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医学入门

作者:李橚

<目录>内集·卷一\诊脉
<篇名>诸脉相兼主病


属性:滑伯仁曰∶人之为病,虽曰不过寒热虚实四者,而脉多兼见也。热则流通,凡浮大数长,皆热也;寒
则坚凝,凡沉小迟短,皆寒也。实则形刚,凡实滑弦紧,皆实也;虚则形柔,凡虚涩濡缓,皆虚也。他如《难
经》所谓一阴一阳者,脉来沉而滑;一阴二阳者,脉来沉滑而长;一阴三阳者,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一
阳一阴者,脉来浮涩;一阳二阴者,脉来长而沉涩;一阳三阴者,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者,尽皆兼见义也。
浮而有力则为风,
风包四气而言∶如浮缓浮弦则为伤风,浮紧则为伤寒,浮虚则为伤暑,浮濡则为伤湿。四气在表皆浮,更
与人迎相应,则为外感在经无疑。
浮而无力斯为虚;
经曰∶诸浮者,肾不足也,瞥瞥有如羹上肥,定知此脉阳气微。乍病见浮脉,乃伤风邪,
久病宜沉反见浮脉,里寒表热也。然必与气口相应,则为内伤,气血虚损。
浮数风热微欲解,
浮数,伤风挟热也。带微者,邪不传而欲解。
浮迟身痒汗亦无;
里虚不能作汗,其身必痒。
独浮喘胀表中热,
表邪盛,故气逆喘胀。
浮紧滑疾百合辜;
百合,伤寒病也。
浮大隐疹久为癞,
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搏,必成瘾疹发痒,久久为癞。
浮滑痰饮痛如锥。
浮滑为风痰,为走刺疼痛。
沉而有力则为积,
凡脉浮盛为病,在表在外;沉坚为病,在里在内。
无力应和气不平;
沉为诸郁。
为水为泄为厥逆,停饮胁胀兼 瘕;沉数里寒内热盛。
与人迎相应,则邪伏阴经而为实热。
沉迟血冷里寒生;
与气口相应,则血凝气滞而为沉寒。
沉重伤暑弱堕发,
沉重为伤暑发热。沉弱者,发必堕落。
沉弦腹心冷痛并;沉紧而数冷又热,沉紧不数悬饮成;
沉细少气臂不举,
两寸则两臂不举。
沉重前绝瘀血凝。
沉重,如重物沉水,不复浮起,故冬脉曰石。直前绝者,有瘀滞也。
迟而无力虚且寒,
与人迎相应,则湿寒凝滞;与气口相应,则虚冷沉积。
迟而有力痛为害;
或心痛,或腹痛,或胁痛。
应尺血虚寸气虚,
寸口得之为气虚,尺中得之为血虚,总是肾虚不安。亦有痰凝气滞,伏热蹇涩而然者,必寻之无力,乃
为真迟。
迟沉寒内浮寒外;
脉迟沉或芤,寒在里则腹痛。迟浮,寒在表则肢冷。
迟涩咽酸 瘕成,
迟涩则湿热凝滞,或为咽酸,或为 瘕。
迟滑腹中觉胀大;
迟而滑为腹胀。
惟有季夏及左尺,逢此便是肾经败。
季夏,六月也。此时得迟脉,则土旺水亏,须急滋肾水以救之。非六月而左尺见迟脉者,亦为土克水,
须急滋补以救之。
数而有力则为热,
与人迎相应,则风燥热烦。
无力疮疡痛痒亟;
平人遇此,主即发疮疡痈疽,年幼者或发疹痘。
若还细数又无力,阴虚火动休轻视;
与气口相应,则阴虚阳盛。甚者左右俱细数无力,或左尺寸数尤甚。
数浮火炎烦且满,
数浮,表有热也。数为烦满。
数沉里热不须议;
数沉,里有热也。
上见烦热与头疼,中为口嗅兼呕逆;左则目赤肝火炎,右下二便秘而赤;数而带滑痰火盛,或为呕吐或
痛极。
滑脉为实为停痰,
滑为气血实,与人迎相应,则风痰潮溢;与气口相应,则涎饮凝滞。
或为瘀血宿食兼;为满为咳为鬼疰,不匀气逆呕涎粘;
