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证治准绳·幼科

作者:王肯堂

<目录>集之一·初生门\证治通论
<篇名>脉法


属性:候儿脉,当以大指按三部,一息六七至为平和,八九至为发热,五至为内寒。
脉弦为风痫,沉缓为伤食,促急为虚惊,弦急为气不和,沉细为冷,浮为风,大小
不匀为恶候、为鬼祟,浮大数为风、为热,伏结为物聚,单细为疳劳。凡腹痛,多
喘呕而脉洪者为有虫,沉而迟、潮热者胃寒也,温之则愈。诀曰∶小儿脉紧风痫候,
沉缓食伤多呕吐,弦急因知气不和,急促急惊神不守,冷则沉细风则浮,牢实大便
应秘久,腹痛之候紧而弦,脉乱不治安可救,变蒸之时脉必乱,不治自然无过缪,
单细疳劳洪有虫,大小不匀为恶候,脉沉而迟有潮热,此必胃寒来内冠,泻利脉大
不可医,仔细酌量宜审究。(云岐子云∶未及五岁、不可视听者,未可别脉,五岁以上,
方可以脉别浮沉迟数。按∶钱氏论,又不拘五岁上下也。)
脉应杂病∶
诸数脉 为热,属腑。
诸迟脉 为冷,属脏。
阳数脉 主吐逆,不吐必发热。
阴微脉 主泄泻,不泻必盗汗。
沉数脉 寒热,寒多热少,亦主骨蒸热。
紧数脉 寒热,热多寒少,又主骨热,急则惊痫。
沉紧脉 心腹痛,短数同,亦主咳嗽。
沉细脉 乳食不化,亦主腹痛下痢。
沉伏脉 为积聚,亦主霍乱。
微缓脉 乳不化,泄泻,沉缓亦同。
微涩脉 螈 筋挛。
微急脉 寒热唾血。
浮滑脉 宿食不消,亦主咳嗽。
浮紧脉 疳气耳聋。
浮弦脉 头疼身热。
紧滑脉 吐血恶。
心脉急数 惊痫。不惊者疳淋。
肝脉急甚 颠痫风痫,痰涎流液。
肺脉浮实 鼻塞,并大小便不通。
关脉紧滑 主蛔虫,尺脉沉,亦主蛔。
尺脉微细 溏泄冷痢,乳食不化。
尺脉微涩 便血,无血者必盗汗。
脉过寸口入鱼际 主遗尿。
审脉逆顺∶
惊搐脉 浮数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夜啼脉 微小顺,洪大逆,身冷逆。
心腹痛 沉细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
伤寒脉 洪弦顺,沉细逆,浮大顺,微伏逆。
汗后脉 沉细顺,洪紧逆,困睡顺,狂躁逆。
温病脉 洪大顺,沉细逆,身热顺,腹痛逆。
咳嗽脉 滑浮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霍乱脉 浮洪顺,迟微逆,身温顺,肢冷逆。
吐 脉 浮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泄泻脉 缓小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
诸痢脉 沉细顺,浮大逆,身温顺,肢冷逆。
诸渴脉 洪数顺,微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诸肿脉 浮大顺,沉细逆,脏实顺,肠泄逆。
腹胀脉 浮大顺,虚小逆,脏实顺,泄泻逆。
痰喘脉 滑大顺,沉细逆,身温顺,肢冷逆。
寒热脉 紧数顺,沉细逆,倦怠顺,强直逆。
疳劳脉 紧数顺,沉细逆,脏实顺,脾泄逆。
虫痛脉 紧滑顺,浮大逆,身温顺,唇青逆。
诸失血 沉细顺,浮数逆,身温顺,发热逆。
中恶腹胀 紧细顺,浮大逆,身热顺,身冷逆。
黄胆脉 浮大顺,沉细逆,腹宽顺,泄泻逆。
火瘅脉 浮洪顺,沉细逆,身热顺,身冷逆。
钱仲阳云∶小儿之脉,气不和则弦急,伤食则沉缓,虚惊则促急,风则浮,冷
则沉细,脉乱者不治。《水镜诀》云∶阴阳运合,男女成形,已分九窍四肢,乃生
五脏六腑,部分既别,逆顺难明,若凭寸口之浮沉,必乃横亡于孩子,须明虎口,
辨别三关,消详用药,始无差误。未至三岁,看虎口食指第一节名风关,脉初见易
治,第二节名气关,脉见病深难治,第三节名命关,脉见死不治。三关青是四足惊,
赤是水惊,黑是人惊,紫色泻利,黄色雷惊。三关通度,是极惊之症,必死。或青
或红、有纹如线一直者,是乳食伤脾,必发惊热。左右一样者,是惊与积齐发。有
三条、或散,是肺生风痰,或似 声。有赤,是伤寒及嗽。如红火,是泻。红黑
相兼,主下痢,青多白痢,红多赤痢,紫色相兼、加渴。虎口脉纹乱,主胃气不和。
青是惊与积。青黑发慢惊。脉入掌,乃内钓。指纹曲里、风盛,弯外、食积。此论
