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经名: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又名:素问遗篇、素问佚篇。成书年代及撰人不详。一作宋刘温舒撰。五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太玄部。参校版本:元刻本、明嘉靖赵府居敬堂本《黄帝内经素问》附(简称明刻本)。 |
目录
刺法论上
黄帝问曰: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
(却之言去也,何以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法刺,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
(夫子者,祖师僦贷季。折,谓折伏也。扶,谓扶持也。蠲,除也。斯,此也。令除此苦也。)
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
(木发待间气也,至天作间气之时作也,欲发可刺之也。)
当刺足厥阴之井。
(足厥阴之井即大敦穴,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三毛之中,乃足厥阴之所出也。於平旦水下一刻时,以手按穴得动脉,下针,可及三分,留六呼。如得气,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又可春分日吐之,无此管也。)
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
(火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其发也,君火春分,相火小满,即欲发之时也。故君火、相火同法,即是二时而可预刺之也。)
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滎。
(心包络之滎,在手掌中,劳1宫穴也。水下二刻,以手按穴,动脉应手,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得气而急出之,先左后右。又法,当春三泄汗也。)
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
(土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土发郁日维,辰维也,多於二间维发之也,可预刺之也。)
当刺足太阴之俞。
(足太阴之俞太白穴,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所注也。水下三刻,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七呼。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
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
(金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日也。夏至之后,金欲发郁之时,在火王后作,可预刺也。)
当刺手太阴之经。
(手太阴之经者,经渠穴也,在两手寸口脉陷者中,手太阴之所行也。动脉应手,於水下四刻,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气至急出针,先左后右。)
水欲升而天内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
(水郁待时,至天作左间气之时也。发於辰维之后,火得王之时,水可作也,可以预用针刺之也。)
当刺足少阴之合。
(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足少阴之所入也。刺可同身寸之四分,留三呼。动气应手可刺,急出之,先刺左,后刺右。)
帝曰: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
(防护者也。)
岐伯曰: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
(亦可以升而先刺也。)
木欲降而地皛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
(三日不降,八日降,欲降而郁先散,而然后作地间气者也。)
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
(降之不下,急速如天郁也,便可刺之。)
降可折其所胜也。
(折胜其标而虚其本也,故折其胜也。)
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
(手太阴之所出,少商穴也,在手大指之端内侧,去爪甲如韭叶,手太阴之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而急出之。手阳明之所入,曲池穴也,在肘外辅,屈肘两骨之间陷中,手阳明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五分,留七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
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矣。
(二日不降,七日降,欲下而郁散之,速可刺之也。)
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
(火郁折水,可以除之。)
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
(足少阴之出2,涌泉穴也,在足心陷者中,屈足卷指宛宛中,足少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三寸3留三呼,动气至急出之,先左后右。足太阳之所入,委中穴,在腘中央约文中,动脉应手,足太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气至而急出之,先左后右。二次同其法刺也。)
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
(五日不降,十日降,欲降而郁散,而可速刺之。)
当折其胜,可散其郁。
(土郁折水4,可除其苦。)
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
(足厥阴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指端,去爪甲上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井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5急出之。足少阳之所入,阳陵泉穴,在膝下同身寸之一寸,胻骨外廉陷者中,是足少阳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十呼,动气至急出之。)
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散6,抑之郁发,散而可入。
(四日不降,九日降,欲下而郁散,可速刺也。)
当折其胜,可散其郁。
(金郁折火,可以除之。)
当刺心包胳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
(心胞胳所出,中冲穴也,在中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是手心主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二呼,动气至急出之。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之后,肘后同身寸之一寸,两筋间陷者中,屈肘得之,手少阳合。刺可同身寸之一寸,留十呼,动气应手至而急出之。)
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
(一日不降,六日降,欲下而郁散,先可刺之也。)
当折其土,可散其郁。
(折其所胜,可以散之也。)
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入。
(足太阴之所出,隐白穴也,在足大趾之端,侧去爪甲如韭叶,足太阴之井。刺可同身寸之一分,留三呼,得气至乃出之。足阳明之所入,三里穴,在膝下三寸,胻骨外廉两筋间,足阳明之所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十呼,得气至而急出之。)
帝曰: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曰: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扶资,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不及者,当资其化源,以补其所亏,令不胜。)
资取之法令,出《密语》。
(资取化源法方,明於《玄珠密语》第一卷中。)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一
1.劳:原作“滎”,元刻本作“营”,并误,据文义改。
2.出:依前后文例,此前疑脱“所”字。
3.寸:疑当作“分”。
4.水:依前后文例当作“木”。
5.气:依前后文例,此下疑脱“至”字。
6.散:依前后文例,此字疑衍。
刺法论中
黄帝问曰:升降之刺以知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机,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明其迁正,故可预防。)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
(申,显也;洞,深也;微,妙也。言可尽显深妙。)
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
(即天运不和顺,四序失合,而作疫也。)
不迁正,气塞於上,当写足厥阴之所流。