滑而大小不匀,必吐,为病进。滑为逆气。
滑浮大小腹作痛,
滑浮者,大小腹皆痛。
滑弱阴痛溺如挽;
滑弱则阴中痛,小便亦然。
滑散瘫痪不仁症,
痰多气血少也。
滑实胃热非廉纤。
滑实为胃热,带数则为结热。非廉纤者,言热重也。
涩为不足伤精血,
与气口相应,则精竭血枯。
为厥为痢为恶寒;
涩为四肢逆冷,为下痢,为恶寒。涩细则大寒。
或为无汗为心痛,
涩为无汗,为心痛。
涩芤瘀血结成团;
涩芤为衄血,或为失血。
涩紧为痹因寒湿,
涩而紧为痹,为寒湿,为中雾露。
涩沉之病亦一般;
涩沉亦为寒湿,与人迎相应,则风湿寒痹。
妇人有孕胎中痛,无孕还须败血成。
大为病进脉之贼,
经曰∶脉来浑浑革革如涌泉者,病进而危。昔人以秋潮之汹涌者,状其大也。要之即非时而见洪大脉也。
浮大表病沉里厄∶
经曰∶大则病进。浮大表病,沉大里病。浮大昼加昼死,沉大夜加夜死。
前大后小头痛眩,前小后大胸满塞;
《难》曰∶前大后小,头痛目眩;前小后大,胸满短气。前谓寸,后谓尺。
气愈盛兮血愈虚,
大为血虚而气盛。
必缓而大为正脉。
中缓而大者为正脉。
缓为正复脉之本,
缓为胃气将复,为病退。
非时得之气血虚;
非土旺之时单见缓脉,则气血虽和,而投虚身必倦怠。
在上项强下脚弱,
寸缓项强,尺缓脚弱。
沉缓眩晕浮痹肤;
沉缓为虚,故眩晕;浮缓风寒,故麻痹。
带滑为热紧为痛,
缓滑为热中,缓紧为脾疼。与人迎相应,则风热入脏;与气口相应,则怒极伤筋。
缓迟虚冷咽难哺;
缓迟为虚寒相搏,食冷则咽痛;
缓弱吞酸食不下,
缓者,胃气有余;弱者,阳气不足。胃欲消化而阳气不运,故噫而吞酸,食卒不下,填于胸膈也。
左尺单见命将殂。
左尺肾部,单见缓脉,全无沉滑,为土盛水亏,不治。
以上八脉,《内经》谓之八要。盖浮沉二脉以别其表里,迟数二脉以别其寒热,滑涩二脉以察气血虚实,
大缓二脉以察病之安危。苟能得其要领,杂脉可以类推。
洪为胀痛为热烦,
为胀满,为头痛及遍身疼痛,为热,为烦,大便不通。
洪实为癫洪大祟;
洪实者癫,洪大者祟。
洪紧痈疽喘急粗,
洪紧与气口相应,则气攻百脉,为痈疽,为喘急,亦为胀。
洪浮阳邪症来见。
洪浮与人迎相应,则寒壅诸阳,外见阳症,大小便秘。
实为伏热咳且吐,
实与人迎应,则风寒贯经,郁热在内,熏
蒸脾胃不食,气喘作咳,或时呕吐。
实涩气塞痢且坠;
实涩与气口相应,则气血壅滞,为三焦痞塞,食积湿热成痢,里急后坠。
实紧作泄胃家寒,或时腰痛亦难住。
实紧为阴不胜阳,为胃寒,为大便不禁,为腰痛。
弦为血弱有劳伤,
弦乃肝部本脉,见于他部,则为血虚。主盗汗,手足酸疼,皮毛枯槁。
中虚且寒停饮浆;
弦与气口相应,则饮水停积,令人中虚寒。
胸胁疼痛体拘急,
与人迎相应,则风走注痛,甚者四肢拘急,冷痹。
疟疾寒热善惊惶;
为疟为惊。
弦紧恶寒疝癖病,
经络中有寒故也。
上下左右积弦长;
弦而长,为上下左右有积。
弦钩胁下痛如刺,
弦而钩,为胁下刺痛。
双弦急痛转难当。
双弦为胁下急痛,乃无水以缓之也。
紧则为寒为疼痛,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寒;与气口相应,则脏腑作痛。
为咳为喘为满胸;人迎紧盛伤寒症,
人迎紧盛,为伤寒。
气口紧盛食冲冲;
气口紧盛,为伤饮食。
紧沉必知痛在腹,恐成冷气与痫风;紧数寒热相来往,
紧而数,为寒热往来。
紧滑宿食吐蛔虫;
紧滑为蛔动,为宿食吐逆。
紧急遁尸乱血脉,
紧而急,为遁尸。
单紧而浮肺水攻;
浮紧为肺经有水。
浮沉俱紧中雾露,头项强急溺妄通。
