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作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
<目录>第九章·伤寒夹证
<篇名>第六节·夹哮伤寒 属性:【因】外感风寒。内发哮喘。但有夹痰饮寒哮。痰火热哮之异。寒哮较多于热哮。寒包热哮则尤多。 【证】素有痰饮寒哮。猝受风寒大发者。一起即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喘咳稀痰。喉中作水鸡声。 日夜俯几而坐。不得着枕。胸膈痞满。舌苔白滑。中后满布而浓。素有痰火热哮。猝被风寒外束者。 一起即头疼发热。畏风恶寒。喘咳浓痰。喉中有痰吼声。日夜坐不得卧。面浮睛突。胸前痞塞。舌苔 黄滑。中后满布浓腻。 【脉】左弦紧。右弦滑者。风寒夹冷哮痰喘也。左浮弦。右滑数者。风寒夹热哮痰火也。 【治】冷哮痰喘。先用射干麻黄汤。以发表散寒为主。送下冷哮丸(麻黄、川乌、细辛、蜀椒、 白矾、牙皂、半夏曲、陈胆星、杏仁、甘草各一两、紫菀、款冬花各二两、上为细末、姜汁调神曲末、 打糊为丸、每遇发时、临卧生姜汤服二钱、羸者一钱。)除寒哮以定喘。俟表邪去而哮喘平。即用 六君子汤。扶正气以涤饮。外用冷哮涂法以除根。(白芥子、延胡索各一两、甘遂、细辛各五钱、共 为末、入麝香五分杵匀、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 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三次病根去矣。)热哮痰喘。先用白果定喘汤。以宣气豁痰为主。 口噙清金丹。除热哮以平喘。若表邪去而喘未平。继用导痰汤加旋复、海石、苏子、白前。肃肺气 以除痰。终用加减玉竹饮子以保肺。总之哮喘一症。寒包火为最多。遇寒即发。饮冷亦发。虽亦 有感温暑而发。初治必兼辛散。开发肺气切不可纯用寒凉。使痰壅肺闭。猝致闷毙。惟见胸突背驼者。 必为痼疾。不可救药。 【秀按】哮症与喘不同。盖哮症多有兼喘。而喘有不兼哮者。因哮症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 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其外。古方如浓朴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时方如白果定喘汤。五虎汤加节斋 化痰丸。表散寒邪。整肃痰火。此四方最为的对。或由初感寒邪。失于表散。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此 即冷哮痰喘。若因遇冷即发。顽痰结聚者。宜用小青龙汤。送下立除冷哮散。(用胡椒四十九粒、入活 癞虾蟆腹中、盐泥裹 存性、分五七服、若有伏热者忌用。)如因病根深久。难以猝除。频发频止。淹 缠岁月者。即当口噙钟乳丸。(滴乳石、制法、酒湿研七日、水飞七次、甘草汤煮三伏时、蘸少许捻开、 光亮如 鱼为度。麻黄、醋汤泡焙干、光杏仁、炙甘草各三钱、研极细匀、炼白蜜丸、弹子大、五更临 卧各噙化一丸、去枕仰卧、勿开言、数日效、但必一生忌术、以石药 悍、白术壅滞、犯之恐有暴绝 之虞。)逐渐以缓消之。或因坐卧寒湿。遇冷则发。此属中外皆寒。苓术二陈煎加麻、杏。调下芦吸散。 〔款冬花、川贝母、肉桂、炙甘草各三钱、鹅管石 透五钱(即钟乳之最精者)、共研细匀、每服一分、 若平时、但以芦管吸少许、噙化咽之。日三五次。〕外灸肺俞、膏肓、天突三穴以除根、或因酸盐过食。 遇冷冻饮料食而发者。宜用三白饼子。(用白面粉白糖各二钱、饴糖饼化汁、捻作饼子、炉内 熟、划出、 加轻粉四钱捣匀、分作二三服、令病患食尽、吐出病根即愈、体虚及年幼者、分四五次服之。)