(气舒而复塞之,故写之。当写足厥阴之所流,行间穴也,在足大趾之间,动脉应手陷者中,足厥阴之滎。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
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
(天失时令,即气令不正也。)
不迁正,即气塞於上。
(热欲化,而风乃布外也。)
当刺心包胳脉之所流。
(心包胳脉之所流,劳宫穴也,在掌中央。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六呼,动气至而急出也。)
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
(子午天数有余,丑未不得中正也。)
不迁正,即气留於上。
(雨欲化,而热布於天。)
当刺足太阴之所流。
(足太阴之所流,大都穴也,在足大趾本节后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滎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出之。)
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
(丑未天数有余,寅申未得中正。)
不迁正,则气塞未通。
(热欲化,而雨复布天。)
当刺手少阳之所流。
(手少阳之所流,液门穴也,在手小指次指间陷者中,手少阳之滎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也。)
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
(寅申天数有余,卯酉未得司天。)
不迁正,则气未通上。
(燥欲治天,热化复治。)
当刺手太阴之所流。
(手太阴之所流,鱼际穴也,在手大指本节后内侧,散脉文中,手太阴之滎也。刺可同身寸之二分,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
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
(卯酉天数未终,辰戌未得司正。)
不迁正,则复塞其气。
(寒欲行天而燥复化。)
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足少阴之所流,然谷穴也,在足内踝前起大骨下陷中,足少阴之滎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动气至而出之。)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曰:气过有余,复作布正,是名不过位也。
(即名布正,再治天而不能退位。)
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旧岁1。
(新岁司天未得中司,去岁司天仍旧治天,是故气过天令不2常,故与民作灾之病也。)
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
(至子午之年,犹尚治天。)
风行於上,木化布天。
(雨湿之化不令,风化至酷作灾。)
当刺足厥阴之所入。
(足厥阴之所入,曲泉穴也,在膝内辅骨下,大筋上,小筋下后陷者中,屈膝而得之,足厥阴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六分,留七呼,动气至急出其针也。)
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
(至丑未之年,犹尚治天。)
热行於上,火余化布天。
(燥清之亏,雨化不令,热化复行天令也。)
当刺手厥阴之所入。
(心包之所入,曲泽穴也,在肘内廉下陷者中,屈肘而取之,手厥阴之令3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
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
(至寅申之年,犹尚治天也。)
湿行於上,雨化布天。
(寒化亏,热化不令,湿化复布行天令。)
当刺足太阴之所入。
(足太阴之所入,太4阴陵泉穴也,在内侧辅骨下陷者中,足太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五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之也。)
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
(至卯酉之年,犹尚治天。)
热行於上,火化布天。
(燥清令亏,热化复治,布行天令。)
当刺手少阳之所入。
(手少阳之所入,天井穴也,在肘外大骨后,肘后上一寸,两筋间陷中,屈肘得之,手少阳之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分,动气至而急出之也。)
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
(至辰戌年,犹尚治天也。)
◇5行於上,燥化布天。
(风化亏,而寒化不令,清化复治,布行天令。)
当刺手太阴之所入。
(手太阴之所入,尺泽穴也,在肘约文中动脉应手,手太阴之所合也。刺可同身寸之三寸,留三呼,动气至而急出之。)
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
(至巳亥之年,犹尚治天也。)
寒行於上,凛水化布天。
(热化令亏,风化不令,寒化复治,布行天令。)
当刺足少阴之之所入。
(足少阴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下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外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足少阴之合。刺可同身寸之四分,动气至而出之。)
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疴。
(人气通乎天地也。气交有变,前后余退可6天元。刺其余源,始终可平也。)
黄帝问曰: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
(天运如虚,可以法刺,可除之也。)
岐伯曰: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是谓根究天地之灾,必有遐危逃生之门户。)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
(柔得其位,上失其刚,虽得交司,数可未至。甲子上未终司,己卯下虽迁正,是谓柔干孤虚其下也。刚未正之,己不得其甲,即土运反虚而木乃胜。)
刚未正,柔孤而有亏。
(甲不正於己也。土运不令正失,少阴不化,是故天与皆虚,而使邪化疫者也。)
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
(司天犹布,而中运有胜至矣。甲未临而己已至,律无音而吕有声,即黄锺大宫不应夹锺少宫,即应以表,己卯下位,孤主土运者也。)
如此三年,变大疫也。
(甚则速,首尾三年至。)
详其微甚,察其浅深。
(大虚而布政日久,即深也,深即甚矣。运未正即胜至久,即深甚也,甚即深。首尾二年至者也。)
欲至而可刺,刺之。
(则以明其刺法者,即是布正而未迁正者,可刺其即令之病也。只言知者,是以三年中有大疫至,刺补其夭之之吉也,即其细详微甚,知其所至之斯,可先齐之者也。)
当先补肾俞。
(土疫至而肾虚者,先补之肾俞,在骨7第十四椎下,两傍各同身寸之一寸五分。未刺时先口街针,暖而用之,用圆利针。临刺时咒曰:五帝上真,六甲玄灵,气符至阴,百邪闭理。念三遍,自口中取针,先刺二分,留六呼,次入针至三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受针人咽气三次,又可定神魂者。)
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
(足太阴之所注,大白穴也,在内踝核骨下陷者中,足太阴脉之所注也。先以口衔针令温,欲下针时咒曰:帝扶天形,护命成灵。诵之三遍,乃刺三分,留七呼,动气至而急出其针也。)
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
(即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并己丑、己亥、已酉、己未、己巳、己卯,凡甲己上下失守,皆此一法而已。)
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仙家咽气,可以深根固蒂,以子受母气也。咽下气,令腹中鸣,至脐下子气见母元气,故曰返本还元也。久饵之,令深根以养,固蒂也。故咽气津者,此名天池之水,可久饵之,资精气血,荡涤五藏,先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
(柔得其位,上失其刚也。虽得其交岁,而丙未迁正治天下,辛巳独治其泉,上位丙失其刚干,故中水运不得,运太过也,反受土胜之。)
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
(柔干在上,犹言不及,何况柔失刚者也。)
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
(不以诸丙年作其水太过也,当推之天数,而知有亏也。)
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
(天虽主治之,此即布正之化,正司主岁,未得正位也。)
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
(柔干至而吕有音应,刚干未迁而律管无声,即少羽鸣响,而大羽◇◇8也。)
如此即天运失序。
(虽有化,而非常化也。)
后三年变疫。
(变有微甚,故有迟速,当推其天数之浅深也。)
详其微甚,差有大小。
(大差七分,小差五分。每一分,一十五日。大差速至,小差徐徐而至之也。)
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
(推数差速,即知运迟。)
当先补心俞。
(心俞在背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圆利针,於日中令温暖,次以手按穴,得其气动乃咒曰:太始上清,丹元守灵。诵之三遍,先想火光於穴下,然后刺,可同身寸之一寸半,留七呼。得气至,次进针三分。以手弹之,令气至而下针,得动气至而徐徐出针。次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闭气三息而咽气也。)