浮紧,或寸紧,则雾露中于上焦。见太阳症发热,头项强痛,腰挛胫酸。沉紧,或尺紧,则雾露中于
下焦。见少阴症足冷,便溺妄出,为难治。若浮沉俱紧,三焦俱中其邪,脐痛,手足冷者死;手足温,自吐利
者生。
长为阳毒入脏深,热闭阳明烦莫禁;坐卧不安身壮热,
长脉来去不绝,见于左关人迎之位,感于阳邪热毒,在心肝二经。传之下焦,其热壅闭,乃阳淫热痰,
主浑身壮热,坐卧不安。表证多则微汗,里证多则下之。又,尺寸俱长者,阳明本脉也。
长大癫痫更迷心;
长大则为癫狂痫疾,乃痰热迷于肝心所致。
长缓微邪犯下体,
与人迎相应,则微邪自愈;与气口相应,则脏气平治。
寸长足胫痛相侵。
经曰∶长而缓者、病在下。又云∶寸口中手长者,足胫痛。
芤主血瘀不流通,
芤与人迎相应,则邪壅吐衄;与气口相应,则荣虚妄行而为瘀滞。
热入小肠淋沥脓;
心主血则不受邪,故热入小肠,淋沥脓血疼痛。
崩漏衄吐随所主,
寸芤则为衄血吐血,关芤则为便血,尺芤则下虚有瘀,崩漏尿血。
芤紧或数肠内痈。
芤紧或挟洪数者,主荣脉留滞于肠胃之间。多见关部,致生血痈。
微主中寒气血虚,
微与气口相应,则阳虚脱泄。仲景云∶脉萦萦如蛛丝细者,阳气衰也。
为衄为崩为急拘;
衄血,崩漏,四肢拘急。
微浮呕逆分内外,
内伤则为阳虚,外感则为风暑。
微沉自利汗有无;
微沉,阴气已亏,脏寒下利作泄,或虚汗不止,或亡阳无汗。
微弱少气面无色,男精女带共焦枯;
微弱为少气,主男子失精溺血,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
微涩亡血增寒热,曾经汗下医之辜。
脉微而涩者,病当恶寒,后乃发热。所以然者,医发其汗,令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阳微恶寒,
阴弱发热,理也。久则夏月恶寒,冬月恶热。盖夏月阳气在外,胃中虚冷,阳气内微,故反恶寒。冬月阳气在
内,胃中烦热,阴气内弱,故反恶热。昼寒夜热,亦此义也。
细为寒湿为胀泄,
细与人迎相应,则诸经中湿,湿则胀满,湿多成泄。
细滑僵仆兼呕热;
细而滑,为僵仆,为呕吐,为发热。
细紧 瘕积聚萦,或为刺痛为痿蹶;
细而紧,为 瘕积聚,为病在内,为刺痛,为身痛痿蹶。叔和云∶胫酸髓冷是也。
内伤得之心神劳,
忧思过度也。
五脏凝涎损气血;
与气口相应,则五脏凝涎,气血俱虚。
惟有冬季为时脉,不疗自痊王氏诀。
冬脉宜沉细而滑,故叔和云∶如逢冬季经霜月,不疗其 必自痊。
濡为亡血为冷痹,
濡为亡血,为冷痹。仲景云∶脉来绵绵,如泻漆之绝,前大后小者,亡其血也。痹亦有因寒湿散漫而
脉濡者,必与人迎应也。
虚汗不止又乏气,
濡为自汗,为气弱。
蒸热飧泄下体重,
濡与气口相应,则飧泄脚弱,骨蒸潮热。
濡弱内热外又寒,其人小便必不利。
濡而弱,内热外冷,自汗小便难。
弱主阳虚胫体酸,
弱乃六极之脉,与人迎相应,则风湿缓纵;与气口相应,则筋绝痿弛。
客风冷气巧相钻;
关上得之主挟风热,关后得之主挟冷气。诀云∶弱主气居于表,产后客风面肿。又云∶只为风邪与气连。
阴弱血虚筋急痛,
尺属阴,主血虚,不能润筋,故筋急能。
阳弱气喘行步难;
寸属阳,主气虚作喘,行步无力。
虚汗泄精成痼冷,少壮得之不等闲。
老年人得弱脉则顺,少壮人得弱脉则逆。
虚则为虚为伤暑,
与人迎相应∶则经络伤暑;与气口相应,则荣卫虚损。
脚弱喘促食不消;
虚为脚弱,为喘促,为食不消。
恍惚惊风皆所主,虚烦多汗亦同条;
虚主心中恍惚,小儿惊风,虚烦自汗。