搜涤淤 积以涌痰。继用异功散加细辛。补助宗气以保肺。三涌三补。屡建奇功。或因积火薰蒸。遇风而发。 用五虎汤加竹沥达痰丸。上宣肺气。下逐痰火。再避风寒。节浓味。自能痊愈。总之哮症禁用纯凉剂。 恐风邪难解。禁用大热剂。恐痰火易升。宣气疏风。勿忘病根。轻品如杏仁、橘红、薄荷、前胡。重则 如麻、桂、细辛、苏、葶。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外台》茯苓饮、苓术二陈煎酌用。既发时以攻邪 气为主。大概以温通肺脏。古方如小青龙、射干麻黄汤等。时方如白果定喘、苏子降气汤等。继则下 摄肾真为要。古方如《金匮》肾气汤、真武合桂苓甘味汤等。时方如新加八味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 青铅。若久发中虚。又 必补益中气。其辛散苦寒。豁痰破气之剂。在所不用。 【廉勘】《内经》有喘无哮。至唐宋始哮喘并论。虽皆属呼吸困难。而病理证候不同。哮者气闭而不得出。其初 多冷痰入肺窍。寒闭于上。则气之开阖不利。遂抑郁而发声。故俗称气吼病。有肺症。有胃症。有督脉症。肺 症多起于风寒。遇冷则发。气急欲死。其时惟麻黄、砒石之性味猛烈。始可开其关而劫其痰。麝香之气性走 窜。始能通其窍而宣其气。予治哮症。审其外内皆寒者。每用麻黄二陈汤。迅散外邪以豁痰。送下加味紫金 丹。(信砒五分、研细、水飞如粉、淡豆豉晒干研末、一两五钱、麻黄去节四钱、当门子四分、共研细而极 匀、真绿豆粉捣和为丸、如芥菜子大、每服十丸、少则五丸。)速通内闭以除哮。用以救人。屡多神效。审其 客寒包火者。每用白果定喘汤。调下猴麝二宝散(猴枣一钱、麝香一分、共研细匀、每服二分。)用以治哮。 屡奏殊功。 胃症多起于痰积。内兼湿热。惟脾有积湿。胃有蕴热。湿与热交蒸。脾胃中先有顽痰胶粘不解。然后入胃之 水。遇痰而停。化为浊痰热饮。不能疾趋于下。渐滋暗长。绵延日久。致肺气呼吸不利。因之呀呷有声而为 哮。遇风遇劳皆发。秋冬以后。日夜如此。痰虽因引而潮上。而其气较肺症稍缓。必待郁闷之极。咳出一二点 宿痰。如鱼脑髓之形。而气始宽。哮渐减。予治此症。审其湿痰上泛。窒滞中气者。初用香苏二陈汤。(沉香 汁两小匙冲、苏子、竹沥半夏各二钱、广皮红、生枳壳、真川朴各一钱、光杏仁、广郁金各三钱、生苡仁、浙 茯苓各六钱、生姜汁四滴冲、费伯雄先生方。)调下导痰开关散。或送下丹溪豁痰丸。(制南星、姜半夏、轻 粉各三钱、飞滑石六钱、巴霜一分半、研极细匀、皂角仁浸浓汁为丸、如芥菜子大、辰砂为衣、每服十粒、多 则十五粒、开水送下亦可。)继用三子导痰汤加炙皂角。豁痰利气以燥湿。终用丹溪湿痰丸。(姜制南星、姜 半夏各一两、海蛤粉二两、上青黛二钱共研细匀、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朝晚各服钱半或二钱、广皮汤送 下。)日夜久服以除根。审其痰随火升。上壅胸膈者。初用竹沥涤痰汤。(栝蒌仁四钱、生桑皮、川贝、光杏 仁各三钱、旋复花二钱拌包飞滑石六钱、石决明八钱、天竺黄钱半、淡竹沥半杯、姜汁两滴同冲、挟肝火者加 羚角一钱。费伯雄先生验方。)送下节斋化痰丸。以蠲痰而降火。继用费氏鹅梨汤。(鹅管石 研、蜜炙麻 黄各三分、栝蒌仁四钱、光杏仁三钱、川贝、茯苓各二钱、广皮红、竹沥半夏、苏子各钱半、射干一钱、梨 汁两大瓢、姜汁四滴同冲、费伯雄先生验方。)缓通肺窍、除其积痰以芟根。 督脉症与肺常相因。多起于太阳经受风寒。内伤冷冻饮料水果。积成冷痰。日久浸淫于肺脏。乃成哮喘。 遇冷即发。背脊恶寒。喘息不得着枕。日夜俯几而坐。初起虽用小青龙汤加减。辛散太阳以温肺。继用金匮肾 气汤加减。温通肾阳以煦督。亦多时止时发。盖因伏饮久踞。始则阳衰浊泛。继则阴亦渐损。每见咳痰不出。 上气郁闷。