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鉴赏

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中国医籍考

作者:丹波元胤

<目录>卷一
<篇名>医经(一)
属性:〔黄帝内经〕汉志十八卷 佚
〔外经〕汉志三十七卷 佚
〔黄帝素问〕隋志九卷(梁八卷 按旧唐志亦曰八卷)存佚
皇甫谧曰。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亦有所亡
失。其论遐远。然称述多。而切事少。有不编次。比按仓公传。其学皆出于素问。(甲乙经序)
褚澄曰。素问之书。成于黄岐。运气之宗。起于素问。将古圣哲妄邪。曰。尼父删经。三坟犹废。扁鹊卢出
。卢医
遂多。尚有黄岐之医籍乎。后书之托名于圣哲也。曰。然则诸书不足信邪。由汉而上。有说无方。由汉而下。有
方无说。说不乖理。方不违义。虽出后学。亦是良师。(褚氏遗书)
邵雍曰。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皇极经世书)
程颢曰观素问。文本气象。只是战国时人作。谓之三坟书则非也。道理总是。想当时亦须有来历。(二程全书)
司马光曰。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则恐未可。黄帝亦治天下。岂可终日坐明堂。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耶。此
周汉之间。医者根据托以取重耳。(传家集与范景仁第四书)
林亿等曰。按王氏不解所以名素问之义。及素问之名。
起于何代。按隋书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甲乙经序。晋皇
甫谧之文已云。素问论病精辨。王叔和西晋人。撰脉经云。出素问针经。汉张仲景撰伤寒卒病论集云。撰用素问
。是则
素问之名。着于隋志。上见于汉代也。自仲景以前。无文可见。莫得而知。据今世所存之书。则素问之名起汉世
也,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曰。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
。元起虽有此
解。义未甚明。按干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 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
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素问新校正)
又云。或云。素问针经。明堂三部之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曰。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
。腑之
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之血气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
知之。战国之人何与焉。(甲乙经序)
窦苹曰。内经十八卷。言天地生育。人之寿夭系焉。信三坟之书也。然考其文章。知卒成是书者。六国秦
汉之际也。(酒谱)
朱熹曰。黄帝纪云。其师岐伯明于方。世之言医者宗焉。然黄帝之书。战国之间犹存。其言与老子出入。
予谓此言尤害于理。窃意黄帝聪明神圣。得之于天。其于天下之理。无所不知。天下之事。无所不能。上而天地
阴阳。造化发育之原。下而保神练气。愈疾引年之术。以至其间庶物万事之理。巨细精粗。莫不洞然于胸次。是
以其言有及之者。而世之言此者。因自托焉。以信其说于后世。至于战国之
