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简明医彀

作者:不详

<目录>卷之二\伤寒
<篇名>变证


属性:( 已见六经形证者,皆不重赘)
结胸(同类十一证)∶
大结胸∶不按而痛。因头疼恶寒,表证未罢,早用大黄等下药,致邪乘虚入里,心下坚满如石
。外用姜葱熨法,服大陷胸汤。
小结胸∶按之方痛,心胸硬满。亦用熨法,内服小陷胸汤。
热结胸∶实热结胸,懊 烦渴,心下满,脉实,宜三黄石膏汤。
寒结胸∶外无热证而内胀结,宜枳实理中丸(方见中寒。)
水结胸∶饮水过多, 有声,小半夏茯苓汤。小便不利,五苓散。
血结胸∶有衄血强止,蓄于上焦,胸满,漱水不欲咽,犀角地黄汤。
支结∶支结者,满而濡,心下妨闷也,小柴胡汤加桂枝。
脏结∶状如结胸,舌上有胎湿滑,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小柴胡倍姜,更灸关元。然素有痞,
连在脐旁,痛引小腹,控入阴筋者,死。
气结∶胸满刺痛,脉沉,二陈汤(方见痰门)加枳实、浓朴、槟榔。
痰结∶胸痞不痛,脉滑。二陈汤加枳、桔、前、贝;痰火,芩、连、粉、茹。
痞满∶按之不痛而硬。有表,枳桔汤最良;欲下,大柴胡汤。
呕吐哕∶有物无声曰吐。此胃寒不能司纳而自反,属太阳,藿香正气散(方见二卷)加羌活。
有物有声曰呕吐。此寒热交并于胃,郁郁不宁而上逆,属少阳,小柴胡。有声无物曰呕。此胃火冲
逆,属阳明表证。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下,枳桔汤。渴甚,竹叶石膏汤。无物无声若呕状
、延颈开口名哕。此大便秘桔,膈上有寒,火伏于中,上下不得泄越所致,以小柴胡汤加黄连、竹
茹。
二痉∶项强头摇,面赤口噤,身反张是也,属太阳中风。重感寒湿,或发湿家汗及产后血虚,
宜如圣饮。有汗名柔 ,加桂枝、白术;无汗名刚 ,加麻黄、苍术。如脚挛切牙,皆里热,承气
汤下。
谵语(附∶郑声、独语)∶经曰∶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谵语属阳,郑声属阴。谵亦有虚实。
实者,胃中实热乘心,神识昏乱,身热躁渴,脉洪便秘,或旁流秽汁,肠有燥屎,三承气汤量轻重
用。虚者,误汗亡阳,或吐。下后利不止,脉沉微难治,柴胡桂枝汤。三阳合病,谵语,宜白虎汤
。大热,黄连解毒汤。男子失汗成瘀血,女人热入血室,桃仁承气汤。郑声者,气脱神竭也,或一
事言之不已。独语者,如见鬼状,
或睡中呢喃,脉沉肢冷,参附药温补或独参汤。
发黄(即瘅病)∶脾阴为湿热所蒸,则土色现外,茵陈五苓散。大便秘,茵陈大黄汤。初觉发黄
,瓜蒂为末,口含水,搐末三分入鼻,出黄水愈。
吐血(鼻衄、便血、溺血、下利脓血)∶阳邪在表,失汗致热毒蕴于经络,逼血妄行,火炎气逆则
吐血,犀角地黄汤加芩、连。烦躁目瞑必衄,因汗不出,得衄为汗也。有表证,葛根汤。衄不止,
生地芩连汤、茅花汤。便脓血,地榆散。溺血,延胡索散。
潮热∶阳明旺于未申,一日一发,如潮汛应时,此表欲解而里未和也,必大便秘,小承气汤下
。谵语自汗,大承气汤下。小便难,大便溏,小柴胡汤。热于寅卯属少阳,巳午属太阳。
四肢拘急∶拘急者,四肢屈伸不便,蜷卧恶寒之貌,乃诸阳本亏,过汗所致,宜芍药甘草附子
汤。误谓余邪,重发汗必死。
下利∶杂病下利当属沉寒,伤寒下利多缘协热。如手足冷,脉沉无大热属阴寒,用温经药,理
中汤。如头疼发热至四、五日,热邪传里,口大渴,频下秽水,经云∶火极反兼水化(若五金火炼
,亦化如水也),协热自利,旁流秽汁,桃花汤为丸。如绕脐硬痛,舌干有苔,乃肠中燥屎未下,
