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医学实在易作者:陈修园
<目录>卷五\肿症
<篇名>泄泻 属性:胃苓汤 治诸泻及腹痛肿胀等证。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术 桂枝 苍术 浓朴 陈皮(各一钱五分) 炙草(八分 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四神丸 治五更至天明腹痛而泻,有定候,名脾肾泻。又通治久泻。 补骨脂(四两,酒炒) 肉豆蔻(面煨,去油) 五味子(各二两) 吴茱萸(汤泡,一两 以大枣八十一粒,生姜四两,同煮烂,去皮核,和为丸,如梧子大,临睡以米汤送下四 钱。去肉豆蔻加人参、茯苓、干姜、附子、罂粟壳,以米汤泛丸更效。 圣济附子丸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已即出,食物不消。 黄连 乌梅肉(各三两) 干姜 附子(炮,各一两五钱 炼蜜丸,每服三钱,米汤下,日二服。 按∶原注云∶“春伤于风,邪气流连,至夏发为飧泄,至长夏发为洞泄,阴生于午,至 未为甚,长夏之时,脾土当旺,脾为阴中之至阴,故阴气盛,阴气既盛,则生内寒而洞泄矣 。” 千金温脾汤 治积久热痢赤白。 大黄(四钱) 人参 甘草(各二钱) 熟附子(一钱) 炮干姜(二钱 水煎温服。 冷痢去甘草,加桂心三钱,倍人参、姜、附,减大黄一钱。 《灵枢》云∶“中热消脾,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 。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胃中热,则腹胀。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胀,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张石顽注云∶世医治病,但知热以寒治,寒以热治,外此总不讲也。设病中热消脾,而 见悬心善饥,洵为热症无疑,然必审其脐以上皮热,方是胃中热气蕴隆。若出黄如糜,不但 胃中有热,而肠中亦为热邪奔迫可知。倘脐以下皮寒,而见腹胀,有似乎实热固结,实为胃 中虚寒之候,或见肠鸣飧泄,非特胃有寒,且移寒于二肠矣。盖热泄则肠垢黄赤,寒泄则 溏清冷,此病机之最显著者,可以明辨。况有胀而泄利,此胀为胃寒阳气不布之胀,泄为肠 热便垢之泄,复有消谷易饥,小腹胀痛之病,岂非胃中有热,肠中有寒之一验乎。若此种种 ,苟未明仲景三泻心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浓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干姜人 参半夏丸等法,必不可以语至治也。 乳豆丸(方详本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