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顾松园医镜

作者:顾靖远

<目录>卷六·射集\温热
<篇名>举例


属性:一 缪仲淳治一人患热病,病在阳明,头痛,壮热、鼻干、不卧、渴甚且呕,脉洪大而实。一医
欲投葛根汤。仲淳曰∶不呕吐而解表用葛根汤,今吐甚,是阳明之邪火上升也,葛根升散,用之不宜,
宜应以白虎汤治之。石膏辛能解肌,镇坠能下胃家之痰热,肌解热散,则呕而烦躁壮热皆除矣。遂以大剂
竹叶石膏汤方与之。且嘱之曰∶虏荆非六十万人不可,二十万则奔还矣。临别去,斯时投药,五鼓瘥,
已而果然。或谓呕甚而不用半夏何也?曰∶半夏有三禁,渴家、血家、汗家是也。不用甘草呕家忌甘故也。
二 一妇娠九月,患伤寒阳明病,头痛壮热,渴甚,舌上黑苔有刺,势甚危。仲淳投竹叶石膏汤,
索白药子〔医马者。〕不得,即以井底泥涂脐上,干则易之。一日夜尽石膏十五两五钱〕病瘳。越六日,
产一女,大小俱无恙。
三 一人因出疹不忌肉,兼好饮,作泄八载矣。忽患伤寒,头痛如裂,满面发赤,烦躁口渴,舌
生黑苔,时发谵语,眼不合者七日,洞泄如注,较前益无度,脉洪大而数。仲景疏竹叶石膏汤方,因其
有泻病,石膏用一两,病不减,加至二两。病家曰∶得毋与病相妨乎?曰∶热邪作祟,
此客病也,不治立殆,渠泻已八年,非暴病也,治病须先太甚,急治其邪,徐并其夙恙除之。急进一剂,
夜卧遂安,即省人事。再剂而恶症顿去,不数剂霍然,但泻未止。复疏脾肾双补丸方,加黄连、干葛、
升麻、以痧痢治之,不一月泻止,八载沉 ,一旦若失。
四 一卖豆腐者伤寒发呃,两日夜人事不省,其子乞方。仲淳问曰∶汝父当时曾头疼身热乎?曰∶
然。曰∶曾服汗药乎?曰∶未也。曰∶曾吐下乎?曰∶未。仲淳曰∶伤寒头痛,身热口渴,本属阳明热
邪传里,故身凉发呃,未曾汗吐下,邪从何而出,第其人年老多作劳,于白虎汤加参三钱,二剂服愈。
五 一人患时气外感三、五日,头痛发热,服表汗药虽止,热仍不清,口干唇裂,因而下之。
遍身红斑,神昏谵语,饮食不入,大便复秘,小便热赤,脉紧小而急。嘉言曰∶此症全因误治,阳明胃
经表里不清,邪热在内,如火燎原,津液尽干,以致神昏谵妄,斑转紫黑,立刻死矣。今本难救,但其
面色不枯,声音尚朗,乃平日保养,肾精有余,如旱田之侧,有下泉未竭,故神虽昏乱,而小水仍通,
乃阴气未绝之征,宜化斑白虎汤治之。盖中州元气已离,大剂急剂,俱不得用,而虚热内炽,必甘寒
气味,方可和之耳。但方虽宜小,而服药则宜频,如饥人欲食,不得不渐渐与之,必一昼夜频进五、七
剂,为浸灌之法,庶几邪热以渐而解,元气以渐而生也。若以小剂复旷时日,纵用药得当亦无及矣。如
法治之,更一昼夜,而病者热退神清,脉和食进,其斑自化。
六 一人头痛腹胀,身重不能转侧,口内不和,语言
谵妄。士材曰∶此三阳合病也,头病太阳症也,腹胀身重口不仁谵语,阳明症也,难以转侧少阳
症也。乃以白虎汤连进两服,诸症渐减,更加麦冬、花粉,二剂而安。
七 一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外,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
如冰。一医欲役姜、附之药,主家自疑阴症,遂欲用之。嘉言力辨其为热厥,止而弗服。以调胃承气
汤约重五钱,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厥渐退,人渐苏,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
忽然浑身壮热,又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盖凡伤寒病,初起发热,煎熬津液,鼻干口干渴便秘,