六一顺气汤下。热除利止,俗呼“漏底”,误用止泻热药(肉果之类),杀人多矣。太阳、阳明合病下
利,先服葛根汤。太阳、少阳下利,黄芩汤;呕甚加半夏、生姜。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脉弦长者
,木邪克土也,名曰负,负者死。脉长不弦,余证皆属热,承气汤下。自利而大渴,白虎汤。里寒
下脱,桃花汤。三阴下利,先从阳经来者,通脉四
逆汤。下利,谵语,直视,舌白苔而滑,厥逆无脉,或脉反实者,不治。
发斑∶热则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出于皮肤为斑。轻如蚊迹,重如锦纹。或因失汗失下
,或过热药所致。已发斑忌汗,若汗,更加斑烂也。消斑,青黛饮;兼咽痛,玄参升麻汤。表证多
,防风通圣散去硝、黄;如大便利,短气,肢冷,斑青黑,小建中汤;甚者四逆汤。
短气∶谓呼吸之气不能接续也。心腹胀满短气,邪在里,为实,大柴胡汤下。心腹濡满,自汗
短气,邪在表,为虚,宜桂枝汤。无邪宜补。
喘∶喘者,表里不清,邪盛所致也。太阳无汗而喘,宜主方麻黄汤;阳明失下而喘,承气汤;
阴证喘,理中汤、四逆汤;水停心下,服五苓散。
烦躁∶心不安曰烦,身不宁曰躁。心热则烦,阳实阴虚为热轻;肾热则躁,阴实阳虚为热重。
分虚实治。太阳烦躁宜主方;阳明内实烦躁,承气汤;阳明经热,白虎汤,烦躁消渴,宜五苓散。
少阴烦躁,脉沉,肢冷,自利属寒,又不欲衣,欲水不能入口,宜中寒主方。吐利交作,脉如涌泉
者,死。结胸烦躁,肢冷自利,不得卧者,死。烦躁大渴,点水入口即呕不能咽,宜竹叶石膏汤或
大半夏汤加黄连、天粉、麦冬。
似疟∶寒热止作有时也。太阳似疟,桂枝汤;阳明似疟,柴葛解肌汤;少阳,小柴胡汤。恶寒
发热,日二、三度,面赤身痒,主方加白术,微汗。妇人经水适来,热入血室似疟,小柴胡。
懊 ∶郁闷恼乱,甚于烦躁也,汗下之不当,正气内虚,宜栀子豆豉汤微吐之。胸满硬,大陷
胸汤。阳明有燥屎,承气汤。
咳嗽∶肺为邪所乘,气逆不下也。水逆射肺而嗽,大青龙汤主之。水与里寒相合而嗽,真武汤
温之。三阴嗽,四逆散,五味、干姜。
腹痛∶邪正相搏也。如阳邪传里而痛,止作不常,辛剂和之,小建中汤。阴寒在内而作,悠悠
常痛,热剂温之,宜理中汤。
筋惕肉 ∶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发汗过极,阳虚津涸,筋肉失养所致。宜真
武汤救之,及温经益元汤调之。
阴阳易∶谓邪热之气,变相换易也。如伤寒男病新瘥与妇交,而妇反病,曰阳易;妇病新瘥与
男构,而男即病,曰阴易。其证身重腹痛,四肢不持,百节解散,宜逍遥汤、竹皮汤。失治,男阴挺、女舌出而死。
拂郁∶阳气蒸越,面赤若醉,汗不彻,主方微汗;便秘,承气汤。
蛔厥∶病患素有寒而妄发其汗,或过汗,致胃寒不食,食即吐蛔,静烦上下无定,蛔也。宜理
中汤、乌梅丸兼黄连、川椒、乌梅。
狐惑∶久病精气乏,热积本脏为虫。虫食肛曰狐,下唇生疮;虫食脏曰惑,上唇生疮。宜桃仁
汤、雄黄锐散或犀角地黄汤加黄连、桃仁。
咳逆(即呃、KT ,吃忒∶)才发声于喉间而遽止者是也。阳证失下,火热内郁,少与承气下。因汗、吐、下
太过,虚气冲逆,脉微,橘皮半夏生姜汤加竹茹;虚寒加桂、附或柿蒂汤(方见呃逆);胃寒理中汤;
下利心烦,呃,导赤饮。以雄黄(一钱,研极细末,)温水下即止。或灸期门穴。
渴∶渴者,津液为里热耗涸也。太阳无汗,渴,忌白虎,宜小柴胡汤加减。阳明多汗,渴,忌
五苓,宜竹叶石膏汤。少阴自利而渴,导赤饮。汗后渴,白虎加人参汤。先呕后渴为欲解,可与水
;先渴后呕为停水,小半夏汤。小便不利,五苓散、六一散。
