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尚未登录,请登录。
本草征要作者:李中梓
<目录>
<篇名>序言 内容:李中梓(字仕材)先生,系明末江南医学教育家。籍贯松江府南汇县。生于万历十五年 丁亥(1 先生精于医,复精于文,临症经验甚丰。授徒众多,其中颇有杰出者,如马元仪、尤生州等 皆是传其法乳者。 李氏生平,著作甚丰,均着眼于培养后进与临症切用。且文辞绮丽,使深于医者与初学之士 ,两皆适用。当其中年,曾草《颐生微论》,自视犹觉不足,乃改写为《删补颐生微论》, 其中谈药之作,多编为韵语。崇祯十年(1637)又重着《医宗必读》十卷。鉴于学医者必先 有文学水准,故卷一为 〈医论、图说〉首列论文十三篇,以骨度、藏象等图附于后。卷二为《四言脉诀》,补原着之缺略, 正传本之差讹,仍旧者十之二三,新改者十之七八,并以〈 脉法心参〉附于后,记临症之得乎心而应乎手者与得乎心而不能喻诸口者,一一详加记载 ,而以色诊附焉。卷三、卷四,为《本草征要》(详见后述)。卷五为伤寒。卷六至卷十为杂 病。于论述一病之后,多附有自己之医案,内容均切实用,便于学习。嘉惠后学匪浅,乃传 世之杰作,故在清代,大江南北之习医者,每以之作为模板。 此册乃《征要》之删补单行本,姑就发展源流及变化情况,详加叙述,以弁其端。 药学书之用韵语或赋体,盖冀后学人之便于诵习也。自金、元以来,传本甚多,如《药 性赋 》为四言四句等。然作赋须对比,每拈两药,凑为一联,常有言而未透之感。四言者,限于 十六字,有因内容较多,不尽其意者。有因主治单纯,尚觉字多者,后者,虽关系不大,然 从整体观之,则药之突出主次与使用面之宽窄,又难一目了然。李氏有鉴于此,故略仿赋体 而采用长短偶句,使其繁简适宜,修短合度,初学之士,受惠实多。着者于卷端题云∶ “本草太多,令人有望洋之苦,药性太少,令人有遗珠之忧,兹以纲目为主,删繁去复, 独 存精要,采集名论,窃附管窥,详加注释,比之珍珠囊,极其详备,且字句整严,便于诵读 。” 征要内容,首列药名,药名之下,以小字标出味、性、归经及为使之药。并记畏、忌、 恶、 反。与炮制之要求,间加必要之别名。次入正文,多以对比之句,述其主治,文辞典雅,表 达透切,须长则长,可短则短,视作用之多少而着笔,能恰如其分。且词藻美妙,如阿胶、 石膏等药之叙述,皆铿锵堪诵。正文之后又加必要之注解,并指出忌用之点,使患者蒙其利 而不受其害,用心良苦。书成,遂风行一时。 问世不久,上洋蔡嵋、眉山氏仿其体例,续作《本草征要补遗》计五十八种。清同治年 间, 先六伯祖光奇公(讳廷瑾)又为重新分类,意在便于翻检,且酌删其剧毒之品,以防初学之 士 掌握不善,易出偏差。并依临症需要,增入便用而易得之品若干,颜曰《删补本草征要》供 门徒抄读。光绪年间,先君蕉麓公,又续有增补。晚清,吴兴凌奂(字晓五),着《本草害 利 》内容多采李氏原文。民国初,丁甘仁先生,创上海中医专门学校,采此书作药物之课本, 对李氏原文,有为删节者,有作补充者,易其名曰《本草辑要》。丁氏又于其原书之后,补 撰《本草续编》增入八十余种。此外,尚见许多无名之传抄本,有节略者,有摘抄者,有易 书名者,有改内容者,因无刻本,姑不详述。其足取者,亦予采入。 此次整理,以李氏明刊原本为主,更采入蔡氏、与先伯祖、先君及丁氏所补,切于实用 者, 凡若干种,并略插拙续于其中。仍依光奇公原意,厘为四卷,第一卷为通治部分,亦即多数 为作用于全身者。第二卷为形体部分与专科,即分头、面、七窍、四肢、百骸以及外科、伤 科、女科、儿科等。第三卷依脏腑区分,各从其类,便于临症时之参考。第四卷为外治、食 疗等等。末附拙作《淀粉类食疗品》、《谈中药的变通使用》与《煎药用之水火》,备仓猝 时之选择。 本书罗列前人一脉相承之精粹,言皆有征,虽有一定特点,但由于匆促属笔,直行改横 行, 繁体改简体,难免有讹误之处,幸读者加以指正,继续修订,当 诸异日。书名原依先伯 祖意仍题《删补本草征要》,乃遵李氏《删补颐生微论》之例,今易为“重订”二字,似更 允 癸亥初冬扬州耿鉴庭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