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医学纲目

作者:楼英

<目录>卷之二十四·脾胃部
<篇名>小腹胀


属性:先腹大,后四肢肿,为胀。或独腹大,四肢不肿者,治法同。
〔无〕附子绿豆汤 治寒客皮肤,壳壳然而坚,腹大身肿,按之陷而不起,色不变,病名肤胀。一剂
未知,再作。
大附子(一个,重七钱者,生,去皮脐,半破) 绿豆(二两)
上以生姜二两切,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分三服,空腹温服。次日,将前附子破作四片,再用绿豆
二两,姜一两,如前煎服。停三日,复将附子作八片,如前煎服。
(治鼓胀法,并见后行湿寒热气血诸条,皆其法也。)
〔仲〕胀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腹胀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腹满不减,减
不足言,须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海〕脾虚满者,黄 汤。(芍药停湿。)脾实满不运,平胃散。(苍术泄湿。)
东垣云∶腹胀满,气不转者,加浓朴以破滞气。腹中夯闷,此非腹胀满,乃散而不收,可加芍药收之。是
知气结而胀,宜浓朴散之;散而胀,宜芍药收之。
〔丹〕鼓胀,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必须远音乐,断浓味。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
终日急,气血皆虚。用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苍术、茯苓之类。有血虚者,四物行血,随证加减。凡补
气,必带浓朴宽满。腹胀必少佐浓朴者,盖浓朴味辛,以气聚于上焦故也。气不运,加木香。气若陷下,用升
麻、柴胡以提其气。水肿当补脾为主,白术、茯苓、陈皮佐之。
鼓胀论 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干
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具坤静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
能致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之人。今也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失节,房劳
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能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否。于斯时
也,清浊相混,隧道壅塞,气化浊血瘀郁而为热;热留而久,气化成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
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病胶固,难以治疗,故又名曰蛊。若虫侵蚀,有蛊之义。验之治法,
理宜补脾。又须养肺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虑。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令。却盐味以防助邪;断妄想,
远音乐,以保母气,无有不安。医者不察,病起于虚,急于取效, 能希赏。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
一时之快。不知宽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去死不远。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石中黄丸,
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亦须随证,又须顺时加减用之为妙。
予友俞仁叔,儒而医,连得家难,年近五十得此疾,自制禹余粮丸服之。予诊其脉,弦涩而数,曰∶此丸
新制, 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自加减,不可执方。俞笑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减。服之
一月,口鼻出血,色黑骨立而死。
杨兄年五十,性嗜酒,病疟半年,患胀病,自察必死来求治。诊其脉弦而涩,重则大。疟未愈,手足瘦而
腹状如蜘蛛。遂教以参、术为君,当归、川芎、芍药为臣,陈皮、黄连、浓朴、茯苓为佐,生甘草些少,作浓
汤饮之,一日定三帖。彼亦严守戒忌。一月后疟得汗而愈。又半月,小便长而胀愈。中间虽少有加减,大意只
是利气行湿。
又,陈氏年四十余,性嗜酒,大便时见血,于春间患胀,色黑而腹大,其形如鬼。诊其脉数而涩,重似弱。
予以四物加黄连、黄芩、木通、白术、陈皮、浓朴、生甘草作汤与之,近一年而安。一补气,一补血,余药大
率相出入,皆获安以保天寿。或曰∶气无补法,子何补气而获安?果有说以通之乎?予曰∶气无补法,乃世俗
之言也,盖气之为病,痞闷壅塞,似难于补,恐增病势。不思正气虚者,不能营运,邪滞所着而不去,所以为
