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市隐庐医学杂着

作者:王严士

<目录>
<篇名>伤寒正名论


属性:今人见发热数日不凉,即混名之曰伤寒。而不辨其为风、为寒、为湿、为热、为温,一
例以
豆豉、豆卷、牛蒡、沙参、生地、洋参、石斛投之,此大谬也。不知此数病者,虽隶于伤寒
门类,皆由伤寒传变,不得混名之曰伤寒,而以冬至以前所发之真伤寒治之。况其所用者,
并非伤寒方,且其所视者,亦并非伤寒症,特欲以伤寒两字愚病家耳。《素问》曰∶热病者
,皆伤寒之类也。又曰∶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寒甚则生
热也。又曰∶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难经》五十八难曰
∶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为病之总名。五者乃病之分
证。仲景《伤寒》论其始曰∶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其后乃一一分别治之。
有所谓中风者,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是也;有所谓伤寒者,太阳病,或已发热,
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是也,病自伤寒来,故用桂枝、麻黄之辛温,以
祛风而散寒。有所谓湿痹者,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是也。有所谓 病者,太
阳中热,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者是也;有所谓温病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是也。
其病亦自伤寒来。其方如葛根之辛凉,石膏之辛甘寒,黄芩、黄连、大黄之诸苦寒者皆治之
。今人既不辨伤寒症中之为风、为寒、为湿、为热,为温,又不问《伤寒论》中,以何者为
主方。
炳按∶伤寒正名,剿撮《伤寒论》开场白。引用《难经》伤寒有五语,做一篇文本,实
要骂
用豆卷、豆豉、牛蒡、沙参、生地、洋参、石斛之医耳。余无自己一言半语,表张医理,

近谤书。总之,药之酸甘咸辛苦之味,寒热温凉补散消夺等等之性,有是病,即用是药。古
来名手,不越规矩,如偏爱偏憎,早用寒凉,抑遏病邪,固属误人;而偏喜补燥,使邪亦
不外达,助热化火劫津,亦所不免矣。且着书,此等言语不宜说,因自遇有痧疹未透,可不
用牛蒡,温热无汗,不用豆豉,热病化火,不用生地、石斛救液乎?转觉写方时自有抵触。
而惟以豆豉、豆卷、洋参、石斛等味,为治伤寒之良剂,并治百病之妙药,岂不可笑哉
?孔子
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余愿治病者,必先正其病之名,然后定其方所主。勿混言之曰伤寒,
而以无关于伤寒之药误人也。陆九芝先生有伤寒有五论,其说甚详且精,略举其凡,以破夫
伤寒愚人之术焉。
炳按∶伤寒一症,何人不知,伤寒一书,何医不看。汉后王叔和集勒成书,以后注述阐
扬张
氏之书,有其名而无其书者,不知凡几,即书尚存,专攻一世,不能尽读,一书莫说多,以
四十卷为则,请读三顾,能否上口背出乎?要之既为医,伤寒病理,不可不知耳。
江浙少真正伤寒,故不必泥定伤寒看病,再者,世运日变,两间气化亦变迁,前贤未尽
之理
,亦须后人纠正。如王安道、刘河间、朱丹溪治四时发热之病,已遍用辛凉苦寒,救济前人
辛温香燥之弊。至清代古吴叶先生香岩,阐发治温,又以甘濡立法化邪,其实杭嘉湖亦从此
法。王士雄驳吴鞠通《条辨》,病名题旨未清,乃言曰冬伤于寒,至春发者曰温病;夏至后
发者曰热病。冬春感风热之邪,而病者首先犯肺,名曰风温。其病于冬者曰冬温,病于春者
曰春温,即叶氏所论者,是亦名时气温病。夏至后所发热病,在《内经》亦曰暑,以其发于
暑令也。故仲景以夏月感暑成病者名曰 。盖暑 者,皆热之类也。然尚有湿温一条未言,
但湿温即湿热也。须分两条,一者其人常伤于湿,因而感 热为之湿温,病苦妄言,治在足
太阴,不可发汗。汗出必不能言、耳聋。前贤主以苍术石膏汤之用苍术、石膏、知母、甘草
,但此病不易治。其时令湿热,亦曰湿温,叶氏有论,薛生白有暑湿者,条分缕晰,亦曰湿
热病论三十八条。余是附入。伤寒有五,《难经》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
病,而不知内伤寒症有五,一停饮、二伤食、三香港脚、四虚烦、五内痈也。同伤寒十二证,
一冬温,二寒疫,三瘟疫,四温病,五热病,六风温,七温疟,八湿温,九中 ,十温毒,
十一风湿,十二痉病。见清代《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欲正名,亦当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