时。方术之士。遂笔之书。以相传授。如列子之所引。与夫
素问握奇之属。盖必有粗得其遗言之仿佛者。如许行所道神农之言耳。周官外史所掌。三皇五帝之书。恐不但
若是而已也。(文集古史余论)
王炎曰。夫素问乃先秦古书。虽未必皆黄帝岐伯之言。然秦火以前。春秋战国之际。有如和缓秦越人辈。
虽甚精于医。其察天地阴阳五行之用。未能若是精密也。则其言虽不尽出于黄帝岐伯。其旨亦必有所从受矣。(运
气说出于新安文献志)
沈作哲曰。内经素问。黄帝之遗书也。学人不习其读。以为医之一艺耳。殊不知天地人理。皆至言妙道存
焉。文本讹脱错乱。失其本经。(寓简)
高承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云。黄帝命雷公岐伯。教制九针。着内外经。素问之书咸出焉。(事物纪原)
陈振孙曰。素问。黄帝与岐伯问答。三坟之书。无传尚矣。此固出于后世根据托。要是医书之祖。(书录解
题)
刘 曰。内经十八卷。素问外九卷不经见。且勿论。姑以素问言之。则程邵两夫子。皆以为战国书矣。然
自甲乙以来。则又非战国之旧矣。自朱墨以来。则又非甲乙之旧矣。(文集)
朱震亨曰。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去古渐远。衍文错简。仍或有之。故非吾儒不能读。学人以
易心求之。宜其茫若望洋。淡如嚼蜡。遂直以为古书不宜于今。厌而弃之。(格致余论)
吕复曰。内经素问。世称黄帝岐伯问答之书。乃观其旨意。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刘
向指为韩诸公子所着。程子谓出于战国之末。而其大略。正如礼记之
萃于汉儒。而与孔子子思之言并传也。盖灵兰秘典。五常政因。六元正纪等篇。无非阐明阴阳五行生制之理。
配象合德。实切于人身。其诸色脉病名。针则治要。皆推是理以广之。而皇甫谧之甲乙。杨上善之太素。亦皆本
之于此。而微有异同。医家之大纲要法。无越是书矣。然西汉艺文志。有内经十八卷。及扁鹊白氏二内经。凡三
家。而素问之目乃不列。至隋经籍志。始有素问之名。而不指为内经。唐王冰乃以九灵九卷。牵合汉志之数。而
为之注释。复以阴阳大论。托其为师张公所藏。以补其亡逸。而其用亦勤矣。(九灵山房集沧洲翁传)
宋濂曰。黄帝内经。虽疑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深。其旨邃以弘。其考辨信而有征。是当为医家之宗
。(文集)
刘纯曰。问云。读素问有不晓者。奈何。曰。乃上古之书。中间多有缺文舛讹。且通其可通。缺其所可疑。
又王冰释于强解。及失经意者。亦有之。须自要着力。熟读玩味。(医经国小)
方孝孺曰。世之伪书众矣。如内经称黄帝。汲冢书称周。皆出于战国秦汉之人。故其书虽伪。而其文近古。
有可取者。(逊志斋集)
王 曰。内经谓为黄帝之书。虽先秦之士。根据仿而托之。其言质奥。而义弘深。实医家之宗旨。殆犹吾儒之
六经乎。(青岩丛说)
陈绎曾曰。素问善议论理明。故枝节详尽。而论辨精审。先秦书皆然。(文章欧冶)
黄省曾曰。农黄以来。其法已久。考其嗣流。则周之矫之俞之卢。秦之和之缓之 。宋之文挚。郑之扁鹊。
汉之楼护
阳庆仓公。皆以黄帝之书。相为祖述。其仓公诊切之验。独幸详于太史。而候名脉理。往往契符于素问。以是知
素问之书。其文不必尽古。而其法则出于古也。(五岳山人集内经注辨序)
赵口口曰。传记言内经乃黄帝书。难经乃越人书。吾观内经非黄帝书。直越人书。难经非越人书。直仓令书
耳。以为仓令之书。故必寄之于越人。以为越人之书。故必寄之于黄帝。假令内经非黄帝。难经非越人。岂不足
以牖世而煽俗。彼谓内经不寄诸黄帝。则其为越人者无以安。难经不寄诸越人。则其为仓令者无以安。将无或乎
泯其道。以安其身。将无或乎泯其身。以存其道。将无几乎泯其名。以存其道。安其身。身苟免于非辟。道有济
于开成。虽没世而名弗称。君子弗疾也。(赵浚谷文集)
顾从德曰。今世所传内经素问。即黄帝之脉书。广衍于秦越人阳庆淳于意诸长老。其文遂似汉人语。而旨意