病。《经》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苟或气怯不用补法,气何由行?或曰∶子之药审则审矣,何效
之迟也。病者久在床枕,将必厌子之迂而求速效者矣。予曰∶此病之起,或三五年,或十余年,根深势笃,欲
求速效,自求祸耳。知王道者,能治此病也。或曰∶胀病将终,不可与利药乎?予曰∶灼知其不因于虚,受病
亦浅,脾胃尚壮,积滞不固,而又有可下之证,亦宜略与疏导。若援张子和浚川散、禹功丸为例,行迅攻之策,
实所不敢。
潘可达女,年十九岁,禀受颇浓,患胸腹胀满,自用下药,利十数行,时胀无增减来求治。诊其脉皆大,
略按即散而无力,全无数意。予曰∶此有表证,反攻里,当死。赖禀受好,时又在室,尚可挽回,寿损矣。急
与四物汤加人参、白术、带白陈皮、炙甘草煎服。至半月后,病不退,又自用萝卜根种煎汤,澡浴两度,时肿
稍增。予曰∶表病攻里,已自难救,今又虚其表,事急矣。于前药去地黄、芍药,加黄 ,倍白术,大剂浓煎
汤饮;又吞人参白术丸。十日后,如初病时。又因吃难化物自利,以参、术为君,少加陈皮为佐,又与肉豆蔻、
诃子为君,山楂子为使,粥和作丸吞之,至四五十帖而安。
一男子年四十余,患疟久而腹胀,脉不数而微弦,重取则来不滑利,轻重又皆无力。遂与索氏三和汤三倍
加白术,入姜汁服之。数服而疟愈,小便利二三行,胀稍减。遂又小便短少,予作气血两虚,于前药内入人参、
牛膝、当归身尾作大剂料,百服而愈。
索氏三和汤三倍加白术方
白术 浓朴 陈皮(各三两) 木通(一两) 槟榔 紫苏(各二两) 甘草 海金沙 大腹皮 白茯苓
枳壳(各一两) 水煎服。
〔海〕调胃白术泽泻散 治痰病化为水气传变,水谷不能食。
白术(半斤) 泽泻 芍药 陈皮 茯苓 生姜 木香 槟榔(各一两)
上为末,治腹肿如神。若心下痞,加枳实。若心下盛,加牵牛。
〔仲〕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实(七个)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罗〕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岁,病积,脐左连胁如覆杯,腹胀如鼓,多青络脉,喘不得卧。时值暑雨,
加之自利完谷,日晡潮热,夜有盗汗,求予往治之。脉得浮数,按之有力。谓病家曰∶凡治积,非有毒之剂攻
之则不可。今脉虚弱如此,岂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渗益胃之剂,数服而便清自调;杂以升降阴阳、进食和气
而腹大减。胃气稍平,间以消积之剂,不月余,良愈。先师尝曰∶洁古老人有云∶养正积自除。譬如满座君子,
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
〔丹〕一妇人,年三十六岁,家贫多劳,性偏急。自七月断经后,八月小腹下有一块,偏左如拳,有时块
起即痛作,伏则势减。至半月后,腹渐肿胀,食减平时三分之二,无力,遇夜发热.天明即稍退,其脉得虚微
短弱涩,左尤甚。初与白术一斤,带白陈皮一斤,作二十帖服。以三圣膏贴块上,经宿则块软,再宿则块小。
旬日后食稍进,热减半,脉稍有力。又与白术一斤,带白陈皮半斤,酒当归身半斤,木通三两,每帖研桃仁九
粒。尽此剂,病悉除。
一妇人,年五十余岁,素好怒,因食烧猪肉,次早面胀,绝不思食,倦怠,六脉沉涩,独左豁大。余作体
虚有痰,气为痰所隔不得降,当以补虚利痰为主。每早以二陈汤加参、术大剂与一帖,服后探令吐出药。辰巳
时,复与索氏三和汤一倍加白术二帖。至睡后,以神佑七丸以挠其痰,去牵牛。如此服至一月而安矣。
金寿一安人,年七十一岁,好湿面,得带下病,亦恶寒淋沥。医与荷花须、柴胡等药,发热,所下愈多。医
与缩砂、豆蔻药,以其食少也;腹满胀,气喘,又与葶苈散,不应。又与禹余粮丸,病愈甚。医又与崇土散,亦不应。
予脉之,两手洪涩,轻则弦长而滑实,至是喘甚不得卧。此不是湿而酿成湿,在足太阴、阳明二经。水谷之气
为湿所抑,不得上升,遂成带下。理用升举之剂,以补气、和血吹之。而医反与涩燥,宜其展转身病。遂与人参
生肺之阴以拒火毒;白术以补胃气除湿热、行水道;桃仁去污生新;郁李仁行积水,以通草佐之;犀角屑解食
毒、消肿闷;槟榔治最高之气。作浓汤吞下保和丸药。又疑素浓养,有肉积,加阿魏小丸同咽之。四五日后,
积气渐消,肿渐下。又加补肾丸以生肾水之真阴。又两三日后,渐安而得睡,食有味矣。又两日后,加与点丸
以驱逐肺家之积热而愈。
一丈夫,脾有热,肾有虚,胃有积,得肿疾或进或退,口干或气喘。医连月,不退。脉软而细,以其形肥,
不以为忌。用∶
白术(四钱) 芍药 地黄(三钱) 连翘 当归(二钱) 青皮(二钱半) 人参 木通 羌活 黄芩(各一钱
半) 甘草 红花(些)
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杨生,年三十,因疟初安,淡食豆腐斋饭成胀,在膈上,小便赤少,不思食,口渴,脉弦而涩,此胃中有
瘀血。用∶
苏梗(三分) 木通(半钱) 白术(一钱半) 川芎 枳实 白芍(各五分) 甘草(二分,炙) 陈皮(五分)
浓朴(三分)
上研,益元散下保和丸五十粒。
一丈夫气上,肚或膨胀,此下虚所致。
陈皮(五钱) 人参 归须 白术 连翘(各三钱) 地黄 芍药(各二钱) 木通(一钱半) 甘草(五分)
上分五帖,煎下保和丸。
木香化滞汤
白豆蔻(仁) 陈皮 大腹子 白茯苓 砂仁 人参(各一钱) 青皮 槟榔 木香 姜黄(各二钱) 白术(一
钱) 甘草(炙,四分) 白檀(二分) 藿香叶(二分) 桔梗(五分)
上为细末,水一大盏二分,煎至一盏,稍热服;食前沸汤点服亦得。
上方,治因积滞成胀,皆以参、术、朴、通等煎汤,补虚行湿;下神佑、阿魏等丸消积,所谓攻补兼施