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
(肾之所入,阴谷穴也,在膝内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咒曰:大微帝君,五气及真,六辛都司,符扶黑云。诵之一遍,刺可入同身寸之四分,得动气至而急出之。)
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
(即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辛丑、辛亥、辛酉、辛未、辛巳、辛卯,如此上下失守,皆推大小差而刺之。)
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於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
(七日后神气实,而水疫不伤。)
心欲实,令少思。
(思即伤神。居当澄心,而神守中,即道自降,而其气复上。人乱想劳神,即阴中鬼王劳神,即神役苦志心乱,故夭人命,实即神和志安,心静即中也。)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
(乙得其位,上失其庚,即谓柔失其刚也。虽得其岁,即庚未得中位也,乙得下位,◇治其地。上位庚失其刚干,故中金运不得太过,反受火胜之也。)
上位失守,下位无合。
(乙未在下主地,孤立也,上无刚干正之,天运虚。)
乙庚金运,故非相招。
(上下相招,阴阳相合也。司天与运各得其化。)
布天未退,中运胜来。
(不以阳年元胜复,支干不合有。)
上下相错,谓之失守。
(庚不与乙相对合也。)
姑洗林锺,商音不应也。
(失守即同声不相应也,姑洗,上管庚辰,太商不如应;林锺,下管乙未,少商独应矣。)
如此即天运化易。
(故四序非常也。)
三年变大疫。
(金疫又名杀疫。)
详其天数,差有微甚。
(大差七分,即气过一百五日,即甚矣。小差五分,即气过七十五日,即微也。)
微即微,三年至。
(微即徐也。)
甚即甚,三年至。
(甚即速也。)
当先补肝俞。
(肝俞在背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圆利针,以口温暖,先以手按穴得动气,欲下针而咒曰:气从始清,帝符六丁,左施苍城,右入黄庭。诵之三过9,先想青气於穴下,然后刺之三分,得气而进针,针入五分,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令受针人咽气。)
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
(肺之所行,经渠穴也,在手寸口陷中,手太阴经也。用圆利针,於口内温令暖,先以左手按穴,乃咒曰:太始上真,五符帝君,元和气合,司入其神。诵之三遍,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二呼,动气至而出其针也。)
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一。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曰金疠。
(亦名杀疠。)
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10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尔。
(速至共三年,迟即后三年,其至如金疫,刺法同前也。)
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
(即天运各异,金杀丁之灾,化民病也同,刺而却之也。)
肝欲平,即勿怒。
(怒即阴生,肝为阳神也,阴生即阳夭,夜卧念安其志,勿诵恶语,即阳神魂守中。)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
(下得其位,上失其主,即司天布正,木运反虚也。虽交岁而天未迁正,中运胜即地见丁酉,独主其运,故行之燥胜天未热化,是名二虚者已。)
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
(灾亦然。三日肝自病,风化不令,运失其壬,未得其位,天如布退,可得迁正,不假复而正角。)
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
(推之天别,又及几分,天如复位,故得相招者也。)
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
(差七分,计一百五日,即大差之期也。差五分,即七十五日,其下者又微也。)
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
(上律蕤宾,下吕南吕,上大角不应,下少角应,故二角失而不和也。后壬午迁正之日,即上下角同声相应。)
微甚如见,三年大疫。
(微即至乙酉,甚即至甲申,甚速微徐也。)
当刺脾之俞。
(脾之俞在背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五精智精,六甲玄灵,帝符元首,火始受真。诵之三遍,先想黄气於穴下,然后刺之二分,得气至而次进之,又得动气次进之,二进各一分,留五呼,即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令其人不息,三遍而咽津也。)
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
(肝之所出,大敦穴也,在足大趾端,去爪甲如韭叶,及三毛之中,足厥阴之井也。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而刺之,即咒曰:真◇至玄,大道冥然,五神各位,气缺三田。诵之,然后可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十呼,动气至而出其针。)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
(歌乐者,即脾神动而气散也。醉即性乱,饱即食胀,故慎忌之。食生物即伤脾气也。)
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大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淡入胃也,宜益府。淡者,土之薄味也,而又次於甘者。无闲坐,无久卧,故养脾也。)
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丁11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
(天地二甲子,上下不相招,故阴阳有错,即中运失其岁合之常政也。)
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
(故名木疠,又名风疠。其至,有即亦推其微甚。)
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即诸丁壬上下失守,皆同一法刺之。)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
(戊与癸合也。天地二甲子,即戊申合癸亥也。下位癸亥至地,其主地正司也。上下位戊申过丁未,天数未退,而复布天,故失守,戊癸不合也。)
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
(戊未正司,癸下独治,故非太过,反受水胜之也。)
上失其刚,柔◇12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
(水运失守於上,中下运有亏也,故天虚而地犹主之。中见火运,水来犯之,故曰邪干。)
迭移其位,差有浅深。
(天数过差,亦有多少,却得奉合,合要在目13数也。)
欲至将合,音律先同。
(中火运徵也。上下二律吕,上穷太少二徵,合音同。)
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
(速至庚戌也,徐徐至辛亥所作也。)
当刺肺之俞。
(肺俞在背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动脉应手。用圆利针,令口中温暖,先以手按穴乃刺之。咒曰:真邪用搏,气灌元神,帝符反本,位合其亲。诵之三遍,刺之二分。候气欲至,想白炁於穴下,次进一分,得气至而徐徐出其针,以手扪之於其穴也,然可立愈也。)
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
(凡喜怒悲乐恐,皆不可过矣。此五者,皆可动天乱真神也,故圣人缘灭动念,可存神也。故神能主形,神在形全,可以身安,道常长存也。)
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
(无大喘息,慎勿多言语及呼吸多,气喘及言语多,及饮冷形寒之食咸14多,大忌悲伤喜怒,冷伤其肺神也。)
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与火疫同也。即法刺一体,即诸戊、诸癸,上下同一体。)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湿15法刺於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此皆五疫疠,归天地不相和之气,化为疫疠大伤人之命也,故达天元可通法刺,复济生民也。)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二
1.旧岁:元刻本作“故也”。
2.不:元刻本作“失”。
3.令:元刻本、明刻本均作“合”。
4.太:疑衍。
5.◇:明刻本作“金”。
6.可:元刻本此下有一字空格。
7.骨:疑当作“背”。
8.◇◇:明刻本作“无声”。
9.过:疑当作“遍”。
10.◇:明刻本作“等”。
11.丁:元刻本作“下”。
12.◇:明刻本作“地”。
13.目:元刻本作“日”。
14.咸:原作“减”,据文义改。
15.湿:明刻本作“穷”。
刺法论下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1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其病相染著,如何得不相染也。)