所从来远矣。(重雕素问序)
周木曰。素问之书。虽不实出于黄岐之世。要亦去先王未远。时人祖述黄岐遗意而作者也。词古义精。理
微事着。保天和于未病。续人命于既危。彝伦益敦。王化滋盛。实医家之宗祖。犹吾儒之有五经也。故曰。医人
不读素问。犹士人不治本经。其以是欤。(素问纠略序)
桑悦曰。素问。乃先秦战国之书。非黄岐手笔。其称上古中古。亦一左证。玩其词意。汪洋浩汗。无所不包
。其于五脏收受之法。吕不韦着月令似之。其论五气郁散之异。董
仲舒郭景纯叙五行灾异祖之。其论五脏梦虚所见之类。楞严经说地狱仿之。论运气。则可为历家之准则。论调摄
。则可为养生者之龟鉴。扩而充之。可以调和三光。燮理阴阳。而
相君之能事毕矣。又岂特医而已耶。(素问钞序)
郎瑛曰。素问文非上古。人得知之。以为即全元起所者。犹非隋唐文也。惟马迁刘同近之。又无此等义语
。宋聂吉甫云。既非三代以前文。又非东都以后语。断然以为淮南王之作。予意鸿烈解中内篇文义。实似之矣。
但淮南好名之士。即欲藉岐黄以成名。特不可曰述也乎。或医卜未焚。当时必有岐黄问答之书。安得文之以成耳。
不然阴阳五行之理学。思固得人身百骸之微。非圣不知。何其致疾之由。死生之故。明然纤悉。此淮南解性命道
理处。必窃素问。而诡异奇瑰处。乃苏飞等为之也。故宋潜溪以淮南出入儒墨不纯正。此是也。且淮南七十二候。
与素问注。皆多芍药荣五物。改麦秋至为小暑至。较吕氏春秋不同。则王冰当时亦知素问出淮南也。岐黄之文。
至于首篇。曰上古中古。而曰今世。则黄帝时果末世邪。又曰。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则仪狄是生其前。而彼时
人已皆伪耶。精微论中。罗裹雄黄。禁服篇中。软血而受。则罗与软血。岂当时事耶。予故以为岐黄问答。而淮
南文成之者耳。(七修类稿)
昊昆曰。五内阴阳。谓之内。万世宗法。谓之经。平日讲求。谓之素问。马莳曰。素问者。黄帝与岐伯鬼臾
区伯高少师少俞雷公六臣。平素问答之书。即本纪所谓咨于岐伯而作内经者。是也。此书出于岐伯者多。故本纪
不及诸臣耳。然此素问八十一篇。而复有灵枢八十一篇。大抵素问所引经曰。俱出灵枢。则灵枢为先。而素问为
后也。书中止以天师夫子。尊岐伯鬼臾区。而其余诸臣。未闻其以是称。至雷公则自名。曰小子细子。黄帝亦有
训之之语。意者。所造未及诸臣。而年亦最少。且其曰公曰伯曰师。似皆以爵称之。即
如宝命全角论。有曰天子。曰君王。移精变气论。五常政大论。灵枢官能篇。皆称曰圣王。着至教论。疏五过论。
有封君侯王灵枢根结篇。有王公大人等称。则其为爵无疑也。至于鬼臾区少俞伯高。皆诸臣名耳。后世程子谓出
于韩诸公子之手。或谓先秦儒者所作。是皆泥乎爵号文本。而未绎全书。故臆说有如此者。乃今详考六节脏象论。
天元纪大论。五营运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至真要大论等篇。则论天道
历法万象。人身经络脉体。人事治法。辞古理微。非子书中有能偶及雷同者。真唯天神至圣。始能作也。愚意上
天以仁爱斯民为心。而伐命唯病。治病惟书。然玄默无言。故挺生神圣。以代之言。而早出此书。以救万古民命
耳。况六书制自伏羲。医药始于神农。自伏羲以至黄帝。千有余年。其文本制作甚明。外纪本纪。俱载黄帝纪官
举相。明历作乐。制为衮冕舟车。画野分列。经土设井。播百谷。制城郭。凡爵号文本。时已咸备,历金天
高阳高辛诸氏。又经三百四十余年。始迄陶唐。则诸凡制作。人知唐虞为盛。而不知肇自羲皇。其所由来者渐也
。何独内经之作。史书灵素均诬乎哉。
朱载 曰。按素难二经。乃先秦古书。三代名医。所相授受。秦始皇有令。不烧医卜种树之书。由汉迄今。
医流遵用。虽经历代变。更未闻有人妄加删改。(乐书)
胡应麟曰。医方等录。虽亦称述岐黄。然文本古奥。语致玄渺。盖周秦之际。上士哲人之作。其徒欲以惊世
。窃附黄岐耳。(经籍会通)
又曰。凡班志所无。而骤见六朝后者。往往多因战国子书残轶者补缀之。而易其名。以为真。则伪莫掩。以
