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伤寒总病论作者:庞安石
<目录>卷第一
<篇名>太阳证 属性: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而腰脊强。(此是太阳膀 胱经,属水,《病源》云∶小肠者,非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其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未发热,必恶寒,体 痛,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发热而恶寒,邪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邪 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阳数七,阴数六故也。(发于阳者,随证用汗 药攻其外;发于阴者,用四逆辈温其内。)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补足 阳明土,三里穴也。) 风者,解表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方言》曰∶南楚疾愈或谓之瘥,或谓之了。)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太阳病,自汗,四肢难以屈伸,若小便难者,可与阳旦汤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尖,八破, 同煎服之。(阳旦即桂枝汤异名。)若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此汤,宜用芍药甘草汤。若误行桂枝附 子汤攻表,则咽干、烦躁、厥逆、呕吐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阳气;若厥愈足温,更与芍药 甘草汤,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微溏则谵语止。 芍药甘草汤 主脉浮而自汗,小便数,寸口脉浮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 热,虚则两胫挛。小便数,仍汗出,为津液少,不可误用桂枝汤,宜补虚退热,通治误服汤后病证 仍存者。(按古之三两,准今之一两。古之三升,今之一升。若以古方裁剪,以合今升秤,则铢两 升合之分毫难以从俗。莫若以古今升秤均等,而减半为一剂,稍增其枚粒,乃便于俗尔。且仲景方 云,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减半之剂,此古方一剂又加其半,庶可防病未尽而服之也。有不禁 大汤剂者,再减半亦得。《肘后》所谓或以一分为两,或以二铢为两,以盏当升可也。贫家难办, 或临时抄撮皆可。粗末每抄五钱,水二平盏,煎八分服之。有姜枣者,每服入姜三片,枣三枚, 一日三服,未中病可六七服也。有不可作煮散者,是病势大,宜根据古方行之。凡汤一剂,有附子一 枚,增半之剂,合用附子一枚半。古方不析枚者,是枚力要完也。半两以上大附子,可当一枚半; 四钱以上者,可用一枚为准。枚伤多不妨,仲景云强人可加附子成一枚是也。) 芍药 甘草(各一两半)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温分再服。 甘草干姜汤 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 煎如前方。 调胃承气汤 大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一大合) 细锉,水一升,煎上二味至五合,去滓,下芒硝烊化,暖服一盏,微溏为度。如难利者,再与 一剂。 太阳病汗证,反下之,遂利不止,脉促,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汤主之。 黄芩(三钱) 黄连(三两) 甘草(半两) 干葛(二两) 细锉,水一升半,煎七合半,去滓,温饮一盏,日三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