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邪毒之气,在於泄汗,反下取之,其气入於中,毒气至脑中,流入诸经之中,令人染病矣。如人嚏得,此气入鼻至脑中,欲◇◇2令勿投鼻中,令嚏之即出尔,如此即不相染也。)
气出於脑,即不邪干。
(从鼻而入脑,欲干复出,即无相染也。)
气出於脑,即室3先想心如日。
(即正气存中而神守其本,即邪疫之气不犯之。)
欲将入於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於东,化作林木。
(如春柏之苍翠。)
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於西,化作戈甲。
(如剑戟之明白利刃。)
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於上,化作焰明。
(如赫赫之炎燥。)
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於下,化作水。
(如波浪之黑色。)
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於中央,化作土。
(如大地之黄色。)
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入於疫室。
(即正气存中,而邪疫不干。)
又一法:於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
(用远志去心,以水煎之,饮二盏,吐之,不疫者也。)
又一法:於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
(注汗出臭者,无疫也。)
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
(粉作末,令细之。)
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
(常令火及二十斤。)
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
(亦须吉地者佳也。)
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黄帝问曰: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稽首再拜曰: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
(邪未干而不病,邪欲干而有卒亡也。)
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於上。
(肝虚、天虚,又遇出汗於肝而三虚,散神游上位,左无英君下,即神光不聚,而白尸鬼至,令人卒亡者也。)
邪干◇4大气,身◇5犹可刺之。
(目中神彩有,四肢虽冷,心腹尚温,如口中无涎,舌不卵缩者,非感厥也,即名尸厥,故可救之复苏。)
刺其足少阳之所过。
(足少阳之所过,丘墟穴也,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同身寸之五寸,足少阳之原也。用毫针,於人近体暖针至温,以左手按穴,咒曰:太上元君6,常居其左,制之三魂。诵之三遍,次呼三魂名,爽灵、胎光、幽精。诵之三遍,次想青龙於穴下,刺之可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可徐徐出针,亲令人按气於口中,腹中鸣者可治之。)
次刺肝之俞。
(在背第九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毫针,著身温之,左手按穴,咒曰:太微帝君,元英制魂,真元及本,令入青云。又呼三魂名如前三遍,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三呼;复取针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即气及而复活。)
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
(又或汗出於心,即致神魂逆於上,入泥丸也。)
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
(不出一时可救之,四肢冷,气虽闭绝,不变色,舌7如不卵者可救。目中神彩不变者,可刺之也。)
可刺手少阳之所过。
(手少阳之所过,阳池穴也,在手表腕◇陷者中,手少阳之原也。用毫针,人身温暖,以手按穴,咒曰:太一帝君,泥丸总神,丹无黑气,来复其真。诵之三遍,想赤凤於穴下,刺入二分,留七呼,次进一分,留三呼;复退,留一呼;徐徐手扪其穴,即令复活也。)
复刺心俞。
(在背第五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毫针,著身温暖,以手按穴,咒曰:丹房守灵,五帝上青,阳和布体,来复黄庭。诵之三遍,刺可同身寸之七分,留一分8,次进一分,留一呼;退至二分,留一呼;徐徐而出针,以手扪其穴也。)
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
(重虚而汗出於脾,因而三虚,智意二神游於上位,故曰失守。)
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於人,令人暴亡。
(不出一时可救之也,四肢冷,而身温、唇温者,可活之矣。口中无涎,即名尸厥。)
可刺足阳明之所过。
(足阳明之所过,冲阳穴也,在足跗上骨间动脉,去陷谷三寸,足阳明之原也。用毫针,著人身温暖,以手按穴,咒曰:常在魂庭,始清太宁,元和布气,六甲及真。诵之三遍,先想黄庭於穴下,刺入三分,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一呼;徐徐退,而以手扪之者也。)
复刺脾之俞。
(在背第十一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毫针,以手按之,咒曰:太始定位,总统坤元,黄庭真气,来复游全。诵之三遍,刺之三分,留二呼,进至二分,动气至徐徐出针。)
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先守,感而三虚。
(人虚、天虚,又汗出放肺,因而三虚,即魂游於上,故曰失守之也。)
又过9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
(不出一时可救之,虽无气,手足冷者,心腹温,鼻微温,目中神彩不转,口中无涎,舌卵不缩者,皆可刺活也。)
可刺手阳明之所过。
(手阳明之所过,合谷穴也,在手大指次指间,手阳明之原也。用毫针,著人体温暖,先以手按穴,咒曰:青气真全,帝符日元,七魄归右,今复本田。诵之三遍,想白炁於穴下,刺入三分,留三呼;次进针至五分,留三呼;复退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复活也。)
复刺肺俞。
(肺俞在背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毫针,著体温暖,先以手按穴,咒曰:左元真人,六合气宾,天符帝力,来入其司。诵之三遍,针入一寸半,留三呼;次进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也。)
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
(人虚、天虚,又感出汗於肾,感而三虚,即肾神退游於黄庭,虽不离体,神光不聚,故失守也。)
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
(气绝,四肢厥冷,心腹微温,眼色不易,唇口及舌不变,口中无涎即可救也。)
可刺足太阳之所过。
(足太阳之所过,京骨穴也,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是,足太阳之原也。用毫针,著人身温暖,以手按穴,咒曰:元阳育婴,五老及真,泥丸玄华,补精长存。想黑气於穴下,刺入二10分半,留三呼;乃进至三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也。)
刺足少阳之俞。
(在背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半。用毫针,先以手按穴,咒曰:天玄日晶,太和昆灵,真元内守,持入始青。诵之三遍,刺之三分,留三呼;次又进五分,留三呼;徐徐出针,以手扪之。)
黄帝问曰:十二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
(五神失守,以明刺法,又言十二神之妙用也。)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
(人气动合司天,神气相合,由乎盛衰也。)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任治於物,故为君主之官。故心从形,有神托心斯存,是故心者,神之舍也。即真心失守,虚而神不守位,即妄游诸室,五神不安,而乃令虚也。)
可刺手少阴之源。
(手少阴之源者,即是兑骨穴也。此是真心之源,在掌后兑骨之端陷者中,一名中都,用长针,口中温暖,刺入三分,留三呼;进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复苏也。)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位高为君,故官为相傅。主行荣卫,故治节由之,喘息而自然。有多语失节,饮冷形寒悲怆,是以肺神不守位,即虚也。)
可刺手太阴之源。
(肺之源,出於大渊,在掌后大筋一寸五分间陷者中,手太阴之所过。用长针,以口中温针,以手按穴,刺入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动气至而徐徐出针,以手扪穴。)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勇而能断,故曰将军。潜发未萌,故曰谋虑出焉。怒而气上,遇气交不前,因而神失守,神光不聚,可用前法刺之,全神守者也。)
可刺足厥阴之源。
(足厥阴之源,太冲穴也,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陷者中,乃肝脉所过为源。用长针,便於口中先温针,以手按穴,刺可入三分,留三呼;进二分,留二呼;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也。)
胆者,中正之官,诀断出焉。