为伪。
则真间存。尤难辨。自前辈少论及此。余不敏实窃窥之。观素问灵枢之即内经。则余言可概见矣。素问。今亦称
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后人缀辑。而易其名耳。(四部正讹)
又曰。有伪作于前代。而世率知之者。风后之握奇。岐伯之素问。是也。(同上)
又曰。素问精深。阴符奇奥。虽非轩后。非秦后书。(同上)
周礼曰。医家之素问。即儒者之六经。其词隐。其旨深。非资禀上智。功极研究者。不能窥其影响。况以
中人之资。粗知医药。即动以黄帝岐伯为言。其不至于戕人之生者几何哉。仲景东垣河间丹溪。是皆禀上智之资
。致研究之功。而能读其书以悟之者也。(医圣阶梯)
张介宾曰。内者。性命之道。经者。载道之书。平素所讲问。是谓素问。
方以智曰。岐黄云内经。言身内也。(通雅)
又曰。守其业而浸广之。灵枢素问也。皆周末笔。(同上)
祝文彦曰。内经素问。后人传以为岐黄之书也。其论脉法病证。未必不有合于圣人之意。词义古朴。未必
不有得古人之遗。然自余观之。确乎为秦以后书。而非尽岐伯黄帝之言也。当时和扁诸神医。必有传于岐黄真谛
。而后能彰起死回生之术。则岐黄之微言。宜有一二存乎后世者。而后人附会之。以成是书。实非岐黄所着也。
或者曰。内经所云黔首。盖秦时语乎。曰。不但此也。五帝皆至圣。而孔子删书始唐虞。以唐虞前无书史。而至
唐虞乃始也。唐虞书不过数百言耳。而黄帝书。乃至数千万言乎。且前民利用之事。皆五帝以前。圣人所为。何
他事一无书文可考。而独治病之
书。详而尽如是耶。又内经一书。文气坚峭。如先秦诸子。而言理该博。绝似管荀。造词质奥。又类鬼谷。非秦
时人书而何。或又曰。人有此等学问。曷不自着姓名。而假托古人耶。曰。如汲冢越绝等书。此人止求其书之传。
不必名之着。犹前人质朴之意也。若今世人一无所见。便妄自居乎作者之林矣。(庆符堂集)
杭世骏曰。李珠问。黄帝咨于岐伯作内经。今之内经。果是当年之书欤,抑后人所记欤。答云。内经刘向编
七录时。已有之。秦焚诗书。内经想以方术得存。其书深奥精密。非后人所能伪托。(质疑)
魏荔彤曰。轩岐之书。类春秋战国人所为,而托于上古。文顺义泽。篇章联贯。读之俨如礼经也。(伤寒
论本义序)
张志聪曰。坟典乃史臣记述之书。先言义理精微。次叙君臣咨访。本欲斯道彰明。永垂金石。故其文词。
或加敷衍。至于阴阳之离合盛衰。血气之生始出入。其神灵睿圣。恶能洞彻隔垣乎。
又曰。阴阳之理。论焉列焉。总归于一。推之数之。可万可千。是以全经文义。或同中示异。或异中见同
。词若盾矛。理无枘凿。
冯舒曰。素问一书。通篇有韵。(诗纪匡缪)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曰。黄帝素问。原本残阙。王冰采阴阳大论以补之。其书云出于上古。固未必然。然亦
必周秦间人。传述旧闻。着之竹帛。故通贯三才。包括万变。虽张李刘朱诸人。终身钻仰。竟无能罄其蕴奥焉。韩
曰。秦汉以前。有说无方。故内经诸书,郑重 缕。亦多累世附会窜杂之言。(医通)
刘奎曰。内经多系后人假托。观其文章可见。即如尚书断自唐虞。其文辞佶屈赘牙。非注解猝莫能醒。内
经若果系黄帝时书。其文辞之古奥。又不知更当如何者。今观其笔墨。半似秦汉文本。其为后人假托不少。况乃
屡经兵火。不无错简鲁鱼。势所必然。孟子于武成尚取其二三策。况乃他焉者乎。(温疫论类编)
姚际恒曰。汉志有黄帝内经十八卷。隋志始有黄帝素问九卷。唐王冰为之注。冰以汉志有内经十八卷。以素
问九卷。灵枢九卷。当内经十八卷。实附会也。故后人于素问系以内经者。非是。或后人得内经。而衍其说为素
问。亦未可知。素问之名。人难卒晓。予按汉志阴阳家,有黄帝泰素。此必取此素字。又以与岐伯问。故曰素问
也。其书后世宗之。以为医家之祖。然其言实多穿凿。至以为黄帝与岐伯对问。盖属荒诞。无论隋志之素问。即
汉志所载黄帝内外经。并根据托也。他如神农轩辕风后力牧之属尽然。岂真有其书乎。或谓。此书有失侯失王之语。
