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医碥

作者:何梦瑶

<目录>卷之一·杂症\恶寒
<篇名>内伤恶寒有五


属性:一为阳衰表虚
此《经》所谓阳虚则恶寒也。治宜姜、附、参 之类,助阳固表。又有痹气一
症。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指脏腑言)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
痹气也,(寒湿之气凝闭于肌体。)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此则阳衰而兼寒实者也。
一为阴乘阳位
上焦阳虚,下焦素有阴寒之气,发动乘虚上干,故恶寒也。
一为阳气郁陷
或酒食、痰血、水湿、疮毒,郁抑阳气于里,不达于表;或劳倦郁抑,中气下
陷,不能升发,则表虚而怯寒也。或发之,或吐之。(产后血瘀、乳胀皆能致之。)观邪塞上
焦不通,抑遏阳气,东垣用升阳益胃汤,丹溪用吐法,吐出湿痰,使阳气随吐升发,可见矣。
一为热盛气散
热盛于里,火能生风,冲突元气,气从火散,故凛凛而寒,甚则振颤,鼓颔咬
牙,战栗如伤神守,有以大承气汤(见大便不通)下之而愈者。此外假寒,而内真热之症
也。(此为阳盛格阴,与阴盛格阳相反。阳,指内热言;阴,指外寒言。内热外寒,两相格拒,所谓阳盛格阴也。)
一为肺被火刑
肺主皮毛,热则气张汗越,失其敛肃之权,腠理虚疏,不任风寒,故恶之。
上明恶寒之理。至内伤外感之辨,昼夜之分,详后。
一内外之辨
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
一昼夜之分
夜寒者,阴气(即寒邪)。旺于阴分;(为里、为脏、为血。)昼寒者,阴邪加于阳分;昼夜俱
寒者,重阴也。(与《发热篇》热分昼夜条对看,更详味下条自明。)按阳虚则畏寒而恶阴,故旦安
而暮乱;(至夜则寒也。)阴虚则畏热而恶阳,故夜宁而朝争;(昼则热也。)此正虚之候也。阳
邪实者,遇阳而愈旺,故朝热而暮轻;阴邪实者,逢阴而更强,故夜寒而昼减;此
邪实之候也。阳虚而阴邪乘于阳分,则气行阳二十五度而病发,故日寒而夜息;阴
虚而阳邪陷于阴分(即血分也),则气行阴二十五度而病发,故夜热而昼凉;(观疟疾或日发,或
夜发,可见矣。)此正虚挟邪之候也。其有昼夜俱热甚者,为重阳无阴;昼夜俱寒甚者,
为重阴无阳;昼寒夜热者,为阴阳交错也。其有久病虚弱,无分昼夜,作止不时者,
以正气不能主持,而阴阳相乘,胜复无常也。(若壮实人初病见此,又为邪正相攻,不时扰动之故。
观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初无定期可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