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古今医鉴作者:龚信
<目录>卷之六
<篇名>痞满 属性:脉 胸痞脉滑,为有痰结。弦伏亦痞,涩则气劣。 证 夫“痞”与“否”同,不通“泰”也。由阴伏阳蓄,气与血不运而成。处心下,位中央,填满痞塞,皆 土邪之为病也,与胀满有轻重之分。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胀满则内胀而外亦有形也。前人 皆指误下而致之,盖误下则里气虚,故伤寒之表邪乘虚入于心下;杂病则所受之邪气,亦蓄心下,因而致 痞也。亦有不因误下而得之者,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而为 痞者;有湿热太甚,土来心下为痞者。 治 古方治痞,用黄连、黄芩、枳实之苦以泄之,浓朴、半夏,生姜之辛以散之,人参、白术之甘苦以补之, 茯苓、泽泻之淡以渗之。大概与湿同治,使上下分消可也。又曰∶肥人多是湿痰,宜苍术、半夏、砂仁、茯 苓、滑石以燥之;瘦人多是中焦郁热,宜枳实、黄连以导之,葛根、升麻以发之。如饮食后因感风寒,以致 饮食不消而作痞者,宜藿香、砂仁、草豆蔻、吴茱萸以温化之,如脾气虚弱,转运不调,饮食不化为痞者,当 消导其胸中窒塞,宜陈皮、白术、神曲、麦芽、山楂以助化之,或以保和丸、枳实导滞丸,木香化滞 汤主之。有伤寒下早而作痞,桔梗汤、小陷胸汤主之;有伤寒下多则亡阳而痞者,四物汤加参、苓、白术、 柴胡、升麻,少佐陈皮、枳壳以疏之;有大病后元气未复,而胸满气短者,补中益气汤、橘皮枳术丸主之。又 有虚实之殊焉,实痞大便闭而能食者,浓朴枳实汤主之;虚痞大便利者,芍药、陈皮治之。上逆兀兀欲吐者, 则宜吐之,所谓在上者因而越之。世人苦于痞塞,喜行利药,以求速 效,虽临时通快,痞若再作,益以滋甚,是皆不察夫下多所谓亡阴之意也。 方 木香化滞汤 治因忧郁气结于中脘,腹中微痛,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当归梢(四两) 枳实(炒,四两) 陈皮(六分) 干姜(六分) 木香(六分) 柴胡 (七分) 草豆蔻(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红花(少许) 甘草(炙,一钱) 上锉一剂,生姜煎,食远服。 黄连消痞丸〔批〕(按此方治气郁实痞专消之方) 治心下痞满,壅滞不散,喘促不安。 黄连(一两) 黄芩(二两,炒) 枳实(七钱,麸炒) 半夏(九钱,汤泡) 陈皮 (五钱) 茯苓(三钱) 白术(三钱) 猪苓(五钱) 泽泻(一钱) 姜黄(一钱) 干姜(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滚汤任下。 加减益气汤(即补中益气加减,方见内伤) 治内伤元气痞满。 脉缓有痰而痞,加半夏、黄连。脉弦,四肢乏力,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柴胡、甘草。大便闭燥, 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心下痞,劣闷,加白芍药、黄连。心下痞,腹胀, 加白芍药、砂仁、五味子,如天寒,少加干姜,或加中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心下痞,呕 逆者,加陈皮、生姜、黄连,冬月加黄连,少加丁香、藿香。能食而心下痞,加枳实、桔梗、黄连。 如不能食,心下痞者,勿加,但根据本方。食已,心下痞,则服橘皮枳术丸。 枳实消痞丸 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白茯苓(二钱) 黄连(五钱) 枳实(五钱) 半夏曲 (三钱) 浓朴(姜制,四钱) 麦芽(炒,二钱) 干姜(二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远白汤下。 大消痞丸〔批〕(按此方治内伤虚痞,消补兼施之剂) 治一切心下痞,及年久不愈者。 黄连(土炒,八钱) 黄芩(土炒,六钱) 枳实(麸炒,五钱) 半夏(泡,四钱) 陈 皮(四钱) 浓朴(姜制,四钱) 白术(土炒,二两) 猪苓(二钱五分) 泽泻(三钱) 姜 黄(一两) 干姜(二钱) 人参(四钱) 神曲(炒,二钱) 砂仁(二钱)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白汤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