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疡医大全

作者:顾世澄

<目录>卷二十一\内痈部
<篇名>痞积瘕门主论


属性:书云∶积聚大小一辙,但人大气壮无积,人小气弱积多,故积论偏重哑科。
夫不言痢、泻、疳三者,而仅言积,治未病之源也。更不言六聚,而先言五积,从
其难者而言之也。聚与积总因食物不化,阴血凝聚,源同而名异。经曰∶积者五脏所
生,聚者六腑所成,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聚者,阳气也,故阳浮而
动,其气运转不定,遇滞即止,发无本根,痛无常处,气旺渐消,不治自己。积者,阴
气也,故阴沉而伏,蓄积一处而不行,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阴属里,治之为
难。积有常所,有形之血也,聚无定部,无形之气也。积块者痰与食,积,死血也。凡
面黄浮肿,腹胀虚鸣,小便如油,毛发焦黄,下痢赤白,目珠黄赤,遍体虚肿,当
腹倍热,遇食肚疼,昏困多睡者,皆是积候,宜急治之。若至面白喘急,或面黑眼
直,干呕不食,泻住又泻,腹急如鼓,项软口噤,手足俱细者,并为不治。然有五
脏为积之名, 、瘕、痞、癖四证之别;食、乳、气三积之分,虚、实、惊,诸积之异。
先举五脏之积而详之。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形如覆杯,有头有足,如龟鳖状。
心之积名曰伏梁,起于脐上,大如手臂,上至心下。脾之积名曰痞气,在于胃脘,覆
大如盘。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如大杯。肾之积名曰奔豚,发于少腹,上
至心下,如豚奔走之状,或上或下,亦无定时,此五积之候也。 者,按之应手,亦
如五积之不移,瘕者,假物成形,如鱼鳖石瘕之类。 者,皮浓也,在肌肉之门而
可见者也。癖者,僻也,内结于隐僻,外不可见也。乳积者,吐泻兼作,气息酸臭,
因乳哺失调所致也。食积者,腹坚热渴,或泻或呕,肠鸣腹痛,因饮食过餐而得也。气
积者,腹痛啼叫,痢如蟹渤,因物触忤儿,或食母气乳而得也。虚积者,乳食不化,一
身浮肿,虚中受积也。实积者,肚热粪硬,身热而渴,嗜食善饥,实热蕴积也。惊积
者,因惊时与食,口秽而黄,当腹疼痛也。治之之法,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实者行
之,虚者调之,惊者和之。治积惟有挨积、磨积、消积、化积,而无迅下之理。
丹溪曰∶凡积不可用下药,徒损真气,病亦不去,况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
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正气与邪势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邪气日昌,
正气日削,不攻去之,危亡从及,然攻之太急,正气转伤。国中末之三法,不可不
明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
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
为义,匪朝伊芳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攻之愈亟,则伤正气,正伤则不能运化而邪
愈固矣。更宜审明何经受病,受伤何物,从其因以治之。
昔张子和动辄言下,下之当也。仲景三承气汤审之详密,可下不可下,急下何
积何药,分毫不爽。寒积巴豆感应丸,热积大黄承气汤,血积桃仁、红花,下水牵
牛、甘遂,水中之血虻虫、水蛭,虫积槟榔、雷丸。今人畏而不敢下者,不明之罪;
无忌而妄用者,杀人之罪;消虚者当扶助正气,消息推荡之,慎勿孟浪戕人天年。
五积当从郁论,《难经》所谓因受胜己之邪,传于己之所胜,适当旺时,拒而不
受,因留为积,此皆抑郁不伸而受其邪,故五积六聚,治同郁断。伏梁者心之郁,肥
气者木之郁,痞气者土之郁,息贲者金之郁,奔豚者水之郁,郁者气不舒而抑郁成
积,不独聚可以气言也。故治积之法,以理气为先,则津液流行,积聚何由而成,然
更不可不兼以补也。盖壮者气行则已,怯者着而成病。故积之为积,本于气虚血弱
之人,故曰壮人无积,虚则有之。善治积者,不必问其何经何脏,必先调其中气,使
