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作者:唐宗海着
<目录>上卷
<篇名>十二经脉 属性:手阳明大肠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出合谷。行曲池上肩贯颊夹鼻孔下齿。入络肺下膈属大肠。 大肠是肺之腑。故大肠经脉。亦与肺经。相为表里。肺脉起大指内侧。大肠经亦起于大指之端。而其支又起于次指 之端者。以见同源异流之义耳。合谷俗名斧口。皆肺脉交会之所也。三阴经行肘内。三阳经行肘外。手阳明经。由合谷上行。至曲池。上肩。贯颊。挟鼻孔鼻孔者。肺之窍也。大肠者。肺之腑也。肺脏开窍于鼻而腑之经脉即上夹于鼻脏腑 之。相应何其巧也。下齿。入络肺。尤其气化所禀承者。由肺下膈。属于大肠。知经脉与肺相贯之故。即知大肠。全秉 肺之气化矣。凡经脉皆出于脏腑。而手之三阴三阳。论穴者均由手起。不过便于数穴耳。实则先有脏腑。而后生出经脉。 非有此手上之经脉。而后有脏腑也。 大肠与肺。皆主秋金。属商音。肺太阴起少商者。商之阴也。大肠经起食指内侧。名商阳穴。其主金商而。属阳也。 此一脏一腑。对举之穴。合谷在虎口。秋金白虎之口。手阳明与肺相合处曲池在屈肘横纹尽处。肩 在肩骨之端。天鼎 喉旁四寸。与食管相当处。故名鼎。禾 即颊车也。绕齿龈夹鼻为迎香穴。肺开窍于鼻而其腑之经脉。终于夹鼻足见相 应之妙用。 \r手阳明图\pt31a10.bmp\r 足阳明胃经脉。起眼下。入齿。环唇循喉咙。下膈属胃络脾。下挟脐。至膝下。入足中指。 胃脉起于眼下。绕面行。故人正面。均属阳明经。入齿。故龈肉全属阳明。环唇者。脾脏开。窍于口。故胃腑之脉 从外环之。以应乎。脾亦如手阳明经。夹鼻之意。循喉咙两旁动脉。为人迎穴是矣。下膈属胃络脾。所以秉气于脾也。 下挟脐。至膝下三里穴。膝胫以前。均阳明经之所行。入足中指。阳明脉所止之处。 \r足阳明图\pt31a11.bmp\r 胃脉上起承泣。在眼下。循面。入上齿。出环唇。下至喉旁。寸五分。名人迎穴。又下横骨。内为缺盆穴。缺盆骨 下陷中。为气户穴。谓肺气与胃脉。相通之门户也。入属胃。又行脐旁二寸。为天枢穴。膝外陷中。名犊鼻穴。膝下三 寸。三里穴。皆胃气之大会。至足背为趺阳脉。入中指。其支者。入大指次指之端。名厉兑穴胃。为后天统主前面冲任 皆归属之。 足太阴脾之脉。起大指之端。上膝股。入腹属脾经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 起足大指隐白穴。上膝入股。谓股之内面。入腹属脾脏。而又络胃。是胃阳明居太阴之中。故六气标本。谓太阴中 见。阳明也。上膈挟咽。与阳明同路惟阳明发于面。而太阴终于舌本。一阴一阳。各有不同。盖阳明为阳之盛故上于面 以卫外。太阴为阴之至故终于舌下。以生布津液。使津液出于口。用济阳明之燥。此阴阳所。以互为功用也。 \r足太阴图\pt31a12.bmp\r 脾经起大指内侧隐白穴。循内踝陷中名商邱穴。踝上三寸名三阴交穴。以三阴之脉交会于此也。循膝内侧。上股入。 腹中属脾又见于食窦穴。言胃中之食。由脾所化。此为化食之窍道也。从此又络胃。上挟咽。连舌本。散舌下。足见为 心之苗又即脾经之根源矣。舌辨其味。脾即食其味。故脾经散于舌下。外经穴尚可图。若其散。行绕络由胃至舌之迹。 则非形迹可图也。 手少阴心之脉。起于心中。出心系。下膈络。小肠复上肺出腋下。至肘。抵掌中。入小指之内。其支者上挟咽。 中国旧说。心有四系。下通于各脏者。非也。西医剖视。并无四系。言心有左右房。左房生血。递出为总血管。分 为众管。散于脏腑。周于身。于是入回血管。复循行。至心之右。为总回血管。递入心。为血一周。是心之通于四脏者。 在血管也。西医名管。而内经则名为脉。内经云。营行脉中。营周于身心之合。脉也。即是西医之说矣。但西医不能分 别各脏。各有经脉。只将众脉管。