(刚正果诀,故官为中正。直而不疑,故诀断出焉。交动而卒怒,怒而不息,气上而不守位,使人中正不利,欲成膈噎,神光不聚,未有邪干,先可以刺治之者也。)
可刺足少阳之源。
(足少阳之源,丘墟穴也,在足外踝下如前陷者中,去临泣穴五寸,足少阳之所过也。用长针,於口内温针,先以左手按穴,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三呼;进至五分,留二呼;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也。)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膻中者,在胸两乳间,为气海,手厥阴包络之所居,此作相火位,故言臣使,主其喜乐,中及惊喜怒思恐,即神失守位,使人如失志,恍恍然,神光不聚,邪来干之,可用刺法治之,正神和也。)
可刺心包胳所流。
(劳宫穴也,在手掌中央动脉,手心主之所流也。用长针,於口中温,先以左手按穴,刺可同身寸之三分,留二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也。)
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中出焉谓之智,智周万事,皆从意智也。故知周出焉,意有所著11。欲念生他想劳意不已,智有所存,神游失守,则神元不聚,可预治之者也。)
可刺脾之源。
(脾之源,在足内侧核骨下陷者中,是足太阴之所过为源。用长针,於口内温针,先以左手按穴,刺可入三分,留五呼;进至三分,留五呼;即可徐徐而退针,以手扪之。)
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包容五谷,是谓仓廪之官。荣12养四傍,故云五味出焉。饮食饱甚汗出,食饱房室,即气留滞注,神游失守,邪干未至,可以预治全真。)
可刺胃之源。
(胃之源13,冲阳穴也,在足跗上,如同身寸之五分,骨间动脉上,去陷谷穴五寸,是足阳明之所过。用长针,於口中温针,先以左手按穴,刺可入三分,留三呼,进至二分,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传道,为传不洁之道;变化,谓变化物之形。故云传道之官,变化出焉。男子有反之过,故失守位,邪非干之,以刺法治之,即令反却苏也。)
可刺大肠之源。
(大肠之源,合谷穴也,在手大指次指曲骨间,手阳明之所过也。用长针,口中温针,刺入二分,留三分14;进至二分,留一呼,徐徐出之也。)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元复化,传入大肠,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受而有异,非合不合,神失守,可刺全真者。)
可刺小肠之源。
(小肠之源,腕骨穴也,在手外侧腕前起骨下陷者中,手太阳之所过也。用长针,於口中温针,先以左手按穴,刺可入三分,留三呼;进二分,留一呼;徐徐出针,次以手扪其穴也。)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强於作用,故曰作强。造化形容,故曰伎巧。在女则当伎巧,在男正曰作强。人强作过失,动合於三元八正之日,故神失守位也,故预刺而可全真者也。)
刺其肾之源。
(肾之源,出於大溪,在足内踝下,跟骨之前陷者中,足少阴之所过为源。用长针,於口中温针,先以左手按穴,刺入三分,留一呼;进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其穴也。)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引道阴阳,开通闭塞,故官司央渎,水道出焉。决渎者,如四渎入大海,不离其水,百川入海,只江河淮济入海,不变其道,故曰四渎也。三焦决渎,即精与水道不相合也,故曰三焦者,上中下。上焦者,主内而不出,或非内而即内,故不守。中焦者,主腐熟水谷,或情动於中,人或非动而动,是谓孤动者,神失守位。下焦者,主出而不内,或当出而不出者,故曰神失守位也。)
刺三焦之源。
(三焦之源,阳池穴也,在手表腕上陷者中,手少阳脉之所过也。用长针,於口中温针,先以左手按穴,刺可入三分,留三呼;进一分,留一呼;徐徐出针,以手扪之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位当孤府,故曰都官。居下内空,故藏精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不足,则闷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人若滞便而合气注膀胱,故精泄气通15。水道不宣通,故神失守位。即可以刺法全真者,方知此法大妙也。)
刺膀胱之源。
(膀胱之源,京骨穴也,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足太阳之所过。用长针,於口中温针,先以左手按穴,刺可入三分,留三呼;进二分,留三呼;徐徐而出针,以手扪其穴也。)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失则灾害至,故不得相失。失之则神光不聚,故有邪干犯之,即害天命,宜先刺以全真也。)
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
(神为主养之宗,故作先也。)
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内三宝,即神、气、精。一失其位,三者皆伤。三者同守,故曰元和也。)
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全真。
(神如去即死矣。然虽在其体,身中而未去者,亦非守位而全真也。)
人神不守,非达至真。
(神不守即光明不足,故要守真而聚神光,而可以修真,真勿令泄,人为知道。)
至真之要,在乎天玄。
(人在母腹,先通天玄之息,是谓玄牝,名曰谷神之门,一名神顗,一名上部之地户,一名人中之岳,一名胎息之门,一名通天之要。人能忘嗜欲,定喜怒,又所动随天玄牝之息,绝其想念,如在母腹中之时,命曰返天息,而归命回,入寂灭,反太初,还元胎息之道者也。)
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
(人有诸疾守位之神,可入玄中之息,而归命之真全,神之道可久顗也。)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三
1.◇:明刻本作“不”。
2.◇◇:元刻本作“嚏也”。
3.室:明刻本无。
4.◇:明刻本作“厥”。
5.◇:明刻本作“温”。
6.君:此下疑有脱文。
7.舌:此下元刻本有一字空格。
8.分:疑为“呼”之讹。
9.过:明刻本作“遇”。
10.二:元刻本作“一”
11.著:元刻本作“着”。
12.荣:原作“劳”,据文义改。
13.源:原作“阳”,据元刻本改。
14.分;疑当作“呼”。
15.通:元刻本作“动”。
本病论上
黄帝问曰: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
(六气升降,上下交位,以五藏配天地之常。)
岐伯曰: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
(《天元玉册》云:六气常有三气在天,三气在地也。即一气升天,作左间气;一气入地,作右间气;一气迁正,作司天;一气迁正,作在泉;一气退位,作天左间气;一气退位,作地右间气。气交有合,常得位所在至当时,即天地交乃变而方泰也,天地不交乃作病也。)
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於是六气有升不得其升者,欲降而不得其降者,有当迁正而不得迁正者,自当其位而不得位,故有如此之分,则天地失其常政,故万民不安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
(再问穷源用也。)
岐伯曰:昭乎问哉,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谓天地机。
(本1欲升,上见天柱窒;二火欲升,上见天蓬窒;土欲升,上见天冲窒;金欲升,上见天英窒;水欲升,上见天内窒,是故天窒所胜,而不前者。)
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
(木欲降,而地皛窒刑之;火欲降,而地玄窒刑之,土欲降,而地苍窒刑之;金欲降,而地彤窒刑之;水欲降,而地阜窒刑之;地九窒,法天之象,本胜之气,故不降也。)
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
(运逢阳年於有司之至也,至后交胜而不过。)
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
(木欲升而中见金运胜之,二火欲升而中见水运胜之,土欲升而中见木运胜之,金欲升而中见火运胜之,水欲升而中见土运胜之者,皆遇运太过,早至其中而先於气交,而抑之不前者也。)
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
(然五运逢太过而先至其中,故降而不下,中运刑之,抑之不前也。)
於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是故上下,天地之升降,交气有天窒、地窒之胜克,中运抑伏浅深,是故民病微甚异尔也。)
帝曰: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
(欲明其变病本源之证也。)
岐伯曰:胜相会,抑伏使然。
(六气升降,乃经论之道也,气交之常也,遇会之不常,而相投之,胜伏抑之成郁者也。)
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
(辰戌之岁,太阳迁正作司天也。即厥阴作地而作右间,至此岁而升天作左间也。又遇司天,深计算位至天柱窒也。木欲升,天柱金司天,土胜之不前也。)
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
(庚年金运先天,至次后十三日始交,司天欲升而金运抑之也。)
木运升天,金乃抑之。
(或上见天柱窒,或中见金运也。)
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於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
(至天得左间日,乃发作也。)
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褊痹,手足不仁。
(青埃见时,风疫乃作,民反张肢体直强,治之达三俞也。)
