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医学指归作者:赵术堂
<目录>卷上\大肠经第二
<篇名>治法解 属性:肠实泻之 大肠主出糟粕,邪气有余,壅滞不通,则为实,故用泻,下分两法。 热∶热结于肠,大便不通,寒以下之。 大黄(荡涤肠胃,下燥结,去瘀热。)芒硝(润燥软坚,荡涤实热。)芫花(荡涤留癖饮食,寒热邪气。) 牵牛(泻气分湿热,通大肠气秘。)巴豆(开窍宣滞,斩关夺门。)郁李仁(下气行水,破血润燥。)石膏(清 热降火。) 气∶气实则壅,行气破气,则滞自下。 枳壳(破气行痰,消痞胀,宽肠胃。)木香(泄肺气,实大肠,治泻痢后重。)橘皮(理气燥湿,下气消 痰。)槟榔(泻气行痰,攻坚去胀,治大便气秘。) 肠虚补之 大肠多气多血,气血不足则虚,故用补,下分五法。 气∶补气不外下文升阳降湿二法。此所谓气,疑指风言。盖风为阳气,善行空窍,风气入肠,则为肠鸣、 泻泄诸证。故药只举皂荚一味,正以其入肠而搜风也。 皂荚(辛温性燥,入肺、大肠,搜风除湿。) 燥∶燥属血分,金被火伤,则血液枯燥,养血所以润燥也。 桃仁(行血润燥,通大肠气秘。)麻仁(润燥滑肠。)杏仁(润燥消积,通大肠气秘。)地黄(泻丙火, 清燥金,补阴凉血。)乳香(消气活血,通十二经。)松子(治大便虚秘。)当归(补血润燥,滑大肠。)肉苁 蓉(补精血,滑大肠。) 湿∶土为金母,脾虚湿胜,则水谷不分,下渗于大肠而为泻泄。燥脾中之湿,所以补母也。 白术(补脾燥湿。)苍术(燥胃强脾,除湿散郁。)半夏(和胃健脾,除湿化痰。)硫黄(大热纯阳而疏 利大肠,治老人虚秘。) 陷∶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胃中清阳之气陷入下焦,升而举之,如补中益气、升阳除湿之法是也。 升麻(升阳气于至阴,引甘温药上行。)葛根(轻扬升发,能鼓胃气上行。) 脱∶下陷不已,至于滑脱,涩以止之,所以收敛正气也。 龙骨(涩肠固精。)白垩(涩肠止利。)诃子(收脱止泻,涩肠敛肺。)粟壳(敛肺涩肠。)乌梅(敛肺涩肠。)白矾 (性涩而收,燥湿止血。)赤石脂(收湿止血,固大小肠。)禹余粮(重涩固下。)石榴皮(涩肠止利泄。) 本热寒之 大肠属金,恶火。肺火下移大肠,每多无形之热,故宜寒之。清热∶实热则泻,虚热则清。前言其实,此言其虚, 省文也。秦艽(燥湿散风,去肠胃热。)槐角(苦寒纯阴,凉大肠。)地黄(泻火清金,凉血止血。)黄芩(寒胜热,泻肺 火。) 本寒温之 金寒水冷,每多下利清谷,故用温。 温里∶温里亦所以补虚,前补虚条中未之及,亦省文也。 干姜(去脏腑沉寒痼冷。)附子(大热纯阳,通十二经络,治一切沉寒。)肉果(涩大肠,止冷痢虚泻。) 标热散之 不言标寒者,邪入阳明,已变为热,且手阳明经脉在上,非寒邪所干。 解肌∶阳明主肌肉,已非在表,不可发汗,第用解肌之法。 石膏(体重泻火,气轻解肌。)白芷(散风除湿,通窍表汗,为阳明主药。)升麻(表散风邪,亦入手阳 明。)葛根(开腠发汗,解肌退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