者也。
小温中丸 治胀。是脾虚不能运化,不可下之。
陈皮 半夏(汤泡,去皮脐) 神曲(炒) 茯苓(各一两) 白术(二两) 香附子(不要烘晒) 针砂(各
一两半,醋炒红) 苦参(炒) 黄连(炒。各半两) 甘草(三钱)
上为末。醋水各一盏,打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术六钱,陈皮一钱,生姜一片,煎汤吞下。
虚甚,加人参一钱。各用本方去黄连,加浓朴半两。忌口。病轻者,服此丸六七两,小便长;病甚者服一斤,
小便始长。
〔无〕禹余粮丸 治十种水气,脚膝肿,上气喘满,小便不利。但是水气,悉皆主之。(许学士及丹溪皆云∶
此方治膨胀之要药。)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新铁铫盛,入炭火中烧,蛇黄与铫子一般红,用钳取蛇黄,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极
细) 禹余粮(三两) 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炒干,入禹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醋干为度。
后用铫,并药入炭中烧红,钳出倾药净砖地上,候冷研细)
以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治水多是取转。惟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项药
扶持,故虚人老人亦可服)
羌活 木香 茯苓 川芎 牛膝(酒浸) 桂心 白豆蔻(炮) 大茴香(炒) 蓬术(炮) 附子(炮)
干姜(炮) 青皮 京三棱(炮) 白蒺藜 当归(酒浸一宿。各半两)
上为末,拌匀,以汤浸蒸饼捩去水,和药再捣极匀,丸如桐子大。食前,温酒、白汤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
最忌盐,一毫不可入口,否则发疾愈甚。但试服药,即于小便内旋去,不动脏腑。病去,日三服。兼以温和
调补气血药助之,真神方也。
〔丹〕脉坚实,人壮盛者,或可用攻药,便收拾白术为主。
〔垣〕中满治法,开鬼门、洁净府。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府,利小便也。又中满者泻之于内,谓脾胃
有病,当令上下分消其气。下焦如渎,气血自然分化,不待泄滓秽,如或大实大满,大小便不利,从权以寒热
药下之。或伤酒、湿面,及味浓之物,膏粱之人,又或食已便卧,使湿热之气不得施化,致令腹胀满,此亦是
热胀也。治热胀、分消丸主之。
〔仲〕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桂枝 生姜(三两) 甘草(一两) 大枣(十二个) 麻黄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个,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圣》〕牛黄琥珀丸 治水肿腹大,气息不通危急者,神效。
牛黄 琥珀 椒目(沉水者) 葶苈(炒紫色。各三分) 昆布(洗,炙) 海藻(洗,炙。各一两一钱)
牵牛(炒) 桂(各一两)
上七味为末,另研葶苈如泥,一处拌匀,炼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以小便利为度,日再服。
河间方有麝香、龙胆,无琥珀,易名苦葶苈膏,治法与此方同。
〔仲〕腹满,口舌干燥,此肠胃间有水气,防己椒苈丸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苈(炙)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为丸如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钱。
〔无〕葶苈丸 治肿满腹大,四肢枯瘦,小便涩浊。
甜葶苈(隔纸炒) 荠菜根(等分)
上为末,蜜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嚼下。只三丸,小便清数,丸当依旧。(以上葶苈、椒目行湿。)
〔罗〕白丸子 治单腹胀,神效。(方见水胀门。)
〔洁〕治水气蛊胀,洁净府,楮实子丸。
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两半) 茯苓(三两)
上二味为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次服中治丸,
末治药调养,疏启其中。忌甘苦。峻补其下,宜五补七宣丸。(白丁香为行湿之剂。中治丸即白术散,用白术、
泽泻等分以为末,茯苓煎汤调下。末治即黄 建中之类方,并见水肿门。)
〔世〕治蛊。用虾蟆一枚;去内肠,入蝼蛄七个,新瓦上焙干为末丸,酒服。如无蝼蛄,用缩砂七粒,(本
草云∶虾蟆味辛寒有毒,主邪气,破瘕坚。)
〔《素》〕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
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腹中论 王注∶鸡矢大利小便,微寒,用汤渍服之。洁古云∶以酒调服。)
〔无〕五积,久必心腹胀满。肝为肥气,心为伏梁,肺为息奔,脾为痞气,肾气奔豚,如斯之类,从五积
法治之可也。