是故巳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
(君火以在地三年,至巳亥之岁,少阴升天作左间也,此可定之也。天蓬水司水,《天元册》用除算至坎宫,除其数者,即天蓬窒作主司,故水窒胜也。)
又厥阴木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
(即天蓬水司胜,即或水运抑之。)
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
(二七日不降,以为日久也。)
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
(至天作左间日乃作也,民病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也。)
赤气瘴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
(太阴在地二2年毕,一年乃升天,作少阴之左间也,此即定矣。其天冲窒,至有法,即不可前定之也。如会天冲窒,即土不可便升之也,故曰升之不前也。)
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遇抑之也。
(木升於大寒之日也,木早至十三日上,故升或遇此二木抑之者,土迁抑甚,而病深之也。)
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
(即十日不升者,至以为日久也。)
即黄埃化疫也。
(间气上郁之大疫也。)
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
(黄埃起而黄风化疫,皆肢体痛而口苦者也。)
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
(少阴在地三年毕,至此岁升天,作太阴左间也,此可前定之也。天蓬失算位,取之法不定也。或遇之者,即水运之可升之於火,故不可便升也。)
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阴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
(即升天不前者,有此二抑之者也。)
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复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
(二七不降,以为日久也。)
即暴热乃生,赤风气瞳翳。
(至天得位之日乃作。)
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赤气生而化大疫,皆烦而大热,凉药不可制於火之郁,甚於君火,故厥乃血溢也。)
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胜之不前。
(阳明在地三年毕,至此年升天,作少阳左间也,即经论中乃定矣。九窒随天数不足,金遇火窒之,可胜之,不可升天。)
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至。
(太过岁未交司,运先至一十三日。)
金欲升天,火运抑之。
(此者遇一即不可升也,或二者同会,其抑大也。)
升之不前,即时雨不降,西风数举,咸卤燥生。
(地咸卤生白,见硝而燥生也。)
民病上热,喘嗽血溢,久而化郁。
(四九不升,火为日久也。)
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寒鼽嚏嗌干,手拆皮肤燥。
(白埃起时,杀疫火生,民病皆燥而咽干,治可刺之也。)
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内,胜之不前。
(太阳在地三年毕,此年升天,作阳明之左间也,即经论定矣。升天即天内从之,数法推之也。水遇土窒之司,胜之不可升之,抑而复鲜。)
又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升天也,土运以至。
(己酉、己卯。)
水欲升天,土运抑之。
(或见天内窒,土刑胜之,或见土运抑之,有一不胜也。)
升之不前,即湿而热蒸,寒生两间。民病注不食不及化,久而成郁。
(十二日不降,为日久也。)
冷来客热,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哕,热生於内,气痹於外,足胫痠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
(黑埃起至寒疫至,皆烦而悸厥,治之可溢也。)
黄帝曰: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
(再欲细明其道也。)
岐伯曰:悉乎哉问。是之谓天地微旨,可以尽陈斯道,所谓升已必降也。
(一升至天作左间一年,二年迁正作司天,三年退位作右间,四年后降也。)
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
(入地作左间一年,次岁作迁正司地,又次岁乃退作右间也。)
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者矣。
(三而在天,三而在地,一岁弗从,命乎灾害,先明其升,次穷其降也。)
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皛,胜而不前。
(又厥阴在天三年,次年爻降,又遇地九窒中,地皛西方兑塞,金司胜之,不可使入其地也,抑之不入,乃化成民病也。)
又或遇少阴未退位。
(少阴天数有余,作布政,故未退一位也。)
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
(或遇乙丑、乙未,中见金抑之也。)
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
(郁伏之气降而不下,成其民病。)
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躁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郁。
(三日不降八日降,不降化风疫也。)
即作风躁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蛰未见3,惧清伤藏。
(暄和令节,大清杀之,复布杀霜,苍埃见时风疫至,治之吐而得,复不可下。)
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
(少阴在天三年,四年即降,又遇地窒,主司地玄,窒水司降而不入,抑伏化为民病也。)
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先天而至。
(水运太过,至其中即少阴降而不下,乃成其郁,与民为其灾也。)
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灵,凛冽复作,天云惨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二日不降七日降,不降即郁发。)
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
(民皆夜卧不安,黄风化疫,解可泄也。)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室地苍,胜之不入。
(太阴在天三年,至此年降入地,作少阴左间也。又遇主窒地苍窒,木司胜之不入也。)
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得降也,或木运以至。
(丁酉、丁卯。)
木运承之,降而不下,即黄云见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风雾翳埃胜,折损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
(十日不降,为日久也。)
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
(黄风三举,民病温湿,皆痞满,治可大下愈。)
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
(少阳在天三年毕,次年下降入地,作太阴左间,主地玄窒,水司胜不入,而化民病也。)
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
(丙辰、丙戌,水运者也。)
水运承之,水降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欲生,冷气卒至,甚即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二日不降七日降,不降即郁发也。)
冷气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热病欲作也。
(民病夜卧不安,黄风化疫,解可泄之而愈也。)
是故巳亥之岁,阳明降地,主窒地彤,胜而不入。
(阳明在天三年,次年下降,入地作少阳左间也。又遇主窒地彤,窒火司胜之不入,即化成病也。)
又或遇太阴未退位,即少阳未得降,即火运以至之。
(癸巳、癸亥。)
火运承之不下,即天清而肃,赤气乃彰,暄热反作,民皆昏倦,夜卧不安,咽干引饮,懊热内烦,大清朝暮,暄还复作,九4而不降,伏之化郁。
(四日不降九日降,不降即郁发也。)
天清薄寒,远生白气,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两胁◇◇5,满目忙忙。
(白气丰而杀疫至,民皆燥而咽干鼽衄,治可刺之。)
是故子午之年,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降而不入。
(太阳在天三年,次年复降入地,作阳明左间,又遇地阜,土司胜之不入者也。)
又或遇土运太过,先天而至。
(甲子、甲午。)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四
1.本:明刻本作“木”。
2.二:疑当作“三”。
3.乃蛰未见:明刻本作“乃下,蛰虫未见”。
4.九:元刻本作“久”。
5.◇◇:明刻本作“作痛”。
本病论下
土运承之,降而不入,即天彰黑气,瞑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
(十二日不降者,即郁其发也。)
