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伤寒指掌作者:吴坤安
<目录>卷二
<篇名>少阴本病述古 属性:但欲寐。口燥咽干。咽痛。吐。吐利。下利。 少阴症。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病。此指正气之虚。非示邪气之实也。凡舌干口燥。心 烦。泄利下重。是少阴实邪见象。引衣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吐泻。是少阴虚寒见证。脉以沉实有 力为实热。沉细无力为虚寒。须分属之。又烦为阳。躁为阴。少阴以烦为生机。躁为死兆。 邵评∶此辨少阴虚寒实热之见症脉象。分际极清 凡初起发热身痛。而头不痛。脉沉而微细。无里症。但欲寐者。此少阴感寒之表症 也。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峻汗之。若发热在二三日后。麻黄附子甘草汤微汗之。盖少阴与太 阳为表里。故发热。即可发汗。是假太阳为出路也。 邵评∶三阴无表热见症。少阴病反发热。是外连太阳之表也。故用麻附细辛发 汗温经。在二三日后。见症稍缓。方内去细辛而用甘草者。用药亦缓也。 若恶寒身痛。手足冷。骨节痛。口中和。而脉沉者。是表里俱寒也。附子汤大温大补之。 邵评∶寒伤肾阳。阳气大虚。故专用温补。 若下利清谷。里寒表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但欲寐者。此太阴转少阴也。四逆汤主之。 邵评∶寒邪转入少阴。而阳大虚。不能内守。治以扶阳散寒。此即俗名漏底伤寒症之正法。 若反不恶寒。或咽痛。干呕腹痛。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此下元虚极。阴症似阳也。通 脉四逆加人参主之。盖葱体空味辛。能入肺以行营卫之气。姜、附、参、甘。得此以奏捷于经络之间。 而脉自通矣。 邵评∶寒中少阴。阴盛格阳。阳被寒郁。故见此假热之症。用通阳散寒之法。 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者。此坎中阳虚。不能以制阴水。致阴浊停蓄。宜真武汤。 壮元阳以消阴翳。培阳土以泄阴水。则开阖得宜。小便自利。腹痛诸 症自除矣。 以上诸条。皆少阴虚寒之证。 邵评∶肾阳虚弱。水气浊阴凝蓄。用壮阳泄浊。以利水气一法。 按手足厥冷。专指指掌言。四逆兼胫臂言。故少阴下利。手足厥冷。犹为可治。四肢逆冷则死。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心烦不眠。小水不利者。此少阴阳邪停水也。宜猪苓汤主之。使热 邪从小便而出。诸症自解矣。 邵评∶此少阴阳邪挟水气上逆为病。用滋阴利水。导热下行一法。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传经热邪扰动少阴之阴。肾水亏。 则君火旺。故以芩连泻心。胶黄育阴。且鸡子黄色赤而通心。阿胶色黑而通肾。坎离合治。自然热清而烦解。 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四逆散主之。此阳经热邪扰于阴 分而厥也。盖四逆。有寒热之分。胃阳不敷于四肢为寒厥。阳邪内扰于 阴分为热厥。寒则下利清谷。热则泄利下重。故用芍药枳实以清泄之。柴胡以升 散之。则升降利。而厥逆诸症自解矣。 以上三条。皆阳经热邪传里。但不转属阳明。故不用承气。 邵评∶此阳邪传里。少阴热厥证。因阳邪陷入阴中。阳内而阴反外。以致阴阳脉气。不相顺接。而为四逆。 此热厥也。或咳或悸等症。皆因水气为患也。少阴枢机无主。故有此或然之症。用四逆散以敛阴泄热。 以散四逆之热邪。后随症加味。以治或然之症。此少阴气分之下剂也。 少阴病。有大承气急下者三症。一曰得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一曰自利清水。 色纯青。心下痛。口干燥。急下之。一曰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此皆阳经 热邪传里。销烁肾液。以致胃中大实。病已转属阳明。故用承气急下。 邵评∶少阴用承气急下三症。此是阳经热邪。传入少阴。脏不能容。则还而转属 阳明胃腑。腑实燥热。灼耗肾精胃液。而见口燥咽干。下水便秘腹胀等症。故急下之。以救阴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