〔丹〕朱恕八哥,肚肿,因湿气起自五月,能饮酒,左胁有块,两足时有肿。
白术 三棱(醋炒) 木通 陈皮 大腹皮 赤茯苓 海金沙(各五分) 甘草(二分) 炒朴(五分) 肉桂(三
分)
煎汤下保和丸三十、温中丸三十、抑青丸十丸。
〔垣〕广术溃坚丸 治中满腹胀,内有积坚硬如石,形如盘,令人坐卧不宁,大小便涩滞,为喘气促,面色痿黄。
浓朴(五分,生) 黄芩(五分) 黄连(六分) 草豆蔻(五分) 益智(五分) 半夏(七分) 蓬术(二分)
甘草(生) 红花(一钱) 柴胡 升麻 吴茱萸 泽泻(各二分) 神曲(三分) 归梢(五分) 青皮(二分) 陈
皮(一分) 葛根(四分,治虚渴)
上锉,如麻豆大,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忌酒面。二服之后,中满减半。止有积不消,再立
方,名曰半夏浓朴汤。
浓朴(八分) 半夏(一钱) 吴茱萸 肉桂 红花 黄连(各一分) 桃仁(七分) 苏木(五分) 京三棱 苍
术白术 柴胡 葛根(不渴不用) 甘草(生。各三分) 归梢 猪苓 干姜 升麻(各四分) 草豆蔻(二钱) 泽
泻(六分) 木香 青皮 陈皮 黄芩(生,各二分) 昆布(少) 神曲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根据前煎服之。禁忌如前。服此药二服后,前证又减一半,却于前药中加减之。
浓朴(五分) 黄芩(二分) 甘草(炙,五分) 吴茱萸(一分) 益智(二分) 砂仁(一分) 豆蔻(三分)
半夏(四分) 黄 (四分) 红花(少) 归梢(一钱) 黄连(一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忌苦寒药泄大便,又忌鱼、兔肉
并盐物、房事等项。
〔丹〕心腹膨 ,内多食积所致。
南星(一两半) 半夏 栝蒌仁(研,和烂。各一两) 香附(童便浸) 黄连(姜炒。各二两) 礞石(硝 )
萝卜子(五钱) 麝香(少) 连翘(五钱)
上用面糊为丸。
腹肿不宽满,食肉多。
黄连(一两) 阿魏(半两,醋浸,擂细)
作糊丸,同温中丸,白术汤送下。
食肉多,腹胀,用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夏曲、蒸饼丸服。(三补方见治寒热。)
〔世〕四炒枳壳丸 治气血凝滞,腹内蛊胀。
枳壳(四两,去穣,切作指面大块,分四处。一两,用苍术一两同炒黄,去苍术;一两,用萝卜子一两
同炒黄,去萝卜子;一两,用干漆一两同炒黄,去干漆;一两,用茴香一两同炒黄,去茴香。止用枳壳为细末)
上用原炒苍术、萝卜子、干漆、茴香四味,同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煮面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
十丸,食后米饮下。
〔孙〕殿中丞某郎中妹,十岁,腹痛色不变,按之而大陷,心腹痞膈,病已月余。按《甲乙经》云∶三焦
胀者,气满于皮肤中,壳然石坚。遂与仲景方,浓朴、生姜二两,半夏七钱,甘草半两,人参一钱。每用药一
两五钱,水煎分三服,一日服之。至二十日愈。
〔洁〕枣一斗,置锅内,入水约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枣无时,
枣尽,决效如神。
〔丹〕大戟为末,枣肉丸。每七丸,泄利小水,劫快实者。
〔垣〕沉香交泰丸 治胀,大便燥结,脉沉之洪缓,浮之弦者。
沉香 白术(各三钱) 枳实(炒,一钱) 浓朴(姜制,五钱) 茱萸(汤泡) 白茯苓 泽泻 陈皮
当归(各二钱) 大黄(酒浸,一两) 青皮 木香(各二钱)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温汤下,食后。微利止。
沉香海金沙丸 治一切积聚,脾湿肿胀,肚大青筋,羸瘦恶证。
海金沙(五钱半) 沉香(二钱) 轻粉(一钱) 牵牛末(一两)
上为末,研独科蒜如泥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加至五十丸,煎百沸灯心通草汤空腹送下。更量虚
实加减丸数,取利为度。
〔洁〕治肿木香散 治水肿胀大如鼓,或遍身皆肿。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
上细末。用猪腰子一双,批片掺末在内,煨熟,空心服之。如食左腰子则拓左臂,如食右腰子拓右
臂。如肿不能全去,于肚上绕脐满腹,涂甘遂细末,却饮甘草水少许,其肿便去也。
〔《竹》〕香枣丸 治蛊气病有十种。
苦丁香为细末,用熟枣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枣汤送下,空心服之,立效。三服大愈。
〔仲〕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浓朴七物汤主之。
浓朴(半斤) 甘草 大黄(各三两) 大枣(十枚) 枳实(五个) 桂枝(三两) 生姜(五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八合,一日三服。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
姜至半斤。
上下胀诸方,盖本于经,所谓泄之则胀已之旨也。
〔丹〕治胀专主湿热,治法见前补虚行湿条。
〔垣〕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论此乃八益之邪,有余之证,自天外而入,感风寒之邪,自表传里,寒变为
热,作胃实腹病,日晡潮热,大渴引饮,谵语,是太阳阳明并大实大满者,大承气汤下之。少阳阳明微满实者,