虚大劳役损元气,
虚而大,为劳役损气。
虚涩房劳肾水焦。
虚而涩,为房劳损精。
革乃虚寒相搏成,崩漏半产亡血精;
仲景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曰革。女人半产崩漏,男子亡
血失精。
更是中风兼感湿,为满为急异常情。
与人迎相应,则中风暑湿;与气口相应,则半产脱精。
动脉多见关部中,
仲景曰∶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脉也。
或惊或痛来相攻;
与人迎相应,则寒疼冷痛;与气口相应,则心惊胆寒。
四肢拘挛多疼痛,虚劳血痢与崩中;
动为拘挛,动主体虚劳,崩中血痢。
阳动汗出阴发热,形冷恶寒阳不通;
仲景曰∶阴阳相搏名曰动。言阴阳相搏则虚阳动,为阳虚,故汗出。阴动为阴虚,故发热。如不汗出发
热,而反形冷恶寒者,阳气不通,而致身冷恶寒也。
若见转豆如麻促,此是肺枯胃亦亡。
散脉不聚命将崩,到此无由得再生;
与人迎相应,则淫邪脱泄;与气口相应,则精血败耗。
五脏气散利不禁,六腑气散四肢青。
手足寒,上气。
伏因邪闭成霍乱,
与人迎相应,则寒暑湿邪固闭,而成霍乱。
积疝溏泄贯脓窠;
伏为宿食,为疝瘕,为溏泄,为恶脓贯肌。
寸伏痰热尺寒积,关伏寒热两为 ;
寸得之为痰为热,尺得之为寒为积,关中则痰热俱有,寒热不定。
蓄水停痰气厥逆,
为停痰蓄水,为诸气上冲,为厥逆。
伏涩吐逆神思多。
伏则吐逆,涩则食不得入,关格症也。与气口应者,乃凝思劳神过多,不可专责外邪也。
短为气滞心腹痛,宿食内积三焦壅;
与人迎相应,则邪闭经脉;与气口相应,则积遏脏气。
阴中伏阳血不行,
短脉属阴而又伏于阳者,何也?经云∶脉有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在秋时则为正脉,
在三时则为七情、宿食壅滞,气不足以导血行也。
短急病上亦可恶。
经曰∶短而急者病在上,寸口短者头痛。又曰∶短而数者心痛必烦,皆上体病也。短亦可恶,无胃气也。
促脉阳盛阴不足,气血痰食壅为毒;
阴阳之气不和,不相续也,非若结代之脉动而中止。有因气血食饮痰涎留滞不行而止,促不可概为恶脉,
凡脏腑热盛则促急。故曰∶与人迎相应,则痰壅阳经;与气口相应,则积留胃府。
里热瘀血发狂斑,
风热壅盛,则瘀血凝滞,发为狂斑。
怒气激之发厥搐;
或因怒气,气逆发厥,上盛下虚。
渐加即死渐退生,久病得之亦非福。
促脉虽非恶脉,但老病及久病得之,上愈盛而下愈虚,亦非福也。
结因阴盛主有积,结甚积甚微则微;
与人迎相应,则阴散阳生;与气口相应,则积阻气节。阴盛则结,脾间积大,大肠秘痛,结甚则积甚,结
微则积微。
阳结茫茫如车盖,
脉蔼蔼如车盖大者,名阳结。为阳气郁结于外,不与阴气和杂也。
阴结累累与阳违。
脉累累如循长竿强直者,名阴结,为阴气郁结于内,不与阳气和杂也。
结浮寒邪滞经络,结沉痰饮瘀血基;
亦有七情气郁者,脉道不通实由之。
里寒脉缓则为结,里热脉数则为促。缓促不同,结亦当如促脉,分痰饮气血积可也。
代脉必死脏气绝,平人见此大不祥;
病患见之,反有可生者,平人大忌。
惟有风家并痛极,三月妊孕却无妨;
痛风痰湿阻碍,有孕胎气阻碍,故无
妨也。
又有暴伤气血者,古人立有炙甘汤。
又有暴伤损气血者,一时元气未和,非脏绝也,宜炙甘草汤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