皆属于心。而不知。手少阴心。又有专属之脉也。出心系。下膈络小肠。心所以与小 肠。相表里也。复上肺心主血。肺主气。营卫之交会全在于此。西医谓回血受炭气。皆变紫色。递至总回管。得肺气呼 出。则炭气散。而紫血复变为赤。仍入心。由右房。递左房。而后出也。内经言少阴心脉。复上肺。便是大会。于肺之 路矣又出腋下肘。入小指之内。其支者。上挟咽。故少阴有咽痛症。 \r手少阴图\pt31a13.bmp\r 心脉之用事。在下络小肠。为生血运血之路道。其支者。上夹咽。上系目系。此最主气化处(也。至于出腋下极泉 穴。循肘抵掌后骨际。为神门穴。终于小指内侧。为少冲穴。数穴皆经脉之枝叶也。言针灸者。但论外之经穴。而言气 化者。则其内之路道为犹重也。 手太阳小肠之脉。起小指之端。循手外。上肘绕肩。入络心。下膈。抵胃入小肠。 少阴抵掌中。太阳循手外。此足见阴阳内外之不同也。入络心。故太阳经。中见少阴下膈抵胃。小肠与胃。原相连 接。以司其事也。 \r手太阳图\pt31a14.bmp\r 小肠之脉。上胃络心至颈。分上下行。上行至耳下曲颊之后。名天容穴。至面 锐骨之端。名颧 穴终于听宫与足 少阳相接壤其下行者从颈起至肩际陷中名 俞穴至腕端五分名阳谷穴。至小指外侧。名少泽穴。此经与膀胱合气。故其 司化。与足太阳同。 足太阳膀胱之脉。起目内 。上额交巅。下脑后。挟脊抵腰。入络肾。下属膀胱。循髀外。下至踝。终足小指。 三阳经。全将人身绕尽。所以卫外为固也。少阳终目锐 。阳明终于目下之承泪穴。故太阳经起于目内 。以见三 阳。相交而成其总统一身之局也。上额交巅顶上全属太阳。所以头上生发者乃膀胱中之气。挟胞中之血。合化上行而生 头发故发名血余以其根于胞血也。凡乌发均须滋水。伤寒后其发必脱。则又因膀胱气化而后生发。故发又属肾与膀胱之 水。也头乃阳气之所萃。故其顶全属太阳。经下脑后风府穴。为太阳经脉之要会。挟脊抵腰。故凡角弓反张。伤寒背脊 痛。均属于太阳。入络肾。肾为水脏阳。气之原膀胱为其腑。故其脉亦下。络肾。循髀外下。至踝终足小指。总之行身 之背。自上及下。以周于一身。而主卫外也。 至阴穴。在足小指外侧。为阴之极地。太阳之阳。根于水。阴之中。故其经亦起于至阴睛明穴。在眼之大角而与阳 明相交。故称睛明以见太阳之气至头面。而极盛也膀胱与胞相连而胞膜着于腰下十九椎旁故其穴名胞。肓肓之原根于肾。 系上生肝系在十三椎旁。因名肓门。(有肓即有膏。膏生于脾而内护心。外会于脊与肓相交在第四椎旁因名膏肓此。太阳 与心。相会之穴。也魄户在三椎旁肺藏魄。而合于太阳。故名魄户观此经穴而知其气之相通矣。) \r足太阳图\pt31a15.bmp\r 足少阴肾之脉。起小指之下。趋足心。循内踝。上股贯脊。属肾。络膀胱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出络心。 太阳经。终足小指之外。少阴经。即起足小指之下。以见一表一里相趋应也。趋足心循内踝。太阳行外踝少阴循内 踝上股贯脊。属肾络膀胱脏与腑所以交通。循喉咙者。肾上连肺。声音出于肺而生于肾也。挟舌本者。肾主液。所以出 于口也。其支者出络心以见心肾相交。坎离互济之义耳。 \r足少阴图\pt31a16.bmp\r 足心涌泉穴。为肾脉极。底最忌疮漏泄气。然骨在内踝下。前一寸。太溪在内踝后。足跟骨上此处有动脉。内经皆 以为诊。凡病且死。此脉不。绝者。尚可。救治阴谷在膝下曲膝之间。又上股入小腹。络膀胱。循脐旁一寸。名肓俞。 谓肓膜之要会在此也。入属肾。上络心循喉咙挟舌本。虽不列穴名而肾经之主化在络心循喉挟舌处为尤多舌下涌泉。为 肾液所出犹津道之要也。 手厥阴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属心包络。下膈历三焦。出液入肘抵掌中。循中指之端。 西医谓心之上面。周遭有夹膜裹之。即包络也。包络上连肺系。由肺系连及于胸内之四面。