小承气汤下之。《内经》曰泄之则胀已,此之谓也。又热论云伤寒变为热,故下之不胀者,以明寒因寒用,故
曰下之胀已,非阴盛生内寒,胃寒胀满之病。假令 疟为胀满,亦有寒胀热胀,是天之邪气伤暑而得之。不即
时发,至秋发者,何也?暑天当时助正气,故邪不能发。至秋暮,暑气衰绝,而疟病作矣。知其寒也,《局方》
用交解饮子者是也。此天之邪气虽有余,病 疟犹以为寒,况不足病为胀满者乎?是知腹胀多为寒病也。何以
言之?《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灵枢经》云∶夫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末传寒中。又云∶腹胀满,
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胃之三里。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灵枢经》云∶
胀取三阳。三阳者,足太阳膀胱寒水为胀,与《内经》通评虚实论说∶腹暴满,按之不下,取足太阳经络者,
胃之募也。正同。又云∶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太阴阳明。此乃胃中寒热郁遏也。又云∶太
阴之厥,则腹满 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按《内经》所说寒胀多如此,老夫但略举其端。其病
者不悟寒胀之多,一切胀满病作热治之,多用三花神佑丸,大黄、牵牛之类下之,或药病不相应,立致夭折。
由是论之,当从《灵枢》、《素问》乎?当从俗医胸臆之论乎?今立治中满 胀寒胀一方,热胀一方,评而用
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可也。(中满分消汤治寒胀,分消丸治热胀,二方并见后条。)
〔《灵》〕胃中寒,则腹胀。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师传篇)
适寒凉者胀,下之则胀已。(五常政论 东垣沉香海金沙丸方见脉实篇。)阴并于下则足寒,足寒则胀也。(厥论)
〔垣〕浊气在上则生 胀阴阳应象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
逆从也。夫 胀者,以寒热温凉论之,此何胀也?曰∶此饮食失节为胀,乃受病之始也。湿热亦能为胀,右
关脉洪缓而沉弦。脉浮于上,是风湿热三脉相合而为病也。是脾胃之令不行,阴火亢甚,乘于脾胃,盛则左迁
而阳道不行,是六腑之气已绝于外。火盛能令母实,风气外绝。风气外绝者,是谷气入胃,清气营气不行,便
是风气也,异呼同类,即胃气者是也。经云∶虚则兼其所胜。土不胜者,肝之邪也,是脾胃之土不足,木火大
胜者也。经云∶浊阴出下窍,浊阴走五脏,浊阴归六腑,浊阴归地。此平康不病之常道,反此则为胀也。阴阳
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 胀闭塞。调经篇云∶下脘不通,则胃气
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下脘者,幽门也。人身之中,上下有七冲门,皆下冲上也。幽门上冲吸门,吸门者,
会厌也。冲其吸入之气,不得下归于肾,肝为阴火动相拒,故咽膈不通,致浊阴之气不得下降,而大便干燥不
行,胃之湿与客阴之火俱在其中,则腹胀作矣。治在幽门,使幽门通利,泄其阴火,润其燥血,生益新血。幽
门通利,则大便不闭,吸门亦不受邪,其膈咽得通, 满腹胀俱去,是浊阴得下归地矣。故经曰∶中满者泻之
于内,此法是也。
沉香交泰丸 治浊气在上,中扰清阳之气,郁而不伸,以为腹胀,服之以利为度。(方见前。)
上治脉洪、便结而胀。
范天秩郎中之内,八月中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旦食则不能暮食,两胁刺痛,
诊其脉弦而细。至夜浊阴之气当降而不降, 胀尤甚。大抵阳主运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阳气不能运化精
微,聚而不散,即为胀满。先灸中脘,乃胃之募穴,引胃中生发之气,上行阳道,后以顺气汤助之,则浊阴之
气,自此而降矣。
木香顺气汤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木香 苍术 草豆蔻(面裹煨。各三分) 浓朴(制,四分) 青皮(一钱) 益智 陈皮 泽泻 白茯
苓(去皮) 半夏 干姜 吴
茱萸(汤泡。各二分) 当归 人参(各五分) 升麻 柴胡(去芦。各一分)
《内经》曰∶留者行之,结者散之。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发散清气,营运阳分为君。以生
姜、半夏、草豆蔻、益智仁之甘辛大热,消散中寒为臣。以浓朴、木香、苍术、青皮之辛苦大温,通顺滞气;
以陈皮、当归、人参辛甘温,调和荣卫,滋养中气;浊气不降,宜以苦泄之,吴茱萸之苦热泄之者也;气之
薄者,为阳中之阴,茯苓甘平,泽泻咸平,气薄引浊阴之气自上而下,故以为佐。气味相合,散之泄之,上
之下之,使清浊之气各安其位也。
上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上治脉弦细、胁痛而胀。
中满分消汤 治中满寒胀、寒疝,大小便不通,阴躁足不收,四肢厥逆,食入反出,下虚中满,腹中寒,心下
痞,下焦躁寒沉厥,奔豚不收,二服愈。
黄 (五分) 益智 半夏(各三分) 川乌(一分) 吴茱萸 草豆蔻(各五分) 人参 木香 青皮 当归 黄