秦灭六国。汉诸侯王国除。始有失侯王者。予按其中言黔首,又藏气法时。曰夜半。曰平旦。曰日出。曰日中。
曰日 。曰下晡。不言十二支。当是秦人作,又有言岁甲子。言寅时。则又汉后人所作。故其中所言。有古近之
分。未可一概论也。(古今伪书考)
何梦瑶曰。昔人谓内经。非岐黄书。乃后人之假托。要未必出于一手。故有醇有疵。分别观之可耳。(医
碥)
薛雪曰。黄帝作内经。史册载之。而其书不传。不知何代明夫医理者。托为君臣问答之辞。撰素问灵枢二
经传于世。想亦闻陈言于古老。敷衍成之。虽文多败阙。实万古不磨之作。窥其立言之旨。无非窃拟壁经。故多
繁辞。然不迨
拜手赓扬。都俞吁 之风。远矣。且是时。始命大挠作甲子。其千支节序占候。岂符于今日。而旨酒溺生。禹始
恶之。尝其玄酒味澹。人谁嗜以为浆。以致经满络虚。肝浮胆横耶。至于十二经配十二水名。彼时未经地平天成
。何以江淮河济。方隅畛域。竟与后世无岐。如此罅漏。不一而足。(医经原旨绪言)
按先子曰。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及白氏扁鹊内外经之目。内外。犹易内外卦。
及春秋内外传。庄子内外篇。韩非内外储说。以次第名焉者。不必有深意。内字。诸家有说。不可从也。素问名。
林亿等以为问太素之义是也。史记殷本纪。伊芳尹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索隐曰。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
素。故称素王。列子干凿度并云。太素者。质之始也。汉艺文志。黄帝泰素二十篇。刘向别录云。言阴阳五行。
以为黄帝之道。故曰太素。素问。乃为太素之问答。义可以证焉。其不言问素。而名素问者。犹屈原有天问。是
倒置而下字尔。全元起解义未太明。吴昆等以为平素讲求问答之义。晁氏读书志曰。昔人谓素问。以素书黄帝之
问。犹言素书也。俱臆度之见而已。至云笈七签。神仙通鉴云。天降素女。以治人疾。帝问之。作素问。荒诞极
矣。盖内经之目。 见于汉志。而素问之名。出张仲景伤寒论序。曰。素问九卷。九卷。即今之灵枢。以素灵二
书为内经者。出皇甫谧甲乙经序。而后历代诸家。无复异论焉。胡应麟特谓素问。今又称内经。然隋志止名素问。
盖黄帝内外经五十五卷。六朝亡逸。故后人缀缉。易其名耳。此最有理。然晋去汉未远。皇甫氏之所序。或者古
来相传之说。亦不可废也。第七卷。已亡于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曰。亦有亡失。隋志载梁七录亦云。止存八卷。
据林亿等说。全元起所注本。乃无第七。而王冰为旧藏之卷。补七篇。与素问余篇文。 然不同。其论运气。与
六节脏象论七百十八字。全然别是一家言。林亿等以为阴阳大论之文。王冰取以补所亡。今考王叔和伤寒例所引
。阴阳大论之文。曾无所见。林说难从。而若其篇
第。不知古经为奈何。据林亿等校正之说。全元起本八卷。共六十八篇。至王冰补七篇。又分为八十一篇者。仿
道德经难经也。是书实医经之最古者。往圣之遗言存焉。晋皇甫谧以来。历代医家。断为岐黄所作。此殊不然也
。医之言阴阳尚矣。庄子谓疾为阴阳之患。左传医和论六气曰。阴淫寒疾。阳淫热疾。班固云。医经者。原人血
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可以见也。而汉之时。凡说阴阳者。必系之于黄帝。淮南子
曰。黄帝生阴阳。又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高诱注云。说
。言也。言为二圣所作。乃能入其说于人。人乃用之。刘向云。言阴阳五行。以为黄帝之道。汉志。阴阳医卜之
书。冠黄帝二字者。凡十有余家。此其证也。是书设为黄帝岐伯之问答者。亦汉人所撰述无疑。方今医家。或牵
合衍赘。以为三坟之一。或者诋毁排斥。以为赝伪之书者。俱为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