皆是油膜。又下为膈膜。 又下为网。油膜所谓膜者。皆三焦也。三焦与包络相通其迹如此。故包络之脉。下膈历三焦也。出腋入肘。抵掌中。循 中指之端。故中指应心。亦由于此。 \r手厥阴图\pt31a17.bmp\r 包络与三焦。只一膜油相连。故其脉从三焦。至胸中而归并于心包出于乳后一寸。腋下三寸之间。名天地间。脉过 腋下。至肘。抵曲肘陷中。名屈泽穴。刺痧疫多取此出血。以泻心包。之邪也。大陵在掌后两筋之间。又中指之末名冲 良。妇孕则此穴脉动。足见心包。血旺也。 手少阳三焦之脉。起小指次指之端。循手表。上贯肘。入缺盆。布膻中。络心包络。下膈属三焦。支者出耳上角。 三焦根于肾系。下为胞室。当膀胱上口。为下焦中为连网附着小肠为中焦上为胸膈。又循胸而上。统名为膻。上连 肺系。而下入为心包络。故三焦与命门同司相火。以其油膜相连也。三焦与心包络相表里。亦以其油膜从膻膈而上入为 包络也。三焦经脉贯肘。故肘上消灼清冷渊穴。种牛痘。能发出肾中之毒。亦以三焦之原。根于肾系。故也。膻中古本 省作胆。后人不知膻为何物。遂误胆为胆。夫胆在膈下。此云布胆中。络心包。络然后下膈则知胆系膻字之省非苦。胆 也。此等字唐宋后均不之辨。安可以注内经。 \r手少阴图\pt31a18.bmp\r 少阳为冲阳。故第一穴名冲关。小指次指陷中名中者。抵掌后高骨。凡三焦气旺者。此骨乃高起。上至肘外大骨缝 中。名天井穴。再上二寸。名清冷渊。以与手太阳经会。而合于寒水之气也。再上至肘外对腋。为消灼穴。言其主。相 大也。上至缺盆天 穴。即内入心包。散行下膈。而属于三焦。西洋言腹中统膜。皆有自和脑筋。如网络之。意即三焦。 经脉。散布之义至缺盆合。为一脉支者更上耳后尖骨陷中。名翳风穴。再上为 脉穴。风 皆肝。筋所主而焦膜乃生筋 之。原也。故此二穴有此二名又绕耳前为耳门穴。至眉尾空窍。为丝竹穴。具见肾开窍于耳。而三焦为肾。故其经绕耳 以应之也足少阳胆之脉。起于目锐 。绕耳前后至肩下。循胁里。络肝属。胆下至足入小指之间。 足少阳脉。与手少阳脉。均行于耳。均司相火。内则三焦之膜连肝而及于胆。外则三焦之经络耳而交于胆经。此以 见脏腑相通之妙。 \r足少阳图\pt31a19.bmp\r 足少阳。起目锐 名瞳子 穴。绕耳前陷中。名听会穴绕耳后发陷中。名风池穴。皆少阳风木所发泄处。下至肩上 陷中。名肩井穴。循侧旁。下至肝期门之下五分。名日月穴。胆脉实从肝胆。出于此穴。然后上下行也。下行至股外。 垂手中指尽处。名风市穴。膝下一寸为阳陵穴。循外踝。至小指次指之间。窍阴穴而终。阳经根于。阴穴。以见阴生于 阳中也。 足厥阴肝之脉。起大指丛毛之际。上足跗。循股内。过阴器抵小腹。属肝络胆。挟胃贯膈循喉咙。上过目系。与督 脉会于颠顶。 毛发皆血之余也。肝主血。故肝经起于足大指。而其间即生丛毛。以为主血之验。阴器名为宗筋。乃通身筋之所主。 属肝经。故肝脉绕于阴器也。小腹两旁。皆属肝经。故寒疝等证。络胆者。厥阴之脉。中见少阳。肝与胆。相表里也。 挟胃者。肝木清阳之气。上升疏土所以化物。贯膈循喉咙。故肝气逆有呕满诸证。上连目系。肝开窍于目也。与督脉会 于颠顶。督脉属肾。为肝之母。会于颠顶子会于母也。目系颠顶内为脑髓脑风晕迷均肝所司以其脉相通也。西医详论脑 髓。而无治髓之药。盖不知髓。系督脉。所生又不知髓是。肝脉所贯。岂知其治法哉。 \r足厥阴图\pt31A20.bmp\r 大敦在足大指丛毛中。循足内侧。上至曲泉。在曲膝横纹尽处。诸筋会于膝之穴也。循股内。抵阴器之横骨尽处。 名鼠鼷穴。绕阴器。故生毛。肝血所发泄也抵少腹上肋曲肘尖处。为章门穴。再上为期门穴。乃肝之募。谓肝膜之所。 通也。从此入属肝脏。此为肝下行之脉。贯膈络胃。循喉咙。上连目系。则开窍于目。与督脉会于颠顶。阳经惟。太阳 最长阴经为厥阳最长乃气血之司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