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本草纲目

作者:李时珍

<目录>草部第十五卷\草之四
<篇名>漏芦


内容:(《本经》上品)
【释名】野兰(《本经》)、荚蒿(苏恭)、
时珍曰∶屋之西北黑处谓之漏;凡物黑色谓之芦。此草秋后即黑,异于众草,故有漏芦
之称。《唐韵》作KT ,其荚如麻,故俗呼为鬼油麻云。
【集解】《别录》曰∶漏芦生乔山山谷。八月采根,阴干。
弘景曰∶乔山应是黄帝所葬处,乃在上郡。今出近道。市人取苗用之。俗中取根名鹿骊
根,苦酒摩以疗疮疥。
恭曰∶此药俗名荚蒿,茎叶似白蒿,花黄,生荚,长似细麻之荚,大如箸许,有四五瓣,
七、八月后皆黑,异于众草,蒿之类也。常用其茎叶及子,未见用根。其鹿骊,山南谓之木
藜芦,有毒,非漏芦也。今人以马蓟似苦 者为漏芦,亦非也。
志曰∶别本注言漏芦茎大如箸,高四五尺,子房似油麻房而小。江东人取其苗用,胜于
根。江宁及上党者佳。陶云鹿骊,苏云木藜芦,皆非也。漏芦自别。
藏器曰∶南人用苗,北土用根,乃树生,如茱萸树,高二三尺,有毒杀蛊,山人以洗疮
疥。
保升曰∶叶似角蒿,今曹、兖州下湿处最多。六月、七月采茎,日干,黑于众草。
大明曰∶花苗并可用。形并气味似干牛蒡,头上有白花子。
颂曰∶今汴东州郡及秦、海州皆有之。旧说茎叶似白蒿,花黄有荚,茎若箸大,房类油
麻而小。今诸郡所图上,惟单州者差相类;沂州者花叶颇似牡丹;秦州者花似单叶寒菊,紫
色,五、七枝同一干;海州者,花紫碧,如单叶莲花,花萼下及根旁有白茸裹之,根如蔓荆
而细,又类葱本,黑色,淮甸人呼为老翁花。三州所生花虽别,而叶颇相类,但秦、海州者
叶更作锯齿状。一物而殊类如此,医家何所适从?当依旧说,以单州出者为胜。又本草飞廉
一名漏芦,云与苦 相类,其根生则肉白皮黑,干则黑如玄参。七、八月采花,阴干用。
所说与秦州、海州所图漏芦花、叶及根颇相近,然彼人但名漏芦,不曰飞廉也。
曰∶一种真似漏芦,只是味苦、酸,误服令人吐不止。
时珍曰∶按沈存中《笔谈》云∶今方家所用漏芦乃飞廉也。飞廉一名漏芦,苗似
苦,根如牛蒡绵头者是也。采时用根。今闽中所谓漏芦,茎如油麻,高六七寸,秋深枯黑
如漆,采时用苗,乃真漏芦也。余见飞廉下。
根苗
【修治】 曰∶凡采得漏芦,细锉,以生甘草相对拌蒸之,从巳至申,拣出晒干用。
【气味】苦、咸,寒,无毒。《别录》曰∶大寒。藏器曰∶有毒。
杲曰∶无毒。足阳明本经药也。
大明曰∶连翘为之使。
【主治】皮肤热毒,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久服轻身益气,耳目聪明,不老延
年(《本经》)。止遗溺,热气疮痒如麻豆,可作浴汤(《别
风赤眼,小儿壮热,扑损,续筋骨,乳痈、瘰 、金疮,止血排脓,补血长肉,通经脉(大

【发明】弘景曰∶此药久服甚益人,而服食方罕见用之。近道出者,惟疗 疥耳,市人
皆取苗用。
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
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附方】旧二,新六。
腹中蛔虫∶漏芦为末,以饼 和方寸匕,服之。(《外台秘要》)
时泄痢,冷热不调∶以漏芦一两,杵为散。每服一钱,以猪肝一两,入盐少许,以水同
煮熟,空心顿食之。(《圣惠方》)
入药末一半,同熬成膏,入后末和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三十丸。(《圣济总录》)
产后带下∶方同上。
乳汁不下,乃气脉壅塞也,又治经络凝滞,乳内胀痛,邪畜成痈,服之自然内消∶漏
二两半,蛇蜕十条(炙焦),栝蒌十个(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良久以热羹
汤投之,以通为度。(《和剂方》)历节风痛,筋脉拘挛∶古圣散∶用漏芦(麸炒)半两,地
龙(去土炒)半两,为末。生姜二两取汁,入蜜三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盛之。每
以三杯,调末一钱,温服。(《圣济总录》)
一切痈疽发背,初发二日,但有热证,便宜服漏芦汤,退毒下脓,乃是宣热拔毒之剂,
热退
半两,大黄(微炒)一两,为细末。每服二钱,姜枣汤调下。(李迅《痈疽集验方》)
白秃头疮∶五月收漏芦草,烧灰,猪膏和涂之。(《圣济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