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重订通俗伤寒论作者:俞根撰,近代徐荣斋重订。
<目录>第八章·伤寒兼证
<篇名>第二十节·漏底伤寒 属性:【因】外感证一起。即直肠洞泻。不因攻下而自利者。世俗通称为漏底伤寒。然有 协风、协寒、协热、协食之别。必先其所因而明辨之。 【证】协风自利者。初起头痛怕风。自汗腹疼。肠鸣飧泄。完谷不化。舌苔白薄而 润。或淡白而嫩滑。协寒自利者。初起恶寒蜷卧。身虽发热而手足厥冷。或吐清水。大 便色青。完谷不变。形如 溏。小便清白。脐下必冷。腹多胀满。舌苔白嫩而滑。或灰 滑而淡白。协热自利者。一起即身发壮热。背微恶寒。面垢齿燥。口干渴饮。大便虽亦 有完谷不化。而状如垢腻。色多黄赤黑。且皆热臭。气暖如汤。后重而滞。溺色黄赤。 或涩或闭。脐下必热。舌苔黄腻而糙。中后截浓腐垢腻。协食自利者。初起虽微恶风寒 。而身热口燥。渴饮而呕。胸脘硬痛。嗳腐吞酸。傍流粪水。热臭难闻。矢气亦臭。舌 苔黄而垢腻。浓腐堆起。中后愈浓。或如豆腐渣炒黄满布。 【脉】左弦浮。右沉濡者。乃外风搏动肠风。《内经》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是 也。沉迟无力。甚则沉微似伏者。《伤寒论》所谓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数而有力 。甚则洪弦而实者。王太仆谓大热内结。淫泻不止。陶节庵所云热邪不杀谷是也。弦长 而滑。或滑数而实者。《伤寒论》所谓下利有宿食也。若下利谵语者。肠中必有燥粪也 。 【治】协风自利。初与刘氏肠风汤加味。(生晒术、炒白芍各钱半、炒广皮、煨 防风、焦麦芽各一钱、煨葛根、川芎各八分)疏表建中以止泻。继与补中益气汤去 当归。加煨木香。带壳春砂(各八分)调中益气以善后。 协寒自利。轻则胃苓汤。温胃利水以止泻。重则附子理中汤。热壮脾阳以住泄。终与白 术和中汤。温和脾胃以善后。协热自利。先与葛根芩连汤加味。(生葛根、青子芩各 钱半、小川连八分、拌炒广木香六分、滑石三钱、清炙草六分)。清中解表以泄热。继 与加味白头翁汤。清热坚肠以止利。终与三黄熟艾汤。(条芩一钱、川连六分、川柏四 分、熟艾二分、猪苓、泽泻、生白芍各钱半、乌梅肉二分、灯心两小帚。)酸苦泄热 。芳淡利湿以善后。协食自利先与枳实导滞汤。消积下滞以廓清胃肠。继与芩连二陈汤 。苦降辛通以整肃余热。终与麦门冬汤。加鲜石斛、蔗浆。清养津液以调和胃气。总之 证既自利。当先其所因以治利。利止内实。正气得复。邪气自解。往往微汗出而愈。盖 下利为内虚里急。仲景所谓里急者即当救里也。若不救里。专发其汗以治表。则内 外俱虚。变证蜂起。轻则气上逆而为呕哕。重则气内虚而成痞满。虚则误汗亡阳而转脱 。实则误汗助火而转闭。临证者慎之。 【秀按】漏底伤寒。始见于陶氏《六书》。乃田野间俗名耳。陶氏谓伤寒自利。多 责于热。杂病自利。多责于寒。亦不尽然。又谓伤寒三阳下利。身必热。太阴下利。手 足温。少阴厥阴下利。身凉无热。此亦言其大概耳。总以审察病机。色脉合参为首要。 俞君明辨病因。别风寒热食四端。对证发药。分际自清。庶不致草率误人矣。虽然。凡 病一起即下利。甚至洞泄不止。如俗称漏底者。虽由外感。必夹内伤。死证甚多。约计 之则有六。(一)下利谵语。两目直视。(二)下利厥逆。烦躁不眠。(三)下利发热 。厥逆自汗。(四)下利清谷。肢厥无脉。灸之不温。脉终不出。(五)下利一日十数 行。脉反实。(六)下利脉弦。大热不止。此六者。虽对证施治。竭力挽救。效者甚鲜 。不效者多。虽医圣如仲景。《伤寒论》具在。善用其方者。亦未必方方奏效也。食古 不化者。其亦深长思哉。 【荣斋按】“漏底伤寒”是伤寒症中的一个证候,不是伤寒外另有所谓漏底伤寒。 这个名称,深入在一般医 家和病患的心目中,成为习俗的、可怕的一个病名。上海丁仲英先生把它的病状、病理 和治法,简单介绍出来,他说∶“有人于此。初起一二日。身发大热。至三四日。热甚 而为焦渴烦躁。至五六日。躁甚而至于四肢忽然厥冷。甚则过于肘膝。厥甚。则神情烦 躁者。至此转为呆钝。当此之时。设大便忽尔泄泻如注。甚则纯下清水。按其脉。轻举 不可得。重手按之。始觉指下跃跃大动。参其证情。似为三阴虚寒之证。然无初起发热 之理。无以名之。乃巧立漏底伤寒之名。证情如此。无经验之医家。必以为非救逆回阳。 不足以挽回。于是以参苓 术补其虚。附桂萸姜温其阳。恐其厥之不回。利之不止。而 卒至厥冷不回。利下不止。以至撤手长逝。医家病家。卒不致悟。遂委为此症之难治。 故一闻漏底寒伤。莫不惊惶相告。以为九死一生。回春无计矣。不知所谓漏底伤寒者。 大多为热结旁流之证。《内经》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也。《伤寒论》云。下利谵 语。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大黄、川朴、枳实)又云。少阴病下利清水。心下必痛 。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浓朴、枳实)此明示人为热结旁流 。急当用下法。去其实热。病可转机。热结旁流之原因为肠受,疾病之影响。失其蠕动 作用。粪积不下。久则腐解。其毒素、上冲于巅。扰乱清明之府。成为厥逆之象。腐解 之后。夺路而出。成为下利。故其治法。宜用承气。下其燥粪。若投以温中回汤等法。 无异火上加油。变生顷刻。”这篇文本,丁先生发表在一九三三年《新闻报医药副刊》 中,针对当时所谓“漏底伤寒无治法”或用“温补法治漏底伤寒”的错误任务法,予以 有力的抨击。强调指出“漏底伤寒”是“热结旁流”,治宜“急下”。这种去火抽薪的 疗法,足补俞氏所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