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
<目录>卷第一\新添本草衍义序
<篇名>序例上(衍义总序) 属性:天地以生成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乐为本,安乐所可致者,以保养为本。世 之人 必本其本,则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横何由而至?此摄生之道无逮于此。夫草 木 无知,犹假灌溉,矧人为万物之灵,岂不资以保养?然保养之义,其理万计,约而言之,其 术有三∶一养神,二惜气,三堤疾。忘情去智,恬 虚无,离事全真,内外无寄;如是则神 不内耗,境不外惑,真一不杂,则神自宁矣。此养神也。抱一元之本根,固归精之真气,三 焦 定位,六贼忘形,识界既空,大同斯契,则气自定矣。此惜气也。饮食适时,温凉合度,出 处 无犯于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强,则身自安矣。此堤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谓难行而不 肯行;如此虽有长生之法,人罕专尚,遂至永谢。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顿失,圣人悯之,故 假 以保救之术,辅以蠲 之药,俾有识无识,咸臻寿域。所以国家编撰《圣惠》,校正《素问 》,重定《本草》,别为《图经》。至于张仲景《伤寒论》及《千金》、《金匮》、《外台 》 之类,粲然列于书府。今复考拾天下医生,补以名职,分隶曹属,普救世人之疾苦。兹盖全 圣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浓生,大赉天下;故野无遗逸之药,世无不识之病。然《 本草》二部,其间撰着之人,或执用己私,失于商校,致使学人捡据之间,不得无惑。今则 并考诸家之说,参之实事,有未尽厥理者衍之,以臻其理;(如东壁土、倒流水、冬灰之类 。)隐避不断者伸之,以见其情;(如水自菊下过而水香,鼹鼠溺精坠地而生子。)文简误脱 者证之,以明其义;(如玉泉、石蜜之类。)讳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药避本朝 讳,及唐避代宗讳。)使是非归一,治疗有源,捡用之际,晓然无惑。是以搜求访缉者十有 余年,采拾众善,KT 疗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尽。矧疾为圣人所谨,无常不可以 为医 ,岂容易言哉!宗 常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苟知病之虚 实,方之可否,若不能达药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伪相乱,新陈相错,则曷由去道人 陈宿之蛊。(唐·甄立言仕为太常丞,善医术。有道人心腹懑烦,弥二岁。诊曰∶腹有蛊, 误食发而然。令饵雄黄一剂,少选,吐一蛇如拇指无目,烧之有发气,乃愈。)生张果骈洁 之齿?(唐·张果召见,元宗谓高力士曰∶吾闻饮堇无苦者,奇士也。时天寒,取以饮,三 进 ,颓然曰∶非佳酒,乃寝。顷,视齿 缩,顾左右取铁如意,击堕之,藏带中,更出药敷其 龈。良久,齿已生,粲然骈洁,帝益神之。)此书之意,于是乎作。今则编次成书,谨根据二 《经》类例,分门条析,仍衍序例为三卷。内有名未用及意义已尽者,更不编入。其《神农 本经》、《名医别录》、唐本先附、今附、新补、新定之目,缘《本经》已着目录内,更不 声说,依旧作二十卷,及目录一卷,目之曰《本草衍义》。若博爱卫生之士,志意或同,则 更为诠修以称圣朝好生之德。时政和六年丙申岁记。 本草之名,自黄帝、歧伯始。其《补注·总叙》言,旧说《本草经》者,神农之所作, 而不 经见。《平帝纪》元始五年,举天下通知方术本草者,所在轺传,遣诣京师,此但见本草之 名,终不能断自何代而作。又《楼护传》称,护少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本草之 名,盖见于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然亦不着本草之名, 皆未臻厥理。尝读《帝王世纪》曰∶黄帝使歧伯尝味草木,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 疾。则知本草之名,自黄帝、歧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 ,亦无本草之说。是知此书,乃上古圣贤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 之所宜。后之贤智之士,从而和之者,又增广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补注本草》, 称一千八十二种,然一种有分两用者,有三用者,其种字为名字,于义方允。)可谓大备。 然其间注说不尽,或舍理别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余义,期于必当,非足以发明圣贤之 意,冀有补于缺疑。 夫天地既判,生万物者,唯五气尔。五气定位,则五味生;五味生,则千变万化,至于 不可 穷已。故曰∶生物者气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则成而耦;以耦生,则成而奇。寒气坚, 故 其味可用以KT ;热气KT ,故其味可用以坚;风气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气收,故其 味可用 以养气。脉KT 则和,故咸可以养脉。骨收则强,故酸可以养骨。筋散则不挛,故辛可以 养筋 。肉缓则不壅,故甘可以养肉。坚之而后可以KT ,收之而后可以散,欲缓则用甘,不欲 则弗 用,用之不可太过,太过亦病矣。古方养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 者,盖寡矣。 夫安药之道,在能保养者得之。况招来和气之药少,攻决之药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 之生 须假保养,无犯和气,以资生命。才失将护,便致病生,苟或处治乖方,旋见颠越。防患须 在闲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圣人之预戒也。 摄养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则无过与不及之害。《经》曰∶春、秋、冬、夏,四时阴阳, 生 病起于过用。盖不适其性,而强云为逐,强处即病生。五脏受气,盖有常分,用之过耗,是 以病生。善养生者,既无过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药,不若善 保养,不善保养,不若善服药。世有不善保养,又不善服药,仓猝病生,而归咎于神天。噫 !是亦未尝思也,可不慎欤! 夫未闻道者,放逸其心,逆于生乐。以精神徇智巧,以忧畏徇得失,以劳苦徇礼节,以 身世 徇财利;四徇不置,心为之疾矣。极力劳形,躁暴气逆,当风纵酒,食嗜辛咸,肝为之病矣 。饮食生冷,温凉失度,久坐久卧,大饱大饥,脾为之病矣。呼叫过常,辨争陪答,冒犯寒 暄,恣食咸苦,肺为之病矣。久坐湿地,强力入水,纵欲劳形,三田漏溢,肾为之病矣。