能饮食,气血即旺,积滞自消,即壮实而宜消者,亦当以补血补气之药兼服。经曰∶
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半而已。故消积及半,纯与甘温调养,使脾血健运,则
余积不攻自退,所谓养正则邪自除,犹满座皆君子,则一二小人,自无容身之地;若
欲积尽而后止胃气之存也,无几矣。
积聚痞块之证,皆内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致,若以五脏传克成积,
不亦求之太过乎!盖气血荣卫一身,上下周流,无时少息,一旦七情感动五志之火,
火性炎上,有升无降,以致气液水谷不能顺序,稽留为积也必矣。丹溪曰∶气不能
成块成聚,夫块乃有形之物,乃痰与食积死血而成。凡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
左为血块,何以明之?夫左关肝胆之位,藏血液,右关脾胃之位,藏饮食,所以左边
有积则为血块,右边有积则为食积,而其
中间则为水谷出入之道路,五志之火熏蒸水谷而为痰饮,所以中间有积,则为痰饮
也。治法因所因从其类以治之。大抵积之初多属寒,而积之久则为热矣。宜知新久
之异,以分辛温、辛平、辛凉三者之宜。然人之积块疝气心腹等,痛本多属热,而方
中又多用桂附热药,却又不发药毒者,盖因诸积、诸痛喜温而恶寒,热药与病情相
和,况积久成郁而火邪深矣,若见寒愈逆,见热愈喜,两热相从,是即所谓亢则害承
乃制,从治法也。世人见其投热不为热误,遂以是寒为属沉寒痼冷,恣投热剂,以致
真气被蚀,阴血干枯,不可为矣。抑尝论之,医为病所困者,惟阴虚之难补,久积
之难除,故玉山自倒,阴虚之谓也,养虎遗患,久积之谓也。人之罹此二者,须节
欲以养性,内观以养神,淡泊自如,从容自得,然后委之于医,方能为尔保也。
者,是因饮食得之。痛刺胁肋,心胸烦闷,饮食不下,吐逆恶心,日久不治,
渐成 结。又曰∶食结其证属阴,阴主静,故 定于一处而不移。
瘕者,是因伤血得之。其状胸膈烦闷,痛引少腹,时或攻筑上抢心胸,虽不阻食,
渐成瘕结,又曰血结。然此与 ,总因荣卫俱虚,风寒袭于外,饮食滞于中,久而
不化则邪并于阴而为 ;邪并于阳则为瘕。瘕者假物象形,动而不息,去来无常,或
两胁间有块如石,按之则痛,不按则轻,久而不已,面黄肌瘦,肚硬而胀,腹现青筋,
昼凉夜热,食减飧泥,成为疳积。治宜调脾养胃,磨积消疳,非一日一夕可愈也。
痞者,是因伤气得之。其候心腹膨胀,肚大胁满,痛刺往来,住在左肋,面黄肌
瘦,倦怠无力,久而不治渐成痞块。痞者,寒也。结者,实也。凡热气蕴于胸膈之间,
停饮聚于腹胁之内,于是荣卫不得流行,腑脏不得宣通,而乃成结也,不可迅下,否
则邪反坚结,经所谓着而不去,其病为实矣。惟宜安胃理脾,佐以顺气化滞。若胸
中气不通泰而如痞者,乃正气不运所致,不可作有形攻治。盖胸为受气之所,虚则受
而不能行,实非物也,故曰∶痞者否也。
癖者,是因积得之。其证如肠癖之疾,便利无度,似痢非痢,似虫非虫,或下鲜
血,肚腹干痛,心胸满闷,久久不治,则顽结不散,有类痞状。盖由乳哺失调,停
滞为积,久则血膜并聚,胁旁结癖,时时作痛,或发潮热,又有食癖乳癖,疳癖惊
癖,虚癖痰癖之分,其伤气血一也。若至面色紫黑,肚胀如鼓,凑心刺痛,忽泻鲜
血,唇舌皆黑,干呕气促,皮焦斑紫,吐泻出虫,肠鸣自利,体虚发搐,面青流涎,
手足心肿,面黑泻黑者,并皆不治。
钱仲阳曰∶癖块者,僻于两胁;痞结者,居于中脘。此因乳哺失调,饮食停滞,
邪气相搏而成。医者多用克伐,脾胃必虚,久而不愈,必先以固胃气为主,使养正则
结自除。若欲直攻其结,不但不消,抑亦损其脾土,脾土亏损,必变证百出矣。宜
朝服补中益气汤,夕服千金消癖丸,间服治之获效多矣。(《幼科痞块论》)
酒积 轻者葛根、神曲、黄连,白豆蔻。甚者甘遂、牵牛。
气积 轻者木香、枳壳、浓朴、橘红。甚者枳实、牵牛。
蟹积 紫苏。
痰积 轻者半夏、栝蒌。甚者滚痰丸。老痰海石、瓦楞子。皮里膜外芥子。
水积 轻者五苓散。甚者商陆、甘遂、芫花。
茶积 轻者姜黄、芝麻。甚者茱萸、椒姜。
谷积 轻者麦芽、神曲、砂仁。甚者鸡内金。
肉积 轻者山楂、阿魏。甚者 砂、硝石。
蛋积 白豆蔻、橘红、豆豉、姜汁。
鱼鳖积 紫苏、橘红、木香、姜汁,白马尿专治鳖瘕。
虫积 雄黄、锡灰、槟榔、雷丸、芜荑、榧子、使君子、川楝子。
狗肉积 杏仁、山楂。
血积 轻者干漆、桃仁、丹皮、归尾、赤芍、红花。甚者大黄、虻虫、水蛭、穿山甲、花蕊石。
果积 丁香、肉桂、麝香。
麦积 萝卜子、姜,酒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