连(各二分) 浓朴(五分) 茯苓 泽泻 生姜 麻黄(不去节。各二分) 升麻(三分) 柴胡梢 干姜 荜澄茄
(各二分) 黄柏(五分)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稍热服,食前。大忌房劳、酒、面、生冷、硬物、油腻。
〔丹〕治大人小儿,因食果子多而腹胀气急者。肉桂细米饭丸,绿豆大。每服十丸,小儿五粒,热水下。(《经验方》)
〔垣〕《灵枢经》云∶腹满大便不利,上走胸臆,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取者,泻也。宜以辛热散之。
良姜 肉桂 益智 草豆蔻仁 浓朴 升麻 甘草 独活(使) 黄柏(少许引用)
又方
桂枝 桔梗 人参 青皮(少许) 陈皮 良姜 白术 泽泻 吴茱萸
四肢湿肿,宜缪刺。先泻其血结,后调其真经。(谓刺去其血结是也。)
〔《千》〕治心腹胀满短气。以草豆蔻一两,去皮为细末。生姜汤调下五分。
〔垣〕太阴所至为蓄满 辨云∶脾为阴中之太阴。又云∶脾为阴中之至阴,乃为坤元亘古不迁之土。天为
阳,火也。地为阴,水也。在人则为脾,同阴水之化。脾有余则腹胀满,食不化,故无阳则不能化五谷,脾盛
乃大寒为胀满。故《脉经》云∶胃中寒则胀满。大抵此病皆水气寒湿为之也。治宜大辛热之剂,必愈。然亦有
轻重。
木香塌气丸 治中满腹胀,下焦虚损者。
萝卜子(炒) 陈皮(去白。各五钱) 胡椒(二钱) 草豆蔻(面裹,煨) 木香 青皮(各一钱) 蝎梢(去
毒,二钱半)
上为细末,水调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忌油腻,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儿丸如麻
子大。桑白皮汤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阴囊洪肿冰冷,须用青盐、干姜、白面各三钱,水和膏摊纸上涂贴。
诸胀腹大,皆为热。(全文见诊。)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垣〕中满分消丸 治中满热胀、鼓胀、气胀、水气胀、大热胀,有寒者不治。
黄芩(炒) 黄连(各五钱。炒) 姜黄 白术 人参(去芦) 甘草(炙) 猪苓(去皮。各一钱) 白茯
苓(去皮) 砂仁(各二钱) 枳实(炒黄) 半夏(汤泡。各五钱) 干姜(二钱) 浓朴(去皮,炒,一两)
知母(炒,四钱) 泽泻(二钱) 陈皮(三钱)
上共为细末,水浸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干,白汤下,食后。寒因热用,故焙服。
〔丹〕有第二小娘,食积挟湿,手足生疮,腹满面浮,口渴食少,膈满,小便少,大便实。
大腹皮 干葛(各二钱) 黄芩(五钱) 陈皮(五钱) 浓朴(三钱) 川芎(三钱) 炙甘(一钱) 白术(一
两) 木通(半两) 姜三片,煎服。
南二孺人,面浮肚胀。
苍术(五钱) 黄柏(三钱,炒) 白术(两半) 陈皮(一钱) 木通(二钱) 川芎(五分) 滑石(炒,钱
半) 甘草(二钱,炙) 浓朴(五分)
裴孺人,年五十二岁,气上膈满,食少,此积热生湿。诊得左三部涩小,右三部微数,重取稍大。喜得无
弦脉,为可治之病。
白术(一两) 青皮(三钱) 陈皮 浓朴(各五钱) 大腹皮(二钱) 片芩(炒) 木通(五钱) 苏梗 川
芎(各三钱) 桂枝(三钱) 甘梢(一钱半)
分十帖。姜二片,煮饮之。煎渣之汤下保和三十丸。
〔《经》〕患腹胀满夯闷。掘山栀根少许,煎水调一盏服。女人血气腹肿,以山栀根末三钱,热酒空心
服之。
〔仲〕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则为血不足。跗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
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营卫不利,营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
即骨寒。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失气,虚则
遗尿,名曰气分。
气分,谓气不通利而胀;血分,谓血不通利而胀,非胀病之外又别有气分、血分之病也。盖气血不通利,
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服。但气分,心下坚大而病发于上;血分,血结胞门而病发
于下。气分先病水胀后经断;血分先经断后病水胀也。(血分治法,见水腹胀门。)
腹满 胀,支膈 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全文见治虚实条。)
〔《素》〕太阴所谓病胀者,太阴子也。十一月,万物气皆藏于中,故曰病胀。(脉解篇)
上脾胃胀,治法见前补虚行湿条诸方是也。
肾气实则胀。(全文见治虚实条。)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全文见诊病传变。)
运气 胀有七∶
一曰湿助脾盛而胀。经云∶诸湿肿满,皆属脾士。又云∶岁土太过,甚则饮食中满。又云∶岁土不及,湿
乃大行,民病肿满。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满,肠鸣。又云∶太阳司天,寒气下临,湿气变物,水饮内
蓄,中满不发,甚则 肿,治以诸热是也。
二曰风攻脾虚而胀。经云∶厥阴在泉,风淫所胜,病腹胀,治以辛凉是也。
