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伤寒指掌

作者:吴坤安

<目录>卷四\瘟疫九传
<篇名>三阴寒痧辨


属性:凡三阴症。吐泻并作后即转筋。未泻时腹不痛。泻后腹微痛。惟颡中与鼻尖。有冷
汗如珠。又指尖罗顶有直缝。罗顶低凹者。邪即下陷。不可救药。初起时。宜饮以姜汁。切忌茶汤甜物。
下咽即死。再进附子回阳汤。外治用挑痧法。缩脚法。灸脐用雷公散。俱有救死回生之妙。
凡治霍乱。宜戒谷食以清胃。惟宜荞麦、芦稷炒熟作汤。用以代茶。既有去邪逐秽
之能。又有养胃和中之妙。但荞麦性凉通利。热实之症为宜。芦稷性温和中。中气虚者尤宜。
伤津呕逆 凡霍乱大吐后。暑湿秽邪已去。胸中通泰。而干呕大渴。舌中心绛燥
无苔者。此津液消耗也。急宜鲜生地、钗石斛、麦冬、花粉、北沙参、绿豆皮之类养之。
霍乱转筋 不拘因寒因暑。总加木瓜于药内。邪去。转筋自止。若吐泻已停。而
筋尚转。是耗其津液而然也。宜养液舒筋。如鲜生地、花粉、钩藤、米仁、木瓜之类。
阴霍乱 凡霍乱。实热症。皆中焦胃病。寒症。即胃伤生冷。太阴感寒是也。治法俱
见前。阴霍乱者。乃少阴症。初起吐利。脉沉伏。手足冷。其舌形胖嫩。淡红不渴者。是
也。四逆汤、理阴煎之类。察其宜刚宜柔。投之。如见舌苔紫色而干。口渴干呕者。
当以金水六君煎和之。如见舌形胖嫩而色黑滑者。是太阴中寒。理中症也。不可认作少阴。凡治太阴。
药宜刚燥。治少阴。药宜温润。
有少阴伤寒。先从吐泻而起。但看舌形紫色无苔。或舌中微白。而四畔色绛。六脉
沉细。似寐非寐者。即是少阴伤寒。治当益阴和中。不可作霍乱治。凡病起吐泻。
而舌上有苔。或黄或白者。方是霍乱。否则 疹未透也。缘二症中有湿热之邪。故
生苔。少阴乃虚症所发。故舌但紫绛或淡红而无苔。临症者辨之。
凡霍乱吐泻。发于夏秋之间。固宜察其暑湿秽食之邪为治。若治之不效。或兼呕
吐烦闷。脉伏足冷之症者。又当察其是否 疹痰饮。不可草率也。
干霍乱 欲吐不吐。欲泻不泻。腹痛欲死。俗名绞肠痧是也。急用淡盐汤。或葱矾
水。用鹅羽探吐。得吐则生。不吐则死。吐后方用理气和中清疏之剂。随症治之。
如已成闭症。神昏不语。放痧、刮痧等法。俱不效者。急以盐填满脐孔灸之。不计壮数。
干霍乱。神昏不语。形脱者不治。如开声神清。但吐泻不得。绞肠痛欲死者。急用探
吐法。并放痧、刮痧之法。毒瓦斯以下行为顺。景岳刮痧法妙。
如见痞满燥实。脐旁硬痛不可忍者。下症也。急以承气汤下之。此以提吐为逆。达下为顺也。
凡干霍乱。神昏不语。而形脉不脱者可治。脉伏而形神不失者。亦可治。或按穴放
痧。或背心刮痧。再以川郁金、石菖蒲、广藿梗、滑石粉、通草等煎汤。冲入西黄二分。投之。
干霍乱。昏神不语。六脉沉伏。是否兼火当清者。是否兼寒当温者。但察其唇齿舌苔之燥润以别之。
干霍乱。大痛难忍。大汗大渴。舌黄燥刺。用黄连绞水服之。汗止者生。汗不止者死。
霍乱发燥 地浆水冷服之。
绞肠痛 荞麦汤冷服之。
呕吐不休。环头芦稷汤冷服之。
霍乱腹痛。行气逐秽药不效者。飞盐点汤冷服之。
探吐法 以阴阳水对冲。先以刀烧红。置盐一撮于刀上。即以热盐冲水中。和匀。
令病患饮之。居密室中。以布袱拴紧其腹。将鹅羽探吐。得吐则生。不吐则死。如醒
时切不可与粥饮。与之立死。不可与热汤。与之则心闭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