勉强咳出一二口。痰中稍杂以血点。此哮喘属于虚寒。而阳伤略及阴分也。用药偏刚偏柔。两难措 置。予仿吴门缪松心治范某哮喘案法。初用金水六君煎加减。(熟地炭四钱、当归炭、青盐陈皮各一钱、川贝 二钱、盐水炒光杏仁、浙茯苓、生苡仁各三钱、炙甘草四分。)继则晨用通补肺督丸。(生 皮、杏仁霜、 姜半夏各两半、米泔水浸晒生于术、云茯苓、炙黄羊脊骨、生晒菟丝子各三两、嫩毛鹿角镑二两、桂枝木七钱、 蜜炙麻黄、北细辛各三钱、广皮红一两、炙黑甘草五钱、共研为末、用生苡仁煮浆糊丸、每服三钱。)以治病 之本。晚用加味苓桂术甘丸。(米泔浸生于术、浙茯苓、鹿脊骨用麻黄四钱煎汤炙各三两、桂枝木八钱、竹 沥半夏二两、杏仁霜两半、北细辛三钱、炙甘草六钱、水泛丸、每服钱半至二钱、淡姜盐汤送下。)以治病 之标。终用纳肾通督丸。(熟地水煮四两、归身、嫩毛鹿角、泽泻、姜半夏炒黄各一两五钱、茯苓、生白术 米泔浸晒干、羊脊骨炙黄打碎、杏仁霜各三两、橘红晒一两、炙黑甘草五钱、熟附子七钱、怀牛膝一两 四钱、生牡蛎研细水飞、二两、北细辛晒三钱、蛤蚧两对、去头足炙为末、薏苡煮浆捣丸、每服三钱、早晚 空肚、淡姜盐汤 送下。)摄纳肾阳。温通督脉。疏刷肺气。开豁浊痰。标本兼顾。每多宿疾全瘳。病势稍轻者。酌用新加金水 六君丸。(熟地四两、姜半夏、归身各两半、茯苓三两、广橘红一两、炙黑甘草五钱、淡附子七钱、北细辛三 钱、五味子二钱、煮米仁浆糊丸、外用水澄生半夏生姜二粉为衣、每服三钱、早晚空心、淡姜盐汤送下。)以 治积虚哮喘。效亦如神。此外若能按穴灸治。外贴膏药。尤易除根。 总之感症夹哮。纯寒症固多。寒包热者亦不少。久必实中夹虚。总必色脉合参。随证辨其寒热虚实。而施治 法。不必拘于冷痰入肺窍一语。横于胸中。偏执辛散温补之法也。至若但夹喘症。气升而不得降者。多由表寒 外束。痰涎内郁。则肺气出入不利。随逼迫而直升。故俗称气急病。每用白果定喘、苏子降气二汤。临证奏效 者多。虽然。喘症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实证易治。如实而寒者。必有凝痰宿饮。上阻气机。酌用小青 龙、桂枝加朴杏汤。实而热者。不外痰火湿热。上乾清窍。酌用麻杏石甘加桑皮、苏子。苇茎汤加葶苈、大 枣。外寒散而内热清。则喘自止。后少复发。虚证难医。若因根本素亏。肾虚气逆。阴火上冲而喘者。此不过 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但有精伤气脱之分。填精以浓浓之剂。必兼镇摄。《济生》肾气汤加铁落、沉香。都气汤 加青铅、蚧尾。则分从阴从阳以治之。气脱则元海无根。阴竭阳越。全真益气汤。参麦散加河车、石英、坎 气。急续元真以挽之。若平时气弱。呼吸不调。呼气短者。酌用苓桂术甘汤。吸气短者。酌用金匮肾气丸。则 分补中纳下以治之。 【荣斋按】哮与喘相似而不同,秀山先生已有指出,但其主要的差别∶喘为呼吸急促,哮是喉中有声,不如 喘开口出气之多。一般治法,以吐痰为主。若遇冷而发者,宜温疏肺气,若寒包其热者,宜清肺药中兼加发 散。齐有堂认为∶“因肺窍中积有冷痰,一遇寒气,从背心鼻孔而入,则肺胀作声,每发如服紫金丹,不过 七、八次,觉吐出痰涎腥臭,必愈。紫金丹──白砒(生用一钱)白矾( 枯三钱)同研细末;淡豆豉(水润 去皮蒸熟捣如泥一两)和前药合匀,搓如绿豆大,遇症发时,先以冷茶送七丸,以不喘为愈。不必多增丸数, 慎之。小儿止服二、三丸,神应之至。”他又指出∶“脉浮而滑者易治,微细者难疗。”关于紫金丹, 他列举几个治例,一再强调实验,并经过廉臣先生加减,事实证明,的确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好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