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痿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黑气彰而寒疫至,民病皆厥而体重,治可益之也。)
帝曰: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
(晰,明也。)
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
(以过大寒日,别岁正之,初气未至也。)
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
(年即以交,即司天之气未交司故也。)
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
(太阳司天,天数有余,如退位之日,厥阴得治迁正也。)
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
(虽得初气,天令不传,木气不伸,民乃病肝。)
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复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
(厥阴司天,天数有余。厥阴虽有余日,别位司天,皆天数终日始迁正,如少阴至二月春分得位正之时,乃造化变,便可迁正,乃合司天也。)
木气虽有余,位不过於君火也。
(木气有余数,不尽有余日,复治天,治数未终,遇君火得时化,春分日便可迁正,木犹未退,即可同治於天也。其余气皆无此也。)
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
(少阴司天,天数未终,故曰太阴不得迁正。少阴数终,可得迁正也。)
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於气,亢而不泽。
(少阴有余,未尽天数,故不退位,即太阴未得迁正,即土气不申,而民病於脾也。)
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於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㾬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
(虽有寅申之年,土尚治之,退位之日,火行酷暑於后,故涉暑於秋也。)
阳明不迁正,则暑化於前,肃於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1息高,悲伤不乐。
(少阳司天,天数有余,如退位日,阳明不迁正也。)
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
(虽得卯酉之年,犹火化热之令也,故肺重复受病。)
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於春,杀霜在前,寒冰於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雰云待时。民病温疠至,喉闭溢2干,烦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
(阳明司天,天数有余,退位日太阳迁正,故多烦燥渴喘者也。)
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虽得辰戌之年,犹尚清化治天,故失序也。)
帝曰: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曰: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
(天数未终,其气仍治,虽遇交司,由未退位也。)
即天数有余,名曰复布政,故名曰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
(此治天下过而不退位,犹在天。)
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
(厥阴天数有余,在本数之上司天,气高而灾化善也,令作布政而复下灾,故反甚之者也。)
少阴不退位,即温生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疹疮疡留毒。
(少阴天下3有余,过岁而复作布政,天令酷灾矣。)
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温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阴痿闭塞,失溺,小便数。
(太阴天下4有余,过岁而犹尚治天,其气其5下矣,病至肾也。)
少阳不退位,即热生於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气,寒热更作,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
(少阳天数有余,至过岁由治天,甚则气复下,其灾至脾肺藏也。)
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荣,寒热间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举,目瞑掉眩。
(阳明天数太过,至交岁而犹尚治天,气复降,其灾至甚於肝藏也。)
帝曰:天岁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岐伯曰:地下迁正升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即应之生万物之不时,数无次序,天令与民作灾,令於上下二干,失移之中者也。)
帝曰:余闻天地二甲子,十二6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
(同天地二甲子,有上下不合其德者,为失守也。)
岐伯曰: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
(天地不合德,即名天地失节,即上下二管音不相应,即大不主与天主失节,上下失音,万物不安也。)
注《玄珠密语》云:阳年三十年,除六年天刑,计有太过二十四年。
(除庚子、庚午,君火刑金运;庚寅、庚申,相火刑金运;戊戌、戊辰,太阳刑火运也。此为与其天地气,上临中运,不得太过者也。)
除此六年,皆作太过之用,令不然之旨。
(此即太过,作阳年中运余也,忽有上下,失支迭位,故不为者也。)
今言迭支迭位,皆可作其不及也。
(阳年者,运太过也,五音皆定矣,太音也,运自胜有余,而无邪伤,故名正化疫也。其刚干不相对柔干,即上下不相招,即阴阳相错,天地不合德,中运虽阳多而作太过,故有胜复乃至者也。)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
(土太过即运伤,鳞虫胜及,肾藏气不及,土胜於水也,即黄锺之管音高,故曰太窒也。候甲子之气应者,上应镇星,大而明也。)
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
(甲虽临子,未得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
(年虽甲子司天,尚化风冷,厥阴犹复布正於天也。)
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或名司地,即数高者。)
去岁少阳,以作右间。
(癸亥司地,少阳退位,以作地下之右间气者也。)
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
(故曰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癸与巳相对,故天地不合德,即以不合甲也。)
癸巳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况黄锺不应太窒,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
(谓少阴见厥阴退位,而少阴立至,故金欲复而火至,故复有少也。)
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於卯。
(甲子至丁卯四年至。)
早至丙寅。
(甲子至丙寅三年至。)
土疫至也。
(至於四维时也。)
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阴主甲子年,司天迁正应时也。)
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己下有合也。
(即甲与戊相对,子与寅配位也。)
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
(即胜之小而或不复,后三年化疠,名曰土疠,其状如土疫者,本是自天来疠,从地至,故反化邪生也。)
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
(虽丙得寅,犹未迁正而作司天。)
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
(或作在泉。)
去岁太阳,以作右间。
(乙丑司地,庚辰以退位而作右间。)
即天太阴而地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上下不相招,阴阳有相错,即辛与乙不相合,故不合其德也。)
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水复即风。
(即天地非其时而有其气,有化大疫,即与阴阳复不同也。)
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己巳。
(丙寅至己巳四年。)
早至戊辰。
(丙寅至戊辰三年。)
甚即速,微即徐。
(徐至己巳。)
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乃太乙游宫。又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至而作司天,应时迁正。)
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
(即丙与庚相对,辰与寅相配位也,即水运非太过也。)
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