三曰寒胀。经云∶水太过曰流衍。流衍之纪,其病胀。又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甚则腹大胫肿。又云∶
水郁之发,民病痞坚腹满。又云∶太阳之胜,皮肤痞肿腹满。又云∶太阴司天之政,民病寒湿腹满,身 肿。
三之气,感于寒湿,民病 肿胸腹满,治以诸热是也。
四曰燥胀。经云∶阳明之复,腹胀而泄,治以温剂是也。
五曰寒郁热于中而胀。经云∶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寒雨化,其病中热胀。又云∶太阳司天之政,二之
气,大凉反至,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是也。
六曰寒热相搏而胀。经云∶少阴司天之政,水火寒热接于气交,民病腹胀大。又云∶太阴司天之政,四之
气,寒风晓暮,蒸热相搏,民病心腹满热胪胀,甚则 肿是也。
七曰火郁之发胀。经云∶火郁之发,民病胁腹、胸背、面首、四肢 胪胀是也。
〔梅〕治腹满不能服药导引方。取独蒜煨熟,去皮,纳下部,冷即易。
〔《灵》〕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黄帝曰∶何以知脏腑之
胀也?岐伯曰∶阴为脏,阳为腑。黄帝曰∶夫气之令人胀也,在于血脉之中耶?脏腑之内乎?岐伯曰∶二者皆
存焉,然非胀之舍也。黄帝曰∶愿闻胀之舍?岐伯曰∶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
故命曰胀。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各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
气各异,愿闻其故?岐伯曰∶夫胸腹,脏腑之郭也。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胃者,太仓也。咽喉小肠者,传
送也。胃之五窍者,闾里门户也。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故五脏六腑者,各有畔界,其病各有形状。黄帝
曰∶愿闻胀形?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甲乙经》云∶心输主之,亦取列缺。)肺胀者,虚
满而喘咳。(《甲乙经》云∶肺输主之,亦取太渊。)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甲乙》云∶肝俞主之,
亦取太冲。)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甲乙》云∶脾俞主之,亦取太白。)肾胀者,
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甲乙》云∶肾俞主之,亦取太溪。)胃胀者,
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甲乙》云∶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
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甲乙》云∶天枢主之。)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甲乙》云∶中
主之。)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甲乙》云∶曲骨主之。)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甲乙》云∶石门主之。)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甲乙》云∶阳陵泉主之。)凡此诸胀者,
其道在一,明知逆顺,针数不失。泻虚补实,神去其室,致邪失正,真不可定,粗之所败,谓之天命。补虚泻实
,神归其室,久塞其空,谓之良工。黄帝曰∶胀者焉生?何因而有?岐伯曰∶卫气之在身也,常然并脉,循分肉
,行有逆顺,阴阳相随,乃得天和。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然后厥气在下,荣卫留止,寒气逆上,真
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荣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
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荣卫循脉”至此三十九字,原误在“病各有形”之下,“黄帝曰∶愿闻”之上。
有,“三里而泻”之上,当有脱简。《甲乙》云∶凡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黄帝曰∶善。
何以解惑?岐伯曰∶合之于真,三合而得。帝曰∶善。黄帝曰∶胀论言无问虚实,工在疾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
今有其三而不下者,其过焉在?岐伯曰∶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不中气穴,则气内闭,针不陷肓,则
气不行,上越中肉,则卫气相乱,阴阳相逐。其于胀也,当泻不泻,气故不下。三而不下,必更其道,气下乃
