)
上件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量虚实加减。(《试效》)
枳实理中丸,治中脘痞滞,气不宣通,积寒停饮,饮入不化。(《宝鉴》)(即理中丸加枳实各等分。)
家弟曾余患呕逆不食者月余,服宽膈理气药二十余剂,几至绝粒,而痞胀异常。邀余诊之,脉得虚大而数。按仲景
脉法云∶大则为虚,数则为虚,此胃中阳气大虚,而浊阴填塞于膈上也。因取连理汤方,用人参三钱服之,四
剂而痞止食进,后与异功散,调理数月而安。(《医通》)
别驾吴蛟水公祖夫人,患痞眩呕逆,向因下体畏寒,肢肘麻木,久服八味、参附不彻,六脉弦滑而按之则
濡。此中焦素蕴痰湿,阳气不能周于四末之象,得桂、附辛热之力,有时虽可暂开,究非真阳之虚,且有地黄之
滞,所以痞晕漫无止期。遂疏《局方》七气汤,加沉香,一服豁然,再服神爽食进而安。(同上)
三脘痞气丸,治三焦痞滞,气不升降,水饮停积,不得流行,胁下虚满,或时刺痛,宜服。
沉香 大腹子 槟榔 缩砂(各半两)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木香 白豆蔻 三棱(炮各一两)
半夏(汤泡七次二两)
上为末,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水送下,陈皮汤亦得,食后。(《宝鉴》)(按∶此方先教谕去陈
皮,以大腹皮代子用。)
胜红丸,治心腹痞满,消食快气,美进饮食。
三棱(醋炙) 广术(醋炙) 青皮(去瓤炒) 陈皮(去白) 干姜(火炮) 良姜 枳实(去瓤炒)
白术(煨) 萝卜子(炒各一两别研) 香附子(二两炒去毛)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姜汤或木香同煎陈皮汤送下,不拘时候。(《瑞竹》)
(按∶此于《简易》胜红丸加枳实。白术、萝卜子者,宜参《积聚》门红丸子。)
养胃汤,治胸膈痞满。
香附 砂仁 木香 枳实(麸炒各七分) 白术(去芦) 茯苓 半夏(姜汁炒) 陈皮(各一钱)
白蔻(去壳七分) 藿香 浓朴(姜汁炒各七分) 甘草(炙二分)
上锉一剂,生姜三片,枣一枚,水煎,食后服。(《回春》)
解郁和中汤,治胸膈痞满,内热不安卧,卧则愈闷。
陈皮(一钱二分) 赤茯苓(一钱) 半夏(八分) 青皮(五分) 香附米(一钱) 枳壳(一钱)
栀子(一钱) 黄连(七分) 神曲(七分) 浓朴(七分) 前胡(八分) 苏子(七分) 生甘草(四分)
上锉一剂,姜五片,水煎热服。(同上)
回令丸,开痞结,治肝邪,补脾。(《丹溪》)(即左金丸)
中痞者,肠满,四肢倦,行立艰难,食已呕吐,冒昧,减食或渴者是也。宜用后方。
大黄(一两,湿纸十重包裹,煨令香熟,切作片子。) 槟榔(一枚) 木香(一分)
上为末,生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下,食后日午,日进二服,未减加之,效即勿再服。
附方∶
桂(五钱不见火) 槟榔(一个) 黑牵牛(四两生为末二两)
上为末,蜜酒调二钱,以利为度。(《中藏经》)(按∶原有上中下三痞方,今特存中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