(丙寅至也,即无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水疠,其状如水疫。
(一名寒疫。)
治法如前。假令庚辰阳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
(虽庚临辰,未迁正。)
阳明犹尚治天,地以迁正,太阴司地。
(即是在泉。)
云7岁少阴,以作右间。
(己卯年,地甲子以退少阴,作右间也。)
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下奉天也。乙巳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令,即三年始成大疫,行天下也。)
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
(庚辰至壬午三年,是其速至。)
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乙也。
(疫至之年,又遇失守,其灾大也。不见五福及其太乙,且恶死人太半也。如却会合德者,灾小尔。如见五福与其太一者,其灾且小善灭8其半也。)
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
(太阳主庚辰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
(即甲庚相对,辰午相配,此名失守,非配太过。)
即下乙未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
(太阴至未,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金疠,其状如金疫也。
(金疫又名杀疫,金疠又名杀疠。)
治法如前。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后壬午年也。
(虽壬临午,犹未迁正。)
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
(丁酉治也。)
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
(壬午年丁酉迁正,辛巳年丙申退位也。)
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
(即阳明当上奉少阴,不与厥阴奉合也,故丁酉与辛巳不相合德也。)
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即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
(此天地非时行不节之气,即三年始成大疫。)
甚即速,微即徐。
(速即首尾二9年,徐即后三年作。)
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之。
(少阴壬至午年司天,应时而迁正得位者。)
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
(即壬丙相对,午申相配,此失守非合德,见非太过也。)
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
(阳明如至,即不复也。)
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法治如前。
(可大吐而治之。)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
(虽戊临申,犹未迁正也。)
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
(癸亥治地。)
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
(即厥阴当上奉少阳,故不与太阴奉合,故丁未与癸亥不相合。)
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徵不应。
(非戊癸相合也,故火运不应,其夷则未应其徵也,下管癸亥,少徵应之,即下见癸亥,主司地,故同声之不相应,即上下天地不相合德,故不相应也。)
此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
(首尾三年。)
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而治天。
(少阳主戊申年司天,应时迁正而治天也。)
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
(即壬戊10相对,申戌相配,此失守,非合德,又非太过。)
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也。
(厥阴至即无复。)
后三年化疠,名曰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已上五失守变五疫,下五失守变五疠也。即上刚柔二干共主运,有失支不守之者,以此五法,即诸阳年也。)
黄帝曰: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
(人气与天气同失守,即鬼邪干人政死也。)
岐伯曰:人之五藏,一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
(其不足之藏,与天气同声虚也。)
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於心。
(大惊汗出於心,即心中精脉减少,故神失守心也。)
因而三虚,神明失守。
(先有劳神之病,又遇少阴天数不及也,又更惊而夺精,此三会而神明失守也。)
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心先有病,又遇天虚而感天重虚也。心者,任治於物,故为君主之官。清静栖灵,故曰神明出焉。)
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君下。
(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君,总众神,地11君主之官,神明失守其位,游於此处,不守心位。)
神既失守,神光不聚。
(神光,即飞圆光也。圆光不洁,即圆光缺矣,即鬼邪阴尸干人。)
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
(其火运不及,非只癸年、戊年,失守亦然,火司天数不及亦然也。黑尸鬼,形如黑犬,头似妇人发蓬不髻,目大,人见之,吸人神魂。皆作大声,卒然而亡。)
人饮食劳倦即伤脾。
(即饮食饱举房事,即气滞於脾,以劳疫气满闷,脾藏有病也。)
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之虚也。
(人气与天气不及,即感天人气虚,及又虚也。)
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於胃,醉饱行房,汗出於脾。
(脾胃汗出,即精血减少,感天虚而作三虚,脾神失守其位。)
因而三虚,脾神失守。
(先有病於脾,次遇天虚,脾感天重虚,又遇汗出而减其精血,乃故名三虚也。)
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
(脾者心之子,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中所出谓之智,智周万物谓之神,即脾胃神意智,乃故失守其位者也。)
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
(神光不聚,鬼乃干之。)
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
(汗出於肾,即精血减少,故作三虚。即精亡,心神失守其位也。)
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
(神、精、志三神虚失位,游於黄庭司命君之下,乃即圆光缺矣。)
却遇木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
(有此三虚,又遇水不及,即黄尸鬼干人,牛头身黄,见之时,吸人神魂,皆暴亡也。)
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
(肝先病,又遇天虚而感重虚也。)
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於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
(神光不聚,即圆光缺而不周,尸鬼乃干人也。)
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
(有此三虚者,即神游失守,白尸鬼干人,头如鸡身白,有白毛,见之吸人神魂,皆卒然而亡也。)
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曰尸厥。
(但卒然而亡,口中无涎者,舌卵卵缩者,尸厥若出涎而舌卵者,盛厥也。)
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
(神失守位,虽其体中而二气失位也,即神光不聚而邪犯之,有妖魅交通往来,皆是五神失守,乃邪所至也。)
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得守者,本位而五神各得其居,即神光乃圆明而聚矣,故一切邪不犯之乃生也。)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老子云:气来入身谓之生,神去於身谓之死。故曰命由神生,命生神在,即命生神去,即命夭矣。所谓神游失守,即不离身,故不可便死也,其主管在头上,三尊高位灵主言也,即太一帝君在头,曰泥丸,总神也,无英君左制三魂也,白元君右拘七魄也,即魂为阳神也,魄为阴鬼也,若无上三虚主之,神离位者死。今五神失守,亦有主归,即神光不聚,圆光亦缺,故邪干犯之。若神失守其位,即知人生神昌。)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卷之五
1.嗽:原作“敕”,据元刻本改。
2.溢:疑当作“嗌”。
3.下:疑当作“数”。
4.下:疑当作“数”。
5.其:此下元刻本有“复”字。
6.二:明刻本作“干”。
7.云:明刻本作“去”。
8.灭:原作“威”,据文义改。
9.二:元刻本作“三”。
10.戊:元刻本作“戌”。
11.地:疑当作“也”,从上读。