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医宗己任编作者:高鼓峰
<目录>卷一\四明心法(上)
<篇名>诊法 属性:治病之要。在临症时。先察内外脏腑经络新久虚实食痰气血。才以脉合之。(脉经一书。拳拳 以诊法示人。而开卷便云观色察形。彼此参伍。以决死生。可见望闻问切。诊家不可忽一。难经以切位四诊之末。则知 望闻问 之间。其于病情之大段已得。不过再诊其脉。看病应与不应耳。乃近来迎医服药者。不惟不先言其所苦。甚至再三询叩。 终于默默而隐疾以困医者。讵知医而果可为人所困者。则其病亦未有不为医所困者也。不亦愚昧之甚耶。)如症与脉合。 或正治或从治可也。 有症与脉不合者。则当审其轻重。辨其真假。舍症从脉。或舍脉从症以治之。(轻者从症。十唯一二 。重者从脉。十当八九。景岳从舍辨。言之最详。)复有症与时不合者。舍症从时。或舍时从症以治 之。(此则从症者多于从时。)脉症时三者。须时时互相参考。(诊家大要。) (谦按。内经难经。皆有色诊之文。孙真人亦有未诊先问。最不误事之训。诚哉斯言。四诊不可缺一。) 何谓内。言七情也。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也。七情之病起于脏。七情过极。必生拂郁之病。此 拂郁从内起。拂郁之脉。大抵多弦涩凝滞。其来也必不能缓。其去也必不肯迟。先有一种似数非 数躁动之象。细体认之。是无焰之火也。是无韵之音也。是往来不圆滑也。此为郁脉。法当疏之 发之。(郁火脉极难看。缘火不透发。则经脉俱为所遏。故多沉伏不出耳。) 如火在下而以湿草盖之。则闷而不舒。必至烧干而自尽。故疏之发之。使火气透。则及此可以自存。 (所以忌用寒凉。必先升散之故。得此一喻。倍见省豁。)何也。郁是气抑。抑则气不透。不 透则热。热则为火也。古方疏发以越鞠丸为主。严用和以逍遥散代之。如单得郁脉。上二方是也。 (东庄云。越鞠之芎 。即逍遥之归芍也越鞠之苍术。即逍遥之白术也。越鞠之神曲。 即逍遥之陈皮也。越鞠之香附。即逍遥之柴胡也。越鞠之栀子。即逍遥之加味也。然越鞠峻而逍遥则和矣。越鞠燥而逍 遥则润矣。)如郁 而血为火迫。变成燥症。(如热甚而痛。及手足头面似觉肿起。或两颌拥肿。臂膊磊块。烦躁作渴。四肢痉搐。两目直 视。 角弓反张。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之类。皆属燥症。其脉必浮数无序。 疏肝益肾汤。从水生木可也。(熟地可加至一二两)左归饮重加归芍。(再加柴胡则与疏肝意更合) 或不清。及加丹皮芩栀。以清肝胆二经。(滋肾生肝。饮有神效。)所谓肝肾并治也。 何谓外。言六淫也。风寒暑湿燥火是也。(虽是六淫并举。然下文只就风寒而言。于暑湿燥 火未概也。须类推之。)六淫之邪。或从皮毛而传络。从络传经。从经传腑,从腑传脏是也。(感 邪由表入里。一层深一层。其间次第。此处分晰最清。)亦有竟感于络。竟感于经者。六淫所 感。必生拂郁之病。此拂郁从外入。故必皮毛先闭。外束其所感之邪。而蒸蒸发热也。法当疏之 发之是也。大抵脉或浮或洪或大或紧而必数者也。是燎原之火也。是击撞之声也。是往来不肯沉 静而出于皮肤之外也。亦谓之郁脉。是外郁也。疏之发之。不愈则霜雪以压之。古方麻黄桂枝白 虎承气等剂是也。些真外感也。易之以羌活冲和者。亦真外感也。(近日医家一见发热。无论内 伤外感。一味羌活冲和。混行表散。每致津枯液涸而成败症者。盖羌防辛芷之属。原与麻桂并 烈也。用者审之。)有内伤似外感者。此火不可发散也。发散则亡阴。不可霜雪以压之。压之是 灭火也。(以发散寒凉为长技者。亟当以此等论药之。)初起小 柴胡汤加减调之可也。逍遥散加生地。合生脉加黄芩之类。以滋肾生肝。生金滋水可也。重则 六味饮加归芍。合生脉(以滋水清火。)