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证治准绳·幼科

作者:王肯堂

<目录>集之二·肝脏部
<篇名>小便不通


属性:〔曾〕婴儿小便不通者,有阴阳二证。阴闭者,为冷湿乘虚入里,因而不通,名
曰阴闭,以白芍药汤加南木香,及用炒盐以绢帕兜,令带热熨脐四围,并投五苓散
入灵砂末,盐汤空心调服,其效尤速。阳闭者,因暴热所逼,涩而不通,名曰阳闭。
又有癃闭,与淋不同,《内经》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盖癃者,乃五内气虚,
受热壅滞,宣化不行,非涩非痛,但闭不通,腹胀紧满,但以 咀五苓散加车前子、
灯心、之类,及投木通散、玉露饮、益元散皆可用之,或贴姜豉饼于脐上取效,
不拘阴阳二证,悉能疗之,并与万安饮尤妙。〔薛〕东垣云∶小便不利,有在气在
血之异,夫小便者,足太阳膀胱之所主,长生于申,申者金也,金能生水,肺中伏
热,水不能生,是绝小便之源也,治法,用清燥金之正化气薄之药,茯苓、猪苓、
泽泻、琥珀、灯心、通草、车前、瞿麦、 蓄之类,皆为淡渗能泄肺中之热,而滋
水之化源也。若不渴,热在下焦,是热涩其流而溺不泄也,须用气味俱浓,阴中之
阴药治之。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气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
有湿,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别耳。窃谓前证若津液偏渗于肠胃,大便泻利,
而小便涩少者,宜分利。若热蕴于下焦,津液燥而小便不行者,宜渗泄。若脾胃气
涩,不能通调水道者,宜顺气。若乳母肝心二经有热者,用栀子清肝散。肝经怒火
者,用柴胡栀子散。若因父母曾服燥剂而致者,用四物、麦门、甘草。数而黄者,
用四物加山茱萸、黄柏、知母、五味、麦门。肺虚而短少者,用补中益气加山药、
麦门。阴挺痿痹而频数者,用地黄丸。热结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脾肺燥不能
化生者,用黄芩清肺饮。膀胱阴虚,阳无以生而淋沥者,用滋肾丸。若膀胱阳虚,
阴无以化而淋沥者,用六味丸。若因乳母浓味、酒面积热者,用清胃散、五淋散。
仍参诸淋览之。一小儿十四岁,肢体倦怠,发热晡热,口干作渴,吐痰如涌,小
便淋沥,或面目赤色,躁不欲衣。此禀赋肾虚阴躁也。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八味丸
而愈。一儿五岁,小便不利,用五苓散分利澹泄之药,益加不通,小便阴囊渐肿。
先兄谓∶前药复损真阴也。用六味丸料加牛膝、肉桂、车前子,佐以补中益气汤而
痊。一儿八岁,先小便涩滞,服五苓散益甚,加木通、车前之类,腹胀吐痰,
加枳壳、海金砂,而胸满阴肿,遍身发浮。余用六味丸煎送滋肾丸而痊。此皆禀父
气所致,其作湿热痰气治之,而殁者多矣。一儿八岁,先因小便黄赤,服五苓、
导赤、等散,后患便血。余以为禀赋虚热也,用六味丸,及补中益气汤而痊。
〔钱〕捻头散 治小便不通。
玄胡索 川苦楝(各等分)
上同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钱,捻头汤调下,量大小多少与之,食前服。(捻头汤即沸汤
中滴油数点是)
〔汤〕木通散 治心经伏热,小便不通,啼叫。
木通(一两) 牵牛子(炒,半两) 滑石(一两)
上为末。灯心、葱白水煎服。
冬葵子散 治小儿腹急闷。
冬葵子(一两) 木通(半两)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
〔张〕葵石散 治小便不通、闷乱者。
葵根(一握,锉) 滑石 木通(各一两) 牵牛子(半两,炒)
上件,捣为粗末。每服一钱,以水一大盏,入灯心、葱白各少许,煎六分,
去滓,放温服,乳食前。
车前散 治热盛,积于小肠,甚则尿血。
牡蛎(烧为粉,半两) 车前子 甘草(炙微黄,锉) 川朴硝(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
量儿大小加减。
芎黄散 治脏腑有热,小便涩,兼大便不通。
芎 (一两) 川大黄(锉,微炒) 郁李仁(汤浸去皮,微炒。各七钱半)
上件,捣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温水调下。量儿大小加减。
朱砂丹 治证同前。
朱砂(细研水飞) 续随子(各半两) 腻粉(一钱)
上件药,都研令匀,炼蜜和,如黍米大。每服七粒,以温水下,量儿大小加减,
乳食后。
朱砂散 治心神烦躁,小便赤涩不通。
朱砂(一两,另研细) 滑石 犀角屑(各半两) 黄芩 甘草(炙微赤,锉) 车
前子(各七钱半)
上件药,捣罗为散,入朱砂同拌匀。每服半钱,煎竹叶汤调下,食前。
〔曾〕白芍药散(见疝) 五苓散(见惊) 玉露饮 益元散 万安饮(俱见积热) 木通
散(见惊)
清肺散 治渴而小便闭,或黄或涩。
五苓散加琥珀(半钱) 灯心 通草 车前子(炒。各二钱半) 瞿麦(半钱) 木通
蓄(各一两七钱半)
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煎,食前服。
〔薛〕八正散 治蕴热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或咽
舌生疮,小便赤闭,或热淋血淋。
车前子 瞿麦(炒) 大黄(面裹煨) 山栀 滑石 蓄 木通 甘草(炙。各一两)
上为末。每服二三钱,入灯心水煎,食前服。
栀子仁散 治小便不通,脐腹胀闷,心神烦热。
栀子仁(五枚) 茅根 冬葵子(各半两) 甘草(炙二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空心服。
滋肾丸 栀子清肝散 柴胡栀子散(即柴胡清肝散,三方并见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