五 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羸而病,病至则重,重则必毙。呜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卫生 之士,须谨此五者,可致终身无苦。《经》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为此矣。 夫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外者实外,以充快悦泽,贪欲恣情为务,殊不知 外实 则内虚也。善养内者实内,使脏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饮食常适其宜。故庄周曰∶人之可 畏者,衽席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若能常如是畏谨,疾病何缘而起?寿考焉得 不长?贤者造形而悟,愚者临病不知,诚可畏也。 夫柔情难绾而不断,不可不以智能决也。故帏箔不可不远。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难行, 盖人 之智能浅陋,不能胜其贪欲也。故佛书曰∶诸若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何所根据止。是 知贪欲不灭,苦亦不灭;贪欲灭,苦亦灭。圣人言近而指远,不可不思,不可不惧。善摄生 者,不劳神,不若形;神形既安,祸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积想在心,思 虑过 当,多致劳损。男则神色先散,女则月水先闭。何以致然?盖愁忧思虑则伤心,心伤则血逆 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闭也。火既受病,不能荣养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虚, 则金气亏,故发嗽,嗽既作,水气绝,故四肢干。木气不充,故多怒。鬓发焦,筋痿。俟五 脏传遍,故卒不能死,然终死矣。此一种于诸劳中最为难治,盖病起于五脏之中,无有已期 ,药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接,如此则可得九死一生。举此为例,其余诸 劳,可按脉与证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审,病不能去;非病不去,无可去之术也。故须审辨八要,庶不 违误 。其一曰虚,五虚是也。(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五虚。)二曰实, 五实是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五实也。)三曰冷,脏腑受其积冷是也 。四曰热,脏腑受其积热是也。五曰邪,非脏腑正病也。六曰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曰内, 病不在外也。八曰外 ,病不在内也。既先审此八要,参之六脉,审度所起之源,继以望、闻、问、切加诸病者, 岂有不可治诸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于不审,失于不信,失于过时,失于不择医,失 于不识病,失于不知药。六失之中,有一于此,即为难治。非止医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 矧又医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驰,于病何益?由是言之,医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则招 祸;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则招祸。唯贤者洞达物情,各就安乐,亦治病之一说耳。 合药分剂料理法则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毕,重半两为正。既言广而不言狭, 如 以半两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毕,即是全无桂也。今定长一尺,阔一寸,削去皮上 粗虚无味者,约为半两,然终不见当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寒、热、温、凉四气。今详之∶凡称气者,即是 香臭 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且如鹅条中云∶白鹅脂性冷,不可言其气冷也,况 自有药性,论其四气,则是香、臭、臊、腥,故不可以寒、热、温、凉配之。如蒜、阿魏、 鲍鱼、汗袜,则其气臭;鸡、鱼、鸭、蛇,则其气腥;肾、狐狸、白马茎、 近隐处、人中 白,则其气臊;沉、檀、龙、麝,则其气香。如此则方可以气言之。其序例中气字,恐后世 误书,当改为性字,则于义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讫生用。兹必为《本经》言生温、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温也。不知 寒不 足避,当避其大毒。矧《本经》全无去油之说。故陶隐居云∶熬令黄黑,然亦太过矣。日华 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换水,各煮一沸为佳。其杏仁、桃仁、葶苈、胡麻,亦不须 熬至黑,但慢火炒令亦黄色,斯可矣。 凡服药多少,虽有所说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之例,今更合别论。缘人气有虚实,年 有老 少,病有新久,药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举此为例。但古人凡设例者,皆是假令 ,岂可执以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临服纳汤中。然今昔药法中, 有生 磨者,煎取汗者。且如丸药中用蜡,取其能固护药之气味,势力全备,以过关鬲而作效也。 今若投之蜜相和,虽易为丸剂,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脏中?若其间更有毒药,则便与 人作病,岂徒无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蜡之本意。至如桂心,于得更有上虚软甲错,可削之也 ?凡此之类,亦更加详究。 今人用麻黄,皆合捣诸药中。张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别煮三、两沸, 掠去 其沫,更益水如本数,乃纳余药,不尔,令人发烦。甚得用麻黄之意,医家可持此说。然云 ∶折去节,令通理,寸锉之。寸锉之,不若碎锉如豆大为佳,药味易出,而无遗力也。 陶隐居云∶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此十种,今详之,唯寒热 二种 ,何独见遗?如寒可去热,大黄、朴硝之属是也。如热可去寒,附子、桂之属是也。今特补 此二种,以尽厥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