渐至发厥者,不问知其为热也,若阳症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也。盖阴厥得之阴症,严冬寒邪,一起便
直中少阴,无头疼身热,而见唇青面白,凛栗无汗,〔若腠理素虚,则冷汗淋漓,或烦假热烦躁,迫
其阳亡于外之假症。〕骛溏自利,溺清不渴,身蜷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
入转深,人事昏惑,万万不同。〔此症正宜四逆汤急救之,宜参医门法律中寒门用药。〕诸书载阴
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劳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症之名所惑,
往往投以四逆等汤,而促其暴亡。盖犯房劳而病外感者,其势不过比常较重,如发热则热之极,恶寒则
寒之极,所以然者,以阴虚阳往乘之,非阴盛无阳之比。仲景伤寒论中所载辛热诸方,原为妄汗下吐而
制。如汗多亡阳,吐利烦躁,四肢逆冷者,皆因用药差误所致,不以真武四逆等汤挽之,则阳不能回,
非为传经伤寒中
有阴症而立方也。盖伤寒才一发热发渴,定然阴分先亏,以其误治,阳分比阴分更亏,不得已从权用
辛热,先救其阳,与纯阴无阳,阴盛格阳之症相去天渊。后人不窥制方之意,见有成法,转相效尤,不知
治阴症以救阳为主,治伤寒以救阴为主。伤寒纵有阳虚当治,必看其人血肉充盛,阴分可受阳药者,
方可回阳。若面黛舌黑,身如枯柴,一团邪火内燔者,则阴已先尽,何阳可回耶?故见厥除热,存津
液元气于什一,已失之晚,况敢助阳劫阴乎?
八 一人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皆曰阴症。士才诊之,六
脉俱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冲阳,〔在足面上五寸高骨间动脉也。〕大而有力,乃
知腹有燥粪也。遂与大承气汤下之,得燥粪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
九 一人伤寒,至五日下利不止,懊 目胀,诸药不效。有以山药茯苓与之,虑其泻脱也。士
才诊之,六脉沉数,按其脐则痛,此协热自利,中有结粪,以小承气倍大黄服之,果得结粪数枚,下利遂
止,懊 遂安。
十 一人因房劳食犬肉伤寒,诸医以其虚也,攻补兼施,至发狂,登屋奔走呼号,日夜令壮夫看
守者,几月余。走使延朱远斋,先命煎人参膏二斤以待,用润字号丸药数钱下之,去黑粪无算,势遂定。
奄奄一息,邻于死矣。
徐以人参膏灌入之,至百二十日全愈。
十一 一人食牛肉伤寒,表邪已解,但默默不语,身卧如塑。余按其腹,则双手来护,知其中
有燥粪,此大实有羸状也。以承气投之,惟有极臭粪水,甚至下如血水,旁流不止。余曰∶此病久,
胃气无权,不能推送,承气汤中,须得人参赞助,宿物始动。乃用黄龙汤,腹大痛而下黑粪无
算,逆愈。
十二 一童女伤寒,得阳明胃实下症,以承气下之,惟有或红或黄,或黑粪水,按腹仍痛,胸膈仍
闷。余曰∶病久邪热灼耗津液,兼下多伤阴之故。用麦冬〔一两。〕栝蒌∶〔一枚。〕清肺利大肠,以
大肠主津液,与肺为表里,肺主气,而津液由于气化故也。生地〔二两〕滋阴通二便,以五液皆主统于
肾,肾主二便,血主濡之故也。服尽,结粪遂下,即知饥而索粥矣。
十三 一太史春间病外感,头痛身热,口渴吐白沫,昼夜不休,医者误谓罢官初归,妄投解郁行
气药,不效。又投以四物汤,益甚。病二十余日矣。仲淳曰∶病因外感,不解表,又不下,使热邪弥留
肠胃间,幸元气未尽,故不死。用淡豆豉二合炒香,麦冬两许,知母数钱,石膏两许,一剂大汗而