止,不下复始,可以万全,乌有殆者乎?其于胀也,必审其脉,当泻则泻,当补则补,如鼓应桴,恶有不下者
乎。(胀论篇)
刺灸 胀有七法∶
其一取血络。经云∶肤胀,先取胀之血络是也。
其二取胃。经前篇胀论所谓三里而泻,近者一下,远者三下,无问虚实,工在疾泻,是其一法也。又云∶
胃者水谷之海,其输上在气街,下至三里。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审守其输,调其虚实。又云∶胃病者,腹
胀,取之三里也。又云∶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贲响腹胀。胃中寒则胀满,视盛虚热寒陷下取之。是胀
病大法,皆泻胃穴三里也。
其三取脾。经云∶腹满食不化,腹响响不能大便,取足太阴。又云∶脾足太阴之脉,是动病腹胀嘻噫。视
盛虚热寒陷下取之。又云∶脾虚则腹满,肠鸣飧泄,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又云∶足太阴之别,
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虚则鼓胀。取之所别也,是胀之虚者,多补足太阴
脾穴也。
其四取肾、膀胱。经云∶肾病者,腹大胫肿,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又云∶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泻然筋血者。又云∶邪在肾,则病腹胀腰痛,大便难,取之涌泉、昆仑。是有血者,尽取之。又云∶腹满,大
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又云∶男子如蛊,女子如阻,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
先取涌泉见血。是跗上盛者,尽见血也。又云∶胀取三阳,是胀病多泻肾经诸穴也。
其五取三焦委阳穴。经云∶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取委阳
是也。盖不得小便,则水无所泄,其水溢出,皮肤肿者为水,其水留于腹中,独腹胀者为胀也。
其六取肺。经云∶振寒洒洒鼓颔,不汗出,腹胀烦 ,取手太阴是也。
其七取厥病成胀。经云∶阳明之厥,腹满不得卧;太阴之厥,腹满 胀;少阴之厥,腹满心痛;厥阴之厥,
少腹肿痛,腹胀。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是也。
〔《秘》〕鼓胀之状,腹身皆大∶脐上下左右(各刺二寸二分。)中脘 通关 三里 (手) 肤胀之状,空而不坚,腹
身尽肿,按之陷而不起∶太白 公孙 复溜 绝骨 三里 分水
〔《玉》〕腹胀∶分水(二寸半。)气海 三里 三阴交 人中 腹胀并两足有水∶内庭(五分,泻灸)。临泣(三分,
泻。用香油抹穴,可出一身之水。)
〔《摘》〕腹暴胀,按之不下∶中脘 气海 三里。
〔世〕单蛊胀,气喘∶水分(在分水旁各一寸半,针入二寸半,灸五十壮。)
又法∶分水 三里 行间 内庭 右关 气海(各灸二七壮。)
〔东〕腹胀脐突,缺盆中满,尻腰肿∶大敦 天牖 昆仑
〔《甲》〕寒气腹满,癃淫烁,身热,腹中积聚疼痛,冲门主之。腹满响响然不便,心下有寒痛,商丘主
之。腹胀善满,积气,关门主之。腹中气盛,腹胀逆不得卧,阴陵泉主之。腹胀肠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腹
中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泄,当脐而痛,肠胃间游气切痛,食不化,不嗜食,身肿侠脐急,天枢主之。腹中
有大热不安,腹有大气,相和挟,暴腹胀满,癃淫烁,气冲主之。腹满痛,不得息,正卧屈一膝,伸一股,
并气冲,针入三寸,气至泻之。肠中寒,胀满善噫,闻食臭,胃气不足,肠鸣胀满,腹痛泄,食不化,心下胀,
三里主之。大肠有热,肠鸣腹满,侠脐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巨虚上廉主之。腹满不嗜食,冲阳主之。
寒腹满胀,厉兑主之。男子如蛊,女子如阻,寒热,少腹偏肿,阴谷主之。胃中寒胀,食多,身体羸瘦,腹中
满而鸣,腹膜风厥,胸胁 满,呕吐,脊急痛,筋挛,食不下,胃输主之。头痛,食不下,肠鸣胪胀,欲吐时
泄注,三焦俞主之。腹满胪胀,大便泄,意舍主之。胪胀水肿,饮食不下,多寒,胃仓主之。腹满不能食,刺
脊中。寒中伤饱,食饮不化,五脏 满胀,心腹胸胁 满,脉虚则生百病,上脘主之。腹胀不通,寒中伤饱,
食饮不化,中脘主之。水肿水气行皮中,阴交主之。水肿腹大,水胀水气行皮中,石门主之。腹满,胃中有热,
不嗜食,悬钟主之。
〔《素》〕脉盛而紧曰胀。(平人气象论 胀论 脉大坚以涩为胀。)
唇偏举者脾偏倾,脾偏倾则善满、善胀。(全文见诊。)腹胀,身热,脉大,是逆也。如是者,不过十
五日死矣。(全文见诊生死,下同。胀或兼身热,或兼如疟状,皆不可治,累验。)腹大胀,四末清,脱形,
泄甚,是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时死矣。腹胀便血,其脉大,时绝,是逆也。呕咳腹胀,且飧泄,其脉绝,
是逆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
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
皮毛焦而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