战栗∶六、七日,邪气外与正争为战;邪内与正气争为栗,乃病欲解。不必药,但宜浓盖,饮姜汤(见用药大法。)
发狂∶热毒在胃,并入于心,神不安而狂,独阳亢极所致,非大下不止。有失汗,脉洪面赤微
汗之。热瘀蓄血,上,犀角地黄;下,桃仁承气;热极,三黄石膏汤。阳狂,胆草一物汤,与水饮
,水 面。
厥逆∶初起手足冷,从中寒治。先微热后寒,亦有阴证,先大热后微寒,乃阳邪传入阴经,四
逆散。冷厥,四逆汤;热厥,白虎汤。若疑似难明,先以小剂理中汤倍甘草试之。
汗∶初起无汗属寒,有汗属风、暑、湿,根据主方服。汗后恶寒,黄 建中汤;大汗,小便难,
五苓散。汗多,大便秘,承气汤下。大汗脉洪,渴,人参白虎汤。头汗者,邪搏诸阳,则齐颈而还
,不可再汗。热郁于内而上达,或吐或下,以去其邪。如大便黑,蓄血也。手足汗者,手足,诸阳
之本,热聚胃则津液旁连四肢,承气汤下。盗汗者,睡出醒收,柴胡桂枝汤,或当归六黄汤(方见盗
汗。)
大便秘∶经曰∶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为实,名曰阳结,大柴胡汤;甚者,承气汤。脉沉而迟
,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金液丹;甚者,从阴证治。发汗、利小便津耗,但宜蜜导,或猪
胆法。多
曰热秘,小承气。绕脐硬痛,大承气急下。脏结而厥,四逆汤冷服。三下不通,吐以提之。虚者,
皂荚烧烟熏,大便通;棕榈灰煎汤洗,亦通;或炒盐熨脐下。冷结不通,先服理中汤,次熨。
小便涩∶热邪聚于下焦,结而不散,脉浮,五苓散;脉沉,导赤饮。不通,五苓散合六一散加
栀子。汗后、汗多,戒利小便。
坏证∶十余日犹大热,口燥舌苔,诸药不效,谓之坏证,不可治。用药全以苦寒清热之饵,殊
不知阴气愈泄,热可退乎?盖受病之始,由寒伤荣,当以调荣养血、壮水滋阴之品,大剂、日数服
乃安。经曰∶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宜鳖甲散。未效,归地养荣汤,更兼苦参汤。
百合∶谓百脉一宗,病久脏腑不平也。似寒非寒,似热非热,欲食不食,欲卧不卧,不知所以
,举身俱痛,柴胡百合汤。
瘥后昏沉∶初愈错语少神,属气血虚。似疟,可微汗。日轻夜重,宜归、地、芍、参、 、麦
冬、知母。余热遗胞络,导赤各半汤。
劳复∶新瘥,略有劳烦,忧怒复病,小柴胡汤加减。复感风寒,微汗之。复见胸满,腹痛、大
便秘,微下之。犯房室(方见阴阳易,)但初病易治,病后元气已虚,易于感病而难治,患人多坏于此

食复∶脏腑受伤,脾胃尚弱,不能健运,多食触助余热,仍以小柴胡加山楂、神曲、麦芽、砂
仁消食。腹胀,枳实、浓朴、陈皮、白芍。
热入血室∶妇人冲脉为血海,得热则妄行,寒热作而似疟,昼静夜剧,如见鬼祟,小柴胡加丹
皮、赤芍,合四物(妇科。)未安,针灸期门。
胎前∶血能养胎,凉则固而热则行。热邪传里,护胎为主,药宜条芩、白术,兼清凉,毋活血
、毋耗气,则胎气无犯。外用井底泥、靛青、灶心土频敷脐腹。遇大满大实证、黄龙汤下。大黄可
,芒硝禁。
产后∶虽云产后宜补,如感冒风寒,仍宜主方轻表微汗,不可大汗。食积遇下证,大柴胡轻剂
攻之,邪去兼补。产后风邪易侵,谨防为要。
小儿伤寒∶治疗悉与大人同法,但剂轻小耳。(宜于幼科,伤寒参酌)伤寒阴、阳、表、里、虚、
实、寒、热,辩认不真,慎勿妄治。所谓不药为中医,病邪传尽,自能气复而安,误用药必死矣。
圣人悯生民病苦而医药兴,若不能精明至理而妄治,是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