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脾胃论

作者:李东垣

<目录>卷中
<篇名>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属性:黄帝曰∶何谓逆而乱?岐伯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
,乱于胸中,是为大 。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嘿, 首静伏。乱于肺,则 仰喘喝,
按手以呼。乱于肠胃,则为霍乱。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大法》云∶从下上者,引而去之。又法云∶在经者,宜发之。
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岐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审知其道,是谓身宝。
黄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神门、大陵)。
滋以化源,补以甘温,泻以甘寒,以酸收之,以小苦通之,以微苦辛甘轻剂,同精导气
,使复其本位。
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荣,足少阴输(鱼际并太渊输)。
太阴以苦甘寒。乃乱于胸中之气,以分化之味去之;若成痿者,以导湿热;若善多涕,
从权治以辛热。仍引胃气前出阳道,不令湿土克肾,其穴在太溪。
气在于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之三里(章门、中脘、三里)。
因足太阴虚者,于募穴中导引之于血中。有一说,腑输、去腑病也,胃虚而致太阴无所
禀者,于足阳明胃之募穴中引导之。如气逆上而霍乱者,取三里,气下乃止,不下复始。
气在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阳荣、输(通谷深,束骨深)。
先取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取足太阳膀胱经中,不补不泻,深取通谷、
束骨。丁心火,己脾土穴中以引导去之。如用药,于太阳引经药中,少加苦寒、甘寒
以导去之,清凉为之辅佐及使。
气在于臂足,取之先去血脉,后取其阳明、少阳之荣输(二间、三间深取之,内庭、陷
谷深取之)。
视其足、臂之血络尽取之,后治其痿、厥,皆不补不泻,从阴深取,引而上之。上之者
,出也,去也。皆阴火有余,阳气不足,伏匿于地中者。血,营也,当从阴引阳,先于地中
升举阳气,次泻阴火,乃导气同精之法。
黄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是非有余不
足也,乱气之相逆也。帝曰∶允乎哉道,明乎哉论,请着之玉版,命曰治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