解。大便尚未通。此久病津液未回,乃肠胃燥非有邪也。令日食甘蔗二、三株,兼多饮麦冬汤,不三
日,去燥粪六十余块而愈。
十四 一仆因受寒发热,头痛如裂,两目具裂痛,浑身骨肉疼痛,下元尤甚,状如刀割。不可
忍,口渴甚,大便日解一次,胸膈饱胀,不得眠,以其症来告。仲淳曰∶此太阳阳明合病也。贫人素
多作劳,故下体疼痛尤甚,用羌活〔二钱五分。〕祛太阳之邪,干葛〔三钱。〕竹叶〔一百片。〕
石膏〔一两五钱。〕知母〔三钱五分。〕麦冬〔八钱。〕解阳明之热,栝蒌实〔半枚。〕枳实 桔便〔
各一钱。〕疏利胸膈之留邪,服四剂遂愈。
十五 一妇产后饮食不节,复感风寒,遂致发热谵语,喘咳气逆,恶露绝不至,势甚急迫,仲淳
云∶此症具系外来客邪,尚属可救,设正气虚脱现诸症者,必无幸矣!何以见之,以脉气浮大有力故也。
用大剂疏风消食之药,二剂便霍然。先是有用白术、归、芎等补药,几为所误。
十六 一人患伤寒,第二日头痛发热,正在太阳,士材曰∶方今正月,天令犹寒,服以麻黄汤热饮
之,得汗如雨,密复半日,易被,神已爽矣。至晚索粥,家人不与。士材曰∶邪已解矣,必不传里,食
粥何妨。至明日果愈。不以麻黄汗之,病变深重,非半月不安也。
十七 一人春月病温,嘉言见其头重着枕,身重着席,不能转侧,气止一丝,不能言语,畏闻响
声。此以冬不藏精,体虚不能任病耳。乃于表汗药中,用人参七分,服后汗出势减。次日,又于和解药
中,加人参一钱,即大便一次。谓曰∶此症表已解矣,里已和矣,今后缓调即愈。
十八 一人伤寒,六、七日身热目赤,索水到前,复置不饮,异常烦躁,将门牖洞开,身卧
地上,展转不快,更求入井。医欲与承气汤服之。嘉言诊其脉,洪大无伦,重按无力。谓曰∶此用
人参、附子、干姜之症,奈何认为下症耶?医曰∶身热目赤,有余之邪,躁急若此,再以人参、
姜、附之剂,逾垣上屋矣!嘉言曰∶阳欲暴脱,外显假热,内有真寒,以姜、附投之,尚恐不胜其
任,况用纯阴之药,重劫其阳乎?观其得水不欲咽,情已大露,岂水尚不欲咽,而反可咽硝、黄
乎?天气燠蒸,必有大雨,此症顷刻大汗一身,不可救矣!惟用姜、附,所谓补中有发,可以散邪退
热,一举两得,至稳至当之法,何可致疑。乃以人参三钱,姜、附、甘草各二钱,煎成冷服。服后
寒战,戛齿有声,以重绵和头复之,缩手不肯与诊,阳微之状始着。又与前药一齐,微汗热退而安。
〔按传经伤寒,谓之热病者,盖风寒初客皮毛。即毛孔闭,平素有火之人,阳气为风寒所闭,不得外
泄而生热,非风寒能变热也。但是因风寒而生热,所以有风化为热,阳郁为热之说。故仲景以风寒之
邪为热邪,热邪传里,必由皮毛经络而肌肉,而脏腑,积久愈热,决无忽反变寒之理,故直谓之热病。然
人禀赋有偏阴偏阳之不同,如太阴之人,虽暑月不离复衣,食饮稍凉,便腹痛泄泻,其平日阳气衰微
不振,阴寒久已用事,一旦感召风寒,斩关直入阴经,寒复加寒,阴盛于内,则逼阳于外,故有阴极似阳
之症。但此种偏阴之人,假阳之症,乃千百难逢一、二。附
录兹案,欲使学人临症,当知内经所云无者求之也,〕
十九 一妇,患热入血室,发狂欲杀人,医以伤寒治之。仲淳曰∶误矣,令先饮童便,继与
凉血,行血,安心神药,遂定。
二十 一人伤寒,热解后,复下血不止,以痢药投之,更甚。仲淳云∶此伤寒失汗之余症也。
用地榆、麦冬、知母、竹叶以代仲景诸血症药,遂愈。
二十一 一人患伤寒愈,愈而复,复而愈,愈而再复,不知其几。面色黄白,六脉微弱,大便
不通,胸中不快,亦不思食。仲淳曰∶胸中不快,虚而气壅,非实邪也。不大便者,久病津液枯,气弱
不能送也。投以人参五钱,麦冬两许,枳壳八钱,尽剂而愈。
二十二 崇明蒋中尊,病伤寒临危,求肉汁淘饭半碗,食毕,大叫一声而逝。人问其故,嘉言曰∶
今人外感病,兼内伤者多,用药解全用分别。如七分外感,三分内伤,则治外感药中,宜用缓剂小剂,
及姜、枣和中为引,庶无大动正气汗血等累。若七分内伤,三分外感,则用药全以内伤为主,但加入透