三岁以上之法。若三岁以下,更用一指按高骨,乃分三关,定其息数,呼吸八至为
平脉,九至不安,十至危困。浮主风。沉迟主虚冷。实主有热。紧主癫痫。洪主热
盛。沉缓主虚泻。微迟有积有虫。迟涩主胃脘不和。沉主乳食难化。沉细主乳食停
滞。紧弦主腹中热痛。牢实主大便秘。沉而数者,骨中有热。弦长是肝膈有风。紧
数乃惊风为患,四肢掣颤。浮洪乃胃口有热。沉紧主腹痛有寒。虚濡者有气,又主
慢惊。芤主大便利血。四岁以下用一指衮转寻三部,以关为准,七八岁移指少许,
九岁次第根据三关部位寻取,十一十二岁亦同,十四十五岁根据大方脉部位诊视。
凡看脉,先定浮沉迟数,阴阳冷热,沉迟为阴,浮数为阳。更兼看部位,青主惊风,
白主虚泻,赤主痰热,黑色病甚,黄主脾疳。以此相参,察病治疗,庶无误矣。《全
幼心鉴》云∶小儿半岁之际有病,当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曲
按之,儿头在左举右手,在右举左手,食指为上,中指为中,名指为下,三指俱热
主感风邪,鼻塞气粗,发热咳嗽。若三指俱冷,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
若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之疾。食指热,主胸满食滞。又
当参辨脉形主之。流珠形,主饮食所伤,内热欲吐,或肠鸣自利,烦躁啼哭,用助
胃膏消饮食,分阴阳,若食消而病仍作,用香砂助胃膏以补脾胃。环珠形,主脾虚
停食,胸膈胀满,烦渴发热,用五味异功散加山楂、枳实健脾消食,后用六君子
汤调养中气。长珠形,主脾伤饮食积滞,肚腹作痛,寒热不食,先用大安丸消其积
滞,次以异功散健其脾气。来蛇形,主脾胃湿热,中脘不利,干呕不食,此疳邪内
作,先用四味肥儿丸治疳,后用四君子汤补脾。去蛇形,主脾虚食积,吐泻烦渴,
气短喘急,不食困睡,先用六君子汤加枳实健脾消积,次以七味白术散调补胃气。
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哽气出气,惊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涎,
先用惺惺散助胃气,祛外邪,后以五味异功散加茯苓、当归养心血、助胃气,若外
邪既解,而惊悸指冷,脾气受伤也,宜用七味白术散补之,若闷乱气粗,喘促哽气
者难治,脾虚甚故也。弓反外形,主痰热心神恍惚,夹惊夹食,风痫痰盛,先以天
麻防风丸祛外邪,又用五味异功散调中气。枪形,主风热生痰发搐,先用抱龙丸,
如未应,用牛黄清心丸,若传于脾肺,或过用风痰之药而见一切诸症者,专调补脾
胃。鱼骨形,主惊痰发热,先用抱龙丸治之,如未应,属肝火实热,少用抑青丸以
清肝,随用六味丸以补肝,或发热少食,或痰盛发搐,乃肝木克脾土,用六君子汤
加柴胡补脾土以制肝木。水字形,主惊风食积,胸膈烦躁,顿闷少食,或夜啼痰
盛,口噤搐搦,此脾胃虚弱,饮食积滞而木克土也,先用大安丸消导饮食,次以六
君、钓藤钩、补中清肝,若已服消食化痰等剂而病不愈者,用四君、升麻、柴胡、
钓藤钩升补脾气、平制肝木。针形,主心肝热极生风,惊悸顿闷,困倦不食,痰盛
搐搦,先用抱龙丸祛风化痰,次用六君子加钓藤钩平肝实脾。透关射指形,主惊风
痰热,聚于胸膈,乃脾肺亏损,痰邪乘聚,先用牛黄清心丸清脾肺、化痰涎,次用
六君子汤加桔梗、山药补脾土、益肺金。透关射甲形,主惊风肝木克制脾土之败
症,急用六君、木香、钓藤钩、官桂温补脾土,未应,即加附子以回阳气,多得
生者。尝闻古人云∶小儿为芽儿,如草之芽,水之沤,盖因脏腑脆嫩,口不能言,
最难投剂,当首察面色而知其所属,次验虎口以辨其所因,实为治法之简要也。
\r虎口三关脉纹\p03-b44a1.bmp\r
\r十三指形\p03-b44a2.bmp\r
流珠只一点红色。环珠差大。长珠圆长。以上非谓圈子,总皆红脉贯气之如此。
来蛇即是长珠,散一头大,一头尖。去蛇亦如此,分上下朝,故曰来去。角弓反张,
向里为顺,向外为逆。枪形,直上。鱼骨,分开。水字,即三脉并行。针形,即过
关一二粒米许。射甲,命脉向外。透指,命脉曲里。虽然,余常治之亦有不专执其
形脉而投剂者,盖但有是症,即服是药,而亦多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