可也。盖非水无以救火也。非有根之水。无以救离根 之火也。(补北方即所以泻南方。一定之理。却是不易之法。)何谓脏腑。有从腑迁脏者。有从 脏迁腑者。如阳明伤食。则气阻而脾不能化。则其病迁于脾。初起法当先消食。食消则气通而 脾运矣。久之则脾病亦深。必先救脾。何也。腑尚可病。脏不堪久病也。腑主气。气无形。无形 治之以无形。易也。脏主血。血有形。有形者。亦须假无形以治之而后有形。故难也。传曰。无 形之气易补有形之血难偿。此之谓也。消食者。保和枳术等类是也。然不可过于消也。经曰。大 积大聚。皆可犯也。衰其半而已。如过于消。则气衰矣。消之不得其法。或不及。则食积而生热 。热则脾病。当用参术。如五味异功散六君子汤。或加枳桔。以开提健运。再佐以芩连。以消其 积热。(此条当并入后论食一条同看)此脏腑相救缓急之法也。各脏腑可以类推之。何谓经络。 经者。如江河之经芒。其筋脉生于肉中。络者如藤之络石。其筋脉生于皮里肉外。经筋属五脏。 络筋属六腑。属五脏者。以血药补之。以行经药通之。补之者。归芍熟地是也。通之者。川芎秦 艽没药乳香是也。属六腑者。以气药补之。以走络药通之。补之者。人参白术黄 是也。通之者。 柴胡羌活葛根是也。然又要看其病之浅深。而彼此相通。不可执一也。 何谓新久。有内伤之新。有外感之新。有内伤之久。有外感之久。内伤之新。补之当蚤。外感之 新。散之戒重。如补之迟。迁延成弱矣。散之重。变成他症矣。内伤之久。补之当峻当速。外感 之久。散之不可峻不可久不可猛不可速。何也。人之元气有限。病久必伤元气。若再攻之。元气 竭矣。真阴亡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曰。粗工汹汹。以为可攻。此之谓也。 何谓虚实。有阴虚。有阳虚。有先天之阴阳虚。何谓阴虚。血虚也。何谓阳虚。气虚也。血 虚者。补其血。四物汤之类是也。气虚者。补其气。补中益气汤之类是也。先天之阴虚。六味左 归之类是也。先天之阳虚。八味右归之类是也。有攻伐太过之阳虚。如用寒凉而致阳遏不升。当以 参术黄 温之。甚者姜桂以助之。又甚者八味右归。从其原以救之。有攻伐太过之阴虚。如用发 散而致津液干枯。当以归芍熟地滋之。枸杞龟鹿两胶粘腻之物以填之是也。(邯郸赵氏云。读仲 景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又多矣。 读丹溪书而不读薛氏书。则真阴真阳不明。而杀人又多矣。四明合张李朱薛四大 家以立言。而于真阴真阳之外。又发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两种。以补前贤之所未发。而救败之法乃备。然则读 四家书而不读高氏书。则攻伐太过之阴虚阳虚不明。而杀人又多矣。 何谓食。膏粱爆炙。酒酪 乳。能生火而伤胃之阴。伤阴者。救之四物以养血。(欲养胃阴。 须去川芎加甘草。)佐之芩连栀柏以清火。(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尤为稳当。)浮瓜沉李。冷 水寒冰。能灭火而伤胃之阳。伤阳者。救之理中以养气。佐之桂附豆蔻以生火。(虚而不寒。则 一理中足矣。)至于饥饱失时。则中气受伤。当补而兼运。六君子汤加枳实桔梗之类。运而 提之。 何谓痰。有食积之痰。有中虚之痰。有水泛水沸所为之痰。食积之痰。消其食则痰自除。保 和大安枳术之类。虚者六君子之类。中虚之痰。或脾虚不运。或胃虚不容。脾虚不运则积。六君 子加白豆蔻神曲是也。胃虚不容则聚。六君子加砂仁神曲是也。水泛为痰。土虚不能摄水也。其 痰浓而白。补中益气加半夏木香白豆蔻是也。亦有命门火衰。不能配水。而水泛为痰者。仲景云。 气虚痰泛当以八味丸补而逐之。吴茭山亦云。(八味丸治痰之本也。)水沸为痰。其痰白如沫。吐出 如蟹沫。