表药一味,而热服以助药势,则外感自散。盖以内伤之人,才有些微外感,实时发病,不似壮盛之
人,必所感深重,其病乃发也。蒋中尊者,向曾见其满面油光,已知其精神外用,非永寿之人也。人惟
歉然不足,方有
余地、可以应世,可以当病。若夫神采外扬,中之所存,宁复有几耶?近闻其宦情与声色交浓,宵征
海面,冒蜃烟蛟雾之气,尚犯比目之戒,则其病纯是内伤,而外感不过受雾露之气耳。雾露之邪,其
中人也,但入气厘清道,原不传经,故非发表攻里所能驱,惟培元气,浓谷气,则邪不驱而自出。设以
其头晕发热,认为太阳之症,误表其汗,则内伤必转增,而危殆在所必至矣。且内伤之人,一饱一饥,
早已生患,又误以为伤寒,而绝其食,已虚益虚,致腹中馁惫,求救于食,食入大叫一声者,肠断而死
也。此理甚明,如饥民仆地即死,气从中断,不相续也。又如膈病,展转不能得食,临危每多大叫而
逝,以无外感之邪乱其神明,是以炯炯自知其绝也。果有外邪与正交争,其人未死前,先已昏惑
不省矣。问曰∶每见人之神采外扬者,病发恒多汗而躁急,不识何药可以治之?曰∶上药在以神治神。
盖神既外扬,必须内守,方能逆挽。若夫草木之性,则取其下达而味沉浓者,用之恒使勿缺,仿灌园之
例,频频予沃之以水,而防其枯竭可也。问曰∶临危索饭之时,尚有药可救否?曰∶独参汤可以救之。
吾尝治一孕妇伤寒,表汗过后,忽唤婢作伸冤之声,知其扰动阳气,急迫无奈,令进参汤,不可捷得。
遂以白术三两,熬浓汁一碗与服,实时安妥,况人参之力,百倍白术耶!
二十三 一人昔年感症,治之不善,一身津液尽为
邪热所灼,究竟十年,余热未尽去,右耳之窍尝闭,今夏复病感,缠绵五十多日,面足浮肿,卧
寐不宁,耳间气往外出。盖新热与旧热相合,野狼狈为患,是以难于去体。医者不察其绸缪胶结之
情,治之茫不中肯,延至秋深,金寒水冷,病方自退。然浅者可退,深者莫由遽退也。面足浮肿
者,肺金之气,为热所逼,失其清肃下行之权也;卧寐不宁者,胃中之津液干枯,不能内荣其魂魄
也;耳间大气撞出者,久闭之窍,气来不觉,今病体 羸,中无阻隔,气逆上冲,始知之也,外病
虽愈,而饮食药饵之内调者,尚居其半,特挈二事大意,为凡病感者,明善后之法焉。盖人当感后,
身中之元气已虚,身中之邪热未净,于此而补虚,则热不可除,于此而清热,则虚不能任,即一半
补虚,一半清热,终属模糊,不得要领,然舍补虚清热外,更无别法,当细辨之。补虚有二法∶一补
脾,一补胃。如疟痢后,脾气衰弱,饮食不能运化,宜补其脾。如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新者未
生,宜补其胃。二者有霄壤之殊也。清热亦有二法∶初病时之热为实热,宜用苦寒药清之;大病后
之热,为虚热,宜用甘寒药清之。二者亦有霄壤之殊也。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
虚,生津液即是补虚,故以生津之药,合甘寒泻热之药,而治感后之虚热,如生地、麦冬、骨皮、人
参、梨汁、竹沥之属,皆为合法。仲景每用天水散以清虚热,正取滑石、甘草,一甘一寒之甘寒也。
设误用参、 、苓、术补脾之药为补,宁不并邪热而补之乎?至于饮
食之补,但取其气,不取其味。如五谷之气以养之,五菜之气以充之,每食之间,便觉津津汗透,将
身中蕴蓄之邪热,以渐运出于毛孔,何其快哉!人皆不知此理,急于用肥甘之味以补之,目下虽精采
健旺可喜,不思油腻阻滞经络,邪热不能外出,久久充脊完固,愈无出期矣。前哲有鉴于此,宁食淡
茹蔬,使体暂虚,而邪易出,乃为贵耳。前药中以浮肿属脾,用苓、术为治,以不寐属心,用茯神、枣仁
为治,总以补虚清热之旨未明,故详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