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作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
<目录>第七章·伤寒本证
<篇名>第四节·伏气伤寒 属性:(古人名肾伤寒) 【因】朱奉议云。伏气之病。谓非时有暴寒中人。伏气于足少阴经。始不觉病。旬 月乃发。此病古方谓之肾伤寒。就余所验。多由于其人好色。色欲伤肾。肾经先虚。故 偶感暴寒之气。得以伏匿于其经。古称肾伤寒者以此。但其病有一。二因肾主水。水性 寒。伏气从阴化者多。故病多阳虚伏阴。一因两肾之间有命门。其中虽藏阴精。而却含 真火。火性热。伏气从阳化者多。故病多阴中伏阳。 【证】伏阴者身虽大热。反欲得衣。面赤戴阳。足冷蜷卧。先咽痛。继即下利。甚则 肢厥自汗。烦躁不得眠。舌苔虽黑。却浮胖而滋润不枯。伏阳者身虽大寒。反不欲近衣 。胸满恶心。头痛脊疼。指末虽冷。而内热烦躁。舌苔绛底浮白。甚或嫩红胖大。 【脉】浮取洪大而数。略按则软而无力。重按即空大而散。此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陶节庵所谓阳虚伏阴是也。若六脉沉伏不见。深按至骨。却似牢而有力。此寒在皮肤 。热在骨髓。许学士所谓阴中伏阳是也。 【治】伏阴证当大剂温补以救其本。反佐童便凉通以滋其标。先与加味金匮肾气汤 。浓煎冷服。俟阳虚证退。继以桂枝橘皮汤。温调营卫以和表。朱南阳但用半夏桂甘汤 。固属病深药浅。谓病只二日便瘥。更未免轻视此证。陶氏主用局方五积散。中有麻黄 、苍芷。深恐大汗亡阳。香燥劫阴。阴阳两伤。必死不治。伏阳证当遵许氏破阴达阳法 。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重用破阴丹(阿硫黄、水银各五钱,熔结成砂、加青陈皮、 各二钱半各为细末、面糊丸、如桐子大。)百粒。冷盐汤下。服后若烦躁狂热。手足 躁扰。此伏阳外达也。不必惊慌。须臾神定而睡。汗出热退而病除矣。或用来复丹 (阿硫黄、玄精石、牙硝各一两、橘红、青皮、五灵脂各二钱、醒糊丸)。钱半至 二钱。热童便下。小便连解青黑色。其热亦退。盖少阴与太阳为表里。破阴丹使伏阳从 足太阳经外泄。来复丹使伏阳从足太阳腑下泄。方虽不同。而交通阴阳之功则一。终以 育阴养胃法调理收功。 【秀按】肾伤寒一证。予见时医误汗误清。治无不死。许叔微所谓伤寒偏死下虚人 是也。俞氏断其证有阳虚伏阴。阴中伏阳两路。分际极清。治法亦食古而化。足补长沙 之未备。 【廉勘】俞氏所用两路方药。虽皆是对病真方。然处今之世。医家固不敢遵用。病 家亦不肯信服。盖世俗执定伤寒无补法。此种谬见。早经印入脑筋。俗见难除。积习难 返。古今同慨。岂独一伏气伤寒为然哉。此笃志好学人。所以有时废书而三叹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