少顷变为稠粘之水。此肾水不足。不能制火。火紧而沸也。六味丸主之。(此症间有火 不归原。格阳上焰者。其痰亦白如沫。其脉必浮洪数大。而重按则空。或右尺沉细无力。治当引火归原。八味饮主之。 王节斋。痰 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二语深透痰症之根。四明诸法。皆治痰之本。不治痰之标。独扼其要。稍似 水泛水沸两条中。遗却火 不配水。格阳上焰两症耳。今僭补入庶无剩义)。 何谓血。凡六淫七情之病。皆有因死血薄积于脏腑而成者。其症见于外。或似外感。或似内 伤。医家以见症治之。鲜不谬矣。大凡死血在内。其脉必涩滞。其出于皮肤也必不满。其入于筋 骨也必不完。其形大抵如线涂生漆。不能充润之状。(线涂生漆。形容涩滞之脉。犹文章之化境 也。非天资颖悟。精于脉理者。不能道此。)凡医者遇病。多于痰食求之。死血多不之察。故备言之(四明于症之最 难审者。审得独精。脉之最难认者。认得倍细。而于郁火郁血两症。其形容脉象处。尤为精尽。 诊家主此。则无难审之症难认之脉。而病亦无可遁之情矣。) 何谓症与脉合。与脉不合。有外感之症脉。有内伤之症脉。外感者。蒸蒸发热。其脉必洪大 浮数。是症与脉 合也。如发热而脉不洪大浮数。是症与脉不合也。传曰。阳症得阴脉者死。此句是论伤寒。若别 症不可便断为死。此必是火遏也。或胃阴不能充拓也。或肾水不能化其荣血也。则舍症从脉可也。 火遏者。逍遥散加生地薄荷以发之。或加丹皮山栀。屈曲下行以通之可也。胃阴不能充拓者。四 物汤(亦须去川芎加甘草。方合阳明。)重加熟地枸杞人参麦冬五味以滋之可也。(左归饮去茯 苓加归芍合生脉甚验。)肾水不能化其荣血者。六味左归以补之可也。如内伤而外不发热。其脉 当静。而反浮躁洪大而数。是症与脉不合也。传曰。阴症得阳脉者生。此句亦论伤寒。若别症又 不可便许为生。此必是阴亡也。或阳明有食与火也。或肾虚不能纳气也。或过服乌附而下焦津液 枯竭也。又有一种重按有力。却不弦。从肌肉渗开。脉与肉无界限。此近于浮洪豁大也。总是阴 之象也。阴亡也。(此阴字当作精字血字津液字看。治宜温养濡润填补。一用苦寒沉降之阴药。 败阳灭火。祸不旋踵矣。)如阴亡。分先后天以救其阴。(先天者。肾中之阴也。后天者。胃中之阴也。缘 救阴之法。则上文已详。兹故不另立耳。)有食与火者。健运兼清凉也。(宜从养阴 治。使阴气外溢则得汗而火自清。阴血下润。则便通而食自下。不可妄用芩连以清火。 枳朴以消食也。)肾虚不能纳气者。六味都气。(都气尤捷)过服乌附者。六味兼黄柏知母是也。(知 柏两味。性味苦寒。大戕脾胃。非有中焦实火下焦湿火不宜妄用。今因乌附过剂。以致下焦津液枯竭。则黄柏之燥。尤 非所 宜。且六味纯阴润下。但壮水之主。自足以制阳光矣。何必更加知 柏哉。)脉与肉无界限者。六味加归身枸杞子枣仁白芍合生脉也。凡症皆有合不合。举此可以引 伸触类矣。 何谓症与时不合。譬如夏月恶热而燥。不当用辛热矣。然却是无根之火。狂越于外。(须知 此火不可水灭。不可湿伏。折以寒凉。无 不立毙。故当舍时从症耳。)非人参桂附八味。无以返飞越之孤阳。(须浸冷服。乃合伏其所 主。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之义。否则恐其拒格耳。)传曰桂附清蒸热是也。此舍时从症 之谓也。又如冬月畏寒怕冷。必当辛热矣。然却是火郁于中。火热生风。冲突元气。气从火散。 故凛凛畏寒。(即疟疾之战。亦非真寒也。此等若认作真寒。而以热药治之。则误矣。)或辛甘 以发之。(逍遥散加生地薄荷。或加山栀丹皮。)或芩连承气以通之。则火透而寒除矣。传曰硝 黄解寒战是也。此亦舍时从症之谓也。(夏月用凉药。冬月用热药。互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